成功创业者致富历程

合集下载

名人成功创业致富案例

名人成功创业致富案例
在北京这几天,寒冷的天气降低了她头脑的“转速”,戴帽子买棉袄这类琐事也让她觉得有碍思考。
在把商品卖给了得到容易、花钱轻易的同龄人之后,天使投资人找到了王凯歆。
“95后”这门生意
“我们注意到‘青年文化’正成为主流,95后作为未来最有消费力的中产阶级的孩子们,这一代人喜欢的东西是一种情感寄托,而作为95后文化的延伸,神奇百货能将这种情感变成消费。”神奇百货天使轮投资人朱波说。
“为别人打工,不如自己创业。”但这句话说得容易,做起来难,刘大白说,她有近一年的时间窝在家里,不知道干什么。她每日在网上收集创业资讯,观察周围朋友在做什么。在那段思索的日子里,刘大白说,她也一度迷茫,甚至想再找份工作。但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找工作,实在太难。“既然找工作难,为何不自己做呢?”刘大白说,自己喜欢吃喝玩乐,平时经常看这方面资讯。和朋友聚餐,就喜欢看别人的推荐后再去。而她发现,很多做吃喝玩乐方面的自媒体公众号,已经有不少成功者。刘大白和一位在互联网工作的朋友请教后,两人一拍即合,在微信注册了自媒体公众号。
秘制的美味、干净的环境、健康的食材,刘大白说,这些都是她做餐饮最基本的坚持。她说,相信借助自媒体的传播威力,她的米线店会越做越大。她说,这个二层的米线店,是她朝着品牌连锁梦想的第一步。经过三个月,刘大白的米线店每天的销售量都在几百碗以上,她个人每月也纯收入两万元以上。
刘大白认为,在这个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连接的基点,年轻人,只要找对方向,坚持下去,一定也会成就自己的事业。
之前有报道显示王凯歆“和所有95后一样有着标签化的爱好:追韩星、迷TF、喜欢鹿晗、追最新番日漫、爱二次元人类……”王凯歆向《商业人物》记者澄清,自己并没有喜欢以上任何一个明星,日漫仅限于看。
“我不会去消费这些兴趣爱好,我会去研究他们怎么消费。我不追星,我只是研究追星的那批人、研究追星文化,这有利于我赚钱。”王凯歆强调,自己最大的爱好就是商业。

名人成功的创业故事经典

名人成功的创业故事经典

名人成功的创业故事经典因为举步维艰,因为四处碰壁,因为创业本身就是从苦涩中创造生活的经历。

看看那些名人创业的经历,感受他们的精神,坚定自己的创业信念。

店铺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了名人成功的创业故事,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名人成功的创业故事篇1百万富翁变穷光蛋东山再起后竟爆料其赚钱秘诀靠养鸭他有了百万元的身家2005年,赵师傅夫妇在崇左市街头卖烧饼,之后又盘下一家餐馆,经营烧饼和羊肉汤,手头渐渐有了些积蓄。

有一次,一位来餐馆吃饭的河南老乡,告诉他宁明县有一座水库,承包费很便宜,如果包下来养鸭子卖鸭蛋,比开餐馆挣钱容易得多。

听老乡这么一说,赵师傅动了心,便把餐馆转让了出去,带着全部身家来到宁明,承包了老乡说的水库。

没想到,养鸭子这个行业挣钱那么容易,短短几年时间,赵师傅已经拥有百万元的身家。

“最多时候,我同时养有上万只鸭子,每天县城来的客户开车赶来收购鸭蛋,全部都是当场现金结算。

”如果不是两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赵师傅的日子估计就一直这么富裕下去了。

2011年和2014年的两次大规模禽流感,让赵师傅的养殖场遭受了重创。

根据卫生部门要求,上万只鸭子被灭杀,填埋,赵师傅以及当地其他小养殖户,一个个血本无归。

从那以后,赵师傅整天唉声叹气,意志消沉。

老婆也拿他没办法,只好打电话求助他远在河南的老父亲。

80岁的老父亲一听说儿子的养殖场出了这么大的变故,便立即赶到广西,勉励赵师傅重新振作起来,还把3万元郑重地交给赵师傅,说:“我不能眼看着儿子就这么毁了”,让他还从卖烧饼、开餐馆做起,相信他一定还能东山再起。

从头来他开餐馆要赚钱却不涨价2014年10月,赵师傅夫妇来到南宁,恰好大沙田荣光北路有家山东土菜馆准备转让,最终他以3万元的价格接手,再次经营烧饼和羊肉汤。

新饭馆开业后,赵师傅舍不得花钱请人,便把河南老家的外甥叫来帮忙。

到了2015年,由于餐馆物美价廉,渐渐成为北方人光顾的场所,许多老乡在饭馆吃饭的同时,相互认识、交流生意以及务工信息,赵师傅的餐馆简直成了“南宁大沙田河南同乡会”。

创富传奇:王汉荣0元创业,28岁赚到1个亿

创富传奇:王汉荣0元创业,28岁赚到1个亿

0元起步,28岁就赚了1个亿,这不是传奇,这是事实。

23岁首个100万33岁,有的人还在寻觅努力的方向,有的人却已经成为某个领域的佼佼者,王汉荣就是后者。

没资本怎样创业,28岁,他完成了从0到10000000的跨越,吃了深圳汽车用品超市的螃蟹,在宝安开设了当时全市最大的汽车用品中心,大到汽车轮胎、汽车音响,小到防滑垫、汽车香水等上万种汽车用品像普通超市一样敞开摆设、明码标价、自选销售,令消费者耳目一新。

23岁,他利用一次机遇赚到了>中第一个100万,还认识了一个一生中最重要的人。

这一切还得从他18岁从英德农村到深圳打工之路说起,没有那段尘土飞扬的日子就没有今天的王汉荣1、白手起家打磨手艺成了敲门砖王汉荣4岁丧父,>一手把他们3兄妹拉扯大。

为了帮补家计,还在读初中的他就跟着哥哥一起收集村里人采的草药,然后转手卖给药材公司,赚取微薄的差价。

没资本怎样创业,可就是这样一倒一卖,每个月竟也能赚回数百元,王汉荣第一次尝到了做生意的甜头。

1990年,村子里有位在钟表厂当师傅的远房亲戚游说王汉荣去当学徒,他几乎没怎么想就揣着哥哥给的150元来到了深圳。

刚到工厂,师傅就分给他一顶帽子和一个口罩,他开始了每天十几小时的工作,用麻布轮和蜡给表带和表壳打磨。

每天晚上回到宿舍我都要用肥皂拼命地搓脸,因为尘土太大,除了口罩遮住的地方外都是黑色的。

王汉荣回忆道。

没资本怎样创业,他还很清楚地记得,第一个月的工资也是150元。

没多久,带他出道的师傅与老板因分成而发生争执,又带着他们跳到了别的厂。

不论在什么地方,王汉荣都像海绵一样不断吸收着,>别人的技术。

1991年底,他已经成了打磨车间的骨干,每个月能拿到1000多元工资。

第二年,他却作出一个重要决定,跳到一个工资不足千元的机械加工厂工作,原因是凭他的技术能够当上生产组组长。

每个人都是需要别人的肯定,我也不例外。

他说。

这回还是打磨,所不同的是终于跟他未来的事业沾上了边,打磨的是汽车防盗锁。

回乡成功创业致富事例

回乡成功创业致富事例

回乡成功创业致富事例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创业活动在全球范围内活跃起来。

在这个创业时代里,很多人选择返乡寻找致富的机会。

那么下面是店铺分享的回乡成功创业致富事例,希望对你能够有所帮助。

回乡成功创业致富事例一:种植红乔薇成功翻盘的千万“负翁”创业之路无止境,沿途可能鸟语花香,也可能荆棘密布。

赵挺勇就是一个经历过风光与失意的创业者。

风光时,他开着保时捷,住着豪华别墅;然而,被成功冲昏头脑盲目转行时,却马失前蹄沦为穷光蛋;幸运的是,他又从一株观赏植物中觅得商机,得以东山再起。

A.自信爆棚身家近亿的建筑商成“负翁”赵挺勇1971年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的一个农民家庭。

1990年,考上大学却没钱交学费的他,跟随同乡到上海浦东做建筑工人。

凭着聪明好学,他从搬运工一路做到项目经理,1992年下半年开始负责楼盘园林绿化。

当时,地产行业慢慢崛起,赵挺勇敏锐地意识到,未来10年房地产绝对是个朝阳产业,心想与其在这里辛辛苦苦地打工,还不如自己开公司当老板。

1996年10月,赵挺勇毅然辞职,成立一家建筑公司。

公司从小到大滚动发展,业务逐渐涉及道路、绿化、房产和市政等领域,到2005年底,赵挺勇的资产已高达8000多万元。

开着保时捷、住着别墅的他有了更多的想法,“何不在家乡从事农特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隔行如隔山,朋友们听说他要做农产品加工,纷纷劝他别冒险去做不熟悉的行当。

但是,他却选择了一意孤行,于2007年注册成立一家农特产品有限公司,承包几千亩水域进行淡水养殖。

同时,还一口气投入6000多万元,建造上万平方米的厂房,进行农产品深加工。

赵挺勇养殖鳝鱼、甲鱼等水产,由于在技术上是外行,加上对市场行情不熟悉,无法把握生产节奏和规律,导致价高时没有产出。

而由于资金需求巨大,赵挺勇被迫将厂房和汽车作为抵押申请银行贷款,并将建筑方面的资金不断补充到养殖场。

但随着后期投入越来越大,最终资金链断裂。

赵挺勇的投资全部打了水漂不说,还欠下外债1000多万元。

成功人士励志创业故事(通用4篇)

成功人士励志创业故事(通用4篇)

成功人士励志创业故事(通用4篇)刘永好创业时刻:1982年四兄弟开始从事养殖业第一桶金:鹌鹑养殖创业20多年的磨练对于我来说,拥有多少财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拥有了创造这些财富的潜质!假如我的所有财富都消失了,还能够从头再来。

刘永好出生于四川新津一个贫苦家庭的刘永好,20岁之前几乎没有穿过新鞋,因此其最大目标是拥有一双新鞋和一辆自开车。

在他心中,最好的工作就是进入当地的工厂当一名工人,那样自己就能够衣食无忧虑了。

近5年的知青生涯结束后,刘永好又进入学校学习,毕业后留校成为老师。

此时,他的大哥刘永言已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毕业分配到成都906厂计算机所工作;二哥刘永行从成都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到了县教育局工作;三哥陈育新(刘永美,因过继到陈家而改名)从四川农业学院毕业后在县农业局当农技员。

在开放的大形势下,四兄弟开始不安分起来。

1980年春节,刘永行为了让哭闹着要吃肉的四岁儿子能够在过年时吃上一点肉,从大年初一到初七,在马路边摆了一个修理电视和收音机的地摊。

短短几天里他竟然赚了300元,相当于他当时10个月的工资!四兄弟一商量,就想办一家电子工厂,并很快生产出音响样品。

刘永好拿着音响到乡下想和生产队合作,他们出技术和管理,生产队出钱。

没有想到的是,此事上报到公社之后,公社书记一句“群众企业不能跟私人合作,不准走资本主义道路”,此事胎死腹中。

1982年,四兄弟经过激烈的讨论,三天三夜的家庭会议做出决定:辞去公职干个体。

他们就想,搞自己以前做过的音响投资大,而且还有很多条条框框;而搞养殖业不需要很多投资,技术含量低,自己也熟悉。

创业目标定下了,资金还没着落,四兄弟想到向银行贷款1,000元,但结果是当头一盆冷水。

他们只好典当了手表、自开车等值钱的家当,筹集了1,000块钱,开始养鸡、养鹌鹑。

“当时真的是一分一分挣钱,看着鹌鹑下了一个蛋,就意味着赚了一分钱。

”刘永好印象很深刻的一件事情是,当时骑车载着鹌鹑蛋被一只狗追赶,之后摔倒在地,200只鹌鹑蛋全摔碎了,他当时掉下了眼泪,不是正因被狗咬得疼,而是惋惜碎掉的蛋。

90后创业成功案例[90后成功创业致富故事]

90后创业成功案例[90后成功创业致富故事]

90后创业成功案例[90后成功创业致富故事]90后成功创业致富故事一90后大学生创业凭啥估值过亿受创业基因熏陶的潮汕仔创业似乎是潮汕人天生的基因,对于王锐旭来说,这种基因在遇到特殊情况下自然而然地迸发出来,发挥力量和作用。

“我的父母也是创业者,家里开一个毛纺厂,”在父母厂里,他逐渐认识到企业管理的重要性,“我觉得厂里的工人的管理、包括经营过程中财务账务,都有待提高。

”小小年纪,他也会给父母提一些建议。

不过,尽管大家都很努力,依然没有挽救回这家小工厂,在王锐旭读大学时,工厂破产,他的生活也陷入了窘境。

“那时出来打工意味着生存,我得赚自己的生活费。

”他做了很多兼职,派传单、做保安,摆地摊,做促销,都是希望能挣到钱。

“我觉得我已经是成年人了,不能再向家里要钱了”。

让大学生找兼职不再难现在兼职猫的估值已过亿,不过,这距离王锐旭小打小闹的创业折腾也已经快四年了。

2022年,那是他在大学校园创业的初创年,从小熏陶出的创业基因这时发挥作用了。

“虽然创业没想好一定往哪个方向,但会把自己的一个个创业目标分解出来:未来一年和三年都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什么时候储备资金和人才,赚来的钱是留下来进行资金积累还是分红奖励。

”当时,这个学生小团队已开始进行公司化的运作,一方面陆陆续续接各种业务维持团队的运营,另一方面在寻找长远创业目标。

这样运营了一年后,他们发现,他们接触的公司都乐于给付钱去经营学生团体,给在校大学生做个兼职平台的想法,就慢慢浮出水面。

对于大学生找兼职,王锐旭就有切身的。

一些钓鱼中介、无良网站会利用大学生迫切需要挣钱的心里,提供虚假服务。

盈利模式:兼职交易平台在盈利模式上,兼职猫连接的是大学生和有用工需求的企业,一端对学生群体是免费的,另一端是商家提供的付费服务。

他分析说,现在一个月的人工成本在广州至少4000-5000元,但用兼职猫,这个工资可以降到原来的三分之一。

另外,包括社保五险一金之内的其他附带成本,也无需企业负担。

黄育龙发家致富的故事

黄育龙发家致富的故事

黄育龙发家致富的故事摘要:一、黄育龙简介二、创业历程1.初期尝试2.发现商机3.艰苦创业4.企业壮大三、成功秘诀1.市场洞察力2.创新精神3.团队建设4.社会责任四、黄育龙的影响正文:黄育龙,一位白手起家的企业家,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毅力,走出了一条发家致富的道路。

他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成为了许多人学习的榜样。

黄育龙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从小就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他深知要想改变命运,唯有通过自己的努力。

毕业后,他进入了一家小型工厂做工,期间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

然而,他并不满足于此,怀揣着梦想,毅然辞去工作,开始了创业历程。

初期,黄育龙尝试过多种行业,但都未能取得显著成果。

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气馁,反而更加坚定了创业的信念。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发现了一个市场空白,决定投身于这个领域。

通过深入调研和精心策划,他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开始艰苦创业。

创业初期,黄育龙面临诸多困难,但他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

他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不断调整经营策略,使企业逐步走上了正轨。

同时,他注重创新,不断研发新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

在他的带领下,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成为行业的佼佼者。

黄育龙的成功并非偶然,他的成功秘诀包括市场洞察力、创新精神、团队建设和社会责任。

他始终坚信,只有不断学习、勇于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他的带领下,企业形成了一支充满活力、富有创新精神的团队,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黄育龙还十分注重社会责任,他坚信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

因此,在企业壮大的同时,他积极回馈社会,投身公益事业,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黄育龙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敢于追求,勇于拼搏,就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他的事迹成为了许多人的励志典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勇往直前。

【80后创新创业致富故事】80后改革开放微故事

【80后创新创业致富故事】80后改革开放微故事

【80后创新创业致富故事】80后改革开放微故事创业要想成功,除了有了点子以及热情是不够的,需要无所不用其极的接近真实。

看看那些80后创业的故事,感受他们勇于创业的精神,激励自己的斗志,从他们的故事中找到成功的方法。

那么下面小编分享的80后创新创业致富故事,希望对你能够有所帮助。

80后创新创业致富故事一寒门学子的创业故事:从5个U盘到年营业额超千万讲述一个寒门学子的创业故事,从5个U盘到年营业额超过了千万他叫贺靖,四川宜宾一个寒门学子,云南西南林业大学毕业的学生。

他一直怀揣着一个梦想:创办一家创业学院,尽自己最大努力,帮助更多有梦想的年轻人实现创业梦想。

贺靖说,“我深知寒门学子创业的艰难。

”原因很简单,贺靖的成长经历告诉他:一个良好的大学生创业环境和创业平台对怀揣梦想、白手起家的大学生来说有多么重要。

这个在25岁时就荣获第四届“云南青年创业省长奖”的年轻人也深知,创业之路多崎岖,创业过程中每一步前进都来之不易。

他一直坚信,成功失败皆是金,只要朝着自己的目标勇敢前行,总会有创业成功的一天。

靠学校帮助顺利完成学业创业之前,贺靖的学习之路就荆棘遍地,好在家里人一路不离不弃,助他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坎。

贺靖的家乡在四川宜宾的一个乡村小镇。

高一时,父母到浙江一家鞋底厂打工,每天工作超过12小时。

由于往返车费昂贵,他和妈妈6年没有见面。

爷爷奶奶长期摆地摊维持生活,为让孩子吃好一点,托人给住校的贺靖带来了500元,用塑料口袋装着,都是1元、5元、10元的零钱。

20XX年,他考上西南林业大学。

父母把家里的公房转让出去,凑了一点让他来昆明上学的钱。

每年,因交不齐学费,每次都要找到学院领导签字,靠学校的帮助才顺利完成学业。

大学期间,他加入了学生会,他要求自己“不管做什么事,一定要第一个去最后一个走”,他的踏实获得了大家赞许和信任,独立承担了学校的不少大型活动的筹办。

贺靖也很懂事,在大学期间就开始做兼职,也是在这期间积累了经验,为创业打下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功创业者致富历程创业不像读书,一天可以过好多年,创业必须一步一个脚印走。

看看那些创业者的致富历程,学习他们,感受他们的精神,激励自己。

从故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业之路。

他37岁走上创业之路,用11年时间把公司做到100亿他是一个勇于冒险的“离经叛道”者:从高薪IT软件写手进入携程负责营销,实现“鼠标到水泥”的转变;后在携程纳斯达克上市后“激流勇进”,拉起一支毫无酒店业经验的队伍,成功创办7天连锁酒店。

作为国内最年轻的经济型连锁酒店掌门人,他37岁时创办的7天连锁酒店在3年之内就已跻身国内经济型酒店的一线阵营。

而如今他拥有的铂涛集团,市值也已超100亿。

说起铂涛集团,大家未必都认识。

但要是说起7天酒店,那看到这篇文章的人估计没有不知道的。

7天酒店正是铂涛集团的前身,创始人郑南雁。

2021年7天酒店成立,11年后的今天,铂涛不再只有7天一个品牌,市值也已超过100亿,但当我们找上门的时候,惊奇地发现我们还是能够从他身上看到创业人的影子,或许是因为他依然保持着创业时期的勤奋。

他说,酒店人靠的就是勤奋但凡是极具成功的企业,它的成功往往是极具优秀的创始人所撑起来的。

从他们的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他们对自己如何严苛,如何用自己的价值去带动企业的价值。

也只有这些人,才能够被称为“企业家”。

创业之初,任何事情都要亲力亲为回忆起创业时期,他之前身边的一位副总裁说,刚开始的时候,任何事情郑总都会亲力亲为。

当初,他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带着我们团队所有人去酒店做检查。

当时店面还不足10家,然后他就带着我们一家一家的跑。

到了店里他不让我们做任何事情,只要我们在一旁看他检查哪些问题。

我印象最深的是,我们第一次去检查,郑总就直奔客房的卫生间去,然后俯身用手去擦拭马桶的周围。

擦完一看手是脏的,我们当时有点尴尬,谁都没有说话,郑总也没有说话。

但是大家都知道该怎么做了,所以后来再去店面检查的时候,郑总调侃说还需要去卫生间吗?后来郑总说:“看一个酒店的好坏,就看它的卫生间。

卫生间是最能说明一个酒店品质如何的地方。

我们可以在一个环境一般的地方睡觉,但是没人喜欢在一个环境一般甚至有点脏的卫生间洗漱装扮。

”做酒店,要学会拒绝传统,这或许是最大的挑战起初创业,郑南雁其实并没有多少经验,但他非常清楚:酒店属于传统行业,所以很容易做成传统品牌。

但是必须要跳出来,否则说不定哪天就跟着传统一起死掉了。

他最喜欢对团队说的一句话就是:“微乱的状态,就是最好的状态。

”这种微乱,会让人的思维保持活跃,会让品牌保持活跃。

他鼓励所有人都畅所欲言,鼓励基层员工与自己对话,说出只有基层员工才能了解的酒店状况。

他强调信息透明,让所有人都实时了解酒店的运营状况,而不是后院已经着火,前方还在忙着打战。

所有人,都不能保持在旧的认知里。

他每一个决定,都是大家碰撞后的结果,拒绝一个人说了算。

发散思维才能不被传统化。

事实上,7天的出现,确实给酒店行业带来了一股新的力量。

保持空杯心态,想进军酒店新领域他可以说是中国酒店行业的大佬,他用7天酒店的成功证明了他在酒店行业的地位。

几乎没有人再可以对他指点酒店的江山了。

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但是,事实却不是这样。

外界都知道,郑南雁近年对客栈领域兴趣渐浓,他看中这个市场,但想要做好这个市场,之前的经验未必能够帮到他。

所以在这方面,他表现出了强烈的学习欲。

之前有一位客栈行业的创始人去见郑南雁,说是取经实则可能是想要获得投资。

这是郑南雁第一次深度接触和了解客栈领域的创业人。

具体过程我们无法了解,但是我们后来知道,他确实投了那位创业人一笔钱。

他说:“我在客栈领域是零,但我对这个领域很感兴趣,通过这种方式,我可以和他一起学习。

”所以,前段时间,云掌柜做了一期客栈的经营课堂会,请的主讲人是刚刚获得3000万投资的蜜月客栈诗莉莉创始人许先生。

课堂过程中有人惊奇地发现,郑南雁竟然也在这场课堂中,只不过角色确是一个默默旁听的学员。

这位诗莉莉的创始人,仅仅是一个90后的年轻人,对郑南雁来说,可以说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晚辈。

但他似乎默认客栈领域自己才是晚辈,别人是前辈。

真正成功的人,永远会保持一种应有的谦逊,保持一种空杯心态。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获取能量,重新出发。

否则,成功只是一时的。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其实就是保持终身学习。

11年不变的是,他对酒店的极度热情云掌柜的课堂结束之后,诗莉莉创始人认为郑南雁既然来听自己讲课,说明对自己的项目感兴趣,或许也应该去找这个大哥谈一谈。

许先生说:“当我决定去铂涛集团找大哥的时候,我发现我竟然只能用拦截的方式找到他。

恰好得知他第二天会在公司,无奈我只能连夜把商业计划书赶了出来,决定第二天过去“冒然访问”。

我听说大哥是一位感性的人,然后就写了一段能够让他感动的话,告诉他诗莉莉正在做什么,而我又想找他做什么。

第二天早晨7点钟我准时到了铂涛大厦,我到的时间有点早,当时公司还没人,我心里有点惶恐,不知道大哥见到我会是什么反应。

7点半的时候,大哥出现了,他是第3个到公司的人。

我过去和他打招呼自报家门,大哥说你跟我去办公室吧,虽然我今天很忙,不过还是愿意和你聊一聊。

当时我就在想,大哥对酒店真的是一种热爱,所以创业这么多年,铂涛市值已超100亿,依然还是秉持着这么勤劳的工作状态,那一瞬间,我真的深受他感染。

或许正是因为这种热爱,所以他对酒店创业人都有一种情怀在其中,愿意帮助更多的酒店创业人。

见面过程中还有一件事情让我很诧异,我在向大哥递名片的时候,大哥说他有我的名片。

那是两年前在一个酒店论坛上我递给他的,当时我才刚刚创办诗莉莉。

从郑南雁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他的勤奋、他的热情、他的专注,所有这一切,都投身于他所创办的酒店。

如今,他是中国酒店最佳创新人物。

他是酒店行业唯一获得“赢在未来·商界领军人物”大奖的CEO。

他是唯一获得“十大时代营销人物”称号的酒店业人士。

如此多的唯一,让这位“离经叛道”的创业者成为了真正的酒店人。

初中毕业从800元到168亿:奥飞娱乐蔡东青的传奇创业史2021年9月10日,奥飞动漫顶着“中国动漫第一股”的光环顺利上市。

上市后,蔡东青也成为了亿万富豪,2021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蔡东青以43亿元身家位列富豪榜第222位,而去年2021年更以168.3亿元位列富豪榜第72位。

地道的农家娃,到坐拥168.3亿元2021年福布斯富豪排行榜数据,单位为人民币的富豪,动漫第一股——奥飞动漫董事长蔡东青的经历颇具传奇,可以说,是一部典型的中国沿海企业家的奋斗史。

没有华丽的简历,也没有煊赫的身世,更没有令人艳羡的学历,蔡东青身上有的是上一代沿海企业家明显的风格:低调、务实、智慧、坚韧、变通。

为外界津津乐道的是,蔡东青把每一次失败都转化为获得更大成功的转机。

因此他也常常自称是“失败的赢家”。

令很多人好奇的是,一个初中毕业、文化水平并不高的小伙子是如何成为一家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的掌舵人?生产“小喇叭”起家1969年,蔡东青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父母是老实的庄稼人,祖父早年在新加坡做生产,后回乡务农。

70年代初期,蔡东青的两个弟弟相继出世,一家人的生活就依靠父母在田地干活,用收成去换回所需。

日子十分艰难。

1986年,蔡东青初中毕业,面临选择,是继续读书、还是帮助家里挑起生活的重担。

说是选择,其实也别无选择,书是无钱再读了,17岁的蔡东青开始寻找适合自己做的事。

80年代中期,潮汕大地已吹遍改革之风,光是澄海西门,蔡东青所住的附近管理区,就有许多个家庭手工作坊,生产塑胶玩具、塑胶制品。

这些作坊规模不大,设备简陋,但所生产的—些制品却很有销路。

蔡东青动心了,他想自己也可以来仿效,别人能做我就能做。

东凑西借,蔡东青用800元购置了一台老式铸塑机,用人工手压完成操作。

生产什么,蔡东青也有了目标:塑料小喇叭。

这是一种可以吹出声响的玩具,适合低幼儿童。

因为左右邻居多数都生产小喇叭,所以开工之后,蔡东青便在琢磨,如何能提高质量,超过周边这些先他一步的人。

蔡东青跑到孩子堆里,仔细探听孩子们的想法。

有一天,一个两三岁的男孩因吹不响手中的喇叭而急得哇哇哭,蔡东青连忙将自己生产的一支吹得很响的喇叭给了男孩,男孩子破涕而笑。

蔡东青知道了,喇叭最重要的是音色好、音量大,同时颜色也要鲜艳、漂亮。

这些都成为了蔡东青严把质量关的标准。

果然,蔡东青的小喇叭吹响了,周围的客户、销售商都找上门来订货。

在为外地客户托运货物时,蔡东青又一次捉摸,别人都是一箱装2000支喇叭,我是不是可以装多一些呢?经过试验,蔡东青的货箱里装的喇叭是4000只,从而降低了一半的运费。

蔡东青的家庭小作坊虽然极其简陋,但效益却相当不错。

初次涉足商海,蔡东青对自己的成绩还是满意的。

这一次,蔡东青与朋友合作,开办了—间较大规模的工厂,但蔡无奈由于两人思路不和、产品不对路,投资全部赔光,蔡东青经历了人生第一次失败的打击。

结果合作失败,蔡东青赔进了前一段自己辛苦赚来的利润。

沮丧之余,蔡东青意识到自己是一时冲动、不够冷静;同时也更坚定了继续走玩具生产这条路的信心。

仿制义乌“大喇叭”获创业第一桶金第一次失败打击后,蔡东青一度感到迷茫,不过,坚韧的他并没有放弃。

通过仿制义乌生产的大喇叭,产品迅速成为市场的香饽饽,订单纷至沓来。

这次成功也给蔡东青积累了创业的第一桶金。

从1987年、1988年到1990年间,蔡东青开始生产大喇叭,他又回到了早两年的状态中,对产品质量—丝不苟,对市场销路及时掌握。

生产、销售—直顺利。

两三年时间,蔡东青赚回了一定的资本。

发展有了一点小规模,蔡东青开始思考该如何定位自己的工厂,也就是说,选择什么项目开发、上马。

喇叭虽然吹得响,也只是喇叭。

这时,日本的四驱车技术传到中国,玩具市场也有人开始生产四驱车。

得知这一信息,蔡东青立即赶到省城广州,在各大商场儿童柜台前考察。

果然,四驱车已赫然上架,前来询问、打听的家长很多。

蔡东青想到一位前辈告诉他的话:“必须领先用优质、高档、新颖的产品去占领市场,如此方可赢得市场。

”蔡东青感到这一优质、高档、新颖的产品就是四驱车。

嗅到四驱车风潮虽蔡东青将四驱车引进到内地市场,产品一炮而红,深受青少年喜爱。

但,面对全国成百上千家玩具制造企业,一个四驱车很容易就可以被仿制。

如何让产品脱颖而出?蔡东青敏锐意识到了品牌的重要性,通过举办四驱车大赛,蔡东青的四驱车热销全国,年销售破亿元,占同类产品五成市场。

1992年,蔡东青办起了颇具规模的“奥迪塑胶玩具厂”。

奥迪——奥妙、智慧的启迪,这是蔡东青为自己企业树的名、定的位,也由此拉开了奥迪走上以高科技为指导的玩具生产之路。

也许是“奥迪”这名起得好,也许根本就是蔡东青预测市场极其准确,奥迪四驱车推出后,立即在玩具市场引起极大反响,受到青少年的喜爱。

“奥迪四驱车”是根据机械原理,利用干电池作动力,在设定轨道上,驱动四轮高速行驶的一种儿童智力玩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