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朗读指导_陈俊林
中考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

中考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一)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
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
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确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1、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
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等。
例如至若春和景明若夫淫雨霏霏然则北通巫峡诚宜开张圣廷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
例如且焉置土石虽我之死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其如土石何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2、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
如: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战。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例①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
例②中“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用来”的意思。
例③中的“中间”,“中”是“中间”,“间”是“夹杂”。
3、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臣卑鄙”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不能读成“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佳木/秀而繁阴。
③问/今是何世④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例③中“佳木”是动作的发出者,陈述的对象,它与后面谓语部分之间应作停顿。
初中文言文之划分朗读节奏方法指导

初中文言文之划分朗读节奏方法指导作者:高沁春来源:《新高考·新世纪智能·升学考试》2019年第04期文言文的朗读节奏实际上依据对语义的了解判断。
解文意方能知停顿。
正确地划分句子停顿和朗读节奏,是以把握句子中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
因此,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把意思结合紧密的字词,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找出名词和动词,观察句子的整体,分清主谓宾,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据此判断句中停顿。
反之,朗读节奏的划分也能体现对文本的理解程度。
初中生面对课外陌生的文言文大多会产生畏难逃避情绪,没有耐心把文本努力读懂。
往往对文意囫囵吞枣,一知半解就提笔答题,从而造成文言文阅读题失分严重。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多读是理解的前提。
下面是基于多读的可操作方法。
阅读文言文朗读节奏划分步骤:(一)把文章完整读一遍:要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但不苛求朗读停顿节奏正确。
这样读完一遍你会发现有许多节奏停顿存疑之处,这很正常。
基于读过一遍,你对文章内容有了一些了解,看看有哪些节奏停顿存疑之处你是可以作出停顿判断的,用标点标记。
(二)再把文章读一遍,检查你已经作出的停顿判断,如果感觉不妥可做修改。
留意你还存疑之处,如有领悟可下标点标记。
(三)把暂时不能解的节奏停顿问题提出来专门研究。
此时就需要掌握一些节奏停顿规律和技巧。
(四)节奏停顿规律和技巧1. 主谓宾之间要停顿。
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
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的。
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这样划分是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达的。
如:余/忆/童稚时。
(《童趣》)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出师表》)予/尝求/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2. 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它们表示将发表议论,提示原因,起领起或强调作用。
初中文言文朗读指导

初中文言文朗读指导作者:陈俊林来源:《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3年第02期在《语文课程标准》思想的指导下,初中教材中文言文篇幅增加不少,文言文的阅读教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
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文言文教学中,字词教学及内容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被提升至相当重要的位置,但对文言文朗读教学普遍不够重视,究其原因,可能有二:一是朗读教学中考不太好考察,二是教师自身的原因,多数教师羞于范读或不屑范读,或不善范读,教师的这般态度和自身文言素养是文言文朗读教学被淡化、被轻视的必然结果。
但是从学生的成长和文学素养的培养来看,文言文的朗读教学不可轻视。
并非所有教师都不想重视文言文朗读教学,还有客观上的原因,没有统一而具体的辅助材料,缺少公认的可以操作的指导方法。
比如一些年轻教师,确实不知道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文言文朗读。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文言文朗读呢?下文是我听年轻教师讲授《与朱元思书》一课时产生的想法。
一、文言文朗读教学指导什么文言文朗读教学应该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正确把握停顿,区分重音和轻读,保持合理的语速,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这些指导不能仅靠“揣摩”二字解决问题,应该有方法上的适当指导和理论上的必要阐述。
1.读准字音这一项是最低要求,学生能自行解决,关键是培养学生的良好预习习惯,课前预习时提出要求,将书上的生字标上拼音,课堂检查,坚持下去,平时读书每遇生字必查字典,教师不可代劳。
2.正确把握停顿古诗朗读停顿有比较固定的格式,而古文长短句不一。
事先,教师应为学生补充一些简单的语法知识,能对简单的、典型的句子进行成分辨别和划分,能粗略知道什么是主语,什么是谓语,什么是宾语。
告诉学生从上下句看,关联词语之间必要的停顿,对单句来说,最长的停顿是主谓之间,其次是动宾之间,再次是并列短语或词语之间的停顿,这种停顿我们称为逻辑停顿。
3.区分重音和轻读文言文朗读的重音和轻读的划分,也是有规律可循的,重音起到强调作用,例如“我要喝水”,重读“水”时,表达的目的是强调喝的东西是水而不是茶,也不是酒或其他饮料;又如“我要喝水”,重读“我”时,要表达的是我要喝水,而不是别人;再如“我要喝水”,重读“要”时,表达的是我急着要喝水,怎么还不送来。
江苏省淮安市凌桥乡初级中学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6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通过学习《过松源晨炊漆公店》等古诗词,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传承意识,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具体包括:
1.提高学生对诗词语言的感受力和理解力,领会古诗词的意境美、韵律美;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古诗词;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诗词鉴赏的体会。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词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古诗词的美,分析其与现代生活的联系,并探讨如何传承和发扬古诗词文化。
其次,在诗词鉴赏环节,我发现同学们在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时,有些吃力。这说明我在教学中对这方面的讲解和训练还不够,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内容,让同学们熟练掌握并运用到实际鉴赏中。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同学们的参与度很高,但部分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出现了偏离主题的现象。这提醒我在组织小组讨论时,要更加明确讨论的主题和目标,并在讨论过程中适时引导,确保讨论的方向正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的意境描绘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不同诗句的意象和结构,帮助大家理解诗词的深层含义。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首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诗词鉴赏: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诗词鉴赏活动。学生们将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解读诗词,并分享给其他同学。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新课标下初中文言文诵读方法浅析

新课标下初中文言文诵读方法浅析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文言文教学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如何在初中阶段有效地教授文言文,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浓厚兴趣,是当前文言文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针对新课标下初中文言文诵读方法进行浅析,希望为广大中学文言文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文言文诵读的重要性文言文诵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基础环节,也是文言文语言特点的重要体现。
通过诵读,学生能够更好地领会古文的韵律和节奏,提高文言文的语感和理解能力。
文言文诵读也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提升语言的准确性和纯正性。
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加强文言文诵读的教学是至关重要的。
二、新课标下的文言文诵读方法1. 注重朗读在新课标下,文言文教学更加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文言文的诵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朗读练习,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体会古文的韵律和节奏,培养对古文的感性认识。
教师也可以针对学生的朗读表现进行评价和指导,帮助他们改进发音和语音语调,让学生的朗读更加地准确、流畅。
在文言文诵读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注重学生对古文的解读。
通过解读古文,让学生理解古人的思想和情感表达,加深对古文的理解和领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字词、句式、篇章结构等方面进行解读,帮助学生掌握古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提高对古文的感悟和理解力。
3. 注重趣味性为了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教师在文言文诵读教学中还可以注重增加趣味性。
可以通过配乐、情景再现等方式,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古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对古文的兴趣和热爱。
通过增加趣味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提高学习的效果和积极性。
1. 多样化教学手段在实施新课标下的文言文诵读方法时,教师应该多样化教学手段,灵活运用朗读、解读、趣味性等方式,让学生在丰富的教学环境中进行诵读练习。
新课标下初中文言文诵读方法浅析

新课标下初中文言文诵读方法浅析自2020年起,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开始实施,其中也包括了对于文言文的诵读要求。
文言文的诵读在很多学生和家长看来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既有熟悉的句型和词汇,也有许多不常用的生僻字和古文中的特殊表达方式。
对于初中生来说,如何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诵读技巧,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学习问题。
下面,我们就从以下几方面来简单地分析一下新课标下初中文言文诵读的方法。
一、学习文言文基础知识要想更好地诵读文言文,首先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文基础知识。
文言文的阅读理解与诵读水平取决于学生的语文功底,其中包括汉字的认读、句子成分的辨析和总体的句式掌握。
因此,学生在开始诵读文言文之前,需要对文言文的基本语汇、文句的基本构成和基本语法结构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掌握一定的文言文基础知识。
二、选择适宜的诵读素材文言文的诵读素材很重要,它不仅关系到学习的效果,更影响到学习的兴趣。
学生选择一些优秀的文言文诵读素材进行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拓展诗词世界,并且有利于提升学习的积极性。
除了选取经典名篇,还可以选择文言文故事,如《左传》、《史记》、《吕氏春秋》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诵读中了解历史和传统文化。
三、注重发音和语调在诵读文言文时,发音和语调是非常重要的,学生需要重视这两个方面。
文言文的语音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韵母数量较少,也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声调。
此外,文言文中往往存在较多的文言虚词,其在诵读中往往特别需要注意声调上升或下降的位置,特别是在文句的结构上。
因此,在诵读文言文时,要注重语音语调,注意正确的发音和节奏感。
四、阅读理解与诵读实践相结合在实际练习中,一方面要注重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另一方面又要注重诵读实践的练习。
理解和诵读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的。
在阅读文言文时,学生需要掌握文章的基本意思,理解文章背景和情境,才能在诵读时更好地表达出文章的思想和情感。
总之,要想更好地诵读文言文,需要学生在学习中注重文言文的基础知识,选择适宜的诵读素材、注重发音和语调,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阅读理解和诵读实践还应能够相互交织、相互促进。
浅谈文言文的朗读教学

浅谈文言文的朗读教学作者:吴云飞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10年第11期近年来,我们在进行文言文教学调查和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各种语文教学交流活动及听课活动中发现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那就是在文言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朗读教学被大大忽略甚至被忽视了。
一些课堂教学中虽有涉及,但却缺乏科学的指导,让学生随意读,达不到朗读的目的。
究其原因,大概是应试教学在作怪,有些语文教师认为,在各种升学考试中,极少涉及朗读的内容,与朗读沾一点边的就只是3—5分的名句名段默写题(那是属于背诵而不是朗读),没必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浪费”精力去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所以,在平时的文言文教学中,对朗读的忽略甚至忽视就不足为怪了;一些学生学习文言文,只管抄翻译文字、记字词解释以应付考试,他们认为朗读无关紧要,或者觉得文言难读,这种厌读的心理状态影响了朗读训练的积极性,所以,文言文朗读受到冷遇也不足为奇了。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朗读”的注释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
这一注释说明了朗读的表象。
其实,朗读是一种集眼、口、耳、脑于一体的综合活动,朗读的过程就是多样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同时参与活动的过程。
这一过程在文言文教学活动中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和作用。
俗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这里的“读”应当是指朗读。
有学者指出:“艺术作品的最终完成,是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之中。
”读,特别是朗读过程实际上就是了解和领悟的过程。
其实,无论什么课文,都不能忽视朗读。
孤立的学习字的形、音、义,孤立的学习词汇语法,只能获得一堆零碎的语言材料,而朗读能学到较完整的、有系统性、有感情的表达生活的生动语言;分析文章内容,学习篇章结构,即使提纲挈领,条分缕析,也只是拆卸零件而有所了解,而朗读能把这些零件重新安装,把整台机器发动起来,全面的、综合的理解课文的要旨和意味,从而获得立体的、有生命的真切感受。
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技巧的运用

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技巧的运用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技巧的运用对于学生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合理运用朗读技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提高学习效果。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朗读技巧。
要注意语气的把握。
在朗读时,要根据文本的内容和情感变化,准确表达古人的语气。
在朗读一首诗时,如果表达出古人的豪放激昂,或者忧郁深沉的情感,会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而如果朗读一篇议论文时,可以通过调整语气的轻重缓急,突出重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人的观点。
要注重停顿的运用。
在朗读时,适当地停顿可以帮助学生分辨句子的结构,理清句子的逻辑关系。
在读到一个逗号或句号时,可以稍微停顿一下,让学生有时间消化前面的内容。
而在读到一个顿号时,可以停顿一下,使学生明白这是一个并列关系。
通过合理的停顿,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含义。
要注意声调的变化。
文言文中的声调非常重要,不同的声调可以传递出不同的情感和语气。
在朗读时,要注意用声调来表达文本的情感和语气,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古人的情感和态度。
在读到一个疑问句时,可以抬高声调,让学生明白这是一个疑问句。
而在读到一个感叹句时,可以加重声调,使学生体会到古人的感慨和惊叹。
要注意语速的掌握。
文言文的语速一般较慢,所以在朗读时也要控制好语速,不可过快或过慢。
过快的语速会导致学生听不清古人的词语和句子,影响理解效果;而过慢的语速则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倦和厌烦的情绪。
在朗读时要注意把握好语速,使学生能够清晰地听到每一个字和词的发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自我完善。性格内向者不爱 说话也不善于表达,往往发出的声音也很小,如果 全体学生都能坚持大声朗读课文,就很容易促使学 生大声讲话,从而变得爱讲话,性格也就随之而变。 同时,在大声朗读时需要精力集中,这使大脑容易 处于“排空”状态,也就容易记忆材料。大声朗读他 人作品是学习的过程; 如果大声朗读自己的作品, 实质上还是一个修改完善的过程。所以,大声朗读 还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读 出 情 感,需 建 立 在 对 文 章 内 容 理 解 的 基 础 上。这一点,范读比讲解重要得多。请优 秀 学 生 读,或教师范读,或听媒体范读,通常能达到事半功 倍的效果。学生的主要问题不是在对文章内容的 理解上,而是羞于开口,心理上的因素更重些。因 此,设置情境和心理疏导更应受到教师的重视。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很大程度 上反映其语文能力。因此,加强朗读训练在很大程 度上就是在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加强朗读指导, 提升朗读层次,是颇具意义的教学要求和目标。
初中文言文朗读指导
■ 陈俊林( 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实验中学)
在《语文课程标准》思想的指导下,初中教材中 文言文篇幅增加不少,文言文的阅读教学得到了一 定程度的重视。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文言文教 学中,字词教学及内容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被提升 至相当重要的位置,但对文言文朗读教学普遍不够 重视,究其原因,可能有二: 一是朗读教学中考不太 好考察,二是教师自身的原因,多数教师羞于范读 或不屑范读,或不善范读,教师的这般态度和自身 文言素养是文言文朗读教学被淡化、被轻视的必然 结果。但是从学生的成长和文学素养的培养来看, 文言文的朗读教学不可轻视。
6. 读出韵味 文言文 和 现 代 文 的 朗 读 最 大 不 同 在 于 韵 味。 文言文的 停 顿 并 不 是 真 正 的 停 顿,而 是 声 音 的 延 长。如“水 /皆 /缥碧”( 《与朱元思书》) 在“水”的后 面要停顿,“皆”之后有一个短暂的停顿,但真的读 “水 /皆 /缥碧”,就是现代文的读法了,毫无韵味。 如读成“水 /皆 /缥碧”,就有吟唱的味道。古人的 “吟”是介于说和唱之间的读法。 二、教师自身 的 文 言 文 素 养,也 是 文 言 文 朗 读 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在指导学生朗读文言文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 不仅表现在方法的指导、理论的讲述上,还表现在 教师自身的示范作用上。有时讲得再多,不如亲自 示范一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材的把握上,能透彻 地理解教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尤其是文言文 素养必须有。从自身的角度看,教师还需克服心理 上的胆怯因素,也许我们的普通话不如学生标准, 我们的音色没有学生好听,我们的感情没有学生丰 富,但是作为老师,我们在对教材的解读上肯定高 于学生,我们的阅历、我们对教材的理解是学生无 法比拟的。教 师 的 范 读,尽 管 水 平 不 尽 相 同,但 对 学生的帮助作用都是不可小看的。
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殢 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 ( 《正蒙·有德篇》)
檹檹檹檹檹檹殢
檹檹檹檹檹檹殢
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殢
26
并非所有教师都不想重视文言文朗读教学,还 有客观上的原因,没有统一而具体的辅助材料,缺 少公认的可以操作的指导方法。比如一些年轻教 师,确实不知道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文言文朗读。如 何指导学生进行文言文朗读呢? 下文是我听年轻 教师讲授《与朱元思书》一课时产生的想法。
一、文言文朗读教学指导什么 文言文朗读教学应该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正确 把握停顿,区分重音和轻读,保持合理的语速,读出 情感,读出韵味。这些指导不能仅靠“揣摩”二字解 决问题,应该有方法上的适当指导和理论上的必要 阐述。 1. 读准字音 这一项是最 低 要 求,学 生 能 自 行 解 决,关 键 是 培养学生的良好预习习惯,课前预习时提出要求, 将书上的生字标上拼音,课堂检查,坚持下去,平时 读书每遇生字必查字典,教师不可代劳。 2. 正确把握停顿 古诗朗读停顿有比较固定的格式,而古文长短 句不一。事先,教师应为学生补充一些简单的语法 知识,能对简单的、典型的句子进行成分辨别和划 分,能粗略知道什么是主语,什么是谓语,什么是宾 语。告诉学生从上下句看,关联词语之间必要的停
课改教学【阅读】 2013 年第 2 期
快些; 表达悲壮、凄凉情感的课文要读得低沉舒缓 些。一般 的 文 章,都 以 宁 静、轻 松、恬 淡 的 语 调 为主。
有了明确的目标,学生就有了努力的方向; 有 了科学的方法,学生就有了提高的可能。有感情地 朗读最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感,有利于学生 深入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有利于和作者进行心 灵的交流,感受作品中深厚的感情、体会作品中美 的境界。它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5
教师版
顿,对单句来说,最长的停顿是主谓之间,其次是动 宾之间,再次是并列短语或词语之间的停顿,这种 停顿我们称为逻辑停顿。
3. 区分重音和轻读 文言文朗读的重音和轻读的划分,也是有规律 可循的,重音起到强调作用,例如“我要喝水”,重读 “水”时,表 达 的 目 的 是 强 调 喝 的 东 西 是 水 而 不 是 茶,也不是酒或其他饮料; 又如“我要喝水”,重读 “我”时,要表达的是我要喝水,而不是别人; 再如 “我要喝 水 ”,重 读“要 ”时,表 达 的 是 我 急 着 要 喝 水,怎么还不送来。通过举例,学生自然明白,重读 的音节应如何判断。这里还要补充说明的是,并不 是所有的强调都要重读,有时恰恰相反,比如朱自 清的《春》里 有 这 样 的 句 子: “风 轻 悄 悄,草 软 绵 绵。”这里风和草的特点就不能用重读来表现,恰恰 需要轻读,只 有 轻 读,才 能 表 现 风 的 轻 和 草 的 软。 文学和生活息息相通,重要的话要大声讲,特别重 要、又不能让更多人知道,就需要咬着耳朵小声讲 了。通过这些举例和讲解,学生大多能掌握和分别 重音和轻读了,此时再回到文言文上来,学生自然 知道区别文言文的重音和轻读了。 4. 保持合理的语速 语速的快慢要根据句子的长短和表达情感来 确定。一般来讲,短句特别是排比的短句读起来肯 定得快。长句子,势必要放慢语速来读,表达快乐 情感的,速度多偏快,而感情沉郁的句子,自然不能 读快。这方面,不需要教师过多讲解,学生大多能 体会出来。 5. 读出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