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的朗读教学
文言文学习中的诵读教学

文言文学习中的诵读教学摘要:针对文言文学习中的诵读教学,作者首先阐述了诵读的必要性,其次介绍了自己的做法,通过引导诵读,让学生掌握实词义项、虚词用法及重点句式,突出诵读的作用不仅如此,还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最后对进行成功的诵读教学的注意事项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文言文诵读知识能力兴趣习惯文言文是一种简洁、典雅的语体,与现代汉语的口语及书面语有很大差别。
它是中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升学必考的内容之一。
所以,文言文教学就成了广大语文教师的教学重点。
我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已十多年,对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作了探索,下面对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的诵读教学谈谈认识。
迫于考试成绩的压力,我们经常要求学生抠字句背解释。
而且现在学生的奋斗目标也开始瞄准高考,时间紧任务重,整天埋头于练习,形成了一种错误的认识,即认为文言文知识拿来直接记忆背诵更节约时间。
这样就把诵读能力训练挤出了语文课。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能够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这样,教师只顾对课文进行琐碎的讲解和粗暴的分析远远不够,而是要通过引导诵读,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首先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这是一项基本要求。
文言文中常有生僻字、多音多义字、通假字,对于这几种类型的字词,教学中要给学生及时纠偏,让他们准确地认读。
读准字音,还要读准句读,句读即断句,让学生分清哪里该停顿,哪里不该停顿,断句断对了,内容大意和词句结构就理解了;停顿位置错了,内容和词句结构就理解错误了。
开始教新的文言课文时,老师要先范读课文,读课文时应对学生提出要求,注意文中语音的异读破读、通假字的读法、重音停顿、节奏韵律,等等。
如《琵琶行》中朗读“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时,要急读,要轻读。
读“间关莺语花底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时,要慢读。
读“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时,要小声读。
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技巧的运用

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技巧的运用一、强调停顿在朗读文言文时,停顿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让读者更好地把握句子的结构、语气和情感。
教师可以在朗读时强调停顿的位置和程度,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文言文的语法和语调。
在句子中,比较重要的词或短语通常会被强调,可以通过停顿来体现。
比如:示例一:故其志士烈,其思不可忘,其言不可断在这个句子中,“烈”、“思”、“言”都是重要词,可以通过适当的停顿和语调来呈现出来,让学生感受到这些词的强烈情感和表达意义。
示例二:今天孔子生日,我们来祝福他。
他不仅是古代伟大的思想家,而且也是中华民族的杰出代表。
在这个段落中,可以根据情感变化和语气的转换来调整停顿的位置和程度。
比如“孔子生日”这个短语可以适当停顿,表现出庄严、祝福之情;“思想家”、“民族代表”则可以较为明显的停顿,展现出敬仰和崇高之感。
二、调整语速在朗读文言文时,语速的快慢会影响到语音的准确性和感染力。
教师可以训练学生在不同的语速下准确地朗读文言文,使得学生可以更好地表达句子的情感和内涵。
快速的语速可以体现出文言文中的紧凑感和激情,慢速的语速则可以突出句子中的细节和感情。
比如:示例三: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这首《蒹葭》是文言文中的古乐府诗,可以尝试在不同的语速下进行朗读。
快速的语速可以体现出诗歌的轻快和慷慨,慢速的语速则可以呈现出句子中的细致和情感。
三、模仿演绎朗读时,模仿目标语音会有助于学生准确地掌握语调和语气。
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标准的朗读录音,并带领学生进行模仿演绎。
比如:示例四:《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总之,朗读是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方法,通过适当的停顿、调整语速和模仿演绎等技巧,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领会文言文的意义和美感,并提高其口语和表达能力。
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实践

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实践在文言文教学中,朗读是一种重要的实践方法。
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语音、语调和语气,并且能够提升自己的语感和修辞能力。
本文将讨论在文言文教学中朗读的实践方法,并对其作用进行分析。
1. 选择适当的文言文材料在朗读的实践中,教师需要选择适合学生的文言文材料。
这些材料既要符合学生的语言水平和认知能力,又要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和文言特色。
一般来说,对于初学者可以选择一些简单易懂的古文课文或者古诗词,而对于进阶学生可以选择一些篇幅较长或者较为经典的古代文章进行朗读。
2. 分层次进行朗读训练在朗读的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次进行朗读训练。
对于初学者可以从单词和短语的朗读开始,逐渐提高到句子和段落的朗读,并逐步培养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
对于进阶学生可以进行较为复杂和长篇的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连续朗读能力和语音表达能力。
3. 实践与指导相结合在朗读的实践中,教师需要将实践与指导相结合,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朗读,并及时给予指导和评价。
在朗读练习中,学生可以通过模仿和对比来提高自己的语音和语调,同时可以借助教师的指导来纠正错误发音和语调,使自己的朗读更加准确和自然。
在朗读的实践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朗读训练,通过集体朗读来锻炼学生的语音韵律和声音表达能力。
教师也可以对学生进行个体朗读训练,通过一对一的指导来帮助学生提高语感和表达能力。
在朗读的实践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情景,让学生进行情感化的朗读。
可以选择一些感人的古诗词,让学生朗读时感情表达丰富,增强朗读的感染力和传达力。
也可以模拟一些古代情境,让学生在富有戏剧性的情景中进行朗读,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情感表达能力。
1. 提升学生的语感和修辞能力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更好地领会文言文的语音、语调和语气,从而提升自己的语感和修辞能力。
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模仿和对比来掌握古文的韵律和声调,增强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把握能力,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文表达和修辞能力。
读出韵味教出文味——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朗读语感的培养

教学实践新课程NEW CURRICULUM语文课要有浓厚的语文味。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的过程。
语文教学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对语文作品反复涵咏体味。
通过反复朗读,细细品味,让学生感悟文字之美,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
围绕文本,引导学生拓展思维空间,多角度、多层面,甚至是有创意地去理解和欣赏作品。
近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越来越功利化,一切从考试出发,让语文课变成了训练课、复习课,甚至上成了历史课和政治课,语文课索然无味。
无怪乎学生到了九年级时,课堂气氛沉闷,回答问题机械。
这些都是语文教学脱离了文本,语文味丧失造成的。
我个人认为,要让语文味回归课堂,加强朗读教学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作为语文教师要立足文本,教出文味,教出艺术。
2014年11月4日,我承担了一节校内公开课,课题是《人琴俱亡》。
这篇课文短小精悍,语言十分简洁,寥寥数十字,就把事情的经过写得波澜起伏,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兄弟情谊真挚动人。
根据文言文教学的要求和本文的实际特点,我在教学设计中对字词教学主要以自主学习和小组检测为主。
八年级学生初步具备一些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课前强调自我预习,勤查工具书,再利用课本注释理解字词句的意思,然后通译全文,口述本文故事,快速让学生理解文意,体会情感。
如果文言文教学仅仅教会学生表面的字词句的翻译,而不深入对课文内涵的挖掘,我个人认为这样的文言文教学是不合格的,是极其功利的,没有达到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
所以我把朗读教学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在具体朗读指导过程中,我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这是基础本文重点读好“猷”“笃”“都”“了”“丧”“舆”“奔”“恸”等字的读音,有的是生字,可以通过查字典的方式来解决。
有的是多音字,需要结合具体语境确定读音,尤其对“了”字读音的把握。
新课标下初中文言文诵读方法浅析

新课标下初中文言文诵读方法浅析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文言文教学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如何在初中阶段有效地教授文言文,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浓厚兴趣,是当前文言文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针对新课标下初中文言文诵读方法进行浅析,希望为广大中学文言文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文言文诵读的重要性文言文诵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基础环节,也是文言文语言特点的重要体现。
通过诵读,学生能够更好地领会古文的韵律和节奏,提高文言文的语感和理解能力。
文言文诵读也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提升语言的准确性和纯正性。
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加强文言文诵读的教学是至关重要的。
二、新课标下的文言文诵读方法1. 注重朗读在新课标下,文言文教学更加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文言文的诵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朗读练习,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体会古文的韵律和节奏,培养对古文的感性认识。
教师也可以针对学生的朗读表现进行评价和指导,帮助他们改进发音和语音语调,让学生的朗读更加地准确、流畅。
在文言文诵读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注重学生对古文的解读。
通过解读古文,让学生理解古人的思想和情感表达,加深对古文的理解和领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字词、句式、篇章结构等方面进行解读,帮助学生掌握古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提高对古文的感悟和理解力。
3. 注重趣味性为了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教师在文言文诵读教学中还可以注重增加趣味性。
可以通过配乐、情景再现等方式,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古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对古文的兴趣和热爱。
通过增加趣味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提高学习的效果和积极性。
1. 多样化教学手段在实施新课标下的文言文诵读方法时,教师应该多样化教学手段,灵活运用朗读、解读、趣味性等方式,让学生在丰富的教学环境中进行诵读练习。
文言文朗读教学实践

文言文朗读教学实践谈文言文不同于现代文的地方就是文字障碍,也就是一些古文字要会读,一些词语要会解释,这样才能变文言文为现代文,便于学生理解和领悟。
这时,朗读就成了首要的学习方式,要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来实现疏通、理解、欣赏甚至背诵。
下面我就来谈谈自己在文言文教学中常用到的几种朗读教学。
一、通读通读也可以说是粗读、初读。
学习一遍新课文,我首先要求学生通读全文。
无论长短难易,都要求朗读出声。
因为学生是第一遍朗读课文,会遇到不会读的字或读不准的字,我要求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学习习惯,把这些字圈点勾画出来,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书加以解决。
如《陈涉世家》一文中有一句“置人所罾(z ēng)鱼腹中”,其中的“罾”字不常见,学生不会读,一看课本注释有这个生字的读音,读“zēng”,就在文中这个字上的上方空白处注上读音,再接着读下去。
通读一篇课文,短则几分钟,长则二十分钟,不会增加学生负担。
二、分角色朗读分角色朗读就是一篇文章有不同的角色,就让几个同学来朗读,一个人扮演一个角色。
在教学《唐睢不辱使命》时,为使学生对秦王和唐睢这两个人物的形象把握的更准确,加深理解,我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让一个学生读秦王的话,一个学生读唐睢的话,引导学生注意把握说话人的语气。
如:“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应采用轻蔑的口吻来读。
“轻寡人与”中“与”字应拖长,突出威胁的语气。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这一句应提高音量,显出霸气。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这一句要读得连贯,突出唐睢的气势和视死如归的决心。
这样的分角色朗读,抓住语气强化朗读,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达到理解的目的。
更重要的是,分角色朗读能为课堂创设情境,更好地体现形象教学。
三、精读精读或叫重点地读,读重点的地方——词句或段落。
主要是深入课文,抓住最能表现课文特点的那些重点词句、文段进行精读品味,感悟其特别之处,在品味、感悟中获得对课文特点的精辟理解与感受。
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方法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版

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能正确的掌握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的方法。
一、问题导学
1.请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②其邻人之父亦云。
③恐前后受其敌 ④求石兽于水中。
⑤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⑥择其善者而从之。
⑦人不知而不愠。
⑧盖石性坚重。
二、方法指导
时间总领词(俄而、今、时、已而)之后要停顿
古今异义词之间要停顿
有省略成分或倒装的地方要停顿
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人名、地名等处应停顿
三、二次练习
划分下列句子朗读节奏
1、元方入门不顾。
2、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3、是非木杮。
4、不知其二者多矣。
例谈初中文言文教学步骤

例谈初中文言文教学步骤1 把握文言文的朗读教学1.1 读顺读畅,初步感知课文。
在教学《孙权劝学》这篇文章时,我先让听读课文,并将其中容易出错的“更”、“为”“邪”三个字故意念错,,学习习惯较好的学生,他马上能找到错误并指正,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说这几个字读音的特殊性,使学生明白多音字在文言文中要根据意思来定读音,而通假字的就是所通字的读音,如“邪”的读音原本为“xié”,由于在文中“邪”通“耶”,因此“邪”的读音为“yé”。
像这样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老师又给予方法的指导,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听读的目的,更主要在于能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在无形中培养文言语感,为学生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做好铺垫。
1.2 熟悉课文内容,大体上疏通字词句。
朗读的第二阶段,让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课文,浅层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于是学生饶有兴趣地自由放声地朗读,在朗朗书声中,我走进学生,帮助部分学生解读不认识的字词。
注意聆听学生朗读的节奏与停顿,并及时纠正学生读不到位之处,指导学生的疑难之处,帮助学生划分节奏与停顿。
同时要求学生借助《古汉语词典》、《词语手册》等工具书,联系已学课文中掌握字词义,自己去读,这样就能做到在大体疏通字词义,了解课文内容,能讲述课文大致内容。
1.3 抓住重点,进一步理解字词义。
猜读是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掌握其原则,就可以深入文本。
猜读不仅要读准句读,还要读出语气,这样才能走进作品深处。
如《邹忌讷齐王纳谏》中邹忌问美时,其妻与妾的回答几乎是一模一样,可让学生猜读两者不同的语气,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思维。
这一处,除了妻的“君美甚”三字,但同样的“徐公何能及君也”读时的语气是截然不同的,妻可读得热烈些,感情直露,而妾则不可如此热烈,语气自然要收敛一些,因为这是由妾在家中的地位所决定的。
这样,在猜读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高潮,甚至可以解决感知人物形象,了解主旨等课文赏读中才能解决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文言文的朗读教学
初中文言文大都比较简单,只要多读,读对、读通、读懂,再加上对一些文言词:如通假字、古今异义字、一词多义、一些重点词以及特殊句式进行讲解,这篇文章学生也大致会了解掌握的。
那么,文言文的朗读怎么进行呢?我认为可以分以下几个阶段。
一:查字词典,读准字音。
二:通过朗读,初步了解内容。
三:再初步了解内容的基础上,准确断句,读出节奏。
四:仔细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分析文章结构。
五:精读段落,句子,分析、了解人物形象、文章主旨。
六:再次朗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