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大气的物理性状

合集下载

环境卫生学 第3章 大气卫生

环境卫生学 第3章  大气卫生
(1)气态污染物 包括气体和蒸汽 含硫化合物 含氮化合物 碳氢化合物 碳氧化合物 卤素化合物
(2)大气颗粒物 有固体和液体 两种形态。
常用空气动力学直径 表示颗粒物的大小: 在气流中,如果所研究的颗 粒物与一个有单位密度的球形颗 粒物的空气动力学效应相同,则 这个球形颗粒物的直径就定义为 所研究颗粒物的空气动力学直径。 颗粒物按粒径分为: 总悬浮颗粒物(TSP) φ ≤100μm 可吸入颗粒物(IP) φ ≤10 μm 细颗粒物(PM2.5) φ≤2.5μm 超细颗粒物(PM0.1) φ≤0.1μm

对健康的影响
(1)对呼吸道的刺激作用 (2)其它作用 · 对大脑皮层机能的影响 · 致突变作用和促癌作用 · 影响新陈代谢 · 变态反应 (3)SO2和颗粒物的联合作用
(二)氮氧化物 (NOx nitrogen oxides)
来源 (1)自然源 (2)人为源

对健康的影响
(1)对呼吸道的刺激作用 (2)对血液的影响 (3)促癌作用 (4)神经衰弱症候群 (5)形成光化学烟雾
酸雨腐蚀雕刻
(四)大气棕色云团

(五)其他
影响居民的生活人体 健康的影响
大气中的主 要污染物 SO2 NOx 颗粒物 CO
O3
多环芳烃
Pb
二 噁英
(一)颗粒物
来源 (1)自然源 (2)人为源

对健康的影响
(1)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进入肺部对局部组织具有堵塞作用 载体作用 (2)颗粒物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3)颗粒物的致癌作用 (4)颗粒物对人群死亡率的影响
多诺拉烟雾事件
美国洛杉矶
化物和碳氢化合物
在日光紫外线照射 下经光化学反应形成
过氧酰基硝酸酯

大气基本特征最新课件

大气基本特征最新课件
根据气温垂直分布等,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 层和散逸层。
热层 中间层 平流层 对流层
大气层垂直结构
第1章 大气的基本特征
1.2 大气的垂直结构
1.2.1 对流层
➢ 定义:从地面至约12km高的大气层。其下垫面为地面,上界高度 随纬度和季节而变。集中了大气质量的80%和全部水汽,云、雾、 雨、雪等也都发生于其中。
相变过程中吸收和放出潜热能,同时能强烈吸收和放出长波辐射, 对地面和空气温度影响极大。是云、雾、霜、雨和雪等常见天气 现象产生的先决条件。 ➢ 分布:①夏季多于冬季;②低纬度多于高纬度、海面多于陆面; ③随高度增加而减少,主要分布于2~3km以内。
• 天气现象 • 海气相互作用
Clouds
Wind Wind
➢ 干空气状态方程:
PdRdT

Pd RdT
其中,d md /V为干空气密度(kg/m3),d 1 d 为干空气比容(m3/kg)
1.3 大气的状态方程
1.3.3 湿空气状态方程
第1章 大气的基本特征
水汽 e,mw,ρw
干空气 Pd,md,ρd
湿空气: P,V,T,m,ρ
湿空气密度=水汽密度+干空气密度
臭氧层
对流层臭氧
臭氧垂直分布
平流层臭氧形成机制
对流层臭氧形成机制
NO CxHy
CO2
CO
NO2
O O2 O3 NO
第1章 大气的基本特征
1.1 大气的成分
1.1.2 水 汽
水汽:在自然界的温度和压力下唯一能发生相变的成分。 ➢ 来源:地球表面(海洋)水分的蒸发,然后随上升气流向上输送。 ➢ 含量:变化较大(0~4%),水汽垂直分布范围只在1020km以下。 ➢ 特点:具有固、气、液三态,常温下发生相变的唯一大气成分,

第三节 大气物理性状

第三节 大气物理性状

气温的单位

(1)摄氏度温标(oC)
K): 开尔文、开 一度的间隔与摄氏度相 同,但其零度称为“绝 对零度”(任何物质系 统达此温度时,能量变 为最小),为-273.15 oC T=t+273.15≈t+273 理论计算中常用


(3)华氏温标(oF) 目前某些说英语的国 家有人使用 一个大气压下,水的 冰点32 oF,沸点212 oF, 其间分成180等分 tF =9/5 t+32 t=5/9( tF -32)
e
E e (T,e) T Td T E
反映空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水汽含量 露点温度Td


6、露点:
空气中的水汽含量不变,在一定压力下,
若要使空气达到饱和,只有降温。

降到实际水汽压e与饱和水汽压E相等, 此时的温度称为露点。 例如:T=30°,e=31.7mb, E=42.5mb
要把温度降到:T=25,

注意:每一个温度对应一个饱和水汽压的值。 水汽含量没有达到极限的空气称为未饱和湿 空气,其水汽压为e

2、 饱和水汽压(E)
定义:饱和湿空气中水汽的分压强。
反映空气的最大水汽容纳能力
饱和水汽压取决于温度(马格奴斯半经验公式)
E E
影响因子: 温度 T E
蒸发面性质
T
E过冷却水>E冰
E凸面>E平面>E凹面 含盐度 E



大气压强存在事例:
实验一:马德堡半球实验 实验二:“瓶吞蛋”实验。 实验三:“覆杯实验”

三个试验说明:

大气存在压强---“瓶吞蛋”表明大气竖直向下
有压强,“覆杯实验”表明大气向上有压强。

空气动力学与飞行原理课件:大气的基本知识、大气特性

空气动力学与飞行原理课件:大气的基本知识、大气特性

一、 二、 三、 四、
大气压力
大气压力的度量 海拔高度对大气压力、飞机性能 的影响 空气密度差异的影响
18
壹 目录页
一、
大气压力
二、
大气压力的度量
三、 四、
海拔高度对大气压力、飞机性能 的影响
空气密度差异的影响
19
第二节
大气的基本知识
地球表面有一层厚厚的大气层, 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大气被“吸” 向地球,虽然空气很轻,但仍有质 量,有了质量就产生了力,它作用 于物体的效果就是压力。著名的马 德堡半球实验就证明了大气压的存 在。可以说,大气压力是地球引力 作用的结果。
(四) 热层
(五) 散逸层
又称逃逸层、外大气层,是地球大气的最外层,位于热层之上。那里的空气 极其稀薄,同时又远离地面,受地球的引力作用较小,因而大气分子不断地向星 际空间逃逸。航天器脱离这一层后便进入太空飞行。
16
空气动力学与飞行原理
无人机与大气基本知识 大气特性
LOGO 17
第三节
目录页
学 习 大 纲
24
叁 海拔高度对大气压力、飞机性能的影响
随着海拔升高,空气变得稀薄,大气压力也随之降低。一般来说,高度每 增加1000ft,大气压力就会降低1mmHg。分布于全球的气象站,为了提供一个 记录和报告的标准,都会按照海拔高度每增加1000m就近似增加1mmHg的规 则将当地大气压转化为海平面压力。使用公共的海平面压力读数可以确保基于 当前压力读数的飞机高度计的设定是准确的。
气压随高度的变化
1
在大气处于静止状态时,某一高度上的气压值等于其单位水平面积上所承受的上部大气柱的重力,随着 高度增加,其上部大气柱越来越短,且气柱中空气密度越来越小,气柱重力也就越来越小。

第三节大气的基本物理性质

第三节大气的基本物理性质

第三节大气的基本物理性质一、主要的气象要素(meteorological elements)气象要素:定性或定量描述大气物理现象和大气状态特征的物理量。

它们包括太阳辐射、温度、湿度、气压、云、降水、蒸发、能见度和各种天气现象等。

其中以温度、气压、湿度和风最为重要。

气象要素表征着大气的宏观物理状态,是大气科学研究的基础。

(一)气压(air pressure)1、气压的定义气压:大气压强的简称,从观测高度到大气上界,单位面积上垂直空气柱的重量。

气压常用的单位是百帕(hpa),或以水银柱高度的毫米(mm)数、厘米(cm)数表示。

一个标准大气压:国际上规定,温度为0℃,纬度为450的海平面上,760mm水银所具有的压强称为一个标准大气压。

2、气压单位的换算p=(s×h×ρHg×g)/s=0.76×1.35951×104(kg/m3)×9.80665(m/s2)=101325(N/m2)g=9.80665(1-0.00259cos2φ)(1+Z/R)-2在国际单位制中,压强的单位是帕斯卡(Pa)。

1帕斯卡=1牛顿/平方米,所以,1个标准大气压=101325N/m2=101325Pa=1013.25hpa≈1000hpa气象学上以前曾用毫巴作为气压的单位,1mb=1000达因/平方厘米,因1帕斯卡=10达因/平方厘米,所以1mb=100帕斯卡=1百帕(hpa),1牛顿=105达因1mb=1hpa 一个标准大气压=760mmHg=1000hpa 1mmHg=4/3hpa 可以由式mg/4лR2容易地计算出地球表面的平均气压。

式中的m为大气的总质量5.13×1018Kg,g为平均重力加速度9.8m/s2,R为地球的平均半径,地球表面上的平均气压为:105pa=1000mb=1000hpa。

3、测定气压的仪器气压表(动槽式、定槽式)、气压计、空盒气压表等。

大气的物理性质资料

大气的物理性质资料

D.23时-5时
(2)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最大高度约为: C
A.500米 B.100米 C.350米 D.150米
(3)当某地大气发生逆温时:
B
A.空气对流更加显著 B.抑制污染物向上扩散
C.有利于大气成云致雨 D.减少大气中臭氧的含量
平流层
平流层
臭氧层
特点: • 气温随高度增高。
——该层大气主要靠臭氧吸收大量紫外线而增温。
逆温现象:
一般情况下,对流层由于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辐射, 所以海拔越高,气温越低。但逆温现象则与一般情况相 反(相逆),近地面气温较高空反而低的现象。
逆温现象特征
A 发生时稳定性特别强(不利于垂直运动),易出现大气 污染 B 最有利于逆温发生的条件是平静而晴朗的夜晚 C 日出前后的逆温层最厚,日出后地面温度升高,逆温层 慢慢消失
逆温的影响
天气而言: 表明大气结构稳定,对流微弱,天气晴好为主。
环境而言: 它可以阻碍空气垂直运动的发展,使大量烟、尘、水 汽凝结物聚集在其下面,使能见度变坏等等。
清晨户外锻炼不科学 大气逆温层存在,大气对流运动 微弱,城市空气中的水汽、尘埃和其他污染物不易向高 空扩散,大气污染物质浓度较高。日出前绿色植物以呼 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为主,造成清晨林阴道上的空气中 二氧化碳含量较高。应该把锻炼时间改为下午或傍晚。
气压和密度均随着高度的升高而降低。
(例)分别于拉萨和上海两地进行跳伞的安全高 度H拉萨和H上海的关系。
电 离 层
高层大气
平流层 对流层
臭氧层
对流层
对流层
特点: •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 (-6°C)/1000M

大气的物理性状

大气的物理性状

4、测量仪器:定槽式水银气压表、动槽式水银气压表、自
记气压计、空盒水银气压表。

精确的气压值是用水银气压表来测量的。
2013-8-19
14
大气压强存在事例: 实验一:马德堡半球实验
2013-8-19
15
大气压强存在事例: 实验二: “瓶吞蛋”实验
2013-8-19
16
大气压强存在事例: 实验三: “覆杯实验”
厘米面积上受到一达因的力,称为一巴。

厘米为1巴,以巴的千分之一作为气压的单位,称为1毫 巴。即:1巴=1000毫巴(mb)
1毫巴=1000达因/厘米2

因此,1毫巴表示在1平方厘米面积上受到1000达因的
力。例如,气压为1000mb,表示当时大气柱在每平方 厘米面积上的力有1,000,000达因。

在高纬度地区冬季降雪多,还需测量雪深和雪压。雪深是
从积雪表面到地面的垂直深度,以厘米(cm)为单位。当 雪深超过5cm 时,则需观测雪压。雪压是单位面积上的积雪
重量,以g/cm2 为单位。
降水量是表征某地气候干湿状态的重要要素,雪深和雪压 还反映当地的寒冷程度。

2013-8-19 36
(五)风
速度增大,随之平均动能增加,气温也就升高;反之当空 气失去热量时,它的分子运动平均速度减小,随之平均动
能也减少,气温也就降低。
2013-8-19 5
2、单位:
摄氏度(℃)温标:我国规定,以气压为1013.3hPa
(相当于760mmHg)时纯水的冰点为零度(0℃),沸点 为100度(100℃),其间等分100等份中的1份即为1℃。
称水汽混合比(γ) (单位:g/g)

膨胀或收缩,温度要改变,相对湿度、饱和差随温度而

大气的物理性状

大气的物理性状

有关大气的物理性状在气象学上,大气的物理性状主要以气象要素和空气状态方程来表征。

一、主要气象要素气象要素是指表示大气属性和大气现象的物理量,如气温、气压、湿度、风向、风速、云量、降水量、能见度等等。

(一)气温在必然的容积内,必然质量的空气,其温度的高低只与气体分子运动的平均动能有关。

即这一动能与绝对温度T 成正比。

因此,空气冷热的程度,实质上是空气分子平均动能的表现。

当空气取得热量时,其分子运动的平均速度增大,平均动能增加,气温也就升高。

反之当空气失去热量时,其分子运动平均速度减小,平均动能随之减少,气温也就降低。

气温的单位:目前我国规定用摄氏度(°C )温标,以气压为时纯水的冰点为零度(0°C ),沸点为100度(100°C )。

理论研究常常利用绝对温标以K 表示,这种温标中1度的距离和摄氏度相同,但其零度称为“绝对零度”,规定为等于摄氏°C 。

因此水的冰点为,沸点为。

两种温标之间的换算关系如下:27315.273+≈+=t t T大气中的温度一般以百叶箱中干球温度为代表。

(二)气压气压指大气的压强。

它是空气的分子运动与地球重力场综合作用的结果。

若以P 代表气压,F 代表面积A 上所经受的力,则:AF P = 若M 为任何面积A 上的大气质量,在地球重力场中,g 为重力加速度,则那个面积A 上大气柱的重力和该面上所经受的压力为:AMg P Mg F == 即静止大气中任意高度上的气压值等于其单位面积上所经受的大气柱的重量。

当空气有垂直加速运动时,气压值与单位面积上经受的大气柱重量就有必然的差值,但在一般情形下,空气的垂直运动加速度是很小的,这种不同能够忽略不计。

一般情形下气压值是用水银气压表测量的。

设水银柱的高度为h ,水银密度为ρ,水银柱截面积为S ,则水银柱的重量W=ρgh ·S 。

由于水银柱底面积的压强和外界大气压强是一致的,从而所测大气压强为:gh SS gh S W P ρρ=⋅== 1(hPa )等于1(cm 2)面积上受到10-2(N )压力时的压强值,即:22101cm N hPa -=被选定温度为0°C ,纬度为45°的海平面作为标准时,海平面气压为,相当于760mm 的水银柱高度,曾经称此压强为1个大气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标准状态下(P0=1013.25hPa,T0=273K),
1mol的气体,体积约等于22.4L,即V0=22.4L/mol 。 因此,
该值对1mol任何气体都适用,所以叫普适气体常数。 对于质量为M克,1摩尔气体的质量是μ的理想气体,
在标准状态下,其体积V等于1摩尔气体体积的Μ/ μ倍 ,即
这是通用的质量为M的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又称 做门捷列夫-克拉珀珑方程。它表明气体在任何状态 下,压强、体积、温度和质量4个量之间的关系 (计算时要注意单位的统一)。
地面气压:970~1040hpa 极大值:1083.8hpa 极小值:低于935hpa ❖ 测量仪器:水银气压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银气压表
2、气温(T)
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气温的单位: (1)摄氏温标(℃) (2)绝对温标(ºK )
T=t+273.15≈t+273 (3)华氏温标( ℉ )—较少英语国家使用 (美国…)
(4) 气温的测定 大气中的温度一般以百叶箱中干球温度为代表。
百叶箱
干湿球温度计
百叶箱的作用及干湿温度计的原理:
百叶箱:安装温、湿度仪器用的防护设备。
作用:是防止太阳对仪器的直接辐射和地面对仪器的反射 辐射,保护仪器免受强风、雨、雪等的影响,并使仪器感 应部分有适当的通风,能真实地感应外界空气温度和湿度 的变化。由于百叶箱的高度在地面以上1.5—2.0米之间, 因此最高、最低气温是指近地面处的空气温度。
干湿空气状态方程的物理意义在于用可测量的P T替代了不可测量的ρ。
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
根据大量的科学实验总结出,一切气体在压强 不太大,温度不太低(远离绝对零度)的条件下, 一定质量气体的压强和体积的乘积除以其绝对温度 等于常数,即
上式是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实际上,理想气体并 不存在,但在通常大气温度和压强条件下,干空气 和未饱和的湿空气都十分接近于理想气体。
(5)水汽混合比
一团湿空气中,水汽质量与干空气质量的比值 称水汽混合比(γ)即:(单位:g/g)
据其定义和气体状态方程可导出:
物理意义:表示空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寡。
(6)露点:Td
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下,使空气 冷却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露点温度,简称露点 (Td)。 单位:℃与气温相同为。
❖ 降水量-降水落至地面(呈液态),未经蒸 发、渗透、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 单位:mm/24h、mm/1h
降水量是表征某地气候干湿状态的重要要素, 雪深和雪压还反映当地的寒冷程度。
测量降水量的仪器:雨量器和雨量计两种
雨量器:是用于测量一段时间内累 积降水量的仪器。常见的雨量器 外壳是金属圆筒,分上下两节, 上节是一个口径为20厘米的盛水 漏斗,为防止雨水溅失,保持容 器口面积和形状,筒口用坚硬铜 质做成内直外斜的刀刃状;下节 筒内放一个储水瓶用来收集雨水。 测量时,将雨水倒入特制的雨量 杯内读出降水量毫米数。降雪季 节将储水瓶取出,换上不带漏斗 的筒口,雪花可直接收集在雨量 筒内,待雪融化后再读数,也可 将雪称出重量后根据筒口面积换 算成毫米数。
5、风
❖ 概念—相对于地表的空气的水平运动,是 一个向量既有大小(风速),又有方向 (风向)。表示气流运动的一个物理量。
(1)风向指风的来向。用方位或方位度来表示。
(2)风速 单位时间内空气在水平方向上移动 的距离。
单位: m/s,km/h。
地面风用方位表示,高空风则用方位度表示。 有16个方位,从正北0 °开始按顺时针方向,每 隔22.5°为一方位。
二、空气状态方程
空气状态方程:
空气的状态一般由P、ρ 、T、V来表示,并且四 个量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它们的关系式,就是状态 方程。例如,一小团空气从地面上升时,随着高度的增大,
其受到的压力减小,随之发生体积膨胀增大,因膨胀时做功,
消耗了内能,气温乃降低。表示空气状态的方程有干空 气的状态方程 和湿空气状态方程两种。
风向杆
风向的表示:
风力情况由风矢表示,由风向秆和风羽 组成。 风向秆: 指出风的方向,有8个方位。 风羽: 由3、4个短划和三角表示大风风力,垂 直在风向杆末端右侧(北半球 )
1--2级: 1 竖杠 1 横 3--4级: 1 竖杠 2 横 5--6级: 1 竖杠 3 横 7--8级: 1 竖杠 4 横 8级以上:1 竖杠 1 三角 像个小旗子
风的等级划分:
等级
名称
0
无风
1
软风
2
软风
3
微风
4
和风
5
清劲风
6
强风
7
疾风
8
大风
9
烈风
10
狂风
11
暴风
12
飓风
(m/s) 0~0.2 0.3~1.5 1.6~3.3 3.4~5.4 5.5~7.9 8.0~10.7 10.8~13.8 13.9~17.1 17.2~20.7 20.8~24.4 24.5~28.4 28.5~32.6 32.7~
干湿球温度计:是一种测定气温、气湿的一种仪器。它由两 支相同的普通温度计组成,一支用于测定气温,称干球温 度计;另一支在球部用蒸馏水浸湿的纱布包住,纱布下端 浸入蒸馏水中,称湿球温度计。
干湿温度计的原理:
干湿温度计的干球探头直接露在空气中,湿球
温度探头用湿纱布包裹着,其测湿原理就是,在一 定风速下,湿球外边的湿纱布的水分蒸发带走湿球 温度计探头上的热量,使其温度低于环境空气的温 度;而干球温度计测量出来的就是环境空气的实际 温度,此时,湿球与干球之间的温度差与环境的相 对湿度有一个相应的关系,但该关系是非线性的。 用公式表达起来相当复杂。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会受 好多因素的影响如:风速,温度计本身的精度,大 气压力,干湿球温度计的球泡表面积大小,纱布材 质等等。
海面状态
平静如镜 微浪 小浪 小浪 轻浪 中浪 大浪 巨浪 猛浪 狂涛 狂涛 非凡现象 非凡现象
风的作用:用来发电,帮助植物散播花粉等。
6、云量
云:水汽凝结成的小水滴或冰晶悬浮在空 中的聚合体,距地面有一定的高度的为云。
把天空分成10份,其遮盖的成份为云量。 晴、少云 <3份 多云 3~7份 阴 >7份
(1)水汽压e和饱和水汽压E:
水汽压:大气中的水汽所产生的那部分压力称水 汽压(e)。
单位:用hPa表示。
饱和水汽压:在温度一定情况下,单位体积空气 中的水汽量有一定限度,如果水汽含量达到此限度, 空气就呈饱和状态,这时的空气,称饱和空气。饱 和空气的水汽压(E)称饱和水汽压,也叫最大水 汽压,因为超过这个限度,水汽就要开始凝结。
根据测出的干球温度和湿球温度,查“湿空气线 图”,可以得知此状态下空气的温度、湿度、比热、 比焓、比容、水蒸气分压、热量、显热、潜热等资 料。例如:干球18度,湿球15度时,其度差3度之纵 栏与湿球15度之横栏交叉68度就是表示湿气为68%。
3、湿度
表示空气潮湿程度或水汽含量多少的物理量。 (1)水汽压(e)、饱和水汽压(E) (2)相对湿度(f) (3)饱和差(d) (4)比湿(q)和水汽混合比(r) (5)露点温度(td)
g/kg 表示每千克质量湿空气中所含水汽质量 的克数。
式中,mw为该团湿空气中水汽的质量;md为该 团湿空气中干空气的质量。据此公式和气体状态方 程可导出:
r 0.622 e p 0.622 e
注意式中气压(P)和水汽压(e)须采用相同 单位(hPa),q的单位是g/g
由上式知,对于某一团空气而言,只要其中水 汽质量和干空气质量保持不变,不论发生膨胀或压 缩,体积如何变化,其比湿都保持不变。因此在讨 论空气的垂直运动时,通常用比湿来表示空气的湿 度。
在气压一定时,露点的高低只与空气中的水汽含量有关, 水汽含量愈多,露点愈高,所以露点也是反映空气中水汽含 量的物理量。在实际大气中,空气经常处于未饱和状态,露 点温度常比气温低(Td<T)。因此,根据T和Td的差值,可 以大致判断空气距离饱和的程度。
4、降水量
❖ 降水-从天空降落到地面的液态和固态水,包 括雨,毛毛雨、雪、雨夹雪、霰、冰粒和冰 雹等。
风速 (Km/h) 小于1 1~5 6~11 12~19 20~28 29~38 39~49 50~61 62~74 75~88 89~102 103~117 118~
陆地现象
静,烟直上。 烟能表示风向,但风向标不能转动。 人面感觉有风,树叶有微响,风向标能转动。 树叶及微枝摆动不息,旗帜展开。 能吹起地面灰尘和纸张,树的小枝微动。 有叶的小树枝摇摆,内陆水面有小波。 大树枝摆动,电线呼呼有声,举伞困难。 全树摇动,迎风步行感觉不便。 微枝折毁,人向前行感觉阻力甚大 建筑物有损坏(烟囱顶部及屋顶瓦片移动) 陆上少见,见时可使树木拔起将建筑物损坏严重 陆上很少,有则必有重大损毁 陆上绝少,其摧毁力极大
在气象学中,常用单位体积的空气块作为研究对 象,为此,常将(1·16)式中4个量的关系变为压 强、温度和密度3个量间的关系,即
如前所述可以把干空气(不含水汽、液体和固 体微粒的空气)视为分子量为28.97的单一成分的气 体来处理,这样干空气的比气体常数Rd为
干空气的状态方程为 P=ρRdT
上式表明,在温度一定时气体的压强与其密度成正比,在 密度一定时气体的压强与其绝对温度成正比。
2、湿空气状态方程
常温常压下,湿空气可以看作理想气体来处理,因此 它也有同样形式的状态方程:
P ' ' R 'T '
湿空气的ρ′
R' R*
湿
'
d
w
Pe Rd T
e RwT
Pe Rd T
e 1.608 RdT
P e 0.622 e P 0.378 e
Rd T
RdT RdT RdT
P (1 0.378 e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