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伯年人物画的艺术特色研究

合集下载

任伯年绘画艺术探析

任伯年绘画艺术探析

任伯年绘画艺术探析作者:韦颖俊来源:《美与时代·中》2023年第08期摘要:19世纪,上海多元的文化氛围与雄强的经济基础吸引了众多以鬻画为生的画家客居沪上,任伯年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任伯年吸收并借鉴了西洋绘画中的表现技法及用色法则,将其与中国传统绘画相融合,形成中西兼容、雅俗共赏的绘画风格,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其身份属性与文化素养等原因也造就了其作品的局限与不足。

关键词:任伯年;绘画艺术;中西兼容任伯年(1840—1896年),名颐,今浙江杭州人。

其父任鹤声,字淞云,为民间画师。

任伯年幼承家学,从学于任熊、任薰,人物、花鸟、山水无一不精,后客居海上,鬻画为生。

任伯年与虚谷(1823—1896年)、吴昌硕(1844—1927年)、蒲华(1832—1911年)合称“海派四杰”,与任熊(1823—1857年)、任薰(1835—1893年)、任预(1853—1901年)并称“海上四任”。

不同于古代以书画自娱或抒情达兴的达官显贵与文人墨客,海派以鬻书卖画为生的画家或画工的创作题材与表现技法均受市民文化与大众口味的影响,其作品被市场及民众的审美趋向左右。

一方面,传统中国画的技法已无法满足彼时的新兴市民与工商阶级的审美趋向,为了迎合市场,画家们以民众熟知及喜闻乐见的题材为主。

正如孙淑芹对海派以职业画家为主体的一类画家所评价的那样:“他们一般出身低微,文化素养不高,以鬻画为生,创作主要适应社会和市场需要,尤其迎合新兴市民阶层和工商业主的趣味,题材多为城市群众所熟悉和喜闻乐见……”[1]另一方面,上海开埠以后,经济、政治、文化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西文化在这里交流与碰撞,人们将此时的上海与巴黎相提并论,“人之称誉上海者,以为海外各地惟数法国巴黎斯为第一,今上海之地,不啻海外之巴黎”[2]。

同时,雄厚的经济基础、庞大的书画市场与开放的文化环境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与以鬻画为生的画家客居于此。

临摹任伯年绘画的一点体会

临摹任伯年绘画的一点体会

一、任伯年的绘画特点(一)观察生活任伯年,名任颐,字伯年,号小楼,生于1840年,卒于1896年,近代杰出画家。

由于他是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所以他的画的署款多写“山阴任颐”。

任伯年是一位全能型画家,在人物、花鸟、山水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其中尤其以人物画的成就最高。

他长期细心观察生活,画了大量的白描写生草稿。

力求“以型写神”,摆脱了明清人物画“千人一面”、“陈陈相因”的陋习。

在他的人物画、肖像画中,他善于抓住人物的内在精神,用简练概括的笔墨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精神和气节,删略那些影响主体的琐碎的东西。

(二)学习西方他还学习过西方的素描和色彩。

任伯年对空间造型、结构、比例的理解要高于前人。

从他的画面也可以看出来。

他为吴昌硕画过很多画像(《酸寒尉像》《蕉荫纳凉图》等),从中可以看出他吸取了西方对结构特征的理解方法。

他非常熟练传神地概括表现形体特征,又有着同西方的素描结构截然不同的形象表达。

他是用地道的中国笔墨和线条穿插精确洗练的表达。

在画面的用色上他既借鉴西方的色彩,又能将丰富的色彩和谐地统筹、规划在中国画的用色风格和色彩关系中。

(三)画面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个性任伯年出生于1840年。

这一年爆发了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在这个内忧外患的年代,他定居在当时的通商口岸上海。

时代的命运影响着他个人的人生经历,也更加深了他对国家兴亡和民族兴衰的感慨。

在他的以“故土难望”、“关山在望”、“关河一望萧索”为题材的大量作品中无不流露出厚重的历史感,暗含着家国破碎的隐痛。

在他的“苏武牧羊”的作品上,更有“身住十里洋场,无疑置身异域”的题句。

对于那个苦难的时代,他不是麻木不仁的,而是有着满腔的激愤的。

他的人物画总有一种悲凉低徊的况味在内里,这也正是他的绘画时代精神之所在。

二、临摹任伯年绘画得到的启示(一)笔墨与造型今天当我们这些学生再去临摹任伯年的绘画的时候,认识到他的用笔经常是钉头鼠尾,有起有落。

人物造型准确精炼。

任伯年书画鉴赏

任伯年书画鉴赏

任伯年书画鉴赏摘要:任伯年的绘画艺术是中国画的代表,本文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从墨色、构图、题款、印章、纸张等五个方面对任伯年的《苏武牧羊图》进行了分析和鉴定。

关键字:任伯年《苏武牧羊图》墨色构图题款印章纸张任颐(1840年—1896年),初名润,字伯年,号次远、小楼,别号山阴道人、山阴道上行者等,浙江山阴(绍兴)人,长期寓居上海,以卖画为生。

他擅长画花鸟、肖像。

人物和山水,尤以花鸟、山水称雄画坛。

他的绘画笔墨生动,色调明快,构图新颖,是海派画家中的佼佼者。

由于他在书画上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在近代画坛上声誉赫然,正因为如此,早在任颐在世时,即有伪造任氏画作者。

20世纪80年代以后,又出现了新的伪作,致使当今传世的任颐书画真赝杂糅,给任颐书画收藏者与研究者带来很多困难。

任颐书画的笔法、墨色与章法结构一位艺术家,在其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会形成一套执笔、运笔的方法,同一个书画家,其早、中、晚不同时期还有不同的变化。

一个艺术家在几十年中形成的笔法特点和习惯,作伪者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全部学会,是不可能的。

即使摹的很像的作品,也只是表面的形似,而作品内在的气韵、内涵则难以达到。

所以说假画一定会有破绽露出。

任颐的花鸟画,清新,活泼,甜美,有着自己的独特风格,不是一成不变的,曾经经历了早中晚的不同变化。

任伯年早期,即20岁以前的花鸟,由于他主要活动与江浙一带,来往于福建、苏台等地,画风受任熊、任薰的影响,笔法以双勾居多,线条严谨,笔墨滞重厚实,圆润饱满,纯然是二任的风格。

图一从29岁起,即1868年冬定居上海以后,绘画受到海派前辈画家王礼等的影响。

所以在中期,即约在29岁至40岁期间花鸟画画风由缜密的双勾转向写意,其风格与王礼等十分相似。

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朱、王画派的延续。

从40岁起,即1880年以后,他的花鸟画主要学习八大山人和徐胄、陈淳的写意法及恽寿平的没骨法,笔墨趋向简易,放纵,设色明净淡雅,形成了兼工带写,明快温馨的格调,并融多种技法于奔放清丽的风格之中,从而形成了了成熟期花鸟画的典型风格。

论任伯年人物画的艺术特色

论任伯年人物画的艺术特色

法相 比, 任伯年在描绘人 物面部 时 , 大胆 引入 西方素 描手法 , 从 细微处 着手 对人物面部 加以烘染 。 [ 2 ] 如在 作品《 姜石农像》 中, 任伯年使 用 了西方 素描的手法 , 并将西 方 写实手法 与传统 的烘 染手法 结合起 来 , 体
现出浓重 的素描意 味。在姿势上 我国传统人物 画采 用的都是正襟危坐 、 目光凝视 的模式 , 但在任伯年人 物绘画 中 , 无论是人 物 的神情 、 姿 势还是 构图取 景 、 造型 用笔 . 都体现 出 中国传统水 墨艺术 写意特征 。 将 人物 的神 韵表现得淋漓尽 致。如任伯 年为挚友吴 昌 硕 画的 肖像 画《 寒 酸尉像 》 , 以淡 墨勾 勒面部 凸显人 物神 采宛然 ,以色墨勾 勒长袍马褂 ,整幅画一气 呵 成。 将 身为小 吏的吴 昌硕端 庄矜 持 、 谨小慎 微 、 拜客
论 任伯年人物画 的艺术特色
◎崔 波
( 安 阳工 学院艺术设计 学院, 河南 安阳 4 5 5 0 0 0 ) 任伯年是我 国清代末期杰 出的画家 , 是海上画派 与后 面的山石趋于一致 , 画面 看似沉寂 , 但人物沉思
的代 表人物 。任伯年精通多种 门类的绘画艺术 , 最擅 长的就是人物 画, 他 的人物 画为中国人物 画创 作开拓 了新 的道路 , 因而被称 为“ 曾波 臣后 的第一手” 。[ I 任 伯年人物画既继承 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 , 又借鉴 了西
脱俗 ” 的画风 , 形成 了多姿 多彩 、 新 颖生 动的独 特 画 风 。同时 , 任伯年 也是 中国画坛上第~ 个 以“ 中西结 合” 为创作理念 的画家 , 这对我 国现 当代人物 画创作 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 , 研究任伯年人物画的艺术特 色, 对 当代绘画艺术的创新发展 有着重要意义。

任伯年绘画技法范文

任伯年绘画技法范文

任伯年(1476年-1559年),字次公,号称蓬莱居士,是明代著名的画家。

他擅长绘画山水、花卉、人物等题材,以其独特的技法和独到的艺术风格,成为明代绘画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以下将详细介绍任伯年的绘画技法。

首先,在用笔方面,任伯年善用细笔,在描绘细节的时候能够十分细致入微。

他笔力苍劲有力,线条简练流畅,能够准确地表现出事物的质感和形态。

他擅长运用墨汁之法,将山石、花卉的纹理、肌理展现得极为细致,给人以触摸的感觉。

此外,他还擅长用“折射”之法,通过墨点墨块的交错重叠,使画面的明暗、深浅变化丰富多样,能够更好地表现出事物的体积感和立体感。

其次,在构图方面,任伯年注重画面的层次感和空间感。

他有意识地运用透视原理,通过将前景物体放在画面的下方,中景物体放在画面的中央,远景物体放在画面的上方,形成近大远小的效果,使得画面的空间感更加立体。

此外,他善于运用对比法,通过颜色、明暗、线条的对比,使画面的层次感更加丰富,给人以视觉冲击力。

再次,在用色方面,任伯年善于运用墨色和淡墨色进行绘画。

他在山水画中,运用浅墨和淡墨,来表现景深和光影效果。

他用墨色来表现山石的质感和形态,将淡墨色运用于水面、天空等远景部分,使画面的色调更加自然和谐。

在花卉画中,他运用多种鲜明的颜色,通过层次的叠加和对比,使花卉的色彩更加鲜艳,生动有趣。

最后,在构思方面,任伯年注重画面的意境和气韵。

他善于通过创造独特的背景环境,使画面更具情境感和意境感。

在山水画中,他常常将人物融入景色之中,或者配以小屋、亭台等建筑物,使整幅画更具生活气息。

在花卉画中,他常常将花卉置于自然环境之中,或者搭配小虫、蝶等,使画面更加生动活泼。

他善于通过构图的安排、画面的布局,使整幅画面呈现出和谐、平衡的美感。

总之,任伯年以其独特的绘画技法和独到的艺术风格,在明代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绘画技法主要表现在用笔、构图、用色和构思等方面。

通过细致入微的笔法、丰富多样的构图手法,善用淡墨和浅墨色彩,营造出独特的氛围和意境。

任伯年绘画中的意境与审美思想分析

任伯年绘画中的意境与审美思想分析

任伯年绘画中的意境与审美思想分析【摘要】任伯年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画家之一,他的绘画作品在意境与审美思想方面展现出独特魅力。

本文旨在分析任伯年绘画中的意境与审美思想,并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任伯年绘画作品的特点和影响后人的重要性进行分析,揭示出其在中国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地位。

最后结论指出,任伯年绘画中的意境与审美思想相互交融,展现了深刻的艺术内涵,对当代艺术也具有启示意义。

通过对任伯年绘画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并为当代艺术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关键词:任伯年、绘画、意境、审美思想、特点、影响、中国文化遗产、当代艺术、交融、启示1. 引言1.1 介绍任伯年绘画背景任伯年(1254-1321),字不疑,号辰溪,洪武初年人,南宋金华人。

任伯年是中国南宋末代大画家,被誉为“南宋四家”之一,是中国传统绘画史上的伟大艺术家。

他在绘画中常以诗情画意见长,倡导雅致淡雅的山水画风,擅长描绘山水、花鸟、人物等多种题材。

任伯年的绘画作品深受儒家思想和道家哲学的影响,注重意境的营造,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淡泊。

其画风清新俊逸,笔墨淡雅舒展,极富诗意,被誉为“生活在画中,画却生活于心”。

任伯年的作品被后人誉为“笔墨洗练、神韵悠然,筆墨品格高瞻”。

他以才情横溢,笔墨淡雅见长。

其作品以情意相投为主,注重绘画中的意境表达,追求画面的空灵和超脱,体现了他对自然、生活、诗意的深刻理解。

作为中国传统绘画史上的重要人物,任伯年的艺术成就和审美思想影响深远,为后世传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1.2 阐述研究目的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任伯年绘画中的意境与审美思想。

通过对其作品的深入分析,我们希望能够揭示任伯年绘画所传达的独特情感与美学理念。

具体而言,我们将重点讨论任伯年绘画作品中所呈现的意境,即艺术家通过绘画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我们还将深入探讨任伯年绘画中的审美思想,探讨其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和启示。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我们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任伯年绘画的独特魅力,并探讨其在当代艺术中的价值和意义。

任伯年绘画中的意境与审美思想分析

任伯年绘画中的意境与审美思想分析

任伯年绘画中的意境与审美思想分析任伯年(1894-1985),原名任邦华,字龙章,号九龙,是中国现代绘画史上的重要画人之一。

他的创作涉及国画、油画、素描、颜料和版画等多个艺术门类,作品以写意山水、花鸟为主,风格独特、技法娴熟、造型精湛,深受学术界和收藏界的认可和喜爱。

任伯年的画跳脱了传统画风的束缚,追求新意和个性,其创作中注重表达画家对自然、人物和社会的感受与理解。

他总是通过深刻的思考、创新的表现手法和拓宽视野的思维方式,将绘画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本文主要从任伯年绘画中的意境和审美思想出发,对其艺术特色进行分析。

一、意境任伯年的画意境宽广深邃,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意境清新任伯年的画线条流畅、笔力淋漓,色彩清新淡雅,具有清风明月般的清新意境。

他的作品善于表现生命的生机和茂盛,在表现自然风景、花鸟题材时,以冰川、雪景、高山、流水、云雾、花草为主要表现对象,用笔洒脱,富有感染力,表现力与情感的相互积淀形成了它独特的艺术风格。

2、意境幽雅任伯年的画作善于表现一种幽雅的意境,他的画作中的山川、湖泊、池塘、阳台、花树、亭榭,错落有致,互相呼应,构成了多种幽雅情境。

任伯年的画作以自然山水为主要表现对象,他通过提炼景物之美,以写意的手法创造出一种幽雅、静谧的空气感,使人沉迷于其中,徜徉于画境之中。

3、情感饱满任伯年的画作通常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画中所表现的情感通常都非常深邃。

尤其是当他将自然景色与人物融合在一起时,就更加表现出非凡的情感价值。

二、审美思想1、融合自然与人文任伯年的画作通常融合了自然美和人文艺术的融合,他的绘画中表现出的不仅是自然的美,更重视描绘人的思想、情感和生命。

他常常将自然景色赋予人类情感色彩,将人物与自然融为一体。

这种融合不仅体现了他对自然界的热爱,也表现出了对人类文化和精神文明的关注。

2、注重个性表现3、追求真善美任伯年绘画中追求的是真善美,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他在艺术创作中注重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艺术品并非单纯的艺术,而是以艺术的形式反映出社会的生活、情感和思想。

论任伯年的人物画艺术

论任伯年的人物画艺术
生 。[ ¨
了人物 的精神 世界 ; 《 猴戏 图》 则 描绘 了以走江湖 、 耍 猴为生的妙龄 女子 ,她手 中拿着 乐器 ,正在招揽 顾 客, 另一 只手叉 着腰 , 眼 睛看 着肩上 的猴 子 , 将社会 下层人 民的艰辛生活生动展现 出来 。
二、 任伯年人物 画的艺术特点
任伯年 的绘 画艺术发 轫于 民间艺 术 ,他在继承 传统绘画艺术 的过 程 中融 汇各家之所 长 ,并借鉴 了 西洋画设色 、 速 写等技 法 , 使 作品展现 出中西结合 的 艺术风格 , 为 中国近代绘 画艺术开 辟了新 的道路 , 被
娇 无力” 的柔弱无力 。同时 , 任 伯年仕 女画 的题材 范 围也非 常广泛 , 仙女、 宫廷贵妇 、 平 民女子 等都是 任
中, 任伯 年大胆借鉴 了西 洋绘画 的写实性 , 使人物形 象惟妙惟 肖、 灵活 多变 , 呈现 出浓郁 的时代 气息。任 伯 年对西方绘 画艺术的借鉴是 中国人物 画的伟大创 新, 为日渐衰落 的中国画开辟 了新的发展 道路 。 任 伯年的人物 画作 品较 多 ,其 中最 为出色 的是 他 为吴 昌硕绘 制的 肖像画 《 酸 寒尉像 》 图轴 , 该作 品 用人物空 间设置 和透视等绘 画技法 ,使 画面色墨搭 配合理 、 面 部表情 生动 、 形 象气 质突 出 ; 画 中的吴 昌 硕头戴官帽 、 身穿长袍 , 表情 显得非常尴尬 , 通过 《 酸 寒尉像图轴》将吴 昌硕 当小 吏时失落忧郁 的 内心世 界生动地刻 画出来 ,也折射 了晚清官场 的黑暗与腐 败 以及 国家 的衰败 与落后 ,反映 了画 家对现实社会 的不满。《 蕉荫纳凉 图轴》 是一幅典型的工笔重彩画 , 任 伯年用西洋绘 画技法进行 构图 ,使人物 形象更加 生活化 、 生动化 。 画中 的吴 昌硕 正在 纳凉 , 他 叉着双 腿、 挺 着大肚 、 手 拿芭蕉扇 , 看着远 方 , 通过 这些夸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任伯年人物画的艺术特色研究
【摘要】任伯年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画家,他一生成绩卓著,是“海派”最为重要的创始人,同时,他又颇受争议,一直以来对于任伯年的评价众说纷纭,论调不一。

他精通于山水、花鸟、人物等方面的绘画,尤其以精妙绝伦的人物肖像画而流传于世。

任何诋毁与批评都无法掩盖任伯年的绘画成就,也无法撼动他在绘画界的地位,本文将从他的人物画艺术特色入手,对任伯年和他的绘画艺术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任伯年;人物画;设色
在我国近代绘画史上有四位杰出画家并称“四任”,他们是任伯年、任渭长、任预和任任阜长,“四任”之中,以任伯年成就最为卓越,他是海上画派的开山鼻祖,是“海派”最为重要的创始人。

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孕育滋养了任伯年的绘画艺术,他在充分继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汲取百家之精华,吸收西方绘画之特色,并将它们汇聚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

在诸如山水、花鸟、人物绘画艺术中,他在人物画领域的成就当时独领风骚、无人能及。

他为中国人物画开启了一个新的纪元,引领并指引了中国人物画的发展方向,是当之无愧的人物画大师。

由此可见,深入研究任伯年的绘画艺术,尤其是人物画艺术特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任伯年人物画的时代背景
任伯年,近代中国杰出的画家,海上画派的重要创始人,也是“海派”的佼佼者。

一八四O年(道光十九年)生于浙江山阴萧山农村一个清贫的家庭,取名任润,后改名叫任颐,再改名为任伯年,字次远,号小楼,也有史书记载为晓楼。

其父任声鹤当时是一位小有名气的民间画家,擅长画肖像。

任伯年极具绘画天赋,又受到家庭艺术气氛的影响,从小喜欢作画,十五六岁时就能模仿任熊作品并在上海沿街叫卖,恰逢任熊路过,看到他画作不但没有生气,反而非常赏识其才华,于是收为弟子,倾尽全力教习绘画。

任伯年一生坎坷,少年失怙,他开始辗转于宁波、苏州等地,最后落脚于上海一家纸扇铺以画扇为生。

在这里他认识了任熊(任渭长)、任薰(任阜长)兄弟并拜任熊为师学习绘画;后来又认识了当时颇有名气的画家虚谷、沙馥、胡公寿、刘德斋、吴昌硕等人,这些人对他后来的艺术成就产生了很大影响。

初到上海时,城隍朝的十里洋场让任伯年大开眼界,在这个商业新都会,他开始逐渐感受到人情世态、市俗情趣,对他形成自己独特的画风产生了深远影响。

清朝末期,资本主义革命思想开始暗潮涌动,上海也代替扬州成为江南文化的汇聚地,让他开始接触到新思想,新文化。

由于上海当时已是开放口岸,西方的绘画作品从这里传如中国,也使得任伯年可以接触到来自西方绘画艺术的特色与风格,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特有的画风。

目前,可以考证的任伯年绘画作品共跨越三十余年,最早的作品作于1865年,也就是同治四年,最为的是1895年,即光绪二十一年冬十月,也就是在这一年十一月初四,任伯年因资产被盗以及吸食鸦片而引发肺炎,猝死,终年56岁。

纵观其一生,我们可以把他的创作生涯分为三个阶段:从1865年开始,是他创作的准备时期。

这一阶段任伯年主要是从民间艺术中汲取养分,孕育自己独特的画风;他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研究中国画,集百家之精华,然后又吸收了西洋绘画艺术中的养分,将这些都融入自己的中国画创作中,逐渐展现出独特的绘画风格,他的艺术人生开始转变;八十年代后,任伯年进入绘画创作的鼎盛时期,他不拘一格,勇于开拓创新,成为“海外画派”的重要创始人。

任伯年是一位继承与发展的画家,他从民间艺术和二任那里继承了传统中国画的艺术风格,汇聚百家所长,又受到西方绘画艺术的滋润,他将唐宋明的用笔严谨和细致入微、西洋画法的速写和色彩、生活点滴与敏锐的观察力融会贯通,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人物画,引领了当时的绘画潮流,开创了全新的绘画风貌,具有时代的代表性。

此后有很多画家都受到任伯年影响,如方增先、徐悲鸿、程十发、蒋兆和、黄胄、戴敦邦等作品中,都可以找到任伯年画风的痕迹。

直到今天,
任伯年的画风仍然影响着现代人物画的发展。

二、任伯年人物画的艺术特色
1、精妙绝伦的设色
任伯年集东西之所长,东方的国画传统和西方的冷暖色处理在他的人物画中都得到体现。

但是这种融合并不是照葫芦画瓢的模仿,而是在中国画中自然地运用西方的色彩,经过精细的处理,达到了生灵活现的艺术效果。

如他的名作《赵德昌夫妇像》,就是在生宣纸上绘画,但是对面部结构处理非常到位,严谨的笔法、娴熟的技艺和形与神的完美统一,彰显了任伯年高超的画技和独特的画风。

头部、手部和衣纹的处理都不尽相同:脸庞、眉骨、颧骨、鼻梁等部位先用添胶没骨法设色,然后勾勒线条,再用皱擦着色,最后辅以淡墨,尽显形体之美;手部、衣纹等部位先以墨色画出线条,然后再着色渲染。

整幅作品都以线条为主,又将色彩处理得恰到好处,传统中国画的线条和西方绘画的色彩在这里交汇融合,获得了精妙绝伦又韵味深刻的展示效果。

胜于前人又别于西方,独特的中国画风跃然纸上。

而《三友图》又是另一种风格,他将中国传统绘画的着色方式与西方水彩画的技法相结合,笔墨清新,意境优雅。

通过线条与色彩的结合,将人物的形体表现得惟妙惟肖,立体感十足。

达仰先生曾如此评价任伯年:伯年之画,灵动活泼、色彩鲜明,线条与色彩在这里微妙地融合在一起。

而如此紧致的色彩,只是一种随意的手法和一种清新的韵味,许许多多的事物只需这一种简单的技法就能体现,任伯年当之无愧是一会绘画大师,一位真正的艺术家。

然而,伯年的绘画不仅仅局限于纸上,任何的底色,任何的画材都能让他挥洒自如。

金笺作画是一般画家不敢碰触的禁区,而任伯年处理起来却得心应手,如传世佳作《群仙祝寿图》就是在浓墨重彩的基础上展现出清新淡雅的气质。

后来王雪涛曾评价他为“百年来色彩作画第一人,无人可及”,由此也可以看出任伯年绘画艺术中色彩运用的精妙之处。

2、虽然章法无穷,但构图稳定
在中国国画中,一般将构图称为布局或者是章法,构图在中国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构图决定了主体与景物之间的位置和布局,也可以说是画之骨。

构图的水平直接影响整幅作品的成败,更是决定了它的艺术价值和地位。

在于此,任伯年是当之无愧的的高手,突出主体永远是伯年人物画构图的主旨。

以他的作品《芜菁亭画像》为例,前面简单的两棵树,后面只露出一小部分屋顶的亭子,简单的景物布局让人产生无尽联想,荒芜缥缈的背景衬托出吴昌硕孤寂的心境,画面虚中有实,实中有虚,错综相间,美感无限。

任伯年不喜欢墨守成规,而经常独有新意,他将不同方向的事物融合在一起,达到出奇制胜的艺术效果,令人惊奇之外更多惊喜。

在《棕荫纳凉图》和《蕉阴纳凉图》中,任伯年在画吴昌硕时就管用这种纵横交错,斜曲结合的方法,打破平衡,使画面更有灵性,更有趣味。

任伯年的构图定中求变,多变而又稳定,使他的作品更加贴近生活现实,体现出现实主义色彩。

3、鲜明的个性,新颖的创意
晚晴时期,中国传统的人物画形成基本格局,一般多追求夸张、变形或者注重装饰性。

而任伯年不随大流,独树一帜,他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用心体会,再运用自己独特风格的线条和色彩,独具匠心地塑造出许多新颖的人物形象。

这种创新的画法打破了晚晴时期固定的人物画格律,从根本上推动了中国人物画的改革与发展,功不可没。

伯年的人物画以独特著称,所有作品中几乎无一雷同风格。

从本质上将,他的作品没有固定的模式,而是在创新与变化中不断发展。

后虚谷赞任伯年为:独出心裁,别具匠心,技艺超群。

从他为吴昌硕作的《蕉阴纳凉图》、《酸寒尉像》和《饥看天图》这三幅画像就可以看出这一特征。

三幅图所绘一人,但是不同时期、不同情境、不同心态下创作的思路和笔法也截然不同,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体现作品的主题,将主体放在第一位。

例如《饥看天图》中的吴昌硕,虽然穷困潦倒但是乐观向上,简单的笔墨凝练出深刻的意境。

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西湖孤山欣赏到这幅绝妙佳作。

而通过《酸寒尉像》中的人物形象,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不满;《蕉阴纳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