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 宋代 米芾 将之苕溪诗帖
《苕溪诗帖》,读米芾行书,高清到这样才叫爽!

《苕溪诗帖》,读米芾行书,高清到这样才叫爽!故宫博物院的高清数码文件,细至纸纹肌理。
来源: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米芾(1051—1107年),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山西太原,后迁襄阳(今湖北襄樊),晚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
曾任地方官,宋徽宗时任书画学博士,擢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
精书画,绘画擅长水墨山水,作泼墨云山,自云:“信笔作之,多烟云掩映,树石不取细意,似便已。
”(米芾《画史》)创“米家山”。
他善用墨法,董其昌评:“老米画难于浑厚,但用淡墨、浓墨、泼墨、积墨、焦墨,尽得之矣。
”(《容台别集》)所创“米点山水”意过于形,极富笔墨情趣,使山水之格为之一变。
书法初宗二王、颜真卿,后博采众长,自成一家。
用笔变化多端,有“八面出锋”之誉,结体欹侧多姿,具真率自然之趣,为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书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并称“北宋四大家”。
原文: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
襄阳漫仕黻。
松竹留因夏,溪山去为秋。
久赓白雪咏,更度采菱讴。
缕会(此字误书旁注卜乃点去符号)玉鲈堆案,团金橘满洲。
水宫无限景,载与谢公游。
半岁依修竹,三时看好花。
懒倾惠泉酒,点尽壑源茶。
主席多同好,群峰伴不哗。
朝来还蠹简,便起故巢嗟。
余居半岁,诸公载酒不辍。
而余以疾,每约置膳清话而已,复借书刘、李,周三姓。
好懒难辞友,知穷岂念通。
贫非理生拙,病觉养心功。
小圃能留客,青冥不厌鸿。
秋帆寻贺老,载酒过江东。
仕倦成流落,游频惯转蓬。
热来随意住,凉至逐缘东。
入境亲疏集,他乡彼此同。
暖衣兼食饱,但觉愧梁鸿。
旅食缘交驻,浮家为兴来。
句留荆水话,襟向卞峰开。
过剡如寻戴,游梁定赋枚。
渔歌堪画处,又有鲁公陪。
密友从春拆,红薇过夏荣。
团枝殊自得,顾我若含情。
漫有兰随色,宁无石对声。
却怜皎皎月,依旧满舡行。
元祐戊辰八月八日作。
米芾 苕溪诗(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诗卷)

米芾苕溪诗(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诗卷)
佚名
【期刊名称】《紫禁城》
【年(卷),期】2007(000)006
【摘要】《苕溪诗》是米芾游苕溪(今属浙江湖州)所作诗,共六首,时年38岁,书时
较他的另一代表作《蜀素帖》仅早四十余天,是他风格日趋成熟时期的杰作,也是书
法史上极为著名的珍品。
此卷是米芾经意之作,用笔遒劲,浓纤兼出,笔丝连贯,纵横恣逸。
从中尚能看到二王、褚遂良等人的影响,尤其与褚遂良《哀册》用笔、间架有
许多共同点或是相似之处;但已自成家数,意境、风格、神韵已完全不同了。
此帖有
二王书法的神韵而更奇逸潇洒,猛厉的笔法中奔涌出情感的节奏,一洗晋唐以来平和、简远的书风。
【总页数】6页(P120-12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92.25
【相关文献】
1.浅析苏珊·朗格的生命形式理论r——以米芾作品《苕溪诗帖》为例 [J], 张琪
2.北宋米芾书法情感和笔法走势的阐释研究——以《苕溪诗帖》为例 [J], 鞠晓彤
3.米芾"苕溪诗卷"的临摹解析 [J], 廉文娜
4.从《苕溪诗帖》看米芾的书法美学思想 [J], 程月圆
5.米芾的审美体现——以《苕溪诗帖》为例 [J], 全美菁;潘柳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苕溪诗帖》字字析(三)

《苕溪诗帖》字字析(三)米芾《苕溪诗帖》解析字:阳、漫、仕、松、竹《米芾笔法》米字单字示范,造型分析,笔划分析,结构分析,逐个击破米芾行书结体,多取左低右高状,欹侧现象很普遍。
但就整体观之,未见一字孤立无援。
伏地而泣。
用笔上也是非常丰富,笔锋或露或藏,中侧锋并用,使转提按翻转交替运用。
阳字笔划笔法分解“阳”字属左右结构,第一笔露锋疾入,用笔要快干净利落。
“竖”侧锋直切,形粗壮,“日”中的空白要留意不能写满了,细节决定成败。
“阳”字中的最难点是“易”下部是用手腕带动手指向右划半弧形,要多练几遍。
漫字笔划笔法分解“漫”中的一波三折状三点水有难度,它是按,提,再按提的一个动作,中间还加了转的用笔。
右边的“日”和“罒”上小下大形成了对比,艺术就是时时制造矛盾再统一矛盾。
(如图)注意书写时的转折提按,“漫”最牛的一笔就是最后的反“捺”写的有力痛快笔划又很长,把向左上倾斜的整体一下子拉了过来,这就是险中求胜。
“仕”是米字中常见的形势,左低右高,首笔又是侧锋切入,用笔要有杀纸的感谢,杀进去方通力透纸背,写“丿”直接绞转写“丨”稍顿即提上行。
“士”第一横紧连着左边,两横长短不一,书写时一气呵成,流畅才是书法之美。
“松”左右结体,属方形,藏锋写“一”顺序绞转写“丨”“松”字中有大小四个“点”点点不同,注意观察,尤其是“公”字左点,笔压下去重顿再向左横收笔,点点饱满,这是米字中的亮点,中间有留白。
“竹”取扁势,首笔接上一字,空中划弧形动作微妙写出“丿”的小尖。
大家书写时要仔细读帖,正所谓“尽精微”就是这个道理。
右边横折有个翻转的动作,再写竖稍蓄势写钩。
(如图)书法中的“势”和“气”无处不在,不可断掉。
要用心去感悟。
来源:中国书法作者简介楠亭,女,湖北襄阳人,号枕砚楼主。
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山水画系,受教于何加林,张伟平导师。
书法师从李国盛,夏碧波老师,2016.5月参加张旭光北兰亭(受业于张旭光,王厚祥,刘京闻,李明)行草书研修班。
米芾书法 苕溪诗卷(可直接打印)

○苕○溪○诗○卷□米□芾《苕溪诗卷》,米芾书,纸本,行书,纵30.3厘米,横189.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全卷35行,共394字,末署年款“元戊辰八月八日作”,知作于宋哲宗元祐三年戊辰(公元1088年),时米芾38岁。
开首有句“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襄阳漫仕黻”。
知所书为自撰诗,共6首。
此卷用笔中锋直下,浓纤兼出,落笔迅疾,纵横恣肆。
尤其运锋,正、侧、藏、露变化丰富,点画波折过渡连贯,提按起伏自然超逸,毫无雕琢之痕。
其结体舒畅,中宫微敛,保持了重心的平衡。
同时长画纵横,舒展自如,富抑扬起伏变化。
通篇字体微向左倾,多攲侧之势,于险劲中求平夷。
全卷书风真率自然,痛快淋漓,变化有致,逸趣盎然,反映了米芾中年书的典型面貌。
吴其贞《书画记》评此帖曰:“运笔潇洒,结构舒畅,盖教颜鲁公化公者。
”道出了此书宗法颜真卿又自出新意的艺术特色。
此卷末有其子米友仁跋:“右呈诸友等诗,先臣芾真足迹,臣米友仁鉴定恭跋。
”后纸另有明李东阳跋。
据鉴藏印记,知此帖曾藏入南宋绍兴内府,明杨士奇、陆水村、项元汴诸家,后入清乾隆内府,并刻入《三希堂法帖》。
释文:苕溪诗帖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
襄阳漫仕黻。
松竹留因夏,溪山去为秋。
久赓白雪咏,更度采菱讴。
缕会(此字误书旁注卜乃点去符号)玉鲈堆案,团金橘满洲。
水宫无限景,载与谢公游。
半岁依修竹,三时看好花。
懒倾惠泉酒,点尽壑源茶。
主席多同好,群峰伴不哗。
朝来还蠹简,便起故巢嗟。
余居半岁,诸公载酒不辍。
而余以疾,每约置膳清话而已,复借书刘、李,周三姓。
好懒难辞友,知穷岂念通。
贫非理生拙,病觉养心功。
小圃能留客,青冥不厌鸿。
秋帆寻贺老,载酒过江东。
仕倦成流落,游频惯转蓬。
热来随意住,凉至逐缘东。
入境亲疏集,他乡彼此同。
暖衣兼食饱,但觉愧梁鸿。
旅食缘交驻,浮家为兴来。
句留荆水话,襟向卞峰开。
过剡如寻戴,游梁定赋枚。
渔歌堪画处,又有鲁公陪。
密友从春拆,红薇过夏荣。
团枝殊自得,顾我若含情。
漫有兰随色,宁无石对声。
米芾神作《苕溪诗》鉴赏

米芾神作《苕溪诗》鉴赏米芾书画自成一家,枯木竹石,山水画独具风格特点。
在书法也颇有造诣,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
主要作品有《多景楼诗》《虹县诗》《研山铭》《拜中岳命帖》等。
藏研网分享一则米芾《苕溪诗》高清大图请您赏析点击下方或搜索藏研直达高清大图赏鉴▼米芾《苕溪诗》清代董浩楷书题:此米芾蜀素真迹卷为大学士傅恒旧藏,壬寅冬其子额附福隆安家不戒於火,而是卷适以付装获全,因进入内府,即提什纪其事。
今春其孙丰伸济伦家复遭祝融之厄,传是卷不早入石渠焉,知不为丁甲下取洵乎。
翰墨因缘,流传有数,艺林名迹,当有神物护持,不可思议耳。
戊申孟夏御识。
臣董浩奉敕敬书。
米芾《苕溪诗》局部图米芾《苕溪诗》局部图米芾《苕溪诗》局部图米芾《苕溪诗》局部图米芾《苕溪诗》局部图米芾《苕溪诗》局部图米芾《苕溪诗》局部图《蜀素帖》内容包括他自作的各体诗八首,故此帖又名《书诸体诗卷或》或《拟古诗帖》。
全卷依序为五言古诗《拟古》二首、七言绝名《吴江垂虹亭作》二首、七言律诗《入境寄集贤舍人》与《重九会郡楼》各一首、五言古诗《和林公岘山之作》一首与七言古诗《送王涣之彦舟》一首。
《蜀素帖》结构奇险率意,变幻灵动,缩放有效,欹正相生,字形秀丽颀长,风姿翩翩,随意布势,不衫不履。
用笔纵横挥洒,洞达跳宕,方圆兼备,刚柔相济,藏锋处微露锋芒,露锋处亦显含蓄,垂露收笔处戛然而止,似快刀斫削,悬针收笔处有正有侧,或曲或直;提按分明,牵丝劲挺;亦浓亦纤,无乖无戾,亦中亦侧,不燥不润。
章法上,紧凑的点画与大段的空白强烈对比,粗重的笔画与轻柔的线条交互出现,流利的笔势与涩滞的笔触相生相济,风樯阵马的动态与沉稳雍容的静意完美结合,形成了《蜀素帖》独具一格的章法。
总之,率意的笔法,奇诡的结体,中和的布局,一洗晋唐以来和平简远的书风,创造出激越痛快、神采奕奕的意境。
米芾《苕溪诗》。
宋米芾蜀素与苕溪帖

宋⽶芾蜀素与苕溪帖⽶芾字元章,号襄阳漫⼠、海岳外史。
祖籍⼭西,迁居襄阳,有“⽶襄阳”之称。
史传说他个性怪异,喜穿唐服,嗜洁成癖,遇⽯称“兄”,膜拜不已,因⽽⼈称”⽶颠”。
他六岁熟读诗百⾸,七岁学书,⼗岁写碑,⼆⼗⼀岁步⼊官场,确实是个早熟的怪才。
在书法上,他是“宋四书家”(苏、⽶、黄、蔡)之⼀,⼜⾸屈⼀指。
其书体潇散奔放,⼜严于法度,苏东坡盛赞其“真、草、⾪、篆,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另⼀⽅⾯,他⼜独创⼭⽔画中的“⽶家云⼭”之法,善以“模糊”的笔墨作云雾迷漫的江南景⾊,⽤⼤⼩错落的浓墨、焦墨、横点、点簇来再现层层⼭头,世称“⽶点”。
为后世许多画家所倾慕,争相仿效。
他的⼉⼦⽶友仁,留世作品较多,使这种画风得以延续,致使“⽂⼈画风”上⼀新台阶,为画史所称道。
⽶芾究竟以书为尚,还是以画为尚,史家各有侧重。
⽶芾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收藏宏富,涉猎甚⼴,加之眼界宽⼴,鉴定精良,所著遂为后⼈研究画史的必备⽤书。
有《宝章待访录》、《书史》、《画史》、《砚史》、《海岳题跋>等。
《宝章待访录)成书于元佑元年(1086)⼋⽉,分为“⽬睹”“的闻”两⼤部分,所录⼋⼗四件晋唐品,开后世著录之先河,影响颇⼤,甚⾄有专门模仿此书体例的论著,如明张丑撰《张⽒四表》。
《书史》则更为详实,为后世鉴定家的依据之⼀。
《海岳》⼀书主要叙述⾃⼰的经验⼼得,⼗分中肯。
该书⼀般认为是后⼈辑录⽶论⽽在成。
⽶芾平⽣于书法⽤功最深,成就以⾏书为最⼤。
虽然画迹不传于世,但书法作品却有较多留存。
南宋以来的著名汇帖中,多数刻其法书,流播之⼴泛,影响之深远,在“北宋四⼤书家”中,实可⾸屈⼀指。
康有为曾说:“唐⾔结构,宋尚意趣。
”意为宋代书法家讲求意趣和个性,⽽⽶芾在这⽅⾯尤其突出,是北宋四⼤家的杰出代表。
⽶芾习书,⾃称“集古字”,虽有⼈以为笑柄,也有赞美说“天姿辕轹未须夸,集古终能⾃⽴家”(王⽂治)。
这从⼀定程度上说明了⽶⽒书法成功的来由。
米芾《苕溪诗卷》的欣赏与临摹技法解析

米芾《苕溪诗卷》的欣赏与临摹技法解析【一】米芾《苕溪诗卷》赏析米芾,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宋四家之一,篆、隶、楷、行、草五体皆善。
史传他个性怪异,喜穿唐服,嗜洁成癖,遇石称“兄”,所以人称“米颠”。
米芾学习书法取法不主故常,转益多师,他学过柳公权、欧阳询等唐人书法,并由此上二王堂奥。
更为可贵的是米芾非常善于学古善化,集众家之长,融会贯通成一家之书。
苏东坡以“沉着痛快”四字来概括其书法特点,最为精要。
米芾则自称“刷字”,一个“刷”字,可谓自其书法道天机。
《苕溪诗卷》,行书,为米芾38岁书,自撰诗,共6首。
纵30.3厘米,横189.5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全卷35行,共394字。
米芾兼善内掖和外拓之法,《苕溪诗卷》以外拓笔法为主书写,故其点画形质厚重豪爽,洒脱放达,似乎漫不经心而内涵筋力,牵丝与点画轻重悬殊。
点画之内,用笔中锋直下而浓纤兼出,落笔迅疾,纵横恣肆。
尤其运锋,正、侧、藏、露变化丰富,点画波折过渡连贯,提按起伏自然超逸,毫无雕琢之痕。
又以侧锋补之,故笔法灵活多变,情感天真放纵,纯任自然,“情”重于“法”。
如“皎”字的捺画,以外拓直笔左长柳叶形状,中见几乎看不出有顿挫用笔之痕迹。
米芾用笔强烈善变,变幻莫测,往往在行笔过程中变换运笔线路和或方向,使波折增多,形成字在气势上的奇崛丰满,应特别提出的是,其行笔波折虽然多而速度并不降低,故线条依然劲挺有力。
在结体是米芾敢于打破常规,交叉取势,其结体舒畅,中宫微敛,在保持了重心的平衡的同时,使字形结构欹侧险峻的艺术效果。
并与结构整体非常重视作品的气韵之美,同时注意整体与部分的完善,这就造就了其字形结构都能左右顾盼,前后呼应。
在章法行气上有正有侧有掩有仰,行气连贯,气脉畅达而呆板,颇具蜿蜒溪流自然前行之妙有。
吴其贞《书画记》评此帖:“运笔潇洒,结构舒畅,盖教颜鲁公化公者。
”道出了此书宗法颜真卿又自出新意的艺术特色。
(图为《苕溪诗卷》局部)【二】怎样临写《苕溪诗卷》学习《苕溪诗卷》时,应统观全帖,把握其精髓、风貌、神采。
米芾笔法《苕溪诗帖》字字析(四)

米芾笔法《苕溪诗帖》字字析(四)
米芾《苕溪诗帖》解析字:留、因、夏、溪、山
《米芾笔法》米字单字示范,造型分析,笔划分析,结构分析,逐个击破
米芾行书结体,多取左低右高状,欹侧现象很普遍。
但就整体观之,未见一字孤立无援。
伏地而泣。
用笔上也是非常丰富,笔锋或露或藏,中侧锋并用,使转提按翻转交替运用。
留字笔划笔法分解
“留”字属方形,上面的四点露锋入用笔流畅连惯,后面的一点顿笔顺势写田字的一“丨”再叠起横折,折处手腕有个轻转的动作,上大下小横折处圆润无提按,注意“田”中的留白。
因字笔划笔法分解
“因”字首笔的左竖顿笔直入略带弧形写出稍蓄势拎起横折竖弯钩,右边竖长于左边,观察要仔细,中间的“大”字紧靠近左边横画是侧锋写出,整个字厚圆凝重。
夏字笔划笔法分解
“夏”字取纵势,首笔藏起“横”画很夸张写得长且右上斜后折笔写中下部,几乎都是一分笔轻松轻快连绵写出,注意书写时空中动作也要完成,以免失去气韵。
溪字笔划笔法分解
“溪”字三点水依然是一波三折状,难就在这里,多练习几遍,右边的“奚”是草法每个转折处都是圆折裏锋写出,不见圭角。
字形左边短于右边。
山字笔划笔法分解
“山”取扁势,首笔写中间的“丨”露锋入向右后调锋向下弧形写出,左边短竖是露右边是藏锋,一露一藏艺术之美彰显,注意左右不同的空间。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