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技术在脑病科的应用课件

合集下载

脑梗死中医护理方案PPT课件

脑梗死中医护理方案PPT课件
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可选择神门、肝、脾、肾、降 压沟、心、交感等穴位。
遵医嘱穴位按摩,可选择百会、风池、上星、头维、太阳、印 堂等穴位,每次20分钟,每晚睡前1次。
13
证候施护
LOGO
TEXT HERE
1
2
舌强语蹇
3 4
多于患者沟通交流,可以通过手势,文字,图片的方式,了解 患者的需求。。
肥皂水灌肠 。
16
证候施护
1 2
二便失禁
3
4
LOGO
TEXT HERE
观察尿液的量、颜色、性质;排便的次数,颜色、性质等。 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及时更换污染的床单及衣物,及时清洗 会阴及肛门,保持皮肤的清洁,预防感染
留置导尿的患者,严格做好管路护理,预防感染。
耳针治疗:遵医嘱取穴大肠、小肠、胃、脾,配穴:交感、神 门。。
24
功能锻炼护理
LOGO
TEXT HERE
• 根据患者病情,在医师指导下可适当选择舌操、肢体操等进行功能锻炼
25
感谢聆听
汇报人:董芳芳
日期:2019年3月27日
26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脑梗死恢复期
中医护理方案
1
01

02

03
04
05
病史回顾 基本概念病因临床表现
常见症候要点以及施护 中医特色护理技术 健康指导
2
第一部分
病史回顾
LOGO
TEXT HERE
3
既往 病史
患者王汝余,男,87岁,20年前因右侧肢体活动不利入院, 诊断为脑梗塞,经治疗,后遗留下右上肢活动不利,右下肢以 及言语功能基本恢复正常,2015年3月患者再次突发右侧肢体 活动不利加重,伴不能言语,入住我科,经治疗,遗留言语不 利、右侧肢体活动障碍、口眼歪斜、口角流涎等症状,2015年 7月患者跌倒,2月后出现嗜睡口角歪斜饮食呛咳等症状,诊断 硬膜下血肿,进行手术治疗,2017年至今,患者无明显诱因下 出现纳差进食少,口角流涎,进食呛咳,纳差,低蛋白血症, 重度贫血多次入

颅脑损伤中医相关护理常规_【PPT课件】

颅脑损伤中医相关护理常规_【PPT课件】
(5)观察病人颈部及四肢活动情况,有无颈项强直, 或单侧肢体瘫痪或四肢抽搐等。
(6)保护眼睛:昏迷病人眼睑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 应遵医嘱用氯霉素眼药水滴眼,或用眼膏后用凡纱覆 盖。
(6)高热病人给予物理降温或人工冬眠, 保证有效供氧。采用亚低温治疗的病人则 按相应的护理常规护理。
(7)瘫痪肢体置于功能位,并经常进行 被动活动和按摩,以防关节僵硬和肌肉萎 缩。
(3)观察呕吐的性质、次数,呕吐物的色、量、质,若呈 喷射状呕吐,或呕吐频繁,呕吐物呈血性,立即通知医生。 呕吐时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反流误入气道,用双手拇指 按压内关与膻中、天突穴,交替按压10~~15min。
(4)若心烦失眠,睡前避免不良刺激,保持情绪稳定,或 用热水泡脚15~~~~30min,指导病人自我按摩头部或耳郭、 颈部、涌泉穴。遵医嘱针刺内关、三阴交等穴。
六、并发症护理
(1)病人出现脑脊液耳漏和鼻漏时 应注意:①避免用力咳嗽、不可局 部冲洗、堵塞。②应抬高头部,随 时以无菌棉球吸干外耳道、鼻腔脑 脊液,保持口、鼻、耳清洁。③需 要鼻饲流质时,推迟到伤后4~5天, 以防逆行感染。
(2)伤后肢体感觉功能减弱或消 失者,高热时用冰敷方法降温,
应以布棉垫包裹冰袋,避免冻伤;
二、临床表现
1、轻型 • • (1)伤后昏迷时间O~30分钟; • • (2)有轻微头痛、头晕等自觉症状; • • (3)神经系统和CSF检查无明显改变。主要包括
单纯性脑震荡,可伴有或无颅骨骨折。
2、中型
• • (1)伤后昏迷时间12小时以内;
• • (2)有轻微的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 • (3)体温、呼吸、血压、脉搏有轻微改变。主
部位的脏器伤、休克等; • • (5)已有晚期脑疝,包括双侧瞳孔散大,生命体征严重紊乱

中医护理技术在脑病科的应用

中医护理技术在脑病科的应用

简介:针灸护理技术是中医护理技术在脑病科中的重要应用之一,通过刺激穴位来调 节气血、舒缓疼痛、促进康复。
适用范围:适用于各种脑病引起的肢体麻木、疼痛、瘫痪等症状,对于改善脑部血液 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有显著效果。
操作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穴位选择合适的针刺方法,如体针、耳针、头皮针 等,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原则,避免感染。
汇报人:
评估指标:包括 患者病情改善情 况、生活质量提 高程度等方面。
评估方法:可以 采用对照实验、 随机对照实验等 研究方法,对中 医护理技术在脑 病科的应用效果 进行科学评估。
评估结果:根据 评估结果,可以 得出中医护理技 术在脑病科的应 用效果显著,能 够有效地改善患 者的病情和生活
质量。
评估价值:中医 护理技术在脑病 科的应用具有重 要的临床价值和 社会意义,值得 进一步推广和应
,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
01 02 03 04
05
Part One
起源:中医护理技术源于古代中医理论,最早可追溯至《黄帝内经》
形成:经过数千年的实践与总结,中医护理技术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 理论体系
发展: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中医护理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以满 足临床需求
在脑病科应用中, 中医护理技术可以 缓解症状、调理身 体,西医护理技术 可以提供专业医疗 护理和康复指导
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提高中医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 加强中医护理技术的教育,培养具备中医护理知识的专业人才。 定期开展中医护理技术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实践技能。 建立中医护理技术评价体系,对护理人员进行考核和评估。
安全保障措施: 定期对护理人员 进行培训和考核, 确保其熟练掌握 中医护理技术的 操作规范和安全 保障措施,同时 加强患者和家属 的健康教育和指 导。

眩晕病中医护理方案ppt课件

眩晕病中医护理方案ppt课件

健康指导
1.多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 态,进行有效针对指导。 情志调理 2.肝阳上亢情绪易激动者,讲明 情绪激动对疾病的不良影响,指 导患者学会自我情绪控制。 3.眩晕较重,心烦焦虑者,减少 探视人群,给患者提供安静的休 养空间,鼓励患者听舒缓音乐, 分散心烦焦虑感。 4.多与患者介绍有关疾病知识及 治疗成功经验,增强患者信心, 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
(四)呕吐痰涎
• 1.急性发作呕吐剧烈者暂禁食,呕吐停止后可给予流质或半流 质易消化饮食。 • 2.出现恶心呕吐者及时清理呕吐物,指导患者采取正确体位, 以防止发生窒息,可按揉双侧内关、合谷、足三里等穴,以降 血压止吐。 • 3.呕吐甚者,中药宜少量多次频服,并可在服药前口含鲜生姜 片,或服少量姜汁。 • 4.呕吐停止后协助患者用温开水或淡盐水漱口以保持口腔清洁。 • 5.饮食宜细软温热素食,如生姜枇杷叶粥或生姜陈皮饮,忌食 生冷、肥甘、甜腻生痰之品。
眩晕病中医护理方案
Contents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护理方案
常见证候要点 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健康指导 护理效果评价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肾气亏虚证:腰脊痠痛(外伤性除外), 胫痠膝软和足跟痛,耳鸣或耳聋,心悸或气短, 发脱或齿摇,夜尿频、尿后有余沥或失禁。舌 淡苔白、脉沉细弱。 (二)痰瘀互结证:头如裹,胸闷,呕吐痰涎, 胸痛(刺痛、痛有定处或拒按),脉络瘀血, 皮下瘀斑,肢体麻木或偏瘫,口淡食少。舌胖 苔腻脉滑,或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脉涩。• • • • •
1.预备动作:坐在椅子或沙发上,姿势自然端正,正视前方两臂自然下垂,双手手 掌放在大腿上膝关节呈90度角,两足分开与肩同宽,全身肌肉放松,呼吸均匀。 2.按揉太阳穴:顺时针旋转一周为一拍,约做32拍。 3.按摩百会穴:用手掌紧贴百会穴旋转,一周为一拍,共做32拍。 4.按揉风池穴:用双手拇指按揉双侧风池穴,顺时针旋转,一周为一拍,共做32拍。 5.摩头清脑:两手五指自然分开,用小鱼际从前额向耳后按摩,从前至后弧线行走 一次为一拍,约做32拍 。 6.擦颈:用左手掌大鱼际擦抹右颈部胸锁乳突肌,再换右手擦左颈,一次为一拍, 共做32拍。 7.揉曲池穴:按揉曲池穴,先用右手再换左手,旋转一周为一拍,共做32拍。 8.揉关宽胸:用大拇指按揉内关穴,先揉左手后揉右手,顺时针方向按揉一周为一 拍,共32拍。 9.引血下行:分别用左右手拇指按揉左右小腿的足三里穴,旋一周为一拍,共做32拍。 10.扩胸调气:两手放松下垂,然后握空拳,屈肘抬至肩高,向后扩胸,最后放松还 原。

中医护理在脑卒中后康复中的应用及案例分享课件

中医护理在脑卒中后康复中的应用及案例分享课件
中医护理在脑卒中后 康复中的应用及案例
分享课件
汇报人:XXX 2023-11-20
目录
• 中医护理概述 • 中医护理在脑卒中后康复中的应用 • 中医护理案例分享 • 中医护理的挑战与前景 • 中医护理的学习与培训建议
01 中医护理概述
中医护理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医护理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预防、保健、康复等医学知识,对患者进 行全面、综合的护理。中医护理注重个体差异,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
中医护理在脑卒中后康复中的治疗方式
针灸疗法
1.A 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选取相应的穴位进行针 灸治疗,以调整气血、疏通经络、平衡阴阳。
推拿按摩
1.B 通过手法按摩,促进血液循环,舒缓肌肉
紧张,减轻疼痛和不适感。
中药调理
1.C 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选用合适的中药方 剂进行调理,以促进身体机能的恢复。
饮食疗法
1.D 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制定合理的饮食计
划,以补充营养、调节体质。
中医护理在脑卒中后康复中的效果评估
01
02
03
生理指标改善
通过中医护理,患者的血 压、心率、呼吸等生理指 标得到明显改善。
症状缓解
中医护理可以有效缓解患 者的疼痛、麻木、乏力等 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康复进程加快
中医护理有助于加快患者 的康复进程,缩短康复时 间。
1.谢谢聆 听
特点
中医护理具有全面性、整体性、个性化的特点。它强调人体的整体性,注重脏 腑经络的生理病理关系,强调个体差异和辨证施护。
中医护理在康复中的重要性
01
促进血液循环
中医护理中的按摩、针灸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肢 体局部缺血缺氧状态,有利于肢体功能的恢复。

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护理方案PPT课件

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护理方案PPT课件

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ID: 证候诊断:中脏腑 痰蒙清窍证□ 痰热内闭证□ 元气败脱证□ 中经络 风火上扰证□ 风痰阻络证□ 痰热腑实证□ 气虚血瘀证□ 阴虚风动证□ 一、护理效果评价
文化程度:
入院日期:
其他:
主要症状
主要辨证施护方法 1.体 位□2.观 察□ 3.皮肤口腔 护理□ 4.饮 食□5.其他护理措 施: 1.观 察□ 2. 安全保护□3.功能 锻炼□4.其他护理 措施:
痰多息促 □

□ 般□
较好□一 差 □
高热□

□ 般□
较好□一 差 □
主要症状 主要辨证施护方法
中医护理技术
护理效果
1.观 察□2.皮肤 1.艾 灸□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二便失禁□ 护理□ 3.饮食护 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理□4.其他护理措施: 其他: 应用次数: 次,续时间、伴随症状等。 遵医嘱监测血压,若出现血压持续上升或伴有眩晕加重、头 痛剧烈、呕吐、视物模糊等变化,及时通知医师,做好抢救 准备。
2.向患者讲解发生眩晕的病因、诱因,指导患者避免诱 因的方法,如自我调适,保持心理平衡,避免急躁、发怒等 不良情绪刺激,改变体位时动作缓慢,避免深低头、旋转等 动作,防止摔倒。
(三)特色技术
(1)穴位按摩:避免对痉挛组肌肉群的强刺激。常用的按摩手 法有揉法、捏法,亦可配合其它手法如弹拨法、叩击法、擦法等 (详见附录2)。 (2)中药熏洗(详见附录2)。 (3)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4)艾灸(详见附录2)。
(5)耳穴贴压(耳穴埋豆)(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病室宜安静,整洁,光线柔和,避免噪声、强光等一切不良 刺激。 2.指导患者起居有常,慎避外邪,保持大便通畅,养成定时排 便的习惯,勿努挣。

中风中医护理方案ppt

中风中医护理方案ppt

4
水灌肠 。
二便失禁
1
1观察尿液的量、颜色、性质;排便的次数,颜色、性质等。
1 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及时更换污染的床单及衣物,及时清洗会阴及 肛2 门,保持皮肤的清洁,预防感染。 2
3留置导尿的患者,严格做好管路护理,预防感染。 3
4耳针治疗:遵医嘱取穴大肠、小肠、胃、脾,配穴:交感、神门。 4
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护理难点
2、患者对健康宣教的接受程度有限,肢体功能锻炼的配合较差:主要因患者年龄较大, 脑功能受损程度不一,对健康宣教知识的掌握困难;其次,患者肢体机能受损,关节畸形, 功能锻炼时疼痛不适,所需时间较长,因而产生抗拒心理,不愿配合锻炼。
解决方案: (1)责任护士与患者沟通交流,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制定健康宣教计划。 (2)根据患者情况采取不同的宣教方式:讲解,示范,文字,卡片等多种形式。 (3)给患者讲解肢体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其有正确的思想认识。 (4)在患者锻炼的过程中,多鼓励,多表扬,使其增强信心。 (5)功能锻炼过程中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
有吸入性肺炎风险患者,给与鼻饲饮食。 3
便秘
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多食粗纤维食物及新鲜的蔬菜水果。 每日顺时针
1
按摩腹部数次,以促进肠蠕动。
1
2
穴足2 位三按里摩,:揉取法穴胃俞、脾俞、内关、足三里、中脘、等穴,腹胀者加
3耳针治疗:取直肠、大肠,三焦,脾,皮质下等,配穴:小肠、肺。 3
4遵医嘱予大黄泡水饮;番泻叶代茶饮等,必要时开塞露助便、肥皂
中医护理操作 用药护理 分级功能训练原则 皮肤按摩
穴位拔罐 耳针治疗
中医护理操作
调理脏腑背俞穴,以疏通经络,调整气血,达 到充养脑髓的作用。

中医护理在老年痴呆症康复中的应用及案例分享课件

中医护理在老年痴呆症康复中的应用及案例分享课件

针灸护理
总结词
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促进脑部血液循环。
详细描述
针灸护理是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促进脑部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改善老年痴呆症症状的目的。针灸护理对于 减轻病症、促进康复具有显著效果,如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减少并发症等。
按摩护理
总结词
通过按摩手法,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
详细描述
按摩护理是通过按摩手法,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从而达到改善老年痴呆症症状的目的。按 摩护理对于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具有积极作用,如缓解疼痛、改善睡眠质量等。
认知功能评估
采用MMSE等量表进行认 知功能评估。
生活质量评估
采用ADL等量表进行生活 质量评估。
护理效果总结
根据评估结果,对患者进 行综合评估,总结中药护 理方案的有效性和不足之 处。
04
案例分享二:针灸护理在老年 痴呆症康复中的应用
病例介绍
患者基本情况
姓名、年龄、性别、病情 等。
患病史及既往史
05
案例分享三:按摩护理在老年 痴呆症康复中的应用
病例介绍
患者基本信息
姓名、性别、年龄、诊断、病程 等。
患者病史
既往史、家族史、生活习惯等。
患者症状
痴呆程度、精神状态、日常生活 能力等。
按摩护理方案
护理目标:提高生活质量、缓解症状、 促进康复等。
四肢按摩:对患者的四肢进行按摩,可 促进血液循环和放松肌肉。
饮食护理
总结词
调整饮食结构,摄入有益营养素,改善 身体状况。
VS
详细描述
饮食护理是调整饮食结构,摄入有益营养 素,改善身体状况,从而达到促进康复的 目的。饮食护理对于维持患者良好的营养 状态具有重要作用,如增加蛋白质摄入、 补充维生素D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四)痰多息促
• .循经拍背法:采用多频震动排痰机进行操作,排痰时,沿脊柱两侧膀胱经,由下 往上轻扣,每日2-3次,每次20分钟,根据痰液的多少增加力度、时间、次数。
• .穴位贴敷:取穴肺俞、膏盲、定喘、天突等。
多频震动排痰
多频震动排痰
中医护理技术在中风病护理中的应用
(五)高热 物理降温:中药擦浴(荆芥、薄荷熬汁)、头部冷敷(冰枕、冰帽)等方法。 穴位按摩或刮痧:取穴大椎、合谷、曲池等。
穴位敷贴
中医护理技术在中风病护理中的应用
• (三)眩晕头痛 • .穴位按摩:适用于风痰阻络,阴虚风动引起的眩晕头痛。
取穴百会、太阳、风池、内关、曲池等,每日4—5次, 每次30分钟。 • . 耳穴埋豆:取穴神门、肝、脾、肾、心、交感等穴,每 日按压3-5次,每次3分钟,隔日更换1次,双耳交替。
中医护理技术在中风病护理中的应用
宜论》:“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
中医护理技术的来源
•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促进了医学的 发展,传统特色疗法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 .古书《五十二病方》记载的外治 Nhomakorabea有敷药、药浴、熏蒸、 按摩、熨、砭、灸、腐蚀及多种手术。
• .《黄帝内经》系统确立了传统外治法的治疗原则,提出 针、灸、砭、按摩、熨贴、敷药等外治法。
.活血化瘀、疏通经络一丹参、乳香、没 药、五灵脂、川芎、羌活、当归、赤 芍、菖蒲
.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祛风胜湿、散寒 止痛——白芷、川芎、威灵仙、红花、 菊花、姜黄、透骨草、川草乌、川椒、 淡竹叶
中医护理技术在中风病护理中的应用
• .(二)半身不遂
• .患肢局部熏洗或溻渍:消肿舒筋汤是2009年脑病科在护 理部领导下开展的的护理科研课题,该熏洗方针对肢体 痉挛萎缩、疼痛及肿胀肢体进行熏洗, 疗效显著,获得 随州市科技进步奖。
中医护理技术在中风病护理中的应用
• (一)意识障碍 • .遵医嘱取藿香、佩兰、金银花、荷叶等煎煮后做口腔 • 护理。 • .阳闭患者病室应安静、凉爽、光线偏暗、温度不宜过 • 高:脱证患者安置于监护病房,必要时设专人护理。 • .遵医嘱鼻饲醒脑开窍药物。
醒脑开窍药枕
.平肝潜阳、宁心安神、化瘀通络、醒脑 明目——夏枯草、淡竹叶、野菊花、 木香、决明子、半夏、蔓荆子、桑叶、 薄荷、川芎、白芍、红花、丹参、晚 蚕砂、生石膏、磁石
消肿舒经汤
中医护理技术在中风病护理中的应用
• (二)半身不遂
• .穴位热熨:主穴选用内关、印堂、三阴交,辅穴选极泉、尺泽、委中、风池、完骨、天柱。适用 于肢体拘挛、疼痛。
• .拔罐疗法:上肢取穴肩井、肩髃、曲池、手三里等穴。下肢取穴髀关、风市、承扶、伏兔、血海、 足三里、三阴交、昆仑、解溪等穴。适用于肢体萎缩、关节疼痛。
穴位热熨
穴位热熨 五子散一紫苏子、白芥子、菟丝子、莱菔子、吴茱萸
SUCCESS
THANK YOU

中医护理技术在中风病护理中的应用
• (二)半身不遂(偏身麻木) • ·艾灸治疗:上肢可取双侧肩髃、曲池、臂膈、手三里、
外关、合谷,下肢可取环跳、髀关、风市、梁丘、阳陵泉、 承山、丰隆、悬钟、三阴交、解溪、太冲、昆仑等。适 用于肢体挛缩,肌肉萎缩。
中医护理技术 在中风病护理中的应用
脑病科 周莉
中医护理技术的来源 ·中医护理技术——中医传统特色疗法 ·也称为“中医传统疗法”,“中医保健技能” “中医民间疗法”或称为“中医适宜技术” ·是指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简便易学的 中医药技术
中医护理技术的来源
• ·古代人发明了砭石和石针等作为医疗工具 • ·砭,以石刺病曰砭。因之名其石曰砭石。” • ·《山海经》:“高氏之山,有石如玉,可以为针。” • ·金属针具即从砭石发展而来,《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意识障碍——昏

(二)半身不遂——瘫、麻

(三)眩晕

(四)痰多息促

(五)高热

(六)二便失禁

(七)便秘

(八)语言蹇涩——蹇

(九)吞咽困难——歪

(十)心烦失眠

(十一)自汗
中医护理技术在中风病护理中的应用
• (一)意识障碍 • .醒脑开窍药枕:借中药之辛散香窜挥发性而有机刺激头部腧穴 • 如风池、风府、哑门、大椎等,从而达到醒脑开窍,补脑安神作 • 用。 • .痰声漉漉者及时吸痰,使用化痰中成药雾化吸入。 • .神昏高热者可强刺激人中、百会或三棱针点刺十井穴放血。
中医护理技术的分类
针法类 灸法类 手法类 外治疗法 内服法
中医护理技术的分类
针法类包含体针疗法、放血疗法、头针疗法、耳针疗法、 足针疗法、腕踝针疗法、梅花针疗法、火针疗法、电针 疗法、穴位疗法、针刀疗法等。
中医护理技术的分类
• .灸法类“灸”是指艾灸,艾灸疗法简称灸法 • .直接灸:瘢痕灸,无瘢痕灸。 • .间接灸:隔姜灸、隔盐灸等。
中医护理技术的分类
• .手法类:包括头部按摩、足底按摩、踩跷疗法、整脊疗 法、捏脊疗法、背脊疗法、按摩疗法、拨筋疗法、护肾 疗法、按揉涌泉穴、小儿推拿疗法、点穴疗法等。
中医护理技术的分类
• .外治疗法:包括刮痧疗法、灌肠疗法、火罐 • 疗法、竹罐疗法、药摩疗法、天灸疗法、熏洗 • 疗法、药浴疗法、香薰疗法、火熨疗法、盐熨 • 疗法、芳香疗法、外敷疗法、膏药疗法、中药 • 蜡疗、敷脐疗法、蜂针疗法等。
艾灸
中医护理技术在中风病护理中的应用
• (三)眩晕头痛 • .穴位敷贴疗法:取吴茱萸末20克,肉桂2克,醋适量调匀,
拍成2饼,敷于双足涌泉穴,外用保鲜材料包裹,用纱布固 定,1日1换。适用于气虚血瘀引起的眩晕头痛。 • ·药枕:将决明子、菊花各1000克,共研粗末,装入枕芯, 令病人枕之,以清肝明目。适用于肝阳暴亢引起的眩晕头 痛。
中医护理技术的特点
• .“简、便、效、廉” • .以中医理论为依据 • .与现代护理手段相结合 • ·与现代治疗设备相结合
中风病诊断
• .中医诊断参照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 • 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诊断疗效 • 评定标准》(试行)进行诊断: • .西医诊断参照第六版《中医内科学》以及 • 2005年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 • 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试 • 行版)》进行诊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