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农业的基本分布情况

合集下载

陕西省农业的基本分布情况

陕西省农业的基本分布情况

陕西省农业的基本分布情况-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陕西省农业的基本分布情况陕西地形复杂,海拔高度、雨热资源和生态条件差异大,从北到南形成了10个明显的农业气候区;从东向西又形成了24个各具特色的种植业气候类型区。

农作物种类、耕作栽培制度、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条件等各个方面都具有北方与南方以及南、北方过渡的中间类型特点和独特的资源优势。

根据这个特点,从1983年至1984年在进行农业区划中对种植业进行了分区,将全省种植业的经济区域划分为9个一级区(地域区划)和24个二级区(地域或类型区划即亚区)。

(一)长城沿线风沙滩地春麦、小油料、秋杂粮区本区位于本省最北部,海拔900—1500米,全区地势起伏平缓,相对高差10—50米,西部较高,中部较低。

地貌类型有风沙地、丘陵地、河川地和沟道地等。

土地面积1.9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9.6%,其中耕地255.9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4.7%。

总人口69.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3.9万人,农业人均耕地4.0亩。

日照充足,热量较低,一年一熟。

年平均气温7.8—8.5℃。

≥10℃积温2900—3370℃,年降水量300—420毫米,为本省降水量最少地区。

无霜期155—172天。

宜于糜子、春小麦、谷子、马铃薯、荞麦、春油菜、黄芥、胡麻、甜菜、向日葵等生长。

本区有3个二级区(亚区):(1)西部旱滩杂粮、向日葵区,地势平坦,是个内陆平原小盆地。

(2)中部旱滩水地春麦、玉米、水稻、向日葵、葡萄区,地势平缓,水资源丰富,有水地58万亩,基本属灌溉农业区。

(3)东部梁峁、片沙杂粮区,梁峁起伏,流沙覆盖,覆盖面积达20—40%。

(二)陕北丘陵沟壑谷糜、马铃薯、豆类(大豆、杂豆)、杂果、草(绿肥)区本区位于长城沿线风沙区以南,渭北高原的宜川、富县以北的黄土高原,海拔800—1200米,全区地势由北向南,由西向东呈倾斜状。

陕西省耕地情况

陕西省耕地情况

陕西省耕地情况陕西省耕地情况(一)土地利用现状据2005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全省土地总面积20579.5千公顷(30869.2万亩),其中:1、农用地18481.7千公顷(27722.5万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89.81%,其中:耕地4088.9千公顷(6133.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19.9%。

灌溉水田172.9千公顷(259.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2%;望天田23千公顷(34.4万亩),占耕地面积0.5%;水浇地870千公顷(1305.1万亩),占耕地面积21.3%;旱地3005.3千公顷(4507.9万亩),占耕地面积73.5%;菜地17.8千公顷(26.7万亩)占耕地面积0.4%。

园地686.9千公顷(1030.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3.3%。

果园577.3千公顷(866.0万亩),占园地面积84.0%;桑园35.3千公顷(53.3万亩),占园地面积5.2%;茶园21.9千公顷(32.8万亩),占园地面积3.2%;其它园地52.2千公顷(78.3万亩),占园地面积7.6%。

林地10285.3千公顷(1542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50.0%。

有林地6656.4千公顷(9984.6万亩),占林地面积64.7%;灌木林2355.3千公顷(3533.0万亩),占林地面积22.9%;疏林地324.5千公顷(486.7万亩),占林地面积3.2%;未成林造林地940.1千公顷(1410.2万亩),占林地面积9.1%;迹地1.7千公顷(2.5万亩);苗圃7.3千公顷(10.9万亩),迹地、苗圃面积占林地面积0.1%。

牧草地3117.3千公顷(4676.0万亩),占土地总面积15.2%。

天然草地2880.3千公顷(4320.4万亩),占牧草地面积92.4%;改良草地7.8千公顷(11.7万亩),占牧草地面积0.3%;人工草地229.3千公顷(343.9万亩),占牧草地面积7.3%。

其它农用地303.2千公顷(454.9万亩),占土地总面积1.5%。

陕西省地理高二上学期2024年测试试卷与参考答案

陕西省地理高二上学期2024年测试试卷与参考答案

2024年陕西省地理高二上学期测试试卷与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关于陕西省地理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位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B.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C.北部是黄土高原,南部是秦岭山地D.位于黄河中游,是黄河的发源地答案:C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对陕西省地理位置的认知。

选项A,陕西省主要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而非第一级阶梯,故A错误。

选项B,陕西省主要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而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故B错误。

选项C,陕西省的北部是黄土高原,南部则是秦岭山地,这一描述是准确的,故C 正确。

选项D,陕西省确实位于黄河中游,但黄河的发源地并非在陕西省,而是在青海省的巴颜喀拉山,故D错误。

2、陕西省的简称和行政中心分别是( )A.秦、西安B.陇、兰州C.晋、太原D.豫、郑州答案:A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对中国省级行政区的简称和行政中心的了解。

选项A,陕西省的简称是秦,行政中心是西安,这一选项描述正确,故A正确。

选项B,陇和兰州分别是甘肃省的简称和行政中心,与陕西省不符,故B错误。

选项C,晋和太原分别是山西省的简称和行政中心,并非陕西省,故C错误。

选项D,豫和郑州分别是河南省的简称和行政中心,与陕西省没有关联,故D错误。

3、下列河流中,不流经陕西省的是( )A.黄河B.长江C.渭河D.汉江答案:B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对陕西省流经河流的了解。

选项A,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流经陕西省,是陕西省的重要河流之一,故A错误。

选项B,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主要流经南方地区,不流经陕西省,故B正确。

选项C,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流经陕西省的关中平原,是陕西省的重要河流,故C错误。

选项D,汉江是长江的支流,流经陕西省的南部,也是陕西省的一部分,故D错误。

4、下列关于黄土高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B. 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最深厚的地区C. 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少D. 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答案:C解析:本题考察的是黄土高原的地理特征。

陕西省植被类型的空间分布

陕西省植被类型的空间分布

陕西省植被类型的空间分布汪丽平;魏志成;梁卫卫;关青青;陈俊【摘要】为了探讨陕西省植被的空间分布格局、植被的组成及其多样性等,利用点盖度法对陕西省的陕北北部、陕北南部、关中地区和陕南地区4个区域内各种植被类型的分布面积进行调查研究,用β-分布模型进行解析,为陕西省4个区域土地的综合利用提出合理建议.结果表明:4个区域植被的空间异质性指数为关中地区>陕南地区>陕北北部>陕北南部,且随着植被分布面积(盖度)的增加空间异质性指数呈现降低趋势.植被的平均多样性指数陕北南部和陕南地区极显著地高于陕北北部(P <0.01),陕北北部又极显著地高于关中地区(P<0.01).陕西省4个区域的所有组成植被类型的盖度与它们的空间异质性指数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由宏观得出的结论也适用于生产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期刊名称】《家畜生态学报》【年(卷),期】2015(036)007【总页数】6页(P63-68)【关键词】植被类型;植被多样性;植被盖度;空间异质性指数【作者】汪丽平;魏志成;梁卫卫;关青青;陈俊【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陕西杨凌712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11.6空间异质性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一个主要属性,也是产生空间格局的主要原因[1],异质性分析已成为生态学者研究不同尺度生态系统功能和过程的重要手段[2]。

陕西省地处我国西北地区,北部跨黄土高原中部,习惯上属西北大区,总面积20.56万平方公里[3],自然环境复杂,生态条件多样,植物资源种类繁多,由于不同的地形条件和海拔梯度,形成了独特的植被分布格局[4],造成了极度复杂的生态环境,为多类型的自然和人工植被提供了优越的物质和能量基础。

安康农业资源分布

安康农业资源分布

安康农业资源分布安康市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南部,地处秦巴山腹地,地势较为复杂,山地、丘陵、盆地等地貌类型分布广泛,气候条件适宜农业生产。

本文将对安康市的农业资源分布进行详细介绍。

一、土壤资源分布安康市的土壤类型多样,包括山地土壤、丘陵土壤、河滩土壤等。

其中山地土壤主要分布在南部的秦岭山区,呈弱酸性或中性,肥力较高,适宜种植经济作物和果树。

丘陵土壤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北部地区,酸性较强,肥力较低,适宜种植杂粮和柑橘等作物。

河滩土壤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和汉江流域,肥力较高,适宜蔬菜和水果的种植。

二、水资源分布三、气候条件安康市属于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季温和。

年平均气温约为14℃,降水量分布不均匀,年降水量在850毫米到1000毫米之间。

这种气候条件适宜农业生产,可以种植多种农作物和果树。

安康市以小麦、玉米、大豆和高粱等杂粮为主要种植作物,占据了农业面积的大部分。

此外,安康市还以水果种植为主要特色,如苹果、葡萄、柿子等。

安康市的气候条件也为畜牧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畜禽养殖业也相对发达。

四、农田资源分布安康市的农田资源主要分布在丘陵和盆地地区,其中丘陵地区适合农业种植,盆地地区适合畜禽养殖。

农田面积较大,土地利用率较高,农田平均海拔在500米到1000米之间。

安康市的耕地多以谷物为主,旱地水田都有,主要分布在平原和丘陵地区。

安康市的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农民主要从事农作物的种植和养殖业。

总结起来,安康市拥有丰富的土壤资源、水资源和气候资源,适宜农业的发展。

安康市的农业资源分布较为广泛,主要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农田资源主要分布在丘陵和盆地地区,而水资源则主要依赖于汉江和各个水库。

这些资源的分布为安康市的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陕西北部地区农业发展现状及优势

陕西北部地区农业发展现状及优势
7 .2 3 7
l7 1.7 26 4 _6 60 4 13
7 1 3 . 7 8 4 7 .7 46 793
1 . 4 6 5 0 3 7 2 陕北 8 O 5 9 1 2 1 8 7 2 99 8 .3 3 .5
2 . 7 5 1 5 3 3 4 5 4 全 省 2 5 3 4 . 8 1 7 l 9 . 9 2 9 5 81 12 4 33 4 0 8 6 2 4 7 3 6 1 7 . 8 4. O 3 1 1. 1 3 4 l.O 19 占全 4 . 5 1 . 0 3 . 5 l . 6 14 4 8 78 2 9 2.7 6 3
力 ( 人 ( h 万 m) / m) ( 人) k 万
林面 积 渔 业总产 地 名 ( h 2 值 ( 元) ( 万 m) 万 值 万元 ) ( 万 k2 m)

地 (m) h2

( 万 h2 m)
( h2 万 Ⅲ)
面积 ( 万 h2 m)
于 我 国平 原 地 区 向西 部 高 原和 干 旱 地 区过 渡 地 带 ,地 理 位 置 为 东 经 17 8 ~ 1 0 3 , 0 。2 1。 1
北纬 3 。4 ~3 。3 N 5 3 9 4 ,是我 国煤炭 、石油 、天然气 、岩盐等矿产 资源 的富集 区,又 是
国家 能源 重 化 工 基 地 。陕 北还 是 我 国农 业 发 源 地 之 一 。在 2 世 纪 ,陕北 的农 业 仍 占有 十 分重 1
粮价上涨就是例证) 增加 了对 自然资源 的极度消耗 。 , 极端脆弱的生态环境和超负荷的人 口对
该区构成双重压力 。在大力加强生态建设 的同时,从 陕北 的国土 资源持续利用 的角度 出发 , 充分发挥 区域资源优势 ,注重合理调整农业结构 ,发展特色产业 ,将农业开发控制在有限范 围和适度规模 上,对 该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具有重大 的理论和实 O 1 .O 10 O 7. 0

定边县特色农业基本情况

定边县特色农业基本情况

定边县特色农业基本情况定边县位于陕西省西北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县。

该县拥有肥沃的土地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使得农业发展得到了良好的基础。

定边县的特色农业主要包括水稻种植、果树种植和养殖业等。

水稻种植是定边县的主要农作物之一、该县拥有大片的水田,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非常适合水稻的生长。

种植技术得到了不断地改良和提高,使得水稻产量不断增加。

定边县的水稻种植技术和产量在陕西省内处于领先地位。

同时,定边县的水稻质量也很好,米粒饱满、黄白分明、口感细腻,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果树种植也是定边县的重点发展项目之一、该县拥有适合果树生长的土地和气候条件,有利于果树的栽培和生长。

定边县的果树品种丰富多样,包括苹果、梨、葡萄、杏子等。

其中,苹果种植是该县的主导产业之一、定边县的苹果种植始于上世纪70年代,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已经成为了该县的一张名片。

定边县的苹果品质优良,不仅仅在陕西省内有较高的知名度,还远销到其他省份和国外市场。

养殖业是定边县的另一特色农业。

该县拥有广阔的草原和充足的饲料资源,非常适宜于养殖业的发展。

定边县的养殖业主要包括畜牧业和家禽养殖。

畜牧业以牛羊养殖为主,产出的肉类产品质量优良,口感鲜美,备受消费者的喜爱。

家禽养殖主要包括鸡、鸭、鹅等各类家禽。

定边县的家禽养殖规模较大,产出的禽肉供应了广大的市场需求。

除了以上的特色农业,定边县还注重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

该县拥有一些农产品加工企业,对农产品进行初加工,提高产值。

例如,定边县的水稻加工企业对水稻进行碾磨、研磨等加工,生产出各类水稻制品,例如米粉、米饼等,满足了市场的需求。

定边县还积极开展农产品的销售工作,与周边县市建立了稳定的销售渠道,将农产品推向市场,提高农民的收入。

总的来说,定边县拥有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和条件,发展了特色的农业项目。

水稻种植、果树种植和养殖业是该县的主要特色农业项目,具有较高的产量和质量。

在加强农产品加工和销售方面,定边县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陕西省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人文地理要点归纳与考点分析

陕西省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人文地理要点归纳与考点分析

陕西省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人文地理要点归纳与考点分析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人文地理部分也是考研地理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人文地理研究的是人类在地球上的分布、活动和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特别侧重于人与环境的关系。

针对陕西省考研地理学的复习资料,我们将对人文地理的要点进行归纳与考点分析,希望能为考生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陕西省的人口地理特征(1)人口数量与分布:陕西省人口数量居全国前茅,主要分布在关中平原、渭河流域和陕南盆地。

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陕西省的城市人口也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2)人口结构与特点:陕西省的人口结构相对较为平衡,城乡人口比例适中。

人口年龄结构中,老年人口比例逐渐增加,而劳动年龄人口相对稳定。

此外,陕西省还具有较高的男女比例差异,男性人口相对偏多。

(3)人口迁移与流动:陕西省存在较为频繁的人口迁移和流动现象。

其中,城市间的人口流动较为突出,尤其是青年人口和高技术人才的流动。

二、陕西省的旅游资源与旅游开发(1)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陕西省拥有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其中,代表性的自然景观有华山、华清宫等;代表性的人文景观有兵马俑、大雁塔等。

这些资源主要分布在陕西省的西北部地区。

(2)旅游开发与规划:为了充分利用旅游资源,陕西省进行了大量的旅游开发与规划工作。

通过改善交通设施、完善旅游服务等措施,陕西省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三、陕西省的农业与农村发展(1)农业生产与技术进步:陕西省农业以粮食种植为主导,同时发展油料、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的种植。

在农业技术方面,陕西省加大了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推广了新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了农业的产出和效益。

(2)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了实现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陕西省进行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通过发展农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提升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

(3)农村土地资源与利用:陕西省农村土地资源丰富,但也存在土地利用不合理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省农业的基本分布情况陕西地形复杂,海拔高度、雨热资源和生态条件差异大,从北到南形成了10个明显的农业气候区;从东向西又形成了24个各具特色的种植业气候类型区。

农作物种类、耕作栽培制度、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条件等各个方面都具有北方与南方以及南、北方过渡的中间类型特点和独特的资源优势。

根据这个特点,从1983年至1984年在进行农业区划中对种植业进行了分区,将全省种植业的经济区域划分为9个一级区(地域区划)和24个二级区(地域或类型区划即亚区)。

(一)长城沿线风沙滩地春麦、小油料、秋杂粮区本区位于本省最北部,海拔900—1500米,全区地势起伏平缓,相对高差10—50米,西部较高,中部较低。

地貌类型有风沙地、丘陵地、河川地和沟道地等。

土地面积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其中耕地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

总人口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万人,农业人均耕地亩。

日照充足,热量较低,一年一熟。

年平均气温—℃。

≥10℃积温2900—3370℃,年降水量300—420毫米,为本省降水量最少地区。

无霜期155—172天。

宜于糜子、春小麦、谷子、马铃薯、荞麦、春油菜、黄芥、胡麻、甜菜、向日葵等生长。

本区有3个二级区(亚区):(1)西部旱滩杂粮、向日葵区,地势平坦,是个内陆平原小盆地。

(2)中部旱滩水地春麦、玉米、水稻、向日葵、葡萄区,地势平缓,水资源丰富,有水地58万亩,基本属灌溉农业区。

(3)东部梁峁、片沙杂粮区,梁峁起伏,流沙覆盖,覆盖面积达20—40%。

(二)陕北丘陵沟壑谷糜、马铃薯、豆类(大豆、杂豆)、杂果、草(绿肥)区本区位于长城沿线风沙区以南,渭北高原的宜川、富县以北的黄土高原,海拔800—1200米,全区地势由北向南,由西向东呈倾斜状。

境内丘陵起伏,梁峁相间,沟壑纵横,沙丘涧滩,河谷阶地星罗棋布,为黄河中游水土流失重点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占总土地面积—%,形成一个地域宽阔,自然条件复杂的旱作农业区。

自然资源丰富,但利用率低。

风沙、干旱、冰雹、霜冻常有发生。

日平均气温—℃,≥10℃积温2800—4050℃,年降水量380—704毫米,无霜期140—196天。

耕作制度为一年二熟。

总人口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万人,土地面积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耕地面积万亩,占全省耕地%,其中旱坡耕地占耕地的%,农业人均耕地亩。

本区有3个二级区:(1)涧滩丘陵谷糜、荞麦、胡麻、绿肥区。

地势高,气候干旱,年降水量380—500毫米,无霜期130—140天。

夏季多冰雹,春秋多风沙。

大部分耕地沙化严重,农业产量低而不稳,是全省荞麦和向日葵生产集中地。

(2)丘陵沟壑谷糜、薯、豆、花生、苹果、绿肥区,是陕北丘陵沟壑区的主体,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地形支离破碎。

大部分地区属于半干旱地带,是本省优质小米和烤烟、苹果生产基地之一。

(3)黄河沿岸土石丘陵麦、豆、杂粮、花生、枣、果区,位于黄河沿岸,南北狭长,大部分由黄土梁、峁组成,沟壑险峻,土层薄。

(三)渭北高原小麦、春玉米、烤烟、苹果、大豆区本区位于陕北丘陵沟壑区的南部,关中旱原区的北部。

海拔800—1300米,以黄土高原沟壑为主,兼有丘陵、川道和土石山地。

以黄绵土、黑垆土为主。

地形多样,高原沟壑纵横,多为残原,如宜川原。

较大的川道有泾河、千河、洛河及其支流葫芦河与沮河川道;土石山地主要包括黄龙山、子午岭和陇山(也称关山),海拔一般1000—1600米,高者达2466米。

本区年平均气温—℃,≥10℃积温2800—3600℃,无霜期170—199天,年降水量550—700毫米。

农业生产多为二年三熟,为雨养农业区。

土地面积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耕地万亩,占全省耕地%。

其中旱地万亩,占本区耕地%。

总人口27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9万人,农业人均耕地亩。

本区为陕西省农牧业的主要开发地,是全省苹果、烤烟商品生产的主要基地,又是全省小麦主产区之一。

本区有3个二级区:(1)丘陵川原小麦、玉米、油菜、苹果、大豆区。

(2)高原沟壑小麦、玉米、烤烟、苹果、油、豆区,主要由洛川原、咸阳原和宜川、铜川、耀县及南部残原组成,海拔800—1400米,是陕西烤烟、苹果的主要商品生产基地。

(3)土石山川玉米、小麦、薯、豆、药材区,包括黄龙山、子午岭、陇山等低山丘陵,海拔1000—1600米,野生资源丰富,是发展山楂、沙棘商品生产的主要基地。

(四)关中旱原小麦、花生、甘薯、蚕桑区本区属关中平原的南北台原部分,地处渭北高原的南部,秦岭的北部,与关中灌区南北边缘接壤。

海拔600—800米。

原面宽广,地势平坦,光热资源丰富。

年平均气温—℃,≥10℃积温3000—4400℃,无霜期180—228天,年降水量525—600毫米,是本省著名的“旱腰带”。

耕作制度一年一熟,以旱作农业为主。

土地面积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

耕地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其中旱地万亩,占本区耕地%。

总人口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万人,农业人均耕地亩。

是本省第二个小麦主产区。

本区有3个二级区:(1)西部旱原小麦、玉米、油、豆、杂粮区,地势较高,地面倾斜,土质较好,主产小麦、玉米、杂果等。

(2)东部旱原小麦、花生、烟、薯、葡萄、桑蚕区,地势平坦,雨量偏少,多伏旱。

年降水量—毫米,降雨变率较大,属本省蒸发量最高的地区,常易发生旱灾。

旱地一年一熟,水浇地一年两熟。

(3)南部旱原小麦、玉米、花生、桑、果区,位于渭河以南,地貌复杂,土壤多样。

耕制多为二年三熟,杏、李、柿、石榴等杂果类较多。

(五)关中灌区小麦、玉米、棉花、油菜、杂果、蔬菜、桑蚕区本区位于陕西中部,是泾、洛、渭河的冲积平原。

海拔340—600米。

北与渭北旱原毗邻,南靠秦岭,渭水横贯其中。

关中灌区包括关中平原有水利设施的水浇地及水田地区,是本省农业生产水平较高的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500—700毫米,≥10℃积温3800—4450℃,无霜期210—225天。

光热水资源及社会经济条件优越,水利设施较好,是本省主要灌溉农业区,一年两熟,也是小麦、棉花等作物的主要商品生产基地。

土地面积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耕地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其中水浇地万亩,占本区耕地%。

总人口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万人,农业人均耕地亩,人均水浇地亩。

本区有5个二级区:(1)西原小麦、玉米、油、豆区,位于渭河以北的平原地区,是本省油菜的高产区和主要商品油生产基地之一。

(2)泾河下游小麦、玉米、棉、麻区,主要是泾惠渠和渭河流域部分灌区,是关中灌区的粮、棉产区,粮食生产水平较高,发展速度较快,也是本省的老棉区。

(3)东部棉、麦、玉米、花生区,主要是洛惠渠及东方红抽渭灌区,粮、棉商品率较高,是本省主要的棉花商品生产基地。

(4)渭河沿岸小麦、玉米、菜、桑区,位于渭河两岸川道,西起宝鸡市金台区,东到临潼县的新丰、斜口等地,人多地少,土地利用率高,是专业蔬菜的集中产区。

(5)秦岭北麓小麦、玉米、稻、果区,位于渭河以南,西起宝鸡县,东到华阴县,属秦岭北麓山前冲积扇裙带的自流灌区,地貌多样,土壤类型比较复杂,是关中地区的水稻集中产区,也是本省主要的杂果生产区。

(六)秦岭中山春玉米、小麦、药材、猕猴桃区本区属秦岭中山,位于南、北海拔800米等高线以上地带,北临关中灌区,南接秦岭浅山丘陵区。

秦岭沿主脊山峰海拔多在1500—3000米,山间断陷盆地海拔600—800米,最低处212米,高差3521米。

土地面积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

秦岭北坡属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带,南坡属于凉亚热带气候带。

秦岭属于日照低值区,是本省南、北日照2000小时的分界线。

年平均气温—℃,≥10℃积温3760—4300℃,无霜期200—218天,年降水量500—900毫米,分布不均,常有伏旱和秋淋。

农耕地呈垂直地域分布,多数耕地海拔高,坡度大。

由于地貌复杂,立体农业特点明显。

种植制度一年两熟、两熟间套、一年一熟及撩荒制兼而有之。

秦岭的生物资源丰富,农作物品种多样,为本省山林特产和中药材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

本区农耕地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其中旱地万亩。

总人口29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93万人,农业人均耕地亩。

本区药用植物有1000余种,地方名贵药材有佛坪枣皮、天华山党参、天麻以及杜仲、麝香、熊胆、羚羊角等。

也是陕西省板栗、核桃、柿子等果品的主要产区,中华猕猴桃遍布中山区。

本区有3个二级区:(1)秦岭北麓玉米、小麦区,位于秦岭主脊山峰界的北坡,多为旱坡地,水土流失严重。

主产玉米、小麦,适宜发展各类果树,是本省苹果的主要产地之一。

(2)秦岭南麓玉米、小麦、薯、药、林、猕猴桃区,位于秦岭主脊山峰界的南坡。

主产玉米、小麦、马铃薯、药材、猕猴桃。

(3)秦岭东南部川谷地小麦、玉米、果树区,位于商洛地区,生产条件较好,自然资源丰富,有利于垂直农业的发展。

(七)秦巴低山丘陵水稻、小麦、春玉米、桑蚕、茶叶、柑橘区本区位于秦岭、巴山山脉低山丘陵地带,跨有亚热带和暖温带两个气候带。

境内地形复杂,土壤种类多,质地差异大。

年平均气温—℃,≥10℃积温4000—4900℃,无霜期226—235天,年降水量900—1000毫米。

光热条件较好,水资源丰富。

耕作制度多为两年三熟,为水稻、油菜的最适宜区,增产潜力大,是本省第二个粮食生产重点开发地区,又是全省茶叶、柑橘的唯一主产区,也是桑蚕、柞蚕的集中产地。

土地面积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耕地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其中水田万亩,占全省稻田面积的%,占本区耕地%,旱地万亩,占本区耕地面积的%。

总人口32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88万人,农业人均耕地亩,人均水田亩。

本区有4个二级区:(1)秦岭西部稻、麦、玉米、柑橘区,位于汉中、安康行政区界以西秦岭低山丘陵地带,主产玉米、水稻、小麦、油菜,柑橘等。

(2)秦岭东部玉米、小麦、薯、豆区,位于汉中和安康行政区界以东的秦岭低山丘陵地带,玉米、水稻、小麦亩产都低于全区平均水平。

(3)巴山西部稻、麦、玉米、茶、桑、药区,位于汉中、安康行政区界以西米仓山低山丘陵地带,水田面积大,生产水平高,是水稻及药材、茶叶的集中产区。

(4)巴山东部稻、麦、玉米、桑、茶、橘、药区,位于汉中、安康区界以东大巴山低山丘陵地带,是本省亚热带作物的主产区,具有桑蚕、茶叶生产优势,是本省桑蚕、茶叶的主要生产基地。

(八)汉江、月河盆地川道水稻、小麦、油菜区本区地处汉江、月河盆地川道,海拔600米以下。

水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60%以上。

南、北分别与巴山、秦岭低山丘陵区相邻,地势较平坦,大部分地区海拔410—550米。

是本省水稻和油菜的集中产区。

土地面积万平方公里,耕地万亩,占全省耕地%,其中水田99万亩。

总人口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万人,农业人均耕地亩,其中水田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