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农业的基本分布情况
陕西省耕地情况

陕西省耕地情况陕西省耕地情况(一)土地利用现状据2005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全省土地总面积20579.5千公顷(30869.2万亩),其中:1、农用地18481.7千公顷(27722.5万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89.81%,其中:耕地4088.9千公顷(6133.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19.9%。
灌溉水田172.9千公顷(259.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2%;望天田23千公顷(34.4万亩),占耕地面积0.5%;水浇地870千公顷(1305.1万亩),占耕地面积21.3%;旱地3005.3千公顷(4507.9万亩),占耕地面积73.5%;菜地17.8千公顷(26.7万亩)占耕地面积0.4%。
园地686.9千公顷(1030.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3.3%。
果园577.3千公顷(866.0万亩),占园地面积84.0%;桑园35.3千公顷(53.3万亩),占园地面积5.2%;茶园21.9千公顷(32.8万亩),占园地面积3.2%;其它园地52.2千公顷(78.3万亩),占园地面积7.6%。
林地10285.3千公顷(1542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50.0%。
有林地6656.4千公顷(9984.6万亩),占林地面积64.7%;灌木林2355.3千公顷(3533.0万亩),占林地面积22.9%;疏林地324.5千公顷(486.7万亩),占林地面积3.2%;未成林造林地940.1千公顷(1410.2万亩),占林地面积9.1%;迹地1.7千公顷(2.5万亩);苗圃7.3千公顷(10.9万亩),迹地、苗圃面积占林地面积0.1%。
牧草地3117.3千公顷(4676.0万亩),占土地总面积15.2%。
天然草地2880.3千公顷(4320.4万亩),占牧草地面积92.4%;改良草地7.8千公顷(11.7万亩),占牧草地面积0.3%;人工草地229.3千公顷(343.9万亩),占牧草地面积7.3%。
其它农用地303.2千公顷(454.9万亩),占土地总面积1.5%。
安康农业资源分布

安康农业资源分布安康市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南部,地处秦巴山腹地,地势较为复杂,山地、丘陵、盆地等地貌类型分布广泛,气候条件适宜农业生产。
本文将对安康市的农业资源分布进行详细介绍。
一、土壤资源分布安康市的土壤类型多样,包括山地土壤、丘陵土壤、河滩土壤等。
其中山地土壤主要分布在南部的秦岭山区,呈弱酸性或中性,肥力较高,适宜种植经济作物和果树。
丘陵土壤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北部地区,酸性较强,肥力较低,适宜种植杂粮和柑橘等作物。
河滩土壤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和汉江流域,肥力较高,适宜蔬菜和水果的种植。
二、水资源分布三、气候条件安康市属于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季温和。
年平均气温约为14℃,降水量分布不均匀,年降水量在850毫米到1000毫米之间。
这种气候条件适宜农业生产,可以种植多种农作物和果树。
安康市以小麦、玉米、大豆和高粱等杂粮为主要种植作物,占据了农业面积的大部分。
此外,安康市还以水果种植为主要特色,如苹果、葡萄、柿子等。
安康市的气候条件也为畜牧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畜禽养殖业也相对发达。
四、农田资源分布安康市的农田资源主要分布在丘陵和盆地地区,其中丘陵地区适合农业种植,盆地地区适合畜禽养殖。
农田面积较大,土地利用率较高,农田平均海拔在500米到1000米之间。
安康市的耕地多以谷物为主,旱地水田都有,主要分布在平原和丘陵地区。
安康市的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农民主要从事农作物的种植和养殖业。
总结起来,安康市拥有丰富的土壤资源、水资源和气候资源,适宜农业的发展。
安康市的农业资源分布较为广泛,主要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农田资源主要分布在丘陵和盆地地区,而水资源则主要依赖于汉江和各个水库。
这些资源的分布为安康市的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陕西北部地区农业发展现状及优势

l7 1.7 26 4 _6 60 4 13
7 1 3 . 7 8 4 7 .7 46 793
1 . 4 6 5 0 3 7 2 陕北 8 O 5 9 1 2 1 8 7 2 99 8 .3 3 .5
2 . 7 5 1 5 3 3 4 5 4 全 省 2 5 3 4 . 8 1 7 l 9 . 9 2 9 5 81 12 4 33 4 0 8 6 2 4 7 3 6 1 7 . 8 4. O 3 1 1. 1 3 4 l.O 19 占全 4 . 5 1 . 0 3 . 5 l . 6 14 4 8 78 2 9 2.7 6 3
力 ( 人 ( h 万 m) / m) ( 人) k 万
林面 积 渔 业总产 地 名 ( h 2 值 ( 元) ( 万 m) 万 值 万元 ) ( 万 k2 m)
耕
地 (m) h2
’
( 万 h2 m)
( h2 万 Ⅲ)
面积 ( 万 h2 m)
于 我 国平 原 地 区 向西 部 高 原和 干 旱 地 区过 渡 地 带 ,地 理 位 置 为 东 经 17 8 ~ 1 0 3 , 0 。2 1。 1
北纬 3 。4 ~3 。3 N 5 3 9 4 ,是我 国煤炭 、石油 、天然气 、岩盐等矿产 资源 的富集 区,又 是
国家 能源 重 化 工 基 地 。陕 北还 是 我 国农 业 发 源 地 之 一 。在 2 世 纪 ,陕北 的农 业 仍 占有 十 分重 1
粮价上涨就是例证) 增加 了对 自然资源 的极度消耗 。 , 极端脆弱的生态环境和超负荷的人 口对
该区构成双重压力 。在大力加强生态建设 的同时,从 陕北 的国土 资源持续利用 的角度 出发 , 充分发挥 区域资源优势 ,注重合理调整农业结构 ,发展特色产业 ,将农业开发控制在有限范 围和适度规模 上,对 该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具有重大 的理论和实 O 1 .O 10 O 7. 0
定边县特色农业基本情况

定边县特色农业基本情况定边县位于陕西省西北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县。
该县拥有肥沃的土地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使得农业发展得到了良好的基础。
定边县的特色农业主要包括水稻种植、果树种植和养殖业等。
水稻种植是定边县的主要农作物之一、该县拥有大片的水田,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非常适合水稻的生长。
种植技术得到了不断地改良和提高,使得水稻产量不断增加。
定边县的水稻种植技术和产量在陕西省内处于领先地位。
同时,定边县的水稻质量也很好,米粒饱满、黄白分明、口感细腻,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果树种植也是定边县的重点发展项目之一、该县拥有适合果树生长的土地和气候条件,有利于果树的栽培和生长。
定边县的果树品种丰富多样,包括苹果、梨、葡萄、杏子等。
其中,苹果种植是该县的主导产业之一、定边县的苹果种植始于上世纪70年代,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已经成为了该县的一张名片。
定边县的苹果品质优良,不仅仅在陕西省内有较高的知名度,还远销到其他省份和国外市场。
养殖业是定边县的另一特色农业。
该县拥有广阔的草原和充足的饲料资源,非常适宜于养殖业的发展。
定边县的养殖业主要包括畜牧业和家禽养殖。
畜牧业以牛羊养殖为主,产出的肉类产品质量优良,口感鲜美,备受消费者的喜爱。
家禽养殖主要包括鸡、鸭、鹅等各类家禽。
定边县的家禽养殖规模较大,产出的禽肉供应了广大的市场需求。
除了以上的特色农业,定边县还注重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
该县拥有一些农产品加工企业,对农产品进行初加工,提高产值。
例如,定边县的水稻加工企业对水稻进行碾磨、研磨等加工,生产出各类水稻制品,例如米粉、米饼等,满足了市场的需求。
定边县还积极开展农产品的销售工作,与周边县市建立了稳定的销售渠道,将农产品推向市场,提高农民的收入。
总的来说,定边县拥有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和条件,发展了特色的农业项目。
水稻种植、果树种植和养殖业是该县的主要特色农业项目,具有较高的产量和质量。
在加强农产品加工和销售方面,定边县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陕西省地理概况

陕西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东部的黄河中游,地处东经105°29′~111°15′和北纬31°42′~39°35′之间,东隔黄河与山西相望,西连甘肃、宁夏,北邻内蒙古,南连四川、重庆,东南与河南、湖北接壤。
全省地域南北长、东西窄,南北长约880公里,东西宽约160~490公里。
全省以秦岭为界南北河流分属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
主要有渭河、泾河、洛河、无定河和汉江、丹江、嘉陵江等。
全省土地面积为20.5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1%。
其中耕地面积415.4万公顷,园地面积68.1万公顷,林地面积1020.3万公顷,草地面积313.4万公顷,其它农用地30.3万公顷,未利用土地面积130.8万公顷。
全省土地按地形分,其中山地面积741.0万公顷,占总面积的36.0%;高原面积926.0万公顷,占总面积的45.0%;平原面积391.0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9.0%。
陕西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9-16摄氏度,年降水量396-802毫米。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就在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
地形地貌【陕西地型地貌】陕西地势的总特点是南北高,中部低。
同时,地势由西向东倾斜的特点也很明显。
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为三大自然区域:北部是陕北高原,中部是关中平原,南部是秦巴山地。
陕北黄土高原海拔800~1300米,约占全省总面积45%。
其北部为风沙区,南部是丘陵沟壑区。
经过50年来的建设,陕北防护林体系、生态农业、沙漠绿洲等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畜牧业较为发达,煤、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
关中平原西起宝鸡,东至潼关,平均海拔520米。
东西长360公里,面积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9%。
这里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经济发达,粮油产量和国民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2/3,是全省的精华之地,号称“八百里秦川”。
陕南秦巴山地包括秦岭、巴山和汉江谷地,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6%。
秦岭在省境内东西长400~500公里,南北宽约300公里,海拔1500~2000米。
陕西省耕地面积

陕西省耕地面积陕西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
近年来,陕西省的耕地面积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这主要得益于政府对农业的大力支持和农民的辛勤努力。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陕西省的耕地面积约为375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较大。
这一数据反映了陕西省在农业发展方面的优势和潜力。
耕地面积的增加不仅意味着农民可以拥有更多的土地用于农业生产,也意味着陕西省可以更好地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陕西省的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然而,耕地面积的增长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工业化的发展,陕西省的耕地资源面临着被占用的风险。
因此,政府需要采取措施加强对耕地的保护和管理,确保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耕地质量的提高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为了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农民需要加强对耕地的管理和投入。
政府可以提供技术培训和资金支持,帮助农民提高耕地质量,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耕地面积的增长还需要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在发展农业的必须注重保护生态环境,防止过度开发和污染对耕地造成损害。
陕西省耕地面积的增长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需要政府和农民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加强耕地保护和管理、提高耕地质量和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才能实现陕西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的保障。
湖南省耕地面积湖南省是中国的一个农业大省,其耕地面积在全国居于前列。
近年来,湖南省的耕地面积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根据湖南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截至2020年底,湖南省的耕地面积为471.43万公顷,比上一年度增长了约0.68万公顷。
这一数据表明,湖南省的耕地面积在过去的一年中略有增加。
在湖南省的耕地面积中,水田占据了较大的比例。
水田是湖南省的主要农业用地之一,其面积约为270万公顷。
旱地也是湖南省耕地面积的重要组成部分,约为170万公顷。
湖南省的耕地面积不断增加,一方面得益于农业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另一方面也与湖南省的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有关。
陕西果树种植分布

陕西果树种植分布陕西省位于中国的西北地区,是一个重要的农业产区。
陕西的果树种植以苹果、秦岭野果、葡萄等为主,分布广泛且种植面积较大。
首先,陕西省的苹果种植非常盛行。
陕西的气候条件和土壤适宜苹果生长,因此苹果种植在陕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陕西的苹果主要分布在渭河中下游地区,包括西安、咸阳、宝鸡、渭南等地。
其中,黄土高原的渭南市以其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被誉为中国苹果之乡,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前列。
此外,陕西省农村地区的小农户也广泛种植苹果树,主要用于自家食用和销售。
其次,陕西省的秦岭野果也是当地重要的果树种植品种之一。
秦岭野果主要指的是山楂、枸杞、野枣等果树。
陕西的秦岭地区地势高,气候凉爽,土壤肥沃,是种植野果的理想地区。
秦岭野果产业在陕西的南部和北部山区均有较广泛的分布。
像勉县、镇安县、宁强县、府谷县等地都有种植野果的规模较大的果园,产量较高,品质优良。
此外,葡萄也是陕西省的重要果树种植品种之一。
陕西的河谷平原地区土壤肥沃,气候适宜,适合葡萄的生长。
陕西的葡萄主要分布在洛河、渭河和杨凌区等地。
其中,杨凌农业科技示范区是陕西重要的葡萄种植基地之一,葡萄种植面积较大,质量优良。
陕西的葡萄主要品种有巨峰、玫瑰香、红提等,产量和品质都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总体而言,陕西省的果树种植分布广泛,种植面积较大,主要以苹果、秦岭野果和葡萄为主。
苹果主要集中在渭河中下游地区,秦岭野果主要分布在南部和北部山区,葡萄主要分布在河谷平原地区。
陕西丰富的农业资源和良好的气候环境,为果树种植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当地果农带来了经济收益。
陕西省土壤资料(1)

陕西土壤研究农学2班纪森鹏 20131812977摘要【1】陕西省土壤类型多种多样,全省共有21个土类,50个亚类,149个土属,400多个土种。
主要土类有栗钙土、黑垆土、棕壤、褐土、黄棕壤、黄褐土、风沙土、黄绵土、(土+娄)土、水稻土、潮土、新积土、沼泽土和盐碱土等。
陕西省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明显。
从水平分异看,陕北高原为栗钙土——黑垆土地带;关中盆地为棕壤——褐土地带;陕南山地为黄棕壤——黄褐土地带。
从垂直分异看,秦岭山地、大巴山地都很明显。
秦岭北坡自下而上为褐土——棕壤——暗棕壤——亚高山草甸土——原始土壤;大巴山北坡自下而上为黄褐土——黄棕壤——棕壤。
陕西省的主要地域性土壤为风沙土、黄绵土、(土+娄)土、水稻土、潮土、新积土、沼泽土、盐碱土等。
风沙土主要分布在陕北高原长城以北的风沙区。
黄绵土主要分布在陕北高原的黄土区。
(土+娄)土是关中主要的农业土壤。
水稻土是陕南的主要农业土壤。
新积土,分布于河流两岸,全省各地都有分布。
潮土,主要分布在陕南和关中的凹湿地区。
沼泽土,分布在地形低凹,地下水经常出露的地区。
盐碱土,主要分布在关中河流两岸低凹地上,以蒲城县的卤泊滩最集中,另外,在灌区由于排灌不当,易形成次生盐碱土。
土壤肥力直接影响着土地生产力。
陕北的栗钙土、黑垆土、陕南山地的山地棕壤、山地黄褐土、灰化土、原始土壤以及各地的风沙土、盐碱土等,一般地力较差,生产水平较低,而关中盆地的油土、(土+娄)土,汉江谷地的水稻土等土壤的分布区,则是相对高产的区域。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分陕西省位于黄河中游,在我国中部偏东靠北,东经105度29分到东经111度15分,北纬31度42分到39度35分之间,东与黄河与山西为界,西与甘肃,宁夏为邻,北靠内蒙古,南接四川,湖北。
全省地势南北高,中间低,由西向东倾斜,南北长约870公里,东西最宽约430公里自南向北跨越北亚热,暖温,中温三个气候带及湿润,半湿润,半干旱三个水分区;并以北山,秦岭为界,分为陕南,关中,陕北三个自然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省农业的基本分布情况-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陕西省农业的基本分布情况陕西地形复杂,海拔高度、雨热资源和生态条件差异大,从北到南形成了10个明显的农业气候区;从东向西又形成了24个各具特色的种植业气候类型区。
农作物种类、耕作栽培制度、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条件等各个方面都具有北方与南方以及南、北方过渡的中间类型特点和独特的资源优势。
根据这个特点,从1983年至1984年在进行农业区划中对种植业进行了分区,将全省种植业的经济区域划分为9个一级区(地域区划)和24个二级区(地域或类型区划即亚区)。
(一)长城沿线风沙滩地春麦、小油料、秋杂粮区本区位于本省最北部,海拔900—1500米,全区地势起伏平缓,相对高差10—50米,西部较高,中部较低。
地貌类型有风沙地、丘陵地、河川地和沟道地等。
土地面积1.9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9.6%,其中耕地255.9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4.7%。
总人口69.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3.9万人,农业人均耕地4.0亩。
日照充足,热量较低,一年一熟。
年平均气温7.8—8.5℃。
≥10℃积温2900—3370℃,年降水量300—420毫米,为本省降水量最少地区。
无霜期155—172天。
宜于糜子、春小麦、谷子、马铃薯、荞麦、春油菜、黄芥、胡麻、甜菜、向日葵等生长。
本区有3个二级区(亚区):(1)西部旱滩杂粮、向日葵区,地势平坦,是个内陆平原小盆地。
(2)中部旱滩水地春麦、玉米、水稻、向日葵、葡萄区,地势平缓,水资源丰富,有水地58万亩,基本属灌溉农业区。
(3)东部梁峁、片沙杂粮区,梁峁起伏,流沙覆盖,覆盖面积达20—40%。
(二)陕北丘陵沟壑谷糜、马铃薯、豆类(大豆、杂豆)、杂果、草(绿肥)区本区位于长城沿线风沙区以南,渭北高原的宜川、富县以北的黄土高原,海拔800—1200米,全区地势由北向南,由西向东呈倾斜状。
境内丘陵起伏,梁峁相间,沟壑纵横,沙丘涧滩,河谷阶地星罗棋布,为黄河中游水土流失重点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占总土地面积78.7—82.4%,形成一个地域宽阔,自然条件复杂的旱作农业区。
自然资源丰富,但利用率低。
风沙、干旱、冰雹、霜冻常有发生。
日平均气温7.8—11.3℃,≥10℃积温2800—4050℃,年降水量380—704毫米,无霜期140—196天。
耕作制度为一年二熟。
总人口250.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34.9万人,土地面积4.5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2.1%,耕地面积963.3万亩,占全省耕地17.7%,其中旱坡耕地占耕地的91.1%,农业人均耕地4.1亩。
本区有3个二级区:(1)涧滩丘陵谷糜、荞麦、胡麻、绿肥区。
地势高,气候干旱,年降水量380—500毫米,无霜期130—140天。
夏季多冰雹,春秋多风沙。
大部分耕地沙化严重,农业产量低而不稳,是全省荞麦和向日葵生产集中地。
(2)丘陵沟壑谷糜、薯、豆、花生、苹果、绿肥区,是陕北丘陵沟壑区的主体,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地形支离破碎。
大部分地区属于半干旱地带,是本省优质小米和烤烟、苹果生产基地之一。
(3)黄河沿岸土石丘陵麦、豆、杂粮、花生、枣、果区,位于黄河沿岸,南北狭长,大部分由黄土梁、峁组成,沟壑险峻,土层薄。
(三)渭北高原小麦、春玉米、烤烟、苹果、大豆区本区位于陕北丘陵沟壑区的南部,关中旱原区的北部。
海拔800—1300米,以黄土高原沟壑为主,兼有丘陵、川道和土石山地。
以黄绵土、黑垆土为主。
地形多样,高原沟壑纵横,多为残原,如宜川原。
较大的川道有泾河、千河、洛河及其支流葫芦河与沮河川道;土石山地主要包括黄龙山、子午岭和陇山(也称关山),海拔一般1000—1600米,高者达2466米。
本区年平均气温8.6—11.1℃,≥10℃积温2800—3600℃,无霜期170—199天,年降水量550—700毫米。
农业生产多为二年三熟,为雨养农业区。
土地面积3.5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17.1%;耕地979.8万亩,占全省耕地18.0%。
其中旱地873.1万亩,占本区耕地89.1%。
总人口27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9万人,农业人均耕地3.6亩。
本区为陕西省农牧业的主要开发地,是全省苹果、烤烟商品生产的主要基地,又是全省小麦主产区之一。
本区有3个二级区:(1)丘陵川原小麦、玉米、油菜、苹果、大豆区。
(2)高原沟壑小麦、玉米、烤烟、苹果、油、豆区,主要由洛川原、咸阳原和宜川、铜川、耀县及南部残原组成,海拔800—1400米,是陕西烤烟、苹果的主要商品生产基地。
(3)土石山川玉米、小麦、薯、豆、药材区,包括黄龙山、子午岭、陇山等低山丘陵,海拔1000—1600米,野生资源丰富,是发展山楂、沙棘商品生产的主要基地。
(四)关中旱原小麦、花生、甘薯、蚕桑区本区属关中平原的南北台原部分,地处渭北高原的南部,秦岭的北部,与关中灌区南北边缘接壤。
海拔600—800米。
原面宽广,地势平坦,光热资源丰富。
年平均气温11.0—12.3℃,≥10℃积温3000—4400℃,无霜期180—228天,年降水量525—600毫米,是本省著名的“旱腰带”。
耕作制度一年一熟,以旱作农业为主。
土地面积1.0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5.1%。
耕地778.6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14.3%,其中旱地582.8万亩,占本区耕地74.9%。
总人口327.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17.5万人,农业人均耕地2.5亩。
是本省第二个小麦主产区。
本区有3个二级区:(1)西部旱原小麦、玉米、油、豆、杂粮区,地势较高,地面倾斜,土质较好,主产小麦、玉米、杂果等。
(2)东部旱原小麦、花生、烟、薯、葡萄、桑蚕区,地势平坦,雨量偏少,多伏旱。
年降水量525.9—573.3毫米,降雨变率较大,属本省蒸发量最高的地区,常易发生旱灾。
旱地一年一熟,水浇地一年两熟。
(3)南部旱原小麦、玉米、花生、桑、果区,位于渭河以南,地貌复杂,土壤多样。
耕制多为二年三熟,杏、李、柿、石榴等杂果类较多。
(五)关中灌区小麦、玉米、棉花、油菜、杂果、蔬菜、桑蚕区本区位于陕西中部,是泾、洛、渭河的冲积平原。
海拔340—600米。
北与渭北旱原毗邻,南靠秦岭,渭水横贯其中。
关中灌区包括关中平原有水利设施的水浇地及水田地区,是本省农业生产水平较高的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年平均气温11.5—12.9℃,年降水量500—700毫米,≥10℃积温3800—4450℃,无霜期210—225天。
光热水资源及社会经济条件优越,水利设施较好,是本省主要灌溉农业区,一年两熟,也是小麦、棉花等作物的主要商品生产基地。
土地面积1.5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7.5%;耕地1247.9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22.9%,其中水浇地966.7万亩,占本区耕地77.5%。
总人口823.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12.8万人,农业人均耕地1.8亩,人均水浇地1.4亩。
本区有5个二级区:(1)西原小麦、玉米、油、豆区,位于渭河以北的平原地区,是本省油菜的高产区和主要商品油生产基地之一。
(2)泾河下游小麦、玉米、棉、麻区,主要是泾惠渠和渭河流域部分灌区,是关中灌区的粮、棉产区,粮食生产水平较高,发展速度较快,也是本省的老棉区。
(3)东部棉、麦、玉米、花生区,主要是洛惠渠及东方红抽渭灌区,粮、棉商品率较高,是本省主要的棉花商品生产基地。
(4)渭河沿岸小麦、玉米、菜、桑区,位于渭河两岸川道,西起宝鸡市金台区,东到临潼县的新丰、斜口等地,人多地少,土地利用率高,是专业蔬菜的集中产区。
(5)秦岭北麓小麦、玉米、稻、果区,位于渭河以南,西起宝鸡县,东到华阴县,属秦岭北麓山前冲积扇裙带的自流灌区,地貌多样,土壤类型比较复杂,是关中地区的水稻集中产区,也是本省主要的杂果生产区。
(六)秦岭中山春玉米、小麦、药材、猕猴桃区本区属秦岭中山,位于南、北海拔800米等高线以上地带,北临关中灌区,南接秦岭浅山丘陵区。
秦岭沿主脊山峰海拔多在1500—3000米,山间断陷盆地海拔600—800米,最低处212米,高差3521米。
土地面积4.5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21.9%。
秦岭北坡属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带,南坡属于凉亚热带气候带。
秦岭属于日照低值区,是本省南、北日照2000小时的分界线。
年平均气温11.1—13.3℃,≥10℃积温3760—4300℃,无霜期200—218天,年降水量500—900毫米,分布不均,常有伏旱和秋淋。
农耕地呈垂直地域分布,多数耕地海拔高,坡度大。
由于地貌复杂,立体农业特点明显。
种植制度一年两熟、两熟间套、一年一熟及撩荒制兼而有之。
秦岭的生物资源丰富,农作物品种多样,为本省山林特产和中药材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
本区农耕地453.0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8.3%,其中旱地409.0万亩。
总人口29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93万人,农业人均耕地1.5亩。
本区药用植物有1000余种,地方名贵药材有佛坪枣皮、天华山党参、天麻以及杜仲、麝香、熊胆、羚羊角等。
也是陕西省板栗、核桃、柿子等果品的主要产区,中华猕猴桃遍布中山区。
本区有3个二级区:(1)秦岭北麓玉米、小麦区,位于秦岭主脊山峰界的北坡,多为旱坡地,水土流失严重。
主产玉米、小麦,适宜发展各类果树,是本省苹果的主要产地之一。
(2)秦岭南麓玉米、小麦、薯、药、林、猕猴桃区,位于秦岭主脊山峰界的南坡。
主产玉米、小麦、马铃薯、药材、猕猴桃。
(3)秦岭东南部川谷地小麦、玉米、果树区,位于商洛地区,生产条件较好,自然资源丰富,有利于垂直农业的发展。
(七)秦巴低山丘陵水稻、小麦、春玉米、桑蚕、茶叶、柑橘区本区位于秦岭、巴山山脉低山丘陵地带,跨有亚热带和暖温带两个气候带。
境内地形复杂,土壤种类多,质地差异大。
年平均气温13.2—14.2℃,≥10℃积温4000—4900℃,无霜期226—235天,年降水量900—1000毫米。
光热条件较好,水资源丰富。
耕作制度多为两年三熟,为水稻、油菜的最适宜区,增产潜力大,是本省第二个粮食生产重点开发地区,又是全省茶叶、柑橘的唯一主产区,也是桑蚕、柞蚕的集中产地。
土地面积2.0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9.9%;耕地483.4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8.9%,其中水田93.9万亩,占全省稻田面积的37.8%,占本区耕地19.4%,旱地349.7万亩,占本区耕地面积的72.3%。
总人口32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88万人,农业人均耕地1.7亩,人均水田0.3亩。
本区有4个二级区:(1)秦岭西部稻、麦、玉米、柑橘区,位于汉中、安康行政区界以西秦岭低山丘陵地带,主产玉米、水稻、小麦、油菜,柑橘等。
(2)秦岭东部玉米、小麦、薯、豆区,位于汉中和安康行政区界以东的秦岭低山丘陵地带,玉米、水稻、小麦亩产都低于全区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