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0课《香菱学诗》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0《香菱学诗》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0 *香菱学诗【知识目标】了解曹雪芹和《红楼梦》等文学常识。
【能力目标】分析人物形象,掌握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重点)【情感目标】学习香菱虚心好学、刻苦勤勉的求学精神。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导入一一场悲金悼玉的《红楼梦》,引得四百余位痴男怨女纷纷登场,又都黯然离去。
香菱——列副册首位的女子,是这幕人生大戏中公认出场最早、最孤苦无依、最薄命的一个。
在第四十八回,曹雪芹通过写她“学诗”这一情节,给予这个女子一种怎样的诠释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香菱学诗》,细细地品读吧。
导入二有人说:“平生不读《红楼梦》,满腹诗书亦枉然。
”可见《红楼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为什么这部书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我们且以其中的一个片断来分析,这就是《香菱学诗》。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1.《红楼梦》简介:《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顶峰之作。
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的广阔的社会现实。
有“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之称。
2.作者简介:曹雪芹(1715-1763),名霑,号雪芹,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红楼梦》是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产物,“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可惜,在他生前,全书没有完稿。
今传《红楼梦》120回本,其中前80回的绝大部分出于他的手笔,后40回则为高鹗所续。
80回以后他已写出一部分初稿,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流传下来。
3.字词积累:(注意字形并给加点字注音)仄.声(zè) 庾.信(yǔ) 胡诌.(zhōu) 蘅芜苑...(hénɡ)(wú)(yuàn)三昧.(mèi) 暧.暧(ài) 请柬.(jiǎn) 颦.(pín)嘟哝.(nonɡ) 姊.妹(zǐ) 怔.怔(zhènɡ) 暖香坞.(wù)画缯.(zēnɡ) 鳏.鳏(ɡuān) 阮.(ruǎn) 鲍.(bào)4.词语解释:造化:福气;运气。
九年级语文上册20《香菱学诗》教案新人教版

《香菱学诗》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及《红楼梦》,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2、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
[过程与方法]1、结合注释,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用师生互动的方式释疑,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讨论探究文章有关香菱学诗的动作、神态、细节描写的传神之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香菱虚心好学、刻苦勤勉的求学精神,要好学、乐学,更要善学、苦学。
教学重点:1、探讨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从中得到思想、态度、阅读、写作等方面的启发。
2、赏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文中对香菱倾注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介绍作者,了解《红楼》。
三、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自读课文,思考问题:①画出文中表现香菱刻苦专心学诗的语句。
②香菱学诗可分为几个阶段?四、检查自读,回答问题。
(读诗—论诗—写诗)五、教师设疑,学生解答。
1、香菱在拜黛玉为师之前,从没接触过诗,稍一指点,又会读,又会写,这显得不真实。
能否解释一下。
2、黛玉评价香菱“聪敏伶俐”,而宝钗说“香菱本来呆头呆脑,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
”这明显的矛盾如何理解。
六、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七、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一组探讨主观原因,一组探讨客观原因)八、交流成果,赏析手法。
九、拓宽延伸,课堂训练。
下面两首诗都与“月”有关,请你说说哪首优,哪首劣,并简要讲讲你的理由。
甲: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乙: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均选自《千家诗新注》十、结合实际,布置练习。
1、学习《香菱学诗》后,你受到了哪些启发?2、以上我们都是从“学”的角度谈受到的启发,想必你一定对文中的林黛玉很喜爱,下面请你从“教”的角度给你们的老师(包括我)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
九年级语文上册20香菱学诗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0. 香菱学诗教学目标1、理清全文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2、赏析出色的描述语段,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3、学习古典文化的精华,培育酷爱祖国语言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一、赏析出色的描述语段,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二、学习古典文化的精华,培育酷爱祖国语言的情操。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1.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大多数初读者都会被它的博大精深、纷繁复杂、深奥难懂所吓倒,常常是肃然起敬,望而却步。
没有进人红楼,就永久不知它的真正伟大。
2.走进主人公——香菱。
二、作者简介曹雪芹(1715—1763),名霑,字梦阮,又字芹圃,雪芹是他的号,属满洲正白旗。
曹家从清朝初年起到曹雪芹这一代止,是一个“百年望族”。
康熙二年(1663)清王朝设江宁织造,这是一个财富要职,其第一任确实是曹雪芹的曾祖曹玺,尔后父子兄弟相次继任,一共约60年。
后来曹家势败家亡,曹雪芹流落在北京西郊,住着破屋子。
他善画,只能靠卖画来维持终年吃粥的生活。
乾隆二十八年(1763)秋冬之间,曹雪芹唯一的儿子病死,他因伤感太过,于这年除夕病逝。
《红楼梦》确实是这期间写的——他只写了前八十回,后四十回是高鹗续写的。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以贾、史、王、薛四大伙儿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要紧线索,描述了贾家荣、宁两府由盛而衰的进程。
书中成功的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袭人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反映了那时社会生活、政治礼教、经济制度及文化进展,能够说是一部一应俱全的“百科全书”。
三、朗诵课文、整体感知一、学生自读全文,识记生字生词和相关的文学常识。
二、本文的要紧人物是谁?重要的人物还有几个?注意在文中画出能表现人物性格的语句。
3、学生讨论:香菱有着如何的身世和处境?明确:香菱是一个从官宦小姐沦为奴仆的悲剧人物。
她有着不幸的命运:从小蒙受灾难,被拐卖,又被呆霸王薛蟠生拖死拽弄抵家里,终于沦为侍妾,受尽凌辱和折磨。
九年级语文上册 5.20《香菱学诗》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香菱学诗
命女子。
然而香菱这样的人竟然和薛蟠生活在一起!而且受他的凌辱作践。
那薛蟠只会胡扯“女儿愁,洞房里撺出了大马猴”之类,极端粗陋鄙俗。
再联系香菱的这分苦心学诗、精血诚聚与她的悲惨身世,我们怎能不感叹造物者的不公!
五、拓展延伸:
活动一:我看“好学生”香菱
活动二:我看“名师”林黛玉
学生用心品读全文,做好圈点批注,然后自主选择并完成其中一个命题。
六、教师总结:有人评价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
曹雪芹以其精细的雕塑力,创造出许多个性鲜明、优美动人的女性形象。
和封建社会蔑视女子、虐待女子的腐朽思想相反,曹雪芹提出了尊重女性,提高女性地位的新思想,并且歌颂了女子的多才多艺,赞扬了女子反迫害反虐待的斗争精神。
他曾这样写道:“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子,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
”把女子提高到比男子更高的地位,这就把几千年来“男尊女卑”不正当的地位颠倒过来,这样的思想认识对封建统治阶级宣扬的“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伦理纲常是一个猛烈的冲击,充分体现出曹雪芹反对封建礼教的超人勇气和远见卓识。
七、布置作业(二选一)
1.写一篇读后感:《香菱学诗的启示》,300字以上。
2.课外阅读《红楼梦》的有关章节,浅析黛玉性格的复杂性。
板书设计:香菱学诗教后记:。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5单元 第20课《香菱学诗》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20 香菱学诗得起你。
”香菱笑道:“果然这样,我就拜你作师。
你可不许腻烦的。
”3.香菱善学诗理由:香菱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
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
”4.香菱痴学诗理由:一时探春隔窗笑说道:“菱姑娘,你闲闲罢。
”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你错了韵了。
”……提问2:说说香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明确:学习专注、聪明灵秀,悟性高,勤奋提问3:香菱学诗之所以学有所成,与林黛玉的指导是有很大关系的,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说说林黛玉是一个怎样的老师?示例:1.热情的老师当香菱提出学诗时,她欣然答应;而且又把《王摩诘诗集》送给香菱读;当香菱把诗稿拿给她看时,她又不厌其烦的给她修改。
2.她是一个豁达的老师无论香菱的诗写的怎么样,她都耐心的给予讲解。
3.她是一个很有教学方法的老师针对初学诗的人易受格律束缚的通病,他指出有奇句可以不管格律。
她为香菱开列了书目,目的是提高香菱对诗的感悟,等香菱读完王维的五言律诗后,她又跟香菱进行“将就讨论”,可谓循循善诱。
当她鼓励香菱“另作”时,对于如何“另作”,她一句话也不说,可谓严而苛,引而不发。
……提问4:说说本文在刻画人物时,都采用了哪些方法?试举例说明。
1.注重细节描写如: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
李纨、宝钗、探春、宝玉等听得此信,都远远的站在山坡上瞧看他。
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
2.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正面:香菱满心中还是想诗。
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
侧面:宝钗笑道:“这个人定要疯了!昨夜嘟嘟哝哝直闹到五更天才睡下,没一顿饭的工夫天就亮了。
我就听见他起来了,忙忙碌碌梳了头就找颦儿去。
一回来了,呆了一日,作了一首又不好,这会子自然另作呢。
”宝玉笑道:“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
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0课《香菱学诗》公开课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香菱学诗》教学目标1、速读课文,概述香菱学诗状态,感知香菱人物形象。
2、深入品读,感受小说塑造人物的写作手法。
3、思想教育:追求诗意生活,培养乐观性格。
教学过程一、导入(一):师:有一个人,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而铸就成一部“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文学巨著,这部巨著就是:《红楼梦》,它的作者是:曹雪芹。
师:《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生:宝玉、黛玉、宝钗……师:看来同学们对《红楼梦》的了解还真不少。
《红楼梦》里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特别是美丽的青年女子形象。
今天我们要认识的这位女子,就是香菱,她只是书中一个次要人物,但作者也把她塑造得光彩照人。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红楼梦》,走进《香菱学诗》,走进香菱的内心世界。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一)香菱学诗假如在标题中添进一个字,来形容香菱学诗的状态,你觉得应填什么字?明确:苦、乐、善、喜、痴……作者曹雪芹会怎么填?引出“苦志学诗,精血诚聚”(二)课文的结构香菱学诗黛玉教诗香菱求教理论讲解香菱谈诗欣赏指导香菱做诗创作扶持三、林黛玉对于诗歌创作有哪些见解?1.在文中画出黛玉精要概括律诗要点的句子——讲究基本格律、词句新奇为上、立意要紧,意趣要真、新、深。
2.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完成填空:是形式,是表象,只有才是精髓。
(律诗、词句、立意)3 归纳概括黛玉指导香菱从事学诗实践要点。
1. 多读,“读诗百遍,其义自见”;读名家,精读诗禅、诗仙、诗圣的作品,打好“底子”;2. 要大胆创作,要敢于想像。
3. 从以上归纳中,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和独特体验。
四.香菱三首诗的优缺点:1、品香菱写的第一首诗: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同桌讨论:你认为这首诗写得好不好,并说明理由。
明确:香菱作的第一首诗比较幼稚,用语直露,把前人咏月习用的词藻堆砌起来,凑合成篇。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香菱学诗》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香菱学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分析香菱学诗的过程和方法。
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诗歌欣赏能力。
学习并运用本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诗歌的情感。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失败与挫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香菱学诗的过程和方法。
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教学难点:香菱学诗的心理变化过程。
诗歌鉴赏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香菱学诗的画面,引导学生关注课文。
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香菱学诗的过程中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是什么?”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提问:“香菱学诗的过程中,她遇到了哪些困难?她又是如何克服的?”3.合作探讨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选取一个代表进行汇报。
汇报内容包括:香菱学诗的过程、方法、心理变化等。
各小组进行交流讨论,互相借鉴,完善自己的答案。
4.课堂讲解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进行讲解,重点分析香菱学诗的心理变化过程。
讲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如:把握诗歌主题、分析诗歌结构、品味诗歌语言等。
5.课堂练习让学生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运用所学方法进行鉴赏。
学生展示自己的鉴赏成果,教师进行点评。
学生反馈学习收获,提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课后作业1.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香菱学诗的心得体会。
2.选取一首诗歌,进行鉴赏练习,下周上课时进行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讲解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掌握了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失败与挫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同时,教师还要不断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香菱学诗》教案新人教版

《香菱学诗》教学目的:1、根据人物言行,分析人物性格;2、鉴别诗歌优劣,初步鉴赏诗歌;3、探究写作意图,理解悲剧内涵。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性格,理解悲剧内涵。
教学难点:鉴别诗歌优劣,初步鉴赏诗歌。
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人说;“平生不读《红楼梦》,满腹诗书亦枉然。
”可见《红楼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为什么这部书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我们且以其中的一个片断来分析,这就是《香菱学诗》。
二、悉心阅读,整体感知课题是一个简单的主谓短语,。
如果将其扩充,成为“香菱学诗”,你能在横线上填写什么?请同学们各自认真轻声朗读全文后,完成填空。
(参考:大观园中香菱向黛玉苦学作诗,精血诚聚成佳作。
)三、多边观照,深入理解1.简要介绍香菱身世和故事的背景,引出话题。
香菱,原名英莲,是乡绅甄士隐的独生女。
五岁元宵节观灯走失,几经人贩子拐卖,最后被呆霸王薛蟠强买作侍妾,年纪轻轻即得重病而亡。
这样一个苦命女子在《红楼梦》里却不同凡响。
她进入薛家后被薛蟠呼来唤去,饱受折磨。
正巧薛蟠外出做生意,薛宝钗便将香菱带进了大观园。
她一进园,“见过众人之后,吃过晚饭……便往潇湘馆中来”找黛玉学诗。
一个普通的侍妾学作诗,大家会怎么看呢?我们今天就不妨试试“另眼看香菱,众口说学诗”,从下面几个方面分析这一事件的意义。
2. 宝、探等人对香菱学诗的看法。
请同学们找出文中表明宝玉、探春等人对香菱学诗看法的语句,并作概括。
片段一:香菱品读诗宝玉笑道:“既是这样,也不用看诗。
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
”宝玉大笑道:“你已得了,不用再讲,越发倒学杂了。
你就作起来,必是好的。
”探春笑道:“明儿我补一个柬来,请你入社。
”片段二:香菱初作诗探春,宝玉等听得此信,都远远的站在山坡上瞧看他。
宝玉笑道:“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
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
可见天地至公。
”片段三:香菱再作诗探春笑道:“凡会作诗的都画在上头,快学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香菱学诗》教材分析《香菱学诗》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从明清时期最有代表的白话小说里节选出来的。
编者按照成书时间将其依次排列,并且把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的节选《香菱学诗》作为压轴篇目,真可谓是用心良苦。
从《水浒传》到《红楼梦》,我国的古典小说经历了从单一的链式结构到复杂的网式结构,从人物塑造的脸谱化到人物塑造的立体化,从注重故事情节到注重人物内心情感的巨大变化过程。
本单元所选的文章正可以带领学生初步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历史变迁,而作为压轴之作的《香菱学诗》也就担负起了展示古典小说非凡魅力的重任。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强,对于诗歌、小说等文学体裁的赏析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在阅读和写作方面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因此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教师将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探究并总结学习心得。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基础字词,引导学生自主总结阅读及写作的方法技巧。
过程与方法目标:赏析香菱前后所作的三首诗,重点赏析第三首诗作,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香菱学诗的态度与方法,不仅好学、乐学,更要善学、苦学。
教学重点通过三首诗的比较赏析,探究香菱学诗的过程,从中找到学习语文的启示。
教学难点分析文中香菱这一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幻灯片、幻灯投影仪等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幻灯片出示《红楼梦》中香菱的判词,播放《叹香菱》曲。
重点解读判词中的“平生遭际”1、导语设计:“香菱,一个钟灵毓秀的女子,一个命运多舛的女子,透过她,透过她学诗的故事,中国古典小说的顶峰之作《红楼梦》的魅力也可见一斑了。
”大家刚才所听到的歌曲,看到的图片,就是《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副册时,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大家知道这首判词说的是谁吗?出示课件:简介香菱其人2、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简介:曹雪芹(1724?—1764),名,字芹溪,又字芹圃,雪芹是他的号,属满洲正白旗。
曹家从清代初年起到雪芹这一代止,是一个“百年望族”。
康熙二年(1663)清王朝设江宁织造,这是一个财赋要职,其第一任就是雪芹的曾祖曹,此后父子兄弟相次继任,一共约60年。
康熙帝非常信任曹氏父子,他在位期间五次南巡都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
到雍正初年,雪芹大约四岁的时候,其父因与宫廷斗争有牵连,被免去江宁织造;过了一年,又被抄家……从此这个“百年望族”就一败涂地了。
势败家亡之后,雪芹流落在北京西郊,住着破房子。
他善画,只能靠卖画来维持终年吃粥的生活。
乾隆二十八年(1763)秋冬之间,雪芹的唯一的儿子病死,他因伤感太甚,于这年除夕那天病逝。
《红楼梦》就是这期间写的──他只写了前八十回,后四十回是高鄂续写的。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而衰的过程,在充分揭露地主阶级贵族集团腐朽本质及其必然没落的历史命运的同时,也歌颂了这个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隶的反抗行为。
书中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晴雯、王熙凤、袭人、香菱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
全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不仅镜子般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的广阔的现实生活图景,而且广泛地涉及我国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官制、仪礼、建筑学、医学、音乐、绘画等,有“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之称。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结构,概述三要素①配乐朗读欣赏:要求边听边画出有关生字词;1、听读课文后,把文中不认识的字词写出来。
2、积累下列词语:①起承转合②以词害意③地灵人杰④诲人不倦⑤挖心搜胆⑥精血诚聚⑦穿凿⑧揣摩⑨腻烦⑩鳏鳏3、再速读课文,探究:(1)、文章的结构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3段)写香菱在黛玉的指导下读书第1段:读律诗的章法、对仗、平仄、立意第2-3段:检查香菱对王诗的理解程度第二部分:(4-8段)写香菱在黛玉的指导下写诗第4段:第一稿“措词不雅”第5-6段:第二稿“过于穿凿”第7-8段:第三稿“精血诚聚”(2)、小说的三要素A、指名说说小说的三要素B、指名三位同学分别说说本文的三要素是什么?可再找其他同学补充。
(1)人物:香菱、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等(2)中心事件:林黛玉教香菱学诗(3)环境:清代、贾府三、小结:《红楼梦》是一部奇书。
毛泽东称它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当代作家王蒙说:“《红楼梦》帮助你体验人生。
读一部《红楼梦》,等于活了一次,至少是活了二十年。
”何不读读《红楼梦》,丰富我们的人生,延长我们的“寿命”?四、布置作业1、多读几遍课文,最好能找到《红楼梦》,读读相关的回目。
或从网络上查找相关内容。
2、分析黛玉指导写诗的方法和香菱学诗的步骤和成功的原因。
体会人物描写的方法。
第二课时一、导入:检查上课时作业,导入本节学习内容二、课堂探究1、香菱学诗部分主要写了那几个方面的内容?(幻灯片展示)拜师请教→赏析诗歌→苦心创作归纳:①拜师;②初作—呆;③再作—疯;④三作:魔,最后苦志学诗,精血诚聚2、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a、专心致志,废寝忘食、苦志学诗,精血诚聚(内因)b、有好老师的指点和大观园这个优雅的环境分不开,环境造就人,在这里香菱得到了精神的解放,她的聪明才智才得以显露出来。
(外因)3、比较赏析,探究文章内容“诗言志,而志不能直言,以象言之”,钟灵毓秀却又命运多舛的香菱前后做了三首诗,我们试以诗中的物象入手,来探寻诗中所要传递的情志,评价一下这三首诗孰优孰劣。
A、指名几位学生分别朗读三首诗歌B、总结后,再齐读三首诗歌。
C、品读三首诗歌。
问题探讨:三首诗哪首最好,理由是什么呢?学生自主回答,教师适时引导,让学生关注诗中真情。
4.比较分析香菱写的三首诗。
第三首是: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学生讨论以后明确:教师点拨:诗的主旨是写离别之情。
首联写月光及月的形体;颔联写月下之景;颈联写思念亲友之情,表达了作者的孤单感觉;尾联归结全诗主旨。
第一稿只是说月儿美丽而又明亮,可供观赏,意思浅显,无余味可寻,“诗人助兴”二句确如黛玉所说,措词不雅。
第二稿语言近乎诗,虽用了铺陈手法,但说来说去,无非是月色很美的意思,黛玉批评它“过于穿凿”,可谓一语破的。
这两首诗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没有把自己放到诗中去,其实是为写诗而写诗,读起来难免使人感到淡而寡味。
第三稿则不然,它句句写月,又句句写离别,最后更在嫦娥的“自问”中融入了作者的孤单无依的感情──这是她自三岁离开了父母到现在十多年间一直蕴积在心头的感情。
有了这种感情,诗中也就有了作者的自我形象,于是望月而生“魄自寒”之念,再看月下之最──“砧敲”“鸡唱”“闻笛”“倚栏”,几乎无一不引起她的故乡之思和自伤身世的凄凉之意,的确是耐人寻味。
众姐妹说这首诗“新巧有意趣”,决非溢美之词。
她仿佛对月低吟,顾影自怜,把自己沉痛的遭遇融入寒月之中,结句的感喟本是自己的心声,却推给处境同样寂寞的嫦娥,曲折含蓄。
如果说离愁,思绪这种深沉的感情,在第一首是肤泛的,在第二首是游离的,到第三首就变成实在的,意趣真切,余韵悠长。
5、香菱能写出第三首成功诗,是她的主观努力的结果,你能从文章找出作者是怎么描写她苦志学诗的吗?描写人物用的是什么手法?(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师生共同交流。
指名分析黛玉指导写诗的部分:黛玉指导写诗主要有三次,这三次分别做了什么?试作概括。
(可以引用文章语句)指名学生交流后教师点拨:首先是指导读诗:指导读诗体现在两次谈话中:第一次,黛玉先略说律诗的章法、对仗和平仄,并强调“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使香菱深受启发。
循序渐进;黛玉又指出“立意”是诗的头等大事,“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同时告诫香菱切不可爱那些浅近的诗,并给她开了一个书目,安排了读的顺序。
在这次谈话的末尾,黛玉又将王维的五言律诗集借给香菱,要求她见画有红圈的就读,“有一首念一首”。
第二次是在香菱读完王维的五言律诗后进行的,黛玉称之为“讲究讨论”,实际上是要检查香菱对王诗理解的程度。
香菱果真不负所望,把王诗中的炼字功夫说得头头是道,说到“墟里上孤烟”这一句,还联系自己进京那年所见黄昏时分村落的景象,把诗境都说活了。
而黛玉也不愧为“老师”,又把陶诗“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翻出来给香菱看,启发她认识了脱化前人诗句的道理。
其次是指导练习写诗:香菱练习写诗也是在黛玉指导下进行的,包括命题限韵、评论习作、指点门径三事。
三、课堂小结:通过林黛玉指导香菱学诗这情节,《红楼梦》体现了曹雪芹怎样的诗歌创作思想?香菱学诗对我们学习语文有何启示?学生各抒己见1、要多读。
黛玉让香菱读王维五律一百首、杜甫七律一二百首、李白七绝一二百首,由此可见诵读是学诗的根基,是提高鉴赏力的根本途径。
2、学一流的诗。
“法乎其上,仅得其中;法乎其中,仅得其下。
”王维五律第一,杜甫七律第一,李白七绝第一,学一流的诗,学不到一流可成二流,因此我们平时阅读也要精选文质兼美的作品,这对于陶冶情操、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是有益的。
3、大胆创作,敢于想象。
大胆想象可以使平常的生活景象焕发出奇特的美感,令人耳目一新。
4、香菱学诗给我的启示有五点:①要有自信,树立学习的信心。
语文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应有打一场长期仗的心理准备,要自信;②做学习的有心人,提高学习兴趣,让自己学习的每一分钟都有所获;③要重诵读、理解、感悟,多积累,“腹有诗书气自华”;④转益多师,不耻勤于实践,不怕失败。
香菱三易其稿,终成精品。
我们平时写作也要多改精改,方可成就佳作。
四、拓展延伸:由语文学习领域拓展到一切领域,你还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和收获?以“香菱学诗的启示”为副标题,写一篇随笔。
如“超级老师林黛玉”“做有心人”“转益多师,不耻下问”“持之以恒,积微知著”等可作为参考题目。
五、作业练习:1、完成本课的《同步作业》练习;2、积累词语、精彩语句,尝试做小诗。
3、写一篇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