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全诗

七律长征

一九三五年十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

此诗最早发表于1937 年10月英国伦敦戈兰公司出版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编著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第五编《长征》,无标题;后又见之于1955 年5月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一书,题为《毛泽东同志长征诗》;1957 年《诗刊》1月号再次发表。

①长征:1934年10 月,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转战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11 省,行程二万五千里,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1935 年9 月27日,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率北上抗日先遣队到达甘肃通渭,获知陕北苏区的情况,乃召开政治局会议。会上,毛泽东同志朗诵了本诗。据此,则诗当草成于是日之前。(参阅《解放军文艺》1959 年第2 期胡安吉《毛主席给我们朗诵诗》一文)。

②万水千山:唐贾岛《送耿处士》:“万水千山路”。

③五岭逶迤腾细浪:五岭:指大庾,骑田,萌渚、都庞和越城五岭,绵延

在湘、赣、粤、桂四省边境。逶迤:蜿蜒曲折,连绵不断。唐高适《燕歌行》;“旌旗逶迤碣石间”。李白《荆门浮舟望蜀江》:“逶迤巴山尽,摇曳楚云行。”腾细浪:谓险峻的五岭山脉在红军眼中仅只是水面吹起的细小波浪。

④乌蒙磅礴走泥丸:乌蒙:山名。绵延在云南东北部,贵州西部。海拔2300 米左右。1935 年4月,中央红军长征经过此山。磅礴:气势雄伟貌。走泥丸:《汉书·蒯通传》:“犹如坂上走丸也。”本谓山坡上滚动弹丸,顺势且便易。诗中指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中不过如同滚动着的小泥球一般。以上二句诗,据臧克家《珍贵的“孤纸”》一文记载,袁水拍去请教作者,作者认为“两说均可”,也就是说:队伍在高山峻岭中如细浪,如走泥丸;或说山岭本身象细浪,似泥丸。我们取后者。

⑤金沙水拍云崖暖:金沙:江名。即长江上游自青海省玉树县巴塘河口至四川省宜宾县之间的一段。1935年5月,中央红军在云南省禄劝县西北的绞车渡巧渡金沙江。本句“水拍”原作“浪拍”。作者自注:“水拍,改浪拍。这是一位不相识的朋友建议如此改的。他说不要一篇内有两个浪字,是可以的。那位“不相识的朋友”为山西大学历史系的罗元贞教授。他在1952 年元旦给作者写信提出这个建议。句中“云崖”,曾作“悬崖”。

⑥岷山:绵延于四川、青海、甘肃、陕西等省境。在四川、甘肃交界处,岷山的南支和北支,有几十座山峰海拔超过4500 米,山顶终年积雪,称为大雪山。千里雪:语见唐李世民《饮马长城窟行》:“阴山千里雪。”

⑦三军:周制,天子设六军,诸侯大国设三军。如晋有上,中下三军, 楚有左、中、右三军(见《左传·僖公二十八年》。现代则以海、陆,空为三军。亦用作军队的通称。李白《战城南》:“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作者反其意而用之,是因为长征万里,历尽险艰,“过了岷山,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又一村了”。胡为雄《〈毛泽东诗词选〉注释中若干问题商榷》(《党的文献》1991 年第四期)指出:作者曾在批注中说明:“三军: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不是海陆空三军,也不是晋国所谓上军、中军、下军的三军。”

《七律.长征》古诗

《七律.长征》古诗 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七律·长征 诗人:毛泽东朝代:近代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赏析 【注释】 (1)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2)万水千山:这里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 (3)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4)腾细浪:是指翻滚起来的小浪花。 (5)磅礴:气势雄伟,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6)金沙:指金沙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段。 (7)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8)大渡:指大渡河。 (9)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当年没有编制红三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10)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11)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12)逶迤(wēi yí):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13)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14)走泥丸:是指滚动的小泥球。 (15)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16)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 (17)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水,在红军得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样。 【译文】 红军岂畏惧远征的艰辛,千山万水化区区小事不足道来。蜿蜒的五岭在红军眼里就像翻腾着细浪的细流,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它们如小泥丸一般。金沙江的水波拍打着温暖的悬崖,大渡河上横跨了寒冷的铁索桥。最是欢喜岷山的千里白雪,三军将士过了此处都笑逐颜开。 【赏析】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联是写山,也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五岭、乌蒙本是客观的`存在物,但当它进入诗人的视野,也就成了审美的对象。所以它不再是单纯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对象。“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这是红军也是诗人心中的山,极大和极小正是诗人对山的感知,这里重在小而不在大,愈大则愈显红军长征之难;愈则愈县红军之不怕。重在小也就突出了红军对困难的蔑视。通过两组极大于极小的对立关系,诗人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概。从艺术手法上说,这是夸张和对比。写山是明线,写红军是暗线,动静结合,明暗结合,反衬对比,十分巧妙。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红军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金沙江宽阔而湍急,蒋介石梦想利用这一天险围歼红军于川、滇、黔边境。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大渡河的险恶也不亚于金沙江,且有敌人的重兵把守,狡猾的敌人还拆掉河上泸定桥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铁索。但是英勇的红军硬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闯过了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企图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阴谋。所以这两句所写的战斗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五岭”“乌蒙”两句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直接表现

七律长征全诗的译文

七律·长征 毛泽东〔近现代〕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译文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五岭山脉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高大雄伟,在红军眼里也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湍急的流水拍击着高耸的山崖,溅起阵阵雾水,像是冒出蒸汽一样。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注释 七律: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长征:1934年10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6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难:艰难险阻。 等闲:寻常;平常。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细浪:作者自释:“把山比作‘细浪’、‘泥丸’,是‘等闲’之意。” 乌蒙:山名。乌蒙山,在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的交界处,北临金沙江,山势陡峭。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泥丸:小泥球,整句意思说险峻的乌蒙山在红军战士的脚下,就像是一个小泥球一样。 金沙:金沙江,指长江上游自青海省玉树县至四川省宜宾市的一段,云南等地也有支流。1935年5月,红军曾强渡云南省禄劝县皎平渡渡口。 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水,在红军的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样。(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暖:被一些学者指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也有学者说意思为直译后的温暖。) 大渡桥:指四川省西部泸定县大渡河上的泸定桥。 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寒:影射敌人的冷酷与形势的严峻。 岷(mín)山:中国西部大山。位于甘肃省西南、四川省北部。西北-东南走向。西北接西倾山,南与邛崃山相连。包括甘肃南部的迭山,甘肃、四川边境的摩天岭。 三军:作者自注:“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 尽开颜:长征即将胜利结束,所以个个都笑逐颜开。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原文及教案 【原文】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 ①[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②[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③[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一段。 ④[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⑤[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⑥[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⑦[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________ 本诗作者毛泽东。 【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逶”、“迤”等6个生字,会写“崖”、“渡”2个生字。会理解“逶迤、磅礴、泥丸”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诗句的意思,在朗读课文中读出磅礴的气势,并背诵课文。 3.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难点: (1)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并读出磅礴的气势。 (2)了解文章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 教学准备: 1.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 2.播放《长征组歌》。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长征组歌》,将学生带入红军长征的艰苦岁月。 板书:5.七律长征 2.解题。 (1)七律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2)国民党*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11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红军战士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

《七律·长征》全诗

七律长征 一九三五年十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 此诗最早发表于1937 年10月英国伦敦戈兰公司出版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编著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第五编《长征》,无标题;后又见之于1955 年5月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一书,题为《毛泽东同志长征诗》;1957 年《诗刊》1月号再次发表。 ①长征:1934年10 月,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转战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11 省,行程二万五千里,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1935 年9 月27日,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率北上抗日先遣队到达甘肃通渭,获知陕北苏区的情况,乃召开政治局会议。会上,毛泽东同志朗诵了本诗。据此,则诗当草成于是日之前。(参阅《解放军文艺》1959 年第2 期胡安吉《毛主席给我们朗诵诗》一文)。 ②万水千山:唐贾岛《送耿处士》:“万水千山路”。 ③五岭逶迤腾细浪:五岭:指大庾,骑田,萌渚、都庞和越城五岭,绵延

在湘、赣、粤、桂四省边境。逶迤:蜿蜒曲折,连绵不断。唐高适《燕歌行》;“旌旗逶迤碣石间”。李白《荆门浮舟望蜀江》:“逶迤巴山尽,摇曳楚云行。”腾细浪:谓险峻的五岭山脉在红军眼中仅只是水面吹起的细小波浪。 ④乌蒙磅礴走泥丸:乌蒙:山名。绵延在云南东北部,贵州西部。海拔2300 米左右。1935 年4月,中央红军长征经过此山。磅礴:气势雄伟貌。走泥丸:《汉书·蒯通传》:“犹如坂上走丸也。”本谓山坡上滚动弹丸,顺势且便易。诗中指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中不过如同滚动着的小泥球一般。以上二句诗,据臧克家《珍贵的“孤纸”》一文记载,袁水拍去请教作者,作者认为“两说均可”,也就是说:队伍在高山峻岭中如细浪,如走泥丸;或说山岭本身象细浪,似泥丸。我们取后者。 ⑤金沙水拍云崖暖:金沙:江名。即长江上游自青海省玉树县巴塘河口至四川省宜宾县之间的一段。1935年5月,中央红军在云南省禄劝县西北的绞车渡巧渡金沙江。本句“水拍”原作“浪拍”。作者自注:“水拍,改浪拍。这是一位不相识的朋友建议如此改的。他说不要一篇内有两个浪字,是可以的。那位“不相识的朋友”为山西大学历史系的罗元贞教授。他在1952 年元旦给作者写信提出这个建议。句中“云崖”,曾作“悬崖”。 ⑥岷山:绵延于四川、青海、甘肃、陕西等省境。在四川、甘肃交界处,岷山的南支和北支,有几十座山峰海拔超过4500 米,山顶终年积雪,称为大雪山。千里雪:语见唐李世民《饮马长城窟行》:“阴山千里雪。”

《七律·长征》全文

《七律·长征》是我国伟大的开国领袖毛泽东在红军长征期间所创作的一首诗词,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难险阻的伟大革命精神。小编在这里帮大家整理了《七律·长征》的全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律·长征》全诗 七律·长征 作者: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的创作背景 《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七律·长征》的创作特点 一首七律,担当了二万五千里。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写地理,而且是著名的,大的地理。毛泽东运酣畅之笔,负载了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了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在长征途中,毛泽东主席还写过其他一些诗词,比如《清平乐·六盘山》《忆秦娥·娄山关》《念奴娇·昆仑》《十六字令三首》等,但都是写一景一地,而《七律·长征》却有多景多地,场景之大,气吞山河。 这首诗的地理书写,把长征经过的所有地方都涵盖了。五岭,概括了江西、湖南、广西等地,乌蒙概括了云南、贵州等地,金沙水、大渡桥、岷山等又涵盖了四川。毛泽东主席为什么写金沙水,不是金沙江?明明夺的是泸定桥,写的却是大渡桥;岷山,不是一座山,而是山系……“他要突出的,就是大的地理概念。用一套大的地理概念将长征的路线

说明了,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每个地理背后都包含着极大的信息量,有多少惊险,多少曲折,多少悲壮,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都被毛泽东浓缩在这些地理中,轻描淡写,这正好应了那句“只等闲”,展现了毛泽东主席一笑而过的大气。 《七律·长征》的文学价值 《七律·长征》境界浩大,气象阔远,意境雄浑,气势磅礴,感情奔放,构思奇伟。它是浩瀚诗海中一颗熠熠发光的明珠,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首不可多得的歌咏重大历史事件的史诗,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深思,深刻领悟其中的革命精神,并将其应用到学习和生活当中,全面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 毛泽东〔近现代〕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译文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五岭山脉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高大雄伟,在红军眼里也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湍急的流水拍击着高耸的山崖,溅起阵阵雾水,像是冒出蒸汽一样。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赏析 这是一首记叙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一震惊全球的历史事件的革命 史诗。它不仅以精炼之笔高度地概括了红军夺关杀敌的战斗历程,而且用革命的激情艺术地、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大无畏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

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股掌的统帅风度。“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首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 颔联、颈联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诗人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它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与其他诗词相比,以地名入诗的作法在该篇更为集中,所显示的空间距离也更大。尤为不同的是:上面所例举的四句词,要强调的是红军行军速度迅猛,气势不可阻挡,红军在画面中具有强烈的动感;而在该词中诗人则是围绕“红军不怕远征

七律长征古诗原文

七律长征古诗原文 七律长征古诗原文 《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七律长征古诗原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七律·长征 诗人:毛泽东朝代:近代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 (1)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2)万水千山:这里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 (3)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4)腾细浪:是指翻滚起来的小浪花。 (5)磅礴:气势雄伟,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6)金沙:指金沙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段。 (7)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8)大渡:指大渡河。 (9)三军:指中国工农的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当年没有编制红三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10)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11)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12)逶迤(wēi yí):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13)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14)走泥丸:是指滚动的小泥球。 (15)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16)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 (17)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水,在红军得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样。 【译文】 红军岂畏惧远征的艰辛,千山万水化区区小事不足道来。蜿蜒的五岭在红军眼里就像翻腾着细浪的细流,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它们如小泥丸一般。金沙江的水波拍打着温暖的悬崖,大渡河上横跨了寒冷的铁索桥。最是欢喜岷山的千里白雪,三军将士过了此处都笑逐颜开。 【背景】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的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一路上,红军战士击溃了敌军无数次围追堵截,他们跋山涉水,翻过连绵起伏的五岭,突破了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历经十一个省,于1936年10月到达陕北,总行程二万五千余里,是人类史上一个伟大的事件。

七律长征原文与赏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译文: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于1935年10月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写于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这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无论对革命史而言,抑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鼓掌的统帅风度.”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收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颔联、颈联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诗人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它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在毛泽东诗词中,有很多直书地理名称,且大多是用来表示行军的路线。例如『清平乐。蒋桂战争』”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联是写山,也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五岭、乌蒙本是客观的存在物,但当它进入诗人的视野,也就成了审美的对象。所以它不再是单纯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对象.”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这是红军也是诗人心中的山,极大和极小正是诗人对山的感知,这里重在小而不在大,愈大则愈显红军长征之难;愈则愈县红军之不怕.重在小也就突出了红军对困难的蔑视。通过两组极大于极小的对立关系,诗人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概.从艺术手法上说,这是夸张和对比。写山是明线,写红军是暗线,动静结合,明暗结合,反衬对比,十分巧妙。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红军渡过金沙江

七律长征的词语

七律长征的词语 《七律·长征》的词语:红军、远征、万水千山、等闲、五岭、逶迤、细浪、乌蒙、磅礴、泥丸、金沙、云崖、大渡、铁索、岷山、三军、尽开颜 《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七律·长征》全诗原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 ⑴七律: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⑵长征:1934年10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

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⑶难:艰难险阻。 ⑷等闲:不怕困难,不可阻止。 ⑸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⑹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⑺细浪:作者自释:“把山比作‘细浪’、‘泥丸’,是‘等闲’之意。” ⑻乌蒙:山名。乌蒙山,在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的交界处,北临金沙江,山势陡峭。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⑼泥丸:小泥球,整句意思说险峻的乌蒙山在红军战士的脚下,就像是一个小泥球一样。 ⑽金沙:金沙江,指长江上游自青海省玉树县至四川省宜宾市的一段,云南等地也有支流。1935年5月,红军曾强渡云南省禄劝县皎平渡渡口。 ⑾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水,在红军的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样。(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暖:被一些学者指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也有学者说意思为直译后的温暖。) ⑿大渡桥:指四川省西部泸定县大渡河上的泸定桥。 ⒀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⒁寒:影射敌人的冷酷与形势的严峻。 ⒂岷《(mǐn)山:中国西部大山。位于甘肃省西南、四川省北部。西北-东南走向。

六年级七律长征课文

六年级七律长征课文 《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六年级《七律长征》课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翻译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词语注释 1.五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萌诸岭、骑田岭、大庚岭的总称。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2.乌蒙:山名。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3.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4.细浪:作者自释:“把山比作‘细浪’、‘泥丸’,是‘等闲’之意。” 5.金沙:金沙江,指长江上游自青海省玉树县至四川省宜宾市的

一段,云南等地也有支流。1935年5月,红军曾强渡云南省禄劝县皎平渡渡口。 6.大渡桥:指四川省西部泸定县大渡河上的泸定桥。 7.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8.寒:影射敌人的冷酷与形势的严峻。 9.岷(mín)山:中国西部大山。位于甘肃省西南、四川省北部。西北-东南走向。西北接西倾山,南与邛崃山相连。包括甘肃南部的迭山,甘肃、四川边境的摩天岭。 10.三军:作者自注:“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 习题 【篇一】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 ①[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②[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③[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一段。 ④[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⑤[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⑥[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⑦[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________ 本诗作者毛泽东。 【篇二】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七律●长征》知识点 一、我会写 崖yá(悬崖、山崖、断崖)

渡dù(渡口、渡江、渡船) 索suǒ(索取、搜索、铁索) 二、多音字 难nán(困难)nàn(灾难) 磅bàng(磅秤)páng(磅礴) 蒙méng(蒙蒙细雨)mēng(蒙骗)měng(蒙古包) 三、近义词 等闲——平常磅礴——雄伟逶迤——蜿蜒 四、反义词 逶迤——笔直开颜——愁眉 五、理解词义 三军:这里指的是红一方面军,“三”在此处是虚指,泛指红一方面军的多个军团。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露出笑面。 乌蒙:乌蒙山,在贵州、云南两省之间。 五岭:大庾、骑田、萌渚、都庞、越城等五岭。 等闲:平常,不放在眼里。 六、朗读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的诗意简写

《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七律·长征》诗意 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 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做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脚下滚动的泥丸; 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 感受; 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更让红军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翻过了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 个笑逐颜开。 创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 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一路上,红军战士击溃了敌军无数次围追堵截,他们跋山涉水,翻过连绵起伏的五岭,突破了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历经十一个省,于1936年10月到达陕北,总行程二万五千余里,是人类史上一个伟大的事件。 《七律·长征》原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鉴赏 1、诗词创作应当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本诗正确处理个别与一般的关系, 全面再现红军长征这一伟大的革命史实。作为世界上前所未有的历史壮举,长征有

着丰富浩大的历史内容和不可胜数的英雄业绩。这首诗却只用了8句56个字,就 高度概括而艺术地反映了这一伟大的革命史实,这充分体现了毛泽东作为政治家兼诗人在精心撷取典型场景和事例,以个别表现一般方面的非凡功力。 2、诗词创作应当巧妙应用的夸张手法。作者在这首诗中把巍峨雄伟、绵延不 绝的大山写得微不足道。如连绵起伏的五岭,不过像轻轻翻腾的微波细浪,气势磅礴的乌蒙山,犹如小小的泥丸在移动。 3、诗词创作应当以独特的眼光来表现宏大的历史。诗人通过写山水来反映伟 大的万里长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塑造红军战土摧坚历险、藐视困难的大无畏精神。这是领袖诗人那巨人般的眼光、伟大的襟怀、奇特的想像以及英雄的胆略和气魄的自然表露。在这里,眼光和胸襟,缺一不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