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知识与能力 辨析题

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知识与能力 辨析题
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知识与能力 辨析题

真题

(1)教育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受社会发展的制约

错误。

教育的发展虽然具有相对独立性,但教育的发展也受社会发展的制约。

(2)知识越多,能力越强

错误。

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知识掌握的越多,越有利于能力的发展。但知识掌握的多少和能力高低不成正比。

(3)接受学习一定是有意义学习

错误。

接受学习是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动程度、教师的作用来界定的。

有意义学习是从新旧知识是否有联系来界定的。

二者并不冲突,接受学习可以是有意义学习,也可以是机械学习。

(4)根据科尔伯格的观点,道德发展的阶段性是固定的,相同年龄段的人都能达到同样的发展水平

错误。

科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论,道德是连续的按照不变的顺序由低到高逐步展开的过程,各阶段的时间长短不等,个体道德发展水平也有较大差异。有些人可能只停留在前习俗水平或习俗水平而永远达不到后习俗水平

(5)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正确。

遗传素质具有先天的稳定性,也具有随环境影响而改变的可塑性。遗传因素可以随着环境、教育的改变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入等而发生改变

(6)教学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

错误。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

(7)行为改变都是学习的结果

错误。

行为改变不全是学习的结果,一些由本能、疲劳、成熟等引起的行为改变,就不是学习的结果。

(8)焦虑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错误。

适度的焦虑有助于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与活动的动机,还有利于生命潜能的发挥。

(9)教育既然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就只能按照人的发展需求确定

错误。

教育目的的确定虽然要考虑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要素,同时也要把个体的发展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放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考察。

(10)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应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错误。

德育过程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多种开端。

(11)信息进入工作记忆就会持久保持

错误。

工作记忆也叫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是信息在头脑种保持1分钟以内的记忆,其保持在无复述的情况下只有2.5-20秒。

(12)智力水平越高,学习成绩越好

错误。

学生的学习成绩除受智力水平影响以外,还受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努力程度等。

(13)全面发展就是指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平均发展

错误。

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是在不同方面的平均发展,而是要求每一个人在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并且不同学生在不同方面发展的程度不同。

(14)教学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正确。

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强调,教学要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授之以鱼指传授学生知识,而授之以渔则是传授学生学习的方法。

(15)程序教学是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

错误。

程序教学是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学,是个别化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

(16)两种学习材料的相似度越高越容易产生正迁移

错误。

两种学习材料的相似度越高,越容易产生迁移,但并不一定是正迁移。可能是正迁移,也可能是负迁移。

(17)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同一概念

错误。

教育目的是国家或社会所规定的,代表国家或社会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要求。

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在国家教育目的的指导下,形成的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教育目的在不同学校的具体化。

(18)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必然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

错误。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

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二者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

(19)液体智力属于人类的基本能力,它受文化教育的影响较大

错误。

液体智力是一个人生来就能进行智力活动的能力,即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受文化教育的影响较小

(20)学习动机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率越高错误。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呈倒U曲线关系,一般来说,中等强度的动机学习效率最高。

动机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任务的完成。

(21)目前我国普通高中教育不属于基础教育

错误。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包括学期教育和普通中小学教育。其中,普通中小学教育包括普通小学教育、普通中学教育,而普通中学教育又包括普通初中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

(22)教学是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正确。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

(23)有什么样的道德认识,就一定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

错误。

道德认识在转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中,需要道德意志和道德情感的参与,并不是有了什么样的道德认识,就一定会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

(24)学习所引起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短暂的

错误。

学习是指个体由于经验而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这种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都是比较持久的。

(25)德育就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

错误。

德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

狭义的德育指学校德育,即教育者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对青少年学生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

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四大类型,而不仅仅指道德品质的教育。

(26)直观教学即是手段,也是目的

错误。

直观教学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

(27)注意转移即注意分散

错误。

注意转移与注意分散是不同概念。

注意转移指根据新的任务,有意识地、主动地把注意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

注意分散指由于个体劳累或者其他因素,导致的注意力无法集中的现象,是被动而消极的。

(28)非正式群体在班级管理中只有消极作用

错误。

非正式群体在班级管理中到底产生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主要取决于非正式群体的性质以及其与正式群体的目标的一致程度。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对非正式群体要正确引导。

(29)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因此教育没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错误。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但教育本身有着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指教育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

(30)教学评价就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错误。

教育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

(31)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只有消极影响

错误。

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心理定势的积极影响可以使我们在从事某些活动时能够相当熟练,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

心理定势的消极影响会束缚我们的思维,给解决问题带来一定下消极影响。

(32)德育过程即品德形成过程

错误。

德育过程不等同于品德形成过程

1,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过程。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个体品德自我发展的过程

2,德育过程中,学生受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影响。品德形成过程,学生会受各种因素影响

3,在德育过程中,学生形成的思想品德与社会要求一致。品德形成过程中,学生形成的品德可能与社会要求不一致

(33)凡是能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

错误。

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能增进人们知识与技能,影响人们思维方式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在一定的社会要求之下,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受教育者进行影响,希望他们朝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因此,无目的无意识的影响人身心发展的活动,不能说是教育。

(34)教学的任务就是传授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技巧

错误。

教学的任务之一,是传授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技巧。除此之外,还有以下四方面:

1,发展学生的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发展学生的体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3,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4,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5)逆向迁移都是负迁移

错误。

逆向迁移和负迁移是根据不同的划分依据划分出来的两种不同的学习迁移类型。

负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的消极影响,可以是正向迁移也可以是逆向迁移。

逆向迁移是后来的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可以是正迁移也可以是负迁移。

(36)遗传素质决定能力发展水平

错误。

遗传只是为个人能力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前提。

能力的发展受遗传、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四个方面的影响。

(37)教育可以改变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方向

错误。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具有一定的影响,但不能改变其方向。

(38)直观教学是教学手段,也是教学目的

错误。

直观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手段,不是教学目的。

(39)习得性无力感与人们对失败的归因无关

错误。

习得性无力感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的个体对行为结果感到无能为力、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中。与人们对失败的归因有关。

(40)负强化就是惩罚

错误。

负强化是除去厌恶刺激从而加强行为发生的频率。

惩罚是给予厌恶刺激从而减少行为发生的频率。

全真模拟

(1)学校德育工作最基本、最常用、最有效的途径是班主任工作

错误。

学生在学校的主要活动是学习,所有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最基本、最常用、最有效的途径。

(2)德育原则也叫德育规律,是教育者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错误。

德育原则和德育规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原则带有主观色彩,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制定或提出的

(3)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正确。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地建立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4)教学中的“拔苗助长”“陵节而施”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正确。

教育者一定要注意个体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进行,不能“拔苗助长”,“陵节而施”。

(5)美育是指艺术教育

错误。

美育是指通过现实美和艺术美打动学生感情,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艺术教育只是美育的一部分。

(6)情感陶冶法包括人格感化、座右铭、自我实践体验、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错误。

情感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等。

座右铭、自我实践体验属于品德修养指导法。

(7)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均属于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三者是并列的关系错误。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属于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三者使步步具体化的关系,即课程标准使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8)德智体劳等全面发展意味着均衡发展

错误。

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是在不同方面的均衡发展,而是要求每一个人在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并且不同学生在不同方面发展的程度不同。

(9)正迁移就是顺向迁移,而负迁移就是逆向迁移

错误。

正迁移、负迁移是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进行划分的

顺向迁移、逆向迁移是根据迁移的方向不同而划分的

正迁移可以是顺向迁移也可以是逆向迁移

负迁移可以是顺向迁移也可以是逆向迁移

(10)在同化性迁移中,决定迁移的关键成分是在最初的学习中建立起来的正确。

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

(11)学习效率会随着学习动机强度的提高而提高

错误。

学习效率与学习动机强度成倒U型曲线

任务难度较低,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偏高。

任务难度较大,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偏低。

任务难度中等,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中等。

(12)备课就是写教案

错误。

备课包括三项工作:

1,备教材,即专研教材

2,备学生,即了解学生

3,备教法,即设计教学方法

(13)榜样的特点、示范的形式及榜样示范行为的性质和后果都会影响到观察学习的效果正确。

班杜拉的大量实验证明,榜样在观察学习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榜样的特点、示范的形式及榜样示范行为的性质和后果都会影响到观察学习的效果。

(14)有了科举制度就有了班级授课制形成

错误。

科举制是在隋朝开始施行,而班级授课制是清朝的京师同文馆首先采用。

(15)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指人的智力、体力和道德的平均发展

错误。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在智力、体力、道德等的全面协调发展,并不是平均发展。

(16)所有的行为变化都是由于学习引起的

错误。

行为变化除了由学习引起之外,还可以由药物、疲劳、疾病等因素引起。

(17)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正确。

体现了教育过程中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即只要进行了教学,就会产生某种教育影响

(18)量力性原则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正确。

贯彻量力性原则要求教师:

1,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2,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

(19)讲授法和谈话法都是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方法

正确。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的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谈话法是教师按一定要求向学生提问,要求学生来回答。

两者都是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方法

(20)素质教育就是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

错误。

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同时素质教育又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对不同的学生又不同的发展要求

(21)在教学的任务中,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核心

错误。

教学任务包括:

1,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基础)

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与创造能力(核心与保证)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22)教学与教育两个概念是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表述

错误。

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是指狭义是指

教学是教师教学生认识客观世界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活动,是配养人的基本途径

(23)教学方法就是指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方法

错误。

教学方法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

(24)教育具有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

正确。

教育对生产力有促进作用,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也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25)教学中学生的认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正确。

教学中学生通过认识可以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同时也能认识到自身的差距与不足

(26)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典型的错误是抽象地谈论“社会”

错误。

典型的错误是:只注意到教育对象自身的需要而忽略了社会对个人、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27)陈述性知识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

错误

陈述性知识主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28)德育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

正确。

德育途径主要包括直接的道德教学和间接的道德教育。直接的道德教学包括思想品德政治课。间接的道德教育包括思想教育之外的其他教学形式。

(29)学校教育是一种非制度化的教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学校教育形态是教育的主体形态

错误。

学校教育是一种制度化的教育

(30)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错误。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和促进作用,而不是决定性作用

(31)道德认识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实现知行转化的催化剂

错误。

道德情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实现知行转化的催化剂

(32)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

错误。

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

(33)学生某一学科在期末和期中两次考试成绩波动很大说明测验信度很低错误。

测验的信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题干中表述“期中和期末两次考试”,所以不能说明信度的高低

(34)备课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备课时教师应把全部精力放在专研教材上错误。

备课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只有备好课才能上好课。

但教师在备课时,需要:备教材,即专研教材

备学生,即了解学生

备教法,即设计教学方法

而不是把全部精力放在专研教材上

(35)只要教育得法,人人都可以成为歌唱家、科学家、诗人

错误。

人的发展时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人主观能动性综合作用的结果。低估遗传、环境和个人主观能动性的作用而片面夸大教育的作用是不正确的

(36)教育现代化就是指学校设施的现代化

错误。

教育现代化不仅包括学校设施的现代化,还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制度、教师队伍等方面的现代化。

(37)只要升学率提高了,学校就实现了素质教育的目标

错误。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不以学生成绩为唯一的评判标准。

(38)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直线发展的过程

错误。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长期的,反复的,不断提升的过程。不是直线发展的过程。

(39)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是无条件的

错误。

教育必须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必须正确处理教育与遗传、环境、个人主观能动性等的关系

(40)政治制度既可能促进也可能阻碍教育事业的发展

正确。

正义的政治经济制度可以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非正义的政治经济制度可以阻碍教育事业的发展

(41)目前在我国,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是同一个概念

错误。

目前我国,义务教育包括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教育。而基础教育则包括幼儿园、小学和普通中等教育。

(42)一方面,教育与社会其他因素的关系密切,另一方面,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正确。

教育与人口、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等关系密切,但是教育本身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43)依据斯金纳的观点,正强化可提高反应的概率,而负强化则降低反应的概率错误。

正强化又称积极强化,是通过呈现某种刺激增强反应发生的概率

负强化又称消极强化,是通过中止某种讨厌的刺激来增强反应发生的概率

二者都是通过刺激增强反应发生的概率

(44)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正确。

新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

(45)在所有的精细加工策略中,列提纲和利用图形是比较有效地促使学生学习的方法错误。

列提纲,利用图形、表格是组织策略,不是精细加工策略

(46)“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现在教育中依然适用

正确。

这一理论体现在教育上就是因此施教的教育原则

(47)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

错误。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

(48)人们在飞鸟的启发下发明了飞机,这说明了原型启发的作用

正确。

原型启发是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49)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会妨碍学生的主体地位

错误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互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起主体作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二者并不矛盾。

(50)处罚法能消除不良行为,强化法能培养出新的适应行为。因此,两者结合使用会更有效

正确。

在消除不良行为的时候应该同时培养新的适应行为,所以两者结合效果会更好

(51)参观法能够使学生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所以在教学中中应该多加运用错误。

参观发虽然能够使学生学到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但比较费事费力,场地的选择也不容易,而且还需考虑安全问题。

(52)在课堂上,如果学生完全正确地回答了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便没有必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

错误

教师的评价一方面可以给学生以肯定和鼓励,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评价,加深学生的印象。即使学生完全正确的回答了老师的提问,也应该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

(53)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是德育的客体

错误

受教育着在德育过程中,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是影响德育效果的内在因素

(54)知识经验越多,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可能行越大

正确

知识经验是思维的源泉

(55)德育起于道德知识教育,终于道德行为

错误

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不断培养提高的过程

(56)智育就是指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

错误

智育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培养智能的教育,并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

(57)1903年颁布癸卯学制,标志着我国开始实行近代学校教育制度

正确

1903年颁布的癸卯学制,是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近代学制,标志着我国开始实行近代学校教育制度

(58)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错误。

道德意志不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道德行为才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59)生产力对教育的发展规模具有决定作用

正确

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状况决定的

(60)个体由于过去的经历而对面临的人或事具有某种说不出多大理由却较执着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心倾向称之为认知失调

错误

题干所述是态度定势

(61)卢梭是一位“自然教育”思想家

正确

卢梭主张教育应该顺应儿童的自然天性

(62)从迁移的性质来看,倒摄抑制属于逆向负迁移

正确

倒摄抑制是后学习的内容对先学习内容的阻碍和干扰作用。

在迁移中,根据迁移产生的效果,负迁移起阻碍作用。根据迁移时间顺序,逆向迁移是后学习的内容对先学习内容的影响。

倒摄抑制既符合时间上的倒序性,又符合消极影响,因此属于逆向负迁移

(63)组织教学仅仅是在上课开始是进行

错误。

组织教学贯穿于每一堂课的始终直到课后,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效果和课堂纪律情况。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

一、教育与教育学相关考点内容 1.简述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4)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2.简述教育目的的作用教育目的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的作用。 (1)导向作用。教育目的是制定教育政策、确立教育制度、选择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的重要依据。教育目的对教育有导向作用。 (2)激励作用。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引领作用,也因此成为一种激励的力量。 (3)评价作用。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衡量和评价教育教学实施效果 的根本依据。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质量,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都必须以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为根本依据。 3.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坚持个性与社会性的统一。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学生在社会发展条件下的个性发展,尤其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4.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强调: (1)教育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3)教育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教育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6)素质教育要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 5.简述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1)教育可以再生产劳动力。通过教育,可以使人掌握一定的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 (2)教育可以再生产科学知识。教育可以使原来为少数人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被更多的人掌握,使科学知识得到普及,先进的生产经验得到推广,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教育可以促进产生技术更新。通过对科学创造的生命载体—人的培养,以及教育过程中的创新,促进生产技术的更新,以此对生产力发展

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简答题

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 1、目前我国普通高中不属于基础教育。 这种说法不正确。 我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和普通中小学教育,普通高中属于这一范畴。 2、教学是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教学不仅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包括智育、德育、美育、体育和综合实践劳动在内的教育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基本规范传授给学生,为他们在智能。品德、美感、体质和综合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还能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有什么样的道德认识,就一定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当个体对某一道德准则有了系统的认识,感到确实是这样的,就形成了有关的道德观念。当认识继续深入,达到坚信不疑的程度,并能指导自己的行动时,就形成了道德信念。道德信念对行为具有稳定的调节与支配作用,只有道德观念而无道德信念时,就会经常发生诸如明知顾犯之类的错误行为,这时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不一致。 4、德育就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四大类,而不仅仅指道德品质的教育。 6、直观教学既是手段,也是目的。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所谓“直观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时应用各种直观手段,使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和已有经验,直接感知学习对象,获得生动表象;同时引导学生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进行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全面深刻地理解概念、规律和原理。教师要认识到直观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不要为直观而直观,避免直观的形式化、庸俗化。 7、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因此教育没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教育要收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制约,但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教育具有继承性;二是教育要收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三是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8、德育过程即品德形成过程。 这种说法不正确。 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德育过程的最终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品德形成属于人的发展过程,德育过程是对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的调节与控制。二者是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德育只有遵循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人的品德形成发展。

2018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中学)附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科学分类中,首次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出来的学者是 A.卢梭 B.培根 C.康德 D.洛克 2.人类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 A.《学记》 B.《孟子》 C.《论语》 D.《中庸》 3.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有能动作用。这说明教育具有 A.历史性 B.阶级性 C.社会生产性 D.相对独立性 4.科学技术知识的再生产有多种途径,其中最重要的途径是 A.社会生活 B.科学实验 C.生产劳动 D.学校教育 5.再生产科学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同最初生产科学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是无法相比的,例如学生在一小时内就能学会二项式定理。这表面教学活动具有 A.引导性 B.简捷性 D.实践性 C.直接性

6.发达国家大多已普及12年义务教育,而发展中国家一般仅普及9年义务教育。这说明从根本上制约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的社会因素是 A.政治经济制度 B.生产力发展水平 C.人口数量和质量 D 社会意识形态 7.我国学校德育包括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是 A.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纪律教育 B.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 C.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 D.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纪律教育 8.张校长特别重视学校文化建设,提出“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开口说话”以此来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张校长强调的德育万法是 A.陶冶法 B.示范法 C.锻炼法 D.说服法 9.美国学者罗杰斯认为,人皆具有先天的优良潜能,教育的作用在于使之实现,由此,他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发学习”的教学模式。该模式称为 A.指导性教学 B.情境教学 C.非指导性教学 D.程序教学 10.学校课程有多种类型,其中最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人类所取得的经验和科学认识的课程是 A.学科课程 B.经验课程

教育知识与能力主观题必背

《教育知识与能力》主观题必背34题 1.教育的概念。(辨析题、简答题) 答:广义的教育,指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2.简述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答:第一,遗传是影响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第二,环境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第三,教育是影响人的发展的主导因素;第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3.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答:第一,学校教育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第二,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第三,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简述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答:第一,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第二,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体的功能。第三,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第四,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5.简述课程计划的含义与内容。 答:①课程计划又叫教学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 ②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培养目标及课时分配; ③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④是指导和规定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作用)。 6.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与作用。 答:①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②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

2020年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60(题与答案)

资格证辨析题60道 导语:辨析题是中学科目二考试的必考题型。题目数量为4道,每题8分,共计32分。这种题型一般是总分总的结构作答。下面是整理的练习题,供大家平时练习使用。多练多写,考试才能有话可说。 1.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就是广义的教育。 【参考答案】此说法错误。 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因此,题干描述的是狭义的教育而非广义的教育。 故该说法错误。 2.教育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受社会发展的制约。 【参考答案】此说法错误。 教育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推动作用,但也会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社会发展对教育目的、内容,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学校结构以及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等形成制约。 故该说法错误。 3.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的。 【参考答案】此说法正确。 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的。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教育的永恒性是由教育本身的职能决定的。因此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的。 故该说法正确。

4.一个国家的教育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一定是同步的。 【参考答案】该说法错误。 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虽然会受到政治经济的影响,但是也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教育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不平衡,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育落后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另一方面,教育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因此,一个国家的教育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一定是同步的。 故该说法错误。 5.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制约指教育事业的速度和规模。 【参考答案】该说法错误。 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体现在:(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3)生产力水平制约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与手段。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体现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教育的宗旨与目的、教育的领导权、决定受教育权、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等。题干中应该是生产力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制约指教育事业的速度和规模,而非政治经济制度。 故该说法错误。 6.生产力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权。 【参考答案】该说法错误。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制约着教学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与手段。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决定教育的宗旨与目的,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决定受教育权,决定着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因此,题干中应该是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权。 故该说法错误。 7.遗传具有可塑性。 【参考答案】此说法正确。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肤色、体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这些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但是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它会随

教育知识与能力 (中学)真题与答案

2015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真题答案 2015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国考)笔试真题及解析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科目代码:302 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在教育史上,提出著名的”白板说”和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的学者是() A. 夸美纽斯 B. 洛克 C. 裴斯泰洛齐 D.赫尔巴特 [答案]:B 2、在教育目标的分类中,美国教育学心理学家布鲁姆就学生学习结果划分的三大领域是() A. 知识,技能和技巧 B. 知识,理解和应用技能 C. 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 D.认知、应用和评价功能 [答案]:C 3、马克思认为,复杂劳动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这主要说明教育具有哪种功能() A. 经济功能 B. 政治功能 C. 文化功能 D.人口功能 [答案]:A 4、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下,我国从清末开始试图建立现代学制,在颁布的诸多学制中,第一次正式实施的是() A. 壬寅学制 B. 癸卯学制 C. 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答案]:B 5、教育的本质特点是() A.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 B. 促进社会发展 C. 有目的地培养人 D.完善人的自身生产 [答案]:C 6、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要求义务教育课程实行() A. 六三分段设置 B. 五四分段设置 C. 九年整体设置 D.多种形式设置共存 [答案]:C 7、主张课程的内容和组织应以儿童的兴趣或需要为基础,鼓励学生”做中学”,通过手脑并用以获得直接经验,这反映的课程类型是() A 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C 分科课程 D综合课程 [答案]:B 8、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 A.课程计划 B.课程目标 C. 课程标准 D.教科书 [答案]:D 9、罗老师讲解”观潮”这篇课文时,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真切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他在教学中贯彻了() A.直观性原则 B. 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原则 C. 循序渐进原则 D.巩固性原则 [答案]:A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考试大纲

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了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2、掌握教育的涵义及其构成要素 广义的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中介系统) 3、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 教育的形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历史脉络:一是古代教育,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二是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三是未来教育。 教育的本质属于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 4、理解教育的基本功能 个体发展功能(本体功能)+社会发展功能(派生功能)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 A、教育与人口:教育对人口数量有制约作用;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主要体现在人口素质)的基本途径;教育可以实现青少年人口的职业分流,调整社会人口的职业构成;特定人口(亚人口群体,如残疾人口、少数民族人口等)与教育。 B、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促进劳动力和科学知识的生产与再生产 C、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稳定和发展的舆论力量,教育能够促进民主化进程。 政治经济制度,特别是政治制度,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但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不起决定作用。 D、教育与精神文化:教育的文化传承、文化选择、文化融合、文化创新功能。 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 A、教育与人的发展 B、教育与人的个性形成: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内发论(孟子“人性本善”,佛洛依德,威尔逊,格赛尔,人的发展顺序受基因决定)+外铄论(荀子“人性本恶”,洛克“白板说”,华生,给一打健康的婴儿,可以培养出小偷至领袖的各类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等)+阶

版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整理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整理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答: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顺序性、阶段性、互补性、个体差异性。 2、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答: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 3、简述教学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基本方式。 答:强化法、代币疗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暂时隔离法、自我控制法。 4、简述教师运用谈话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答:(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能引起四维的活跃,既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3)要善于启发诱导; (4)要做好归纳小结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并注意纠正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帮助他们准确的掌握知识。 5、简述一堂好课的标准。 答:明确的教学目的,正确的教学内容;恰当的教学方法;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整洁的板书;组织严密的教学过程。 6、简述小学生想象力的特点。 答:小学生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发展;小学生想象中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加;小学生的想象将更具有现实性。 7、简述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答: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明显的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 8、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答:他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分为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五种需要,前三种需要为缺失需要,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两种是成长需要,不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到时对于我们

适应社会来说,却有很重要的积极意义。人们很少能得到安全的满足,较低级的需要至少部分满足后才能出现相对高级的追求。一般来说,学校里最需要的缺失需要是爱和自尊。如果学生感到没有被人爱,或认为自己无能,他们就不可能有强烈的动机去实现较高的目标,教师应该通过外部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行为,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将这种行为转化为内部动机,是学习成为一种稳定而持久的行为。 9、简述课外活动的基本特点。 答:课外活动具有很强的自主性;课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具有很大的灵活性。科学参加课外活动的自愿选择性。 10、简述班级管理的功能。 答: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11、简述小学教学评价的主要方法。 答:测验法;量表评价法;表现性评价法;轶事记录评价法;成长记录袋。 12、简述促进迁移的有效教学应考虑的策略。 答:精选教材内容;合理组织材料;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防止负迁移的发生。 13、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答:遗传素质伟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遗传组织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14、简述布鲁纳德认知发现说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答:学习观;教学观;对教学的启示:教师首先必须全面深入的分析教材,明确学科本身所包含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引导学生理解教材结构的过程中,首先应注意教学本身应有的新异性,同时跨度应适当,其难度不能过高或过低,以便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胜任感,最后应根据学生的经验水平、年龄特点和材料性质,选取灵活的教学程序和结构方式来组织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同时应注意提供有助于学生矫正和提高的反馈信息,并教育学生进行自我反馈,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15、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模拟考试试题 附解析

A.衔接且对应 B.衔接但不对应 C.不衔接也不对应 D.不衔接但对应 7、在有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中,小红倾向于深思熟虑且错误较少,则她的认知方式是()。 A、场依存型教师资格考试 B、发散型 C、冲动型 D、沉思型 8、完形一顿悟理论的提出者是()。 A.桑戴克 B.苛勒 C.托尔曼 D.奥苏贝尔 9、电视新闻经常播放表彰各种见义勇为好市民的现场报道,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A.榜样示范法 B.说服教育法 C.品德评价法 D.情感陶冶法 10、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 A.弗洛伊德 B.威尔逊 C.格塞尔 D.皮亚杰 11、在心理学实验中,为了使小狗能够区分开圆形光圈和椭圆形光圈,研究者只在圆形光圈出现时才给予食物强化。而在呈现椭圆形光圈时不给予强化,那么小狗便可以学会只对圆形光圈做出反应而不理会椭圆形光圈。该过程称为()。 A、刺激分化 B、刺激泛化 C、刺激获得 D、刺激消退 12、在近代教育史上,反对思辨,主张用实证方法研究知识价值,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为完美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斯宾塞 D.卢梭 13、主张课程的内容和组织应以儿童的兴趣或需要为基础,鼓励学生“做中学”,通过手脑并

用以获得直接经验,这反映的课程类型是()。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分科课程 D.综合课程 14、上初中以来,刘俊突然好像不认识自己了,“我到底是谁?”“我将来做什么呢?”这类问题常常困扰着他。根据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他处于哪个发展阶段?() A.亲密对孤独 B.勤奋对自卑 C.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信任对不信任 15、在意义学习中,新学习的观点是原有观点的上位观点的学习被称作()。 A.综合学习 B.并列学习 c.类属学习 D.总括学习 16、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受到较大的强制性,与此相对的是,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具有较大的()。 A.灵活性 B.自愿性 C.自主性 D.发展性 17、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课程内容前后反复出现,且后面内容是对前面内容的扩展和深化,这种教材编排方式是()。 A、直线式 B、螺旋式 C、分支平行式 D、综合式 18、我国近代教育史上,对封建教育制度所进行的废科举,兴学堂等改革始于()。 A.明朝末期 B.清朝初期 C.清朝末期 D.民国初期 19、晓东在记忆英文单词时,如果不对其加以复述,这个单词在他头脑中只能保持几十秒。这种记忆现象是()。 A.瞬时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内隐记忆 20、昆体良是古罗马教学法大师,他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其代表作是()。 A、《论演说家的教育》 B、《普通教育学》 C、《大教学论》 D、《理想国》 21、孔子曰:“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这段话表明孔子的施教内容()。 A.具有灵活性 B.脱离社会生产 C.具有全面性 D.结合社会生产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应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2、联结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S-R之间建立直接联系的过程。 3、注意的分配就是注意的分散。 4、盲人失去视觉,通过实践活动使听觉更加敏锐的现象是感觉的补偿。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学习动机的定义与功能是什么。

2019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

2019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考点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 (3)存在教育的基本三要素。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无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 (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

(1)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2)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3)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4)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 ◆考点 8:20 世纪以后的教育 1.20 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现代化。 ※巧记:“全民多现终” 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第六,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考点 9: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

教学方法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这句话是错误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共同活动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是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的统一。 2、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此观点是正确的.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构成的一种双边活动过程,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 (1)教学过程即学生身心发展的活动(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3)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交往活动。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任务和学生心身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3、常言道,做事先做人,因此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德育。 此观点是错误的。做事先做人,体现了德育的重要性,因此,在学校工作中应该树立“德育为先”的理念。但这并不代表学校的中心工作就是德育。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主要体现在: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4、(2012下,2014上)直观教学是教学手段也是教学目的。 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 此观点错误。直观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图像,聆听教师用语言对所学对象的形象描绘,形成有关事物具体而清晰的表象,以便理解所学知识。直观教学是教学手段但不是教学目的。 5、复习上学习之母”体现的是教学的巩固性原则。 此观点是正确的。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 牢固地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将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理好获取新知识与保持旧知识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 6、讲授法是注入式的教学法,谈话法是启发式的教学法。 此观点错误。此观点混淆了讲授法和“注入式”、问答法和“启发式”的含义。 首先,讲授法并不等同于“注入式”教学。 (1)注入式也叫“填鸭式”或“满堂灌”,是指教师从主观愿望出发,不考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接受能力,把学生看成消极、被动的客体,

2018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附答案)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既要坚持统一要求,又要注重 A.学生自主 B.教师主导 C.教学相长 D.因材施教 2.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城乡、区域和校际的均衡发展,这体现了义务教育具有 A.公共性 B.民主性 C.免费性 D.强制性 3.儿童身心发展是由低级到高级、连续的、不可逆的过程。这反映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A.阶段性 B.整体性

C.顺序性 D.差异性 4.小学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A.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 B.少先队活动 C.品德课和各科教学开划,你到 D.班主任工作惠市宝近讲市江 5.班主任李老师常常与学生协商处理各项班级事务,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互动交流、敢于质疑。这种班级管理方式属于 A.专制型 B.民主型 C.放任型 D.对抗型 6.作为青年教师,除了自我学习之外,也应该通过集体备课、同行研讨等教研组活动,分享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这突出体现的教师专业能力是 A沟通与合作能力 B.激励与评价能力 C.教育教学设计能力 D.组织与实施能力 7.如果学生被蜜蜂蛰伤,教师应在第一时间向伤口涂抹 A.肥皂水

B.蒸馏水 C.食用醋 D.稀盐酸 8.悦耳美妙的轻音乐能使人产生春风拂面之感。这种心理现象属于 A.直觉 B.错觉 C.幻觉 D.联觉 9.小英小英相当班干部为同学服务,又怕当不好被同学嘲笑。这种心理现象属于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 10.为了记住学过的生字词,小容风复抄与了很多遍。她在学习中运用的是学过 A.监督策略 B.复述策略 C.计划策略 D.组织策略 11.小学生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在奥苏伯尔有意义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 汇总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汇总 1.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答案要点】(1)动机原则。教师如能善于促进并调节学生的探究活动,便可激发他们的内在动机,有效地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 (2)结构原则。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至于究竟选用哪一种呈现方式为好,则要视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课题性质而定。 (3)程序原则。通常每门学科都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程序,它们对学习者来说,有难有易,不存在对所有学习者都适用的唯一程序;而且在特定条件下,任何具体的程序总是取决于许多不同的因素。 (4)强化原则。教学规定适合的强化时间和步调是学习成功重要的一环。 2.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 【答案要点】(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3)自我调控能力。 (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 (6)生活热情与工作率。 3.简述抑郁症的表现。 【答案要点】(1)情绪消极、悲伤、颓废、淡漠,失去满足感和生活的乐趣。 (2)消极的认识倾向,低自尊、无能感,从消极方面看事物,好责难自己,对未来不抱多大希望。

(3)动机缺失、被动,缺少热情。 (4)躯体上疲劳、失眠、食欲不振等。 4.简述建构主义学习观。 【答案要点】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知识或意义也不是简单由外部信息决定的,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 其中,每个学习者都在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且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并不简单是信息的积累,它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 学习过程并不简单是信息的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 5.简述理性一情绪辅导方法。 【答案要点】艾里斯曾提出理性一情绪辅导方法,又称ABC理论。他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1ief)。情绪反应C是由B(我们的信念)直接决定的。B如果是一个非理性的观念,就会造成负向情绪。若要改善情绪状态,必须驳斥(D)非理性信念(B),建立新观念并获得正向的情绪效果(E)。这就是艾里斯理性情绪治疗的ABCDE步骤。 6.简述建构主义学生观。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 说明:下划线的部分为往年真题已经出过的题目,可作为次重点掌握。 双划线的部分为补充容。 1.小学教育的特点 (1)教育目的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 (2)教育对象更为普及,许多地方的义务教育得到全面实施; (3)教育实验涉及的方面更广泛; (4)学科容的设置和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儿童的身心发展; (5)重视教师的发展,教师制度逐渐规化。 2.教师劳动的特点 (1)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2) 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3) 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4) 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性 (5) 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3.教师劳动的复杂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教育目的的全面性。 ②教育任务的多样性。 ③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4.教师专业发展的容 (一)专业理念 教师专业理念是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遵守的一套行为规和为实现美好生活而培植自我的在品格和德行。 (二)专业知识 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四方面的容。 (三)专业能力 教师专业能力是指教师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实践练习和反思体悟而形成的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和心智活动方式。 5.教师专业知识的容 1. 本体性知识 2. 条件性知识 3. 实践性知识 4. 文化知识

6.教师专业能力的容 教师的专业能力主要包括: 1. 教学设计能力 2. 教学语言能力 3. 教学交往能力 4. 组织和调控课堂的能力 5. 教育研究能力 6. 创新能力 7.教师成长途径和方法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师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二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的素养。 促进教师成长有以下几种方法: 1. 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 开展微格教学 3. 进行专门训练 4. 进行教学反思 8.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 (一)确定研究课题 (二)文献检索 (三)提出研究假设 (四)制订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 (五)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 (六)得出结论 (七)撰写成文 9.文献检索的要求 (1)检阅要全面,即全面性。放宽视野,检索容客观全面。 (2)检阅要认真细致,即准确性。对文献的观点、结论的正确性、可靠性进行评价,把握争议点。 (3)勤于积累。检索方法要多样化,建立个人信息资料库,同时会使用国家的信息库。 (4)善于思索。对文献进行批判性阅读,用创造性思维综合分析文献容,找到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10.教育行动研究的实施步骤 (1)确定研究课题 (2)拟订研究计划 (3)实施行动研究 (4)进行总结评价

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简答题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冲刺必备 伴随着教师资格考试统考形势逐渐成熟,未来的时间,越来越多的同学,特别是师生会面对新的国考-教师资格考试。在此,根据试点地区的历年考试情况,对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中学部分进行简短的考情分析,并对2015年下半年的考情做一定的预测。教师资格考试的题型和分值现已基本定型,分别为单选题、辨析题、简答题及材料分析题。其中单选题21题,一题两分,出题顺序基本上按大纲的章节排列顺序。辨析题四题,一题八分,难度相对较大。简答题四题,一题十分。材料分析题两题,一题十八分。以下我们按照这个顺序,逐一进行考情分析。 首先,由于单选题的考点比较多,基本上都有涉及,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第一章。其次,辨析题。从12年到15年上半年以来,除14年考过第八章班级管理一题外,辨析题涉及到的考点分别集中于第一章、第三章、第四章及第七章。第一章考过的有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制度、教育目的及教育功能等。第三章涉及到教学的本质、教学原则、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第四章涉及到学习迁移、强化、学习动机、定势、知识与能力。第六章涉及到德育的定义、过程、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等。需要注意的是关于第一章教育的本质,除15年,每年都进行了考察。再次,简答题,涉及到的考试围比较广,但主要集中在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及第五章,特别是中学课程这一章节,考频较高,这几年考试中出现了五题。最后,材料分析题主要集中于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七章,其他章节偶有涉及。12年为教学原则、青春期的心理发展、德育原则和方法,13年为德育原则和方法、创造性思维、启发性教学原则及气质,14年为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学习迁移、德育原则等、15年为德育原则、功能固着,故材料分析题考频相对较高的是中学德育这一章。 综上所述,在15年下半年的教师资格考试备考过程中,我们应该有所侧重。第一章为客观题的重要章节,偶考主观题。第二章多为主观题,考频高。第三、四章,客观题和主观题皆有涉及,特别是材料分析、简答题等。第五章以简答题和材料分析题居多,第七章尤为引起重视,VIP章节,主观题的热门考试章节。第六章和第八章考频相对不高。同时,根据15年上半年的考题来看,以后的教师资格考试容难度会逐渐加大,考点越来越细,综合知识要求高,这就要求广大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除对常规重点的识记,还要对一些冷门知识点进行重视和掌握。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 第二章中学课程 第三章中学教学 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 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 第六章中学生心理辅导 第七章中学德育 第八章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2017年下半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真题

2017年下半年国家教师资格统一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赞可夫 D、布鲁纳 2、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为一切人一切社会所需品,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的延续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手段。这表明教育具有()。 A、阶级性 B、历史性 C、永恒性 D、平等性 3、社会成员经由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可以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以及各层组织之间转化和调动。这种教育功能是()。 A、社会流动功能 B、文化传递功能 C、社会改造功能 D、人口控制功能 4、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于1762年发表了小说体的教育名著,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这部教育名著是()。 A、《理想国》 B、《巨人传》 C、《教育论》 D、《爱弥儿》 5、不同时期、地域、民族和阶层中生活的人的思想、品行、才能和习性,无不打上历史、地域、民族和阶层的烙印,表现出很大的差别,这种现象表明的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是()。 A、遗传因素 B、社会环境 C、教育影响 D、个体实践

6、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方向和涵的因素是()。 A、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 B、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 C、生产力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 D、文化传统和教育传统 7、老师在教育过程中,深入了解学生,针对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兴趣、爱好和特长,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发展个性,不断促进学生的自由发展。老师的这种做法适应了人身心发展的哪一特点?(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连贯性 D、差异性 8、像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学生品德的发展也是由其部矛盾推动的。学生品德发展的部矛盾是( )。 A、社会道德要求与学生现在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B、学习德育要求与学生现在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C、学生品德发展的社会要求与学校德育要求之间的矛盾 D、学生品德发展的新需要与其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9、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区别于人类一般认识的特点是()。 A、主动性、阅读性和引导性 B、探索性、间接性和引导性 C、间接性、引导性和简捷性 D、间接性、引导性和复杂性 10、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我国普通高中阶段的课程设置方式是()。 A、以分科课程为主 B、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结合 C、以综合课程为主 D、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结合 11、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是( )。

2018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考试大纲含考试题型

2018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考试大纲含考试题型一、考试目标 1.理解并掌握教育教学和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能运用这些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中学教育教学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问题。 2.理解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掌握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具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能力。 3.掌握中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能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4.理解中学生生理、心理的特性和差异性,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 5.掌握班级日常管理的一般方法,了解学习环境、课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知识,具有设计一般课外活动的能力。 6.掌握教师心理,促进教师成长。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了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2.掌握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理解教育的基本功能,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精神文化等的相互关系;理解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人的个性形成,以及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及它们在人的发展中的各自作用;了解青春期生理的变化,包括中学生的身体外形、体内机能、脑的发育、性的发育和成熟。 3.理解义务教育的特点;了解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了解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熟悉我国当前的学制。 4.掌握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了解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教育方针,熟悉国家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及其相互关系。 5. 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等。

《教育知识与能力》主观题必背

1.教育的概念。(辨析题、简答题) 答:广义的教育,指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2.简述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答:第一,遗传是影响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第二,环境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第三,教育是影响人的发展的主导因素;第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3.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答:第一,学校教育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第二,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第三,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简述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答:第一,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第二,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体的功能。第三,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第四,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5.简述课程计划的含义与内容。 答:①课程计划又叫教学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②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培养目标及课时分配;③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④是指导和规定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作用)。

6.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与作用。 答:①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②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③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作用)。 7.简述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答:①科学思想性。教科书的编写内容上要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②基础性。教科书的编写要强调内容的基础性;③实用性。教科书的编写要注意实用性;④统一性。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性与教学法要求统一;⑤表达确切。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⑥联系性。要兼顾各个学科的关系和各个年级的衔接。 8.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答:第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 第二,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 第三,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 第四,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四个统一】 9.简述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答:第一,备课。这是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第二,上课。这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第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反馈。第四,课外辅导。第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0.简述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