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及发展趋势

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及发展趋势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人们对生态问题的重视越来越高。
为了推进全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我国积极倡导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力度,深化生态文明建设。
本文以2023年作为视角,探讨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观念体系和行动指南。
它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科学发展观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指导方针,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此基础上,我国加强了环境保护、能源节约利用等方面的工作,实现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科学发展观注重全面协调,推动了社会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在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要达到协调和谐。
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文明建设。
最后,科学发展观注重人的地位,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尊重人民群众的权利,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未来发展趋势近年来,我国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但这并不意味着工作已经完成,未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努力。
从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1、加快能源转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这也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未来,我们将从资源利用效率、新能源技术研发等方面入手,加快能源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
2、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
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环保工作,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推进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未来,我们将继续推进绿色发展,培育绿色产业,鼓励企业更加注重环保问题,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实现社会经济的绿色转型。
4、加强环境法制建设环境法制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七大强调,深入贯彻落实发觉发展观是促进社会和谐,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必然要求,县委书记方显中在县委十届三次全会上提出,进一步解放思想要深入推进科学发展。
同时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要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
通过这次学习,结合环保工作实际,有一些心得与大家共勉。
一、建设生态文明极具战略意义生态文明具有丰富内涵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它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
按照生态文明“人类生态学的满意原则,经济生态学的效益原则和自然生态学的和谐原则"的要求,生态文明不仅要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更要体现人与人关系的和谐,社会和和谐;要通过发展循环经济,统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整体利益,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环境权益,全面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在合理配置资源,满足当代需求的同时,还要为后代留出持续发展的空间;要改造传统的发展模式,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化,达到循环发展的高效与协调;以城市建设为中心,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平衡;弘扬环境道德,强化生态理念,塑造精神生态,确保社会的持续繁荣和发展。
生态文明是由良好的生态环境,高效的生态经济和共生的生态社会所构成。
生态环境是基础,生态经济是条件,生态社会是目的,是相互促进、相互支撑、不可缺少的三大系统。
建设生态文明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了人类文明与自然演化的相互作用,一方面是人类对自然的作用,包括索取资源和空间,享受生态系统的服务,向环境排放废物。
另一面是自然对人类的反作用,包括资源制约,自然危害,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
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会带来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自然就会威胁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存。
科学发展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作用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作业题目:科学发展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作用延边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2012级\科学发展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作用【摘要】在工业文明迅速高效地发展、其丰硕成果被人类各阶层所享用的同时,我们不得不面对所陷入的生态环境危机。
在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下,必须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这样发展计划,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建设一、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含义在2003年7月28日,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的讲话中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首先,核心是以人为本,指的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把依靠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要能让人民有梦可做,有梦可实现,人民的利益是一切工作的根本。
其次,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共同进步,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国家整体的前进发展要处于可循环、可持续的良性运转状态,不能出现为了经济发展而破坏环境保护这样目光短浅的做法,而是应该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国家、建设环境友好型国家,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024年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研究——以贵阳市为例》范文

《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研究——以贵阳市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发展模式和城市治理理念不断更新。
贵阳市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区,积极响应科学发展观,以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为抓手,不断探索和实践。
本文旨在探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以贵阳市为例,分析其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背景与现状贵阳市作为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贵阳市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城市绿化率不断提高,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成效显著。
同时,贵阳市在产业结构调整、新能源利用、循环经济等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三、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与挑战尽管贵阳市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面临一些问题与挑战。
一是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二是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压力较大;三是城市管理和治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深入分析并寻求解决方案。
四、科学发展观在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在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科学发展观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居民的需求和利益,提高城市生活的质量和幸福感。
2. 全面协调,统筹发展。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推动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者的良性互动。
3. 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
积极推广绿色发展理念,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
五、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策略与措施针对存在的问题与挑战,贵阳市采取了一系列策略与措施:1.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
请简要论述生态文明建设和科学发展观的关系

请简要论述生态文明建设和科学发展观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而科学发展观提倡协调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性。
下面我将对两者的关系进行简要论述。
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
科学发展观立足于人民利益,追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保护的统一,强调经济社会发展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
在实现经济发展的要注重环境保护,避免牺牲生态环境而带来的短期效益。
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求我们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不断推动绿色发展理念的实践。
生态文明建设和科学发展观互为支撑、相互促进。
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资源和生态条件。
而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过程中,也需要有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持和保障,以确保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环境的持续改善。
再次,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以人为中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思路,这就要求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循环利用,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
只有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做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和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相互验证和完善。
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科学发展观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论,促使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而实践过程中的成果和教训,也为科学发展观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提供了经验和启示。
生态文明建设和科学发展观是密不可分的。
它们既有相互支撑的关系,又体现了相互促进、相互验证的特点。
只有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追求综合建设小康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和谐统一。
生态文明建设和科学发展观是密不可分的,它们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追求小康社会与生态文明的和谐统一。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来 。据统 计 , 国每 年新 增 的人 口数 量 为 15 0万 人 . 我 0 几
乎 相 当 于 一 个 中 等 大 小 的 西 欧 国 家 的 总 人 口数 量 巨 大 的人 口不 仅 对 社 会 经 济 发 展 造 成 巨 大 的 阻 力 .影 响 人 民
生 活水平 的改善 , 且给 自然 资源 和生 态环境 造成威 胁 。 而 我 国人 均水 资源 占有 量仅 为世界 平均 水平 的 1 . 国人 , 我 4
的 文 明 发 展 道 路 ”】 一 次 把 生 态 文 明 作 为 与 物 质 文 【第 2
明 、政治 文 明和精 神文 明并列 的社会 文 明载 入党 的正 式
文 献 。 因 此 .生 态 文 明 也 是 社 会 文 明 体 系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同 物 质 文 明 、 治 文 明 、 神 文 明 交 互 作 用 , 同 推 它 政 精 共
面貌 生态 文 明就是人 类 在改造 自然 以造福 自身的过 程
中 为 实 现 人 与 自然 之 间 的 和 谐 所 做 的全 部 努 力 和 取 得 的 全 部 成 果 , 象 征 着 人 与 自然 相 互 关 系 的 进 步 状 态 生 态 它 文 明既 包 括 人 类 保 护 自然 环 境 和 生 态 安 全 的 意 识 、社 会 科 学 、 律 、 度 、 策 。 包 括 维 护 生 态 平 衡 和 可 持 续 发 法 制 政 又 展 的科 学 技 术 、 织 机 构 和 实 际 行 动 l 从 人 类 社 会 文 明 组 l I 形 态 的 演 变 发 展 来 看 . 态 文 明 是 一 种 新 文 明 . 人 类 社 生 是 会发展 进程 中出现 的 . 比农 业 文 明 、 业 文 明 更 先 进 更 高 工 级 的 文 明 . 人 类 文 明 发 展 的 必 然 趋 势 党 的 十 六 大 报 告 是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大理市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综述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大理市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综述摘要:十七大以来,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文明不断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特征和重要建设目标。
大理作为一个拥有丰富生态资源的地区,有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天然优势,但大理要真正实现生态文明建成和谐社会仍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之下。
本文从生态文明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现状、科学发展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作用以及大理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以期对大理市生态文明建设有所裨益。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大理市;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把生态文明提到了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并举的战略高度,充分说明了我国新时期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正是由于国家的高度重视,因此也引发了学界对于生态文明的研究热潮,国内外学者对于什么是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提出了许多富有见地的看法。
一、生态文明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现状(一)关于生态文明的内涵燕乃玲认为,生态文明的内涵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二是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三是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
万本太则提出,生态文明的内涵应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从自然观上看。
认为自然界是客观自然与历史自然的统一,人的价值只是自然价值的延伸和升华。
二是从价值观上看。
主张摒弃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强调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存在的权利是平等的,是相互依存、协调共生的。
三是从发展观上看。
生态文明要求发展的强度必须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资源环境承载力决定了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模式。
四是从消费观上看。
生态文明强调以实用节约为原则,在不影响人自身生存的前提下,注重生活方式的实用性。
王慧敏认为,生态文明的核心内容是生态平等,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人地平等,即抛弃”人类中心主义”,人与自然平等相处,合理控制改造利用自然界的程度,保持生物的多样性和维护生态环境的完整稳定。
从科学发展观中领悟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心得

从科学发展观中领悟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心得。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类和自然是息息相关的,人类依赖于自然的物质和能量来维持生存和发展。
由此可见,人类必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才能够实现自己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我们需要将环保、生态保护和资源节约作为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自然保护、推进生态建设,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消耗。
我们需要改变一些不良的环境和生活习惯,实现生态经济、绿色发展和低碳经济,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科学发展观还要求我们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这三个概念的关系密不可分,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支持。
我们必须要协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做到经济、环保和社会的三位一体发展,在社会、经济、环境等多维度上对持续发展进行全面考虑。
当我们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应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防止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过度的破坏,从而保证可持续发展。
同时,我们应该通过多方面的措施,强化对社会的全面发展,增加社会福利,改善社会环境,为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科学发展观还提出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是社会的核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社会赋予人们更多的权利和自由,使得每个人能够自由地发展自己的潜力和能力,摆脱贫穷、不平等和人权的侵害。
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教育、人口、文化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为社会经济进步提供人才支持。
科学发展观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指导。
我们应该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秉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遵守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建设出更加繁荣、安全、富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卷第2期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10,No.22008年3月Journal of Liaoning Technical U 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Mar.2008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生态文明建设贾丽艳(渤海大学社科部,辽宁 锦州 121000)摘要:为探讨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实践问题,通过对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哲学基础的分析,确认科学发展引领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文明的深刻变革,提出应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又好又快的发展,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建设中图分类号:B 82-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91X (2008)02-0113-04Ecological civilization building that isled by the scientif 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J IA liyan(Depart ment of Social Sciences ,Bohai U niversity ,Jinzho u 121000,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 he problem of adhering to t 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 ment and building 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Based on t he analysis of p hilo sop hical basis of t 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 ment and build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t is confirmed t hat building 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led by scientific develop ment is a p rofound change in human civilizatio n.Adhering to t 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 ment ,people -oriented ,comp rehensive coordinated and fas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 ment and const ructio n of a resource -saving and environment -friendly society are ideological weapons for t he t heory of realizing t he comprehensive const ruction of a well -off society.K ey w ords :develop ment concept of scienc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building 收稿日期:2008-01-03 作者简介:贾丽艳(1956-),女,辽宁阜新人,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西方哲学史研究。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这是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新阐述,其实质就是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又好又快的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 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生态文明建设“西方的环境危机触发了绿色生态运动,生态运动产生了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集中体现于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中”[1]。
我们党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实践中,发展成为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
科学发展观引导科学技术和生产发展的哲学世界观和哲学思维方式指导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是先进相对落后、文明相对愚昧长期演进的历史过程。
以往的文明,其着眼点主要是物质,是物质生产能力的提高,人类物质生活的改善。
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生态环境的危机。
特别是工业文明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破坏,土地沙漠化,全球气候变暖、“城市病”等等全球性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人类开始反思由于物质文明而打破生态平衡的后果。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面对加剧的各种全球性问题和持续的能源危机,在世界范围内开始了关于“增长的极限”的讨论,生态环保运动逐渐兴起。
1972年联合国斯德哥尔摩会议通过《人类环境宣言》以来,人们将发展看作是追求和社会要素(政治、经济、文化、人)和谐平衡的过程,注重人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人们将发展看作是人的基本需求逐步得到满足、人的能力发展和人性自我实现的过程,以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和在全球取得共识为标志。
传统的关于发展的观点是线性的,发达国家沿这条单一的轨道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其他落后的国家所面临的挑战就是要这一轨道上赶上发达国家,于是最便利的发展方法就是仿效那些走在前面的国家。
发展中国家就是以发达国家为榜样,要享受工业文明成就,走发达国家的发展道路,加剧了各种全球性问题进一步发展。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创造了许多奇迹,创造了高速经济增长,与此同时,中国在建材消费、能源消耗、空气污染物排放、水污染物排放等也居于世界第一。
近年来,中国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引发国际压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日益紧迫的现实需要。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5年就指出要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先后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
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飞跃,是党的执政理念的新升华,体现了当代中国发展的新要求。
科学发展观,就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它是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情况下,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根据中国实际和改革开放的实践提出来的,切合当代世界发展趋势的一种新的发展观。
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建设生态文明。
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作为全球最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首次将生态文明提到了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同样的战略高度,实乃重大创举。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是科学发展观。
生态文明建设有一个理念系统,其中“可持续发展观”是最基础性的。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整体发展观,它的实质是协调,是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自然资本的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长远发展观,它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不构成危害的发展,是一种着手于现在,着眼于未来的发展观。
环境污染与资源枯竭是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的起点,也是始终不变的关注点。
可持续发展的真正落脚点是科学发展观。
2 生态文明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引导科学技术和生产发展的哲学世界观和哲学思维方式是生态文明,这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中关于物质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基本观点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运动着的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
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和发展方式时,坚持社会和自然的统一,既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又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关系,同时科学地揭示了这两种关系之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辩证联系。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文明以农业产生和文字发明为标志。
恩格斯说,人类“从铁矿的冶炼开始,并由于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而过渡到文明时代”[2]。
马克思、恩格斯充分肯定自然界对人的优先存在地位,认为自然界制约和规定着人的生存和发展,随着实践水平的提高,人必将走向与自然的和谐,自然是客观自然与历史自然的统一。
马克思认为人的解放只能是在对自然规律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调整人的社会存在属性与积极顺应自然才能实现,人是自然存在属性与社会存在属性的统一。
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协调的重要基础。
马克思认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自然因素始终发挥着基础作用,而人是通过劳动与自然界发生联系的。
恩格斯指出,“人们会重新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而那种把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对立起来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愈不可能存在了。
但是要实行这种调节,单是依靠认识是不够的。
这还需要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连在一起的我们今天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3]385。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包含着对人类文明的反思,从而使生态文明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和根本属性。
在看到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和工业产业的发展生态环境的影响时,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信中曾经写道:“耕作的最初影响是有益的,但是,由于砍伐树木等等,最后会使土地荒芜”[4]。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认为人的社会属性是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的,人的解放只能是在对自然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去积极地顺应自然,这种对自然的积极顺应只能是社会化的人,“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411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0卷 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5]必须时刻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3]383-384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自觉地保护自然环境、创建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和重要特征之一。
马克思在论述生产力的发展时,总是强调生产力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正如马克思所说,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
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
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6]。
恩格斯曾经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7]。
面对生态环境的严峻形势,恩格斯认为,人们要自觉地对唯利是图、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的生产方式和经济行为逐步实行彻底的变革,以保证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共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推动人类文明持续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