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测绘

水文地质测绘
水文地质测绘

第二章水文地质测绘

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填图)––––是以地面调查为主,对地下水和与其相关的各种现象进行现场观察、描述、测量、编录和制图的一项综合性工作(一种调查手段)。

目的:为地区规划或专门性生产建设提供水文地质依据。

提交成果:图件––––水文地质图;报告––––水文地质测绘报告等。

水文地质测绘是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在水文地质普查阶段,主要是进行水文地质测绘,在勘探阶段,测绘则是退居次要地位。

通常在相同比例尺的地质图上填水文地质图。

若没有地质底图,则要同时进行地质图,水文地质图的填图,这时称为综合性地质—水文地质测绘。此种测绘所用的地形底图比例尺,一般要求比最终成果图的比例尺大一倍。

§1 水文地质测绘的任务

一、水文地质测绘的主要任务

水文地质测绘的主要任务是解决下列问题:

(1)测区内地下水的基本类型及各类型地下水的分布状态、相互联系情况;

(2)测区内的主要含水层、含水带及其埋藏条件;隔水层的特征与分布;

(3)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4)概略评价各含水层的富水性、区域地下水资源量和水化学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规律;(5)各种构造的水文地质特征;

(6)论证与地下水有关的环境地质问题。

二、水文地质测绘的主要内容

为完成上述任务,水文地质测绘一般应包括下述调查内容:

(1)基岩地质调查;

(2)地貌及第四纪地质调查;

(3)地下水露头的调查;

(4)地表水体的调查;

(5)地表植物(即地下水的指示植物)的调查;

(6)与地下水有关的环境地质状况的调查。

也就是说,水文地质测绘是综合性的调查研究工作。

三、水文地质测绘的主要成果

水文地质测绘的成果主要有:①水文地质图(包括具代表性的水文地质剖面);②水文

地质测绘工作报告(或图幅说明书);③各种地下水点和地表水体的调查资料。

水文地质图与地质图比较,有以下不同:

(1)内容的综合性。水文地质图的内容:①各种地质界线;②地貌单元界线;③地下水点;④岩石的富水性;⑤地下水类型;⑥含水层的埋藏条件;⑦地下水流场特点;

⑧水化学特征等。成果图既可是一张综合性的水文地质图,也可以由一系列地下水单项要素图件组成。

(2)鉴于水文地质图内容的复杂性,水文地质图不单纯是在野外实地测绘时一次性填绘出来的,而是在野外对各种地质、地貌、地下水露头及其它有关现象的观察测量资料所填绘的草图基础上,加上某些室内外试(实)验、分析和动态观测资料,通过室内整理研究后编制出来的。

在野外进行水文地质测绘主要需掌握对地质、地貌、水文地质点进行观测、描述和测量的基本方法。

§2 水文地质测绘的基本工作方法

一、准备时期

1.收集与熟悉测绘区自然地理、地貌、地质及水文地质资料;

2.确定各项工作量,对测绘点,测绘路线作出合理安排;

3.对航、卫片进行解释;

4.现场踏勘,建立地层层序,确定标志层;

5.按照“规范”编制各项技术要求,工作规程和成果标准,制定有关的规章制度。

二、野外时期

1.实测剖面:首先是查明层序、岩性、厚度、接触关系,确定标志层;其次是研究岩石中

的空隙等水文地质特征。

布置原则:剖面应选在有代表性的地段上,沿地层倾向布置。

2.布置观测点:每个测点要求观测仔细、描述认真、测量准确、记录全面、绘图清晰和采

样完整。

通常观测点有三类:(1)地质点;(2)地貌点;(3)水文地质点(或简称为水点)。(1)观测点的布置原则:

①地质点:布置在地层界面、断裂带、褶皱变化剧烈部位、裂隙、岩溶发育部位等;

②地貌点:布置在地形控制点、地貌成因类型控制点、各种地貌分界线等;

③水文地质点:布置在泉、井、钻孔、地表水体、地表水渗漏地段等重要的水文地质

点上。

(2)观测线的布置原则:

要用最短的路线观测到最多的内容。

①在基岩区:小比例尺时,垂直于地层(含水层)、断层等的走向布置观测线(穿越法),

大比例尺时,也常沿层追索(追索法);

②在松散层分布区:则垂直于河流走向或垂直于地貌分界线方向;

③在山前倾斜平原:沿地表倾斜最大的方向。

布置观测线还要注意三点:a.从主要含水层的补给区向排水区布置;b.能见到更多的水点,井、泉、钻孔、地表水体等;c.应有较多的地质露头。

3.进行必要的轻型勘探和抽水

为取得被淹没的断层的确切位置,裂隙或岩溶的发育地段,常布置一些坑、槽、浅钻或物探工作。又如为取得含水层的富水性、水文地质参数等资料,常布置一些水井的简易抽水试验。再如为取得松散层的厚度也可布置一些物探工作。

4.作好野外时期的汇总工作

野外测绘时期,每天都要对当日的记录和图件认真地检查,清抄编录,清绘图件,整理样品,总结出规律性的认识,并对第二天的工作作出安排。

三、室内时期

室内时期是完成编写测绘成果的阶段,是整理、分析所得资料,编写出高质量报告的关键时期。主要工作有:

1.仔细核实、检查野外获得全部原始资料,一旦发现问题需返回现场作补充工作;

2.进行实验室工作,完成水、土、岩样分析,实验和鉴定工作;

3.确定图件报告的编制原则;

4.正式编制图件和编写文字报告;

5.按规定评审报告,并按评审意见进行修改与补充;

6.按要求将资料存档。

§3 地质调查

水文地质测绘通常在相同比例尺的地质图上进行。

在无地质图的地区,则需进行综合性的地质—水文地质测绘。

由于地下水是形成、运动于各种地质体之中,赋存于地下岩石的空隙之中,质与量的变化都受到地质条件的制约,与当地的地层和构造条件密切相关,因此,只有掌握了地质条件,才能准确地认识区内的水文地质条件。地质调查是整个水文地质测绘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地质图是编制水文地质图的基础。

水文地质测绘中地质调查的内容:(1)观察、描述地层、岩性、构造;(2)填绘出各种地质分界线;(3)分析其与地下水的关系。

下面我们将讨论在水文地质测绘中研究地层、岩性、构造的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一、岩石性质的调查研究

1.调查研究岩性的目的

(1)岩石是贮存地下水的介质。因此,岩性是划分含水层和地下水类型的基础,一定类型的岩石就赋存一定类型的地下水(空隙类型),详见表2—l。

(2)岩石的产出条件直接决定着含水层的类型(埋藏条件)。块状产出的岩浆岩,地下水多呈脉带状分布;层状产出的岩石,通常有层状含水层分布,才能构成承压水盆地(或斜地);结晶的岩石,常有风化裂隙水分布。

(3)岩性常常决定着岩石的富水性(或含水性)。岩石的含水性是指岩石中地下水富水程度,一般以水井在单位降深下的出水量表示(单位涌水量q:L/s m)。岩石的含水性能主要取决于岩石中空隙的发育程度,而这些条件又和岩石类型有关。一般可溶岩类岩石的含水性为最好,各种泥质岩石为最差。

(4)岩石的矿物类型和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地下水的化学类型。

(5)岩石的类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地下水开采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有害环境地质作用。如在黄土地区易出现湿陷和坍塌,在软性土层地区易出现地面沉降,在岩溶区易出现地面塌陷等。

2.测绘中对岩性观察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松散岩石中,对地下水赋存条件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岩石的孔隙性。因此,要着重观测研究岩石组成的颗粒大小、排列及级配,其次是岩石的结构与构造,再次是岩石的矿物与化学成分。

在非可溶性的坚硬岩石中,对地下水赋存条件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岩石的裂隙发育状况。因此,要着重研究裂隙的分布状态、张开程度、充填情况及裂隙发育强度等。这些特征主要决定于其成因类型,尤其是构造裂隙的力学属性。此外,对玄武岩、火山岩等喷出岩还应注意它们有完成岩孔洞存在。

在可溶岩中,对地下水赋存条件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岩石的岩溶发育强度。因此,要着重研究岩石的化学、矿物成分及岩石的结构和构造与岩溶发育的关系。

二、地层的调查研究

地层是构成地质图和水文地质图的最基本的要素。在地质测量时,地层是最基本的填图单位。有了地层时代的概念,便有了三维空间地质结构的概念。在正常的地层层序中,我们只要知道其中的某个层位,便可知道该层上、下的地层。

地层又是识别地质构造的基础,凡是确定较大型的构造形迹,都必须有地层方面的依据。

图2—3所示,是3个钻孔中所遇岩性不同,而地层时代却相同(因沉积环境所致),如不了解这一点,则很可能认为3个钻孔之间有断层存在;图2—4则说明,虽属同时代的岩

溶,但因构造运动影响,其高程却相差悬殊。

层状含水层,总是和某个时代的地层层位相吻合。因此,搞清了地层的时代和层序,也就搞清了含水层的时代和埋藏、分布条件。

在水文地质测绘中,研究地层的任务是:

(1)如测区内已有可以利用的标准地层剖面,在进行水文地质测绘时,应首先到现场校核和充实该标准剖面。

(2)如测区内没有已建立的标准地层剖面,则进行水文地质测绘时的首项任务就是测制调查区的标准剖面。这时,亦常需进行综合性地质一水文地质测绘。

(3)在测制或校核好标准地层剖面的基础上,确定水文地质测绘时所采用的地层填图单位,即确定出必须填绘出的地层界线。

(4)野外测绘时,按地质测量要求,实地填绘出所确定地层的界线,并对其作描述。

(5)据测区内地层的层序、时代、岩性及岩相变化特征,以及化石种类等,分析区内的古地理环境和其地质发展史,以判断区内地下水形成等水文地质条件。

三、地质构造的调查研究

地质构造对地下水的埋藏、分布、运移和富集有较大的影响(构造控水)。

在基岩地区,构造裂隙是最主要的贮水空间(其次还有风化裂隙、成岩裂隙和溶蚀孔洞)。在一般情况下,构造裂隙的力学性质决定着裂隙的含水性,而不同力学性质的裂隙又是有规律地分布在某种构造体系和构造形迹的特定部位。因此,研究构造条件,就可帮助我们寻找基岩地下水的赋存部位和富水规律。

构造条件决定着基岩地下水贮存的环境:

(1)一些隔水岩层或断层,可起到拦阻和富集地下水的作用;

(2)向斜构造也常有利于汇集地下水;

(3)区域地质构造格局和构造形迹的空间展布形态,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和富集规律(构造控水)。

1.基岩地区研究构造的任务:

(1)查明区内主要的构造及各种构造形迹的分布范围、空间展布形式及构造线方向;确定有利于地下水贮存的构造部位。

(2)深入分析各种构造形态及其组合形式对地下水贮存、补给、运移和富集的影响。

(3)观察研究各类岩石裂隙的成因类型、发育强度,特别是确定张应力裂隙的发育部

位及其与岩石含水性的关系。

2.在松散沉积物分布区研究构造的任务

(1)山区和平原区的接触关系。一些山区和平原之间的年轻断裂构造,常常控制着山区裂隙水和岩溶水对平原区孔隙水的补给条件,应予以充分注意。

(2)沉积盆地基底中的最新断裂构造和构造隆起。它们对上覆年轻沉积物的分布范围、厚度、岩相特征及现代环境地质作用等起控制作用,而这些因素又极大程度上控制着含水层或地下水的埋藏、分布条件。

(3)地壳的升降运动对河谷地质结构、岩溶作用的控制作用与影响。

四、地质调查的要求

1.从地下水赋存的地层,形成条件着眼,对区内各类松散层,基岩的岩性、构造、层序组合进行研究的基础上:

(1)对岩石中空隙的数量、特征和形成条件进行调查研究。

(2)对含水层、隔水层的分布特征及稳定性进行调查研究。

(3)对松散岩层的成因、分布特征、空隙大小和数量进行调查研究。

(4)对基岩的风化裂隙带和构造裂隙的形成规律进行研究,掌握其集中分布带的展布规律。(5)对可溶岩中岩溶的发育规律进行调查研究(平面上的分布规律,垂向上的发育深度)。2.对区内的地质构造进行调查研究

在基岩区地质构造对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分布规律、富水地段往往起控制作用(构造控水)。

(1)褶皱构造;

(2)断裂构造;

(3)倾斜构造;

(4)不同类型岩层的接触带等。

§4 地貌调查

地貌调查在水文地质测绘中占有重要位置,对调查区的地貌条件认识不清,对该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分析也必定出现问题。

1.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分布区

第四纪沉积物的分布经常与一定形态的地貌单元相吻合。地貌既可反映出地层、岩性、构造和外动力地质作用,尚可反映出第四系地层的类型和范围,也可反映出该区地下水的埋藏、分布特征和形成条件。

不同沉积类型的松散沉积物→岩性、地貌呈有规律的变化→地下水的特征不同。

洪积扇中的地下水:由山区→平原:

水文地质分带:Ⅰ 洪积扇上部带(潜水深埋带或盐分溶滤带);Ⅱ 洪积扇下部带(溢出带或盐分过路带);Ⅲ 洪积扇前缘以下带(潜水下沉带)。

总的水文地质特点(由上→下):

① 地形上坡度由陡变缓;

② 岩性由粗变细;

③ 岩层透水性由好到差;

④ 地下水埋深由大到小;

⑤ 补给条件由好到差;

⑥ 地下水的排泄,由径流排泄到→蒸发排泄(干旱半干旱气候下);

⑦ 矿化度由小变大,水化学类型:HCO 3→SO 4→Cl 型水;

⑧ 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由溶滤作用→浓缩作用(干旱半干旱气候下);

⑨ 地下水水位变幅由大到小;

⑩ 由潜水→承压水。

地下水的开发利用:洪积扇顶部:通常潜水埋深大,不利于取用地下水;溢出带以下,水质差;溢出带以上:最利于取用地下水。

2.基岩区

在基岩区,地貌单元常可反映出当地可能存在的含水层的类型、埋深和补、径、排条件。

(1)在侵蚀构造山区,地形陡,切割剧,第四系盖层薄;降水易流失,入渗条件差,地下水径流条件较好,且多被沟谷排泄;孔隙水不发育,地下水贮存条件不好。

(2)在剥蚀堆积的丘陵区,第四系盖层虽不太厚,但风化壳较厚,故风化裂隙水较发育。

(3)在构造盆地或单面山地貌区,常有丰富的承压(或自流)水分布。

3.地貌调查的主要任务

(1)对各种地貌单元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描述和测量,查明其成因类型、形成时代和发育历史,;

(2)查明各地貌单元与地下水之间的关系等。

地貌调查,一般是和水文地质测绘同时进行的,故在布置测绘路线时要考虑穿越不同的 Ⅰ Ⅱ Ⅲ

地貌单元,并将其分界线填绘在地形图上。

要求:把所得的资料,绘制成地貌剖面图和平面地貌图。

§5 地下水露头的调查研究

对于寻找和认识地下水来说,地质、地貌的调查仅是一种间接的手段(方法),对地下水露头的调查研究,则是直接可靠的方法,是整个水文地质测绘的核心工作。地下水露头的种类有:

(1)地下水的天然露头––––泉、地下水溢出带、某些沼泽湿地、岩溶区的暗河出口及岩溶洞穴等;

(2)地下水的人工露头––––水井、钻孔、矿山井巷及地下开挖工程等。在地下水露

头的调查中,利用最多的是水井(钻孔)和泉。

一、泉的调查研究

泉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泉水的出流表明地下水的存在。泉的调查研究内容有:

(1)查明泉水出露的地质条件(特别是出露的地层层位和构造部位)、补给的含水层,确定泉的成因类型和出露的高程。

(2)观测泉水的流量、水质及泉水的动态特征;现场测定泉水的物理特性,包括水温、沉淀物、色、味及有无气体逸出等;

(3)泉水的开发利用状况及居民长期饮用后的反映;

(4)对矿泉和温泉,在研究上述各项内容的基础上,还应查明其特殊组分及其出露条件与周围地下水的关系,并对其开发利用的可能性作出评价。

通过对泉水出露条件和补给水源的分析,可帮助确定区内的含水层层位,即有哪几个含水层或含水带。据泉的出露标高,可确定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泉的流量、水质及其动态,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含水层(带)的富水性、水质和动态变化规律,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含水层是承压水还是潜水。据泉水的出露条件,还可判别某些地质或水文地质条件,如断层、侵入体接触带或某种构造界面的存在,或区内存在多个地下水系统等。

另外,对泉水的研究,可根据泉流量的不稳定系数对泉进行分类,来判断泉的补给情况。

对于一些大泉,由于水量丰富、水质良好和动态稳定,多用于供水水源。

对于一些矿泉和温泉,应侧重分析其成因、特殊的化学成分、水温特点,调查其治病效果和热能利用情况。

二、水井(钻孔)的调查

在水文地质测绘中,调查水井比调查泉的意义更大。调查水井,能可靠地帮助确定含水层的埋深、厚度、出水段岩性和构造特征,反映出含水层的类型;调查水井,能帮助我们确定含水层的富水性、水质和动态特征。

水井(钻孔)的调查内容有:

(1)调查和收集水井(孔)的地质剖面(钻孔柱状图)和开凿时的水文地质观测记录资料;

(2)记录井(孔)所处的地形、地貌、地质环境及其附近的卫生防护情况;

(3)测量井孔的水位埋深、井深、出水量、水质、水温以及其的动态特征;

(4)查明井孔的出水层位,补、径、排特征,使用年限,水井结构,用后的反映。

在泉、井调查中,都应取水样,测定其化学成分;需要时,应在井孔中进行抽水等试验,以取得必需的参数。

在测绘中,对某些能反映地下水存在的非地下水露头现象(如地表植物、盐碱化等)及干钻孔等也应予以研究。

§6 地表水的调查

在自然界中,地表水和地下水是地球大陆上水循环最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两者之间经常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关系。图2—9和图2—10分别反映了石羊河流域和北方岩溶区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的情况,且具普遍规律性。只有查明两者相互转化关系,才能正确评价出地

表水和地下水的资源量,避免重复和夸大,才能了解地下水水质的形成和被污染的原因,才能正确制定区域内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规划和保护环境的措施。

地表水调查研究的内容。在查明地表水体的类型、水系分布、所处地貌单元和地质构造位置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查以下内容;

(1)查明地表水与周围地下水的水位在空间、时间上的变化特征。

(2)观测地表水的流速及流量,研究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量的转化性质,即地表水补给地下水地段或排泄地下水地段的位置;在各段的上、下游测定地表水流量(断面测流),以确定其补、排量及预测补、排量的变化。

(3)结合岩性结构、水位及其动态,确定两者间的补排形式(空间上),常见的有:①集中补给(注入式);②直接渗透补给;③间接渗透补给;④越流补给。从时间上考虑,则常将补给(或排泄)分为常年、季节和暂时性三种方式。

(4)分析、对比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成分,查明它们的水质特征及两

者间的变化关系。

(5)调查地表水(主要为江河)的含沙(泥)量及河床淤积或侵蚀速度。

(6)研究地表水的开发利用现状,掌握远景规划。

对地表水的调查内容(原教材):

一个地区地下水与地表水往往具有密切的水力联系。

(1)查明地表水体的类型、分布;

(2)测量地表水体的流量、水位、水化学成分等;

(3)通过断面测流的方法,确定河流与地下水的补排关系,补排水量及具体地段;

(4)在岩溶区注意分析河流量的增减或消失与地层岩性或构造的关系;

(5)利用遥感技术对地表水体污染方面的研究。

对地表植物的调查:

植物生长离不开水。某些植物的分布可以指示该地区有关地下水。例如:在干旱地区,某些喜水植物的生长,常指示该处有地下水;在盐碱化地区,可依据植物分带现象判断土壤的盐碱化程度。

§7 与地下水有关的环境地质调查

地下水是导致许多环境地质作用的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许多环境地质问题的产生,都可不同程度地反映出地下水的存在及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或活动情况。因此,在供、排水的水文地质测绘中,应对现存的或可能发生的环境地质问题进行观察研究。

1.分清环境地质问题的类型

(l)在天然条件下,与地下水活动有关的环境地质问题有滑坡、地震、塌陷、崩坍、沼泽化、盐渍化、冻胀以及地方病等;

(2)在供、排水条件下(人为条件下),与地下水作用有关的环境地质问题有地下水位持续大幅度下降、地面沉降、塌陷、地裂缝、崩坍、地震、井(泉)水枯竭、水质恶化、海水入侵、土地沙漠化、植被衰亡、次生盐碱化及地方病等。

上述有些问题,在天然条件下可以发生,在开采条件下(人为条件下)也可以发生,调查中应仔细区分。

2.调查研究的内容

(1)研究、调查区内地下水开采或排水前后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的类型、规模。重点放在供、排水后可能发生的环境地质问题上。

(2)调查、研究各种环境地质现象与区域地质构造、地下水状况和开发利用间的关系。

(3)了解各种环境地质作用的时、空变化规律,预测其发展趋势。

(4)对现存和预测出的环境地质问题,提出防治措施;对同一地区的供水、排水及环境保护,作到统一规划与管理。

思考题

1.水文地质测绘?

2.水文地质测绘的目的?

3.水文地质测绘是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在水文地质普查阶段,主要进行。

4.水文地质测绘通常在比例尺的地质图上填水文地质图。若没有地质底图,则

测绘所用的地形底图比例尺,一般要求比最终成果图的比例尺大倍。

5.水文地质测绘的主要任务和调查内容?

6.水文地质测绘观测线的布置原则?

7.水文地质测绘的成果主要有、水文地质剖面图、各种地下水点和地表水体的调

查资料,以及水文地质测绘报告。

8.水文地质图的主要内容?

9.水文地质测绘中调查研究岩性的目的?

10.水文地质测绘中对岩性观察研究的主要内容?

11.单位涌水量?

12.岩石的富水性一般以表示。

13.水文地质测绘中调查研究地质构造的目的?

14.地貌调查在水文地质测绘中的意义?

15.调查是水文地质测绘工作的核心工作。

16.地下水露头主要包括哪些?

17.泉的调查研究内容?

18.泉的不稳定系数?

19.水文地质测绘中对水井(钻孔)调查有什么意义?

20.水井(钻孔)的调查内容?

21.水文地质测绘中对地表水调查研究的意义及调查研究的内容?

22.与地下水有关的环境地质问题及其调查研究的内容?

水文地质规程文档

水文地质规程 第1条矿井水文地质工作是保证煤矿煤矿安全生产建设的一项重要技术基础工作。为做好矿井水文地质工作,掌握矿井水文地质规律,研究和解决太井生产建设中的水文地质问题,防治水害,保护和利用地下水资源,特制定本规程。 第2条矿井水文地质工作的基本任务: 一、开展矿区(井田)水文地质补充调查、补充勘探和水文地质观测工作。 二、为矿井建设、采掘、开拓延深、改扩建提供所需的水文地质资料或专门报告。 三、在采掘过程中进行水害分析、预测和防探水。 四、开展矿区(井田)专门防治水水中的水文地质工作。 五、为补充和改善矿区(井)生产、生活供水,进行调查、勘探,提供水源资料。 六、根据需要开展老矿区环境水文地质调查和研究。 第3条加强矿井水文地质的科学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引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并不断加以发展、创新。 第二章矿井水文地质类型的及其工作要求 第4条为了有针对性地做好矿井水文地质工作,从矿区水文地质条件、井巷充水及其相互关系出发,根据受采掘破坏或影响的含水层性质、富水性,补给条件,单井年平均涌水量和最大涌水量、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和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等项,把矿井水文地质划分为简单、中等、复杂、极复发杂四个类型(见表1)。 第5条极复杂型矿井,除必须按照水文地质特点和开采需要进行补充调查、勘探和专门试验,建立井上下水动态观测网,坚持长期观测,以及健全观测资料台帐和历时曲线等候外,还应做到: 一、高原山地向斜正地形岩溶矿区,要注重岩溶调查、暗河探测和封闭汇水洼地的水均衡工作,研究分析探放、堵截暗河水的方案与措施。 二、厂灰岩露头颁范围广,河溪发育,山塘水库多的矿区,要注重地表水体、岩溶泉同井下出水点关系的调查分析,做好探放溶洞泥砂水工作,防止大突水的威胁。 三、经常直接或间接受煤层顶底部石灰岩溶洞—溶隙高压富含水层突出威胁的矿区(井),要开展区域水文地质综合调查,研究岩溶发育规律,并采用大口径抽水、井下大型放水试验及连通试验,勘查岩溶水集中强径流带或岩溶管道带的颁。矿井开采,要研究制订具有针对性的截(堵截水源)排(疏降)措施方案。要注重突水与隔水层岩性、厚度、水压、构造及采故等关系的研究,不断寻求规律。 四、岩溶矿区都要注重地面岩溶塌陷规律的调查研究,并寻求防治途径。 第6条复杂型的矿井,应根据各矿的特点和开采需要,参照第5条的要求进行工作。其中: 一、开采含水(流)砂层、厚砾石层及地表河、湖等水体下煤层的矿区(井),要分析研究煤(岩)柱的隔水性能,注重观测导水裂隙带高度,并研究其规律。 二、开采煤层顶板直接为含水(流)砂层的矿井,进行开采应加强砂层水疏干和水砂分离方法的研究。

探放水设计规范

(MT/T632—1996) 井下探放水技术规范 发布时间:2008-01-09 01:30:42 来源:作者: 前言 本标准是根据《煤矿安全规程》(1992)、《矿井水文地质规程》(1984)以及《煤矿防治水工作条例》(1993)的有关规定,结合煤矿生产实际需要制订的煤炭行业标准。矿井建设和生产过程中进行探放水工程设计,施工设计应以本标准为技术依据。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煤炭工业部科技教育司提出。 本标准由煤矿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景海。 本标准委托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负责解释。 井下探放水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煤矿井下探放水的原则,探放水工程设计内容,探水钻孔布置及其施工的技术要求,探放水的安全技术措施等。 本标准适用于井工开采的矿井。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发布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

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煤矿安全规程煤炭工业部(1992) 矿井水文地质规程煤炭工业部(1984) 煤矿防治水工作条例煤炭工业部(1993) 3 、探放水原则 “每一个矿井必须作好水害分析预报,坚持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探水原则”(见《煤矿安全规程》第259条)。“采掘工作面遇到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确定探水线,进行探水”(见《煤矿安全规程》第260条)。 3.1 3.1、3.5、3.6、3.7、3.8各条分别按《煤矿安全规程》第260条的一、五、六、 七、九款的规定执行。 3.2 接近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地段,并有出水征兆时。 3.3 接近含水层、导水或可能导水的断层带或裂隙密集带、溶洞和陷落柱时。 3.4 打开防水隔离煤柱前。 4、探放水工程设计内容 探放水工程设计应包括以下内容: 4.1 探放水的采掘工作面及周围的水文地质条件、水害类型、水量及水压预计。 4.2 探放水巷道的开拓方向、施工次序、规格和支护方式。 4.3 探放水钻孔组数、个数、方向、角度、深度、孔径、施工技术要求和采用的超前距、

2018年年度水文地质预报

叙永县新房子矿业有限公司 2O18年度地质预测预报 一、预测预报的编制依据: 1、《煤矿安全规程》; 2、《矿井地质规程》; 3、《矿井水文地质规程》; 4、《煤矿防治水规定》; 5、四川省煤田地质局135地质队2016年10月提交的《四川省叙永县后山井田新房子煤矿矿井生产地质报告》; 6、新房子煤矿2018年度采掘计划 二、预测预报范围 回采工作面:11524、12324、11424、12124、12524; 掘进工作面:1060m标高运输巷、11125运输巷、11125上回风巷、11125下回风巷、11424工作面切眼、12524运输巷、 12524东回风巷、12524对拉工作面切眼、12324对拉工作面切眼、12724运输巷、12724工作面切眼、12224西回风巷、12224运输巷、12224东回风巷、12224西工作面开切眼。采掘工作面对应的地表。 三、地表情况 1、一采区采掘工作面对应地表是 四、煤岩层情况 五、地质构造

六、水文地质 2018年采掘工作面接替计划布置情况: 根据2018年采掘接替计划布置情况, 2018年计划布署2个回采对拉工作面生产,即一采区11524回采对拉工作面、和二采区12324回采对拉工作面,预计11524对拉采煤工作面于2018年5月中旬回采结束,从2018年6月开始搬家至11424采煤工作面回采。12124对拉采煤工作面于2018年4月回采结束,从2018年5月开始搬家至12324对拉采煤工作面回采,预计2018年9月底回采结束,从2018年10月开始搬家至12524对拉采煤工作面回采。 2018年计划布置6个掘进工作面,其中:开拓掘进工作面1个,准备掘进工作面5个,开拓巷道:1060标高运输巷45m(包括煤仓2个)、通风联络巷25m;准备巷道:11125运输巷275m、11125上回风巷215m、11125下回风巷257m、11424工作面切眼95 m、12524设备道55m、12524运输巷255m 12524东回风巷240m 、12524对拉工作面切眼190 m 、12324对拉工作面切眼190 m 、12724设备道65m、12724运输巷330m 、12724工作面切眼95 m、12224西回风巷575m、12224运输巷580m、12224东回风巷200m、12224西工作面开切眼90m。 矿井瓦斯等级: 根据泸州市安监局《关于2016年度煤矿瓦斯等级鉴定(测定)结果的批复》(泸市安监 [2017]93号,新房子煤矿为高瓦斯矿井,瓦斯绝对涌出量:2.40m3/min;相对涌出量:11.30m3/t;二氧化碳绝

矿井水文地质基础工作技术管理规定

矿井水文地质基础工作技术管理规定 为了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强化基础管理,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力度,防止重大水害事故发生,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煤矿防治水规定》等相关文件,结合我矿水害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一条成立地测通防部矿井防治水领导小组和矿井防治水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地测通防部。配备专职技术人员负责防治水工作,要定期专门研究解决防治水工作中的问题,检查各项防治水工程的进展情况,在人力、物力、资金等方面给与保证。 第二条制订水害防治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岗位、人员培训、计划执行、审批、检查和奖罚制度等,要职责明确,奖罚分明;建立健全防治水工作制度,加强矿井防治水工作的管理,加强矿井防治水工程的监督检查。每季度由总工程师召开一次防治水工作专题会议,每年组织1~2次专业技术骨干培训。 第三条设立防治水专门机构,至少配备2套完好的探放水设备。煤矿必须配备专职探放水人员和探放水队伍,探放水人员应纳入特殊工种管理,进行专门培训,并持证上岗。探放水工程要按有关规程规定,编制正规探放水设计,报经矿总工程师或技术负责人审查批准后方可实施。 第四条矿井必须有独立的排水系统。排水能力符合

《煤矿安全规程》规定。井口及工业广场地内建筑物的高程必须高于当地历年最高洪水位;在山区,还应避开可能发生泥石流,滑坡的地段。井口和工业场地内建筑物的高程必须高于当地历年最高洪水位。低于当地历年最高洪水位时,必须有防、疏、排水措施。井口附近或塌陷区内外的地表水体可能溃入井下时,必须按《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修筑堤坝、沟渠或采取其它相应措施。技术措施报经矿总工程师或技术负责人审查批准后方可实施。 第五条防治水机构必须查明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具备与矿井水文地质类型相匹配的水文地质图件和资料,建立各种台帐,至少每季填绘、补充一次。配备专业地质测量队伍,定期对煤矿井巷工程、采掘工作面进行测量并绘制采掘工程平面图、井上下对照图和矿井充水性图等重要图件。 第六条防治水机构必须依据《制度》的要求,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矿井水文地质补充调查、勘探和观测工作。查明矿井的各种充水因素,分析研究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为防治水工作提供技术依据。要结合矿井水文地质特征,组织编制防治水规划、总体设计和单项工程设计。根据生产计划的安排,提供水情资料和各种水害预报。 第七条建立井上下水文动态监测系统,健全观测制度,定期观测水位、水压、水温、水质和矿井涌水量。观测成果资料每月月初报西部公司备案。

矿井水文地质概述及检查要点

第一部分矿井水文地质 一、地下水与矿井水的的基本知识 1、自然界中的水 地球上的水,以气态、液态和固态形态存在于大气圈、地球表面及地壳中。地球上的总水量约占地球体积的1﹪,约14亿立方公里。大气圈、水圈、岩石圈里的水,彼此之间有着密切的转换关系,要通过水的循环来实现。------大循环、小循环。 1)地下水的主要类型:包气带水(土壤、沼泽等)、潜水(冲积层)、承压水(奥灰岩溶水)。 2)地下水水质:地下水水质有好多分类方法,如按水的温度分类、按矿化度分类、按酸碱度分类、按硬度分类、按放射性、耗氧量、卫生条件分类等等。 2、矿井水的主要来源 1)煤层及煤系围岩中的地下水: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2)地表水源:河、湖、海、水库、水塘等。 3)大气降水的直接渗入。 4)老窑及淹没井巷积水。 3、矿井水的涌水通道 1)自然通道:孔隙、裂隙、岩溶、透水断裂带。 2)人为通道:未封闭或封闭质量差的钻孔、回采后顶板冒落和底板鼓胀裂隙、矿井排水后因潜蚀掏空产生的疏通裂隙和地表塌陷。

3)影响矿井充水的因素:自然因素----地形、煤层上下岩层的组合形式、地表水。 人为因素----开拓方式、采煤方法、疏干方法。 二、矿井水文地质 1、矿井水文地质工作的基本任务 1) 开展矿区(井田)水文地质补充调查、补充勘探和水文地质观测工作。 2) 为矿井建设、采掘、开拓延深、改扩建提供所需的水文地质资料或专门报告。 3) 在采掘过程中进行水害分析、预测和防探水。 4) 开展矿区(井田)专门防治水工程中的水文地质工作。 5) 为补充和改善矿区(井)生产、生活供水进行调查、勘探,提供水源资料。 6) 根据需要开展老矿区环境水文地质调查和研究。 2、地质类型的划分 1) 划分依据:矿区水文地质条件、井巷充水及其相互关系、受采掘破坏或影响的含水层性质、富水性、补给条件、单井年平均涌水量、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等。 2) 煤矿矿井矿井地质类型:水文地质简单、水文地质中等、水文地质复杂、水文地质极复杂。(崔矿为水文地质比较复杂----专家意见) 3、补充调查与观测

煤矿水文地质观测工安全技术操作规程(通用版)

The prerequisite for vigorously developing our productivity is that we must be responsible for the safety of our company and our own lives.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煤矿水文地质观测工安全技术操 作规程(通用版)

煤矿水文地质观测工安全技术操作规程(通 用版) 导语:建立和健全我们的现代企业制度,是指引我们生产劳动的方向。而大力发展我们生产力的前提,是我们必须对我们企业和我们自己的生命安全负责。可用于实体印刷或电子存档(使用前请详细阅读条款)。 一、适用范围 第1条本操作规程适用于本矿井的水文地质观测工。 二、上岗条件 第2条必须经过培训,考试合格,持证上岗。 第3条必须熟悉《安全生产法》、《煤矿安全规程》、《矿井水文地质规程(试行)》、《煤矿防治水工作条例》中的有关技术规定。 第4条必须经过煤矿安全知识培训,掌握一定的防灾和避灾知识。 三、安全规定 第5条严格按照《煤矿安全规程》、《矿井水文地质规程(试行)》、《煤矿防治水工作条例》中的有关技术要求进行操作。 第6条必须掌握矿井水文地质的观测、分析方法,以及仪器、仪表的定期检校、保养和使用的管理制度。 第7条提交的各类成果资料必须经技术主管或分管科长把关审核。

水文地质观测结果应及时复查、核实,确保提供的水文地质资料真实可靠。 第8条严禁在水文地质观测、计算、资料编录、总结等工作中弄虚作假。 第9条发现重大水害隐患,必须及时汇批,紧急情况应直接向矿凋度室或矿有关领导报告,并做好记录。 第10条对小煤矿、老窑、老空积水区的观测,必须有两人以上,严禁单人进行观测。严禁擅自进人通风不良或空顶区域内观测水情。 四、操作规定 第11条水文地质观测应根据观测项目及有关规定,确定观测的内容、目的及观测方法。 第12条必须备齐观测工具、专用记录簿,并且统一编号,妥善保管。现场记录应用铅笔填写,以防水浸后造成记录模糊不清。 第13条检查地面观测孔,其中的淤积物必须低于观测层底面,导水应畅通,否则要注意用水冲洗或用液体二氧化碳冲洗。 第14条检校观测水位、水压、水量的仪表器具,使之符合精度及安装要求。 第15条备齐原始记录表。

水文地质观测工安全技术操作规程(2016年最新)

水文地质观测工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一、适用范围 第1条本操作规程适用于全国各类煤矿的水文地质观测工。 二、上岗条件 第2条必须经过专业技术培训,考试合格,持证上岗。具有一定专业技术职称。 第3条必须熟悉《安全生产法》、《煤矿安全规程》、《煤矿防治水规定》中的有关技术规定。 第4条必须经过煤矿安全知识培训,掌握一定的防灾和避灾知识。 三、安全规定 第5条严格按照《煤矿安全规程》、《矿井水文地质规程(试行)》、《煤矿防治水工作条例》中的有关技术要求进行操作。 第6条必须掌握矿井水文地质的观察、分析方法,以及仪器、仪表的定期检校、保养和使用的管理制度。 第7条提交的各类成果资料必须经技术主管或分管科长把关审核。水文地质的观测结果应及时复查、核实,确保提供的水文地质资料真实可靠。 第8条严禁在水文地质观测、计算、资料编录、汇总等工作中弄虚作假。 第9条发现重大水害隐患,必须及时汇报。紧急情况应直接向矿调度室或矿有关领导报告,并做好记录。 第10条对小煤矿、老窑、老空积水区的观测,必须有两人以上,严禁单人进行观测。严禁擅自进入通风不良或空顶区域内观测水情。 四、观测准备 第11条水文地质观测应根据观测项目及有关规定,确定观测的内容、目的及观测方法。 第12条必须备齐观测工具、专用记录簿,并且统一编号,妥善保管。现场记录应用铅笔填写,以防水浸后造成记录模糊不清。 五、观测 第13条检查地面观测孔,其中的淤积物必须低于观测层底面,导水应畅通,否则要注意用水冲洗或用液体二氧化碳冲洗。

第14条检校观测水位、水压、水量的仪表器具,使之符合精度及安装要求。 第15条备齐原始记录表。 第16条固定观测人员,检查排水设备能力和防水路线。 第17条地面水文地质观测应根据需要进行观测。地面水文地质调查与观测的内容要符合《煤矿防治水规定)》的要求。地面水文地质观测包括水文气地质点的观测。 第18条对地面气象观测的要求。 1.凡距离气象台(站)较远的矿井,应在设立的气象观测站内进行观测;距离气象台(站)较近的矿井,应在设立的雨量观测站内进行观测。 2. 矿井气象观测项目与气象调查内容相同。观测降水量常用的仪器为自记雨量计。自记雨量记需经常调整自计钟,换自计纸,添加墨水,并应进常观测仪器运转情况。 3.观测降雨量记至0.1mm,不足0.05mm时可不作记载,历时记分。 4.每日降水量以早8时为每日分界,从本日8时至次日8时的降水量为本日的降水量。 5.观测降水量应采用定时分段观测制,非雨季可只分一段,每日8时观测。但降水量大的地区或雨季高峰时则应根据矿区(井)防洪需要规定观测时间。时段及其相应时间见下表: 降雨量观测时间分段表

防隔水煤(岩)柱的尺寸要求-最新《煤矿防治水规定》煤矿防治水工作条例(试行)_矿井水文地质规程(正式)

附录三防隔水煤(岩)柱的尺寸要求 (摘自《煤矿防治水规定点此查看全文》) 一、煤层露头防隔水煤(岩)柱的留设 煤层露头防隔水煤(岩)柱的留设,按下列公式计算: 1.煤层露头无覆盖或被黏土类微透水松散层覆盖时: H f=H k+H b(3-1) 2.煤层露头被松散富水性强的含水层覆盖时(图3-1): H f=H L+H b (3-2) 式中H f--防隔水煤(岩)柱高度,m; H k--采后垮落带高度,m; H L--导水裂缝带最大高度,m; H b--保护层厚度,m; α--煤层倾角,(°)。 根据式(3-1)、式(3-2)计算的值,不得小于20 m。式中H k、H L的计算,参照《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的相关规定。 图3-1 煤层露头被松散富水性强含水层覆盖时防隔水煤(岩)柱留设图 二、含水或导水断层防隔水煤(岩)柱的留设 含水或导水断层防隔水煤(岩)柱的留设(图3-2)可参照下列经验公式计算:

P 35.0K p KM L ≥20 m 式中 L --煤柱留设的宽度,m ; K --安全系数,一般取2-5; M --煤层厚度或采高,m ; p --水头压力,MPa ; K p --煤的抗拉强度,MPa 。 图3-2 含水或导水断层防隔水煤(岩)柱留设图 三、煤层与强含水层或导水断层接触防隔水煤(岩)柱的留设 煤层与强含水层或导水断层接触,并局部被覆盖时(图3-3),防隔水煤(岩)柱的留设要求如下: 图3-3煤层与富水性强的含水层或导水断层接触时防隔水煤(岩)柱留设图 1.当含水层顶面高于最高导水裂缝带上限时,防隔水煤(岩)柱可按图3-3a 、图3-3b 留设。其计算公式为: L =L 1+L 2+L 3=H a csc θ+H L cot θ+H L cot δ (3-3) 2.最高导水裂缝带上限高于断层上盘含水层时,防隔水煤(岩)柱按图3-3c 留设。其计算公式为: L =L 1+L 2+L 3=H a (sin δ-cos δcot θ)+ (H a cos δ+M )(cot θ+cot δ) ≥20 m (3-4)

水文地质技术管理制度(新版)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水文地质技术管理制度(新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水文地质技术管理制度(新版) 1、矿井水文地质工作是保证煤矿安全正常生产建设的一项重要技术基础工作。为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方针,防止重大水患事故发生,必须认真执行《煤矿安全规程》等有关规定要求。 2、各生产单位负责人地所在矿井防治水工作负领导责任,实行全面领导,定期分析研究解决防治水工作中的问题,检查各项防治水工程进展情况,在人力、物力、资金等方面给予保证;各生产单位总工程师对矿井防治水工作负技术责任,直接领导矿井防治水工作,为防治水患提供技术保证;地测部门是矿井防治水业务保安部门,必须按照五项业务保安责任制度和有关规程规定有计划地开展水文地质工作,为矿井防治水预防重大水患事故提供翔实可靠的基础成果资料,并提出预测预报,地测部门对预防重大水患事故负业务保安责任;设计部门要将防治水工作列入设计内容;各采掘区(队)长对本区的防治水安全措施的落实负直接责任;安监部门对防治水

的安全技术措施的落实进行监督检查。 3、矿井水文地质工作是防治水工作的基础。为此,必须依据《矿井水文地质规程》的要求,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矿区(井)水文地质调查、勘探和观测工作,查明矿井的各种充水因素,分析研究地下水的规律,为防治水工作提供技术依据,并根据生产计划安排的需要,不间断地提供水情资料和年(每年的2月底前)、季(季第一个月份的10日前)、月(每月10日前)水害情况预报,井巷接近危险地段或水情发生变化要根据有关规定提供临时水害通知单。各种水情资料、水患预报要翔实、具体,要有超前性;措施要有针对性,可操作性要强,经所在矿井总工程师审查批准后,发至设计、施工、安监处等单位和有关领导。 4、设计部门必须认真分析研究水患预测预报资料和有关的水文资料,在编制采掘工程设计时充分考虑水害因素,从工程设计开始,为防止重大水患和探放水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并将探放水工程纳入采掘工程设计和工作面衔接计划时间表内。 5、每一生产矿井必须坚持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探后采的探

各类水文地质观测台账操作规程

各类水文地质图纸 1.矿井充水性图。 2.矿井涌水量与各种相关因素动态曲线图。 3.综合水文地质图。 4.水文地质柱状图。 5.水文地质剖面图。 6.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矿井还应具备主要含水层等水位线图、井上下防治水系统图以及专门水文地质图(如区域水文地质图、岩溶图、地下水化学图)等。 (一)矿井涌水量观测成果台账; (二)气象资料台账; (三)地表水文观测成果台账; (四)钻孔水位、井泉动态观测成果及河流渗漏台账; (五)抽(放)水试验成果台账; (六)矿井突水点台账; (七)井田地质钻孔综合成果台账; (八)井下水文地质钻孔成果台账;

(九)水质分析成果台账; (十)水源水质受污染观测资料台账; (十一)水源井(孔)资料台账; (十二)封孔不良钻孔资料台账; (十三)矿井和周边煤矿采空区相关资料台账;(十四)水闸门(墙)观测资料台账; (十五)其他专门项目的资料台账。

煤矿水文地质观测工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不详点击数:1160 更新时间:2010-6-30 一、主要危险源 1.在工作面迎头收集资料时,顶、帮破碎没有进行“敲帮问顶”。2.在井下登高作业收集资料时,未采取有效保护措施。 3.在探水过程中未按规定操作钻机。 4.对周边老窑进行调查时,误入盲巷或瓦斯、一氧化碳超限的巷道。 二、使用围 第1条本操作规程适用于矿井的水文地质观测工。 三、上岗条件 第2条必须经过专业技术培训,考试合格,持证上岗。具有一定专业技术职称。 第3条必须熟悉《安全生产法》、《煤矿安全规程》、《矿井水文地质规程(试行)》、《煤矿防治水工作条例》中的有关技术规定。 第4条必须经过煤矿安全知识培训,掌握一定的防灾和避灾知识。 四、安全规定 第5条严格按照《煤矿安全规程》、《矿井水文地质规程(试行)》、《煤矿防治水工作条例》中的有关技术要求进行操作。 第6条必须掌握矿井水文地质的观测、分析方法,以及仪器、仪表的定期检校、保养和使用的管理制度。 第7条提交的各类成果资料必须经技术主管或分管科长把关审核。水文地质观测结果应及时复查、核实,确保提供的水文地质资料真实可靠。 第8条严禁在水文地质观测、计算、资料编录、总结等工作中弄虚作

某煤矿矿井水文地质调查报告(DOC 41页)

兴仁县潘家庄镇王家寨煤矿矿井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贵州兴源煤矿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二○一二年五月

兴仁县潘家庄镇王家寨煤矿矿井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编制单位:贵州兴源煤矿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项目负责:窦启泉 编写:王云发 审核:付宗元 总工程师:付宗元 总经理:陈金鹏 提交单位:兴仁县潘家庄镇王家寨煤矿 提交日期:二○一二年五月

第一章概述 .............................................................................. 1第一节编制报告目的、任务和依据.. (1) 第二节矿井位置、交通和矿区范围...................................... 3第三节自然地理 .. (5) 第四节以往地质工作及小煤矿开采情况?7 第五节矿井涌水情况及排水设备、设施现状 (10) 第二章本次工作及其质量评述12? 第一节完成的工作量 (12) 第二节工作方法及质量评述12? 第三节存在的问题 ................................................................ 13第三章矿井地质 .......................................................................... 14第一节区域地质14? 第二节矿井地质 ...................................................................... 15第四章水文地质 .. (23) 第一节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 23第二节井田水文地质条件25? 第三节矿井充水因素分析 (29) 第四节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划分?33 第五节矿井涌水量的估算 (33) 第五章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3?5 第一节工程地质条件35? 第二节环境地质条件?41 第三节其它开采技术条件44? 第六章结论 (47) 第一节工作成果4?7 第二节矿井水害的危害程度 .................................................. 48第三节矿井水害的预防控制措施及建议?48

煤矿矿井水文地质观测标准

煤矿矿井水文地质观测标准 3.1随着矿井向深部水平开拓延伸,要及时补充水文观测孔,完善水位观测系统。具体要求如下: 3.1.1各观测孔要统一编号,设置固定观测标志,测定坐标和标高。观测点标高每年要复测一次,如有变动,应随时复测。 3.1.2矿井地下水位的观测,正常情况下每月3次(5日、15日、25日),遇有突水等异常情况,要根据需要增加观测次数。观测方法和精度要符合《矿井水文地质规程》第10条的要求。 3.1.3水位观测资料必须及时整理,并按要求填写台帐。 3.2加强井下水文地质观测工作,具体要求: 3.2.1当采掘工程揭露含水层时,应详细描述其产状、厚度、岩性、构造、裂隙的发育和充填情况,揭露点的位置及标高、出水形式、涌水量、水温等,并采取水样进行水质分析。 3.2.2对出水裂隙,应测定其位置、产状、长度、宽度、数量、形状、尖灭情况、充填程度及填充物,观测地下水活动的痕迹,绘制裂隙玫瑰图,并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段测定裂隙率。 3.2.3突水点的观测和编录。应详细观测记录出水的时间、地点、确切位置、出水层位、岩性、厚度、出水形式、围岩破坏情况,测定涌水量、水质等(含水层的水温变化大的应测定水温)。同时应观测附近出水点和观测孔涌水量、水位的变化,并分析突水原因。要及时编制突水点卡片,附平面图和素描图。 3.2.4对有底板突水威胁的采面,为防止大的突水事故发生,要加强水文观测,发现底板鼓起、开裂、渗水等异常现象,要立即报告矿调度室及有关矿领导,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大的突水事故发生。 3.3矿井涌水量观测 3.3.1应分煤层(或煤组)、分采区、分主要出水点设站进行观测,要与水位同步观测。

水文地质观测工操作规程(新编版)

( 操作规程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水文地质观测工操作规程(新编 版) Safety operating procedures refer to documents describing all aspects of work steps and operating procedures that comply with production safety laws and regulations.

水文地质观测工操作规程(新编版) 1.严格遵守《测绘法》、《煤矿安全规程》,按照《矿井水文地质规程》(试行)中各项技术要求及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操作、汇总水文观测资料。 2.严禁在水文地质观测、计算、资料汇总、统计中弄虚作假。 3.水文地质观测应根据观测项目及有关规定,确定理测的内容、目的及观测方法。 4.水文地质观测工必须备齐观测、记录用具。 5.观测结果必须及时记录在专用的记录本上,记录本应统一编号、妥善保管。每次观测必须记录观测的时间、地点、位置和观测者的姓名。 6.水文地质观测结果应及时复查、核实,确保提供的地质资料真实可靠。

7.地面水文地质观测 (1)地面水文地质观测包括水文气象及地面水文地质点的观测。地面水文地质调查与观测的内容要符合《矿井水文地质规程》(试行)的要求。 (2)地面水文地质观测应根据需要进行观测。 (3)对地面气象观测的要求: ①凡距离气象台(站)较远的矿井,应在设立的气象观测站内进行观测。距离气象台(站)较近的矿井,应在设立的雨量观测站内进行观测。 ②矿井气象观测项目,与气象调查内容相同。 (4)地表水观测。观测项目与地表水调查内容相同。观测时间,一般为每月一次,雨季或暴雨后根据需要增加观测次数。 (5)地下水动态观测应在下列地段网点进行观测: ①对矿井生产建设有影响的含水层。 ②影响矿井充水的地下水集中迳流带(构造破碎带)。 ③可能与地表水有水力联系的含水层。

大屯煤田姚桥煤矿水文地质特征及矿井水害防治措施

1井田水文地质条件 大屯矿区姚桥井田南、北、西三面被大断层所切割,为一倾向北北西的单斜构造。井田南部、西部边界分别受F14、F18断层的影响,煤系地层与对盘侏罗白垩纪上部弱含水地层对接,补给不畅,形成隔水边界。井田北面受F19断层的影响,煤系地层与对盘奥灰地层下部及寒武纪弱含水层对接,由于断层落差较大、断层破碎带较宽,断层局部可能含水,但总体 使F19断层成为一相对隔水边界。井田湖区北部边界,受袁堂断层的影响,井田内煤系地层出露,直接覆盖于煤系地层之上的第四系底部含水层,与之产生水力联系,成为露头区煤层开采时主要补给水源。井田北部煤系地层上方沉积了巨厚的侏罗白垩地层,致使井田深部地下水运动缓慢。故而姚桥井田为一相对独立的封闭—半封闭的水文地质单元 (图1),其主要含水层如下。 1.1第四系松散含水层组 第四系地层在井田内由北东南西逐渐增厚,厚度100.70~226.80m,平均163m。其中,湖区厚 104.1~163.6m.分为6个含水组和5个隔水组,岩性 主要由粘土、砂质粘土、混粒土、砂层组成。含水砂层厚度变化较大。由于Ⅴ含、Ⅵ含局部合并,通常将Ⅴ含、Ⅵ含统称为“底含”。井田东南、西南煤层露头区,当井巷揭露底含及下伏风化砂岩或工作面回采导水裂隙带波及底含时,底含就成为矿井充水的主要补给水源。 1.2上侏罗统底部砾岩含水层 该层厚度16~28m,砾径约2~5cm,砾石成分灰 岩、石英岩、砂岩等,溶洞裂隙发育,钻孔揭露普遍漏水。徐庄矿主井施工至该层时发生四次突水,其中三次淹井。据第二次淹井资料:水位高程为 22.01m,最大水量210m3/h,水质为SO4-Ca型。该层距煤系地层约300m,对建井有一定威胁,但对煤层 开采一般无影响。 1.3下石盒子组底部分界砂岩含水层 该层厚度7~30m,平均厚10m,浅灰、 灰白色,中大屯煤田姚桥煤矿水文地质特征及矿井水害防治措施 程萍荣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147勘探队,江苏徐州221611) 摘 要:姚桥煤矿开采水文地质资料表明,煤层开采矿井的直接充水含水层———山西组煤层顶、底板砂岩裂隙含水 层组与太原组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一般以静储量为主,富水性较弱;第四系松散含水层组、下石盒子组底部分界砂岩含水层、奥陶系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老窑水主要是通过断裂或导水裂隙向矿井充水,故而提出了留设保安煤柱,探放断层水、老窑水等针对性的水害防治措施。 关键词:矿井水害;充水含水层;充水因素;防治措施;姚桥煤矿中图分类号:TD745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程萍荣(1963—)女,工程师,现从事煤田地质、水文地质 工作。 收稿日期:2007-04-26责任编辑:葛晓云 图1 姚桥矿区构造地质图 Figure1geologicalstructuremapofYaoqiaomining area 文章编号:1004-9177(2007)04-0051-03 中国煤田地质 COALGEOLOGYOFCHINA Vol.19No.4Aug.2007 第19卷4期2007年8月

煤炭资源地质勘探规范

煤炭资源地质勘探规范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编制矿井地质报告的依据、目的和任务 山东丰源煤炭有限公司XX煤矿位于滕州市级索镇,由XX市峄城区投资兴建,XX市煤炭规划设计院设计,矿井设计年生产能力30万吨。矿井于1984年10月6日开始建设,1991年10月转入试生产阶段,1994年12月28日正式投入生产。建井以来的近20年间,积累了大量的矿井开拓开采揭露的地质资料,按原煤炭工业部1984年颁发的《矿井地质规程》(试行)的规定,已充分具备了编制矿井地质报告的条件。据此,山东科技大学与XX煤矿合作编制《XX煤矿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本报告所使用的矿井开拓开采资料截止于1999年5月30日,报告的编制时间为1999年3月15日至1999年10月30日。 编制本报告的内容、要求和方法的主要依据是: 1.《矿井地质规程》(试行)(1984) 2.《矿井水文地质规程》(试行)(1984) 3.《生产矿井储量管理规程》(试行)(1983) 4.《煤炭资源地质勘探规范》(1986) 5.《煤矿安全规程》(1992) 6.鲁煤管生便字[1992]第4号文转发的原中煤公司制定的《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提纲》(1992) 7.《煤炭工业技术政策》(试行)(1987) 8.原能源部煤字[1989]第26号文颁发的《煤矿地质测量图例》。 9.原中煤公司煤生字[1992]第15号文颁发《煤矿地质测量图管理规定[煤矿地质测量图例]实施补充规定》。 10.《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1985) 11.《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及其他有关文件(1996) 编制本报告的资料来源是: (1)《山东省滕县煤田滕北勘探区普查地质报告》山东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第一勘探队1982年6月 (2)《山东省XX市滕县煤田(北部)XX井田地质资料》山东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第一勘探队1983年6月 (3)《山东省XX市滕县煤田(北部)XX井田补充地质资料》山东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第一勘探队1984年12月 (4)《山东省XX市峄城区XX煤矿水文电法勘探报告》中国煤田地质总局水文物测队(未报批)1992年1月 (5)《山东省滕县煤田(北部)武所屯井田精查补充地质报告》山东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第一勘探队1985年6月 (6)《山东省滕县煤田(北部)武所屯生建煤矿水文地质补充勘探资料》山东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第一勘探队1990年12月 (7)《山东省滕县煤田(北部)武所屯生建煤矿生产矿井地质报告》武所屯生建煤矿、山东矿业学院1998年10月

煤矿地质原始记录编录规范要求

煤矿地质原始记录编录规范模板 第一章 一般要求: 1、各类原始记录必须采用正规的专业原始记录本。其中水文原始记录要有分井上、井下和不同观测内容的专用原始记录本。 2、记录本要保持齐全,不少页,每本每页都按顺序编号。 3、记录本要实行档案化管理,严禁丢失。分档按时间顺序保存,有目录、索引,便于查找。并且要建立电子或纸质的备份记录。 4、观测记录必须在现场进行。记录时须使用铅笔或黑色水笔,严禁使用圆珠笔。 5、记录时要求字体工整、版面整洁,记录内容齐全,字迹、草图清楚。出现记录错误时严禁涂改,只允许划改,且当页划改不得超过3处。 6、每次观测记录都要有观测时间、地点、位置和观测者的姓名。 7、地质原始记录的内容要符合《矿井地质规程》(第三章矿井地质观测)的要求;水文原始记录的内容要符合《矿井水文地质规程》的要求。 第二章 煤岩巷掘进工作面原始记录和回采工作面探煤厚原始记录格式如下:

(注:当一个掘进头需要记录的内容较少时,本页可以记录其他掘进头的观测情况。) 6、记录巷道内的钻场、硐室、临时水仓、泵坑、沉淀池的位置、尺寸等。记录打钻情况或其他与地测工作相关的一些内容。 5、记录巷道淋涌水情况。包括淋涌水点的地点、位置、涌水方式和涌水量等。 4、记录巷道的坡度资料,打坡度时要与上一回的记录保持延续,并与测点发生联系。 3、针对煤巷:记录迎头退后的顶底煤补探情况和两帮扒帮控制的煤层顶底板情况或构造发育情况,包括补探点的位置和探煤情况或扒帮点的位置和扒帮情况。针对岩巷:记录迎头退后的两帮岩层和构造发育情况。遇到构造时需在左页编录两帮素描图。 示例如下:1、煤巷存在顶底煤时:迎头左帮巷下沿底,右帮卡揽向下3.5m 见底,巷中巷上探2.3m 见顶。2、煤巷存在打顶打底时:迎头左帮卡揽向上0.5m 为煤顶,向下0.8m 为煤底,右帮卡揽向下0.2m 为煤顶,向下1.5m 为煤底。煤底板为灰黑色砂质泥岩,产状为: 。顶板为浅灰色中细粒砂岩。3.岩巷时:迎头左帮拱基线向上0.5m 为L9灰顶,向下0.8m 为L9灰底,右帮拱基线向下0.2m 为L9灰顶,向下1.5m 为L9灰底,L9灰垂直裂隙发育,并充填方解石脉,局部结晶程度较好。L9灰底部为一层厚0.3m 的煤线,再向下为灰黑色砂质泥岩,顶部为浅灰色中细粒砂岩。 2、主要记录迎头煤岩层的颜色、岩性、结构、空间位置、厚度、产状,断层面的位置、产状,上下盘的岩性情况。若是煤巷进行探煤时,记录两帮顶底探煤情况。控制煤岩层空间位置时,要以巷道的一些主要技术参数线或点为参照物,常用的有工字钢、木支护架棚巷道的棚梁顶面,U 型钢架棚巷道的棚腿(或卡揽)顶面,岩石巷道的拱基线等。 1、与测点发生联系,记录迎头位置。如:下4点向里35.2m 为当日迎头,迎头素描如左图。 .1 13151下付巷 2011.1.15记录区域 附图区域 煤岩巷原始记录格式 袁凌晖记录: 观测: 日期:地点:

矿区勘探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技术规范

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技术规范 MT/T 633—1996 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工业部1996—12—30批准1997—11—01实施 前言 本标准是根据煤炭工业部《煤炭资源勘探地表水、地下水长期观测及水样采取规程》(1980年版)中的有关章条和其他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中的有关规定,结合近15年来生产实践的经验制定的煤炭行业标准,在技术内容上与引用标准等效。本标准对地下水观测方法的自动化问题,由于目前煤矿区应用较少,故未作规定,但应尽可能采用先进的观测仪表及自动控制技术。 本标准由煤炭工业部科技教育司提出。 本标准由煤矿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梦玉。 本标准委托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负责解释。 1 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矿区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是制定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规划、设计、工程质量检查、观测报告编写、审查的依据。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发布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12719—91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冶金工业部(1979) 煤炭资源地质勘探地表水、地下水长期观测及水样采取规程煤炭工业部(1980)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普查勘探规范地质矿产部(1982) 矿井水文地质规程煤炭工业部(1984) 煤矿防治水工作条例煤炭工业部(1993年修订) 3 一般要求 3.1 在矿区进入详查阶段即应选择有代表性的井、泉、钻孔、生产矿井、地表水等进行观测,勘探阶段应进一步充实和完善观测工作,勘探结束后应移交给矿山部门继续进行。 3.2 在矿区存在地表水体的情况下,地下水与地表水应统一进行观测,提供完整的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资料。 3.3 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矿区,应尽可能在一个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内,分别选择地下水补给、迳流与排泄区有代表性的观测点组成观测网。 3.4 对矿区供水和矿坑充水有意义的含水层、地表水体,以及矿坑突水点等,必须设立观测点,进行动态长期观测。 3.5 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应包括水位、流量、水温、水化学成分、气体成分、物理性质等项目。一般每10d应观测一次水位、流量、水温,雨季、矿坑突水期应加密观测。水质成分和气体成分可取季节性和人为影响时期的代表水样分析化验,但每年不得少于2次。并且观测工作应在同一天进行。 3.6 在进行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的同时,应收集有关的气象资料,必要时可建立矿区简易气象站。3.7 地下水观测准确度,水位应准确至厘米,流量应准确至公升,水温应准确至0.5℃。 3.8 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设施应采取有效保护措施,观测所使用的工具、仪表应经常检查、校对和维修。 4 地下水的观测 4.1 观测网的布置 4.1.1 矿区地下水动态可划分为气象型、气象—水文型、水文型。长期观测工作应按不同类型的特点,布置观测网。 4.1.2 观测网由观测点、线组成,一般应能覆盖从补给区至排泄区的整个地下水系统。对与矿坑充水和矿区供水有关的含水层、构造带、地表水体等应能进行观测。在地下水系统范围过大的情况下,观测

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规定、提纲

关于印发《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提纲及要求》、《建井地质报告编制提纲及要求》和《矿井水文地质补充勘探报告编制提纲及要求》的通知 各省属煤炭企业,各市煤炭管理部门: 为规范全省煤矿地质报告编制工作,提高地质报告的编制质量,更好地给煤矿 生产建设提供真实、可靠的地质资料,省煤炭局组织有关人员在原有规定的基 础上,结合国家最新煤矿规范、规程及规定,重新修订了《生产矿井地质报告 编制提纲及要求》、《建井地质报告编制提纲及要求》和《矿井水文地质补充勘 探报告编制提纲及要求》(以下简称《提纲要求》),现印发给你们。今后,凡在 我省境内进行生产矿井地质报告、建井地质报告和矿井水文地质补充勘探报告 编制均应严格执行本《提纲要求》,否则,不予受理地质报告审批事项。 附件:1、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提纲及要求 2、建井地质报告编制提纲及要求 3、矿井水文地质补充勘探报告编制提纲及要求

附件一: 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提纲及要求 为规范煤矿《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依照《矿井地质规程》、《煤矿防治水规定》、《煤矿安全规程》、《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等有关规定及标准要求,制订了《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提纲》,并提出有关要求: 一、适用范围 按《矿井地质规程》规定,生产矿井每隔8~10年,对原地质报告进行修编并按规定报批。涉及开采煤层、矿界变更和地质条件发生重大变化的矿井,应及时进行修编并按规定报批。 二、技术要求 1、《生产矿井地质报告》是以原井田精查或详终勘探地质报告或上一次《生产矿井地质报告》为基础,通过对以往全部地质资料的系统整理和综合分析研究编制而成的。报告由文字、附图、附表、附件四部分组成。 2、报告的范围、对象原则上应与采矿许可证范围保持一致。 3、报告应客观、准确、全面反映地质工作成果,内容要有针对性、实用性、科学性及资料的继承性,依据充分、结论明确。 4、报告中的所有分析测试项目指标,应统一使用(换算到)现行法定计量单位。 5、第一次提交生产矿井地质报告属编制性质,再提交生产矿井地质报告属修编性质。 三、生产矿井地质报告文字部分编写具体要求 (一)封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