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卫权先生经方治疗皮肤病医案
仲景方治疗带状疱疹5例

仲景方治疗带状疱疹5例余晖;蔡念宁;高建忠【摘要】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其中的方剂源远流长,在现代临床中,只要使用得当,往往能收到良好的疗效.《伤寒杂病论》使用六经辨证和八纲辨证的思路,皮肤病在很多情况下,需要跳出脏腑辨证,回到这样的辨证体系中,也往往能收到很好的疗效.现运用六经辨证和八纲辨证的思路,使用《伤寒杂病论》的柴胡桂枝汤、栀子豉汤、四逆汤、桂枝茯苓丸、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带状疱疹.【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17(032)024【总页数】3页(P3619-3621)【关键词】带状疱疹;六经辨证;柴胡桂枝汤;栀子豉汤;四逆汤;桂枝茯苓丸;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作者】余晖;蔡念宁;高建忠【作者单位】北京市东直门医院东区皮肤科北京 10110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北京 101124;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经方研究室太原030024【正文语种】中文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
陶弘景曾说:“惟张仲景一部,最为众方之祖。
”柯韵伯说:“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
”笔者使用仲景方治疗带状疱疹5例,疗效卓著,实录如下。
王某,男,58岁,门诊号:1612050307。
主因“右上肢水疱伴疼痛3天”于2016年12月5日初诊。
患者3天前石家庄出差时出现右上肢部水疱伴红晕,伴有上肢发沉,局部瘙痒灼热感。
石家庄当地医院给予口服药阿昔洛韦片、腺苷钴胺片、贞芪扶正胶囊,尚未吃药来诊。
纳可,眠差,口干,小便不黄,大便偏干,觉身热,无汗出。
既往史:冠心病放置1个支架术后。
否认药物过敏史。
专科检查:右上肢、右肩部可见带状分布的粟粒大至绿豆大水疱,基底色红,连成片。
舌质红苔黄腻,脉弦。
诊断:带状疱疹,证属太阳少阳证。
方用柴胡桂枝汤加减治疗。
处方如下:桂枝12 g,白芍12 g,北柴胡15 g,黄芩12 g,清半夏9 g,炒苍术24 g,羌活6 g,桑枝12 g,葛根15 g,大黄6 g,生白术30 g,醋鸡内金9 g,煅龙骨30 g,煅牡蛎30 g,陈皮6 g。
欧阳卫权老师医案50例

欧阳卫权老师医案50例1、欧阳,男,73。
顽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舌黯苔白腻。
黑附子60,甘草30,干姜30,茯苓15,白术15,红花10,桃仁10,丝瓜络10,全虫9,牡蛎30,郁金10,柴胡10,黄芪30.*82、何,女,61.额部带状疱疹3月,疼痛好多,尚有麻木和轻微刺痛,洗脸时有感觉,舌淡红润苔净,口微干。
全瓜蒌30,红花15,桔梗30,全虫6,苍术9,茯苓10,白芷10,蜈蚣2条,牡蛎30,甘草15,川芎15,白芍30. *73、江,女,34.(既往史:尿血半年,用五苓散合猪苓汤后已治愈。
)现肠胃不适,食入1小时后即腹痛,解出糊状便,不臭,无肠鸣、嗳气,有泛酸,晨起口苦,胃纳可,梦多,烦躁,脉细略弦,舌暗淡苔薄白。
肝脾不和,半夏泻心。
黄连3,黄芩10,党参10,干姜10,甘草10,大枣30,法半夏10,白芷15,木香5。
4、江女之子,8.发热3天,低热略退,咽痛咳嗽,晚上不咳,吞水困难,有痰声但咳不出,胃纳差。
小柴胡合桔梗汤。
柴胡12,黄芩6,生半夏4,桔梗10,前胡7,杏仁7,甘草7. *75、倪,男,27,僧人。
夜间胃痛7-8年,胃纳差,怕食冷物、辛辣,疲倦,大便常泻,略有口干,手足心常出汗,舌黯红胖大有齿痕,苔白腻,脉软无力。
白术15,党参15,干姜10,甘草10,丁香5,白蔻仁10. *76、潘,男,26.两颊痤疮,肿胀如囊肿,色黯,面部油腻,舌黯偏紫,苔白腻(曾先后用过二陈汤和大柴胡)。
还是用二陈汤。
陈皮15,法半夏15,茯苓15,土贝母15,海藻15,牡蛎30,白芥子10,皂角刺15,甘草6,猫爪草30,莪术15,蛇舌草30.*147、莫,女,64.右腰部及右下肢疼痛1周,水疱2天,曾被神经科误诊,后被皮肤科诊断为带状疱疹。
服前方后精神好转,水疱色暗红,疼痛依然,自觉头皮、下巴处也有痒的感觉,大便稀,舌红苔白腻,脉弦无力。
全瓜蒌30,红花15,板蓝根30,酒川牛膝15,甘草15,黑附子30,苍术10,茯苓15,白芍45,全虫6.*4外用:1、云南白药。
欧阳晓勇:经方治疗损容性皮肤病的经验分享

欧阳晓勇:经方治疗损容性皮肤病的经验分享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开放共享积极共赢每周一12:00聚友会微信群讲稿首发专注中医·始终原创经方治疗损容性皮肤病的经验分享讲者介绍欧阳晓勇,1968年生人,1991年本科毕业于云南中医药大学(原中医学院)。
现任云南省中医医院皮肤内科主任、云南中医药大学外科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中管局“岐黄工程'第四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培养对象。
担任云南省中医药学会皮肤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云南省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及变态反应分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华医学会皮肤科分会全国委员、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分会全国委员,中国整形美容协会中医美容分会及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常务理事。
第一通讯作者发表论文44篇,出版专著教材11部,《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第七届编委。
师承刘复兴、孙光荣、禤国维、严继林、艾儒棣诸位先生,学术主张'执经达变,病人为本,同道为师,疗效为先”。
在诊治瘙痒性、疼痛性、损容性皮肤病方面有特长。
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及省重点科研课题一项。
2008年获第二届“云南省优秀青年中医”称号;2016年获云南中医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三)、云南省卫生科学技术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二);2017年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二)。
经方是目前比较热门的一个话题,我个人认为在中医治疗皮肤病当中,经方有它独到的功效。
中医皮肤学是中医学体系当中的一大分支,仲景提出了“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证体系。
皮肤病也离不开仲景的辨证论治,整体观念,审证求因,化繁为简,阴阳自和等理论。
仲景以方证对应、方机对应为鲜明特色的应用经方是现在诊断或者治疗损容性皮肤病的一条捷径。
我们常说,独学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勤学交流,则博识而卓见。
我想从以下的两个方面,和各位老师汇报一下,自己在运用经方和时方治疗一些皮肤病的体会。
欧阳卫权六经治疗痤疮心得(一)

欧阳卫权六经治疗痤疮心得(一)一、痤疮的病因病机《黄帝内经》:“汗出见湿,乃生痤痱。
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可以看出,《黄帝内经》里认为痤疮是因为寒薄导致郁,也就是内郁生热引起痤疮。
《诸病源候论》:“面包者,谓面上有风热气生包,头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色者也。
”认为肺部的风热导致痤疮的发生,后世古籍也有类似的记载,像《外科正宗》认为是血热郁滞不散引起的,《外科启玄》也说是因为肺气不清,受风而生,《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也说是由肺经血热而成。
综合来说,基本认为痤疮是由于肺风、肺热,肺经的血热郁滞而生的。
所以临床上,枇杷叶丸、黄芩清肺饮等,外用的颠倒散、杏黄散,都会有一定效果。
现本科教材里把痤疮分型论治,肺经风热选用枇杷清肺饮;胃肠湿热选用茵陈蒿汤加减治疗;痰湿瘀滞选用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
但是教材的分型论治只能说是把中医简单化,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作为一个大体的范本和方向,教你在临床上学会一个大致的初步的辨证来选方用药,但并不等于是临床辨证论治的金标准。
二、治疗痤疮的心得我在临床上还是坚持用纯中医的方法来治疗疾病,同时一直钻研用六经辨治的方法用经方来治疗疾病,看看纯中医在临床上到底能够解决多少、多大范围的问题。
对于痤疮我也是这么坚持下来的,慢慢积累了一些心得。
1、整体辨证与局部皮损辨证相结合运用六经辨证治疗痤疮,最关键的一点,一定要强调整体辨证和局部皮损辨证相结合。
(1)整体来说,一定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式,来收集尽可能详细、准确的临床信息。
我更喜欢用信息来代替症状这个词,不仅是患者不舒服的主观感觉才是症状,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体型、肤色和皮肤滋润度以及患者语速、神色形态等各方面都是需要抓住的信息。
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把握患者来诊时的状态和平时的状态。
病人来诊时的状态,往往可以用阴阳、寒热、虚实来进行描述,也可以用六经的方式大致地判断它属于三阳还是三阴。
(2)再着重观察患者的皮损。
欧阳卫权老师讲带状疱疹治疗经验(上)

欧阳卫权老师讲带状疱疹治疗经验(上)一、整理/隋克毅、申玉琦、戴明二、转摘/徐晓峰三、编辑/黎崇裕小编有话说:近现代陈达夫先生(著有《眼科六经法要》)用六经来辨治眼病而被人所熟知,杨志一先生用六经理论为指导对血吸虫病进行治疗取得佳效,而欧阳卫权老师(著有《伤寒论六经辨证与方证新探———经方辨治皮肤病心法》)则用六经辩治皮肤病独树一格。
他们都是运用伤寒六经辨证在自己擅长的专科领域扩宽之用,使得仲景之活法更活,善莫大焉。
———————————————————————————————欧阳卫权老师讲带状疱疹治疗经验(上)隋克毅整理部分:1-24分钟各位老师、各位同仁大家晚上好。
应张苍老师的邀请让我再讲讲带状疱疹的六经辨证的治疗。
用六经辩证来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上很常见的病。
但是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一个比较棘手的病。
谈谈我用六经辩证以及经方治疗带状疱疹,以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一些心得。
在这里拿来抛砖引玉,来引起大家的一些方向,引起大家对这方面一些建议和意见的分享。
带状疱疹是临床上很常见的一种疾病。
我在临床上几乎每天都要治疗几个带状疱疹,以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特别是带状疱疹后后遗神经痛有很多患者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不远千里来看病的。
来求助止住他顽固的疼痛。
我们用中医来治疗这个病的疗效是非常好的。
这个是急性期,包括后神经痛中医疗效都是非常肯定的也是非常突出的。
但是如果我们要学习中医古籍书的话,这个病记载的比较多,但是对它的认识的证型并不是太多。
很多古籍记载这个病都归为心肝风火或者是肺脾湿热所致,像医宗金鉴记载如《医宗金鉴》:'此证俗名蛇串疮,有干湿不同,干者......属肝心二经风火,治宜龙胆泻肝汤;湿者......属脾肺二经湿热,治宜除湿胃苓汤。
若腰肋生之,系肝火妄动,宜用柴胡清肝汤治之。
这个论述几乎历代的古籍书都是这样的记载。
基本上分为肝胆火盛和脾经湿热。
龙胆泻肝汤和除湿胃苓汤也是临床上最常见的。
现在中医教材也经常把这个病分为三型论治。
【欧阳卫权:加味瓜红草方-治急性期带状疱疹】精

【欧阳卫权:加味瓜红草方-治急性期带状疱疹】精经验方“加味瓜红草方”组成:瓜蒌30-60-100g、红花5g、甘草15-30-45-60g、白芍30-60-90-120g、苍术10-30、茯苓10g-30-60g、桔梗10-30g。
可以治疗大多数情况下的急性期带状疱疹,用量可以根据病情轻重进行调整。
水疱比较明显时,可以加苍术、茯苓。
此方适合体质较好、精神较好、肠胃系统也好的状态,所以病情局限在三阳的阳明这一块。
加味瓜红草方,是由《医旨绪余》的瓜红草方合芍药甘草汤、桔梗汤加味而成。
方中的主药是瓜蒌,是苦寒清热药,可以泻肝、清肝、润肝、散结、止痛。
我在瓜红草方的基础上,加上芍药甘草汤。
芍药甘草汤治挛急。
还再加上桔梗汤。
为什么加桔梗?桔梗不是一个化痰药吗?或者是一个升提之剂,引药上行。
如果这样理解,就把桔梗的使用范围弄得太小了。
《神农本草经》讲桔梗“主胸胁痛如刀刺”。
“痛如刀刺”就是说疼痛非常剧烈,像刀插胁部的感觉,这说明桔梗有很好的止痛作用。
它为什么能够止痛呢?《本草经疏》里说“伤寒邪结胸胁,则痛如刀刺,(桔梗)辛散升发,苦泄甘和,则邪解而气和,诸证自退矣”,实际上桔梗能散结、和气血,起到止痛的作用。
带状疱疹辨证按部位用药经验治疗带状疱疹不是那么简单,根据病情我们还要适当地加减,特别是发病部位有特殊性,要适当地加一些引经药。
头部:最常加白芷、川芎(《肘后方》芎芷散);疼痛明显而见肝阳证据者,常加菊花、蔓荆子、钩藤、石决明;头颈侧部连耳:常加柴胡;头颈后连背部:常加葛根;三叉神经部位:常选加全虫、蜈蚣(止痉散)、细辛,后期常用白附子、南星、僵蚕、地龙化痰通络止痛;头部风寒湿痛:细辛不可或缺;后期顽固剧烈之瘀血夹风寒湿之头痛:当归50g、川芎30g、蜈蚣3条、川乌30g、细辛15g,能迅速止痛。
胸胁部:柴胡、牡蛎药对;川楝子、元胡药对;柴胡、郁金药对。
腹部:常加厚朴、乌药;川楝子、小茴香。
后腰部:常加杜仲。
经方皮肤科应用

二诊:05年7月11日。风团瘙痒明显减轻, 恶寒消失、心烦消,口干多饮,小便少, 不甚通畅感,舌暗,舌前部无苔,根黄厚 而剥,脉浮细稍数。 问:此属何方证?该用何方?
经典原文复习:
《伤寒论》第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 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第72条: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 之。 《伤寒论》第73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 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伤寒论》第74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 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第156条: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 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烦躁,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经典原文复习:
《伤寒论》大青龙汤服法:温服一升, 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之。一服汗 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 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问:为什么次日改用桂枝加葛根汤?
次用桂枝加葛根汤依据:
《伤寒论》第14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 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伤寒论》第57条:伤寒发汗已解,半日 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受曹颖莆《经方实验录》启发。
无效总是辨未精, 索幽探微方无愧。
二诊时疼痛稍减,舌脉同前。继予前方加川楝子 12g,元胡20g。2剂; 三诊时疼痛好转但仍较甚,问:10分痛已减几何? 答曰:仍有8分痛。 遂细问病情:现已能入睡,但心烦甚,自诉胸区一 片尤烦闷,小便短黄,大便尚可。舌稍红苔黄厚, 脉弦。至此,余恍然大悟!
问:此属何方证?该用何方?
欧阳卫权先生经方治疗皮肤病医案

欧阳卫权先生经方治疗皮肤病医案一、带状疱疹发热以桂枝加葛根汤、芍药甘草汤治愈案:胡xx,女性,50岁,初诊05年7月12日。
以发热、右腰腹部带状成簇丘疹、水疱疼痛1天来诊。
昨日出现发热,恶寒,并见右腰腹部起带状成簇丘疹、水疱,疼痛。
今日上症加重,遂来就诊。
现发热,T38.2℃,伴头痛、颈背痛,右腰腹起水疱疼痛,头汗出,口不干,欲呕,稍咽痛,胃纳减,二便可。
舌淡红偏暗,苔薄腻,脉浮细。
既往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史,一直服用降糖、降压药物,控制尚可。
此太阳中风,表郁不解,故发寒热、汗出;又邪郁肝经,不得宣泻,故肝经循行处水疱疼痛而作。
余并处两方。
先予桂枝加葛根汤以解表:桂枝10g,白芍10g,大枣10g,炙甘草6g,葛根15g,生姜2片,1剂。
嘱当晚水煎温服,覆被以候微汗出。
次予芍药甘草汤合瓜红草方加味:白芍30g,甘草10g,全瓜蒌30g,红花7g,桔梗15g,苍术10g,茯苓10g,1剂。
嘱次日上午水煎服。
外用入地金牛酊调新癀片外敷。
二诊05年7月13日。
诉昨晚7时许服药,10时体温即降,T37.3℃。
今晨体温即复正常。
恶寒、头痛、颈背痛、欲呕诸症均消失,精神转佳,右腰腹部水疱疼痛减轻,口不干,二便可,舌淡红偏暗,苔薄腻,脉细。
继以第二方加量予之;白芍60g,甘草15g,全瓜蒌40g,红花7g,苍术15g,茯苓15g,桔梗30g,3剂。
后未再复诊。
10月份患者带其女前来看痤疮,问及此事,诉服前药3剂已愈,遂未再复诊。
二、顽固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以芍药甘草汤、四逆汤、当归芍药散、吴茱萸生姜汤治愈案:陆xx,男,70岁,当年抗美援朝老兵。
因左腰腹部疼痛1月余于2005年9月5日来诊。
有高血压、肺心病史。
2月前因肺心病发作入院抢救,住院期间突起左腰腹部大片水疱,痛如火燎。
经中西医等多方治疗1月余,疼痛不解,且异常剧烈,日夜发作。
痛甚时折腰缩腿、以头撞墙亦不可忍。
虽曲马多等多种止痛药亦难求得数小时之舒适。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剧烈如此,实属罕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卫权先生经方治疗皮肤病医案一、带状疱疹发热以桂枝加葛根汤、芍药甘草汤治愈案:xxxx,女性,50岁,初诊05年7月12日。
以发热、右腰腹部带状成簇丘疹、水疱疼痛1天来诊。
昨日出现发热,恶寒,并见右腰腹部起带状成簇丘疹、水疱,疼痛。
今日上症加重,遂来就诊。
现发热,T38.2℃,伴头痛、颈背痛,右腰腹起水疱疼痛,头汗出,口不干,欲呕,稍咽痛,胃纳减,二便可。
舌淡红偏暗,苔薄腻,脉浮细。
既往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史,一直服用降糖、降压药物,控制尚可。
此太阳中风,表郁不解,故发寒热、汗出;又邪郁肝经,不得宣泻,故肝经循行处水疱疼痛而作。
余并处两方。
先予xx加xxxx解表:桂枝10g,白芍10g,大枣10g,炙甘草6g,葛根15g,生姜2片,1剂。
嘱当晚水煎温服,覆被以候微汗出。
次予芍药甘草汤合瓜红草方加味:白芍30g,甘草10g,全瓜蒌30g,红花7g,桔梗15g,苍术10g,茯苓10g,1剂。
嘱次日上午水煎服。
外用入地金牛酊调新癀片外敷。
二诊05年7月13日。
诉昨晚7时许服药,10时体温即降,T37.3℃。
今晨体温即复正常。
恶寒、头痛、颈背痛、欲呕诸症均消失,精神转佳,右腰腹部水疱疼痛减轻,口不干,二便可,舌淡红偏暗,苔薄腻,脉细。
继以第二方加量予之;白芍60g,甘草15g,全瓜蒌40g,红花7g,苍术15g,茯苓15g,桔梗30g,3剂。
后未再复诊。
10月份患者带其女前来看痤疮,问及此事,诉服前药3剂已愈,遂未再复诊。
二、顽固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以芍药甘草汤、四逆汤、当归芍药散、吴茱萸生姜汤治愈案:陆xx,男,70岁,当年抗美援朝老兵。
因左腰腹部疼痛1月余于2005年9月5日来诊。
有高血压、肺心病史。
2月前因肺心病发作入院抢救,住院期间突起左腰腹部大片水疱,痛如火燎。
经中西医等多方治疗1月余,疼痛不解,且异常剧烈,日夜发作。
痛甚时折腰缩腿、以头撞墙亦不可忍。
虽曲马多等多种止痛药亦难求得数小时之舒适。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剧烈如此,实属罕见。
现疼痛剧烈如前,面色晦暗无华,气促。
怕热,喜吹风扇及空调,尤喜冷风直吹痛处方觉稍舒适,口干多饮,喜冷饮,汗出多如水,夜尿多,3-4次/晚,大便干结,需用手挖始通,胃纳少,乏力。
查:左腰腹部两处浅在溃疡约半个手掌大,其余皮疹均结痂。
舌质淡暗,苔中灰黑而润。
切其脉,弦劲搏指而数,左脉稍细。
邪郁肝脉,不得宣泻,故肝经循行处水疱疼痛而作。
芍药甘草汤合瓜红草方加味:白芍60g,甘草15g,全瓜蒌40g,红花7g,桔梗20g,3剂。
外用制马钱子5g,甘草5g,白醋浸泡2小时后外搽。
溃疡处以消炎油纱换药。
二诊~三诊05年9月8日。
疼痛略有松动,汗出多明显减少,时心慌、气促,小便多,大便仍结。
前方合麻子仁丸加减。
四诊:05年9月12日。
精神略好转,大便已通畅,疼痛略缓仍剧烈异常,发作时疼痛难忍欲死。
余症同前。
细察其舌脉,思量再三,断定此乃真寒假热证也!虽汗出、口干喜冷饮,喜吹冷风,脉弦数似属实热之象;然淡暗之舌、苔白中灰黑而润,满口津液而滑,则非实热得以解释,必是其内阳虚真寒之象。
且观其面,晦暗无华;见其形,动则喘促;察其汗液,清稀如水;检视前医处方,皆板蓝根、蒲公英、紫草等寒凉之药,但了无寸功。
故阳虚真寒证明矣!遂处方以大剂量芍药甘草汤合瓜蒌红花甘草汤(《医旨绪余》治胁痛方)合大剂量四逆汤:芍药60g,甘草20g,全瓜蒌40g,苍术15g,茯苓15g,熟附子30g(先煎),2剂。
五诊:05年9月15日。
疼痛范围明显缩小,后腰疼痛缓,腹部仍甚,前方加台乌30g,干姜15g。
2剂。
六~九诊。
病情反复,疼痛又剧烈,但自服此方后精神日渐转佳,不再气促、心慌,食纳增,二便正常,汗已收,渴饮减,且不再怕热吹风扇,唯疼痛难解。
此病重药轻,非重剂不能见功。
故前方重其剂:芍药60g,甘草30g,全瓜蒌40g,苍术15g,茯苓15g,熟附子60g(先煎以不麻舌为度),干姜30g,台乌60g,桃仁10g。
再诊:其后上方连续服用20余天。
至05年10月12日,疼痛基本消失,偶有针刺样皮肤痛,时阵发瘙痒,外搽药马钱子、甘草醋剂能止。
精神佳,无气促、心慌,血压稳定在(未再服降压药)。
食纳好,二便通畅,舌淡暗苔白润,脉弦而和缓。
前方附子减至30g,台乌30g,加入全虫6g(研末冲服),蜈蚣2条(研末冲服)。
服药后出现阵发性剧痒,遂去全虫、蜈蚣,而疼痛又反复。
先后改方芍药甘草汤合大黄附子汤、肾气丸合大黄牡丹汤、真武汤,其效欠佳。
05年11月29日再诊。
患者近日疼痛增,少腹部疼痛为著,按之则舒,腰痛时有但不甚,伴阵发性腹部瘙痒,大便两日未解,四肢冷而麻木感,汗出,无心慌、气促,舌淡暗苔白润,脉弦稍数。
仍是虚寒内甚,气血违和,气滞血瘀所致。
改方当归芍药散合少腹逐瘀汤加减:当归10g,川芎10g,茯苓15g,泽泻20g,白芍50g,台乌30g,元胡15g,小茴香6g,五灵脂10g,蒲黄10g,桃仁10g,红花10g,3剂。
再诊,05年12月2日。
药后腰腹部疼痛均减,腰部疼痛甚于腹部,大便稍干,四肢麻木消失。
舌脉同前。
腰者肾之府,肾阳不足仍宜温之。
前方合新定白术汤加减:当归10g,川芎10g,茯苓15g,泽泻20g,白芍50g,台乌30g,元胡15g,小茴香6g,五灵脂10g,蒲黄10g,桃仁10g,红花10g,熟附子30g(先煎),白术60g,杜仲30g,3剂。
再诊:05年12月5日,腰腹部疼痛大减,阵发性瘙痒亦基本消除,大便通畅,舌脉同前。
少腹乃厥阴肝经所在,肝寒宜暖厥阴。
前方再合吴茱萸生姜汤(吴茱萸9g,生姜20g)。
药后疼痛基本消失,精神食纳均佳,且每入冬必发作之肺心病,今冬杳然无踪影。
继守方巩固之。
三、带状疱疹神经痛兼荨麻疹、奔豚以苓桂枣甘汤治愈案:xxxx,女性,49岁,初诊05年10月17日。
9月底因右腰背部水疱疼痛在他医处求治,诊断:带状疱疹。
以中西药治疗后水疱结痂,疼痛不甚,但药后皮肤起风团瘙痒,且自感有气自腹部上冲至胸、喉部,腹部挛急则有上冲,颇为不舒。
伴微恶风,汗出,头晕,足软乏力,夜间有发热感。
舌淡暗苔白脉弱。
里饮上冲,奔豚发作,故予苓桂枣甘汤:桂枝10g,大枣30g,茯苓15g,炙甘草7g。
3剂。
二诊05年10月20日。
气上冲感消失,头晕、乏力及风团瘙痒亦明显好转,睡眠精神转佳。
喉部略有阻塞感,舌脉同前。
继以前方3剂而愈。
四、成人水痘高热以xxxx治愈案:xxxx,男性,20岁。
05年12月9日晚。
发热4天,身起水疱2天来诊。
前医诊断:成人水痘。
当时体温37.5℃。
处方以板蓝根、大青叶、银花、连翘等清热解毒治疗2日未效。
发热升至39.5℃,病情加重,遍身散发水疱。
由急诊转来诊治。
现见:头面、躯干、四肢均散发较多丘疹、水疱,部分结痂。
头面部皮疹多,面垢油腻。
精神差,疲乏困倦,发热甚,测T39.5℃,伴恶寒,头痛,唇干,稍咽痛,纳少,大便烂,小便稍黄。
舌淡红,苔稍黄而润,脉弦细数。
此三阳合病,恶寒者,太阳未解;脉数溲黄者,热入阳明;乏力纳少咽干脉弦者,少阳邪郁。
“三阳合病,治在少阳”,故予小柴胡汤加味:柴胡25g,法夏10g,党参10g,大枣20g,炙甘草6g,生石膏60g,葛根20g,桔梗10g,板蓝根10g,生姜2片。
1剂。
外用三黄洗剂。
二诊05年12月10日。
次日再诊,发热已退,测T37℃,精神好转,诸症均减。
舌淡红苔薄黄润,脉弦细。
继守前方:柴胡20g,法夏10g,黄芩10g,党参10g,大枣20g,炙甘草6g,生石膏45g,葛根20g,桔梗10g,板蓝根10g,苡仁20g,生姜2片。
3剂。
三诊05年12月12日。
体温正常,未再发热。
精神转佳,食纳增,水疱大部分结痂,舌淡红苔稍黄根厚右脉弦。
守前方加减:柴胡15g,法夏10g,黄芩10g,党参10g,大枣20g,炙甘草6g,生石膏30g,苡仁30g,生姜2片。
3剂而愈。
五、xx以xx加黄芪、苦酒汤治愈案:车xx,女性,25岁,初诊05年9月8日。
双腋窝出黄色汗液1周来诊。
平素怕冷,汗出,舌淡红,苔薄,脉浮细。
表虚不固,邪留肌肤,而为黄汗。
予桂枝加黄芪汤再加苦酒: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5g,大枣20g,北芪20g,醋2匙。
5剂。
二诊,05年9月20日。
黄汗明显减少,舌淡红苔薄脉细,继守前方7剂而愈。
六、白癜风以当归四逆汤好转案:xxXX,女性,34岁。
初诊05年7月2日。
面、背部白斑6年。
初发时曾外院服药好转,不久再发并渐次扩大增多。
现白斑仍在扩大,面部有白斑数片,大小不一,背部一处白斑4x6cm大小,白斑周缘色素沉着。
平素手足厥冷、身怕冷、无汗。
睡眠欠佳,月经正常,稍口干,不欲饮,二便可,纳稍差,舌暗红,苔薄,脉细弦。
此为血气虚滞于内,荣卫不利于外。
予当归四逆汤合阳和汤加减:当归15g,桂枝6g,白芍10g,麻黄6g,干姜4g,熟地30g,鹿角霜20g,沙苑子60g,白蒺藜30g,首乌30g,稀签草15g,甘草6g,7剂。
外搽白蚀酊。
二诊:05年7月12日。
怕冷及睡眠好转,身有少许汗出。
右额部白斑中部分色素岛出现,口干,喉中有痰不多,偶咳,舌暗红,苔薄微腻,脉细弦。
药已中鹄,前方加细辛3g,木通6g,大枣10g,7剂。
三诊05年7月20日。
药后怕冷及睡眠已明显好转,右额部白斑大部分变黑。
左眉及背部白斑中亦见部分黑点出现。
精神转佳,已有汗出,喉中痰消,无咳嗽,舌稍红,苔薄微黄,脉细弦。
守方再服10剂。
四诊05年7月30日。
右额部白斑基本被黑点覆盖,其余白斑中均见大量黑点出现。
舌暗红,苔薄,脉细弦。
前方再加田七末3g冲服,10剂巩固。
后未再复诊。
七、手足xx、厥冷症以四逆散治愈案:xxxx,男性,18岁。
初诊05年8月19日。
手足红斑水疱瘙痒反复多年来诊,每年夏季均发作。
平素有手足厥冷及多汗甚,因此烦恼多年而无有效办法。
舌淡红,苔薄,脉细弦。
此为少阴枢机不利,阳为阴郁,治当解郁通阳,且“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予四逆散合六味地黄汤:枳实10g,白芍10g,柴胡10g,炙甘草10g,山萸肉10g,生地15g,淮山10g,茯苓10g,泽泻10g,丹皮10g,7剂,水煎内服。
外用荆芥30g,防风30g,水煎外洗。
另予乌贼骨粉搽手足。
二诊,05年8月27日。
手足已温,且干燥无汗出,双手脱皮,不痒。
舌脉同前。
继守前方10余剂而愈。
八、面赤以调胃xx治愈案:xxxx,女性,13岁。
初诊05年8月18日。
面部发红反复1年。
每月发作1-2次,每次持续1周至10日不等,伴面部发热刺痛感,甚是不适。
曾多次就医未效。
余诊得其形体较壮实,且长期大便干结,口干,舌尖红,苔薄黄,脉滑。
此乃阳明胃热上熏也,正所谓“面色缘缘正赤者,此阳气怫郁在表”。
故予调胃承气汤:大黄颗粒1包,芒硝颗粒1包,炙甘草颗粒1包,4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