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经方治疗皮肤病的心得体会

合集下载

刘毅:经方治疗面部皮炎体会

刘毅:经方治疗面部皮炎体会

刘毅:经方治疗面部皮炎体会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开放共享积极共赢每周一12:00聚友会微信群讲稿首发专注中医·始终原创经方治疗面部皮炎体会讲者介绍刘毅,重庆市中医院皮肤科副主任,主任中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第四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

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中国中药协会皮肤科分会、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皮肤科分会常委。

经方师承冯世纶教授,2018年成为龙砂医家学术流派传承人。

临床以经方为本,兼学千金外台,坚持六经八纲辨证,四诊合参,强调经方体质辨证,重视扶阳理论及运气学说的运用。

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承担科研课题数项,主编和参编多部学术专著。

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重庆市卫生局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重庆市卫计委中医药科技奖励三等奖。

本文根据刘毅在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聚友会微信群的讲课录音,由志愿者整理而成,在北京赵炳南中医皮科流派微信订阅号首发。

转载请注明讲者,整理者,出处。

端午安康2021/06/ 14接上文病例分享这是40多岁的一个女性的患者,面部潮红瘙痒多年,曾经找我看过,用五苓散治疗是非常有效的,后来在治疗期间接近痊愈的时候,患者出差到国外,一段时间以后,每天可能外出居多,暴晒之后又出现大片的红斑,这时再用五苓散就没有效果。

患者最后效果还是很明显的,她后来又眼睑肿胀疲倦,我加了茺蔚子,竹茹化痰热,还是有一定效果。

这个患者脉沉弱,稍微偏滑,应该还有一定五苓散的基础症状,所以当时选择的五苓散,后来无效之后,我就多次加减变化,之后也是没有效果,我再仔细分析她的病史,跟暴晒有关系,我们分析问题不能局限于西医所说的日光性过敏的因素,还要从中医角度上考虑,患者体型胖、肤色白,经过日晒之后有炼液成痰的表现,我觉得用五苓散化水饮的方法已经没法治疗,但是痰还在,需要有化痰的药物,用了半夏、薏仁、蚕沙、苏子、白附子、僵蚕,还有五灵脂也能够化湿浊,加上一些解表药,比如浮萍能够散湿,整个药方虽然取法于五苓散,但是已经有很大的加减变化。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皮肤病心得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皮肤病心得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皮肤病心得本病案讨论的皮肤病,主要从中医角度辩证为湿热在表所引起的皮肤病,像过敏性紫癜、荨麻疹、湿疹、皮肤瘙痒症等凡是基本病机为湿热壅滞于里,表邪不解,肝胆疏泄失职,胆汁外溢于肌肤,均可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随症加减治之。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出自于《伤寒论》第262条,原文谓,“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麻黄二两,去节,连轺二两,连翘根是也,杏仁四十个,去皮尖,赤小豆一升,大枣十二枚,擘,生梓白皮切一升,生姜二两,甘草二两,炙。

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本方目前被广泛用于湿热在表所致的各种皮肤病,方证对应,每获良效。

近代是由伤寒大家刘渡舟最先运用此方治疗各种由湿热壅滞,表邪不解,所致的皮肤病,疗效堪佳。

方中麻黄、杏仁、生姜发汗宣散表邪,以“开鬼门”;连翘、赤小豆、生梓白皮(临床以桑白皮代替)清热利湿,以“洁净府”,并有解毒之功;炙甘草、大枣调和脾胃。

本方组合严谨、配伍精当,采取内治湿热、外散表邪,使表里证分途而解,各个击破。

为解表散邪,清利湿热之剂。

凡荨麻疹、湿疹或其他皮肤瘙痒证,以及疮毒等病症,凡见脉浮,都可以参考随证加减治之。

本人运用此方,在皮肤病方面辩证属于湿热在表者,根据临床症状随症加减,用之颇效。

病案:陈某某,女,27岁,服务人员 2017年7月14日初诊:主诉:四肢丘疹、瘙痒1月余。

现病史:患者于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长丘疹,继而出现瘙痒,日夜较甚,无渗液、无发热,于2017-06-10日就诊于罗湖人民医院诊断为“湿疹”给予“氟芬那酸丁酯软膏”外擦及富马酸酮替芬分散片口服,但该居民丘疹及瘙痒未见改善,于2017-07-11又就诊于我单位西医全科诊断为“皮炎”给予莫匹罗星软膏外擦仍未见效,于7-14遂来我科就诊。

患者发病以来,精神可,胃纳尚可,二便正常。

舌淡红苔黄腻,脉浮数。

诊断:中医:白㾦(湿热在表)。

引用浅谈运用经方的治疗心得1.皮肤病

引用浅谈运用经方的治疗心得1.皮肤病

引用浅谈运用经方的治疗心得1.皮肤病台湾作者:张步桃花语插图导读:张步桃,台湾著名伤寒学家、中医教育家。

著有《伤寒大论坛》、《张步桃医方思维》、《张步桃解读伤寒论》等专著。

我个人研究《伤寒》、《金匮》,差不多30多年了。

我的《伤寒论》念了大概有5000遍吧!所以我出门在外是很少带资料的,给我什么题目,我就讲什么题目。

但有时侯一个题目就可以讲上两三个钟头,《伤寒》、《金匮》的全部资料都输入到脑袋里了。

这次主办方邀请我来讲一讲讲对心肺系统的一些看法。

《黄帝内经》说“心肺有病,鼻为之不利”,所以心肺有问题的话,大概会有鼻子的病变吧!我们对待鼻子过敏的问题,皮肤的问题,还有气喘、咳嗽的问题,都从心肺去考虑。

因为皮肤是属于肺所管辖的,肺开窍于皮肤,当然气喘、咳嗽就更离不开肺了。

1.皮肤病的治疗我记得我10月31号到马来西亚的吉隆坡,那里举办了一个中医国际学术研讨会,包括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菲律宾、日本、韩国、中国大陆跟台湾地区的专家都到场。

我也在那边讲了一场,是关于用仲景方治疗气喘、皮肤过敏病变的讲座。

现代医学一般是用抗组胺药治疗的,或是用什么类固醇来治疗,但是疗效却不敢恭维。

我见过一个治疗时间最长的病人,他花了40多年的时间用西医治皮肤病。

这位老病人姓历史的史,始终没有看好。

这种皮肤的病变,不分年龄大小,也不分身体的壮硕,西医都是用抗组织胺药、类固醇,患者吃了40多年,实际上是没有用的。

而且花销不菲,皮肤科医师给患者打一针,就要收台币4700块钱,大约将近1000块的人民币,在基隆长庚医院打一针就要5004块台币,但事实上还是没有疗效的。

有一个小baby姓“宋”,宋朝的宋,这位小baby出生的当天,全身皮肤溃烂,因为他妈咪在怀他的时候,很喜欢吃冰冷的东西,我再三跟她建议,我说你不要吃冰冷的东西,吃了以后对小baby的皮肤不好,第二个对他的气管也有很大的影响,第三个还会有肠胃性的病变。

可是100个孕妇差不多有99个告诉我,说不吃冰好难过耶!因为整个腹腔好像火在烧耶!大家知道哦!冰是0度的东西,那我们人体的体温几度呀?36度半对不对,那么你0度的那个冰冷饮、冰品,包括冰淇淋这些凉品,碰到了36度半的温度,肯定会产生过敏反应,所以结果出生当天整个皮肤都是溃烂的。

五皮五藤饮治疗各种皮肤病验案心得

五皮五藤饮治疗各种皮肤病验案心得

五皮五藤饮治疗各种皮肤病验案心得【关键词】五皮五藤饮;皮肤病;验案早年读医案,读得医家张炳厚运用皮科专家赵炳南老中医五皮五藤饮治疗各种皮肤病,甚感神奇。

笔者十几年来治疗各种皮肤病经常用之,每获奇效,现将心得呈现如下,以造福广大皮肤病患者。

1 方剂组成丹皮、白鲜皮、海桐皮、地骨皮、桑白皮、海风藤、天仙藤、双钩藤、青风藤、夜交藤。

2 方解关于方解,医家张炳厚是这么解释的:丹皮性寒清热解毒,味辛散风止痒,活血消肿;青风藤、海风藤、天仙藤辛散、苦燥、温通,既可祛风止痒燥湿,又可温通经络气血;夜交藤养血安神,祛风通络,专止夜间皮肤瘙痒;钩藤清肝与心包之火,即清血分之热,解血分之毒,轻清透热,达邪外出,一杜疹原;更妙的是,以皮达皮,皮属肺,能利水消肿,祛邪给以出路。

以藤达络,络通风祛止痒,血行疹消。

皮、藤和臻其妙。

合用透风于热外,渗湿于热下,清中有行,行中有清,效能愈彰。

全方共奏祛风胜湿,清热解毒,通络和血之功。

3 案例3.1 带状疱疹患者,男,60岁。

患带状疱疹10天,曾服用多种西药及静脉输液不效,经人介绍来诊。

其面色晦暗,精神尚可。

口角、面部两耳上多处疏密不等的分布着疱疹,患处痛热难忍。

舌绛苔腻,脉实略洪。

自述没明显诱因。

笔者认为此乃湿热内蕴诱发疱疹。

处方:丹皮20g,白鲜皮、海桐皮、桑白皮、地骨皮各15g,海风藤、天仙藤、双钩藤、青风藤、夜交藤各12g,双花、连翘、蒲公英各20g,蝉蜕、车前子各10g,水煎服,6剂而愈。

3.2 顽固性荨麻疹患者,男,55岁。

患顽固性荨麻疹,曾服用多种抗过敏西药,时好时坏,后来无效。

两腿间及上身都有疹团,尤以两腿内侧为甚。

瘙痒难忍,手挠又生,高出皮肤,呈云片状,夜不能寐。

苔黄腻,脉滑有力。

处方:白鲜皮30g,丹皮、地骨皮、海桐皮、桑白皮各15g,海风藤、天仙藤、钩藤、青风藤、夜交藤各12g,地肤子10g,水煎服,7剂而愈,后随访至今未复发。

3.3 湿疹患者,女,41岁,农民。

运用经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体会与实践

运用经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体会与实践

运用经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体会与实践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简称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常表现为皮肤损害、关节炎、肾脏损害、血液系统异常等症状。

经方治疗是中医传统医学的重要疗法之一,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我在临床实践中运用经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体会如下。

中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必须个体化。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症状和病情各异,每个患者的体质和病理变化也不同,因此中药治疗必须个体化,针对不同的病情调配不同的药方。

对于有明显皮肤损害的患者,可以选用药物调节血气,清热解毒的方剂,如桃红四物汤;对于有明显肾脏损害的患者,可以选用扶正固本,清利水湿的方剂,如温中扶正汤。

中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注重调理阴阳平衡。

中医学理论认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是由于人体的阴阳失衡导致的,因此中药治疗必须调理阴阳平衡。

在调配药方时要注意阴阳平衡的原则,不可盲目增减某一药材,以免导致病情加重。

还可以通过调整日常饮食和生活习惯,使阴阳保持平衡。

中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需要长期坚持。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慢性病,因此中药治疗需要长期坚持,不能因为症状好转而中断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坚持按时服药,同时注意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只有在长期坚持治疗的基础上,才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需要与西医治疗相结合。

尽管中药在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方面有一定的疗效,但并不能完全替代西医治疗。

在实践中,我发现将中药治疗与西医治疗相结合,可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药可以起到调节免疫系统功能,减轻炎症反应,改善症状的作用,而西医治疗则可以减少病情的恶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中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在临床实践中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在运用中需要注意个体化、调理阴阳平衡、长期坚持和与西医治疗相结合等原则,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经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带给患者希望和康复的可能,为患者提供了一种可选择的治疗方法。

经方使用心得︱甘草泻心汤治疗皮肤病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经方使用心得︱甘草泻心汤治疗皮肤病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经方使用心得︱甘草泻心汤治疗皮肤病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甘草泻心汤治皮肤病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金匮要略》(孤惑病篇)有日“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嗅,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者声喝,作甘草泻心汤。

”我们治皮肤病首先想到“消风散”等清热祛风药物,我也常走这个套路,最近我接诊一名患者,胡某某男70岁。

初诊时“四肢躯干密布丘疹,痕痒二月,入睡困难”,患者自述曾在某医院就诊二个月,开的药是消风散加减,经两个月的治疗,症好转,但仍痕痒,每晚难以入睡,痛苦不堪。

伴有大便烂,胃纳差,呃气。

诊病时反复跟我说:“医生帮我想办法,帮我治好这个病”。

我想起跟诊黄仕沛老师用“甘草泻心汤”治疗皮肤病,处方如下:甘草30g 法夏25g 黄芩15 g黄连5 g 党参30 g 干姜5 g大枣15 g 连翘20 g3剂嘱服药后复诊。

复诊:患者很高兴地将手举给我看,皮肤好了许多,丘诊变平不再突起,也不红,胡某某自述睡眠变好,服药后胃感觉舒服,守前方加地肤子20g、赤芍15g、桃仁25g,伍剂。

三诊:皮肤除有丘诊留下的印痕,基本没有湿诊。

体会:用甘草泻心汤治疗湿疹优点是,病人反馈服用后胃部感到舒适,另对反复发作的皮肤病效果显著。

黄仕沛,广州市名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兼职副教授,南京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全国知名经方学者,临床素以处方味少量重、疗效突出著称,著有《黄仕沛经方亦步亦趋录》、《黄仕沛经方亦步亦趋录(续)》、《梦回伤寒四大金刚》、《黄仕沛经方师传录》。

专业特长:擅长治疗各种疑难症,诸如中风病、腹痛、水肿、泄泻、冠心病、心律失常、心悸失眠、带状疱疹、急慢性湿疹、顽固性口腔溃疡、以及不孕不育等症。

温馨提示:关注医馆服务号(广州市十三行国医馆在线服务)可进行微信预约,现场留有小部分号源,若满号或可请主任酌情加号。

运用经方治疗皮肤病的点滴体会

运用经方治疗皮肤病的点滴体会

运用经方治疗皮肤病的点滴体会病例1 银屑病第一个病例是经方加减治疗银屑病。

这是一个老年患者。

患者沙某某,男,67岁,回族,平凉崆峒区人,2016年7月初由女儿搀扶到我诊所就诊。

患者自述患银屑病有十余年。

十余年来反复发作,到处治疗效果欠佳。

一个月前在平凉某医院输液治疗,具体用药不详,虽然皮屑和骚痒略有好转,但是出现了双足浮肿,双下肢困重,全身疲乏无力。

查患者颜面红,吃饭以后胃脘部胀满不舒服,舌质暗红,苔薄,舌下络脉迂曲、紫暗,脉象弦细。

给予真武汤合桂枝茯苓丸3剂。

3剂以后,患者双足浮肿双下肢困重、全身疲乏无力症状明显减轻。

患者可以自己坐车来复诊,又给与上方4剂,症状消失。

一个半月以后,这个患者因为吃鸡肉银屑病再度复发。

全身泛发银白色的那种银屑,如雪花片而骚痒难忍,以胸部、背部、四肢为重。

四诊见颈项部、肩背部拘急、疼痛(不舒服),爱出汗,饭后心下痞满,口干、口苦、恶心、泛酸,右侧少腹部感觉有东西在跳动,大便粘腻不通畅,舌质暗红、苔薄,脉弦。

【六经辨证】太阳、阳明、太阴合病,以桂枝加葛根汤、生姜泻心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减,处方如下。

葛根30 桂枝10 赤白芍各10,荆芥、防风各6,蝉衣6,生姜10,干姜6,大枣4枚,黄芩9 黄连3 党参6 丹皮10 桃仁10 苍术10 薏苡仁20 白鲜皮15 茯苓20 炙甘草6。

上方总共给5剂药,每天1剂,五天以后皮屑明显减轻,后来应用此方加减,连服十五天以后,患者的皮屑全部消退。

【辨证分析】银屑病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容易复发的治疗起来比较棘手的皮肤病,这个病刚开始,我也想这究竟是一个血热生风,还是血虚,还是血燥呢?但是这个患者已经治疗了十余年效果不好,容易反复,那么我们就要另辟蹊径。

人体是一个整体,其内在的脏腑与体表的皮肤是紧密联系的,其病情的演变也是互相影响的,所以在治疗上必须把握其内在的联系。

所以中医治病,常常是一人身上有各科不同的病,却能用一方去治愈它,其关键就在于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

经方在中医皮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及思路

经方在中医皮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及思路

经方在中医皮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及思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百姓对皮肤疾患越来越关心。

中医治疗皮肤疾患历史悠久,疗效突出,现将个人跟诊云南省中医医院皮肤科王丽芬老师治疗皮肤临床感悟分享如下。

经典方剂,疗效突出王丽芬老师善用“经方”治疗皮肤疾患,如“桑菊饮加减”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

脂溢性皮炎中医称“面油风”,病机为肺经风热上犯所致。

桑菊饮为吴鞠通所创, 记载于《温病条辨》中, 方用桑叶、菊花、薄荷、连翘、桔梗等辛凉质轻之品, 疏风透表, 宣肺清热, 是治疗风热侵犯肺卫的方剂。

王丽芬老师认为:“治上焦如羽, 非轻不举”,采用桑菊饮加减治疗“面油风”疗效确切显著,具体组成如下:桑叶15g, 野菊花15g, 苦杏仁10g, 桔梗15g, 连翘15g, 薄荷5g, 侧柏叶15g, 蒲公英15g, 丹参20g, 白鲜皮15g,生地黄15g,麦冬10g。

王丽芬老师擅长皮肤组织病理并结合中医知识,认为经方“银翘散”加减可以治疗“点滴状银屑病”,在临床治疗之中疗效肯定。

银翘散源于《温病条辨》,乃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所创, 称辛凉平剂,有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之功。

王丽芬老师把点滴型银屑病的组织病理特点之一是中性粒细胞构成的小脓肿(Munro微脓肿)及真皮中血管周围嗜中性白细胞浸润与中医清热解毒理念相结合,古方今用,具体组成如下:金银花15g、连翘15g、牛蒡子15g、淡竹叶10g、荆芥15g、防风15g、生地20g、赤芍30g、紫草30g、大青叶15g、生槐花10g。

抓住疾病发病中医病机,从而达到古方今用,异病同治的效果。

那么如何利用中医思维诊治皮肤疾患,提高临床治疗辨证那?经络走行,脏腑辨证我们以面部“痤疮”中医临床辩证诊治进行具体分析,痤疮在中医称为粉刺,王丽芬老师,临床根据痤疮皮损面部分布经络走行结合脏腑辨证,予以治疗,往往疗效肯定。

如:皮疹发于面部额头,中医“肺为华盖”,则可以选用“枇杷清肺饮”予以治疗;发于面部两颊则以“少阳枢机不利”考虑出发,以“柴胡疏肝散”以治疗;发于鼻翼部则为“阳明郁热”予以“清胃散”治疗;发于下颚则为“冲任不利”予以“二仙汤”治疗,尤适合女性月经前后痤疮复发加重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对经方治疗皮肤病的心得体会篇一:甘草泻心汤治疗皮肤病经验总结甘草泻心汤治疗皮肤病经验总结XX-10-22 汉古中医研究院《金匮要略66;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

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

甘草泻心汤为治疗狐惑病的主方,狐惑病多认为如今之白塞病,白塞病必具之症状为口腔溃疡。

所以近代经方家多以此方治疗口腔溃疡,如胡希恕、赵锡武、岳美中等前辈多有验案可参[[1]],现代也有较多相关的临床报道。

但以甘草泻心汤治疗皮肤病的经验却不多见,故现将广州市名中医黄仕沛老师治疗甘草泻心汤治疗皮肤病的经验报道如下:1 黄仕沛老师应用甘草泻心汤治疗皮肤病的经验经方的使用重在“方证对应”,根据“方证对应”的原则,甘草泻心汤不单可治白塞病、口腔溃疡,黄仕沛老师还将甘草泻心汤应用于治疗各种渗出较多的皮肤粘膜疾病如湿疹、牛皮癣、带状疱疹、结膜炎、痔疮出血等疗效显著。

甘草泻心汤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甘草干姜汤甘草干姜汤是仲景治疗一切澄澈清冷之涎、沫、渗出的主方。

《金匮要略66;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肺痿吐诞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

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

”甘草泻心汤是从半夏泻心汤重用甘草衍化过来的,所以甘草泻心汤治疗狐惑病的关键药物是甘草。

甘草用于外科溃疡、渗出性疾病在《证治准绳》以及清代王孟英的医案里面都可见到。

四妙勇安汤里面也有大量的甘草。

现代药理研究:甘草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可以稳定生物膜,减少炎症物质释放,并可以缓解粘膜刺激,保护粘膜,修复粘膜溃疡[1]。

黄师常言甘草为本方之主药,临床常用至30g。

干姜主要针对清稀的分泌物,更有现代研究指出,干姜能调节免疫,故本方能取效,还要取决于干姜。

黄师经验,干姜一般用6g,渗出较多稍加量。

甘草泻心汤中的黄连、黄芩甘草泻心汤中的黄连、黄芩主要是针对清热燥湿而设,《金匮要略66;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浸淫疮,从口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

浸淫疮,黄连粉主之。

”甘草泻心汤中的半夏半夏对局部粘膜有剌激作用。

《伤寒论》312条“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苦酒汤即由半夏、苦酒、鸡子壳组成。

313条“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而从两方的服法来看,苦酒汤是“少少含咽之”,半夏散及汤是“少少咽之”。

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法夏对粘膜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甘草泻心汤中的加减法此类患者多有郁热,故往往应加石膏,石膏可用60g 至90g。

渗出、瘙痒比较明显可加升麻、苦参燥湿、解毒。

仲景用升麻非为升举清阳,是用于解毒,如升麻鳖甲汤、麻黄升麻汤。

《金匮要略66;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

潮红,脱屑比较明显的,《伤寒论》196条:“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考虑为阳明久虚,津液不足,可加生地,最大用至90g。

此方的运用还重在守方,否则再次发作将前功尽弃。

2.医案三则例1:罗某,男性,47岁,XX年3月18日初诊。

患者全身皮肤斑块状皮癣已10余年,反复发作,脱屑较多,瘙痒甚。

曾到外院皮肤科诊治,诊断为“银屑病”。

医生建议使用免疫抑制剂,罗某害怕药物副作用,未敢服药,仅自购些膏药外用,病情逐渐加重。

故至黄师门诊求治。

刻诊:双大腿外侧、双小腿外侧、双侧肘部后外侧见大片红斑丘疹,最大处约7×8cm,最小处约3×4cm,表面覆盖着银白色鳞屑,边界清楚,大量渗液,搔抓后流血,心、肺、腹检查无异常。

四肢及关节无肿痛。

黄师予甘草泻心汤加减,处方:甘草三十克黄连六克黄芩十五克党参三十克干姜六克法夏二十四克大枣十五克苦参十五克水煎内服,共四剂。

XX年3月23日复诊,见全身皮损较前好转,红斑丘疹最大处范围已缩小至5×3cm,瘙痒减轻,渗液减少。

守方治疗。

至XX年5月,大腿、小腿皮肤嫩微红,平滑,不痒,背部、肘后仍有红色丘疹、鳞屑,范围最大3×3cm。

患者继续守方治疗。

至XX年11月,患者除右肘部仍有皮肤潮红及脱屑外,其它部位皮癣已痊愈,仍守方。

例2:梁某,女性,25岁。

XX年12月来诊,当时已怀孕4个月,自诉近1周突发全身散在性疱疹,脓疱,皮疹逐渐增多,至密布全身,四肢、颜面、背部为主,渗液量增加,渗液可湿透衣襟,瘙痒难忍。

查体:颜面、全身均见密布红色疱疹,部分溃破,大量渗液、流脓,双下肢为甚,双下肢皮肤粗糙,疱疹、脓疱融合成片,部分溃破、结痂。

黄师予甘草泻心汤加减,处方:甘草三十克黄连六克黄芩十五克党参三十克干姜十克法夏二十四克大枣十五克石膏六十克水煎内服,共四剂。

二诊,颜面及手臂疱疹明显减少,已无明显渗液,背部疱疹稍减少,渗液仍可湿透衣襟,双下肢情况基本同前,仍瘙痒难忍,守上方,加用苦参十五克、升麻十五克。

继续服药一周后,患者全身疱疹及渗液症状明显减轻,渗液已不会湿透衣襟。

但患者及家属担心局部皮肤难以护理,前往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诊断为“孕妇多型疹”,考虑因孕激素影响,主管医生告知患者,其皮疹须在分娩后一周才会痊愈,并只能以激素治疗。

患者住院期间坚持复诊,仍服甘草泻心汤。

此次,其背部疱疹虽渗液不多,但较前潮红,原方去苦参、升麻加生地六十克。

治疗半月后,患者颜面及双上肢皮肤已较光滑,原皮疹部位仍遗留有色素沉着,未再出现新的疱疹、渗液,背部可见散在疱疹,略潮红,无脓疱,无渗液,双下肢仍可见疱疹融合成片,渗液较多,部分脓疱。

由于患者病情已明显好转,故予出院,出院前,主管医生对其疗效表示惊叹,从未见孕妇多型疹有如此疗效。

患者继续守方至今,已怀孕7个月。

除双下肢外全身皮肤已光滑如初,仅可见皮疹后色素沉重,无新发皮疹,双下肢疱疹基本结痂,无渗液,继续服药治疗。

例3:患者,陆某,女性,22岁,XX年12月初诊,自诉有慢性湿疹病史3年,每因天气变化及饮食不节发作、加重,反复治疗无效。

刻诊:全身散在皮疹,瘙痒难忍,皮疹溃破可有少量渗液,皮肤粗糙,双下肢为甚,并可见大片色素沉着。

黄师予甘草泻心汤加减,处方:甘草三十克黄连六克黄芩十五克党参三十克干姜六克法夏二十四克大枣十五克石膏六十克水煎内服,共四剂。

二诊皮疹、渗液已有所减少。

患者服药至今已3个多月,除双下肢仍可见少量皮疹、渗液外,全身其它部位已无湿疹再发。

篇二:伤寒论心得体会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08级中西医临床 XX013036 谢海旋中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大三的时候开始学习经典,更是深有体会。

而今有机会在毕业前再次选修经典,这对未来工作将会有莫大的帮助。

在繁忙的找工作中,我依然会抽空学习经典,以下就我对《伤寒论》的心得体会做个分享。

一、以理解伤寒论原文为重点,多读多背。

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作,求其本意,旁参诸家。

多读多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学习《伤寒论》主要是继承仲景的学术思想,探索其精微大义,因此就要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作,求其本意。

《伤寒论》由于成书年代久远,条文失真,文法多样,文字古奥,论理广深,因此,我们要想学好她学透她,依靠后世注家,以注家作为向导,不失为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然而,历代注家很多,且观点不一,如何选择,很是让初学者头痛。

有幸在书店买了一本郝万山伤寒论讲稿,里面释义博采众家,实在让我受益匪浅。

而胡希恕老师更是为后代工人为伤寒论注解的第一人,胡老师释义让人叹为观止。

至于背诵,我觉得背诵一定的原文对于中医入门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伤寒论》来说,不能背诵,头脑就不能在前后原文之间任意穿梭引用,也就无法全面细致的理解《伤寒论》的含义。

经典著作中的条文,乃是从无数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俗话所说万变不离其宗之宗。

记住它,背诵它,就能在临床上触发思绪,吃透精神,从熟生巧,别出心裁二、我对六经的认识。

《伤寒论》六经体系是疾病共性规律的概括,以六经生理为基础,阐释其病理变化,不单是外感,实可以统万病。

《伤寒论》从内难二经基础上的进一步之经典著作,补内难二经之不及,其首创六经证治。

故我对六经之认识有一读之必要,打的中医治病,皆从整体出发,依据病者盛衰强弱、病势之缓急进退来作为施治方针。

所谓六经,三阴三阳是也,大抵三阴经病,属寒、属里、属虚者多,故太阴治宜温,少阴治宜补,厥阴治宜清;而三阳经病,恰与三阴经病相反,大抵属热、属实、属表者多,故表证宜汗,实证宜下,独少阳属于半表半里,既不宜汗又不宜下,而治宜和解。

六经的划分具有辨证与论治的双重意义,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示中风或伤寒,以确定解肌或发汗的治法。

第二,提示病位的表里,可定表、和、攻救之法,对于部位的归类,可做为论治的根据。

第三,提示病情的寒热,决定用药的温凉。

第四,提示邪止消长的情况,可知如何祛邪或扶正,在辨证归类时以实证属三阳,虚证属三阴。

第五,提示受邪的经脉脏腑可以分经用药,有的放矢。

由于六经能提示受邪部位在何经脉脏腑,给立法方药指明方向,故伤寒六经辨证的过程,即是确立治则,治法及选方遣药的过程,所以辨证与论治是两个步骤,合而观之辨证与论治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六经传变是有规律的,不同的传变条件,会有不同的传变情况:在感邪轻、正气强的条件下,如治疗得当,可不传而愈。

在感邪重、正气强的条件下,病发于阳而反应强烈,且不论病在一经或合病,或并病都在三阳,但若治疗不当,消耗了正气,则可传入三阴。

由阳经传入阴经的,病多属热,易于亡阴。

在感邪重,正气弱的条件下,病发时直中三阴,但若治疗适当,邪衰正胜也可阴证转阳。

在感邪轻,正气弱的情况下,病可发于阳也发于阴。

三、关于伤寒在临床上的运用体会。

作为毕业班学生,已经经历过临床实习,有幸在实习期间能在一附院见到各老师在临床应用经典。

这让我也有些临床上的实践与体会。

总结起来,首先应抓住主证,然后辨析病机,最后在了解方义的基础上化裁经方,经过加减。

临床如白虎加人参汤合竹叶石膏汤治疗糖尿病。

五苓散合真武汤治心衰的水肿,大柴胡汤合半夏泻心汤治疗急性胰腺炎等。

总之,《伤寒论》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规范,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其中的奥妙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

篇三:XX年12月12日冯老师在经方治疗皮肤病学会上的讲座文字整理稿XX年12月12日冯老师在经方治疗皮肤病学会上的讲座文字整理稿各位张仲景,下午好。

今天有机会跟这么多人聚在一起,讨论学习经方,感到非常高兴,再看看,这么多人学习经方。

由于这些年吧对经方啊,咱们这个中医学院成立以后吧,对经方的认识确实有个误区,经方的认识有误导作用,所以近年来教学也好,教材也好,临床上也好,好多工作吧,中医,中国的医学发展,不少的地方,特别对经方的认识,受到了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