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案例分析
马原经典案例及分析

马原经典案例及分析案例一:马原理论的诞生与发展马原(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原始著作中的基本原理进行了总结和概括,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马原的诞生和发展经历了多个重要的历史阶段。
首先,马原的形成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与传播。
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始传入中国,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思潮的源头。
马克思主义思想为中国的解放和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思想支持。
其次,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中国革命的兴起,马原逐渐形成并得到了更加系统的阐述。
例如,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规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基本原则和纲领,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基础。
第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原。
例如,在中国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者们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总结,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原,并将其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
最后,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和建立,为马原提供了新的实践基础和发展空间。
中国共产党通过总结实践经验,对马原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重要理论成果。
案例二:马原的核心思想和主要内容马原的核心思想是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复兴。
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马原强调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马原的基本理论前提,需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其次,马原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社会主义是建立在人民群众基础上的,必须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为人民谋利益、维护人民权益。
第三,马原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建设。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根据中国国情,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符合自身国情和发展需要的道路。
最后,马原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中国共产党是马原的核心和领导者,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持久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案例分析

1、远未成为历史的马克思(绪论)1、人类社会过去1000年的历史画卷中,曾出现过灿若繁星般的思想大师,为什么马克思能够在历次评选中高居榜首?2、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严重曲折的情况下,马克思先后被评为“千年风云人物”、“最伟大的德国人”、“最伟大的哲学家”,给我们什么启示?答案:1、马克思充分吸收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优秀成果,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构建了自己的独特的思想体系,对人类历史上诸多重大而基本的问题提出了富有启示性的意见,更重要的是其思想的现实影响力是以往许多伟大的思想家所不具备的。
他的思想与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世界范围的影响,在一种程度上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2、尽管世界历史不断向前发展,时代风云不断变幻,但马克思的理论所面对的社会背景依然存在,他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美好社会的向往都以最深刻的方式回应了他自身的时代以及当前社会存在的问题。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意味着对马克思主义的证伪,而只是说明共产主义运动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而马克思本人也早就预言了这一点,这其实更让人注意到马克思学说的价值。
当然我们也不能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现状过于盲目乐观。
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不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同时也要积极回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立足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把马克思主义学说中那些在今天的生活仍具有重大意义的思想资源凸显出来,以更好地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实践。
2、老子论强弱,塞翁失马(第一章)1、以上两则故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答案:强和弱,这是对立的统一,在一定条件下它们相互转化。
这个故事就形象他说明了这个哲学道理。
朴素他说明了矛盾可以互相转化的道理。
一些看起来是"祸"的事,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为"福"的,看问题不要绝对化了。
它说明人世间的好事与坏事都不是绝对的,有两面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能会引出坏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案例分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绪论案例分析自马克思主义创立后的160年间,马克思和他所创立的学说以及由这一学说所指导的运动却依然显示着强大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在前进中也难免要出现挫折。
发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就使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
这时也出现了“马克思主义死亡了”、“社会主义终结了”、“共产主义将成为20世纪的遗产”等悲观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受到了某些人的挑战和质疑。
但是,之后又出现了许多耐人寻味、令人深思、让人振奋的事情。
一、苏东剧变后,在不少人宣称“马克思主义已经死亡”,一些人远离马克思、抛弃马克思主义的时候,当代西方一些最有影响的思想家、理论家却走近马克思,为马克思主义辩护。
例如法国的德里达、德国的哈贝马斯等,他们都是在各自领域中卓有建树的大师级人物。
早在l993年,德里达就发表了《马克思的幽灵》的著名演说,指出“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就没有将来;无论如何得有个马克思,得有他的才华,至少得有他的某种精神”。
哈贝马斯在其所著《追补的革命》一书中说:“东欧剧变和苏联的变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
失败的只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即官僚社会主义。
在2 1世纪,社会主义仍然有着广阔的前景。
”为什么这些著名的思想家、理论家会在马克思主义处于极其困难的时刻走近马克思呢?这绝非偶然,需要我们深思。
二、l999年10月BBC广播公司宣布了它进行的一项民意测验的结果:人们评选的一千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家”是卡尔﹒马克思,爱因斯坦、牛顿和达尔文分别列为二、三、四名。
BBC指出:“马克思作为一位哲学家、社会科学家、历史学家和革命者所取得的成果在今天仍然得到学术界的尊重。
”去年12月21日英国《经济学家》周刊刊登了一篇题为《共产主义后的马克思》的文章又提到了这件事,并且指出:“东欧和前苏联实行的共产主义是对马克思思想的扭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案例分析.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来源理概论事例剖析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获取者屠呦呦的故事——论真谛与价值的辩证一致: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问题.事例描绘:获取诺奖: 2015 年 10 月 5 日,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的诺贝尔大厅内, 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国的记者。
在这个将要宣告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的日子,世界认识了一张“中国面貌”——大屏幕上出现的照片中, 屠呦呦戴着眼镜 , 嘴角轻轻带笑 , 简介中写着“生于 1930 年, 中国中医科学院 , 北京 , 中国”。
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评比委员会主席齐拉特说 : “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从中药中分别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 这表示中国传统的中草药也能给科学家们带来新的启迪。
”开发青蒿素:由疟原虫惹起的疟疾几千年来向来是威迫人类生命的传染性疾病, 1967 年,由中国 60 多个研究机构、 500 多名植物化学和药理学研究人员共同参加,旨在赶快研制出抗疟新药的“523 项目”正式启动, 1969 年初,屠呦呦被委任为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523 项目”的课题组长,在中国传统医学医药宝库中找寻分别治疗疟疾的有效成份。
但早期研究并不是一帆风顺,最先的实验结果其实不十分理想。
在查阅了大批文件后,屠呦呦改变了本来对青蒿的提取方法,以低沸点溶剂乙醚来提取其有效成份,并去除了没有抗疟活性且有毒副作用的酸性部分,保存了抗疟活性强、安全靠谱的中性部分,在显然提升青蒿防治疟疾成效的同时,也大幅降低了其毒性。
1971 年提取的 191 号青蒿萃取液,在治疗被 P.berghei 疟原虫感染的小鼠和被P.cynomolgi 疟原虫感染的猴子时,有效率达到了100%。
这一发现是青蒿中有效成份青蒿素发现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打破。
今后,为了迅速证明青蒿素对人体的成效,让疟疾不再危害人类。
屠呦呦及其研究小组先在自己身上做实验,又深入海南,进行了大批的临床考证,结果表示青蒿素在临床医疗中的成效出奇的好,与使用氯喹的病人比较组疟疾病人对比较,使用青蒿素治疗的病人很快退烧,血液中的疟原虫也很快消逝。
有关马原原理的案例分析

有关马原原理的案例分析概述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角度,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探讨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如何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我们将通过案例来阐明。
案例一:农村土地改革农村土地改革是一项涉及广大农村群众的社会性工程。
在中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革不仅对于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在实践中的重要应用。
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农村土地改革旨在推动农村经济的集体化和现代化。
过去,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分配机制存在许多弊端,导致农民收入不稳定,农村发展缓慢。
而通过改革,农村土地的流转和经营权得到明确,使得农村经济发展更加有序和规范。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其思想意识。
通过农村土地改革,人们的经济地位得到提升,相应的思想观念也得到进步和改变。
农村群众对集体经济的认同感增强,对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也大幅提高。
案例二:工人权益保护工人是社会的主要劳动力,保护工人的权益是保障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任务。
马克思主义强调劳动者在价值创造中的基础地位,并提倡对工人权益的保护。
以某企业的工人维权案例来看,工人因超长工时、低薪等问题发起了罢工示威活动。
在这场斗争中,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得到了广泛应用。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力是价值创造的基础,而资本主义社会往往将劳动力看作商品化的对象。
在这个案例中,工人通过罢工等集体行动来维护自己的劳动权益和社会地位。
他们的行动不仅彰显了劳动者的主体地位,也表达了对剥削的不满。
其次,马克思主义倡导对工人权益的保护。
通过工会组织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工人权益得到明确保护。
这为维权行动提供了合理的制度保障,同时也为改善工人权益提供了制度的基础。
案例三: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中,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被视为重要内容。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案例来探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例如,某地区长期以重工业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但由于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马克思主义原理基本概论》案例分析题-推荐下载

《马克思主义原理基本概论》案例分析题绪论:1【材料1】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英国学术院院士霍布斯鲍姆指出,给确定某一具体思想方式或者观点是能否被看作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作依据的,“是在19世纪末大致定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美国著名学者海尔布隆纳在标准问题上有着与霍布斯鲍姆相近的看法。
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一个可以得到“公认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来源于“同一套前提”,它是规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前提。
“凡是包含有这类前提的分析,都可以正当地将其分类为‘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即使作者本人并不如此认定”。
这“同一套前提”是:对待认识本身的辩证态度,唯物主义历史观,依据马克思的社会分析而得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的总看法,以某种形式规定的对社会主义的信奉。
【材料2】1934年,当德国共产党的理论家卡尔·科尔施还没有彻底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他写了一篇题为《我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科尔施力图通过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所谓的特殊看法来表明他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这些看法的要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原理,包括那些表面上具有普遍性的原理,都带有特殊性,马克思主义不是实证的,而是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不是现在处于肯定状态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显得日益分崩离析的正在衰亡的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目的不是观赏现存的世界,而是对它进行积极的改造。
【材料3】匈牙利思想家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认为:“我们姑且假定新的研究完全驳倒了马克思的每一个个别的论点。
即使这点得到证明,每个严肃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可以毫无保留地接受这种新结论,放弃马克思的所有全部论点,而无须片刻放弃他的马克思主义正统。
所以,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结果。
它不是对这个或者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
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案例分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案例分析
[案例]:全球变暖背景下的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
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实现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科技是关键,我国既要立足国内自主研发,也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消化吸收引进再创新。
相关知识点: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
案例思考:以上案例说明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道理
案例分析: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这个案例启示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根据事物之间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在全球气候环境问题的大背景下,与低碳经济相关的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人类应该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同时又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明确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促进新事物成长。
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我们应明确发展低碳经济阶段性特征,努力促进新事物成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案例分析

1、远未成为历史的马克思(绪论)1、人类社会过去1000年的历史画卷中,曾出现过灿若繁星般的思想大师,为什么马克思能够在历次评选中高居榜首?2、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严重曲折的情况下,马克思先后被评为“千年风云人物”、“最伟大的德国人”、“最伟大的哲学家”,给我们什么启示?答案:1、马克思充分吸收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优秀成果,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构建了自己的独特的思想体系,对人类历史上诸多重大而基本的问题提出了富有启示性的意见,更重要的是其思想的现实影响力是以往许多伟大的思想家所不具备的。
他的思想与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世界范围的影响,在一种程度上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2、尽管世界历史不断向前发展,时代风云不断变幻,但马克思的理论所面对的社会背景依然存在,他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美好社会的向往都以最深刻的方式回应了他自身的时代以及当前社会存在的问题。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意味着对马克思主义的证伪,而只是说明共产主义运动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而马克思本人也早就预言了这一点,这其实更让人注意到马克思学说的价值。
当然我们也不能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现状过于盲目乐观。
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不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同时也要积极回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立足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把马克思主义学说中那些在今天的生活仍具有重大意义的思想资源凸显出来,以更好地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实践。
2、老子论强弱,塞翁失马(第一章)1、以上两则故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答案:强和弱,这是对立的统一,在一定条件下它们相互转化。
这个故事就形象他说明了这个哲学道理。
朴素他说明了矛盾可以互相转化的道理。
一些看起来是"祸"的事,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为"福"的,看问题不要绝对化了。
它说明人世间的好事与坏事都不是绝对的,有两面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能会引出坏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案例分析(2009级)
题目: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之生产集中到垄断的形成
院系: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
班级:09级心理一班
姓名:林哲
指导教师:姜立红
得分:
案例:杜邦公司
早期的杜邦公司,通过其政治关系,依靠其独特的管理模式——终身雇佣制和封闭式家长统治的管理方式,研发新技术,实行血汗工资制榨取剩余价值,并抓住几次战争的机遇,在竞争中逐渐使火药的生产和资本集中到自己手中,1824年,杜邦家族便迈进了美国著名的大财阀的行列,到1832年即杜邦火药公司开办30年之际,该公司已经具备了年产80万吨火药的生产能力。
到美国内战结束时,杜邦公司在美国火药业中的地位已经首屈一指。
但同时,由于战争对火药的需求猛增,而杜邦公司的供应并不能满足全部需求,这就为其他火药公司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为了避免大公司之间的恶性竞争和两败俱伤,并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以获得高额垄断利润,杜邦公司发起了结束几个竞争、共同稳定市场的特别会议,成立了“美国火药同业公会”,亦称火药托拉斯。
表面看来,火药托拉斯不过是东部几家大公司瓜分市场的组织,但实际上,由于杜邦公司在美国火药业中的重要领导地位及在这个托拉斯中所占据的重要领导位置,使得火药托拉斯成为亨利〃杜邦及杜邦公司兼其他公司、扩展自己实力的一个中要工具。
到
1889年是,美国92.5﹪的火药生产已垄断在杜邦公司控制的这个火药托拉斯中。
案例分析:
在进行案例分析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几个定义。
1、生产集中:是指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商品的
生产日益集中于少数大企业的过程,其中结
果是大企业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
2、资本集中:是大资本吞并小资本,或有许多
小资本合并而成大资本的过程,其结果是越
来越多的资本为少数大资本家所支配。
生产
集中和资本集中是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
结果。
3、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
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
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
纵和控制。
在我们了解了这三个定义,看到上面的“杜邦公司”的案例之后,我们知道,垄断的形成都是有一定原因的,那么垄断形成的具体的原因是什么呢?
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大的程度,极少数企业
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的利润;企业规模越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就会产生垄断;被激烈的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百居上,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这就是垄断形成的原因。
根据此原因我们就不难理解“杜邦公司”这个案例了。
那么什么叫垄断组织?同时常见的垄断组织都有些什么呢?
垄断组织:是指在一个经济部门或几个经济部门中,占据垄断地位的大企业联合。
其本质是通过联合达到独占和瓜分商品生产和销售市场,操纵垄断价格,以攫取高额垄断利润。
常见的垄断组织有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等。
我们发现垄断对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好亦有坏,那么为什么不能消除垄断呢?
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
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
第三、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
都不可能把保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
下来。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垄断是自由竞争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