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 狩猎民俗

合集下载

蒙古族民俗常识1-6

蒙古族民俗常识1-6

第一课体育竞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蒙古族的体育竞技知识。

2.热爱蒙古族体育文化。

教学过程:一、彪悍的博客竞技鄂尔多斯那达慕中的摔跤比赛,以鄂尔多斯搏克为主。

鄂尔多斯搏克,是蒙古式摔跤的一种地方形式,是非常自由式的摔跤方式。

用毛毡制作的摔跤服上面将腰带斜搭在肩腰之间,双手攥紧不放,使用腰部扭动,手部摆动和双腿拌踢等技巧摔倒对方,这完全是力量均衡式的较量。

鄂尔多斯式摔跤不分年龄、不限时间。

由于有时持续时间长达半天,也是耐心、恒心、信心与决心的较量。

二、神奇的赛马技巧蒙古马和阿拉伯马曾是世界两大名马,蒙古马就是蒙古族长期精心培育的优良马种。

蒙古族爱马,赛马也是男女老幼最喜爱的活动。

每当春末夏初,给马打鬃、去势、印号,许多青年人来帮忙,除干活外,赛马成了习惯。

就是几人在一起放牧或路上相逢也要跑几千米比比谁的骑术高,看看谁的马儿快。

每当草原举行那达慕大会,近者方圆五十公里。

远者上百公里以外的牧民,纷纷驱车乘马赶来聚会,参加披红扎彩的长距离赛马。

蒙古族赛马是蒙古族传统体育娱乐活动之一。

旧称赛马、射箭、摔跤为男子三项竞技。

蒙古赛马比赛今多在那达慕大会时举行。

届时在内蒙古大草原上,远近百里以至几百里的牧民驱车乘马赶来聚会,参加赛马活动。

赛马场上,彩旗飘飘,鼓角长呜,热闹非凡。

蒙古族赛马不分男女老少均可参加。

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一起上阵,直线赛跑,其距离40、60、80、华里不等。

为了减少马的负荷量,不论老少,大都不备马鞍,不穿靴袜,只着华丽彩衣,配上长长彩带,显得格外英武。

规则介绍:比赛一般以红旗或口哨为令。

比赛开始,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扬鞭策马,竞相追赶,观者欢呼鼓掌跺脚助威,先到达终点者为优胜。

赛马结束时,一般要举行授奖仪式,获奖的马匹和骑手要并排列队于主席台前,先由专人在台上唱颂赞马词,接着往名列榜首的骏马身上撒奶酒或鲜牛奶等。

三、精湛的射箭技法射箭,是蒙古族古老久远的一项竞技运动。

它源自于蒙古族早期狩猎时代用弓箭自卫和猎获野兽的活动,后来在作战中他们又用弓箭射杀对手。

蒙古族的狩猎习俗

蒙古族的狩猎习俗

蒙古族的狩猎习俗
波.少布
【期刊名称】《黑龙江民族丛刊》
【年(卷),期】1995()4
【摘要】蒙古族的狩猎习俗波·少布狩猎,是蒙古人经济生活的重要形式。

蒙古人的狩猎,早在蒙古部统一前就有文字记载。

居住在森林中的蒙古人,无疑是以。

狩猎为主,“甚至有些部落的名称都与狩猎业有关。

贝加尔湖附近的宝勒合真部,就是“捕貂者”之意;客勒木真部,即“捕青鼠者...
【总页数】4页(P89-92)
【关键词】蒙古族;狩猎习俗;生活形式;经济形式;畜牧业;狩猎方式
【作者】波.少布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92.2
【相关文献】
1.论蒙古族生活习俗及宗教信仰习俗 [J], 程龙;赛音德力根
2.蒙古族狩猎习俗 [J], 扎格尔
3.青海蒙古族狩猎习俗与其文化内涵 [J], 傲青格日力
4.萨满教与蒙古族狩猎习俗 [J], 满都呼
5.蒙古族习俗中的火及其文化象征意义——兼及日本相关习俗 [J], 娜仁格日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蒙古族游牧文化的发展简介

蒙古族游牧文化的发展简介

蒙古族游牧文化的发展简介蒙古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游牧文化源远流长,深受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传统。

本文将从蒙古族游牧生活的历史渊源、文化特色和发展现状等方面进行介绍,力图展现蒙古族游牧文化的独特魅力。

蒙古族游牧生活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草原民族的迁徙史。

在古代,蒙古族分布在黄河以北的草原地带,以放牧为生。

他们依靠牛羊等家畜为食,并且居住在由毡房组成的游牧营地里,随季节和牲畜的需求而不断地迁徙。

蒙古族的游牧生活以狩猎、打牧为主要生产方式,发展出了独特的游牧文化。

蒙古族还形成了自己的文字、婚嫁习俗、服饰、音乐舞蹈等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这些传统文化在游牧生活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蒙古族游牧文化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草原文化的特点。

蒙古族的游牧生活与广袤的草原密不可分,他们依靠牧草生存,把草原视为他们的家园,形成了独特的草原文化。

其次是游牧生活的韧性。

蒙古族美丽壮观的景观,随地形地貌的变化以及季节的转变而不同,因而他们形成了一套适应各种环境变化的游牧生活方式,培养了一种独特的生存智慧。

再次是游牧文化的包容性。

蒙古族是民族聚居地带,他们与其他民族形成了良好的共处关系,吸收了不同民族的文化成果,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传统。

最后是游牧文化的民族性。

蒙古族游牧文化是由蒙古族特有的历史、地理、宗教、习俗等因素共同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蒙古族游牧文化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

如今,蒙古族游牧文化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游牧生活,而是与现代社会相融合,展现出了新的风貌。

在经济方面,蒙古族逐渐摆脱了过去单一的牧业生产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部分蒙古族定居在城市或者农村,进行农牧业的生产经营,同时还有部分从事其他行业的职业工作。

文化上,蒙古族的传统文化也得到了传承和发展,一些传统的节日、民俗活动、美食、服饰等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尤其是在音乐、舞蹈、绘画等方面,蒙古族传统文化已经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形成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艺术精品。

狩猎、民俗资料

狩猎、民俗资料

蒙古族狩猎民俗狩猎习俗:狩猎也称打猎、打围,蒙语叫“阿布”或“阿布拉胡”。

狩猎曾是蒙古民族一种很重要的生产方式,是游牧民族一种古老传统习俗,曾经是他们经济生活的一项补充,通过狩猎不仅获得猎物,同时练骑射技巧,增强勇气,振奋精神,同时也保护了牲畜,是惊险有趣的体育和军事活动,是“男子汉的最大乐趣”。

所以,打猎传统一直流传。

打猎一年四季都进行,但是每个季节打的猎物不同,打的方法也不一样。

春季打猎,主要猎物是野鸡、兔子。

其规模可大可小,几个人、几十个人或上百人都可以,当天完成,用沙枪、布鲁打,或让猎狗捉获。

在春末夏初,芒种前后,围打黄羊。

围打黄羊是一项远征而且是联合狩猎活动,规模为全旗或邻近几个旗联合行动。

先约定日期,三至五天在野地露宿,从远处连续合围。

这种狩猎蒙古语叫“海达嘎阿布”。

参加狩猎的人充分准备好茶、米、肉等饮食和食具,三五户合伙套车出发。

围打黄羊狩猎是给显示快马、好射手提供的最好场所。

在夏季,去掏狼崽。

这是小规模出动,几个人统一行动,发现狼窝洞之后,用灌烟火的方法,很轻易地掏出一窝狼崽子。

立秋之后,有一种特殊的狩猎是夜间进行。

主要抓刺猬、獾子。

因为刺猬、獾子是夜间活动,主要靠狗捉获。

刺猬肉风味独特,吃起来非常香,獾子肉鲜嫩,油是治疗烧伤的特效药。

秋后冬初是打围的好季节。

俗话说,九月狐狸十月狼。

农历九月的狐狸皮和十月的狼皮毛质最好,打狼打狐狸,一人指挥统一行动。

首先请一位指挥的老猎人,一切由他来策划安排:打狐狸和狼,要包围、堵截、把口、撵跑、放狗等好多围猎手段,只要按指挥员的指示行事,围猎效果甚高。

这种围猎活动,与前面围猎不同,所获得的猎物,不是让个人所有,而是平均分享。

因为既然猎物天授,就应当人人有份,都有权利享受这种“天赐之物”,猎人不得独吞,这种习俗一直保持到今天。

冬季打围,主要是打野猪、盘羊和狍子等。

当然,遇到其它猎物也不放过。

打野猪要到深山老林,还要在山上过夜,所以有专人套车拉生活用品。

蒙古族生产民俗

蒙古族生产民俗

一、狩猎民俗(一)、独具特色的狩猎方式蒙古民族在千百年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狩猎方式,其主要狩猎方式可归纳为两种,即个人狩猎和集体围猎。

个人狩猎一般不分季节,少量的猎取黄羊、兔子等草原上常见的野生动物,作为生活补给。

集体围猎则是有组织、有计划的狩猎活动,组织严谨,分工明确。

在狩猎过程中,须听从组织者的指挥,按照固定的程序进行。

集体围猎时,将全部人马分成头领、外围包抄人(即轰赶狩猎对象的人)、围底(即围猎的指挥机构)、围扇(即围猎时包围圈靠近指挥机构的两翼)、围翼(即包围圈的延伸部分)等几个小分队,各司其职,协同合作。

(二)、充满智慧的狩猎方法蒙古族狩猎的方法大致可分为三类,即∶使用猎具狩猎、使用动物狩猎、使用烟熏狩猎等。

狩猎工具主要包括弓箭、布鲁、铁夹子、签子、猎刀、猎枪、陷网、套马杆、马鞭子等。

使用动物狩猎是指使用经过驯服的猎鹰、猎雕、猎犬、坐骑等进行狩猎。

二、游牧民俗(一)、源于牲灵的五畜命名蒙古人把马、牛、骆驼、绵羊、山羊五种牲畜统称为五畜。

根据五畜的体形大小分为大畜和小畜。

马、牛、骆驼为大畜,绵羊、山羊为小畜。

根据牲畜蹄掌的形状区分为偶蹄类牲畜和奇蹄类牲畜。

牛、骆驼、绵羊、山羊为偶蹄类,马为奇蹄类。

根据反刍(倒嚼)和不反刍的生理特征,把牛、骆驼、绵羊、山羊分为反刍牲畜,马为不反刍牲畜。

根据放牧远近的情况,称马、牛、骆驼为长腿牲畜群或远牧牲畜群,绵羊、山羊为短腿牲畜群或近牧牲畜群。

从繁殖的角度区分为种公畜、母畜、幼畜。

如儿马(种马)、忙牛(公牛)、种公驼、种绵羊、种山羊为种公畜;骡马、乳牛(母奶牛)、母驼、母绵羊、母山羊为母畜;而马驹、牛犊、驼羔、绵羊羔、山羊羔、为幼畜。

牧民特别重视对幼畜的保护与喂养,以提高存活率,保证畜群规模的稳定。

(二)、科学合理的四季游牧蒙古族长期以来保持着独特的选择四季营盘方式。

依春、夏、秋、冬时节,实施四季游牧。

这是遵循畜牧业生产规律牧养牲畜的科学举措春季营盘∶冬去春来,万物复苏,渡过寒冬的瘦弱畜群须抓水膘,以利于兴旺繁殖。

《2024年蒙古族传统狩猎观及其生态价值研究》范文

《2024年蒙古族传统狩猎观及其生态价值研究》范文

《蒙古族传统狩猎观及其生态价值研究》篇一一、引言蒙古族,作为中国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生态观念对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蒙古族传统狩猎观作为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了其独特的生态智慧,也反映了其与自然环境的紧密联系。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蒙古族传统狩猎观及其生态价值,以期为现代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二、蒙古族传统狩猎观蒙古族传统狩猎观是一种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核心理念的生态观念。

在蒙古族传统文化中,狩猎并非单纯为了生存或娱乐,而是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

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蒙古族人在狩猎过程中遵循一系列的规则和禁忌,以维护生态平衡。

1. 尊重生命:蒙古族人认为,所有的生命都是神圣的,包括人类、动物和植物。

在狩猎过程中,他们尊重每一条生命,不随意捕杀,而是遵循自然的规律和节奏。

2. 顺应自然:蒙古族人尊重自然的力量,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因此,他们在狩猎时遵循自然的节奏,不违背自然的规律。

3. 适度捕猎:蒙古族人认为,捕猎应该是适度的,不能过度捕杀动物。

他们遵循“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原则,以保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三、蒙古族传统狩猎观的生态价值蒙古族传统狩猎观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维护生态平衡:蒙古族人在狩猎过程中遵循一定的规则和禁忌,保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

他们通过适度捕猎,控制了野生动物的数量,避免了过度捕杀对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

2. 促进生物多样性:蒙古族传统狩猎观尊重生命,保护了生物的多样性。

他们在狩猎过程中不随意捕杀动物,为各种生物提供了生存和繁衍的空间,从而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保护。

3. 传承文化智慧:蒙古族传统狩猎观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传承的宝贵财富。

通过研究蒙古族传统狩猎观,可以深入了解其文化内涵和生态智慧,为现代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蒙古民俗文化简介

蒙古民俗文化简介

蒙古民俗文化简介
蒙古民俗文化是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传统和独特的生活方式。

其特点包括:
1. 游牧传统:蒙古族人民继承了古代东胡、鲜卑、室韦等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习俗,形成了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的文化特征。

2. 草原文化:作为草原文化的主体,蒙古文化在历史上融合了狩猎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综合型文化形态。

3. 语言和历史:蒙古族使用蒙语,有着悠久的历史,元朝时期曾统一中国并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版图。

4. 传统节日:蒙古族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如那达慕大会,这是一项集体育比赛、民族文化展示和社交活动于一体的盛会。

5. 服饰和饮食:蒙古族的传统服饰以蒙古袍为主,饮食方面以肉类和乳制品为主,如手扒肉、酥油茶等。

6. 艺术和舞蹈:蒙古族的舞蹈充满活力,以马头琴演奏和长调歌曲为代表,体现了蒙古族豪迈的性格和对自然的热爱。

7. 家庭和社会习俗:蒙古族社会强调尊老爱幼,有着严格的祝寿习俗和葬礼习俗,以及对待客人的特定礼节。

8. 禁忌和忌讳:蒙古族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禁忌和忌讳,如做客时的忌讳,以及对某些数字的特殊看法。

蒙古民俗文化不仅是中华文明多元内在气质的重要体现,也是中
国当代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随着时代的发展,蒙古文化在保留传统的同时,也在不断吸收现代元素,呈现出繁荣的局面。

论元代蒙古族的劲健之美

论元代蒙古族的劲健之美
古代 文学和 文艺美学 。
蒙古族 审美文化 是元代多元审 美文化中重要 的一极 , 也代表着元代游牧 民族 的审美文化 。在元
争的场面颇为相似 , 郝经称元 人 对敌“ 必合围把槊 , 猎 取之若禽兽然。聚如丘山, 散如风雨, 迅如雷电 , 捷如
代, 蒙古族审美思想 尚没有发展成为一种系统 的理 论形态 , 而主要体现在民族风俗 、 习惯 、 宗教 、 艺术
“ 劲健美” 有何不同呢?本文认为 , 力度和气势是蒙
古族 劲 健 之 美 的外 在 表现 形 式 , 而 对 自 由 的追 求和
超越精神则是其内在动因。 “ 力” 是许 多美感的内在制约因素之一 , 它的大
使能击球的上场比试 , 胜者重赏。其描述云 : “ 先 以一马前驰 , 掷大 皮缝软 毡子于地 , 群马 争骤 , 各以长藤柄球 杖争接之 , 而球 子忽绰在球棒 上, 随马走如 电 , 而球子终不坠地 。 力捷而熟娴者 ,
乐的蒙 古人看 来 , 狩猎本身 不再是劳作 , 而是一种
游 戏 。只有 在 游戏 中 , 他 们 才 能尽 情 展 现 自我 的 力 量, 并 有 一 种 自 由感 、 掌控 感和成 就感 , 激发 出 自
摔跤 比赛 又称 为“ 角力” , 比赛 的选手都是 “ 力士 ” , 力量 无疑 是制胜的关键 因素 。在 大力士们 的角逐
行 旷野 行猎 时 , 可见 此种 大犬 无数 , 驰 逐于 熊鹿 或他
作 中强大的语言气势、 民间歌 曲激昂的音调旋律以 及壮阔的审美意境等 , 这 些现象都表明一种审美倾 向——劲健之美。这种审美风尚通过各种活动将 自
兽之后 , 左右奔驰 , 其状极堪悦 目也 。” 回 ( 嘲 可以想 见, 大汗 的狩猎场面雄浑壮阔 , 猎者神采 飞扬 , 观者 惊心动魄。 聚散如丘山风雨 , 迅捷如雷 电鹰鹘 , “ 来如 天坠 , 去如雷逝 ” , “ 自迩而远 , 俄顷千里” f 3 ] ¨ , 都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古族的狩猎民俗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知道蒙古族的狩猎民俗;
②通过了解蒙古族的狩猎民俗,培养学生团结、坚韧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让学生直接感受,引发思考,实施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视听欣赏,让学生用心去感知美,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了解蒙古族的狩猎民俗。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表达等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蒙古族狩猎民俗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狩猎曾是蒙古民族一种很重要的生产方式,牧民常把它视为生活的来源,猎取野兽作为食物的朴充,用它们的皮毛做衣服,或出卖交换其他生活必需品。

1、祈赐猎物
蒙古人认为山狍野鹿、豺狼虎豹都是上天的"牲畜",只有祭天才能得到猎物。

各地在出狩之前,都要进行专门的祈祷和"召唤猎物"的烟祭,祈求上天赐下猎物,才能"出有所猎,归有所获"。

届时每一户人,集中在事先约好的禽兽较多的地方,有一位经验丰富的狩猎长者在高出点燃篝火,用带来的香火祭天神。

狩猎前的准备工作,也在一种神秘的状态和气氛中进行。

他们不说出猎的日期,只是悄悄地传送马粪蛋,暗示什么时候大家集中。

这期间大家见面办事,都要和和气气,避免争吵磕碰。

谈及飞禽走兽,也不能口出秽言。

即使某座山上没有野兽,也不能直言没有,而要说:"可能有吧,近日没有看到"特别忌讳在家里谈论打猎的事,因为灶神爱翻闲话,万一她给山狍野鹿透出风去,大家就什么也打不着了。

还怕野兽警觉,谈及猎物时尽量避免直呼其名,只用它们彼此明白的行话代替。

2、爱惜猎物
人们往往以为猎民是很贪婪的,似乎碰见的野兽都要杀掉,实际上蒙古民族猎民却是很讲狩猎之道的。

猎物既是上天的赐予,珍惜猎物便
是猎民的美德。

什么季节狩猎,什么地方狩猎,什么野兽可杀,什么野兽不可杀,在法律上和道义上都有一套严格的准则。

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就记载着一条忽必烈大汗禁止所有各国臣民在每年三---十月间行猎的命令,违者"严惩不贷",其用意在于使"每种猎物能够大限度地繁殖起来"。

几百年来,在蒙古人心目中形成了良好的传统猎风。

一般忌讳捕杀怀胎、带仔母兽及幼兽。

谁若猎取这些野兽,就被看作是最无能的男人,受到百般揶揄。

围猎的时候虽然要求不跑掉一头野兽,但是并不把钻进包围圈的野兽全部斩尽杀绝。

围猎的最后,总是以放生大批幼兽和带仔母兽来结束。

一旦围猎结束,任何人不再触犯野兽。

打猎也忌讳"断群":猎取十头以上的兽群,总要放掉几只。

历史上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弟,曾把野兽当作"牲畜"看待,将其捕捉以后打上火印,作为私有财产的标记,而后放还野地。

打猎多是为了吃饭和度荒,牧民观念中没有囤积居奇和赖以发财的思想,加之地广人稀,狩猎有道,野兽便能孽生繁衍起来。

3、原始古老的分配
牧区有句谚语"打猎靠各家,猎物众人拿",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分配方式。

如果你在野外碰着谁打着猎物,你完全有权利同猎人一样得到一份猎物,不必为"无功受禄"而自惭形秽。

因为既然猎物天授,就应当人人有份,都有权利享受这种"天赐之物",猎人不得独吞,这种习俗一直保持到今天。

可是猎物的头、皮和心肝,一定要留给那个猎人,这个人也往往视此为最大荣耀。

在常人看来,它们并不是猎物最好吃的部分,为什么偏偏留给猎获者?因为古人认为,野兽的灵魂就附着在这一部分上,用它祭了敖包,它就可以早升天早转生。

把它送了人,以后便打不着野兽了。

这是蒙古人重精神、轻物质的浪漫气质的流露,直到今天还能看到,而且从猎物发展到牲畜,从狩猎发展到祭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