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民俗常识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素材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素材作文素材《蒙古族的风俗习惯》袍子:蒙古族男女老幼都喜爱穿长袍。
这种袍子,宽大袖长。
下端左右一般不分岔,领子较高,纽扣在右侧。
袍子的领口、袖口、边沿,常用漂亮的花边点缀,袍子的颜色,因地因人因季而异。
腰带:是穿蒙古袍子时所必备的,有的是布料,有的是绸缎,长有五米,颜色和袍子相协调。
首饰:平素牧区妇女一般不戴帽,多用红、绿等颜色的长绸子把头缠上,男子,夏季多戴鸭舌帽,冬季多戴羊皮、狐皮帽,式样是尖顶大耳或草原式斗笠帽。
蒙古族妇女的首饰,逢年过节,喜庆宴会,访亲探友时用于头上的装饰。
装饰品种类很多,材料也因贫富不同。
比较讲究的,多用玛瑙、珍珠、宝石、金银等制成。
(2)饮食:蒙古族的饮食大致分三大类,即肉食、奶食、粮食。
一日三餐,两稀一干,早晨中午一般喝奶茶泡炒米、奶食、手扒肉,晚上氽羊肉下面条、吃包子。
肉食:牛、羊肉是蒙古族最普通,也是最喜爱的食品。
尤其愿吃羊肉的“手扒肉”,羊肉的吃法多种多样。
常见亦享有盛名的“手扒肉”、“全羊”,也叫“羊背子”。
饮料主要有三种:奶茶又叫蒙古茶。
是蒙古民族最喜好的饮料,一日三餐都要喝奶茶;酸奶:即发酵后的马奶“其格”以及发酵后的牛、羊奶“塔日嘎”能散热止渴,且富有营养;奶酒,又叫蒙古酒。
把发酵的奶放入锅中慢火熬煮、蒸馏后即酿成透明醇香的奶酒。
奶食:蒙语叫“查干伊德”是纯洁吉祥的意思。
奶食品主要有六种:白油、黄油、奶皮子、奶豆腐、奶酪、奶果子。
其格:“其格”酸马奶(通称马奶酒)是蒙古民族人民在各种聚会、盛宴中的珍贵饮料。
在那达幕大会上,总是痛饮其格,以庆贺畜牧生产的大丰收和吉祥如意。
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忽必烈在皇宴会上曾把其格、驼奶等饮料盛在金碗里款待客人。
蒙古酒:蒙古酒是蒙古族人的主要饮料之一,蒙古酒是从牛奶中提炼而成,故称“牛奶酒”蒙古酒绵厚醇香,无色透明,少饮延年健体、活血补气,男女老幼皆可饮之。
蒙古族人制做“牛奶酒”历史悠久,据史书载,蒙古勃儿只斤铁木真1206年建国时每逢吉庆之日狂饮此酒,增添喜日气氛。
内蒙古民俗风情[资料]
![内蒙古民俗风情[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c11a1cb8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de.png)
内蒙古民俗风情蒙古族风俗民情都兰县的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宗加镇、香加乡、巴隆乡、察苏镇等乡镇。
(一)服饰蒙古族民族服装多用羊皮制成,夏季服装为夹袍,夹袍以棉布做成,也有以绸缎、平绒制作的,如果遇到节日或喜事、文体活动等,人们就要穿上礼服,礼服系用羊羔皮缝制的长袍,以平绒或绸缎为面,以水獭皮或毛氆氇镶边,男袍与藏族长袍基本相似。
蒙古族女袍为对襟长袍,呈长方形,比较窄小,妇女节日礼服为对襟开长袍,外边套齐肩无袖长褂。
(二)饮食蒙古族主要饮食有手抓肉,即将牛、羊肉切成适当的小块,放入锅内加水和食盐烹煮,有的也配以佐料,开锅后即可捞出食用。
风干肉是把肉切成细条,撒上盐沫,风干保存,以备春季或外出食用。
灌肠有肉肠、血肠、面肠,肉肠灌人剁碎的羊心、肝、肺和肋部软肉,血肠灌人牛羊鲜血,面肠灌入面粉加动物油脂,煮熟后食用。
酥油,蒙古语称"桃思",系用鲜奶加一定数量酸奶作酵母打制而成的。
吃炒面或喝茶时,加入酥油,味香且富有营养。
奶酪也叫奶豆腐,是将取过酥油的奶水煮熟,使水分和奶酪分开,然后再倒入粗布袋内挤去水分,晾干后食用。
炒面系将青稞炒熟后用石磨碾碎的熟青稞粉,吃时加茶水、酥油、奶酪,用手拌匀即可,如加入碎糖,更香甜可口。
奶酒系用马奶或羊奶酿制而成的,另外蒙古族群众也喜欢饮用白酒。
茶是蒙古族群众生活必需的饮料,都兰蒙古族多饮茯茶,茶有奶茶、清茶、酥油茶之分,茶水中加入某种成分即为某种茶。
水饼是将面饼放入锅中煮熟,捞出后加酥油、奶酪、糖拌匀的食品。
全羊系蒙古族餐中之尊,在喜庆节日里,将羊的四肢和头部连成整羊状,置于大盘或木板上,全羊呈爬伏状,先供于佛像前,然后年长者过目,把羊头置于佛像前的桌子上,连同全胴体一块煮熟,端上桌子,大家共同进餐。
"德吉",即将盛有酒的瓶口或碗边上置一小块酥油,敬酒时,客人需用无名指蘸酥油弹三次,然后沾一下额头再行饮酒。
(三)居住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生活、休息的场所,包为圆形穹顶,冬暖夏凉便于拆迁,适宜游牧生活,其结构为支架、天窗、包顶木杆、立柱、门和毡片。
蒙古族有哪些习俗和禁忌

蒙古族有哪些习俗和禁忌蒙古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许多风俗习惯,当然其中也少不了民族禁忌了,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蒙古族的习俗和禁忌。
蒙古族习俗蒙古族基本习俗一、献哈达哈达是蒙古族日常行礼中不可缺少的物品。
献哈达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礼节。
献哈达时,主人张开双手捧着哈达,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词或赞词,渲染敬重的气氛,同时将哈达的折叠口向着接受哈达的宾客。
宾客要站起身面向献哈达者,集中精力听祝词和接受敬酒。
接受哈达时,宾客应微向前躬身,献哈达者将哈达挂于宾客颈上。
宾客应双手合掌于胸前,向献哈达者表示谢意。
蒙古族基本习俗二、敬茶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游点上,主人或服务小姐首先会给宾客敬上一碗奶茶。
宾客要微欠起身用双手或右手去接,千万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节。
主人或服务小姐斟茶时,宾客若不想要茶,请用碗边轻轻把勺或壶嘴一碰,主人便即刻会明白宾客的用意。
蒙古族基本习俗三、敬酒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传统方式。
他们认为美酒是食品之精华,五谷之结晶,拿出最珍贵的食品敬献,是表达草原牧人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
通常主人是将美酒斟在银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之上,唱起动人的蒙古族传统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让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对主人瞧不起,不愿以诚相待。
宾客应随即接住酒,接酒后用无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炉方向点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
不会喝酒也不要勉强,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纯洁的情谊。
蒙古族基本习俗四、敬神蒙古民族的礼宴上有敬神的习俗。
据《蒙古风俗鉴》描述,厨师把羊割成九个相等的肉块,“第一块祭天,第二块祭地、第三块供佛、第四块祭鬼,第五块给人,第六块祭山,第七块祭坟墓,第八块祭土地和水神,第九块献给皇帝”。
祭天则把肉抛向蒙古包上方;祭地则抛入炉火之中;祭佛置于佛龛前;祭鬼置于包外;祭山则挂之于供奉的神树枝上,祭坟墓即祭本民族祖先。
置于包外,祭水神扔于河泊,最后祭成吉思汗,置于神龛前。
蒙古族民俗

1.民俗风情之——那达慕大会“那达慕”大会,是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的蒙古、鄂温克、达斡尔等少数民族人民的盛大集会。
“那达慕”是蒙古语的音译,意思是“娱乐”或“游戏”。
每年夏、秋季节举行。
大会期间,各地农牧民骑着马,赶着车,带着皮毛、药材等农牧产品。
成群结队地汇集于大会的广场。
并在会场周围的绿色草原上搭起白色蒙古包。
“那达慕”在蒙古族人民的心中,古老而又神圣。
它有着悠久的历史。
最早记载“那达慕”活动的是1225年用畏兀儿蒙文(古蒙古文)铭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
在这篇石刻中说:成吉思汗为了庆祝征服花剌子模的胜利,在布哈苏齐海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那达慕”大会。
会上举行了射箭比赛。
他的一个侄儿在距离三百三十五度(音妥,成人两臂平伸的长度,每度约五尺左右)远的地方射中了目标。
另外,在《蒙古秘史》中也有几处提到过射箭比赛。
后来,凡牧马较多的部落举行“那达慕”大会时,都要进行赛马。
在蒙古族文学巨著《格斯尔传》及其他民间史诗,对赛马都有描写。
摔跤则更为普遍,一般的“那达慕”大会,多以摔跤比赛为主。
元、明两代,射箭、赛马和摔跤比赛结合一起,从此形成男子三项“那达慕”大会比赛的固定形式。
当时的“那达慕”祝颂词中说:“得心应手的马头琴声,悠扬动听;洁白无瑕的哈达,闪闪发光;传统的三项‘那达慕’,接连不断;蒙古族力士,整队上场。
”14世纪末记载蒙古族风俗习惯的文献中说:擀毡子,举行婚礼或射箭、赛马、摔跤等“那达慕”开始时,蒙古族长者举起盛满鲜奶的银碗和哈达,朗读祝颂词。
祝颂词有“那达慕”祝颂词、射箭祝颂词等多种。
如土尔扈特蒙古族射箭祝领词中说:“你擎起万钧弓呀,搭上了金色利箭,引弓犹如满月,啪地撒放扣环。
你能射倒耸立的高山,你能射穿飞翔的大雁。
啊!祝福你啊,生铜熟铁般的大力士”。
从上述记载以及其他民间故事史诗对“那达慕”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那达慕”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清代,“那达慕”逐步变成了由官方定期召集的有组织有目的的游艺活动,其规模、形式和内容较前均有发展。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蒙古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蒙古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是主要分布于东亚地区的一个传统游牧民族,主要以放牧为主,那么蒙古族的风俗习惯是?那么,下面就让店铺为大家介绍蒙古族的风俗习惯,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历史蒙古的称谓最早见于唐代,那时只是蒙古众多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
这个部落的发祥地在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以后逐渐西移。
各部落之间竞相掠夺人口、牲畜和财富,形成了无休止的部落。
1206年铁木真被推戴为蒙古大汗,号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国,从此中国北方第一次出现了一个强大、稳定和不断发展的民族----蒙古族。
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族各部落,统一了中国,建立了元朝,还不断地发动大规模的军事活动,扩大其疆域。
自元代以来,蒙古族人民在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天文历算、文化艺术、医学等各个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多彩的服饰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蒙古族的服饰似乎很简单,无非就是一件袍子,一双靴子而已。
其实,蒙古族的服饰是非常复杂而丰富多彩的。
不仅各地形制有别,而且有年龄、婚否及盛装与常服之别。
蒙古族服饰主要包括首饰、袍子、腰带、靴子四个部分。
首饰大致可分为头饰、项饰、胸饰、腰饰、手饰等五大类。
头饰主要有头巾、帽子、头带、头圈、辫钳、辫套、头钗、头簪、耳环、耳坠等,是蒙古族首饰中最绚丽的部分。
如"顾古冠"是元代蒙古族已婚女子流行的高冠,高约1尺,顶部为四边形,上面包裹着五颜六色的绸缎,缀有各种宝石、琥珀、串珠、玉片及孔雀羽毛、野鸡尾毛等装饰物,制作精美,绚丽多姿。
妇女们平时一般多罩头巾。
头巾大约丈余长,颜色多种多样。
质料有布、麻、绸、绢等。
姑娘们喜欢将头巾缠在头上,然后在右侧挽一个小结,把头巾的穗头垂下来。
已婚妇女们则用头巾包住头顶后,缠一圈,不留穗头。
在庄重的场合还要戴上绣有丹凤朝阳、二龙戏珠等花纹图案的帽子。
帽顶上有红色穗子和闪光明亮的帽顶宝石。
传说这种习俗始于成吉思汗时期。
蒙古族有哪些风俗

蒙古族有哪些风俗
常言道:“入乡随俗”,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都有不同的习俗,民族之间的习俗更是花样百出。
下面,为你带来“蒙古族有哪些风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蒙古族热情好客,讲究礼貌。
他们以蒙古包为中心的待客礼仪,主客之间都要有许多规矩,要分别遵守。
2、驾车在草原上游览或到牧民家访问做客,行驶中路遇畜群要早鸣笛,以使畜群早些避开。
如果在草原上遇见畜群,汽车和行人要绕道走,不要从畜群中穿过,否则会被认为是对畜主的不尊重。
到牧民家时要看看蒙古包附近是否栓着马,不要贸然驶入,免得马惊挣断缰绳跑失。
3、进蒙古包要从火炉左侧走,坐在蒙古包的西侧或北侧,东侧是主人起居处,尽量不坐。
进包后可席地而坐,不必脱鞋,但不可坐在门槛上。
4、在牧民家或在旅游点,主人或服务小姐首先会给宾客敬上一碗奶茶。
宾客要微欠身用双手或右手去接,千万不要用左手,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节。
主人或服务小姐斟茶时,宾客若不想要茶,要用碗边轻轻把勺或壶嘴一碰,主人便即刻会明白宾客的用意。
5、对迎面上来狂吠的牧羊犬可大声喝斥,但不要用东西去打.因为见生人来,狗上前狂吠是其天性,是告知主人有生人来到。
这时主人会出来喊住狗,请宾客进包。
6、如需解手要到蒙古包南方较远的地方,不要在蒙古包东、西侧(有羊圈)、北侧(气味会随风刮入包内)。
7、到牧民家做客要带适当的礼品,如酒、糖、小食品等,不做空手之客。
离开主人家时要道再见并致谢意。
8、主人迎客要立于门外西侧;要“浅茶满酒”;佳宴是手抓肉或全羊席;送客要送到包外或边界,要扶客人上马,目送客人走出一段后方可返回包房。
蒙古族民风民俗资料

蒙古族民风民俗资料大草原孕育了一个豪放而伟大的民族——蒙古族。
蒙古民族历史悠久,分布地域广阔,它是一个来自自然的纯朴粗犷的民族。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是在一定的自然地理、经济和社会条件下形成的。
蒙古族各地习俗多彩多姿,但是,做为一个民族,其基本特征还是相同的。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蒙古族民风民俗资料,欢迎阅读!蒙古族是中国北方主要民族之一,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
人种属于纯蒙古人种,是黄色人种的代表民族,语言为蒙古语。
除蒙古国外,蒙古族人口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河北、青海、河南、甘肃等省区以及俄罗斯。
蒙古族的起源蒙古族源自居住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的东胡族系。
北宋时,蒙古高原上的居民——突厥系民族逐渐衰落,居住于今大兴安岭地区的室韦部落(包括成吉思汗祖先的蒙兀室韦诸部)开始西迁至蒙古高原,室韦诸部在突厥语中称作鞑靼,蒙兀室韦诸部称黑鞑靼。
契丹人征服室韦诸部后,黑鞑靼自称尼伦部。
12世纪初,合不勒汗(铁木真曾祖)统一尼伦各部,号其部落为“蒙古”。
1206年,铁木真统一了漠北各部落,蒙古一词成为各部的共同名称。
蒙古族的语言蒙古人拥有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科尔沁四种方言。
通用的文字是13世纪初以回鹘文为基础创制,14世纪初,经蒙古学者却吉·斡斯尔对原有文字进行改革,成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
云南的蒙古族会彝语和汉语,其蒙古语与北方的蒙古语大致可相通。
蒙古族的宗教习俗萨满教是蒙古人古老的原始宗教。
萨满教崇拜多种自然神灵和祖先神灵。
成纪司汗【成吉思汗】信奉萨满教,崇拜腾格里汗“长生天帝”。
直到元时期,萨满教在蒙古社会占统治地位,在蒙古皇族、王公贵族和民间中仍有重要影响。
皇室祭祖、祭太庙、皇帝驾幸上都时,都由萨满教主持祭祀。
成吉思汗和他的继承者对各种宗教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政策。
流行的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萨满教等。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相关推荐蒙古族的风俗习惯蒙古族,是主要分布于东亚地区的一个传统游牧民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同时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蒙古族的风俗习惯,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礼仪风俗:蒙古民族对来客,不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一见面总是热情问候:“他赛音百努。
”(安好),随后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请客人进蒙古包,全家老少围着客人坐下,问长问短,好似自家。
平常待客,在喝奶茶之后,慷慨大方的主人总是把香甜的黄油、奶皮、醇香的奶酒、酥脆的油炸果子和炒米、奶茶、奶酪以及独具草原风味的“手扒肉”一一摆在客人面前,请客人痛饮饱餐。
主人若对客人表示特别敬意,常把奶壶、酒壶托在哈达上端出来,有时还唱一些表示欢迎和友好的歌曲来劝酒,客人接杯畅饮,主人就格外高兴。
遇到宴会请特别尊贵的客人或祭典,常摆整羊席。
蒙古族叫它“乌查”、也有叫“秀斯”、“布乎利”的。
当客人告别的时候,常常是举家相送,指明去路,并一再说“白乙日太!”白乙日太乌查热亚(希望我们愉快地再见),“阿木日、赛音、雅巴!”(祝您一路平安)。
献哈达:哈达是藏语音译。
常在迎送、馈赠、敬神、拜年以及喜庆时使用,以表示敬意祝贺。
这种礼节由来已久。
据《马柯·波罗游记》中所写,蒙古族“过年过节时都互相用金银玉石做的礼品同白色绸布一起捧献”。
递鼻烟壶:是蒙古民族古老的习俗,在蒙古包里作客,殷勤好客的主人,常常要拿出一个精致象个瓷瓶样的小壶,敬给客人嗅,这就是装着鼻烟的鼻烟壶。
递鼻烟壶也有一定的规矩。
如果是同辈相见,要用右手递壶,互相交换,或双手略举,鞠躬互换,然后各自倒出一点鼻烟,用手指抹在鼻孔上,品闻烟味,品完再互换。
如果是长辈和晚辈相见,要微欠身,用右手递壶,下辈脆足,用两手接过,各举起闻嗅,然后再互换。
在蒙古民族的习惯中,骑马、坐车到牧民家作客。
接近蒙古包时,就要轻骑慢行的,以免惊动畜群,在进蒙古包以前马鞭和马棒要放在门外,如带入包内,则被看作对主人的不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