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之 脏象 六腑的生理功能

合集下载

中医学基础理论笔记之脏象

中医学基础理论笔记之脏象

脏象:即内脏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及相通应的自然事物和现象人体内脏分为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五脏的共同功能是化气和储藏精气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奇恒之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贮藏精气脏象学说的基本特点是以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第一节五脏一、心—君主之官,五行属火,阳中之太阳①,五脏六腑之大主(心为阳中之太阳,肺为阴中之少阴,肝为阴中之少阳,脾为阴中之至阴,肾为阴中之太阴。

肺为阴中之少阴)系统联系: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液为汗,在志为喜。

与小肠相表里。

(一)心的主要生理1、主血脉心推动血液运行的功能「又说心生血」心血充足,表现为面红润光泽、舌淡红荣润、脉和缓有力、心胸畅达无而无不适之感心血不足,表现为面色无华、舌质淡白、脉象细弱无力、心胸动悸心气不足,面色晦暗、唇色青紫、脉象滞涩、心胸憋闷刺痛临床上常从面色、舌色、脉象和心胸部感觉等方面来观察心推动血液运行功能正常与否2、主藏神心脏具有主管生命和精神活动的功能「心主神明」以心血为基础,血是神的物质基础表现:心脏主宰人体脏腑组织的一切生理活动;心脏主宰人体的心理活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以及情感活动心神失养:神志不宁、心悸失眠、多梦健忘、精神萎靡、反映迟钝血热扰心(高烧):神昏、谵语、狂躁不安,(二)心的系统联系中医“五体”:筋、脉、肉、皮、骨五“华”:爪、面、唇、毛、发九窍:眼、耳、口、鼻、舌、下窍二阴②1、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全身的血脉都属于心,心功能可以从面部的色泽变化显露出来2、心开窍于舌:心的气血通过经脉的流注而上通于舌3、心在液为汗:汗为津液所化生,血与津液又同出一源,为水谷精气所化生,4、心在志为喜:喜伤心二、肺——华盖之称,易被外邪侵害,不耐寒热又称为娇脏,主管呼吸,助心行血,促进水液输布和排泄(一)肺的主要生理1、主宣发肃降:宣发—宣布、发散,向上、向外体现在:①排除浊气,完成气体交换②将脾上输于肺的精液水谷精微布散全身③宣发卫气于体表抵御外邪④步散血液于全身肃降—清肃、下降,向下、向内。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生理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生理功能

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一、五脏的生理功能1、心:(1)心主血脉;(2)心主神明;(3)心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4)喜为心志,汗为心液。

2、肺:(1)肺主气,司呼吸;(2)肺主宣发肃降;(3)肺主通调水道;(4)肺朝百脉,主治节;(5)肺主声,开窍于鼻;(6)肺合皮,其华在毛;(7)忧悲为肺志,涕为肺液。

3、脾:(1)脾主运化:脾主运化水谷,脾主运化水液;(2)脾主统血;(2)脾主统血;(3)脾合肉,主四肢;(4)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5)思为脾志,涎为脾液;(6)脾的生理特性:脾主生清,喜燥恶湿。

4、肝:(1)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调畅气机,促进脾胃的纳化和胆汁的排泄功能,促进血液的运行合津液的代谢,调畅任督二脉。

(2)肝藏血;(3)肝合筋,其华在爪;(4)怒为肝志,肝开窍于目;(5)肝的生理特性:肝为刚脏;肝性喜条达,恶抑郁。

5、肾:(1)肾藏精:①肾藏先天之精:它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是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先天之精与生俱来,藏于肾。

②肾藏后天之精:是由后天之本脾胃运化产生的水谷精微,后天之精充盛注入于肾,与先天之精结合,转化为肾精。

(2)肾主水:人体水液代谢与肺、脾、肝三脏有关;(3)肾主纳气;(4)肾主骨、生髓、通脑、齿为骨之余;(5)其华在发;(6)肾开窍于耳和前后二阴;(7)恐为肾志、唾为肾液。

二、六腑的生理功能1、胆:贮藏和排泄胆汁,胆主决断;2、胃:为主受纳和腐熟水谷,胃的生理特性(胃气主降,胃喜润恶燥);3、小肠:主受盛和化物,分别清浊;4、大肠:传化糟粕;5、膀胱:贮存和排泄尿液;6、三焦:通行元气、总司人体气化和运行水液。

三、奇恒之腑1、概念:奇,异也;恒,常也。

不同于六腑的六个器官的总称,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2、脑的生理功能:主精神活动,主感觉运动。

3、女子胞的生理功能:主月经、主孕育胎儿。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六腑与人体平衡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六腑与人体平衡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六腑与人体平衡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体系极其丰富和独特。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五脏六腑理论,在中医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五脏六腑理论是指人体内部的五脏和六腑,它们在中医理论中被赋予了丰富的功能和相应的平衡调节方法。

一、五脏的功能与平衡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这五个重要脏器。

根据中医理论,五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每个脏器都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1. 心:心主神明,掌管人的思维、情绪和意识活动。

它的平衡与人的情绪健康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愉快的情绪可以调节心脏功能,而悲伤、愤怒等负面情绪可能导致心脏功能紊乱。

2. 肝:肝主疏泄,掌管人体的气机运行。

肝的平衡与人体血液循环、情绪稳定有关。

当肝气不畅,容易出现头痛、眩晕等症状。

情绪不稳定也会影响肝的平衡。

3. 脾:脾主运化,参与消化吸收和水液平衡。

中医认为,脾的平衡与人体对营养的吸收和运用有关,它的虚弱可能引起消化不良、腹胀等问题。

饮食习惯、情绪波动等因素都可以影响脾的平衡。

4. 肺:肺主呼吸,掌管人体的气息和卫气的运行。

肺的平衡与人体的呼吸功效、皮肤的健康等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肺是最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刺激的脏器,如湿邪、热邪等,都可能导致肺功能失调。

5. 肾:肾主藏精,与人的生殖、生长和激素分泌有关。

肾的平衡与人体的生殖能力、骨骼健康等息息相关。

中医认为,肾虚可能导致性功能障碍、骨质疏松等问题。

五脏的平衡是中医学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中医通常通过中药调理、针灸、按摩等方法来保持五脏的平衡,并预防、治疗相关的疾病。

二、六腑的功能与平衡六腑是指胆、膀胱、胃、小肠、大肠、三焦这六个腑器。

它们在中医理论中与消化、排泄等功能有关,同时也与五脏密切配合,维护人体的平衡状态。

1. 胆:胆的主要功能是帮助消化脂肪和排泄胆汁。

胆的平衡与消化能力和情绪稳定有关。

中医认为,胆虚易导致消化不良和情绪烦躁等问题。

2. 膀胱:膀胱主要负责排泄尿液。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六腑-ppt课件(2024版)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六腑-ppt课件(2024版)
2024/11/12
五脏与五行相对应
五行:木 火 土 金 水 五脏:肝 心 脾 肺 肾 五体:筋 脉 肉 皮 骨 五华:爪 面 唇 毛 发 五志:怒 喜 思 悲 恐 五液:泪 汗 涎 涕 唾 五味:酸 苦 甘 辛 咸 五色:青 赤 黄 白 黑 五方:东 南 中 西 北 五季:春 夏 长夏 秋 冬 五气:风 暑 湿 燥 寒 五化:生 长 化 收 藏 五音:角 徵 宫 商 羽 五官:目 舌 口 鼻 耳
2024/11/12
五脏六腑 - 五脏之心
心的生理功能:
2、心藏神。
心藏神生理作用有二: 其一,主思维、意识、精神。在正常情况下,神明之心接受和
反映客观外界事物,进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其二,主宰生命活动。“心为身之主宰,万事之根本”(《饮
膳正要·序》)。神明之心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五脏六腑 必须在心的统一指挥下,才能进行统一协调的正常的生命活动。 心为君主而脏腑百骸皆听命于心。心藏神而为神明之用。“心 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灵枢·邪客》)。
肺的治节作用,主要体现于四个方面:
1)、肺主呼吸:肺的呼吸运动有节律地一呼一吸,呼浊吸清,对保证呼吸的调匀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调节气机:肺主气,调节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使全身的气机调畅。所谓“肺主气,气调则营卫脏
腑无所不治”(《类经·脏象类》)。
3)、助心行血:肺朝百脉,助心行血,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全身血液的运行。“诸气者皆属于肺”,
2024/11/12
五脏六腑 - 五脏之心
心的生理功能:
2、心藏神。
神的含义:在中医学中,神的含义主要有三: 其一,指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功能和规律。所谓“阴阳不测谓之神”
(《素问·天元纪大论》)。 其二,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一般称之为广义的神。整个人体生命活动

1.2中医基础理论课件脏象-六腑

1.2中医基础理论课件脏象-六腑

3、辨证之三焦: 辨证之三焦,是清代温病学家吴 瑭提出的温热病三焦辨证纲领。上 焦、中焦、下焦病变,分别代表温 热病不同的证候类型,标志着温病 传变的三个不同阶段。三焦是温热 病变导致相关脏腑病理变化的代名 词。
2.主决断: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中, 具有判断事物,作用决定的作用。 “决断”:判断事物,作出决定。 《素问· 灵兰秘典论》:“胆为中正之 官,决断出焉”。 胆气足—判断正确,当机立断,勇敢 胆大。 胆气虚弱—易惊善恐,胆怯怕事,失 眠多梦。
• 胆既是六腑之一,又是奇恆之府。 胆形态中空,有贮藏而排泄胆汁, 以助饮食物消化的作用,且与肝有 经脉相互络属,故胆属六腑之一; 但胆并不直接传化水谷,而藏精汁, 这又类似五脏贮藏 精气的功能而 异于其它的六腑,故胆又属奇恆之 府。
(1)变化:接受小肠传下的食物残渣, 再吸收其多余水分,形成粪便。因有 再吸收多余水液的作用,故有“大肠 主津”之说。 (2)传导:糟粕经魄门,即肛门排出 体外。 故《素问· 灵兰秘典论》说:“大肠 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3.病理表现: 大肠实热—大便秘结 大肠传导失常 大肠虚寒—大便稀溏 4.影响大肠传导的因素: 胃的通降 肺气的肃降 肾气的蒸化
2、部位之三焦
(1)涵义:将三焦人之躯干上、中、 下三部分段,包括人的整体,超出六 腑的概念。 上焦:胃上口至舌下。横膈以上, 包括心、肺。 中焦:胃上口至胃小管。横膈以下, 脐以上,脾、胃、肝、胆。 下焦:胃下管至二阴。脐以下的下腹 部,肾、膀胱、大、小肠。
(2)部位三焦各自的功能特点: А上焦如雾:形容上焦,宣发布散水 谷精微,通达营卫的功能,犹如自然 界之雾露,以营养全身脏腑组织。 В中焦如沤:形容中焦,腐熟运化水 谷的功能,犹如以水沤物的状态。 С下焦如渎:形容下焦,分清别浊, 排泄二便的功能,犹如疏通的水道, 畅通无阻的状态。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五脏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五脏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五脏中医基础理论-藏象-五脏一、简介1.五脏的概念五脏是中医理论中对人体脏器的总称,指心、肝、脾、肺、肾这五个重要脏器。

2.五脏的功能每个脏器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作用,相互协调才能保持人体的健康。

以下是五脏主要功能的简介:●心:主司血脉、主宰精神、掌管语言。

●肝:主司疏泄、主要功能是促进气血运行。

●脾:主司运化、负责饮食的消化吸收和水湿的代谢。

●肺:主司呼吸、掌握清华宣达、气机升降。

●肾:主司藏精、司生长、发育、繁殖以及水液代谢。

二、心1.功能心是人体的中枢,主要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主宰血脉:心藏血,血脉通畅与否与心的功能密切相关。

●统治精神:心主神明,与人的情绪、精神状态密切相关。

●主宰舌言:舌为心之窍,心火盛则舌红,反之则舌暗。

2.病变及相关症状●心阳虚:心跳衰弱,心悸、疲乏无力、肢冷等。

●心气虚:心搏微弱,气短懒言、倦怠无力、心悸等。

●心火旺盛:失眠多梦、心烦口渴、口腔溃疡等。

三、肝1.功能肝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主要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疏泄肝气:调节气机顺畅,维护血液平衡。

●储藏血液:肝藏血,能够储备血液以备不时之需。

●主司疏泄:调整肝的功能对情绪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2.病变及相关症状●肝郁气滞:情绪烦躁易怒、胸闷、胁肋疼痛等。

●肝阳上亢:头晕眼花、头痛、失眠等。

●肝阴不足:眩晕、目眩、视物模糊等。

四、脾1.功能脾是生化转化的重要器官,主要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运化水湿:脾主运化,运化人体的水湿,保持体液平衡。

●主宰运输:脾主运输津液和气血,是气血的重要储库。

2.病变及相关症状●脾阳虚:气短懒言、腹泻、腹胀等。

●脾湿困阻:身重乏力、口苦食欲不振、腹胀等。

●脾气虚:乏力、食欲不振、口淡无味等。

五、肺1.功能肺是人体的呼吸器官,主要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主宰呼吸:呼吸的过程中,肺起到主导作用。

●升降气机:肺主气机,掌管气的升降运行。

2.病变及相关症状●肺气虚:气短懒言、乏力、自汗等。

中医知识: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的功能特点

中医知识: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的功能特点

中医知识: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的功能特点在事业单位卫生人才招聘考试中,藏象是考试的重点内容,包括五脏与六腑。

考点主要集中在脏腑的生理功能上。

包括五脏、六腑各自的生理功能,五脏与六腑的区别,五脏与六腑功能之间的相互联系,今天今天与各位考生分享一下其功能特点,希望能帮助考生顺利拿到高分。

一、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六腑包括胆、胃、小肠、膀胱、三焦,其中胆不但是六腑之一,也是奇恒之府之一,这也是考试中的重要考点。

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五脏的生理特点是藏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奇恒之府的生理特点是形态似腑,功能似脏。

六腑形态特点是多为中空的官腔或囊性器官。

对于五脏、六腑、奇恒之府的生理特点的对比鉴别是考试当中的高频考点。

二、小肠小肠的生理功能重点掌握泌别清浊的功能。

1.小肠主受盛和化物。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2.泌别清浊。

(1)小肠消化后的饮食物,分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

(2)将水谷精微吸收,食物残渣向大肠输送。

(3)小肠吸收大量水液,与尿量有关。

小肠泌别清浊功能失常,则大便稀薄,小便短少。

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治法就是这个原理。

【例题】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理论依据是:A.肾司二便,大便小便相关B.淡渗利水,则脾阳得健而大便实C.二便之源均来自小肠的泌别清浊D.利小便药物本身具有止泻作用【答案】C。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小肠泌别清浊的功能的具体应用。

若小肠的泌别清浊异常,则大便便稀薄,而小便短少,也就是说,小肠内的水液量多寡与尿量有关。

临床上常用的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治法,即是这个原理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中医学基础知识复习重点: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特性

中医学基础知识复习重点: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特性

中医学基础知识复习重点: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特性今天医考专家们对脏腑关系之心脏的相关考点进行了详细的剖析,期望帮助考生掌握中医学基础知识复习重点。

(一)肝与脾主要体现在疏泄与运化的相互为用(饮食物消化)、藏血与统血的相互协调(血液运行)。

1.在饮食物消化方面(1)生理上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协调脾胃升降和促进胆汁的分泌、排泄,能够助脾运化。

脾胃的升降为一身气机升降的枢纽;而且脾气健运,水谷精微化生充足,气血生化有源,肝体得养而使肝气冲和条达。

(2)病理上肝主疏泄和脾主运化功能失常,常相互影响,形成肝脾不和之证。

脾虚生湿化热,湿热郁蒸肝胆,胆热液泄,则可形成黄疸。

2.在血液运行方面(1)生理上脾气健旺,生血有源,统血有权,使肝有所藏而能正常调节血量;肝血充足,藏泻有度,血量得以正常调节,使脾的生理活动能得到足够的血液供养,则血液生化有源、统血有权。

所以,肝脾相互协作,共同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

(2)病理上脾气虚弱,可致肝血不足。

肝不藏血与脾不统血也可以同时并见。

(二)肝与肾主要表现在精血同源、藏泄互用以及阴阳互滋互制等三个方面。

1.在精血同源方面(1)生理上肾精和肝血之间存在着相互资生和相互转化的关系,而且精和血皆由水谷之精化生和充养,故称之为精血同源互化。

(2)病理上肝血不足与肾精亏损多可相互影响,形成肝肾精血两亏的病变。

2.在藏泄互用方面(1)生理上肝气疏泄与肾气封藏,相反而相成,从而调节女子的月经来潮、排卵和男子的排精功能。

(2)病理上肝肾藏泄失调,女子可见月经周期失常,经量过多或闭经,以及排卵障碍,男子可见阳萎、遗精、滑泄或阳强不泄等症状。

3.在阴阳互滋互制方面(1)生理上肾阴滋养肝阴,共同制约肝阳,则肝阳不偏亢;肾阳资助肝阳,共同温煦肝脉,可防止肝脉寒滞。

(2)病理上形成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以及肝肾阳虚,肝脉寒滞之证。

正因为肝和肾之间存在着精血同源、藏泄互用,以及阴阳互滋互制等密切关系,所以有肝肾同源或乙癸同源的说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脏象第二节六腑六腑,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

它们的共同生理功能是“传化物”,其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饮食物入口,通过食道入胃,经胃的腐熟,下传于小肠,经小肠的分清泌浊,其清者(精微、津液)由脾吸收,转输于肺,而布散全身,以供脏腑经络生命活动之需要;其浊者(糟粕)下达于大肠,经大肠的传导,形成大便排出体外;而废液则经肾之气化而形成尿液,渗入膀胱,排出体外。

饮食物在消化吸收排泄过程中,须通过消化道的七个要冲,即“七冲门”,意为七个冲要门户,“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曰七冲门也”(《难经·四十四难》)。

六腑的生理特性是受盛和传化水谷,具有通降下行的特性。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所以然者,水谷人口,则胃实而肠虚。

食下,则肠实而胃虚”(《素问·五脏别论》)。

每一腑都必须适时排空其内容物,才能保持六腑通畅,功能协调,故有“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之说。

突出强调“通”、“降”二字,若通和降的太过与不及,均属于病态。

一、胆胆居六腑之首,又隶属于奇恒之府,其形呈囊状,若悬瓠,附于肝之短叶间。

胆属阳属木,与肝相表里,肝为脏属阴木,胆为腑属阳木。

胆贮藏排泄胆汁,主决断,调节脏腑气。

(一)胆的解剖形态1.胆的解剖位置:胆与肝相连,附于肝之短叶间,肝与胆又有经脉相互络属。

2.胆的形态结构:胆是中空的囊状器官,胆内贮藏的胆汁,是一种精纯、清净、味苦而呈黄绿色的精汁·。

所以胆有“中精之腑”(《灵枢·本脏》),“清净之腑”(《千金要方》),“中清之腑”(《难经·三十五难》)之名。

胆的解剖形态与其他的腑相类,故为六腑之一。

但贮藏精汁,相似,由于这个生理特点,所以胆又属于奇恒之府之一。

(二)胆的生理功能又与五脏“藏精气”作用1.贮藏和排泄胆汁:胆汁,别称“精汁”、“清汁”,来源于肝脏。

“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脉经》)。

胆汁由肝脏形成和分泌出来,然后进入胆腑贮藏、浓缩之,并通过胆的疏泄作用而人于小肠。

胆汁“感肝木之气化而成,人食后小肠饱满,肠头上逼胆囊,使其汁流入小肠之中,以融化食物,而利传渣滓。

若胆汁不足,则精粗不分,粪色白洁而无黄”(《难经正义》)。

肝胆同属木行,一阴一阳,表里相合。

“胆者,肝之腑,属木,主升清降浊,疏利中土”(《医学见能》)。

故胆腑亦具疏泄之功,但胆的疏泄须赖肝气疏泄而行其职。

贮藏于胆腑的胆汁,由于肝的疏泄作用,使之排泄,注入肠中,以促进饮食物的消化。

若肝胆的功能失常,胆的分泌与排泄受阻,就会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而出现厌食、腹胀、腹泻等消化不良症状。

若湿热蕴结肝胆,以致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浸渍肌肤,则发为黄疸,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特征。

胆气以下降为顺,若胆气不利,气机上逆,则可出现口苦,呕吐黄绿苦水等。

2.主决断:胆主决断,指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过程中,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

胆主决断对于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如大惊大恐)的不良影响,以维持和控制气血的正常运行,确保脏器之间的协调关系有着重要的作用。

故曰:“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精神心理活动与胆之决断功能有关,胆能助肝之疏泄以调畅情志。

肝胆相济,则情志和调稳定。

胆气豪壮者,剧烈的精神刺激对其所造成的影响不大,且恢复也较快。

所以说,气以胆壮,邪不可干。

胆气虚弱的人,在受到精神刺激的不良影响时,则易于形成疾病,表现为胆怯易惊、善恐、失眠、多梦等精神情志病变,常可从胆论治而获效。

故曰:“胆附于肝,相为表里,肝气虽强,非胆不断。

肝胆相济,勇敢乃成”(《类经·脏象类》)。

3.调节脏腑气机:胆合于肝,助肝之疏泄,以调畅气机,则内而脏腑,外而肌肉,升降出入,纵横往来,并行不悖,从而维持脏腑之间的协调平衡。

胆的功能正常,则诸脏易安,故有“凡十一脏取决于胆”(《素问·六节脏象论》)之说。

即所谓“十一脏皆赖胆气以为和”(《杂病源流犀烛》)。

人体是一个升降出入气化运动的机体,肝气条达,气机调畅,则脏腑气机升降有序,出入有节,而阴阳平衡,气血和调:胆为腑,肝为脏,脏腑之中脏为主,腑为从:何谓“十一脏取决于胆”,而不云“十一脏取决于肝”呢?因为肝为阴木,胆为甲木,为阳中之少阳。

“阳予之正,阴为之主”(《素问·阴阳离合论》)。

阴为阳基,阳为阴统,阳主阴从,即阴之与阳,阳为主导。

胆为阳木,而肝为阴木,阳主阴从,故谓“十一脏取决于胆”。

总之,“十一脏取决于胆”旨在说明在思维活动中,肝主谋虑,胆主决断。

肝胆相互为用,而非指胆具“五脏六腑之大主”的作用。

胆之决断必须在心的主导下,才能发挥正常作(三)胆的生理特性1.胆气主升:胆为阳中之少阳,禀东方木德,属甲木,主少阳春升之气,故称胆气主升。

胆气主升,实为胆的升发条达之性,与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同义。

甲子为五运六气之首,其时应春,且为阳中之少阳。

春气升则万物皆安,这是自然界的规律。

人与天地相参,在人体则胆主甲子,胆气升发条达,如春气之升,则脏腑之气机调畅。

胆气主升之升,谓木之升,即木之升发疏泄。

胆气升发疏泄正常,则脏腑之气机升降出人正常,从而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故曰:“胆者,少阳春升之气,春气升则万物化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

胆气不升,则飧泄、肠痹不一而起矣”(《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

2.性喜宁谧:宁谧,清宁寂静之谓。

胆为清净之府,喜宁谧而恶烦扰。

宁谧而无邪扰,胆气不刚不柔,禀少阳温和之气,则得中正之职,而胆汁疏泄以时,临事自有决断。

邪在胆,或热,或湿,或痰,或郁之扰,胆失清宁而不谧,失其少阳柔和之性而壅郁,则呕苦、虚烦、惊悸、不寐,甚则善恐如人将捕之状。

临床上用温胆汤之治虚烦不眠、呕苦、惊悸,旨在使胆复其宁谧温和之性而得其正。

二、胃胃是腹腔中容纳食物的器官。

其外形屈曲,上连食道,下通小肠。

主受纳腐熟水谷,为水谷精微之仓、气血之海,胃以通降为顺,与脾相表里,脾胃常合称为后天之本。

胃与脾同居中土,但胃为燥土属阳,脾为湿土属阴。

(一)胃的解剖形态1.胃的解剖位置:胃位于膈下,腹腔上部,上接食道,下通小肠。

胃腔称为胃脘,分上、中、下三部:胃的上部为上脘,包括贲门;下部为下脘,包括幽门;上下脘之间名为中脘。

贲门上接食道,幽门下接小肠,为饮食物出入胃腑的通道。

2.胃的形态结构:胃的外形为曲屈状,有大弯小弯。

如《灵枢·平人绝谷》说:屈,受水谷,,其胃形有大弯小弯”。

《灵枢·肠胃》又说:“胃纤曲屈”。

(二)胃的生理功能1.胃主受纳水谷:受纳是接受和容纳之意。

胃主受纳是指胃接受和容纳水谷的作用。

饮食人口,经过食道,容纳并暂存于胃腑,这一过程称之为受纳,故称胃为“太仓”、“水谷之海”。

“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

胃者水谷之海也”(《灵枢·玉版》)。

“胃司受纳,故为五谷之府”(《类经·脏象类》)。

机体的生理活动和气血津液的化生,都需要依靠饮食物的营养,所以又称胃为水谷气血之海。

胃主受纳功能是胃主腐熟功能的基础,也是整个消化功能的基础。

若胃有病变,就会影响胃的受纳功能,而出现纳呆、厌食、胃脘胀闷等症状。

胃主受纳功能的强弱,取决于胃气的盛衰,反映于能食与不能食。

能食,则胃的受纳功能强;不能食,则胃的受纳功能弱。

2.胃主腐熟水谷:腐熟是饮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形成食糜的过程。

胃主腐熟指胃将食物消化为食糜的作用。

“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难经·三十一难》)。

胃接受由口摄人的饮食物并使其在胃中短暂停留,进行初步消化,依靠胃的腐熟作用,将水谷变成食糜。

饮食物经过初步消化,其精微物质由脾之运化而营养周身,未被消化的食糜则下行于小肠,不断更新,形成了胃的消化过程。

如果胃的腐熟功能低下,就出现胃脘疼痛、嗳腐食臭等食滞胃脘之候。

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的功能,必须和脾的运化功能相配合,才能顺利完成。

所以说:“脾,坤土(坤与乾对,坤为阴,乾为阳——作者注)也。

坤助胃气消腐水谷,脾气不转,则胃中水谷不得消磨”(《注解伤寒论》)。

脾胃密切合作,“胃司受纳,脾司运化,一纳一运”(《景岳全书·饮食》),才能使水谷化为精微,以化生气血津液,供养全身,故脾胃合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饮食营养和脾胃的消化功能,对人体生命和健康至关重要。

所以说:“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素问·平人气象论》)。

中医学非常重视“胃气”,认为“人以胃气为本”。

胃气强则五脏俱盛,胃气弱则五脏俱衰,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所谓胃气,其含义有三:其一,指胃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胃为水谷之海,有受纳腐熟水谷的功能,又有以降为顺,以通为用的特性。

这些功能和特性的统称,谓之胃气。

由于胃气影响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直接关系到整个机体的营养来源。

因此,胃气的盛衰有无,关系到人体的生命活动和存亡,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所以在临床治病时,要时刻注意保护胃气。

其二,指脾胃功能在脉象上的反映,即脉有从容和缓之象。

因为脾胃有消化饮食,摄取水谷精微以营养全身的重要作用,而水谷精微又是通过经脉输送的,故胃气的盛衰有无,可以从脉象表现出来。

临床上有胃气之脉以和缓有力,不快不慢为其特点。

其三,泛指人体的精气。

“胃气者,谷气也,荣气也,运气也,生气也,清气也,卫气也,阳气也”(《脾胃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

胃气可表现在食欲、舌苔、脉象和面色等方面。

一般以食欲如常,舌苔正常,面色荣润,脉象从容和缓,不快不慢,称之为有胃气。

临床上,往往以胃气之有无作为判断预后吉凶的重要依据,即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所谓保护胃气,实际上保护脾胃的功能。

临证处方用药应切记“勿伤胃气”,否则胃气一败,百药难施。

(三)胃的生理特性1.胃主通降:胃主通降与脾主升清相对。

胃主通降是指胃脏的气机宜通畅、下降的特性。

“凡胃中腐熟水谷,其滓秽自胃之下口,传人于小肠上口”(《医学入门·脏腑》)。

饮食物人胃,经过胃的腐熟,初步进行消化之后,必须下行入小肠,再经过小肠的分清泌浊,其浊者下移于大肠,然后变为大便排出体外,从而保证了胃肠虚实更替的状态。

这是由胃气通畅下行作用而完成的。

故曰:“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素问·五脏别论》)。

“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灵枢·平人绝谷》。

)所以,胃贵乎通降,以下行为顺。

中医的脏象学说以脾胃升降来概括整个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

胃的通降作用,还包括小肠将食物残渣下输于大肠和大肠传化糟粕的功能在内。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升胃降,彼此协调,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