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铜镜
古代铜镜的文化内涵与收藏规则

古代铜镜的文化内涵与收藏规则古代铜镜作为中国传统的文物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铜镜在中国历史上的使用可追溯至商周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铜镜在中国文化中逐渐成为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品。
首先,古代铜镜在文化内涵方面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观念和审美情趣。
古代铜镜在制作工艺上非常精湛,往往可以体现出浓厚的汉唐风格,美轮美奂的图案和纹饰使古代铜镜成为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品。
同时,铜镜制作的图案还常常融入了道教、佛教等宗教元素,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和价值取向。
其次,古代铜镜在文化传承和历史记忆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铜镜作为古代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用具,见证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观念和社会风貌。
通过研究古代铜镜,可以揭示出古代社会的经济状况、文化风貌和思想观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文明的兴衰和发展轨迹。
另外,古代铜镜在收藏规则方面也有一定的特点和要求。
首先,鉴赏者在收藏古代铜镜时需注意铜镜的真伪和品质。
由于古代铜镜的仿制品较多,鉴别真伪成为重要的课题。
一般来说,真品铜镜铸造精细,纹饰清晰,色泽均匀,没有明显的瑕疵。
其次,收藏古代铜镜要谨慎选择,尽量选择保存完好、款式独特、历史意义重大的作品。
古代铜镜的品质和历史价值将直接影响到其收藏和投资的效果。
除此之外,古代铜镜的保存和展示也是收藏规则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由于古代铜镜的制作材质较为特殊,需要避免日晒雨淋和接触化学物质,以防铜镜表面氧化腐蚀或变色。
同时,在展示古代铜镜时最好使用专门的展示架或展柜,避免受到外界环境的损坏或磨损。
总的来说,古代铜镜作为中国传统文物的代表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对于了解古代社会和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在收藏古代铜镜时,需注意铜镜的真伪和品质,并谨慎选择保存完好的作品,做好保存和展示工作,以便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和研究古代铜镜,让这些珍贵的文物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汉代铜镜设计

汉代铜镜设计汉代是我国铜镜发展的重要时期。
一、材质两汉时期铜镜的合金比例是比较稳定的,铜的含量为79~85%,锡10%~13%,铅2%~5%。
由于汉镜含锡量高,有利于镜表面的抛光。
铜镜中加入一定量的铅,是因为铅溶液环流状态良好,有利于热溶液的平均流注,有助于镜面干整,减少气泡,提高铸造文字和花纹的清晰度。
二、铸造汉代手工业中,铜镜铸造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铸造工艺技术水平在当时的青铜冶铸业中也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长期以来,对汉代铜镜铸造技术及生产工艺的研究虽相对滞后,但仍取得一定的成果。
这里对汉代铜镜的铸造过程及其工艺技术做一初步介绍和讨论。
汉代铜镜铸造的基本工艺流程为:制范→浇铸→铸件加工。
制范是铜镜制作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临淄齐故城汉代陶质镜范的发现以及部分镜范标本的科学检测表明,当时临淄铜镜的铸造采用了陶质双合范技术。
这一技术在汉代铜镜铸造业中可能普遍使用,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临淄镜范分镜面范和镜背范两类,外形多呈扁钵状,从平面看为上方下圆的弧底梯形。
镜面范正面平整,分型面和型腔位于同一个平面。
镜背范分型面要高于型腔,型腔上部中间接浇道,两侧接排气道。
部分镜背范保存有清晰纹饰,包括蟠螭纹、龙纹、四乳弦纹、草叶纹等。
从检测和分析的情况看,临淄镜范所用原料是当地一种含有较多黏土的细颗粒黄土,其中羼杂一定比例的稻壳灰或其他草木灰,目的应是降低范体密度,增加透气性,从而改善其充型能力。
在部分镜范的残断面上,可观察到若干大小不一且不连续的孔隙。
另外,镜范的质感一般较轻,测量所得比重多数都小于1。
这些现象和特点,可能都与镜范胎体的原料及成分有关。
经仔细观察和研究,临淄镜范的制作既有模制法,也有刻制法。
两种工艺并存,但以模制法居多。
范体制作好之后,还对型腔表面进行了处理,具体是加上一较薄的涂层,使得型腔表面结构平滑、细腻,不至于浇铸时产生铸造缺陷。
在出土的很多镜范上,尚可见该涂层,多呈黄褐色。
晾干后的泥质镜范需要入窑烘烤或焙烧,以制成陶范。
春秋战国时期铜镜

春秋战国时期铜镜铜镜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重要的文物,而春秋战国时期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
在春秋战国时期,铜镜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春秋战国时期铜镜的制作、样式与象征意义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一话题。
一、铜镜的制作春秋战国时期的铜镜大多采用青铜材质,其制作工艺也很讲究。
首先,制作铜镜需要用到高纯度的铜矿石,经过熔化、净化等多个步骤才能获得纯净的铜液。
然后,铜液被倒入模具中,经过冷却凝固后即可得到铜镜的原型。
最后,将原型进行打磨、抛光等加工,使其表面光滑细腻。
经过这样的制作过程,才能得到一面完美的铜镜。
二、铜镜的样式春秋战国时期的铜镜样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方形、圆形、八角形等。
其中,方形铜镜在古代的礼仪活动中使用较多,被视为一种极为庄重的器物。
八角形铜镜则较为流行于宫廷和贵族阶层中,其镜面通常镶嵌有各式各样的纹饰,更显贵族气质。
圆形铜镜则是最常见的一种,其简洁的造型和功能性使其成为普通百姓家中最常见的铜镜。
三、铜镜的象征意义春秋战国时期铜镜不仅仅是一种生活用品,更寄托着人们的美好祝愿和精神追求。
铜镜不仅可以作为镜子使用,反映出个人形象的美丑,同时也象征着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意义。
例如,铜镜被视为吉祥之物,人们常常将铜镜作为婚礼或生日等场合的礼品赠送,寓意着祝福和美好的未来。
铜镜也被视为一种护身符,人们相信铜镜可以驱邪避凶,保佑平安。
此外,铜镜在古代的诗词中也常被用作意象的表达,成为文人雅士的创作灵感。
综上所述,春秋战国时期的铜镜在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其制作工艺精湛,样式丰富多样,而其象征意义更是丰富多维。
通过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铜镜,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艺术以及人们的精神追求。
铜镜不仅是一种物质文化的载体,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故宫轩辕镜原理

故宫轩辕镜原理故宫博物院收藏着众多珍贵的文物,其中轩辕镜便是其中之一。
轩辕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明的杰出代表,它不仅是一件精美的器物,还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轩辕镜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和原理等方面进行探讨,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古代文物。
一、轩辕镜的历史渊源轩辕镜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铜镜,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轩辕镜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楚国地区,后来逐渐传播到其他地区。
作为一种古代文明的象征,轩辕镜曾被视为贵族社会的身份象征和礼品赠送的重要物品。
轩辕镜的名称来源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话人物轩辕黄帝。
据古籍记载,轩辕黄帝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神话人物,被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传说中,轩辕黄帝曾制作一面特殊的镜子,即轩辕镜,用来观察天文星象和识别恶魔。
轩辕镜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轩辕镜的制作工艺轩辕镜制作的工艺是中国古代工艺中的一种精湛技艺,其制作过程需要经历多道复杂工序。
首先是选用优质的青铜材料,并用精湛的铸造工艺将铜坯制成镜胚。
然后,工匠需要在镜胚表面进行打磨和抛光,以确保镜面的光滑度和清晰度。
接下来,需要在镜面上刻画各种图案和文字,这一过程需要极高的技术和耐心。
还需要进行酸蚀、氧化等特殊工艺,以便使铜镜呈现出青翠的色泽和独特的质感。
轩辕镜的制作工艺不仅要求工匠们具有精湛的技艺,还需要他们对古代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传承。
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工艺技艺,轩辕镜才能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杰出代表,被誉为“华夏之镜”。
三、轩辕镜的主要原理轩辕镜的主要原理是基于光学折射的原理。
轩辕镜的镜面经过多道工艺加工后,具有非常高的光滑度和反射性能。
当光线照射到镜面上时,根据入射角和反射角相等的原理,镜面会将光线反射回原处,并且镜面的凹凸不平会导致光线的不均匀反射,从而形成独特的光影效果。
除了反射光线外,轩辕镜还可以折射光线。
当光线通过轩辕镜的镜面后,在镜面内部会发生一次折射,使得物体的形象在镜中出现。
古代铜镜中的民俗文化

古代铜镜中的民俗文化铜镜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据历史记载,最早出现的铜镜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而铜镜的制作工艺更是绵延至今。
铜镜不仅在古代中国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更是一种具有审美意义的工艺品,承载着古代社会的民俗文化。
古代铜镜除了具有实用功能外,更是一种富有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
在古代铜镜的制作中,往往会根据当时的审美标准和人们的审美情趣,设计出各种形态各异、富有特色的铜镜。
镜面上常常雕刻着各种图案,如花鸟、人物、山水等,这些图案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人对美的追求和审美情趣,更是对当时社会生活、文化风俗等方面的一种具体体现。
古代铜镜在中国社会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古代女性的日常用品,更是承载了丰富的民俗文化。
古代铜镜是古代社会的一种重要物品,无论是在婚礼、成人礼、丧葬等各种重要的社交场合中,都离不开铜镜的使用。
古代人们在社交场合使用铜镜时,往往要求镜面上的图案要富有吉祥的寓意,如龙凤、寿字、福字等,这不仅彰显了人们对美的追求,更是一种对祈福和好运的期许。
在婚礼中,铜镜更承载了新娘子的美好祝愿。
在古代的婚礼中,新娘子在出嫁前往新郎家的路上,会用铜镜审视自己的容貌,然后将铜镜交给娘家的长辈,以示对娘家的怀念和感恩之情。
在嫁妆中,铜镜更承载着新娘子的美好祝愿,表示新郎对新娘的疼爱和关怀。
铜镜在古代婚礼中的使用,不仅是一种习俗,更承载了古代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古代铜镜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铜镜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铜镜的使用不仅仅是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习俗,更是对古代社会生活、审美情趣和民俗文化的一种具体体现。
如今,即使在现代社会,人们对古代铜镜的追溯和收藏也成为了一种时尚潮流,这充分说明了铜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和地位。
在古代铜镜的制作工艺中,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美的追求和审美情趣,更是一种对古代社会生活、文化风俗等方面的一种具体体现。
古代铜镜典故

古代铜镜典故古代铜镜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种生活用具,更是一种象征和反映古代社会风貌的文化载体。
在古代,铜镜除了用来照明和打扮之外,还有许多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典故。
古代铜镜被视为女性的重要饰品之一。
在古代,女子的嫁妆中必备的就有一面铜镜。
铜镜象征着女性的美丽和贞洁。
有一则典故讲述了一个美丽的女子和她的铜镜之间的故事。
相传,在古代有一位美丽的女子,她的容貌如同花朵般娇艳动人。
她的铜镜也是无人能及的美丽,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由于她的美丽,许多人都向她求婚,但她却始终未嫁。
有一天,她遇到了一位年轻而英俊的男子,两人一见钟情。
然而,这位男子却要远赴他乡,离开她很久。
在分别的那一天,他送给了她一面铜镜,希望她能时刻照看自己的容貌,不忘记他的存在。
女子收下了铜镜,每天都会仔细照看自己的容貌,期待着男子的归来。
然而日子一天天过去,男子却一直没有回来。
女子的容貌渐渐变得憔悴,铜镜的光芒也逐渐暗淡。
女子开始怀疑男子是否还会回来,她不再像以前那样照看自己的容貌,铜镜也被遗忘在了角落里。
终于有一天,男子归来了,但他发现女子的容貌已经不再年轻美丽,而是苍老而憔悴。
男子感到非常心痛和愧疚,他明白是自己的离开导致了女子的变化。
他抱起女子,轻声告诉她:“你是我心中永远的美丽,不论外貌如何改变,我的心永远都属于你。
”女子听到这话,泪水滑落在男子的怀里。
从那以后,女子再也不需要铜镜来照看自己的容貌了,因为她知道,真正的美丽来自内心,而不是外貌。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铜镜不仅仅是一面照面的镜子,更是象征着人们对美和爱的追求。
除了美丽的典故之外,铜镜还有许多与人们的生活相关的典故。
比如,古代有一位智者,他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发现了一面铜镜。
他将铜镜放在阳光下,很快就看到了镜子的影像。
他想到,人的心灵就像铜镜一样,只有在光芒的照耀下才能散发出美丽和智慧。
他通过这面铜镜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从而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智者。
古代铜镜典故的故事还有很多,每一个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中国古代铜镜的制作与案意义

中国古代铜镜的制作与案意义中国古代铜镜作为一种神秘而独特的工艺品,在古代时期广泛使用,并且对于古代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
本文将从铜镜的制作工艺、古代社会对铜镜的重视以及铜镜的历史意义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铜镜的制作与案意义。
一、铜镜的制作工艺古代中国铜镜的制作工艺非常精细,经过多道工序的加工才能完成。
首先,制作铜镜的首要步骤是选材。
选用纯净的铜料,经过熔炼、铸造等工艺,将铜液倒入镜模中进行成型。
其次,经过磨光和抛光等工艺使铜镜表面光洁平滑。
在这个过程中,制作者会使用砂石和酸溶液,通过不断的抛光和清洗,使铜镜的表面光亮如镜。
最后,铜镜完成后,会进行彩绘和镌刻等装饰工艺,以增加铜镜的艺术价值。
通过这些精细的制作工艺,中国古代的铜镜成为一种展现工艺美术和文化传承的艺术品。
二、古代社会对铜镜的重视古代中国社会对铜镜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在古代社会中,铜镜不仅仅是一种用来照面的工具,更是象征着权力、地位和身份的象征物。
在古代祭祀活动中,铜镜被广泛运用,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象征。
在皇宫中,铜镜被视为一种贵重的宫廷礼品,用来照亮皇帝的形象。
另外,铜镜在民间也有重要的作用。
铜镜常常被作为嫁妆的一部分,象征新娘美丽和幸福。
可以说,古代社会对铜镜的重视程度远远超出了它的实际功能和价值。
三、铜镜的历史意义中国古代铜镜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铜镜的制作工艺代表着古代中国的科技水平和艺术修养。
通过精细的铸造和装饰工艺,古代铜镜成为了物质文明的象征。
其次,铜镜在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文化熏陶作用。
铜镜通常会在表面雕刻吉祥图案、文字或者文人名言,充满了古代文化的氛围。
这些铜镜不仅仅是一种实用品,更是一种文化载体,记录了当时的文化思想和审美观念。
最后,铜镜作为历史的见证者,见证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通过研究古代铜镜,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和经济状况等方面的信息。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铜镜的制作与案意义非常重大。
以铜为镜的全文

以铜为镜一、引言以铜为镜是古代一种独特的铜雕工艺,通过对铜片进行打磨、雕刻等技术手段,制作出具有反光功能的铜制镜子。
这种古老的制作工艺在中国和其他文明古国都有悠久的历史。
铜镜不仅具备实用功能,还展现了古代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艺术的热爱。
本文将从历史、工艺、文化等多个角度对以铜为镜进行探讨。
二、历史渊源2.1 中国古代铜镜的起源中国古代铜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大约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商代晚期。
当时的铜镜多呈方形,制作简单,主要是为了供奉和祭祀使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铜镜逐渐成为了重要的日常用品,并随着工艺的不断发展而变得更加精美。
2.2 铜镜的发展与演变汉代是中国古代铜镜的鼎盛时期,形制和工艺达到了巅峰。
汉代铜镜多为圆形或方形,表面雕刻着各种纹饰,如动植物、神话故事等。
此后,随着唐宋两代的兴起,铜镜工艺进一步发展,逐渐形成了中国古代铜镜的经典样式。
三、工艺制作3.1 铜镜的制作过程1.材料准备:选择适合制作铜镜的纯铜材料。
2.打磨与研磨:对铜片进行打磨和研磨,使其表面平整。
3.雕刻与装饰:使用雕刻刀具等工具,在铜片上雕刻出各种图案和纹饰。
4.烘烤与抛光:将制作好的铜镜放置在高温炉中烘烤,然后进行抛光处理。
5.表面处理:对铜镜表面进行防锈处理和涂漆,增加其使用寿命和美观度。
3.2 不同地区的铜镜工艺特色1.中国:中国的铜镜工艺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尤以汉代铜镜最为著名,形制丰富,纹饰繁复。
2.日本:日本的铜镜工艺受到中国的影响,但在细节上有所改变,独具一格。
3.印度:印度的铜镜工艺注重瑰丽的装饰和精细的纹饰,常常表现出宗教和文化的特色。
4.罗马:罗马的铜镜工艺融合了古希腊和古埃及的元素,呈现出古典的风格。
四、文化意义4.1 宗教与神秘铜镜在古代文化中被赋予了宗教和神秘的象征意义。
在中国,铜镜是远古时代女性仪式中常见的器物,与女神娘娘有关。
在日本,铜镜被视为神器,在神社中得到崇拜。
4.2 艺术与美学古代人们制作铜镜不仅出于实用需要,更重要的是追求美的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铜镜的起源铜镜是青铜器中独成体系的妆奁用器。
它萌发于金石并用时期,开始流行于东周,兴盛于汉唐,而衰于宋元,在长达数千提的历史长河中成为无论贵贱妇孺男士都需要的日常用具。
铜镜的发明可追溯到古史的传说时代,据说黄帝曾铸神镜宝镜,相传饶州还存有黄帝制镜时遗留下来的“轩辕磨镜石”。
这些传说长期被认为是无稽之谈,难以考证。
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青海省贵南县文化墓葬中发现了两枚小型铜镜,距今约四千多年,其时代与黄帝铸镜的英雄时代相近,使相传已久的圣人制镜的说法得到了实物的印证。
随着青铜时代发展,青铜总参铸业日趋发达,工艺技术日臻完善,在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殷商贵族墓中均发现了早期铜镜,那时只有少数王室勋戚、高级贵族才可能拥有,平局百姓尚无缘享用。
春秋战国时,铜镜开始在一般贵族中流行。
秦汉以降,尤其是唐宋时期,铜镜得以普及成为寻常百姓家的妆奁用具。
当青铜时代结束,各种青铜礼器逐渐销声匿迹时,铜镜却随着社会的嬗变,超越了早期的原始粗陋,迈入千余年繁荣昌盛时期。
宋元以后铜镜制作业走向衰退,直到明代中叶,在玻璃镜推广以后,才逐渐地隐退。
二、早期铜镜的发展铜镜的发明,是冶铜技术发明以后的事。
中国的早期铜镜指原始社会末期、夏、周、西周时期的铜镜。
早期铜镜只见于考古发掘出土,数量极少,为无价之珍品,相比较而言,早期铜镜铸技较差,纹饰古朴简单,远不如同时期青铜礼器那样浑厚,纹饰那样神秘繁缛,数量那么众多,表明它滞后于殷周青铜礼器的发展。
1、齐家文化铜镜齐家文化是原始社会末期黄河上游的地方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一带。
齐家文化已进入铜石并用时代,零星出土一些红铜器和小件青铜器,距今约四千多年。
迄今为止仅见的两面铜镜发现于该文化的墓葬中。
其一为素镜。
1975年甘肃广河齐家坪墓葬出土。
此镜圆形,直径仅6厘米,镜面平坦,有光泽,背面无纹饰,中部有一拱形环钮。
其时期特征在环钮、无座、素背、形小等方面充分显露出来。
其二为七角星纹镜。
1976年出土于青海贵南县25号墓。
圆形,直径8.9厘米,厚0.3厘米,重109克。
镜面平滑,锈蚀严重。
背有钮(残)并饰有不规则的七角星几何图案,角与角之间行斜线纹。
镜缘钻有两个小孔,可能是代替钮人微言轻系绳悬挂之用。
2、商代铜镜夏代冶铜业已有相当规模,夏遗址中曾出土小件青铜器,其中偃师二里头遗址曾出土一件直径17厘米、厚0.5厘米的圆形铜片,可能是铜镜。
该器四边有61块长形绿松石镶嵌,中间用绿松石块嵌两圈十字形图案,每圈均为13个,酷似今天的钟表刻度。
可惜只是孤例。
商代铜镜共发现五面,均出自殷墟墓葬,也就是说都属于盘庚迁殷后的产物。
这时,殷的青铜铸造业已相当发达。
大到数百公斤重的礼器,小到数克重的贝、箭镞均铸造得精美凝重或精巧适用。
相比之下,铜镜显得出土量既少,铸技也不高。
1934年,安阳西北岗殷代贵族大墓曾出土一面弓形钮、饰有纺织纹和鳞形纹的“圆板具钮器”,被确认为铜镜。
这是当时发现的最古老的铜镜,但长期未引起人们的重视。
1976年,在殷墟“妇好”墓中又发现四面铜镜,殷代有铜镜的事实才最终得到确证。
妇好墓出土的四面铜镜按纹饰差异可分为两类,每类有两面。
叶脉纹镜二面。
镜面微凸,镜背饰微凸的弦纹三周,拱形环钮,第一、二周弦纹之间是斜线叶脉纹,共16组分为四区,第二、三周弦纹之间是镜的边缘,上饰小乳钉纹。
多圈凸弦纹镜二面,其镜面微凸,背饰凸弦纹六周,弦纹之间真以密排的竖直短线,乍看似放射状,实际上每一弦纹间的短线并不相连。
由上述五面殷镜可见,殷镜镜面近平坦或微凸,镜径10厘米左右,钮为拱起的环钮,无钮。
纹饰以几何形线、点、圈单独或组合而成,比较简单。
使用最多的是凸弦纹。
3、西周铜镜西周铜镜共发现十多面,出自河南、陕西、辽宁等地墓葬,其中素镜占多数。
周镜均为圆形,形体一般在10厘米以内,镜身较单薄(0.2-0.3厘米),镜面平或微凸,镜钮除弓形外,还有橄榄形、半环形、长方形等。
纹饰镜中发现重环纹、鸟兽纹镜各一面。
重环纹常见于西周中晚期的青铜器上,该镜镜面中部微凹,弓形钮,直径8厘米。
鸟兽纹镜出自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1612号墓。
其镜面平直,北有两个平行的弓形钮,钮的左右两边对称的虎纹,虎纹以单线勾勒而成,呈张嘴吞噬状,虎牙、利爪、虎斑纹清晰。
钮是一只鹿,钮下是展翅的大雁,均以单线勾出,纹饰简陋古朴,是一件难得的珍品。
早期铜镜纹饰简单,制作粗糙,为少数贵族所拥有,一般人无法拥有,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
四兽纹彩绘镜铜镜双龙纹镜▲四山镜▲羽纹镜▲五山纹镜三、春秋战国铜镜1、分期与特点春秋战国青铜冶铸业的进步,使铜镜在铸造技术和工艺水平上都出现了飞跃,制作精巧的战国铜镜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当时青铜工艺的高超技术水平,改变了早期铸镜业滞后于其它青铜器发展水平的状况,令人耳目一新。
这是中国铜镜大批铸造和广为流行的时期。
这一时期,尤其是战国阶段,铜镜数量猛增,见于著录的达千面以上,种类也颇为复杂,有人按铜镜的主题纹饰分类,多达11米40多种,表现手法丰富,加上地纹的出现,突出主题纹饰,使镜背图案呈现出主纹和地纹和谐结合,纹饰繁简有致。
铸工精良的战国铜镜使铜镜不仅是具有实用价值,而且是具有观赏价值工艺品。
列国之中尤以楚国的铸镜业最为发达,据统计仅湖南长沙地区楚墓出土的镜子就近五百面,几乎每四座楚墓中就有一座发现铜镜,其它国家葬以铜镜随葬的现象也很普遍,其中不乏精美之作。
春秋战国历史时400多年,铜镜真正有较大发展是在春秋中叶以后,按《中国古代铜镜》的分期,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
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为第一阶段,主要流行全素镜和有单线、双线凸弦纹的素镜,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早期铜镜的特点。
同时新的镜种如纯地纹镜、四山镜出现,镜体圆形为主,少数方形,背有钮及座,钮形式为弓形、半环形,钮座多小圆钮座、凹面形钮座、素平缘。
镜质地簿而轻巧,重量也较轻。
战国中期为第二阶段,镜类大增,前段流行的确良镜类有的继续流行,纹饰上也有变化,常见的如花叶镜、山字镜,以及新增的菱纹镜、兽类镜、蟠螭纹镜、连弧纹镜等以几何纹、动物纹、植物纹为主的镜类,还出现彩绘镜、金银错纹镜等特种工艺镜,就技术和镜子的精美程度而言,均看出明显进步。
此外如透雕圆钮座、八连弧纹钮座的出现,地纹和主纹相结合的装饰方法等,都表明铜镜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内涵。
战国晚期至秦末为第三阶段,前时流行的素镜,羽状地纹镜、禽兽纹镜等已很少出土,山字镜、蟠螭纹镜、连弧纹铜镜流行,纹饰层次分明,主纹地纹相衬托,还出现了三层纹饰重叠的布置法。
但前两个阶段以轻巧质薄为重要特征似乎没有多大改变。
2、春秋战国铜镜的类型这一时期铜镜大致可分为六大类,这六大类是素镜类、纯地文镜类、几何纹镜类、植物类、动物纹镜类及特殊加工镜类。
每一类的若干镜种选其典型者,简单提及。
①素镜类素镜分为全素镜和弦纹、宽弦纹素镜三种。
全素镜,镜背无任何纹饰,一般时代偏早,应是西周素镜传统的继续发展。
以圆表为多,钮作弓形、菱角表、三弦形等,无钮座一般直径在7--10厘米,厚仅0.1--0.2厘米。
方形素镜偶见,边长7--8厘米。
边缘无做作,质地较粗糙。
这种素镜与周镜不易区分。
弦纹素镜,镜背有数周细弦纹(同心圆),少则一周,多则五周,钮作弓形、三弦形、出现小圆钮座,直径往往10厘米以下。
弦纹多的时代稍晚,形体多在10厘米以上。
宽弦纹素镜,又称“重轮素地镜”、“三轮素地镜”,三弦钮,镜背有两周或三周鼓起的宽带,直径一般在20厘米左右。
此类镜制作较精,出现于战国晚期,流行于秦至汉初。
②纯地纹镜指镜背只有一层铺底的纹饰,这类镜与地纹上再加上主题纹饰的构图不同,纹饰细密,铺满镜背,其边缘一般无纹饰或为另一种花纹圈带。
此类镜可分为羽状地经纬度镜和云雷地纹镜两种。
羽状地纹镜中的羽状纹,是由一个个彼此平等的长方形花纹组成,每个小长方形有羽状、涡料粒状躯体合成,是为缩小的蟠螭纹,有人称之为“变形兽纹”。
这咱纹饰有多种形式,常见的纹饰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涡粒状,一种为羽状,前者镜身单薄,半环形小我导、小圆认,以一周素带将纹饰分为内外二区,缘部或饰以贝纹。
后者三弦钮,座分圆、长方形两种,纹样稍大,较前者厚实。
直径均在10厘米左右。
云雷地纹镜中的云雷纹是以连续回旋状线条构成几何图形。
云雷纹可分为云纹和雷纹,去纹回旋线条呈弧形,雷纹回旋线条呈方折角形或三角形折角。
云雷纹中两种纹饰兼而有之。
纯云雷纹地纹镜单弦钮或三弦钮,圆钮座,座外有凸弦纹或凹面形环带,素缘,边部卷起,有高卷边、低卷边之分。
羽状纹和云雷纹是商周青铜器上最常见的纹饰,大多也是作铺底纹饰。
纯地纹镜始见于战国早期,流行于战国中期,晚期已少见,这两种纹饰用作主纹的铺垫至西汉中期消失,这是铜镜断代的标志饰之一。
③几何纹镜几何纹是以线条、点、圈、弧线组合成的纹饰。
是古代各种纹饰中应用最早、最广的纹饰。
春秋战国镜饰中以几何纹为铺纹的现象较普通,以几何纹作主纹的镜有山字纹镜、菱纹镜、连弧纹镜。
山字镜主纹由几个山字构成。
山字又被称作“丁”字或“T”符。
这种镜羽状纹为地纹,衬托着三至六个山字图主纹,组成层次分明、纹理清晰的圆形图案。
山字间常配以花瓣叶纹、绳纹。
根据山字原多少分别称为三山镜、四山镜、五山镜、六山镜四种,以四山镜最多,其余少见,有圆形或方形双重钮座,三弦钮。
座外山字环列。
菱花镜,又称方连纹镜,镜背主纹为凹面宽条带组成的菱形纹,每一菱形纹中有一四瓣花朵,以羽状纹为地。
在宽条带组合上可以按变化分为折叠式和连贯式菱花纹镜多为圆形、三弦钮,圆或方形座,素低卷边。
菱花镜出于战国中、晚期墓葬。
连弧纹镜,以弧线或凹面宽弧带连成圈为主纹,弧数有六、七......十一、十二多种,其中八弧为最常见。
这类镜可分为素地连弧纹镜、云雷纹地连弧纹和云雷纹地蟠螭连弧纹镜三种,以第三种最为精美,形成细云雷纹、蟠螭纹、宽带连弧纹三重叠压。
连弧纹纹镜一般为三弦钮,凹面形圆座,流行素缘低卷边。
在战国晚期至西汉初墓中连纹镜进有发现。
④动物纹镜这一时期动物纹镜种类较多,主纹有饕餮纹、凤鸟纹、禽兽纹、蟠螭纹、羽鳞纹等,其中禽兽纹镜、蟠螭纹镜数量较多,其余少见或罕见。
动物纹镜均以细云雷纹为地纹,有圆形、方形两种镜形,三弦、四弦或半环钮,方、圆形钮座。
以下是常见的几种动物纹镜的特征及鉴定要点。
兽纹镜,通常以羽状纹、去雷纺为地纹,主纹有虎形兽、狐面长卷尾兽、无名长尾怪兽等,形态变化多端,颇为生动。
其排列形式或分内外区,或首尾相接环绕式排列。
流行三弦钮、圆座、八连弧表座或双重、四重圆钮座。
除圆形外,还有方形兽纹镜。
凤鸟镜主纹是凤和鸟。
有细云雷纹作地,以四叶、四折叠式菱纹将圆面分为四区,每区一凤或一鸟。
一般为方钮座,四角上各一凤或两凤间各置一鸟等几种形式。
蟠螭纹镜,蟠螭纹即小龙(蛇)纹,多呈盘曲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