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冠心病(胸痹)秘方

合集下载

治疗冠心病、心胸疼痛、胸闷发憋秘方验方偏方

治疗冠心病、心胸疼痛、胸闷发憋秘方验方偏方

治疗冠心病、心胸疼痛、胸闷发憋秘方验方偏方
治疗冠心病、心胸疼痛、胸闷发憋秘方验方偏方,生脉1号:组成:生晒参9g、麦冬30g、五味子9g、苏合香0.3g、冰片3g、皂角9g、朱砂1.5g、川连1g。

功效:补益气阴,开窍活血,镇静宁心。

主治:心痹(冠心病),症见心胸憋痛、心悸不宁、气短无力、口渴多汗。

用法:制成片剂,每片0.5g,每服3片,一日三次。

108、生脉2号:组成:人参10g、麦冬30g、五味子9g、苏合香0.3g、沉香面3g、血竭1g。

功效:补心气,益心阴,芳香开窍,活血止痛。

主治:心痹(冠心病),症见心胸疼痛、胸闷发憋、气短无力。

用法:制成片剂,每片0.5g,每服3片,一日三次。

经方“三味药”心梗、冠心病、心绞痛……助阳通痹,加减变化,效果奇佳

经方“三味药”心梗、冠心病、心绞痛……助阳通痹,加减变化,效果奇佳

经方“三味药”心梗、冠心病、心绞痛……助阳通痹,加减变化,效果奇佳导读:本方为张仲景《金匮要略》治胸痹的第一张药方,主治胸阳不布,气机痹阻,阴气弥沦而致胸背痛,短气,喘息咳唾,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等症。

瓜蒌薤白剂现已成为治疗胸痹的著名方剂,确有良好效果。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栝蒌薤白白酒汤方栝蒌实一枚捣,薤白半升,白酒七升右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这是胸痹主症。

寸口脉沉而迟,胸痹,故寸脉气血痹阻,沉脉主里,迟脉主寒;关上小紧数,这是个复合脉。

数脉,我们通常认为主热,但这里寸口是沉而迟的,我们不能找见数脉就说人家是实热,还应该通过兼夹症综合判断鉴别,加以区分。

关上小紧数,我们说胸痹,而非心痹,这个胸部痹阻不通,那么关脉向上冲,冲不上去,然后折回来,所以说关脉上这部分小紧数,而寸口反倒沉而迟。

瓜蒌薤白白酒汤这个方,是治疗胸痹的第一张方子,也是个基础方,只有三味药,我们一起来看一下:1、瓜蒌,即栝蒌。

善于涤痰散结、理气宽胸降气。

栝蒌实一枚,为什么要用一枚?完整的栝蒌,把朝上,吊着一枚小瓜,想象一下,是不是很像一个心脏,长得歪瓜又像我们的胃,它刚好能疏通心胃之间的气机,效果非常好。

2、薤白。

薤白是什么?它属于一种小蒜或者野蒜,味辛苦,性温而滑,能通痹,宣发助阳,通行营卫。

薤白辛辣,又有一点小臭,他的走窜之力很强,又有腐浊之气,因此配合上栝蒌,又能转动心胃之间的气机。

俗话说:“葱辣鼻子蒜辣心,芥末辣的鬼抽筋”,可见,蒜是一种温通心神的食物。

当我们感觉正常的时候,吃蒜会有一种烧心的感觉,但当我们心感觉寒凉的时候呢?那么,吃完蒜之后我们会吐出那种咸的、凉的痰,然后就会觉得通体顺畅,我们之前感受不到,就是因为“痰迷心窍”了。

在这里多插一句,关于腊八蒜,他其实也入心,但是刺激作用没那么大,适合普通人吃,起保健作用。

祖传治疗【冠心病】绝密秘方

祖传治疗【冠心病】绝密秘方

祖传治疗【冠心病】绝密秘方LT祖传治疗【冠心病】绝密秘方。

祖传治疗【冠心病】绝密秘方。

祖传绝密秘方冠心病1、蜂蜜首乌丹参汤治冠心病方剂蜂蜜25克,首乌、丹参各25克。

制用法先将两味中药水煎去渣取汁,再调入蜂蜜拌匀,每日1剂。

功效益气补气,强心安神。

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验证常服用上方,冠心病痊愈。

2、水蛭九香虫等治冠心病方剂水蛙、九香虫、(有个字是“庶”下面加个“虫”字)虫各3克,郁金9克,菌陈30克。

[制用法本方为1日的剂量。

将上药经水煎去渣浓缩成膏,加人适量的赋形药制成片剂,每片0.5克(相当于生药2克)。

每次服4-8片,每日3次。

疗效治疗冠心病。

验证用上药治疗冠心病患者,其中对冠心病患者的心纹痛、胸闷、气短等症状的缓解,有效率为94% ;对冠心病合并有高血压患者,血压降到正常范围;血胆固醇增高降至正常;改善心电图的有效;对素有胃病者,服用本方后每感胃脘不适、肠鸣,或轻度腹泻。

3、党参黄芪等治冠心病方剂党参20克,黄芪30克,川芎、枸杞子、制何首乌、牡丹皮各15克,丹参25克,炒白术、茯苓、淫羊藿、桂枝各10克,全当归20克,炙甘草8克。

制用法将上药水煎,每日1 剂,分1--2 次口服,20天为1疗程。

功效治冠心病有奇效验证用本方治疗冠心病,经用药1-2疗程后,有明显效果。

低血压低血压是指由于不明原因引起收缩压低于12.0kPa(90mmHg )同时舒张压低于8.00kPa (60mmHg ) ,并以头晕、头昏、心悸、乏力、脉弱为主的一种心血管系统疾病。

本病原因有原发性与继发性之分。

继发性因孕妇之胎儿或腹腔和盆腔肿物的压迫,或某些麻醉药阻断交感神经节前纤维,或大出血、心肌梗死、心肌炎等引起心收缩力减弱而心输出量减少所致;原发性者病因不明,但多与静脉血回流减少、心排血量减少有关。

临床表现,急性而严重者,由于血压急骤下降,引起心脑供血不足,出现头晕、头昏、面色苍白、心悸、出汗、恶心、脉搏摸不到等休克危象;慢性而较轻者,则有头晕头昏、面色苍白、精神不振、心悸、乏力、纳差、腰膝酸软、胸闷、嗜睡或少寐、脉弱、血压持续偏低等症。

郭维琴教授运用芳香温通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胸痹心痛)经验

郭维琴教授运用芳香温通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胸痹心痛)经验

郭维琴教授运用芳香温通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胸痹心痛)经验北京 100700摘要郭维琴教授是全国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她认为除“气虚血瘀”外,“阳微阴玄”也是冠心病心绞痛(胸痹心痛)的重要病机,即心阳不振,阴寒之邪痹阻胸阳。

她运用“芳香温通”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上取得了很好疗效。

常用的芳香温通药有:麝香、丁香、木香、沉香、降香、檀香、高良姜、肉桂、桂枝、薤白、细辛、荜茇、冰片等。

这些药物气味芳香、性温,具有较强的辛香走窜、开窍宣痹止痛的作用,能快速有效的缓解心绞痛发作。

可以单独使用,多制成气雾剂、散剂、滴丸等剂型,起效迅速,多用于急救,用于心绞痛急性发作时,能起到快速缓解心绞痛发作的作用。

也可以在辨证的基础上适当加用,能明显的提高缓解心绞痛发作的疗效。

关键词:郭维琴;芳香温通;冠心病心绞痛;胸痹心痛;临床经验郭维琴教授是全国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首都国医名师,国家第四、第六批中医药师承指导老师,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

笔者有幸成为郭维琴教授的学术经验继承人,跟师学习,现将郭维琴教授运用芳香温通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胸痹心痛)的经验介绍如下:目前,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病率很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冠心病现代中医证候特征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冠心病中医证候多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复合证型,本虚以气虚(67.17%)为主,标实以血瘀(77.89%)、痰浊(43.97%)为主,同时可兼见阴虚(28.97%)、气滞(19.60%)、阳虚(17.39%)等证候要素;证候类型以气虚血瘀(15.06%)最为多见[1]。

郭维琴教授认为,除气虚血瘀证外,“阳微阴玄”-心阳不振,阴寒痹阻也是临床常见证型。

临床上,“阳微阴玄”的病人很多,这些病人有一个典型的临床特点就是后背发凉。

因为背属阳,足太阳膀胱经及督脉在后背循行,心属火居胸中阳位,所以心阳不振的病人阳气亏虚不能温煦后背,故出现后背发凉。

再结合患者手足发凉,或胃怕凉不敢吃凉食,舌淡胖,苔白腻,脉沉细弦的特点,可以辨证为心阳不振,阴寒痰浊之邪痹阻胸阳。

中医科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科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科胸痹(冠心病一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胸痹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气短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其病因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波动,年老体虚等有关。

西医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一心绞痛可参照本病。

胸痹之名称,首见于中医经典《内经》。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制订的《中医内科急证诊疗规范》中“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急症诊疗规范”。

①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胃腕部、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反复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平卧。

②胸闷憋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可缓解。

严重者可见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侯,可发生猝死。

③多发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2.西医诊断:参照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和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报告《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

①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症。

②心绞痛每周发作两次以上,心电图检查有缺血性改变或运动试验阳性者③特点为阵发性的前胸压榨性疼痛感觉,可伴有其他症状,疼痛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与左上肢,常发生于劳动或情绪激动时,每次发作3〜5min,可数日一次,也可一日数次,休息或用硝酸酯制剂后消失。

(二)证候诊断参照1985年《中医内科学》第五版(张伯臾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心血瘀阻: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更甚,时或心悸不宁,舌质紫暗,脉象沉涩。

2.气滞心胸: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胃脱胀闷,得暧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3.痰浊痹阻:胸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喘促,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苔浊腻,脉滑。

4.气阴两虚:心胸隐痛,时作时休,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偏红或有齿印,脉细弱无力,或结代。

冠心病中药药方

冠心病中药药方

冠心病中药药方冠心病是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简称,常因冠状动脉血液供应不足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产生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氧而引起,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在我国发病率甚高。

其形成原因多与体内脂质代谢调节紊乱和血管壁的正常机能结构被破坏有关。

主要表现为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猝死等。

发病以中老年人居多。

中医认为年老体衰、情志、饮食、劳逸等因素与本病的发生有关,属胸痹、真心痛、厥心痛范畴。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冠心病中药药方,希望能帮到你。

冠心病中药药方1.葛根汤治冠心病[配方]葛根30克。

[制用法]煎水常服。

[功效]用治冠心病,并对脑血栓、突发性耳聋有效。

2.丹参茶治冠心病[配方]丹参20克。

[制用法]煎水常服。

[功效]对冠心病、脑血栓有效。

3.川芎茶治冠心病[配方]川芎10克。

[制用法]煎水常服。

[功效]川芎能通过血脑屏障,有降血压作用,用治冠心病,也能用治疗脑血栓。

4.银杏叶茶治冠心病[配方]银杏叶30克。

[制用法]煎水常服。

[功效]降压作用。

用治冠心病。

5.首乌黑豆炖山甲治冠心病[配方]首乌60克,黑豆60克,穿山甲肉250克,油、盐适量。

[制用法]将穿山甲肉洗净切碎,放人砂锅内炝汁炒透,加入首乌、黑豆,再加清水约3碗。

先用旺火,后用文火熬汤,最后加盐、油调味。

饮汤吃肉,每日2次。

[功效]活血逐瘀,降血脂。

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冠心病。

治疗冠心病的食物6.香蕉茶治疗冠心病[配方]香蕉50克,蜂蜜少许。

[制用法]香蕉去皮研碎,加入等量的茶水中,加蜜调勾当茶饮。

[功效]降压,润燥,滑肠。

用治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及便秘等。

注:每日服蜂蜜2或3次,每次2~3匙,有营养心肌、保护肝脏、降血压、防止血管硬化的效果。

7.陈皮兔丁适于冠心病患者食用[配方]兔肉200克,食油100克,陈皮5克,酱油、盐、醋、料酒、葱、姜、干椒、白糖、味精等各适量。

[制用法]将免肉切作丁,人碗中,加盐、食油、料酒、葱、姜等,拌匀,干辣椒切丝。

得了冠心病怎么办中医:3味药材活血化瘀,治疗胸痹心痛

得了冠心病怎么办中医:3味药材活血化瘀,治疗胸痹心痛

得了冠心病怎么办?中医:3味药材活血化瘀,治疗胸痹心痛发布时间:2022-11-07T08:54:35.410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16期作者:王红梅[导读] 冠心病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也被称作缺血性心脏病,是一种因患者冠状动脉堵塞而引起的心脏病。

王红梅成都市双流区黄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四川成都610200冠心病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也被称作缺血性心脏病,是一种因患者冠状动脉堵塞而引起的心脏病。

在治疗冠心病这方面,我国传统中医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是有三味药材在冠心病的治疗中非常活跃。

那么,你们知道是哪三味药材吗?中医对冠心病的认识在我国传统中医理论的认识当中,冠心病属于“胸痹”“心痛”的范围,是一种由于患者体内正气亏虚,使痰浊、淤血、气滞、寒凝等导致心脉痹阻不通而产生的疾病。

通常情况下,冠心病的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提升发病的概率,这是因为随着人们年龄的上升,身体内部的元气将会逐渐的虚损,进而导致气阴逐渐受到损伤而导致冠心病的反复发作。

而在临床治疗的过程当,有很多冠心病患者都会有一种闷痛的感觉,有着痰热证的表现。

中医治疗冠心病的方法在我国中医治疗冠心病的过程当中,医师往往先需要通过“望、闻、问、切”来对患者冠心病的症状进行分型并判断其成因,之后才能够选择药方对患者进行治疗。

如同上文所说,冠心病可以分为痰浊内阻、心络瘀阻、寒凝心脉与气滞心脉四种不同的证型,而这四种不同的证型则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比如,针对痰浊内阻型冠心病,医生就可以采用瓜蒌薤白半夏汤来进行化痰通阻,宣痹开胸;而针对气滞心脉型冠心病,则可以采用柴胡疏肝散来进行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总之,在中医治疗冠心病的过程当中,只有明确了患者的症状类型,才能够进行针对性的用药。

中医治疗冠心病的优势在冠心病这一疾病的治疗过程当中,中医的治疗方式有着相当明显的优点,不仅可以针对患者的身体进行全面的治疗,还能够根据患者表现出的证型来实现辨证施治,因此有着非常强的个体针对性。

治疗胸痛、冠心病的古方~栝蒌薤白桂枝汤

治疗胸痛、冠心病的古方~栝蒌薤白桂枝汤

治疗胸痛、冠心病的古方~栝蒌薤白桂枝汤栝蒌薤白桂枝汤方,较其他治疗胸痹疾病的药物中多用了下气破结的枳实而治疗作用大大外延,已经不只是用来治疗胸痛憋闷、咳吐浓痰的治疗方剂,而变成能够治疗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膈间气机不利,胸痛、胸闷症状由心前区扩展至胸部到胃脘部。

其中,枳实栝蒌薤白桂枝汤方用来治疗胸阳不振的冠心病、心绞痛及肋间神经痛效果较好。

我们在这里具体分析一下枳实栝蒌薤白桂枝汤用来治疗这些肋间气机不利和胸痛、胸闷疾病的主要机理。

1.枳实栝蒌薤白桂枝汤的方义和配伍枳实瓜蒌薤白桂枝汤中所用的药物也不是很多,只用了枳实、薤白、瓜蒌仁、厚朴和桂枝等5味药物。

枳实瓜蒌薤白桂枝汤治疗的疾病大多数是由于阴气停留在心间不得流转,两胁气机不利而出现胸痛痛连两胁的主要病变。

瓜蒌仁味道甘甜而微苦,能够生津液而润燥化痰,薤白为百合科植物,最能够通阳散结而行气导滞,故对于由于寒邪凝滞而导致的气机不利而导致的胸痛疾病最是有效。

这两个药物一阴一阳,一升一散,能够畅通膈间气机,恢复气机运化,所以两者共为君药。

枳实味道苦而微辛,性温而性散,能够破气消积而消痞除满,自然可以破除胸皖痞闷胀气,厚皮宽胸理气,下气除痞塞,也是疏通气机的较好选择。

最有意思的当属于其中的一味桂枝药物了,《金匮要略》中在说到药用桂枝的重要原因“协下逆抢心”,意思还是说由于寒邪袭里,导致胸阳不振,所以要用桂枝温通心阳,恢复脏腑间气化。

全方在散寒理气化痰药物中不忘降气平冲,使气机运化如常。

2.枳实瓜蒌薤白桂枝汤的临床应用从上文介绍到的枳实瓜蒌薤白桂枝汤的方义及配伍特点来看,该方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温通心阳,治疗胸痹的方剂了,由于桂枝平冲降逆,枳实破气消积的应用,使得此方在治疗胸痹疾病之外,还可以用来治疗肋间气机不利而导致的疼痛及活动不利,肋间神经痛,或是不明疼痛不适的神经官能症,冠心病等疾病。

运用1.辨证要点本方是主治胸阳不振,痰浊中阻,气结于胸所致胸痹之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胸中痞满,气从胁下冲逆,上攻心胸,舌苔白腻,脉沉弦或紧为辨证要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冠心病(胸痹)秘方26.1养心定志汤【来源】高辉远,《名医治验良方》【组成】太子参15克,茯神(茯苓)、菖蒲、远志、丹参各10克,桂枝8克,炙甘草5克,麦门冬、川芎各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益心气、补心阳、养心阴、定心志。

【方解】冠心病,属胸痹,心悸,真心痛范畴。

多见于老年患者,临床常呈现心动悸,脉结代,心绞痛,疲倦乏力,胸闷气短或烦躁汗出等证候,乃本虚标实之为病。

本虚则心气不足,心阳虚损,心脉失养,心志不宁;标实则气滞血瘀,痰饮阻滞,故治疗宜标本兼顾,以治本为要。

本方系以定志丸、桂枝甘草汤、生脉饮加丹参、川芎、延胡索而成,是治疗冠心病的通用方剂。

根据《千金方》之定志丸,用太子参益心气;苓佐参调心脾;菖蒲、远志通心窍以定志;龙骨镇静以安心神,立意有“补心强志”的作用。

桂枝、甘草辛甘化阳以补心之阳。

生脉饮酸甘化阴以养心之阴。

合而为用,有治虚为本的功效。

再加丹参、川芎以活血化瘀,延胡以理气止痛,以收治标之用。

【主治】冠心病。

【加减】胸闷憋气,胸阳痹阻较甚者,加瓜蒌、薤白;心痛剧烈,痛引肩背,气血瘀滞重者,加三七、金铃子;心烦易怒,心慌汗出,心肝失调者,加小麦、大枣;若高血压性心脏病,亦可用此方去龙骨,加决明子、川牛膝、杜仲;肺源性心脏病,可加银杏、天冬、生地、杏仁、去川芎等。

【疗效】经多年的临床验证,效果较为满意。

26.2加味四妙勇安汤【来源】郑惠伯,《名医治验良方》【组成】当归、玄参、金银花、丹参、甘草各3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活血化瘀,解痉止痛。

【方解】本方系《验方新编》“四妙勇安汤”加丹参而成。

方中以当归养血和血;丹参养血散瘀;玄参养阴凉血化瘀;金银花、甘草解毒止痛。

诸药合用,共奏养血和血、化瘀止痛之功。

【主治】冠心病,胸痞气短、心痛、脉结代,能治疗肝区刺痛及肾绞痛。

【加减】(1)冠心病:上方加毛冬青、太阳草以扩张血管;若兼气虚者,加黄芪、生脉散以补益心气;若心血瘀阻甚者,加冠心二号以活血化瘀。

(2)病毒性心肌炎:上方加郁金、板蓝根、草河车以清热解毒活血。

(3)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心律失常:上方配合甘麦大枣汤或百合知母汤,以养心安神,和中缓急。

【疗效】郑氏亲身尝试四妙勇安汤加丹参对冠心病有显著疗效。

自此以后,20余年来郑氏应用本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以及肝肾区绞痛,疗效满意。

26.3益神方【来源】张镜人,《中华名中医治病囊秘·张镜人卷》【组成】野生灵芝15克,制黄精、炙黄芪各10克,炒当归6克,制首乌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

【功用】益神延年,养颜黑发,润肺固卫,宁心安眠,健脾悦胃,补肾强身。

【方解】方中灵芝、黄精性味相同,甘平无毒,惟灵芝益神而养精气,黄精补中而安五脏。

本方采用野生灵芝与黄精配合,其效更彰,增以黄芪固表卫、实皮毛。

当归理营血、和络脉。

首乌滋肝肾、悦颜发。

五味共投,可奏保健强身之功。

【主治】肺虚常易感冒,冠心病胸闷心悸,神经衰弱,失眠酸乏,胃肠功能障碍食欲不振,白细胞减少,妇女更年期综合征,产后、病后、术后身体虚弱,及老年黄褐斑等多种病症。

【疗效】本方为康复剂,坚持服用,确有良效。

26.4冠心通痹汤【来源】柯雪帆,《中国中医药报》1990年【组成】全瓜蒌30克,桂枝18克,炙甘草、枳壳、川厚朴、熟附块各10克,川象贝母各6克,法半夏10克,党参18克,生牡蛎30克。

【用法】水煎服,取头汁400~600毫升,分2~3次服;如煎二汁,应与头汁混和后分服。

【功用】温通阳气、开胸顺气、散结聚、化痰浊。

【方解】本方以《金匮要略》栝蒌薤白桂枝汤为基础,加减变化而成。

本方可分温阳与化痰两个部分。

温阳部分用附子、桂枝配伍甘草,辛与甘合,既能温振阳气,又能温通阳气,酌加甘平之党参以助甘草,气虚严重者宜用人参。

化痰部分是本方的重点,化痰、散结、顺气以开胸中之痹阻。

瓜蒌兼有化痰、散结、开胸顺气之功,为化痰部分之要药,用量最重。

贝母化痰散结;半夏化痰降气;牡蛎软坚散结;枳壳、厚朴顺气降浊,作为配伍。

本方配伍的特点在于用了三对反药,即十八反中的瓜蒌反附子,贝母反附子,半夏反附子。

今人大多忌用反药,而古人用反药者屡见不鲜。

仲景方中亦用反药,如附子粳米汤中附子与半夏同用,赤丸中乌头与半夏同用,甘遂甘夏汤中甘遂与甘草同用。

这三方所治病证,有一个共同点,都是病邪痼结。

附子粳米汤证为寒邪严重结于肠胃,赤丸所治为寒饮痼结于心,甘遂半夏汤之证为留饮结聚难除。

利用反药,激越药性,冲击病邪,以驱除锢结之寒水痰饮瘀浊等。

这三方在应用反药的同时,都适当配用和缓安正之药,以防反药激越过分,有损正气。

如赤丸中用人参、蜂蜜;附子粳米汤中用甘草、大枣、粳米:甘遂半夏汤中用芍药、蜂蜜。

本方效仲景配伍之法,在应用反药开通痹阻的同时,配用甘草、党参益气和中。

本方药仅10味,意有三层,虽为今用,谨尊古法。

【主治】冠心病,证属痰气交结、胸阳痹阻、实多虚少,证见心悸、胸闷、胸痛、头晕、神疲乏力、少气短气,苔腻脉弦,或有停搏,血压不高者。

【加减】短气明显加人参;胸闷甚加沉香粉;痰多加天竹黄、菖蒲;有瘀血加川芎或桃仁;有热象加黄连或莲子心;停搏明显者加玳瑁、龙骨;睡眠不安加枣仁或琥珀。

【疗效】屡用屡验,疗效满意。

26.5调和肺胃汤【来源】蒲辅周,《蒲辅周医疗经验》【组成】全栝蒌12克,薤白、法半夏各9克,厚朴、炒枳壳、苏梗、陈皮、生姜、麦芽各12克。

【用法】水煎服。

每日1剂,2次分服。

【功用】调和肺胃,温化痰湿。

【方解】本方由栝蒌薤白半夏汤加味而成。

而理气和和胃作用较原方更胜一筹。

方中括蒌善于祛痰、开胸散结;薤白温通滑利、通阳散气止痛。

二药相合,一除痰结,一通气机,相辅相成,为治胸痹要药。

半夏燥湿化痰、和胃止呕,与栝蒌配合,祛痰作用更强。

厚朴、枳壳、陈皮宽胸理气,助薤白通阳散结止痛。

生姜发表散寒,消痰下气,温中健胃;麦芽开胃消食舒肝理气。

诸药配伍,可使肺胃调和,痰消气调,胸痹渐除。

【主治】胸痹,证属痰滞胸膈、肺胃不和型。

证见胸部闷痛、咳痰不多、消化力弱,舌苔白腻,脉浮取缓、中取弦滑、沉取有力。

可用于冠心病而有上述症状者。

【疗效】屡用皆效。

26.6参七散【来源】任应秋,《任应秋论医集》【组成】白人参15克,三七、川附片各9克,川郁金12克,山楂、五灵脂各9克,肉桂6克,降香9克,乳香3克,炙甘草15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

每服6克,用米酒或温热黄酒送服。

【功用】扶助心阳、理气止痛。

【方解】胸痹,是因心阳之气滞而不畅所致,其心痛,是因心阳之气衰竭而成,故方中用人参、甘草补气强心;附子、肉桂温通心阳;三七、山楂、五灵脂活血散瘀止痛;郁金行气破瘀;乳香,降香降气散瘀、活血通痹。

诸药合用,有补有通,重点在理气止痛,可使气阳之气畅行无阻,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

【主治】胸痹,真心痛。

可用于心绞痛。

【疗效】屡用效捷。

26.7心绞痛方【来源】孙一民,《临证医案医方》【组成】丹参30克,白檀香5克,郁金、茯神、远志、麦冬、炙甘草各9克。

【用法】水煎服。

每日1剂,早、晚分服。

【功用】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方解】本方所治的心绞痛,是因血瘀气滞而产生的“不通则痛,通则不痛”,故方中重用丹参,委以重任,活血化瘀,通心包络;白檀香芳香通窍、理气止痛;郁金行气解郁,“治血气心腹痛”(《本草纲目》);远志、茯神宁心安神;麦冬养阴、清心除烦;炙甘草“通血脉、利血气”(《名医别录》)。

诸药配合,可使瘀血行而心气通、神志宁而疼痛止。

【主治】心绞痛(血瘀气滞型),证见胸骨后或前心区阵发性、绞窄性疼痛,向左侧肩臂放射,有压迫感和窒息感。

舌质紫,苔白或黄,脉细涩或有间隙。

【疗效】临床屡用,奏效颇捷。

26.8龙牡安神汤【来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组成】生牡蛎、生龙骨各12克,石决明30克,杭菊花9克,白蒺藜12克,桑寄生30克,丹参20克,川郁金、乌药各9克,百合6克,枸杞子、生地各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育阴潜阳,舒肝理气。

【方解】方中用生龙牡、石决明育阴平肝潜阳;白蒺藜、菊花养肝阴而舒肝;桑寄生、枸杞子、生地入肾养血以柔肝,以上药味,皆有降压作用。

百合、乌药同用专走上焦而理气机,丹参、郁金同用专能行血中之气。

俾气血和畅而无阻闭之患则胸闷心痛自除。

【主治】冠心病(阴虚阳亢型),证见头晕、心跳、失眠、胸中烦闷、心前区痛、血压高,脉弦细而数,舌质红。

【加减】心悸加茯神10克,朱砂1克(冲服);心烦加栀子9克;失眠加首乌藤30克,朱砂1克(冲服)。

【疗效】临床屡用,多获良效。

26.9加味冠通汤【来源】岳美中,《岳美中医案集》【组成】党参、当归各12克,薤白18克,红花9克,延胡索12克,广郁金9克,丹参12克,全栝蒌24克,鸡血藤24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功用】通阳化痰、开胸理气、活血化瘀。

【方解】《素问·痹论》谓:人体阳气少阴气盛,则容易得痹证,即阳气功能减弱,脏腑功能不足,尤其是上焦多产生阴寒证候。

寒凝气滞,寒是阴邪,寒凝则在气液易成痰浊,在血则凝滞为瘀。

仲景治胸痹是温通气液,祛逐痰涎。

《证治准绳》治心痛是温化死血,流通血脉,是在《金匮》治法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本方的拟制合两法而一之。

方中栝蒌性润,用以涤垢腻之痰;薤白臭秽,用以通秽浊之气;合以党参补气,当归和血,使胸痹得开、心痛得止。

更入化瘀生新之品,以理宿疾,如:丹参走心经,为理血之专品;红花能行散,破瘀活血;桃仁性平而润,治血闭血瘀。

加郁金辛香,延胡索辛温,均为血中气药,郁金宣气化痰,入上焦,能祛心窍中之痰涎恶血;玄胡行血中之气滞,使气顺而血调。

仲景治胸痹证,多用栝蒌薤白剂,王肯堂《证治准绳》认为心痛是死血作痛,脉必涩,作时饮水下,或作呃,壮人用桃仁承气汤下,弱人用归尾、川芎、牡丹皮、苏木、红花、元胡、桂心、桃仁泥、赤曲、真降香、通草、大麦芽、穿山甲之属,煎成,入童便、酒、韭汁,大剂饮之。

本方师《金匮》、《准绳》方义,对证用药,缓以持之,其效自可期待。

【主治】胸痹,胸闷气短,天阴时更觉胸膺发憋,性情急躁。

脉左滑。

【疗效】屡用皆效,缓以持之,其效必著。

26.10通痹消胀汤【来源】沈祖法,《中医杂志》(3)1985年【组成】厚朴15克,枳壳10克,槟榔15克,莱菔子30克,大腹皮15克,大黄10克(后下),半夏、木通各10克,瓜蒌皮15克,桃仁、薤白、全当归各10克。

【用法】水煎服。

服药时间为出现腹胀后0.5~1.5小时。

必要时隔0.2~2小时再服1剂。

兼服苏合香丸1粒。

【功用】调理气机,开上导下,标本兼顾。

【方解】临床表现为胸痹(胸闷或痛、气促)——心肌梗塞、腑闭(腹胀,二便闭)两大症候特点。

《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出入痰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