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文化为什么经久不息

合集下载

中华文化何以连绵不断生生不息

中华文化何以连绵不断生生不息

中华⽂化何以连绵不断⽣⽣不息⽂/张岂之(国际儒联顾问、西北⼤学名誉校长)中华⽂化源远流长,没有中断过,这在世界上是仅有的。

为什么?这要从中国历史中去寻找答案。

张岂之先⽣⼀、关于中华⽂明起源我国考古学者指出新⽯器时代仰韶⽂化后期和龙⼭⽂化是中华⽂明的起源期,⽽⽂献中所说的“炎黄”时代就在这个时期内。

按照炎帝和黄帝的传说,证之以考古学研究成果,可知炎黄时代的主要贡献是在原始农业和原始⽂化⽅⾯。

我国农业考古学认为,原始农业距今约⼀万年。

在原始农业基础上逐渐产⽣了原始⽂化。

笔者认为,原始⽂化不能称之为原创性⽂化,当时⽂字初创,没有⽂化观和思想体系,是⽂化源头。

中华⽂化的原创性⽂化指的是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化。

农业与祭祀祖先对中华原创性⽂化的产⽣和发展有重⼤影响。

具体说,黄河流域的粟(⼩⽶)作农业成为春秋战国时期齐鲁⽂化(主要指儒家⽂化)的物质基础。

长江流域的稻作农业成为楚⽂化(即主要是道家⽂化)的物质基础。

两河(黄河、长江)是中国的两条母亲河,由她们哺育出两⼤体系的原创性⽂化(儒、道),构成中华思想⽂化的主流。

炎黄⼆帝⼆、中华⽂明起源的独特路径中国史学家侯外庐(1903-1987)于上个世纪的三⼗年代系统地论述:中华⽂明起源和西⽅古希腊不同,在中国,从⽒族社会⾛向⽂明社会,保留了旧有⽒族组织,在⽒族、⾎缘关系的基础上建⽴起国家组织。

权⼒与财产按照⾎缘亲疏分配,君权与⽗权统⼀。

由此,国家与宗族合为⼀体,形成了以宗法制度为核⼼的政治制度体系。

周⼈提出了他们⾃⼰的政治伦理范畴:敬天、孝祖和保民,在此基础上,春秋时期形成了儒家的礼乐⽂化体系。

“儒家教育的⽬标,是要培养表⾥如⼀的君⼦。

礼以治外,旨在规范⼈的⾏为举⽌,使之处处中节,符合德的要求。

乐以治内,重在引导⼈的性情⼼志,是要解决礼的根源问题。

”礼乐⼆者内外相成,密不可分。

漫长的农耕历史在⼈们头脑中的折射,构成了中华⽂化的主题:天道与⼈道的关系。

这和希腊哲学中的存在与思维关系不同,天与⼈的关系强调的是天与⼈的和谐(不是对⽴,也不是相互排斥),以及⼈的地位、⼈的责任和⼈的特点。

浅析中华文明延续至今的原因

浅析中华文明延续至今的原因

浅析中华文明延续至今的原因第一,文字。

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上,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的口音,甚至陕甘宁和云贵川的口音天差地别,但不管如何发音,大家提笔都能写下同样的文字,如此一来文化就有了载体和传承。

文字是一个民族文明的标志,更是跨越时空的载体。

我们之所以有强大的民族认同感,也是因为我们写同一种文字,文字不通则是啥也干不了。

第二,中央集权。

在商周时期,国家治理主要是分封治模式,天子封诸侯各管一块地盘,诸侯再分封士大夫,层层分封,以此类推。

被分封的诸侯封位世袭,这种制度有一定的独立性,容易壮大势力造反,历史上很多诸侯势力,比王室都要强大,导致社会缺乏稳定性。

如果经常狼烟四起,连年征战,中华文明也许会像其他三大古文明一样消失。

后来为了稳固中央集权,秦始皇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把全国分成三十六个郡,在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等官僚机构。

中华文明能传承5000年的原因

中华文明能传承5000年的原因

中华文明能传承5000年的原因
中华文明能够传承5000年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厚重的历史底蕴:中华文明有着较为完整和深厚的历史记录和文化积淀。

自古以来,中国历代君主都非常重视文化和教育,历史上的治理者也非常注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这些历史文化的积淀为整个中华文明的传承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

2. 文化的融合和包容:中华文明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吸纳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元素,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化特点。

这种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包容性使中华文明得以广泛传播和持续发展。

3. 优秀的思想体系:中华文明培育出了众多优秀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如孔子、孟子、老子等等,他们提出了许多深邃的思想理论和道德伦理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优秀的思想体系为中华文明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导和智慧支持。

4. 文化的连续性和更新:尽管中华文明经历了多次政权更迭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但中华文明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更新和改良,使得它能够适应时代的变化和需求。

这种文化的连续性和更新使中华文明得以延续,并在变革中焕发新的活力。

5. 社会制度的稳定:中国历史上的社会制度相对稳定,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

这种社会制度的稳定为中华文明的传承提供了有序的环境和保障。

中华文明能够传承5000年的原因是由于其厚重的历史底蕴、
文化的融合与包容、优秀的思想体系、文化的连续性和更新以及社会制度的稳定。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中华文明的持久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经久不衰的原因文化承载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如今文化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富强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象征,我国目前也在大力发展我国文化事业。

要说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那么不得不先说说文化。

文化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后的产物,是人类所独有,随着人的形成而发生。

历史中有了人的形式后的历史就是文化。

文化的定义一直存在着争议,大体可分为广义和狭义。

从广义说,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从狭义讲,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文化的作用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有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且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重大影响。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政治、经济的发展。

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政治、经济的发展。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文化的在未来的作业中越来越重要,中国传统文化在我国历史的发展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这些作用就是其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

中国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不同的文化形态来表示的各种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

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浅析中华文明延续至今的原因

浅析中华文明延续至今的原因

浅析中华文明延续至今的原因中华文明亦称华夏文明, 过去曾长期称作黄河文明。

近些年考古发现一再证明, 华夏大地上另一条大河长江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中华文明的多源性已在学术界得到共识, 因此, 黄河文明改称中华文明或华夏文明更符合实际。

中华文明究竟诞生于距今3000年, 5000年抑或8000年, 久无定论。

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发展, 中华文明产生于5000年前的结论得到确凿证据。

文明源头在远远早于商代的黄帝时代。

中华文明文字的书写材料与古埃及文明的纸草、苏美尔文明的泥版不同, 最初用的是刻骨纪字。

后来用简(南方用竹简, 北方用木简) , 商代即有简册(若干简连在一起成为书册)。

至于帛则是与简同时使用的较贵重的书写材料。

中华文明在其早期阶段就是一个独自演化而成的各科齐全的完整体系, 并有着其余三种古文明不具备的许多特点。

探讨这一古老文明延续几千年至今还有旺盛生命力的原因, 是今天的我们前对古人后对来者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而且对其继续发展, 继续对人类文化宝库做出贡献有所裨益。

中华文明所以能连绵不断五千年延续至今, 不是一种两种而是多种因素促成的, 诸如民族的、历史的、地理的等等。

但首先应该是文明本身的。

中华文明有异常雄厚的基础。

文明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亦即文明以文化作为自己的基础和底蕴。

文明在文化的基础形成产生后为适应社会的需要和自身的可能而继续发展和提高, 从而意味着文化提高到了更高的水平。

中华文明的雄厚基础首先在于, 它是在黄河和长江流域两大地区高度发达的史前文化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在这两条大河流域的广阔地区尤其是中、下游地带的大量新石器时代和金石并用时代的文化遗存就是最好的证明。

例如黄河流域有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后岗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 长江流域有大溪文化、石家河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等等。

所谓雄厚基础还应包括华夏大地上的众多民族和数量相对巨大的人口。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是什么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是什么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是什么?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悠久的历史传承:中华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产生于
数千年前的古代中国。

从古代的先秦文化到汉唐文化,再
到宋明清等历史时期的文化,中华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
过程,积累了丰富的智慧与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
体系。

2.多民族的融合和交流:中华文化是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和交
流产物。

中国地域广袤,多个民族在这片土地上共同发展。

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融合和互动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多样
性和繁荣。

3.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伦理、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塑造了中
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4.文化经典的重要性:中华文化有许多经典著作,如《论语》
《尚书》《大学》等,这些经典著作代表着中华文化思想
的精华和智慧。

这些经典不仅指导人们的生活和行为,也
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基础。

5.传统价值观的传承和持续影响: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
如仁爱、礼节、忠诚、孝顺等,在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得
到了广泛的传承和持续的影响。

这些传统价值观贯穿了中
国历史和现代社会,对中国人的思想、行为、社会关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由于其悠久的历史传承、多民族的融合和交流、儒家思想的影响、经典著作的重要性和传统价值观的传承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这些因素共同塑造并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和持久魅力。

中国文化长盛不衰的原因

中国文化长盛不衰的原因

中国文化长盛不衰的原因摘要:世界上古老的文化相继消亡。

只有中国文化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问断过的。

这与中国的农业文明有关。

中国文化具有兼容、同化与多样性的特点,民族大融合和宗法制伦理血缘关系以及宗教哲学思想的互补、半封闭的地理环境等是中国文化长盛不衰的原因。

中国文化追求和谐,崇尚科学发展,在如今的经济危机中越发显示出其卓越和旺盛的生命力。

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必将使人类走出困境。

关键词:中国文化;长盛不衰;原因;研究记得有一次余秋雨先生在做客中央电视台“咏乐会”节目时,言及近来学术作为。

他说研究中国文化长盛不衰的原因很有意思,并论及中国文化之所以长盛不衰在于不远征。

笔者颇多感慨。

研究中国文化,不宜像时下那样在局部末节作精雕细刻、发微求著的研究。

而宜从宏观层面、历史视角来审视我们广博深邃的文化,要具有大文化的概念;中国文化长盛不衰的原因很多,“不远征”只是其中一个外在的表象而已,笔者希望通过本文,谈及自己的一点心得,与余秋雨先生商榷,并求教于大方,以期解开中国文化长盛不衰之迷,这对于增强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实现东西方文化的大融合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人类的早期,的确有许多古老的文明存在并兴旺于世界的各个角落,比较通俗的说法有四大古文明古国。

即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古印度文明和中国文明,这些文明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都被外部力量无情地摧毁了,惟独中国古代文明长盛不衰,未曾出现断裂现象。

尤为令人惊奇的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到今天。

不仅不见衰败之征兆,反而愈显其旺盛的生命力。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在经济危机仍在全球蔓延的时代,古老的中国在异化的西方文化面前,在应对金融危机之时所呈现的坦然与从容,使傲慢的西方人不得不低下他们高傲的头颅,再一次把目光聚焦在东方,来审视和学习中国文化。

西方人惊奇地发现,在他们赖以为继的以宗教加科学为理念,以工业化和后工业化、信息化时代技术革命为先导而催生的现代文明在使人类生产力进步的同时。

为什么中华文化能延续至今

为什么中华文化能延续至今

浅析中华文化延续至今的原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之一,中华文明是唯一能够延续至今的文明。

其它三大文明都已经在历史的不同时期逐渐走向消亡。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古以来糅合了许多民族而构成的庞大民族,它本身不是一个单纯的民族,但是是以一个主要民族为中心,不断同化其他民族,最终形成了现在的中华民族。

这个中心民族在汉朝前被称为夏族或华族,汉朝之后则称为汉族。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虽然几经磨难,但是却能够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并创造出令人称赞的文明。

这其中的原因引人深思,下面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几点拙见。

1.从地理位置上讲,中国位居东亚大陆的北温带,气候适宜,天灾较少,资源丰富。

而且土地大部分是陆地为主,这对中华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对比另一个文明古国——雅典,雅典拥有许多小城邦,且岛屿众多,这种地形直接导致了雅典文明不能在一个集中的区域中共存,而是在各个城邦持续不断的战争中不断分裂,消弭殆尽。

另一方面,中国的东面为大海所阻,东北一带高山连绵,西北是沙漠之地,西南是横贯的山脉,散居在中原的边区都是些文化落后的民族。

如突厥、蒙古、女真等,而完全把中原征服的只有女真(金)、蒙古(元)、满(女真后裔,清)。

但是,这些都属于野蛮征服文明的过程,结果是被文明同化。

举个例子来说,蒙古建立元朝之后,他们在北京附近把大批的良田变成牧场,以企图推行草牧部落文化,发现根本行不通,另外,中原地区温暖的四合院更适合居住,有了暖炕谁还茹毛饮血啊。

于是他们慢慢地适应并向往中华文明,华夏民族就是在这个隔离的中心,自我发展成了一个独立的文化,外来先进文明很难进入。

这使得中华文明在发展中能始终保持连续性和独立性。

2.从经济上讲,以农业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是促进中华文明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

经济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经济,这一点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上得到很好的体现。

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的经济都是领先于世界的,经济的繁荣为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非常有利的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文化为什么经久不息?一、引言任何科学理论,文化知识都在遵循一个原则向前发展着:用则宝,弃则废。

纵观世界各民族,各国家的科学文化发展,不外乎古、今,有、无属性四象。

我们可以称其为:无古无今,有古有今,有古无今,无古有今。

其实说中国是有古有今的文化传承之邦,只是相对于古巴比伦的远古文明的消失,古埃及,古印度远古文明的传承中断而言的。

中外历史学家们,对于这古今文化的变迁与远古文明的失传原因大多归结于外族入侵与国家灭亡。

但是,它并不是远古文明失传的根本原因。

因为中国也曾经受过外族侵略,如元朝,清朝,同样是汉族受到外族侵略后而亡国。

宋亡而元出,明亡而清出。

但是,国亡文化犹在,文明传承不仅仅没有中断,反而越更加丰富多彩。

二、中华文化经久不息的原因(一)天然地理因素一种文化所占据的地理体量,从最原始的意义上决定着这种文化的能量。

中华文化体量足够庞大。

与它同时存在的其他古文明,体量就小得多了。

即便把美索不达米亚文化、埃及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等所有文化发祥地的面积加在一起,也远远比不上中华文化的摇篮黄河流域。

如果把长江流域、辽河流域、珠江流域的文化领地都标上,那就比其他文化领地面积总和大了几十倍。

中华文化不仅地域辽阔,且从地形、地貌到气候、物产都极为丰富、极多差异。

永远的山重水复,又永远的柳暗花明。

一旦踏入不同领地,就像来到另一个世界。

相比之下,其他文明领地,在生态类别上都比较单调。

在古代,文化的地理体量由边界来定。

中华文化的巨大的体量四周,还拥有让人惊惧的围墙和隔离带。

一边是地球上最密集、最险峻的高峰与高原,一边是难以穿越的沙漠与针叶林,一边是古代航海无法战胜的大海,这就构筑成内向的宏伟。

这种内向的宏伟,让各种互补的生态翻腾、流转、冲撞、互融。

这边有了灾荒,那边却是丰年。

一地有了战乱,可以多方迁徏。

这种生生不息的运动状态,潜藏着可观的集体能量。

由地域的体量转化为集体的能量,集体的能量是无与伦比的。

正是这一层层的地域体量和人体能量,最终积蓄成为巨大的文化能量,把长寿的希望许给了中华文化。

(二)中国古代社会以农耕文明为主一种文化所占据的地理体量,从最原始的意义上决定着这种文化的能量。

中华文化体量足够庞大。

与它同时存在的其他古文明,体量就小得多了。

即便把美索不达米亚文化、埃及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等所有文化发祥地的面积加在一起,也远远比不上中华文化的摇篮黄河流域。

如果把长江流域、辽河流域、珠江流域的文化领地都标上,那就比其他文化领地面积总和大了几十倍。

中华文化不仅地域辽阔,且从地形、地貌到气候、物产都极为丰富、极多差异。

永远的山重水复,又永远的柳暗花明。

一旦踏入不同领地,就像来到另一个世界。

相比之下,其他文明领地,在生态类别上都比较单调。

中华文化的巨大的体量四周,还拥有让人惊惧的围墙和隔离带。

一边是地球上最密集、最险峻的高峰与高原,一边是难以穿越的沙漠与针叶林,一边是古代航海无法战胜的大海,这就构筑成内向的宏伟。

这种内向的宏伟,让各种互补的生态翻腾、流转、冲撞、互融。

这边有了灾荒,那边却是丰年。

一地有了战乱,可以多方迁徏。

这种生生不息的运动状态,潜藏着可观的集体能量。

由地域的体量转化为集体的能量,集体的能量是无与伦比的。

正是这一层层的地域体量和人体能量,最终积蓄成为巨大的文化能量,把长寿的希望许给了中华文化。

(三)天子受命于天的神道文化任何外族入侵后,都面临一个如何统治这个已亡国家的问题。

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体制,推行什么样的社会制度,采用什么样的宗教信仰来麻醉被统治民族的意志使被亡国的民族变成它的顺民。

是每个入侵者在取得统治权力之后首先应该考虑,或者事先已经考虑好了的事情。

结果,入侵中国的外族都发现,周天子的易经神文化是最完美的封建社会制度理论体系,是最健全的君臣佐使统治制度,是最适用于维持社会稳定的封建道德观。

所以,入侵者认识到只要办妥两件事,就可以维持对他们侵占的国度与人民长治久安。

一是自己一定要当可以主宰天下的天子,实行天子受命于天的神道文化。

二是传承易经让老百姓继续当顺应天子摆布的顺民。

所以,中国古代的入侵者与古埃及与古印度的入侵者不同,他们并不是把入侵国当成了殖民地,而是来当入侵国的天子。

受命于天来管理这个国家。

同时,入侵民族虽然在入侵初期占据了社会的统治地位,成为特权阶层。

但是,随着天子的更朝换代,他们也变成了这个国家的一部分。

这就是中国为什么在远古文明的传承上,为什么可以有古有今的根本原因。

它不决定于外族的入侵,而决定于天子神文化对封建社会制度设计的科学性与适用性。

(四)千余年的科举制度其他文明的溃灭,首先溃灭于乱局。

因此,仅仅为了文化,也要选取足够的社会管理人才,中国的科举制度便应运而生。

科举制度保证每隔三年提供大量管理人才,且源源不断。

这是中华文化保持有序延续、有效延续的重要原因。

正是科举制度,使中华文化的长寿有了最实在的操作性保障。

余秋雨先生归纳了九条。

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如此正面评价科举制度的好文章。

以儒家经典为考试范围的科举制度,令社会上最容易产生焦躁动荡的青年男子群体,日夜诵读儒家经典,屡败屡考,终身应试,既提高了社会的安全系数,又将儒家经典成为年轻生命的接力负载,变得生机勃勃。

环视世界,没发现哪一种体制,能像科举制度那样发挥如此全面、有效、长续的守护功能,这是中华文化经久不衰的归结之因。

科举制度存世1300余年之后彻底废止。

孙中山先生说:“现在欧美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

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所以,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上用以选取真才的最古最好的制度。

”(五)人民百姓崇尚仁义,惯于有序当巴比伦人抬头在研究天文学和数学的时候,当埃及人在墓道里刻画生死的时候,当印度人在山间洞窟苦修的时候,中国人却花费极大的精力在排练维系秩序的礼仪。

孔子奔波大半辈子,目的是恢复周礼,重建秩序:从朝廷到家庭,从祭祀到节庆,到处秩序森然,上下皈服。

所谓秩序,对外是礼仪分际;对内,是心理程式。

内外相加,组成明晰有度的生命节奏,一种可视可依的立体结构。

有了秩序,不管是社会还是个人,都有了前后左右,上下等卑。

无序,初看是一种解脱,其实是一种恐怖。

家庭秩序由血缘、辈分、长幼、排行、婚嫁逐一设定,非常明晰。

由此派生的礼仪、规矩也人所共知。

把家庭秩序放大、外移、扩散,成为社会秩序和国家秩序,成为儒家学者探索的命题。

从而把“齐家”的计划推向“治国、平天下”的大目标。

一个以“私人空间秩序”比照“公共空间秩序”的工程启动了,创造出“家国同构”的宏伟蓝图。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汉武帝推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令,从而在大一统的中国中,令儒家的“家国同构”的思想化为现实。

此后的中国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而由儒家思想创立的“家国同构”社会秩序,延续了两千余年,与中国封建社会共生共存。

当然儒家思想与其“家国同构”的理念存在问题,社会正义不能混同家规,政治理性不能出自家长的判断,然而,追求有序的惯力,成为传承中华文化支柱之一。

(六)中国文化的包容性特征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在于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西方外来文化,在中国可以兼收并蓄,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例如,将小提琴,钢琴等外国乐器与中国古典舞蹈,京剧戏曲完美协调;例如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又例如吸收国外先进思想和科学技术,促进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进步;洋为中用,即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不断发展的重要原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对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尽管有不同的见解,但有一条是公众所公认的,那就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其中厚德载物内含着中华民族的包容精神.回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合和融合,形成包容的多元统一体.如在相当早的时期,在黄河流域出现了一个由若干民族汇聚和逐步融合的核心,即早期的华夏文明,正是凭着她的包容精神,把周围的异族吸引进了这个核心.她拥有的黄河和长江中下游的东亚平原,被其他民族称为汉族.汉族继续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而日益壮大,构成起着凝聚和联系作用的网络,奠定了以这个疆域内许多民族联合成的统一体的基础,成为一个自在的民族体系.这样的民族的一个重大的特点就是重包容,有强大的同化力合顽强的生命力.同任何一种绵延至今的文化一样,中国的传统文化之所以能知道现在还生生不息,一个很重要的特性就是包容并蓄.这也解释了为何在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中,中国传统文化被认为是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体系.正是这种包容性,维系了中国传统文化脉络绵延不绝。

三、结语当今社会,文化多元化满足了人们日益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充实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人们以宽广的胸襟海纳百川,丰富自己。

民族传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

对待外来文化实行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都是错误的,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我们要汲取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对外来文化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同时,我们必须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能割断与传统文化的血脉联系,不能丧失我们的文化之根,不能动摇我们的文化之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