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政史(自己整理)
中国行政史冲刺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概述1. 夏朝: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实行“家天下”的君主制,行政机构设置较为简单,以君主为中心。
2. 商朝:沿袭夏朝制度,行政机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专门的官职,如司徒、司马等。
3. 西周:周朝实行分封制,地方行政机构设置较为完善,出现了诸侯、县、乡等地方行政单位。
4.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纷纷崛起,各自为政,行政制度多样,为后世行政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 秦朝:统一六国后,实行中央集权制度,推行郡县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行政体系。
6. 汉朝:继承秦朝制度,进一步完善中央集权,推行州郡县制,行政机构设置更为严密。
7.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动荡,行政制度多变,地方行政权力较大。
8.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地方行政权力相对削弱。
9. 宋朝:增设路、府、州、县等地方行政单位,行政机构较为复杂。
10. 元朝:实行行省制,地方行政权力较大,为后世行政制度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11. 明朝:废除行省制,推行省、府、州、县制,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12. 清朝:沿袭明朝制度,行政机构较为稳定,但在晚期出现腐败现象。
二、中国古代行政机构1. 中央行政机构:包括皇帝、宰相、六部、九卿等。
2. 地方行政机构:包括郡、县、乡等。
3. 特殊行政机构:如都察院、大理寺、太常寺等。
三、中国古代行政思想1. 法家思想:强调法治,主张以法律来规范行政行为。
2. 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修养,主张以德治国。
3. 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反对过度干预。
4. 阴阳家思想:强调阴阳五行,主张平衡和谐。
四、中国古代行政改革1. 秦朝: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2. 汉朝:推行州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3.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集权。
4. 宋朝:增设路、府、州、县等地方行政单位,加强中央集权。
5. 元朝:实行行省制,加强中央集权。
6. 明朝:废除行省制,推行省、府、州、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中国行政史

A卷:DDDAA CADAB BBACA CACDB ADDBB ABC AB ABC ABCE ABCDE1.中外朝制:中外相所形成的两套处理政务的官员系统。
2.军机处:清朝自雍正年间设立的中央机构。
它的设立主要为了当时用兵西北的军事需要,以期达到办事密速的效果。
开始设立并非正式的国家机关,在乾隆以后常设下来,嘉庆朝修会典时已将其列入正式机关之列。
军机处初设时,其职能仅限于军事,以后权力渐大,最后成为总揽军政大权的中枢决策机构。
3.《十九信条》:武昌起义后,清政府颁布《十九信条》,在在形式上缩小了皇帝的权力,扩大了国会权力,规定:宪法的修改权属于国会,皇帝不能干预;皇帝的权利以宪法规定者为限;在法律上把皇帝降到虚君地位,而使内阁成为最高行政中枢,体现了真正的责任内阁制的精神。
4.行政三联制:为提高行政效率,国防最高委员会根据蒋介石指示,从1940年开始推行行政三联制,即按照行政运行的顺序,将一切工作过程分为计划、执行、考核三个阶段。
每项工作在实施之前,必须有实施计划以及经费预算;执行中,必须按计划逐步实施;实施结果必须进行严格考核。
中央设计局管设计、党政军原有机关管执行,党政工作考核委员会管考核。
5.精兵简政:1941年12月初中共中央根据党外人士李鼎铭建议,发出精兵简政的指示。
各抗日根据地民主政府本着少而精原则,裁撤不急需的机构,合并性质相近的机构,缩小庞大机构,有计划的参加乡、村基层政权。
经过精兵简政,改变过去机构庞大,人浮于事的局面,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简答:1.答:宋代不仅加强了对各级官吏的监督,而且还加入了对监察人员本身的监察,形成轻重相制,交叉监督的格局。
宋代监察官员权力虽然很大,但同时也处在被监察的地位上。
在地方行政监察上,路之各监司不仅相互监临,而且还要受到下属府、州官的监督。
2.在汉代州所掌的职责,经历了从监察到行政监察,再到行政监察兼军政的演变过程。
在汉武帝时,设置了13个州郡,分派刺史按州进行监察。
中国行政史自考全囊括

(前两章样本,完整版共9页)虞崇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引言第一章夏、商、西周的行政管理第一节原始民主管理体制的演变第二节夏、商、西周的中央行政体制第三节夏、商、西周的地方行政体制第四节政监督第五节夏、商、西周的人事管理第二章春秋战国的行政管理第一节春秋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第二节战国时期中央集权的行政管理第三章秦汉的行政管理第一节秦汉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第二节秦汉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第三节督第四节秦汉时期行政官员的管理第四章魏晋南北朝的行政管理第一节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第二节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第三节施政过程与行政监督第四节行政官员的管理第五章隋唐的行政管理第一节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第二节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第三节施政过程与行政监督第四节行政官员的管理第六章五代、宋的行政管理第一节五代时期的行政管理第二节宋代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第三节宋代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第四节宋代政府施政过程与行政监督第五节宋代行政官员的管理第七章辽、金、元的行政管理第一节辽的行政管理第二节金的行政管理第三节元的行政管理第八章明的行政管理第一节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第二节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第三节施政过程与行政监督第四节行政官员的管理第九章清的行政管理第一节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第二节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第三节施政过程与行政监督第四节行政官员的管理下篇中国近代的行政管理引言第十章晚清政府的行政管理第一节中央行政体制的调整与改革第二节地方行政体制的变革第三节施政过程与行政监督第四节行政官员的管理第十一章南京临时政府的行政管理第一节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第二节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第三节施政过程与行政监督第四节行政官员的管理第五节南京临时政府行政体制的延续21、其郡县长官由国君直接任免,而非分封世袭贵族;2、郡县以下的行政机构是以乡里为基层行政单位,国君可以通过郡县长官把自己的权力一直伸到社会的最底层。
郡县制出现于春秋,在战国趋于完善,表现在(郡县制:是一种中央集权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1、郡县两级行政管理体制的形成,各国交往的频繁,保全促使原来荒凉的边境地区日趋繁茂,原来面积大地位低的郡的地位陡升,并在郡下设县,因此,郡县两级体制首先在边境地区出现,以后推行到内地。
中国行政史(自己整理)(DOC)

上篇中国古代的行政管理引言一、中国古代行政管理的特色中国古代的国家,经历了奴隶主专政和封建专政两个阶段。
(一)奴隶制时代的行政管理特色(管理体制:行政活动以王权为中心,以王权为最高权威,王与国家两位一体):1、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国家制度神权政治色彩最重的时期。
2、等级君主制国家结构是这一时期行政体制的又一特色。
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为模式组建“家天下”王朝。
4、原始民主遗风的残留。
(表现在:①民主议事;②重视民情与舆论,设采风之官,实行纳谏制度)(二)中国封建中央集权的管理体制有自身的特点:(皇帝总揽全部政治、经济、军事、司法等大权,所有的行政管理都以皇帝为轴心进行,这一原则自秦始皇确立,一直贯彻到清朝末年)1、中国的封建中央集权体制时间长,持续2000多年,而且是惟一的政体形式,西欧封建制度则呈现多样性政体形式。
2、权力集中的程度有所差别(中“乾纲独断”、“中外这财,皆在陛下府库”;西欧-立法、司法受代表会议制约,世袭官职的人,国王无法收回)。
3、思想控制方法的不同(中-两位一体,君权神授;西欧-神职人员,女王无法取得上帝代言人资格)。
4、中国封建社会自其一开始就在逐渐形成一整套对官吏的选拔、任用、俸禄、考评、退休等严密而完善的官僚制度。
西欧直至是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才出现系统的文官制度。
(三)中国封建社会的行政管理同奴隶社会的行政管理相比的特点:1、形成了大统一王朝的中央集权体制。
2、神权政治色彩的淡化。
3、法制的日趋完备。
**《法经》魏国李悝、集春秋后期以来各国立法之大成。
**《唐六典》标志着行政管理趋于制度化、法律化。
**《明会典》是封建行政管理法制化达到一个新高度的重要标志,成为中国封建行政立法的总汇,达到了封建朝代行政法的最完备程度。
二、中国古代行政管理的剖析(一)夏代的行政管理体制是由原始民主管理体制发展而来的,从夏代开始的中国奴隶国家是通过对旧的氏族机构的改造而产生的。
中国行政史

中国行政史上篇引言中国古代的国家,经历了奴隶主专政和封建主专政两个阶段。
奴隶制国家里,行政活动以王权为中心;封建制国家里,皇帝总揽一切大权,所有的行政管理以皇帝为轴心进行。
国家的国体、政体以及其他一些根本制度对行政管理有着决定性的制约作用。
中国的奴隶社会中,夏是初创时期,遗留有较重的原始社会胎痕。
商为发展时期,神权政治盛行,氏族残留的血缘关系依然是商朝进行行政管理的辅助工具。
周是鼎盛时期,奴隶制国家的行政管理推向制度化和法律化。
中国奴隶制时代国家行政管理的特色:1、是我国历史上国家制度神权政治色彩最重的时期。
君权神授观念的形成,帝王即“天子”,祭祀与战争是君主的首要职责。
2、等级君主制国家结构是这一时期行政体制的又一特色。
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为模式组建“家天下”王朝。
4、原始民主遗风的残留。
夏、商、周实行等级君主制的国家结构,其王朝实际上是一种国家联盟。
采用这种组织形式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在一个地域性大国内有无数个诸侯与方国,这些小国需要一个超于诸侯小国之上的王权来维持小国寡民的秩序。
由于当时的开发程序、交通状况和管理水平很低,只能在原有的部落联盟的基础上,改变其性质,组成君主国的松散国家联盟。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为模式组建家天下王朝的表现:一是父家长制为君主专制提供了原型。
二是以父系大家庭为模式组建政府。
三是以“家天下”观念进行统治。
中国奴隶社会的政权系统与宗法系统紧密结合,行政制度带有浓厚的宗族血缘性质。
原始民主遗风残留的表现形式:一是民主议事的遗风在商周会议制度中有所反映。
二是重视民情与舆论,设采风之官,实行纳谏制度。
战国时期通过变法运动,我国中内集权君主专制行政管理体制在各国得以形成,中国进入封建社会。
秦统一后,将这种体制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划一的制度。
两汉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进一步强化,封建行政管理体制得以全面确立,奠定了隋唐时期行政管理制度的发展与兴盛的基础。
中国行政史知识汇总

中国行政史知识汇总中国行政史那可真是一部超级有趣的“大戏”啊。
从古代开始,就像是一场场风格迥异的角色扮演游戏。
先说说秦朝吧,那秦始皇就像个超级霸道总裁,一声令下,建立起了高度集权的行政体制。
三公九卿就像他的得力助手团队,各个都像是精密仪器上的零件,严丝合缝地运转着这个庞大的帝国行政体系。
这三公九卿制啊,就像是一个分工明确的厨房,丞相负责切菜炒菜(掌管行政事务),太尉就像是厨房保安(负责军事),御史大夫呢,就像个挑剔的美食评论家(监察百官)。
汉朝的时候,汉武帝又开始搞新花样了。
刺史这个官职的出现,就像是在帝国这个大蛋糕上插了很多根监管的小蜡烛。
刺史到处溜达,看哪个地方官要是敢偷偷挖帝国蛋糕的墙角,就立马把他揪出来。
到了隋唐,科举制就像一场全国性的超级选秀。
无数的寒门子弟像一群渴望成名的小粉丝,纷纷涌入这个舞台。
一旦被选中,就像从路人甲一夜之间变成大明星,可以在行政体系这个大舞台上闪闪发光。
三省六部制呢,就像一个复杂又高效的魔方,中书省出谋划策(起草诏令)像魔方的第一步构思,门下省审核把关(封驳审议)如同检查魔方步骤有没有错误,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那就是按照正确的魔方解法把事情搞定。
宋朝啊,那行政体系就有点像个臃肿的胖子。
官职叠床架屋,一堆人在那干差不多的事儿,就像一群蚂蚁在一个小糖块上挤来挤去,都想分一杯羹。
不过宋朝的文官那可是幸福得像掉进蜜罐里的小熊,待遇好得不得了。
元朝的行政体系就像是一个大杂烩,把各种不同的管理模式搅和在一起。
行省制度像是在帝国大地上画了一个个大格子,每个格子里都有不同的故事在发生。
明朝朱元璋那可是个厉害角色,他把丞相这个职位像扔一个破布娃娃一样给扔掉了。
自己直接掌控六部,就像一个孤独的超级玩家,一个人操控着整个游戏的关键环节。
可是后来内阁又慢慢崛起,内阁大学士开始像一群隐藏在幕后的谋士,悄悄影响着行政决策。
清朝呢,军机处的大臣们就像一群时刻待命的小跟班,皇帝一句话,他们就得像小陀螺一样转起来。
中国行政史(整理)重点

中国行政史一.选择题1.中国古代神权政治盛行于2.中国历史上国家制度神权政治色彩最重的时期是3.中国奴隶社会时期,将奴隶制国家的行政管理推向制度化和法律化的是4.中国古代的行政管理,是一种管理体制5.中国奴隶制的三个代表性王朝,其中夏朝是商朝是周朝是6.中国封建社会始于止于7.中国奴隶社会始于止于8.中国奴隶社会,和紧密结合,行政制度带有浓厚的宗族血缘性质9.中国古代,“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主导意识形态思想的地位10.(08)中国封建中央集权专制体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11.(08)中国奴隶制时期国家的组织形式脱胎于原始社会末期的12.母系氏族社会最高权力机关是13.(10)原始社会末期军事民主制时期的最高权力机关是14.军事民主时期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大体由三种权力机关进行15.开创中国历史上“家天下”局面的是16.中国古代的王位继承制从禅让制转变为王位继承,始于17.夏朝建立后设置了辅佐夏王以备咨询的四辅臣是18.(08)最早确立王位嫡长子继承制的朝代是19.盘gen 迁殷后在王位继承上实行的是20.商代中央政府的职官大体可分为21.(10)周天子在全国范围内拥有的权力有22.西周中央政府三公以下最重要的政务官是三司23.(09)盘gen迁殷以后,商王朝为强化王权而实行的一种二元统治体制是24.中国古代的内外服制起始于25.在地方体制上,周朝实行天子向诸侯“搜民授疆土”的26.西周时期在地方基层行政区划上都实行27.(09)西周时,诸侯间直接拜访的沟通方式被称为28.(11、09)纣王在郊外设坛召集各方诸侯对重大问题进行谋议、发布政令的会议形式被称为29.西周王朝上下级的行政联络方式主要有30.西周王朝,用于战时动员的行政文书是31.(08)西周诸侯之间、卿大夫之间联系与决策所采用的礼仪方式主要有32.周天子的决策地点有33.夏商周时期,选拔和任用官员最主要的依据是34.据文献记载,夏商周具有官员年老致仕的制度。
中国行政史知识点总结归纳

中国行政史知识点总结归纳嘿呀!今天咱们来好好聊聊中国行政史的那些事儿!一、先秦时期哎呀呀,先秦时期的行政制度可是有着重要的奠基作用呢!比如说,夏朝建立了最早的国家政权,那时候的行政管理还比较简单,但是已经有了初步的分工。
哇!到了商朝,出现了“内服”和“外服”制度,这可算是一种独特的管理方式呀!再说说周朝,实行了分封制和宗法制,这在当时可是影响深远呐!诸侯们在自己的封地里有着一定的权力,但也要听从周天子的号令。
二、秦汉时期嘿!秦汉时期那可是个大变革的阶段。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了郡县制,这可是个了不起的举措呢!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
哎呀呀,这让国家的管理更加统一和高效啦!汉朝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后来汉武帝通过推恩令等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三、隋唐时期哇哦!隋唐时期的行政制度有了新的发展。
隋朝开创了三省六部制,这分工明确,相互协作,提高了行政效率呢!唐朝进一步完善了这个制度,使得政府的运作更加顺畅。
科举制的出现更是为国家选拔人才提供了新的途径,让更多有才华的人能够进入官场,为国家效力。
四、宋元时期哎呀呀!宋朝加强了中央集权,设立了三司、枢密院等机构,分散了官员的权力。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这可是中国行政区划的一大创新呀!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
五、明清时期嘿哟!明清时期的行政制度又有了新变化。
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度,加强了皇权。
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清朝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
总之呢,中国行政史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变和完善的过程,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重要的制度变革。
哇!了解这些知识点,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演变有着重要的意义呀!哎呀呀,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篇中国古代的行政管理引言一、中国古代行政管理的特色中国古代的国家,经历了奴隶主专政和封建专政两个阶段。
(一)奴隶制时代的行政管理特色(管理体制:行政活动以王权为中心,以王权为最高权威,王与国家两位一体):1、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国家制度神权政治色彩最重的时期。
2、等级君主制国家结构是这一时期行政体制的又一特色。
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为模式组建“家天下”王朝。
4、原始民主遗风的残留。
(表现在:①民主议事;②重视民情与舆论,设采风之官,实行纳谏制度)(二)中国封建中央集权的管理体制有自身的特点:(皇帝总揽全部政治、经济、军事、司法等大权,所有的行政管理都以皇帝为轴心进行,这一原则自秦始皇确立,一直贯彻到清朝末年)1、中国的封建中央集权体制时间长,持续2000多年,而且是惟一的政体形式,西欧封建制度则呈现多样性政体形式。
2、权力集中的程度有所差别(中-“乾纲独断”、“中外这财,皆在陛下府库”;西欧-立法、司法受代表会议制约,世袭官职的人,国王无法收回)。
3、思想控制方法的不同(中-两位一体,君权神授;西欧-神职人员,女王无法取得上帝代言人资格)。
4、中国封建社会自其一开始就在逐渐形成一整套对官吏的选拔、任用、俸禄、考评、退休等严密而完善的官僚制度。
西欧直至是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才出现系统的文官制度。
(三)中国封建社会的行政管理同奴隶社会的行政管理相比的特点:1、形成了大统一王朝的中央集权体制。
2、神权政治色彩的淡化。
3、法制的日趋完备。
**《法经》魏国李悝、集春秋后期以来各国立法之大成。
**《唐六典》标志着行政管理趋于制度化、法律化。
**《明会典》是封建行政管理法制化达到一个新高度的重要标志,成为中国封建行政立法的总汇,达到了封建朝代行政法的最完备程度。
二、中国古代行政管理的剖析(一)夏代的行政管理体制是由原始民主管理体制发展而来的,从夏代开始的中国奴隶国家是通过对旧的氏族机构的改造而产生的。
夏商周三个王朝都是在改造部落联盟的军事民主制基础上建立起等级君主专制的国家组织形式。
中国奴隶制国家的产生之所以选择这一类型,与中国原始社会解体过程中的经济政治环境和特定的自然条件有关,主要表现在:1、从经济环境看,中国奴隶社会存在“早熟”的一面2、从政治环境看,(二)中国封建中央集权专制体制矛盾主要有二:1、皇权与相权的矛盾:2、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三)行政体制发展的稳定因素(中国封建社会在历史演化的过程中预防社会动荡的稳定因素):1、中国封建社会所形成的一套管理官员的制度是中央集权体制得以延续和在遭破坏后得以再生的组织保证。
这种管理制度从结构上分三部分:(1)官员的录用管理(2)官员的行为管理(3)官员待遇的管理。
2、监察机关的人事监督有利于封建国家肌体的健全。
3、在中国封建中央集权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着调节君主专制弊端的机制,主要体现在二方面:(1)在施政程序上有一套尽可能促使皇帝正确决策的制度,即林栗所讲的原则“人主莅权,人臣审权、争臣议权”。
(2)为防止皇权的滥用,中国封建社会还有一些其他的办法。
1)通过教育提高君主的素质。
2)通过神权来抑制君权。
3)大臣可利用皇帝生前上“尊号”死后加“谥号”或“庙号”的尊褒贬抑来对皇帝造成心理压力,促使其刷新政治。
4)开国皇帝所制定的一些制度对后世君主往往有较大的防微杜渐作用,也可以被用来充当大臣制止皇帝越轨行为的工具。
第一章夏、商、西周的行政管理1、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的奴隶制社会时期。
2、共性:国家的组织形式从政体上看是一种君主专制的政体,从国家结构上看是一种等级君主国集合而成的王朝体系。
3、治国思想特点:夏之政忠、商之政敬、周之政文。
忠:夏朝的政务朴实无华。
敬:指商朝的政务在神事礼仪威严的神秘气氛下使人产生敬畏而加以服从。
文:周朝的政务靠一套文物典章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注重礼乐等文物典章制度的建设。
第一节原始民主管理体制的演变一、中国奴隶制国家的组织形式脱胎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军事民主制,是在改造部落联盟的军事民主制基础之上建立起等级君主制的国家组织形式。
二、母系氏族公社与后来国家对社会的管理的不同,主要表现:1、它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和生活单位。
2、社会组织形式主要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氏族、胞族和部落,而不是象后来的国家那样按地域划分其国民,也不同于后来的经济、文化组织,以行业来组织其成员。
3、实行原始民主管理,氏族成员一律平等,氏族全体会议为最高权力机关,重大事务由全体成年男女讨论决定。
三、军事民主时期:1、组成:军事首长、部落酋长议事会、人民大会第二节夏、商、西周的中央行政体制夏、商、西周三代实行的是以君主为核心的王权专制政体,形成以王为核心的王权制度。
夏、商、西周分别是王权制度的初创、发展、完善时期。
夏代君主制政体的形成夏王朝是在部落联盟的基础上将部落联盟的管理体制加以改造而建立的国家。
这种改造的关键环节是将部落联盟领导集团通过民主推选军事首长的“禅让制”变为王位继承制,从而把原先民主制基础上的“公共权力”变为一种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强制性“公共权力”。
从历史发展看,专制主义起源于氏族社会晚期,部落联盟的军事首长实际上已成为专制君主的前身。
殷商时期行政体制的发展演变西周行政体制的规范化夏、商、西周的地方行政体制夏的地方行政体制夏——通过“享”“会”等方式如今各部族首领,传达王命。
夏王朝与地方诸侯之间保护着联盟关系,但地方诸侯又有着相当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
商的地方行政体制内外服制:是一种二元统治体制,即将统治区分为内服和外服两大部分,分别采取不同的统治方法和组织形式。
内服: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区域,即王畿所在地。
外服:指诸侯国统治的区域,其范围由王畿向四面八方延伸。
西周的地方行政体制分封制度:是中国奴隶社会中一种协调统治阶级利益以便对付种族奴隶而建立的制度,即一种天子向诸侯,诸侯向卿大夫“授民授疆土”以建立邦国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度日趋成熟和完善,表现在:1、分封制度本身趋于成熟和完善,即对分封的范围、仪式、依据和原则等方面规定得详明;2、宗法制度、礼乐制度等配套制度的成熟和完善,分封制度所表现出来的是以周天子为首的等级名分制度,宗法制度从血缘关系、思想上去维护这种制度,礼乐制度则从行为上去维护这种制度。
乡遂管理体制:乡是国人居住之地,遂为野人居住之所。
在国都内及其近郊,划分为若干乡,采用“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的乡制,分别设比长、闾胥、族师、党正、州长、乡大夫。
在边远的农村地区实行遂制,即“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酂,五酂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分别设邻长、里胥、酂师、鄙长、县长、遂大夫。
夏、商、西周的行政运行和行政监督夏、商、西周行政体制对行政运行的影响与秦汉以后诸王朝相比,君主的权力受到各个方面的限制,表现在:1、等级君主制国家结构的影响。
与秦汉以后相比,在行政决策、沟通、文书和执行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色,表现为:1)在行政决策上的集中程序较低,凡涉及下级邦国的事务,中央均通过盟会的形式加以协调,凡涉及邦国之间的关系,常经谈判以结盟的方式作出决策;2)在行政沟通上不是如同后世行政机关的沟通,而是国与国之间的外交联系,如朝会、聘问等形式;3)在行政文书上,常以协商性文书体裁为重;4)在行政执行上,行政的灵活性大于统一性。
2、原始氏族公社痕迹的残留。
多方面的制约,表现在:1)盛行于部落制时代的民主制某些残留使得诸侯国君与宗室贵族对朝政拥有相当的参与权,制约着王权的发展;2)贵族议事制度的影响;3)王权受到宗教信仰的限制。
?王权逐渐摆脱各种束缚,表现在:1、通过兼并和征伐,国家逐渐由分散走向集中,向统一的专制国家过渡;2、西周时期天命观发生变化。
西周的行政决策与联络1、纵向的行政决策与联络巡狩:是周王在郊外设坛召集各方诸侯对重大问题进行谋议,发布政令的会议形式。
朝觐:诸侯定期朝见天子并向天子述职的一种礼仪。
聘:由天子派使臣慰问诸侯,或诸侯遣使臣朝见天子。
2、横向的行政决策与联络朝会:是诸侯间直接拜访,细分为“朝”和“会”二种形式。
聘问:即诸侯间派使臣互相访问。
西周的行政文书诰:1)上级对下级发布的命令或布告2)君臣相互勉励之词的记录,作为后世君臣行为的规范。
誓:多为战时的动员令。
命:绝大多数为册命之书。
简书:日常通告文书。
要:相当于今日之契约,具有法律效力,一般用于国与国、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盟会上,盟会时要在神灵前起誓,并将起誓内容形成文字,作为日后检验是否履约的凭证。
西周的行政执行既保护政策的统一性,又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西周的行政监督二种形式:1、天子、诸侯各自对其下属“邦国”的监督:利用朝觐、巡狩或委派监国、上卿进行。
监国:指派出诸侯级使臣代表天子监临诸侯国的管理体制,监国者地位相当高,多由王子弟担任。
2、天子、诸侯、卿大夫各自对其直接辖区的监督:主要依靠官员进行。
“巡行”视察和“循行”方式夏、商、西周的人事管理官员的选拔夏、商、西周都实行世官制度。
夏、商——血统是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
世卿世禄制:指下级贵族到上级国君朝廷世代为官的制度。
世卿:指贵族中到王室充当卿士或到公室充当卿的那一部分具有官僚身份的贵族,他们父子之间官职世袭,故称世卿。
世禄:指这些贵族一方面在朝为官,另一方面仍是其封国的封君,享有爵位和采邑作为其俸禄,并世代享用。
官员的管理机构西周中期,开始出现佐助天子管理官员的人事官员,即司士。
职责:1、掌管官员档案;2、正群臣朝仪之位;3、负责官员的爵禄赏赐;4、掌群臣之治,即掌戒令刑罚。
官员的爵制夏:公、侯、伯、子、男五等商:公、侯、伯、子、男,分为三等。
一等:公、侯——商王族或亲族二等:伯——远方首领三等:子、男——在侯、伯之下并隶属各侯、伯。
西周:实行分封制,有公、侯、伯、子、男之分,分为三等。
公为第一等,侯伯为二等,子男为三等。
命:除爵外的一种表明身份的标志。
指天子的册命,对象不仅包括诸侯,还包括卿大夫。
九命的等次:上公经九次册命,侯伯七次、子男五次,大国之卿三次、次国之卿二次、小国之卿一次。
官员的俸禄和退休夏、商、西周都实行世禄制。
均有官员年老致仕的制度,官员到七十岁即退休,即所谓“七士致政”。
第二章春秋战国的行政管理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奴隶制社会解体并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家政体的特点是王室衰弱,诸侯称霸。
春秋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大国争霸与等级君主制王朝的解体赋税改革对行政体制的影响原因:旧的田税军赋制度都是建立在土地国有制即井田制基础上的。
在井田制下,野人(庶民)在公田上进行无偿劳作,以“助”(田税)的名义上交国库,此外还要承担各种军赋。
春秋时期,由于兼并战争的激烈,他们的负担成倍啬,纷纷从公田上逃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