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政史 自考小抄 自考考前笔记知识点梳理

合集下载

中国行政史冲刺笔记摘抄(3篇)

中国行政史冲刺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概述1. 夏朝: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实行“家天下”的君主制,行政机构设置较为简单,以君主为中心。

2. 商朝:沿袭夏朝制度,行政机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专门的官职,如司徒、司马等。

3. 西周:周朝实行分封制,地方行政机构设置较为完善,出现了诸侯、县、乡等地方行政单位。

4.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纷纷崛起,各自为政,行政制度多样,为后世行政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 秦朝:统一六国后,实行中央集权制度,推行郡县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行政体系。

6. 汉朝:继承秦朝制度,进一步完善中央集权,推行州郡县制,行政机构设置更为严密。

7.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动荡,行政制度多变,地方行政权力较大。

8.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地方行政权力相对削弱。

9. 宋朝:增设路、府、州、县等地方行政单位,行政机构较为复杂。

10. 元朝:实行行省制,地方行政权力较大,为后世行政制度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11. 明朝:废除行省制,推行省、府、州、县制,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12. 清朝:沿袭明朝制度,行政机构较为稳定,但在晚期出现腐败现象。

二、中国古代行政机构1. 中央行政机构:包括皇帝、宰相、六部、九卿等。

2. 地方行政机构:包括郡、县、乡等。

3. 特殊行政机构:如都察院、大理寺、太常寺等。

三、中国古代行政思想1. 法家思想:强调法治,主张以法律来规范行政行为。

2. 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修养,主张以德治国。

3. 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反对过度干预。

4. 阴阳家思想:强调阴阳五行,主张平衡和谐。

四、中国古代行政改革1. 秦朝: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2. 汉朝:推行州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3.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集权。

4. 宋朝:增设路、府、州、县等地方行政单位,加强中央集权。

5. 元朝:实行行省制,加强中央集权。

6. 明朝:废除行省制,推行省、府、州、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自考《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第七章

自考《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第七章

自考《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第七章
第七章辽金元
 辽(契丹)金(女真)元(蒙古)辽南北面官制下的机构设置和职权:1、北面官制:北面官制是辽代统治者为统治契丹和其他游牧族而建立的一种特殊制度:1)北南宰相府是辽代总揽政务、辅佐皇帝处理军国大事的中枢机构,分别由
皇族耶律氏和后族萧氏族人世选,北、南宰相府各设左右宰相为长,下设总
知军国事、知军国事等官,是辽代重要的中枢决策机构;2)大林牙院:相当于翰林院。

职掌是为皇帝撰修契丹语文告,负责监修国史。

3)大于越府,相当
于大傅,原为处理军政要务的,后无实权。

4)北南大王院:分掌所属契丹部
民的各项事务;5)夷离毕院:辽司法行政机构,执掌刑狱和司法;6)敌烈麻都司:掌礼仪;7)北南宣徽院掌朝会、宴飨、祭祀等事;2、南面官:是为管理汉人而
设立的一套制度:1)汉人枢密院;2)尚书省;3)中书省;4)门下省;5)翰林院。

 勃极烈制的内容:金代的一个官职,所设官职为勃极烈,在都勃极烈下置国相,是都勃极烈的辅臣,处于宰辅地位,在国相之下没诸勃极烈,开始时
都勃极烈由各部公推,后随着完颜部的强大而成为一个家族的世袭职位,金
太宗时对勃极烈进行了改革,将勃极烈定员为四人即谙班勃极烈、国论忽鲁
勃极烈、国论阿买勃极烈、国论昃勃极烈。

勃极烈制带有明显的氏族制度残余,不利于缓和矛盾,稳定政治、恢复经济,后逐渐由三省制代替。

自学考试《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第十章晚清政府的行政管理

自学考试《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第十章晚清政府的行政管理

第十章晚清政府的行政管理总理衙门设立时间:1861年1月20日,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由恭亲王奕訢,大学士桂良,户部侍郎文祥总领其事。

总理衙门的性质:它是一个既有买办性又有近代性的行政管理机构,说它具有买办性,是因为它基本上是适应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中国的要求而设立的,各国列强正是通过这个特殊的机构加强了对中国内政和外交的干涉和控制。

后来的对中国社会很月月产生深刻影响的条约都是由总理衙门签订的,总理衙门的设立成为中国行政管理机构半殖民化的重要标志;说它具有近代性则因为它是当时清政府设立的第一个正式的负责对外事务的机关,另外,总理还兼办洋务事宜,管理近代工矿企业和近代教育文化事业,这对于近于封闭的清政府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改革,而总理衙门的办事机构和办事制度透露出析的色彩,也说明中国的行政管理终于迈出了艰难的近代化脚步。

总理衙门的机构设置及其功能:总理衙门分总署大臣和章京两级。

总署大臣分为三种:1、总领大臣;2、帮办大臣;3、大臣上行走。

章京分为四种:1、总办章京;2、帮办章京;3、章京;4、额外章京。

总理衙门的内部机构分为三部分:1、综理性机构,包括收掌处、电报处、司务厅等部门;2、外交和洋务性机构,包括英国股、俄国股等;3、兼管性机构,包括北洋通商大臣、总税务司等;总理衙门的职权广泛,有:1、管理外交事务;2、办事洋务;3、负责边防事务;4、负责有关官吏的选任和专业人才的培养教育。

总理衙门在行政管理上的特点:1、简化办事机构;2、分工办事,人有专责;3、严格挑选职员,禁止捐纳;4、建立住宿值班制度;5、节约行政经费,杜绝奢靡;6、简化办事手续,加强保密;7、奖惩分明,激励勤勉。

总税务司的职能:掌管各海关征收税课,综理全国税务行政与关员任免事项,后来扩展到开办邮政,包揽参加国际展览会,乃至搜集中国的各种情报等。

同文馆设置的意义:1862是一所学习外国语言文字和科学技术的学校,设英、法、俄、德四馆,后增设东(日)文馆和算学、化学、格致(物理)、医学四馆。

自考中国行政史高频考点

自考中国行政史高频考点

自考中国行政史高频考点引言中国古代行政管理的特色:1、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国家制度神权政治色彩最重的时期;2、等级君主制国家结构是这一时期行政体制的又一特色;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为模式组建“家天下”王朝;4、原始民主遗风的残留;“家天下”模式的特色:1、是父家长制为君主************提供了原型,在君主************体制下,君主拥有至高无尚的权力,君位终身并世袭,而父系大家长在大家庭内的角色已大体具备以上的特点,即已产生了君主************的萌芽;2、是以父系大家庭为模式组建政府,这和秦汉以后各王朝不同,家室与政府没有严格区分开来,在设官分职上也体现出随意性,各部门之间缺乏明确的分工,职、权、责十分不明,表现政府的双重职能,宗法管理与行政管理相互补充,使商周奴隶制很像一个一个大家族的扩大,这种家族式的管理方式,作为一种历史的残留存在于秦汉三公九卿之中;3、是以“家天下”观念进行统治,宗法制度是在父家长制基础上不断发展起来的,是我国奴隶制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在宗法制度下,天子、诸侯、卿大夫既是一种君臣关系,又是兄弟叔伯或甥舅关系,各级贵族处于不同的等级阶梯上,享有不同的特权,并以原则制礼作乐,规范天下。

原始民主遗风的残留的原因:1、是部落时代民主议事的遗风仍在商周的会议制度中有所反映;2、夏、商、周三代都十分重视民情与舆论,设采风之官,实行纳谏制度,这些也当是原始民主的残留。

中国封建中央集权的管理体制的特点:1、中国的封建集权体制时间长,一种体制持续2000余年;2、权力集中的程度有所差别;3、思想控制方法的不同;4、中国封建社会自其一开始就有一整套对官吏的选拔、任用、俸禄、考评、退休等严密而完善的官僚制度,这一套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国家管理体制上的一大特色,为世界古代所绝无仅有的。

封建社会的行政管理与奴隶社会的行政管理的区别:1、形成了一套大统一王朝的中央集权体制;2、神权政治色彩的淡化;3、法制的日趋完备;中国中央集权************体制主要矛盾:1、皇权与相权的矛盾;2、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

2011年自考《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汇总

2011年自考《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汇总

第十七章抗日民主政权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1937年9月6日。

抗日民主政权的性质:既与国民党统治区的大地主资产阶级专政的政权有根本的区别,也与土地革命时期的工农民主专政的苏维埃政权有所不同。

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的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政权。

抗日根据地一元化领导体制的内涵: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和无产阶级的最高组织,它应该领导一切其他组织,如军队、政府与民众团体。

根据地领导的统一与一元化,应当表现在每个根据地有一个统一的领导一的党的委员会。

党对政权系统的领导,应该是原则的、政策的、大政方针的领导,而不是事事干涉,代替包办。

下级无权改变或不执行参议会及政府的决议和法令。

党对政府工作的领导,只能通过自己的党员和党团去实现。

党委及党的机关无权直接命令参议会和政府机关。

如果党团没有能够说服参议会和政府的大多数接受自己的意见时,必须少数服从多数,不得违反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边区政府委员会的地位、产生方式及职能部门:边区政府委员会是边区最高行政机关,由边区参议会选举若干人组成,设主席1人,副主席1到二人,由边区参议会从边区政府委员会中选任。

下设各种职能部门,分工组织和管理各项行政事务。

行政公署的两种类型:1、边区政府的代表机关;2、本地最高行政机关。

县政府的组成方式:县参议会选举县长1人,必要时增选副县长1人,委员若干人,组成县政府委员会。

乡村行政机构的设置:1、陕甘宁边区以乡、市(等于乡或区的市)为边区政府的基层组织;2、以村为基层单位。

专员公署的性质:全称:行政监督专员公署。

是边区政府的派出机关,在边区政府的直接领导下督察和领导所辖各县的行政工作。

区公署的性质:是县政府的助理机关,承县政府指令监导所属乡村行政。

区长、副区长由上级政府任命,对县政府负责并报告工作。

这实际上是一级政权机关。

边区和县的行政决策机关:进行集体决策的机关:政府委员会。

共产党领导抗日民主政权行政决策的方式:采取集体决策的方式进行。

中国行政史自考重点

中国行政史自考重点

中国行政史自考重点中国行政史自考重点序号一:介绍中国行政史是研究中国政府行政制度以及行政机构发展历程的学科,通过深入探讨中国行政史的重点内容,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中国现行的行政体制,对于研究中国政府的运作方式和改革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国行政史自考的重点内容,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备考。

序号二:秦汉时期的行政制度我们将从秦汉时期的行政制度入手,这一时期可以被看作是中国行政史的起点。

在这一时期,中国实行了以郡县制为基础的行政体制,郡县官员负责地方行政事务,并与中央政府保持着密切联系。

秦汉时期还实行了封建制度,封建贵族在地方行政中发挥重要作用。

了解秦汉时期的行政制度对于理解后续时期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序号三:唐宋时期的行政制度在唐宋时期,中国行政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

唐代建立了府州县三级行政机构,地方行政管理更加规范和细致,官员选拔流程逐渐完善。

而到了宋代,行政制度更加精细化,实行州、县、乡三级行政体系,官员选拔更加依靠科举制度。

了解唐宋时期的行政制度对于了解中国封建王朝的行政管理方式以及科举制度的运作具有重要价值。

序号四:明清时期的行政制度在明清时期,中国实行了中央集权的行政制度,行政管理更加强化。

明代设立了行宫东厂、西厂等特殊机构进行监察,清朝则设立了内阁和内阁学士,负责行政决策与管理。

明清时期的行政制度也包括了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和管理方式,如府州县衙门等。

研究明清时期的行政制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政府的集权特点以及封建专制的特征。

序号五:近现代行政制度的演变近现代的行政制度变革是中国行政史中的重要部分。

从晚清的洋务运动到民国时期的官制改革,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行政体制改革,每一次变革都带来了对行政机构和行政管理方式的重构。

这些改革包括了官员选拔制度、地方行政机构的调整以及行政体制的流程优化等方面。

了解近现代行政制度的演变对于分析中国现行行政体制的问题和未来改革的方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中国行政史考试小抄资料资料

中国行政史考试小抄资料资料

第十八章人民民主专政的行政管理1、从抗战胜利到1946年6月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2、从1946年7月至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行政层级:大解放区人民政府-省-专署-县-区-乡。

1、大解放区人民政府大解放区人民政府:该地区的最高行政机关。

受中共中央的领导。

五大解放区:西北、华北、东北、中原、华东.1948年到建国初期,建立的大区人民政府有:1)陕甘宁边区政府:抗日战争中中共中央1937年9月成立在陕北成立的特区政府。

在中央领导下工作。

它又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政权。

2)华北人民政府:由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个边区政府组成,1948年5月组成华北联合行政委员会,8月召开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成立了华北人民政府。

3)东北人民政府:4)中原人民政府:2大区政府建立的意义:1)一方面适应了我国幅员辽阔,各解放区地理环境各异,解放时间不一,工作发展不平衡的特点,便于各地根据党中央统一的政策方针,因地制宜地采取适合当地情况的措施和办法,来完成各项革命和建设任务;2)另一方面又适应了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发展的要求,在较大范围内统一了行政权力,克服了原来小块根据地各自为政的分散状态,为全国行政体制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3、军事管制委员会军事管制委员会:在人民解放区总部、军区及前线司令部的领导下,为该市军事管制期间统一的军政领导机关。

任务:1)镇压反革命活动,肃清一切残余敌人;2)接受并管理一切公共机关、公共产业、公共物质及其他一切公共财产,没收官僚资本;3)保障我国人民和守法侨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工农商学各界一切正当权益,迅速恢复和建立正常的社会秩序;4)动员组织一切公私力量,沟通与建立城乡经济关系,解决城市人民的粮食和燃料供应;更多内容请与QQ:索取5)组织革命群众团体,帮助建立系统的人民民主政权机关。

设置:设主任、副主任各1名,由人民解放军总部任命。

下设(北平军管会为例):1)警备司令部2)市政府3)物质接管委员会4)文化接管委员会5)秘书长6)纠察总队4、民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中共二大提出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民族区域自治。

自考中国行政史各章节知识点

自考中国行政史各章节知识点

自考中国行政史各章节知识点
1. 中国行政史的概念及意义
- 行政史的定义及研究意义
- 中国行政史的研究内容和特点
- 行政史与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关系
2. 先秦时期的行政制度
- 先秦时期的政治形态和行政组织
- 郡县制、郡县制的演变和影响
- 先秦时期的行政经验和制度对中国行政史的影响 3. 唐宋时期的行政制度
- 唐宋时期的政治形态和行政组织
- 唐宋时期的州县制、州县制的演变和影响
- 唐宋时期的行政经验和制度对中国行政史的影响 4. 明清时期的行政制度
- 明清时期的政治形态和行政组织
- 明清时期的州县制、州县制的演变和影响
- 明清时期的行政经验和制度对中国行政史的影响 5. 民国时期的行政制度
- 民国时期的政治形态和行政组织
- 民国时期的县制、县制的演变和影响
- 民国时期的行政经验和制度对中国行政史的影响 6. 新中国成立后的行政制度
- 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形态和行政组织
- 新中国成立后的县、市、省制度的演变和影响
- 新中国成立后的行政经验和制度对中国行政史的影响 7. 中国行政制度的发展与改革
- 中国行政制度改革的历史背景和现实需求
- 中国行政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 中国行政制度改革的成效和不足
8. 中国行政制度的未来发展趋势
- 全球化和信息化对中国行政制度的挑战
- 中国行政制度思想的创新和现代化
- 中国行政制度的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322 - 中国行政史虞崇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引言第一章夏、商、西周的行政管理第一节原始民主管理体制的演变第二节夏、商、西周的中央行政体制第三节夏、商、西周的地方行政体制第四节夏、商、西周的行政运行和行政监督第五节夏、商、西周的人事管理第二章春秋战国的行政管理第一节春秋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第二节战国时期中央集权的行政管理第三章秦汉的行政管理第一节秦汉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第二节秦汉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第三节秦汉政府的施政过程与行政监督第四节秦汉时期行政官员的管理第四章魏晋南北朝的行政管理第一节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第二节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第三节施政过程与行政监督第四节行政官员的管理第五章隋唐的行政管理第一节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第二节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第三节施政过程与行政监督第四节行政官员的管理第六章五代、宋的行政管理第一节五代时期的行政管理第二节宋代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第三节宋代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第四节宋代政府施政过程与行政监督第五节宋代行政官员的管理第七章辽、金、元的行政管理第一节辽的行政管理第二节金的行政管理第三节元的行政管理第八章明的行政管理第一节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第二节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第三节施政过程与行政监督第四节行政官员的管理第九章清的行政管理第一节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第二节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第三节施政过程与行政监督第四节行政官员的管理下篇中国近代的行政管理引言第十章晚清政府的行政管理第一节中央行政体制的调整与改革第二节地方行政体制的变革第三节施政过程与行政监督第四节行政官员的管理第十一章南京临时政府的行政管理第一节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第二节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第三节施政过程与行政监督第四节行政官员的管理第五节南京临时政府行政体制的延续第十二章北洋军阀政府的行政管理第一节中央行政体制的频繁变化第二节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第三节施政过程与行政监督第四节行政官员的管理第十三章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的行政管理第一节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第二节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第三节施政过程与行政监督第四节行政官员的管理第十四章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的行政管理第一节中央行政体制的变化第二节地方行政体制的调整第三节施政过程与行政监督第四节行政官员的管理第十五章战后南京政府的行政管理第一节中央行政体制的变化第二节地方行政体制的变化第三节施政过程与行政监督第四节行政官员的管理第十六章工农民主政权的行政管理第一节工农民主政权的行政体制第二节工农民主政权的施政过程与行政监督第三节工农民主政权行政人员的管理第十七章抗日民主政权的行政管理第一节抗日民主政权的行政体制第二节抗日民主政权的施政过程与行政监督第三节抗日民主政权行政干部的管理第十八章人民民主政权的行政管理第一节人民民主政权的行政体制第二节人民民主政权的施政过程与行政监督第三节人民民主政权的干部管理单项选择题0.1.中国古代奴隶主专政和封建主专政两个阶段行政管理的相同点是(A)A.个人独裁的管理体制B.中央集权制的管理体制C.设官而治的管理体制D.家国—体型的0.2.行政管理形式的直接决定性制约因素是(D)A.经济基础B.上层建筑C.生产力水平,D.国家的国体、政体0.3.中国古代神权政治盛行于(C)A.原始社会末期B.夏朝C.商朝D.周朝,0.4.中国奴隶制社会政府与王朝的组织模式是(A)A.父系大家庭B.父系氏族公社C.父系家庭公社D.部落联盟0.5.我国奴隶制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是(A)A.等级君主制B.专制君主制C.宗法制度D.世袭传子制、0.6.中国封建制行政管理体制的初创和确立是(C)A.从春秋到秦B.从战国到秦C.从战国到秦汉D.从春秋到秦汉0.7.中国封建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成熟和定型的标志是(C)A.三公九卿制的确立B.三公宰相制的确立C.三省六部制的确立D.二府三司制的确立0.8.标志着行政管理趋于制度化、法律化的(B)A.《法经》B.《唐六典》C.《明会典》D.《清会典》0.9.中国步入阶级社会是在考古学上的。

(C)A.石器工具时代B.金石井用时代C.青铜时代D.铁器时代0.10.封建中央集权专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A)A.皇权和相权的矛盾B.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C.官僚和国家的矛盾D.官僚和人民的矛盾0.11.中国奴隶制时代等级君主制的家族管理方式在秦汉时的遗迹表现在(D)A.汉代再次出现分封制B.三公的设置C.文武官员的分设D.九卿所管事务中宫务远远多于公共社会事务0.12.作为连接中央与地方的中介组织,隋唐时期是(B)A.州B.道C.路D。

行省0.13.在中国封建社会,可能对中央构成威胁的地方行政层级是(D).A.保甲乡里、乡治组织B.县级基层组织C.郡、州、府等地方政权中坚组织D.州、道、路、行省等连接中央与地方的中介组织0.14.中国奴隶制国家的产生途径是(B)A.通过破坏、取代旧的氏族机关而建立B.在改造部落联盟的军事民主制基础上而建立C.在父系大家庭模式上而建立D.在大规模地军事征服战争中而产生1.1.夏、商、西周时期中国的奴隶制国家组织形式是(B)A.军事民主制B.等级君主制C.贵族共和制D.君主专制1.2.商代的最高政务官是(C)A.巫B.作册C.师傅D.宰相1.3.西周时期确立的王位继承制是(C)A.兄终弟及B父死子继C.嫡长子继承制D.长子继承制1.4.夏代将部落联盟的管理体制加以改造而建立国家,这种改造的关键环节是(A)A.把通过部落联盟推选首领的禅让制变为王位世袭继承制B.改变四岳议事C.设置一套官僚机构D.建立监狱和军队1.5.商代直接派官员组织被征服者的种族奴隶从事生产的区域被称为(A)A.内服B.外县C..国D.野1.6.夏、商、周三代在行政决策与联络方式方面有—共同点是(D)A.部落酋长议事会B.巡狩C.朝会D.由王会合诸侯按王指就的地点集会1.7.在西周的纵向行政决策与联络中,诸候多项选择题0.1.夏、商、西周整个奴隶制时代行政管理呈现出的特征是(ABDE)A.神权政治色彩浓重B.等级君主制国家结构形式C.专制君主制国家行政体制D.以家为模式组建“家天下”王朝E.残留有原始民主遗风0.2.中国封建中央集权管理和西欧封建制度相比显示的不同特点(ABCDE)A.中国封建中央集权体制时间长B.政体形式单一C.权力集中程度高D.思想控制与国家的行政管理有机结合E.逐渐形成一套严密而完善的官僚制度0.3.中国封建社会的行政管理和夏、商、西周奴隶社会相比的显著特点是(ACDE)A.形成大统一王朝的中央集权体制B.确立了君主专制制度C.宗法血缘统治性质减弱D.神权政治色彩淡化E.法制日趋完备0.4.中国奴隶制国家等级君主专制国家组织形成的因素有(ABC)A.与原始社会解体过程中的经济环境有关B.与原始社会解体过程中的政治环境有关C.与原始社会解体过程中中国特定的自然条件有关D.与原始社会解体过程中的治水有关E.与原始社会解体过程中的战争有关0.5.推动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体制演变和发展的动力来自于(AD)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B.皇帝和官僚的矛盾C.官僚和人民的矛盾D.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E.地主和农民的矛盾0.6.中国封建社会当相权和皇权产生矛盾时,皇帝抑制相权的方式主要有(AC)A.用更替辅佐机构来削弱相权B.以监察机构牵掣、威慑宰相C.使宰相职权分散化D.降低宰相地位E.撤除宰相机构0.7.中国古代为防范地方割据而通常采取的行政管理措施是(AB)A.任命职小位卑的监察官对地方官员实行监控B.实行地方分权制C.实行地方集权制D.中央派军队驻防各地E.实行官员地区回避交流制度0.8.中国封建社会为调节专制弊端而采取的制度和措施有(ABCDE)A.在施政程序上有一套尽可能使皇帝正确决策的制度B.通过教育提高君主的素质C.通过神权来抑制君主意志D.通过尊褒贬抑来造成皇帝的心理压力E.利用开国皇帝所立“祖制”制止皇帝越执行为0.9.夏商西周时期奴隶制国家行政管理中原始民主制遗迹的表现形式有,(AB)A.部落时代民主议事的遗风B.设采风之官,实行纳谏制度C.贵族议事会具有最高决策权D.部落酋长议事会为常设的权力机关E.军事首长不得世袭0.10.中国奴隶制社会的国家结构和组织形式是(BC)A.君主专制制度B.等级君主专制结构C.国家联盟的组织形式D.中央集权的组织形式E.部落联盟的组织形式1.1.母系氏族公社的社会组织结构及其管理方式和后来的国家相比,其特点是(ABCDE)A.平等占有生产资料和平等分享劳动成果B.社会组织以血缘为纽带C.重大事务由全体成年男女讨论决定D.氏族首领无任何特权,也不脱离劳动E.对成员的管理依靠首领的威望和原始道德习惯1.2.军事民主制时期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大体由以下几种权力机关进行管理(ABD)A.军事首长B.部落酋长议事会C.部落联盟D.人民大会E.四岳会议1.3.夏建立后设置了辅佐夏王以备咨询的四辅臣是(ABCD)A.疑B.丞C.辅D.弼E.宰1.4.商代和夏代相比行政管理水平大有提高其表现为(ABCD)A.商王进一步突出自己的独尊地位,并拥有最后决策权B.扩大中央行政管机构,按职能分类设官定制C.实行内服制,增强中央王朝的实力D.对外服诸候赐封爵称以加强联系E.对外服诸侯派驻军队以加强控制1.5.西周的行政文书大体分为以下形式(ABC)A.《谙》B.《命》C.《誓》D.《简书》E.《绥》1.6.商代的职官大体可分为(ABC)A.宗教类B.政务类C.事务类D.军事类E.文化教育类1.7.西周设置的辅弼大臣有(ABCD)A.太师B.太傅C.太保D.家宰E.宰1.8.西周和商朝相比等级君主制的发展和完善表现在(ABCE)A.确立嫡长子继承制B.行政管理分工详细C.通过分封制派王族成员功臣姻亲间接管理臣服地区D.派出官员直接控制新扩展兼并的土地E.建立乡遂组织控制下层社会成员2.1.春秋时期专制君主中央集权制萌芽的表现为(ABC)A.在官员管理上由家臣制向官僚制转化B.在中央朝廷组织上,由家臣聘任制发展为客卿制C.在地方管理上,由国鄙制向县郡制转化D.各国君主名号升级E.在官僚机构中名词解释题目录1.1.禅让制1.2.宗法制1.3.西周分封制1.4.内外服制1.5.乡遂制度2.1.家臣制2.2.郡县制2.3.上计制3.1.中外朝制3.2.三公宰相制3.3.察举制3.4.征辟制4.1.侨置郡县4.2.九品中正制4.3.典签4.4.军镇5.1.九寺五监5.2.羁縻府州5.3.节度使6.1.二府三司制6.2.“内制”和“外制”6.3.官、职、差遣7.1.南北面官制7.2.投下州县制7.3.勃极烈制7.4.猛安谋克制7.5.行省制度7.6.达鲁花赤7.7.行台尚书省8.1.乡老人制8.2.票拟与批红8.3.馆选8.4.考满8.5.京察和大计9.1.内三院9.2.军机处9.3.厅9.4.保、甲、牌制度9.5.旗盟制度10.1.总理衙门10.2.南洋通商大臣10.3.总税务司10.4.同文馆10.5.《钦定宪法大纲》10.6.资政院10.7.《十九信条》10.8.弼德院10.9.“皇族内阁”10.10.“百日维新”11.1.《临时约法》11.2.南京府11.3.中华民国军务院11.4.总裁会议制12.1.政事堂12.2.超责任内阁12.3.“府院之争”12.4.“贿选宪法”12.5.中华民国军政府12.6.盟旗制度12.7.平政院12.8.肃政厅13.1.训政13.2.五院制13.3.中政会14.1.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14.2.国民参政会14.3.中央设计局14.4.行政三联制14.5.幕僚长制14.6.分层负责会14.7.国防最高委会15.1.中央非常委员会15.2.“以党透政”15.3.《公务员叙级条例》15.4.“三法”16.1.《苏维埃政权组织问题决议案》16.2.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6.3.人民委员会16.4.苏区地方行政区划的四种类型17.1.陕甘宁边区政府17.2.边区政府委员会17.3.专员公署17.4.“精兵简政”18.1.华北人民政府18.2.军事管制委员会18.3.内蒙古自治政府18.4.各界代表会名词解释题答案1.1.禅让制:是尧舜禹时代部落联盟推选领袖的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