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课件】第七章 -学校群体心理.doc
第七章 教学心理PPT教学课件

2020/12/09
12
第三节 教学策略
从广义上讲,教学策略既包括教的策略, 又包括学的策略。本章只从狭义上讨论教 学策略问题,即主要讨论教的策略。
一、教学策略的含义 二、基础性教学策略(自学) 三、发展性教学策略(自学)
2020/12/09
13
一、教学策略的含义
第七章 教学心理
2020/12/09
1
第一节 教学心理的概述 第二节 教学设计(自学) 第三节 教学策略
2020/12/09
2
第一节 教学心理的概述
一、教学的含义 二、教学活动的要素(自学) 三、现代教学基本价值取向(自学)
2020/12/09
3
一、教学的含义
(一)教学的概念 (二)教学过程的分析
(2)能动性。学生有选择地将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 认知结构中去。
(3)创造性。学生创造性地构建属于自己的意义。
2020/12/09
8
3、学生的意义构建是在教师引导下 进行的
首先,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价值引导 作用。
其次,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规划、组 织、监控评价的作用。
2020/12/09
2020/12/09
5
教的目的就是要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 力,达到能独立自主地学习。
从本质上讲,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构建意义的过 程。
2020/12/09
6
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具有不同于人类一般 认识的显著特点:
(1)间接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是掌握间接 知识,而不是通过亲身的实践去认识现实世界。
《教育心理学》课件 第七章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应用

四、经验的学习
罗杰斯认为,经验学习具有下列基本性质: 1. 学习是个人的全部投入,是情感和认知的完全投入。 2. 学习是自我导向的,虽然刺激和引导来自外界,但是探 讨问题及延伸学习的范围、知识的保持和理解则有赖于个人 内在自发的力量。 3. 学习的结果是“著乎心,布乎四肢”,造成学生行为、 态度甚至人格的改变。 4. 学习的结果由学生自己来评价,评价的标准根据学生的 差异而有所不同。 5. 学习的本质是意义,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一旦发生了,教 材中对学生有意义的部分就会立即被纳入个人完整的生活经 验中。
教育的目的绝不只限于教学生知识或谋生技能,更重要 的是针对学生的情感需求(affectiveneed),使他能在认 知和情感方面均衡发展,从而培养健全人格。学生的情感需 求,是指他在情绪、情操、态度、道德以至价值判断等多方 面的需求。这些需求关系到人与人的关系,是人在社会生活 方面律己、待人、处事所需要的能力
一、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二、价值教育
价值教育作为道德教学的代表,其主要目的在于增强学 生的六种能力:沟通(communication)、移情(empathy) 、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批判(criticism)、决 策(decision)和个人一致(personal consistency)。
(三) 纽约市理性-情绪治疗的生活学校
师生的治疗过程分为五个阶段:亲善;评估;教导一些解决情绪问 题的技巧;练习解决问题的技巧;评估其改变及技巧的获得。
《教育心理学》
第七章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应用
本章要点
1. 简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2. 简述人本主义教学应用的几个重要方面
第一节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第二节 人本主义教学应用
第七章课程ppt课件

实质教育论
从功利主义出发,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传 授实用性知识,智力的发展并不重要。
主张学校开设现代语、历史、地理、数 学、物理、化学、天文、商业和法律等实质 学科。代表人物是斯宾塞,他竭力反对当时 英国教育中的古典主义和经院主义,主张实 科教育。
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观点都是片面 的,割裂了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的统一关系。
课程资源开发的特点
1.从资源层面拓展了课程范围 2.教材是核心课程资源 3.促进课程资源的共享和整合 4.重视学生参与课程资源开发 5.促进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课程资源开发 6.加强校内课程资源设施建设
课程评价
(一)评价改革的总体方向和原则
1.理解性评价:致力于尊重和理解学生。 2.综合性评价:综合评价学生的发展。 3.发展性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发展 和提高。 4.多元化评价:评价内容、标准和方法要多元 化。 5.过程性评价:评价要注重发展和变化过程。 6.自我评价: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
以校为本的课程资源开发
(一)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和方向 1.资源整合:在资源层面适当整合综合实 践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2.资源更新:利用和寻找新的素材; 3.资源共享:确保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和 交流; 4.校本开发:学校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中 心,要逐步建立校本课程资源库; 5.理论架构:在实践开发基础上形成校本 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
人本主义课程论
代表人物:罗杰斯 人本主义课程论尊重人的尊严与价 值;主张发挥人的潜能,促进人的自我 实现。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 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力主为学生提供 良好学习环境,促进学生主动性与创造 性的发挥。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特点
1.提出了意义学习的学习观。 2.人类生来就有学习的潜能,教育应以学习 者为中心,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在能力。 3.提供学习资源,创造良好学习氛围。 4.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提倡从做中学,鼓 励学生自由探索。 5.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 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6.强调学习过程不仅是学习者获得知识的过 程,而且是学习方法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过程。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本(第三版)课件第七章 社会互动

第三节 社会互动的维度和类型
二、社会互动的类型 2、竞争 • 竞争是指社会上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对于一个共同目标的争 夺。 • 竞争具有以下特点: ✓ 首先,它必须是人们对于同一个目标的追求,目标不同 就不会形成竞争。 ✓ 其次,这个被追求的目标必须是比较少的和比较难得的,即一 个人或者一些人夺取到了目标就意
3、广度 • 广度反映社会互动的范围,表明互动双方交往领域的大小。
4、频度 • 频度反映一定时间内发生社会互动的多寡。
第三节 社会互动的维度和类型
二、社会互动的类型 1、合作 • 合作是社会互动中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对互动各方都有某种益处 的共同目标而彼此相互配合
的一种联合行动。人们之所以需要合作,是因为仅靠 某一方的单独行动往往无法实现这种利益或目标。
书籍、图形、电话和互联网等手段进行 信息交流,形成社会互动。 ✓ (5)社会互动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 场合具有不同的意义。 ✓ (6)社会互动还会对互动双方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并有可能 对社会环境形成一定的作用。 ✓ (7)人们的互动往往遵循一定的行为模式,具有一定的互动结构。
• 熟悉情境主要是指我们与熟人之间的日常交往的场合。家庭成员、亲戚朋友、 邻居、下班后的同事之间的交往就属此 类。这时互动双方并没有特定的目的,行为方式上可以较为随便,不必严守工作规则或社交礼貌,按社会习俗行事即 可。
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情境与过程
一、社会互动的情境
根据互动参与者之间人际关系的性质来分,有情感关系、工具关系和混合关系三种情境。
• 情感关系是家庭、亲密朋友等初级群体中的人际关系,它可以满 足个人在关爱、温情、安全感、归属感等情感方面的 需要。
学习概论(第七章)PPT课件

强化机制
通过奖励和惩罚等手段强化学习者的 学习行为,增强学习效果。
迁移机制
学习者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情 境中,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学习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学习动机
学习策略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习者进行学习的内在动 力,对学习效果有重要影响。
学习者采用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对学习效 果和学习效率产生影响。
学习环境
学习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利用资源
学习者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学习 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 和财力资源,以提高学习效率和
质量。
开发资源
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学习者还可 以通过自我开发和学习,发掘更多 的学习资源,以满足自身的学习需 求。
资源共享
通过共享学习资源,学习者可以相 互借鉴、交流和合作,从而更好地 促进学习和发展。
学习资源
包括学习场所、学习氛围、师生关系等, 对学习效果和学习体验产生影响。
包括教材、课件、辅导资料等,对学习效 果和学习效率产生影响。
04 学习环境与资源
学习环境
01
02
03
物理环境
包括教室、图书馆、实验 室等,这些环境为学习者 提供了学习的场所和设施。
技术环境
包括计算机、网络、多媒 体等,这些技术为学习者 提供了更高效、更便捷的 学习方式。
。
认知策略
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来理解和 记忆学习材料,如复述、分类 、归纳等。
资源管理策略
合理安排学习时间、选择合适 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以提 高学习效率。
动机策略
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增强自 我效能感和自信心,以提高学
习积极性。
03 学习过程与机制
学习过程
感知阶段
第七章 社会互动 《社会学概论》PPT课件

+
二、社会互动的性质
按韦伯对社会行动种类的划分:
理性互动----工具理性,利益是交往的目的,
感情交换只是手段;
非理性互动----价值理性,感情既是交往的目
的,也是交往的手段;
混合型互动----实际生活中,人们的互动通常
是理性与非理性的混合。
+ 三、社会互动的维度
向度---反映社会互动的方向,表明互动双方的关系的性质。 两个最基本向度: 情感上的亲疏爱憎(遵循回报性)和地位上的尊卑(遵 循互补性) 。
简言之,我们并不是直接对其他人作出反应,而是根据我们的 文化所提供的和与其他人的相互作用中所学得的知识和规范, 去解释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 。
+ 四、本土方法论
“本土方法论”由哈罗德·加芬克尔提出,又译做“民俗方法 论”。
该理论认为社会互动是由形成人们正常交往基础的规则所决定的, 这些规则通常是理所当然、心照不宣的,但是,如果违背了这些 规则,互动就不能顺利进行。即通常的社会互动是基于既成的习 惯,习惯简化了反应的过程。
3.集体行为的特征
自发性、狂热性、暂时性、 无规范性、人数众多
+
4.集体行为发生的原因 :
集体行为
(1)结构性压力,如经济萧条、自然灾害、失业、社会不 平等等结构性因素对社会中的一部人会造成了心理压力。
(2)意外事件的发生,人们对意外事件没有准备,而已有 的经验和正常的规则与办法又不足以应付突然的变化。
第五,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从自己所认识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之中来认 识自己,形成和修正自我概念。
+
2.当代符号互动论发展
芝加哥学派----以布鲁姆(Leonard Broom)(米德的学生)为代表的芝加 哥学派注重用人文科学方法来研究互动过程。
第七章 群体的性质、规范与角色 《组织行为学》PPT课件

2.角色的探讨
G. H. 米德
R. 林顿
H. H. 凯利和J. W. 蒂博
J. L. 弗里德曼
Л.布耶娃(1968)
组织行为学:形成与发展
11
二、角色的类型
(1)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2)自觉的角色与不自觉的角色 (3)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 (4)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三、角色的扮演
1.角色认同
什么时候应该表现为什么样的精神状态等等;社交规范,用于规定群体成
员日常的人际交往行为,比如,应该与谁共进午餐、工作中如何交友和进
行社交活动等等;资源分配规范,涉及工作任务安排、工具分配方式等。
。2.群体规范的形式 心理学家常常将群体规范划分为正式规范(formal norm)和非正式规范 (informal norm)(俞国良,2006)。 3.群体规范的范围 一是它能否促进群体的生存。
地位(status)是群体成员对成员之间相互关系的界定,以此反映出个体在 群体中的重要程度的差异(Wilson,1978)。 3.角色 角色(role)是指群体成员对于自己和他人行为方式的稳定期望。 4.凝聚力 所谓凝聚力(cohesiveness),是指将成员维持在群体内部的力量。
组织行为学:形成与发展
第七章 社会互动 社会学课件

诺贝尔奖
通过合作研究成为诺贝尔奖获得者
的比率不断增加,据统计,1901— 1925年为41%,1926—1950年为 65%,1951—1972年为79%。
获奖名单揭晓,获奖者是:美国的索尔-佩尔 马特、澳大利亚的布莱恩-施密特,以及美国 的亚当-里斯。原因是他们“通过观测遥远超 新星发现了宇宙的加速膨胀”。
下发生
在特定情境下进行,情境不同意义
不同。 会对互动双方、他们间关系及社会 环境产生影响。 往往遵循一定的行为模式,具有一 定的互动结构。
判断以下活动是否是社会互动行为:
看电影、听报告时,人们只是凭一张票
坐在一起,看电影、听报告的人之间。 一小孩正在与自己的宠物进行交流。 一青年一厢情愿写信给对方,但对方总 是不回信。 一退休老人正与自己原先工作的单位谈 自己的福利问题。
二、社会互动的类型
(一)、合作(co-operation) 合作是社会互动中,人与人、群体 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对互动各方都有 某种益处的共同目标而彼此相互配 合的一种联合行动。
三大特征: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 共同目标
相互配合
成功的合作应具备的条件
目标一致
对如何达成目标能取得基本共识 行为配合 要讲信用 其他条件:
对不适于回答的问题可以有意忽视。
就自己申请的工作表明自己的兴趣。 结束前安排了解结果的方式,给自己留出思
考时间。
3、本土方法论
一种微观社会学理论,也称民俗学方法论
。 认为社会互动是由形成人们正常交往基础的 规则所决定的,这些规则通常是理所当然、 心照不宣的,但如果违背了这些规则,互动 就不能顺利进行。 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互动双方要有“共同 语言”,并遵守“共同语法”否则无法沟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学校群体心理—、填空题1•作为群体应该具备的四个特征是:共同的______ ,共同的 _______ ,共同的______和一定的纽织机构。
2.按照群体内冬种因索相互作用的目的和性质不同,可以把群体分为_______ 和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按群休是否真实存在,可以把群体分为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4.__________ 按群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以以群体分为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假设群体乂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原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根据群体发展水平和群体成员间关系密切程度,把群体划分为_____ 、______ 和 ____ 06.学生班级按群体目的和性质划分属于_____ 群体,按群体存在方式划分属于________ 群体, 按群体规模划分属于_____ 群体。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校群体的心理效能包括:功能、归属功能、功能和支持功能。
8.学校群体与社会屮其他群体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它的_______ 功能。
9.定向统一是班集体的_____ 特征,_______ 是班集体的价值特征。
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班集体的形成过程和发展水平,可以将班集休分为以下儿种类型: ___________________、初具雏形型和______ o1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俗语“三个和尚没水吃”形象地反映了社会心理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
1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个人与群体其他成员一起完成任务时,不如单干时出力多,这种现象称为 ________________ ,也称_____ O1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这类成语反映了社会心理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
14.如果群体成员屮冒险激进者居多,则群体所作出的决策就会比个人决策更趋向冒险激进;相反,如果群体成员屮谨慎保守者居多,则群体所作出的决策就会比个人决策更为谨慎保守。
这是种______ 效应。
前后者分别称为群体决策极端化倾向中的_______ 和______ 。
15•“法不责众”同时是社会心理屮_________ 现象和 ______ 现象的原因。
16.人际关系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直接的______ 关系或距离,也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_______ 关系。
1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理学家按照情感融洽的相对程度,将人际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和______ 三种水平或状态。
1&根据交往双方的 ______ 水平和_____ 水平的不同,可将人际交往分为四个阶段:定向阶段、情感探索阶段、感情交流阶段和稳定交往阶段。
1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与人在人际交往屮对人的需求及其方式不尽相同,每个人都会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对人际关系的基本倾向,称为o20.舒兹人际关系需求类型包括______ 的需求、 ______ 的需求和_____ 的需求。
21.人们往往认为一个具有较好仪表的人还具有其他一系列较佳品质,反之亦然。
这称作效应。
22.—-般來说,同班,同组,同院的人更易成为朋友,这表明_______ 因索和 _____ 因索在影响着人际关系。
23._____ 关系和_____ 关系是学校屮最重要的人际关系。
二、单项选择题1. 1.第27届悉尼奥运会上,当孔令辉3 : 2艰难战胜瓦尔徳内尔站到冠军领奖台上,升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奏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孔令辉和在场屮国观众情不白禁齐声共唱国歌。
这主要体现了群体的 ________ 特征。
A.共同的目标B.共同的情感C.共同的价值规范D.—定的组织机构2.孝顺被中国人视为第一美徳,而美国人则认为诚实对一个人至关重要。
这主要体现了群体的_____ 特征。
A.共同的目标B.共同的情感C.共同的价值规范D.—定的组织机构3.学校群体与社会中其它群体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它的_______ 。
A.教育功能B.归屈功能C.认同功能D.支持功能4.小华学习成绩一向不太好,今天他由于作业完成较好受到老师当着全班同学而的表扬,他感到前所未有的振奋,下定决心以后要好好学习。
这反映了群体的 _______ 。
A.教育功能B.归属功能C.认同功能D.支持功能5.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A.学生B.课堂C.班级D.年级6._____ 是班集体的价值特征。
A.定向统一B.集体主义取向C.令行禁止D.彼此相悦相容7.相对于学生正式群体,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本质不同在于:A.学生非正式群体规模小,人数少学生非正式群体规范的无形性及更强的约束性C.学生非正式群体内部情感联系更密切,凝聚力更强D.学生非正式群体是自发形成的,没有正式明文规定8.如果可以选择,儿乎所有的球队都愿意主场作战,而不愿意客场作战。
这是因为:______ oA.社会助长现象的存在B.从众现象的存在C.群体极化现象的存在D.合作现象的存在9.儿个人一起跑步比一个人单独跑速度要快,而且并不是有意为这体现了:A.社会助长现象B.从众现象C.群体极化现象D.潜意识的竞争现象10.俗语“三个和尚没水吃”形象地反映了_______ 现象。
A.社会助长B.社会懈怠C.从众D.竟争11.小明一个人半小时就可把教室打扫T净。
今天下课厉,由于半小时厉班内要搞活动,班主任吩咐让小明、小华、小刚三人一•起打扫教室,然后就办事去了,半小时厉,班主任來到教室惊奇地发现教室还没打扫好。
这反映了该班主任至少不知道 _______ 现彖的客观存在。
A.社会助长B.社会惰化C.从众D.去个性化12•“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这类成语反映了______ 现象。
A.社会惰化B.从众C.服从D.去个性化13.以下哪个因索对个体从众心理影响最小。
A.群体对某个事件意见的一致性B.个体在群体屮的地位C.个性特征D.群体规模14.以下哪个因素对个体从众心理影响最人?A.群体对某个事件意见的一致性B.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C.个性特征D.群体规模15.____________________ 从众与服从相比,oA.两者都是自愿的B.两者都不是白愿的C.从众更出于白愿D.服从更出于白愿16.个人参与群体决策比单独决策表现出更大冒险倾向的最关键的原因是:A.个人怕一口该决策竟収得成功而白己却因当初表态不坚决被人看不起或与功劳无份B.群体决策的背景客观上使个人应承担的责任相应减少,即存在所谓“法不责众”心理C.个人认为经过群体讨论,信息掌握已足够多,该决策看來似乎无懈可击D.个人倾向于假设文化价值对于髙冒险性行为有更髙评价17.群体极化更容易在_____ 的群体内产生。
A.群体意识强烈B.群体意识淡漠C.两者概率一样D.视具体情况而定1&足球比赛时,如果己方球队失利,有吋球迷们就会一哄而上,作出扔砸东西、打闹筹不理智行为。
这反映了__________ 。
A.社会助长效应B.从众心理C.群体极化现象D.去个性化现象19.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儿乎所有下属对上司平时都毕恭毕敬,而在开会时,上司在讲话,往往有些人就在下面发出嘘声或喝倒采。
这体现了 _______ 。
A.社会助长效应B.社会干扰C.去个性化D.服从20.去个性化行为产生的关键因素是________ oA.匿名性B.责任分段C.自觉性减少D.群体规模较人21.以下哪一项不是竞争必须具备的条件?A.共同争夺的目标B.竞争双方为同一对象发生争夺C.竞争的结果必须是一方获胜D.竞争双方实力相当22.下列哪一-项不是合作必须具备的条件?A.有两个以上的合作者13.相应的合同文书C.共同的日的和利益D.行动上相互依存、相互配合23.人际关系发生的基础是_________ -A.交往双方共同的心理领域B.交往双方的白我暴露C.交往双方的情感卷入D.交往双方的社会需要2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际关系深浅的标志是:oA.心理相似程度B.心理互补程度C. &我暴露水平D.交往频率25.人际关系的最高阶段是:。
A.情感探索阶段B.定向阶段C.稳定交往阶段D.感情交流阶段2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舒兹的人际关系需求类型不包括:。
A.包容的需求B.控制的需求C.认知的需求D.情感的需求27.有的学生希望通过交往与别人建立和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其人际关系的需求类型是______ 。
A.包容的需求控制的需求 C.合作的需求D.情感的需求2&在下列影响人际关系的相似性因素屮,对人际关系影响最人的是: __________ 。
A.兴趣B.性格C.知识水准D.价值观念29.在影响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中,______ 是最重要因索。
A.相似性因索B.互补性因索C.能力因素D.个性品质因索3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校人际关系的根本特征是:-A.教育性纯洁性C.丰富性D.无形性三、名词解释题1.群体2.非正式群体3.社会助长4.社会惰化5.从众6.服从7.群体极化&去个性化9.人际关系四、辨析题1•共同的目标、共同的情感、共同的价值规范和一定的组织机构这四个特征至少具备一项, 才能称其为群体。
2.群体成员数量是心理学上规定一个群休是人群体还是小群体的最终依据。
3.一般地,个体不可能同时属于两个以上(含两个)的正式群体。
4.一般來说,个体对其所属一个以上的群体具有平均强度的归属感。
5.群体的支持功能是有条件的。
6.群体的支持功能是无条件的。
7.只要人力加强班集体建设,充分发挥班集体作为正式群体的作用与功能,是可以消除班集体屮的学生非正式群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