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_第七章
社会心理学7章刻板印象与归因

❖ 1、三个维度:刺激客体、行为主体(个人)、背景(情境或条件) ❖ 2、从区别性、一致性、一贯性三个方面考察 ❖ 3、逻辑分析严密、复杂,解释细致、合理,因此实际运用较少
❖ (五)异常条件聚焦模型
❖ 1、逆向标准 ❖ 2、对照标准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第四节 归因偏差
❖ 一、基本归因偏差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 (二)成因
❖ 1、社会文化历程:如文化传统 ❖ 2、认知因素:如最初的刻板印象来自于父母 ❖ 3、动机因素:发泄、竞争关系 ❖ 4、社会分层:不同阶层社会成员存在认知差异
❖ 二、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
❖ (一)性别歧视 ❖ (二)种族歧视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 三、减少偏见和歧视的方法
❖ (二)刻板印象的作用
❖ 1、提高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 2、简化认知过程 ❖ 3、对抗相反信息,出现选择性注意
❖ (三)影响刻板印象改变的因素
❖ 呈现反刻板印象的信息会削弱人们对刻板印球象过的街使,用人不过街 ——《肯定自己》
刻板印象,可作为一个参考,不能成为唯一标准。应 该像过马路一样,一停二看三通过。需要通过细致而长期 的观察才能初步结论。
重点
❖ 第三节 归因与归因理论
❖ 一、归因的概念 ❖ 二、归因理论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 是指在对他人行为进行归因时,往往倾向于把别人的行为归结为其内在因素, 而低估了情境因素的影响
❖ 二、活动者-观察者效应
❖ 指行动者对自身行为归因不同于他人对此行为的归因 ❖ 每个人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把失败的原因归为外来因素,而非个人因素
社会心理学第七章 说服

主要内容:
说服的途径 说服的要素 现实生活中的说服 如何抵制被说服
说服的主要途径
具有说服力的信息必须清除的障碍: 是否注意? 是否相信? 是否记住? 是否行动?
说服的主要途径
中心途径: 当人们在某种动机的引导下,并且有能力 全面系统的对某个问题进行思考的时候,更多 使用中心途径,关注论据,如果论据令人信服, 人们就有可能被说服.
脑 白 金 广 告 效 果 之 反 思
(二)广告重复的消极作用: 广告重复的消极作用: (1)过度重复鉴于没有新内容而导致厌倦的 ) 产生。 产生。 (2)随着重复次数继续增加以至于把认知活 ) 动转移到其他的无关信息。 动转移到其他的无关信息。 度。 其 以产生 度 至导致消极 度。
如何抵制被说服
路线 路线特点 态度改变过程中的影 响因素 态度改变的效果
态度改变微弱而短 暂,根据态度依据外部线 宣传说服者变量:如可 信性和吸引力; 索而非通过积极思 信性和吸引力;信息表 线 面特征; 考信息本身的内容 面特征;宣传说服次数
信息接收者的认知反应; 态度改变相对强烈, 中心路 接收者对信息内容 信息接收者的认知反应; 态度改变相对强烈, 较持久, 反映积极并做认知 信息接收者的 较持久,可由态度 线 加工 预测其行为
脑 白 金 广 告 效 果 之 反 思
国外消费行为学家Anthory R Pratkanis的研 国外消费行为学家 的研 究表明: 究表明:过多地重复广告信息虽然引起受众 的反感, 的反感,但却不影响受众对信息的记忆以及 日后的商品购买行为, 日后的商品购买行为,这些令人愉快或不愉 快的一面将随时间的推移而不复存在, 快的一面将随时间的推移而不复存在,只有 广告信息本身牢牢地保持在消费者记忆深处, 广告信息本身牢牢地保持在消费者记忆深处, 这 者
社会心理学 第七章 社会态度及其改变

O 态度的另一个人
.
X 态度的某个对象
平衡理论理论要点如下:
①态度的两个实体存在着两种关系,即平 衡关系和不平衡关系。
认知的主体
P
态度的另一个人
O
态度的某个对象
X
.
② P–O–X形成的三角形关系是一种情感
关系,即肯定或否定态度。
平衡关系:三边符号相乘为正 不平衡关系:三边符号相乘为负
P
+ 表示喜欢
测量反应时
中性单词或不呈
没有呈现出启动
现启动刺激
效应
.
潜伏期方法(内隐联想测验)
呈现概念词 呈现属性词
联合呈现
实验结果
实验1 实验2
黑人名字 (左) 白人名字 (右)
黑人名字 (左)
白人名字 (右)
快乐意义词 (左)
非快乐意义词 (右)
非快乐意义词 (左)
快乐意义词 (右)
黑人名字—快乐意义 词(反应时)
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的一致程度高 建立在亲身经历、直接经验基础上的态度 对某一特定对象所持有的具体态度
.
从行为反应所具有的特点来看
单一行为 or 多重行为? 及时行为 or 长久行为?
.
从个体自身方面的各种条件和情况来看
态度与个体的关联程度 个体自身的人格因素:自控能力的高低
.
环境压力
社会舆论、风气和时尚 个体的角色身份参与 团体及特定情境场合的要求
白人名字—非快乐意 义词(反应时)
黑人名字—非快乐意 义词(反应时)
白人名字—快乐意义 词(反应时)
黑人名字— 非快乐意 义词以同 一个键代 表;白人 名字—快 乐意义词 以同一件 代表,反 应时快。
.
社会心理学第七章

➢ 优势反应强化说 ➢ 评价恐惧 ➢ 分心冲突
第七章 社会影响
优势反应强化说(查荣克)
① 所谓“优势反应”,指已经学习和掌握得相 当熟练、不假思索即可作出的习惯行为与动 作。
② 他人在场而产生的竞赛动机与被评价动机会 提高个体的活动动机。
③ 如果是“优势反应”的行为,则个体动机的 提高会提高活动绩效,产生“社会促进”。
第七章 社会影响
(四)从众的原因
1、寻求行为的参照 2、群体凝聚力 3、对偏离的恐惧
第七章 社会影响
(五)从众的类型
1、真从众:内心和行为都从众。 2、权宜从众:行为从众,内心怀疑。 3、反从众:内心从众,行为不从众。
第七章 社会影响
(六)影响从众的因素
1.群体因素 2.个人因素 3.情景因素
个人
刺激
群体
第七章 社会影响
1、群 体 因 素
① 群体规模:在一定规模之内,从众与人数呈正 相关。超过规模,呈负相关。
② 群体一致性、群体凝聚力:群体一致性、凝聚 力越高,从众越强
第七章 社会影响
2、个人人格因素
个体自我评价越高,自信心越强,从众越低。
第七章 社会影响
3、情景因素
情景的线索越模糊,越能增加从众。
A. 影响他人顺从的因素
➢ 引发他人积极的情绪 ➢ 强调顺从行为的互惠性 ➢ 提供一个合理原因
B. 增加顺从的技巧
➢脚在门槛内技巧:从小请求到大请求。
➢门前技巧:先提出很大的要求,被拒绝后再 减低要求。
➢折扣技巧:更有吸引力的外在理由会取代内 在的理由。
➢滚雪球:先让对方看到答应后的好处,等到 答应后再放出后面的附加代价。
第七章 社会影响
社会心理学 第七章 社会态度及其改变

(一)孝道盛行的原因
✓ 经济原因:
家庭作为主要的生产单位
✓ 思想原因:
儒家对孝道的极力申扬
第15页,共74页。
(二)孝道的内涵
“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观点看,孝道是一套子女以
父母为主要对象之社会态度和社会行为的组合。也
就是说,孝道是孝道态度和孝道行为的组合。” 杨国枢:《中国人之孝道观的概念分析》
第31页,共74页。
二、偏见的构成要素
情感成分:偏见 认知成分:负面的刻板印象 行为成分:歧视
第32页,共74页。
三、产生偏见的原因
社会群体间的利害冲突 社会化:直接学习、模仿学习、环境熏染 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权威人格、投射
第33页,共74页。
四、偏见产生的结果
自我实现预言 形成各种各样的现实偏见:种族偏见和性别偏见 疏离
✓ 社会现象:狗眼看人低?谄媚有钱人?人靠衣装马靠 鞍?
✓ 心理学家拉姆波特的研究
第10页,共74页。
(二)态度与学习效率
✓ 生活现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 美国的社会心理学家琼斯的实验
第11页,共74页。
(三)态度与行为方式
✓ 传奇故事:江姐面对严刑拷打宁死不屈的故事;个 别宗教人士自焚抗议的报道。
二、态度的维度
指向(direction ):肯定 or 否定 强度(strength ):程度 深度(intensity) :卷入水平 向中度(centrality) :接近核心价值程度 外显度(salience) :外露程度
第7页,共74页。
三、与相关概念辨析
调节、影响
信念
价值观
态度
✓ 心理学家拉姆波特的实验:宗教对大学生 耐痛力是否有影响
社会心理学第七章(2) 人际沟通

2.语义的分析 语言是由词汇、语法和语义部分组成的,这 些部分密不可分。 但社会心理学家看重于语义分析方面,即语 言所表达的意义的分析。 语义依赖于文化背景,依赖于人的知识结构, 不同文化背景所使用的词句的意义可以有所 不同,即使同一文化背景,词句意义也可能 有所不同。
为了区分词义的差别,心理学家把词义:分为 两种: ①基本意义; ②情绪性意义。 词的情绪意义在人际言语交往中起重要作用, 使用不当,会破坏交往结果。“你总是……”、
不同文化水平、不同社会地位、不同性 别对空间距离要求不同 性 别: 社会地位: 文 化: 知 识:
(六)接触(身体接触) 接触有时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如对儿童、精 神病人、亲密者但接触不当会引起对方反感。 握手: 是身体接触一种,流行的社交手段。 但也有一定的社会默契,握手的力量、久暂也 标志着不同关系的水平。 性别、性格、修养、地位、愿望 拥抱:
同一表情可以有不同社会意义
如微笑 表情可增强表达效果
(四)身体运动和姿式 两种: 一种是代替言语交流的标记物。 如点头、摇头、耸肩、使眼色、挥手。 具有明确含义,在人不能说或不想说但 需交流信息时往往使用。 一种是伴随语言——说明物
挥手、握拳、手舞足蹈
(五)人际距离 人际交往时两方之间的空间距离 人们之间的关系不同,距离也不同。 霍尔(EHall)指出了四种人际距离: 亲密的、个人的、社会的、公众的 亲密区:父母 — 子女、夫妻之间,约为18英寸; 个人区:朋友之间,一般为1.5—4英尺; 社会区:认识的人之间,一般是4—12英尺。 多数交往发生在此距离内。
1.谈话的规则 人际沟通要遵循一定的社会规则。 不同社会、不同文化、不同团体,甚至不同人之间谈 话规则不同 但也有一些普遍性的原则,一方讲另一方要注意倾听 (轮班)。这里有许多要求: 首先要求参与沟通各方之间的协调: *一方面什么人什么时候该讲或不该讲,就是一种协调; *另一方面是说者的思想和听者所理解的意思之间的协; 还有 如何理解言外之意 可见,使双方对话顺利协调进行,必须具备共同知识 背景。
社会心理学第七章

一、影响态度和行为关系的因素
(三)从个体自身条件和情况看
1、态度与个人的关联程度:程度高则一致, 反之则不一致 2、人格因素
一、影响态度和行为关系的因素
(四)环境压力:压力大不一致,反之 则一致
二、预测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1、态度的可获得性:
二、预测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2、态度和行为的测量都处于同样 的 特异性水平时,态度就是行为的良好预 测指标。
一、影响因素
(二)家庭
(三)团体 (四)社会环境 (五)个体的学习:联想、强化、观察
二、具体研究
(一)1924年Allport 在《社会心理学》
中描述的关于暗示与模仿在态度形成中 的研究
形成方式: 经验的积累 分化 特殊反应倾向凝固
模仿或学习
二、具体研究
(二)凯尔曼(Kelman):服从、同化、
O +
O
O +
+
+
P
O +
+
P O
X
O
P
-
X
X
P
P
+ X O P
+ +
+ X P O
+
+ X
X P
-
X
三、态度转变的理论
(三)认知平衡理论 2、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Festinger
(1959)认为人的认知因素有些是独立的,有 些是相互关联的,当两个相互关联的认知不一 致时,就会感到冲突,促使其改变或放弃认知 之一,迁就另一认知(此认知泛指所有包含认 知成分的一切思想、观念、态度、行为等等)
三、偏见
对某一个人或其他团体持有的缺乏
“社会心理学”北大版串讲第七章

第七章⼈际关系 第⼀节⼈际关系概念 ⼈际关系:指⼈们在⼈际交往过程中所结成的⼼理关系,它反映了个⼈或群体寻求满⾜需要的⼼理状态。
这种关系的变化与发展取决于交往双⽅需要的满⾜程度。
需要的满⾜与否是⼈际关系的基础。
社会测量法:是由⼼理学家莫⾥诺提出的⼀种测量团体(特别是⼩团体)内成员之间⼈际关系和⼈际相互作⽤模式的⽅法。
社会测量法的重要特点:①社会测量法涉及社会性变量;②社会测量法容易引起被测⼈的较强的兴趣与动机;③测量结果的应⽤性强,特别适合于团体研究。
社会测量法只是测量团体⼈际关系的⽅法。
前苏联⼼理学家在些基础上还提出了参照测量法和分层测量法。
社会测量结果的分析主要有三种形式:矩阵分析;图解分析;指数分析。
社会测量指数分析公式: 个⼈社会测量指数=∑j列中被选数⽬/(n-1)(∑:被选数⽬之和,n:团体成员⼈数)。
团体社会测量指数=相互选择数⽬之和/所有可能的相互选择总数(可作团体内聚⼒指标) 例:团体10⼈,互选共15,团体社会测量指数为:0.3 (互选之和:C2 10=10x9/2=45) 第⼆节⼈际吸引 吸引:指的是⼀个⼈对于其他⼈所抱的积极态度。
⼈们为什么会相互吸引?社会⼼理学家认为原因:(1)⼈类具有亲和倾向。
魏斯提出了亲和对⼈的六种价值:①依附②社会整合③价值的保证④可靠的同盟感⑤得到指导⑥教育他⼈的机会。
(2)为了克服寂寞。
寂寞:当我们的社会关系缺少某些重要的特⾊时引起的⼀种主观上的不愉快感。
寂寞是个⼈的内部感受,它⽆法由⼈的外在表现加以判断。
魏斯以个⼈所缺乏的特殊社会关系为基础把寂寞分为两类:情绪性寂寞和社会性寂寞。
情绪性寂寞:由于没有任何亲密的⼈可以依附所引起的寂寞。
社会性寂寞:个体缺乏社会整合感或缺乏团体归属感时所引起的寂寞。
寂寞常和焦虑联系在⼀起。
⼈际吸引的基本原则:(1)强化原则:强化是学习论的⼀项基本原则,运⽤到⼈际吸引中就是我们喜欢能给予我们奖励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人类的亲社会行为
第一节 人类的亲社会行为
二、影响助人行为的因素 ㈠情境因素 2.环境条件 环境条件 噪音:在噪音条件下, ⑶噪音:在噪音条件下,人们帮助困境中陌生人的 可能性会大大降低。 可能性会大大降低。巨大的噪音使人们忽略了环境 中的其它事物,并驱使人们尽快逃离该情境。 中的其它事物,并驱使人们尽快逃离该情境。
第一节 人类的亲社会行为
二、影响助人行为的因素 ㈠情境因素 3.时间压力 时间压力 时间压力也影响人们的助人行为。 时间压力也影响人们的助人行为。假如你正在校园 里散步,这时候有人忽然拦住你, 里散步,这时候有人忽然拦住你,让你提供一些帮 你会不会帮他呢? 助,你会不会帮他呢?同样的事情如果发生在你急 着去上课,你又会如何对待呢? 着去上课,你又会如何对待呢?常识及一些研究均 显示,在前一种情境下,我们更可能去帮助他人, 显示,在前一种情境下,我们更可能去帮助他人, 人们经常是因为太忙而无法帮助他人。 人们经常是因为太忙而无法帮助他人。
第一节 人类的亲社会行为
二、影响助人行为的因素 ㈡助人者的特点 3.助人者的内疚感 3.助人者的内疚感 内疚感是指当人们做了一件自己认为是错误的事时 所唤起的一种不愉快情绪。为了降低这种情绪, 所唤起的一种不愉快情绪。为了降低这种情绪,人 们常常会选择去帮助他人。 们常常会选择去帮助他人。
第一节 人类的亲社会行为
第一节 人类的亲社会行为
二、影响助人行为的因素 ㈡助人者的特点 3.助人者的内疚感 3.助人者的内疚感 在内疚感与助人行为的关系中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 在内疚感与助人行为的关系中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 这就是忏悔的效果。忏悔能使一个人的心理 心理感到好 这就是忏悔的效果。忏悔能使一个人的心理感到好 使个体的内疚感降低。 受,使个体的内疚感降低。内疚感增加了人们的助 人行为,忏悔降低了罪恶感,也减少了助人行为。 人行为,忏悔降低了罪恶感,也减少了助人行为。
第一节 人类的亲社会行为
二、影响助人行为的因素 ㈠情境因素 2.环境条件 环境条件 天气条件:在阳光明媚、气温适中的天气条件下, ⑴天气条件:在阳光明媚、气温适中的天气条件下, 人们较为愿意去帮助他人。 人们较为愿意去帮助他人。
第一节 人类的亲社会行为
二、影响助人行为的因素 ㈠情境因素 2.环境条件 环境条件 人们所处的社区大小: ⑵人们所处的社区大小:小城镇的人帮助陌生人的 比例显著地高于大城市的人。 比例显著地高于大城市的人。但这些只是针对陌生 人而言的,对亲戚、朋友来说, 人而言的,对亲戚、朋友来说,大城市居民的助人 行为未必比小城镇与农村的少。 行为未必比小城镇与农村的少。
第一节 人类的亲社会行为
二、影响助人行为的因素 ㈠情境因素 对利他行为的研究发现, 对利他行为的研究发现,即使最具有利他行为倾向 的人,在某些情境中也不会去帮助他人, 的人,在某些情境中也不会去帮助他人,所以情境 因素对人们的利他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素对人们的利他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一节 人类的亲社会行为
第一节 人类的亲社会行为
二、影响助人行为的因素 ㈠情境因素 ⑵对旁观者效应的解释 ③人们的评价恐惧:如果人们知道别人正注视着自 人们的评价恐惧: 就会去做一些他人期待自己去做的事情, 己,就会去做一些他人期待自己去做的事情,并以 较受大家欢迎的方式表现自我。也就是说, 较受大家欢迎的方式表现自我。也就是说,试图避 免社会非难的心态抑制了人们的助人行为。 免社会非难的心态抑制了人们的助人行为。比如烟 雾充满屋子的例子中, 雾充满屋子的例子中,被试会担心在他人都保持沉 默时,如果自己表现出担心的话会使别人认为自己 默时, 的胆子太小。 的胆子太小。
第七章
人类的社会行为
青岛科技大学 孟令熙
2010年 2010年3月25日 25日
人类的社会行为根据后果来分可以分为两类: 一种是对社会或他人有益的行为,我们把这种行为 叫亲社会行为,如助人行为和利他行为; 另一种是对社会有害的行为,我们称之为反社会行 为,在反社会行为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侵犯行为。
第一节 人类的亲社会行为
第一节 人类的亲社会行为
1964年的一个晚上, 纽约市的一个女青年在回家 年的一个晚上, 年的一个晚上 的路上遭到了歹徒的袭击, 当时她的38位邻居听 的路上遭到了歹徒的袭击 , 当时她的 位邻居听 到了呼叫声, 但是在长达30分钟的时间内 分钟的时间内, 到了呼叫声 , 但是在长达 分钟的时间内 , 竟无 人实施救援,有人甚至一直目睹了惨剧的全过程, 人实施救援,有人甚至一直目睹了惨剧的全过程, 却连报警电话也没有打。事件发生以后, 却连报警电话也没有打。事件发生以后,许多社会 评论家把这种现象看成是一种道德腐败。对此心理 评论家把这种现象看成是一种道德腐败。对此心理 学家认为, 学家认为,恰恰是旁观者的存在成了助人行为缺乏 的原因。 的原因。
第一节 人类的亲社会行为
二、影响助人行为的因素 ㈡助人者的特点 1.助人者的人格因素 1.助人者的人格因素 社会赞许需求:对社会赞许需求高的人, ⑴社会赞许需求:对社会赞许需求高的人,更可能 给慈善机构捐款, 给慈善机构捐款,但这种助人行为只有在其他人能 看到时才出现。这些人助人, 看到时才出现。这些人助人,是因为他们想受到表 扬。 个体的爱心与道德感: ⑵个体的爱心与道德感:父母是孩子行为的道德指 引者,父母的影响在孩子助人行为上有深刻影响。 引者,父母的影响在孩子助人行为上有深刻影响。
第一节 人类的亲社会行为
二、影响助人行为的因素 ㈠情境因素 ⑵对旁观者效应的解释 责任扩散:既周围他人越多, ①责任扩散:既周围他人越多,每个人分担的责任 越少,这种责任分担可以降低个体的助人行为。 越少,这种责任分担可以降低个体的助人行为。
第一节 人类的亲社会行为
二、影响助人行为的因素 ㈠情境因素 ⑵对旁观者效应的解释 ②情境的不明确性:从决策分析过程来看,人们有 情境的不明确性:从决策分析过程来看, 时无法确定某一情境是否真正处于紧急状态,这时, 时无法确定某一情境是否真正处于紧急状态,这时, 其他旁观者的行为就会自然而然地影响到该个体对 情境的定义,进而影响到他的行为。 情境的定义,进而影响到他的行为。假如其他人漠 视该情境,或表现得好象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 视该情境,或表现得好象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我 们也可能认为没有任何紧急事件发生。 们也可能认为没有任何紧急事件发生。
一、对亲社会行为的理论解释 ㈡社会进化论 3.社会公平规范 社会公平规范 社会公平规范是指帮助那些值得帮助的人。日常生 活中,我们有时候没有助人并非我们没有责任感或 者是不遵循互惠一、对亲社会行为的理论解释 ㈢学习理论的观点 学习理论在看待人们的助人与利他行为时,认为儿 童在成长的过程中有关助人行为的规范的掌握是学 习的结果。在学习过程中强化和模仿很重要,儿童 会模仿父母或他人的助人行为,并把它融入自己的 生活中,而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 助人行为也有较大的影响。
一、对亲社会行为的理论解释 ㈠社会生物学 威尔逊认为,任何遗传上具有高生存价值,即有助 于个体持续生存的决定性特质,往往具有向下一代 遗传的倾向。把这一演化原则用到利他行为的解释 中:帮助他人的倾向对团体的基因来说具有很高的 持续生存价值,对个体来说则未必如此。比如具有 血缘关系的个体之间会有更多的利他行为。
二、影响助人行为的因素 ㈡助人者的特点 3.助人者的内疚感 3.助人者的内疚感 对于内疚感的效果, 对于内疚感的效果,一些研究者认为可能与人的两 种动机有关:一方面, 种动机有关:一方面,有内疚感的人希望通过做善 事以弥补自己的过错;另一方面, 事以弥补自己的过错;另一方面,他们也希望能避 免直接面对受害者,以免尴尬。 免直接面对受害者,以免尴尬。
第一节 人类的亲社会行为
一、对亲社会行为的理论解释 ㈡社会进化论 2.相互性规范 2.相互性规范 相互性规范也叫互惠规范,它是指人们之间的助人 行为应该是互惠的,别人帮助了我,那么我也应该 帮助别人,即帮助那些帮助过我的人。心理学家认 为这种规范对维持人际关系的协调和稳定有着重要 的意义。
第一节 人类的亲社会行为
二、影响助人行为的因素 ㈠情境因素 1.他人的存在 他人的存在 旁观者效应:当有其他人存在时, ⑴旁观者效应:当有其他人存在时,人们不大可能 去帮助他人,其他人越多,帮助的可能性越小, 去帮助他人,其他人越多,帮助的可能性越小,同 时给予帮助前的时间延迟越长, 时给予帮助前的时间延迟越长,这种现象叫旁观者 效应。 效应。
第一节 人类的亲社会行为
二、影响助人行为的因素 ㈡助人者的特点 2.助人者的心情 助人者的心情 心情也会影响人们的助人行为。 心情也会影响人们的助人行为。当一个人心情很好 他较乐于帮助他人。 时,他较乐于帮助他人。正性情绪增加了人们助人 的意愿。 的意愿。
第一节 人类的亲社会行为
二、影响助人行为的因素 ㈡助人者的特点 2.助人者的心情 助人者的心情 然而正性情绪所产生的效果有时候要受到限制。 然而正性情绪所产生的效果有时候要受到限制。首 由好心情引发的助人效果一般很短暂, 先,由好心情引发的助人效果一般很短暂,大约为 20分钟 之后便不起作用。其次, 分钟, 20分钟,之后便不起作用。其次,假如向他人提供 帮助会损及一个人的愉快心情,则愉快情绪将降低 帮助会损及一个人的愉快心情, 一个人的助人行为, 一个人的助人行为,因为心情很好的人希望自己的 良好情绪能得以保持。 良好情绪能得以保持。
第一节 人类的亲社会行为
拉坦纳和达利(1970)设计了一个实验情境, 拉坦纳和达利(1970)设计了一个实验情境,在实 验中让男性大学生填写一份调查问卷, 验中让男性大学生填写一份调查问卷,几分钟后有 烟雾透过气孔进入房间,在四分钟内烟会越来越多, 烟雾透过气孔进入房间,在四分钟内烟会越来越多, 使被试看东西与呼吸变得困难。结果发现,当被试 使被试看东西与呼吸变得困难。结果发现, 是单独一人时, 是单独一人时,他们会到周围去查看一下到底是怎 么回事,而且75 的人会向实验者报告这种情况; 75% 么回事,而且75%的人会向实验者报告这种情况; 而当被试与两名实验助手一起填写问卷时( 而当被试与两名实验助手一起填写问卷时(试验者 的助手没有起来察看情况) 只有10 的人这样做。 10% 的助手没有起来察看情况),只有10%的人这样做。 很显然,其他人的沉默使得被试认为这个情境是没 很显然, 有危险的。 有危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