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黎族风情

合集下载

黎族风俗习惯有哪些

黎族风俗习惯有哪些

黎族风俗习惯有哪些黎族的风俗习惯篇一由于黎族先民很可能就是古越人,所以他们的一些习俗其实和古越人一致,比如古越人断发文身、巢居等,即使是在现在,一些地区依然沿用着这些习俗。

我们知道,少数民族都比较喜欢跳舞,而黎族的风情舞蹈就是舂米舞,其实一开始,这舂米舞并不是作为舞蹈而存在,它是由“舂堂”发展而来。

就连舂米劳动都能编成舞蹈,引人观赏,可见黎族妇女们是真的很喜欢跳舞,很热爱生活了!黎族的春节与汉族的差别并不是很大,都是大宴客人,不过尤其注重与客人饮酒,黎族人喜欢饮酒。

和傣族一样,黎族也有泼水节,想来是生活在热带或者亚热带地区,泼一泼凉水比较凉快吧!说完了黎族人的生活习俗,我们就来说说黎族人的婚嫁习俗吧!要谈结婚,肯定要先恋爱啊,黎族人从古到今恋爱都还算自由,就算是寡妇也不会受到什么不公平待遇。

黎族有三月三爱情节的风俗,农历三月三又被称为“孚念孚”,既是悼念勤劳勇敢的祖先,又是对爱情幸福的向往。

其实原本黎族人是母系氏族的,现在已经变成了实行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小家庭,而且还有了儿女成年后住“寮房”,婚后妻子在夫家定居后与父母分居别炊的不成文规定,也算是响应了国家的号召吧!黎族的婚庆形式其实和汉族的一样复杂,定亲、放槟榔、结婚问日、结婚、鸳鸯圆梦一步都不能少,而且和一些走亲“坐妹”类似,黎族女子嫁人后也要在娘家住上一阵子。

结婚那天是悲喜交加,有哭婚之俗,结婚第一天也有棒打和抹黑的有趣活动,反正挺隆重。

人生婚礼重要,葬礼也重要。

黎族人觉得鬼魂无处不在且怕鬼魂害人,所以用独木棺土葬死者,且并不筑坟立碑祭扫。

黎族的风俗习惯篇二黎族主要聚居在中国南部海南省五指山区,地处亚热带,风光秀丽,景色迷人。

“雷公根”是一种黎族同胞经常食用的野菜,与河里的小鱼虾或肉骨同煮,是极为可口的佳肴;“雷公根”也可药用,能消炎解毒。

“南杀”是黎族同胞过去常吃的小菜,但“南杀”制作的卫生条件不易掌握,现已很少制作和食用了。

“祥”是黎族的风味佳肴,只有在节庆或贵客登门时才能吃到,有“鱼茶”和“肉茶”两种。

黎族文化资料

黎族文化资料

黎族文化
黎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海南岛和广东省的一些地区。

他们拥
有悠久而独特的文化,其中包含着丰富多彩的传统和习俗。

语言和文字
黎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是一种与汉语完全不同的语言。


然黎族没有自己的文字系统,但他们借鉴了汉字,并根据自己的语音系统创造了一些汉字表音符号。

这种符号被称为“黎文”。

婚俗
黎族的婚俗十分独特。

在黎族社会中,男女之间的婚姻多由父母和长辈包办。

在结婚仪式上,男女双方要互扎发饰、喝交杯酒,以示新婚之喜。

此外,黎族的新娘子通常会身着锦袍,头戴银质饰品,美艳动人。

饮食
黎族人以米饭为主食,同时也喜欢食用猪肉、牛肉、鱼类等。

此外,他们还有
一些独特的传统美食,如“黎苗肉”、“黎黑猪”等,口味独特,让人回味无穷。

舞蹈
黎族舞蹈是黎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黎族舞蹈多以庆祝丰收、祈福为主题,舞姿矫健、优美,富有激情与活力。

在黎族的节日庆典中,人们常常会跳起欢快的舞蹈,营造出热闹喜庆的氛围。

服饰
黎族服饰以色彩绚丽、图案精美而著称。

黎族男性通常穿着白色或蓝色的长袍,头戴斗笠,脚踩草鞋;而女性则多身着色彩明艳的长袍,佩戴各式珠宝饰品,整体造型华丽而富有特色。

总的来说,黎族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中的一朵瑰丽之花,它的独特性和丰富多
彩的内容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希望更多人可以了解和尊重这一美丽而神秘的文化。

黎族风情介绍

黎族风情介绍

Thank you
画于脸部两颊的双线点纹、几何线纹、泉 源纹等,称为“福魂”图案;画于上唇的 纹,称为“吉利”图案 ,另外还有“多福” 图案 ,“保平安”图案
正在逐渐消失,年青女子几乎不再去纹身, 手艺也已在失传。目前在世的纹身妇女有 2000人左右,年纪最大的90多岁,最年轻 的也约70岁,她们去世后,黎族妇女文身 历史也将划上句号。
黎族美味
竹筒香饭 竹筒香饭,是黎族一种颇具特色的野炊。 竹筒香饭是用粉竹或山竹的一节,装进适 量的米和水(大约一份米二份水),放在火堆 里烧熟,用餐时破开竹筒取出干饭,便是 有名的竹筒香饭。
黎族特色
纹身
黎家人纹身习俗自古以来都有定制,因为 他们把纹身看成民族的标志。如果生时不 纹身绣面纹上本家或本支系的特定标志, 死后则祖先因子孙繁多,难以遍观尽袒。
独树一帜—黎族
黎约114万人,是3000多年前 就开始由大陆来到海南岛的原 始居民,现大多居住在海南岛 中南部山区。
黎族的居住
船形屋,黎族代表性 的住宅,竹木结构的 干栏式建筑,因屋形 似覆舟而得名,有高 架式和铺地式两种, 是黎族最古老的住宅 建筑。
独创乐器
黎族乐器不少于40种,传统乐器主要有: 独木鼓、叮咚木、口弓、哩咧、哔哒、口 拜、鼻箫、灼吧等八大件。 最能传情是鼻箫 鼻箫是黎族极具特色的气鸣乐器,因用鼻 孔吹奏而得名。
竹竿舞
竹竿舞
“跳竹竿”是黎族最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 间舞蹈之一,也叫“打竹舞”。
黎族三月三
黎族三月三节(农历三月初三)是黎族最 盛大的民间传统节日,也是黎族青年的美 好日子,又称爱情节、谈爱日 。

黎族风俗习惯

黎族风俗习惯

黎族风俗习惯(俄查村是目前海南黎村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形态最原始的黎族聚居的村落。

)自唐朝开始,黎族和岭南其他民族一起被泛称为“里”、“蛮”、“俚”、“僚”等。

“黎”这一专有族称始于唐末,到宋代才固下来。

黎族也是中国岭南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琼中县、白沙县、昌江县、东方市、乐东县、陵水县、保亭县、五指山市、三亚市等七县二市之内,其余散居在海南省的万宁、屯昌、琼海、澄迈、儋州、定安等市县。

以农业为主,妇女精于纺织,“黎锦”、“黎单”闻名于世。

黎族没有形成统一的宗教信仰,各地均以祖先崇拜为主,也有自然崇拜,个别地区还残留着氏族图腾崇拜的痕迹。

黎族信鬼,特别是祖先鬼,祭祖先是黎族的重要宗教活动,以求祖先保家人平安。

黎族人以前为追念黎母繁衍黎人的伟绩,并告诫后人,女子绣面、纹身是祖先定下来的规矩,女人若不绣面、纹身,死后先祖不相认。

当然,这种习俗已基本消失,仅在偏僻地区能够见到。

黎族有语言无文字。

黎语属汉藏语系的一种语言,不同地区方言不同。

在接近汉族的地区和各民族杂居的地方,黎族群众一般都能讲汉语(指海南方言)、苗语等,同时黎语也吸收了不少汉语的词汇,尤其是解放后吸收的有关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新词汇就更多了。

黎族没有本民族文字,建国后逐渐通用汉文。

黎族人民在千百年来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根据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建筑材料及技术水平,因地制宜地创造了黎族传统独具特色的居住房屋--船形屋,它是以茅草为盖、竹木为架的简易茅草屋。

它是黎族人民传统智慧的结晶。

传统船形屋的构造,是以格木、竹子、红白藤和茅草为建筑材料,房屋的骨架用竹木构成,十分原始和简单。

它属于传统的竹木结构建筑。

黎族茅草屋主要有两种样式。

它们为船形屋和金字形屋。

船形屋有高架船形屋与低架(落地式)船形屋之分。

外形象船篷,拱形状。

用红、白藤扎架,上盖茅草或葵叶。

金字形屋以树干作为支架,竹干编墙,再糊稻草泥抹墙。

房屋的大小一般由人口或经济能力来决定。

黎族民俗的传统特色

黎族民俗的传统特色

黎族民俗的传统特色黎族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在漫长的岁月里,黎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这些文化深深地烙印在黎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他们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

一、服饰文化黎族服饰是海南岛最具特色的民俗之一。

黎族妇女善于纺织和染织,她们的服饰色彩斑斓,图案精美,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黎族服饰分为上衣、下裤、围裙和头巾,以麻、棉、毛为原料,做工精细,独具匠心。

上衣多为无领对襟短袖,下裤多为宽松的长裤,围裙则多以红、黄、绿等鲜艳色彩制成,上面绣有各种花纹和图案。

黎族妇女的头巾更是独具特色,通常用五颜六色的细丝线编织而成,形状各异,色彩斑斓。

黎族男子的服饰也别具一格,他们通常穿着宽松的长裤和短袖上衣,上衣多为黑色或蓝色,衣领和袖口有彩色的图案。

二、饮食文化黎族的饮食文化也是非常独特的。

黎族人民以稻米为主食,喜欢食用各种热带水果和海鲜。

他们善于烹饪,擅长制作各种美味的菜肴。

其中最有名的要数“黎家酸菜鱼”了,这道菜选用新鲜的鱼肉和黎家自制的酸菜一起烹制而成,酸爽可口,鲜美无比。

此外,黎族人民还善于酿酒,他们用山兰糯米和天然的泉水酿制而成的米酒醇厚甘甜,是黎家人的待客佳品。

三、居住文化黎族的居住文化也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他们居住在自家的船形屋内,这种船形屋既是他们的居所,也是他们的活动场所。

船形屋设计独特,冬暖夏凉,非常适合海南岛的气候环境。

在黎族的村庄里,房屋排列有序,周围种满了各种热带植物和花卉,整个村庄环境优美,充满了浓厚的田园气息。

四、音乐舞蹈文化黎族的音乐舞蹈文化也是非常丰富的。

黎族的民间音乐风格独特,旋律优美,常常以歌唱爱情、生活和劳动为主。

他们的舞蹈更是丰富多彩,既有欢快的广场舞,也有优美的民族舞。

其中最具特色的要数“打柴舞”了,这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舞者手持柴棒,边跳边唱,动作简单而富有节奏感,深受人们的喜爱。

五、民间工艺文化黎族的民间工艺文化也是非常有名的。

黎族特色,讲3分钟

黎族特色,讲3分钟

黎族特色,讲3分钟
黎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海南岛中部和西部的山区。

他们有着独特的文化和传统,让人们为之着迷。

首先,黎族的服饰和民俗文化是他们的独特特色之一。

黎族人民喜欢穿着色彩艳丽、图案精美的传统服饰,女性常常戴着花环,身着彩色的长裙,而男性则喜欢穿着宽松的长衫和裤子。

在节日和重要场合,他们还会进行传统的歌舞表演,展示出优美的舞蹈和动人的歌曲,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独特的文化世界中。

其次,黎族的饮食文化也是其特色之一。

黎族人民以米饭为主食,擅长用新鲜的海鲜和山珍烹饪各种美味佳肴,尤其以椰子、海南黎族酸辣粉、黎族酸汤鱼等美食闻名。

此外,黎族人还有独特的饮食习惯和礼仪,如用竹筷吃饭、用椰壳盛酒等,这些都体现了他们对美食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最后,黎族的民间艺术和手工艺也是其独特特色之一。

黎族人民擅长编织竹篮、编织草帽、制作陶器等手工艺品,这些手工艺品不仅在生活中发挥着实用功能,更是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此外,黎族人还有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艺术,如木偶
戏、竹竿舞、腰鼓舞等,这些艺术形式不仅丰富了他们的生活,也为世人展示了他们独特的文化魅力。

总之,黎族是一个充满独特魅力的民族,他们的服饰、饮食、民俗文化以及民间艺术和手工艺无不展现出他们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让人们为之着迷。

希望我们能够更多地了解和关注这个美丽而神秘的民族,共同传承和弘扬黎族的文化传统。

黎族风俗习惯建筑服饰饮食介绍探索黎族文化之美课件PPT

黎族风俗习惯建筑服饰饮食介绍探索黎族文化之美课件PPT

黎 族
民族文化介绍
第四章节
山兰糯米含有极为丰富的营养,是黎族先民在长 期的农耕生活实践中、根据海南独特的自然生态 环境,筛选培植出来的适宜在山地刀耕火种的旱 稻品种。这里没有任何的污染,山泉水流入河中, 河水清澈而甘甜,把山兰糯米装入竹筒后,再往 竹筒里灌入适量的清水,用芭蕉叶封口,就可以 烤制竹筒饭了。 将小鱼小虾清洗干净后,一条条的装入竹筒里, 除了适量的食盐以外,竹筒里没有放入任何的调 味料,当小鱼小虾占据竹筒二分之一左右的空间 时,把竹筒里灌满水,不用封口,立在火堆边烘 烤。这就是黎家竹筒鱼。
黎 族
民族文化介绍
01 地理分布与由来 02 黎族风俗和习惯 03 特色建筑及服饰 04 民族的饮食文化
黎 族
民族文化介绍
第一章节
黎 族
黎族,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黎 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 支。大多数黎族人都能兼说汉语, 过去黎族没有本民族文通用汉文, 1957年在党和政府帮助下创制了 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黎文,信仰 仍处在原始宗教阶段。
名族服饰
01 黎族服饰是黎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
独特的民族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黎族的传统服饰以纺、染、织、绣四大工艺 为基础,主要使用海岛棉、麻、木棉、树皮 纤维和蚕丝等材料制作。黎族服饰的款式和 颜色因地区和方言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02 黎族女性传统服饰通常包括一件称为“泥飞”
的长袖圆领上衣,衣襟敞开,下端呈圆弧形, 上衣常绣有精美的图案,如凤凰、鱼、狗等, 以及一条紧身短筒裙,裙子的合口褶设在前 面,妇女们还会佩戴各种饰物,如白绿两色 珠串连成的套边、彩色珠串、银钗、银链、 银项圈、珠铃、银圈等。
名族服饰
03 黎族男性传统服饰则包括一对襟无
领的上衣和长裤,缠头巾并插雉翎, 上衣通常是黑色或蓝色的平领,袖 口上绣有白色花纹,背后有一道横 条花纹,下身着色彩艳丽的花筒裙, 裙子的合口褶设在前面,男子还会 佩戴各种银饰,如银圈等。

特色文化之旅探索海南黎族文化与民族风情

特色文化之旅探索海南黎族文化与民族风情

特色文化之旅探索海南黎族文化与民族风情海南岛是中国的旅游胜地,也被称为中国的热带天堂。

海南岛不仅有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地理环境,还有多元文化的历史和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

其中,黎族文化是海南岛独特的一部分,拥有广泛的影响和深厚的历史积淀。

因此,从事特色文化之旅的探索海南黎族文化与民族风情,对于了解中国多元化和博大精深的民族历史、文化和传统非常有益。

一、海南黎族文化的历史溯源黎族是当地最具特色的原住民族之一,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约3000年前。

很早以前,黎族人就在海南岛上定居,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居住、生产、生活习俗和文化传承体系。

黎族文化基于他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如酿酒、种植、捕鱼、狩猎和手工艺制作。

黎族人以他们独特的服装、音乐、舞蹈和习俗而闻名于世。

二、黎族文化中的传统民俗活动黎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海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黎族文化以其丰富和多样的民俗活动而著称。

每年,黎族人会在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和农历十月的“三好节”等传统节日举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

此外,人们还会通过婚礼、葬礼、祭祖和丰收等各种活动来表达他们的文化、信仰和传统。

这些传统民俗活动展示了黎族人民的独特价值观、伦理道德和生产方式。

三、黎族民族音乐、舞蹈和手工艺黎族音乐和舞蹈是当地文化的标志性元素,如“三声簧管”、“三弦月琴”等。

这些音乐和舞蹈表达了黎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信仰。

同时,黎族人还以手工艺为生。

这些手工艺品包括纺织品、编织品、绣品、家居用品、木雕等。

他们的手工艺品富有民族特色,以纯手工制作、原料自然无害为特色,很受游客欢迎。

旅游业已成为当地的主要产业之一。

黑橄榄、云雾海南珍珠这种地方特产也非常受欢迎。

四、黎族文化的现代传承与保护外部环境的变化已经对黎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为了保护和传承黎族文化,当地政府和社区组织采取了一些有力的措施。

其中,政府采取的措施包括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加强文化展览和宣传、培养文化创新和创新领域的人才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南黎族风情学校:海口市第一中学班级:高一(3)课题小组:组长:陈琳组员:陈琳倪文婷梁振喜指导老师:张明勇一、课题背景黎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舞蹈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在其他民族中也是不多见的。

黎族舞蹈主要起源于他们自己的生活、生产活动及特有的自然崇拜和宗教文化观念表现。

不论是舞台上所表现的内容形式,还是黎族民间固有的那些原始表演形式,无不与他们自身的生活环境有着极其密切的互为作用的联系。

二、研究目的了解黎族的背景文化,增进见识。

三、研究过程1、收集资料;2、整理资料;3、走进黎族四、研究方法1、走进黎族;2、阅读有关黎族书刊;3、访问有关专家。

五、研究成果黎族舞蹈黎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舞蹈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在其他民族中也是不多见的。

黎族舞蹈主要起源于他们自己的生活、生产活动及特有的自然崇拜和宗教文化观念表现。

不论是舞台上所表现的内容形式,还是黎族民间固有的那些原始表演形式,无不与他们自身的生活环境有着极其密切的互为作用的联系。

黎族的舞蹈按其来源分主要可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反映祭祀祖先和企求平安的舞蹈,如《跳娘舞》、《跳鬼舞》、《老古舞》、《平安舞》、《打柴舞》、《钱铃双刀舞》等。

这类舞蹈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在远古时代,“伏居深山,质直犷悍”的黎族先民们,由于低下的物质生产水平而形成的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足,也幻想通过舞蹈起巫术和祈求的作用,达到某种目的的实现。

这类舞蹈节奏相对黎族其它舞蹈来说较慢,其形式主要有年舞、罗鼓舞、祝福舞、打碗舞、捉鬼舞等。

由于黎族人民世代生活在山高林茂的山区,为了获取生活资料,不得不“以木为弓,以竹为弦”打猎为生,这就要求黎民能跑善跳,腾挪自如。

在训练、强化这种技能的过程中,形成了第二类生活舞蹈,有《清音舞》、《钱串舞》、《打柴舞》等,其中《打柴舞》因动作健美,气氛热烈,经过历代的流传,已经成为黎族舞蹈中最有特色的一支!打柴舞在民间叫跳柴,黎语称“转涉”、“卡咯”。

跳时,在平地平行摆开两根竹竿,其上横架若干根竹竿,打柴者(通常为女性)相对跪地,双手持竿末端,按一定的节拍将手中竹竿和地上竹竿相互叩击,发出清脆的乐声,一群“跳柴”者在竹竿分合的空隙中,敏捷地前进后退,轻松自如地表演各种动作,趣味盎然。

其间有些善跳的小伙子,还会因其机灵敏捷、和应自如而博得打柴姑娘的青睐。

黎族舞蹈第三类主要是来自劳动方式的演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黎族姑娘的《舂米舞》。

与粗犷剽悍的男子形式成鲜明对比,舂米舞反应了黎家女性的勤劳、温顺和柔韧。

通常以两人舂米为多。

舞时两人相对站立,一人是右腿弓步站立的舂米动作;另一人则是以双足平立、腿膝时曲时直地做舂米动作。

当其中的一人往木臼里舂米时,另一人便举起舂杆撞击臼边;有的则用舂杆往木臼内舂一两下,提舂杆时,在臼边撞击一下或数下;有的却在臼外撞击。

总之,要同时响起两种声音不同却不节奏同一的音律,使舂米声和撞击木臼声,形成和谐和有趣的“咕--叱!咕叱!咕叱!咕叱咕咕叱叱叱!咕咕叱叱!咕咕叱!”声。

若在高山的大榕树下,这舂米的响声可随山风传上三五里之遥。

流放海南三年的宋代大文学家苏轼1100年遇赦北归之际,黎族父老乡亲以"黎歌蛮舞祝公归"。

苏学士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忙写诗寄给儿子,记录了当时的情景和感受:"蛮舞与黎歌,余音犹杳杳"。

可见海南黎乡歌舞,给出生在四川眉山的诗人,留下了多么难忘的印象!黎族舞蹈起源于他们自己的生活、生产活动发及特有的自然崇拜和宗教文化观念。

较为著名黎族民间舞蹈是跳柴,黎语称"转涉"、"卡咯";也叫跳竹竿。

跳时,人们在晒谷场或山坡的地坪平行摆开两条小腿般粗的四方木(桁条)或圆木,其客观存在横架上若干条手腕般粗的圆木条或竹竿。

打柴者相对面双手各执着一根圆木条的尾端,按一致的节律将圆木条与四方木、圆木条与圆木条相互叩击,故称"条柴"。

它有三种打的姿态:坐、蹲、站。

这三种打法一种比一种显得复杂多变,逐渐推向"打柴"。

的高潮,在有规律、有节奏的叩击声里,跳"柴"者在圆木条分合的瞬间空隙吵但要敏捷地进进退退,而且要相当自然潇洒地做各种优美的动作,此称"跳柴"。

舂米舞,反映了黎家人的日常生活中,舂米也是舞。

以四人舂米为例,相对站立舂米的两人是右腿弓步站立的舂米动作;另一对是以双足平立、腿膝时曲时直地舂米动作当其中的一对往木臼里舂米时,另一对便举起舂杆撞击臼边;有的则用舂杆往木臼内舂一两下,提舂杆时,在臼边撞击一下或数下;有的却在臼外撞击。

使舂米声和撞击木臼声形成和谐和有趣的"咕--叱!咕叱!咕叱!咕叱咕咕叱叱叱!咕咕叱叱!咕咕叱!"声。

黎妇们轻快的舂米动作呈现健美的舞蹈姿态。

这个舞蹈与我国台湾省高山族的民间舞"杵乐",很是相似。

在黎族聚居的三亚、陵水一带流行“椰壳舞”,很富于椰岛情调和风味。

它是将若干个椰子壳对半锯开,顶部和底部分别穿孔,并用椰叶分别系牢顶和底的两头。

舞者双脚趾挟着椰叶,脚踩底部半边的椰壳(类似踩高跷),双手则仞着顶部半边的椰壳,然后按一致的节奏型的拍打,又可自由变换各种队形和图形。

椰壳互敲成清脆响声,充满黎家乡村气息,极富儿童情趣,很适宜少年儿童们的表演。

解放后,黎族传统的文化艺术得到了继承和发展,不少文艺工作者根据黎族传统舞蹈加工、改编和创作的《打柴舞》、《碗舞》、《三月三》、《半边裙子》、《五朵红云》和《草笠舞》等,以其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点,在全国文艺汇演中被评为优秀节目,其中的《三月三》在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出,得到国际好评;《草笠舞》在第八届世界青年联欢民间舞蹈比赛中获金质奖章,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黎族歌谣黎乡素有歌海之称。

黎族民歌,浑厚朴实、琅琅上口,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

黎族歌谣是一朵绚丽的艺术之花,黎族人民男女老少都爱唱歌。

黎族歌谣分为民歌和民谣两种。

民谣是用黎语和韵调吟唱的,多为传统的古典黎歌,一般是5个音节一句,但每首没有固定的句数,小调之类大体以四句为一首的较多。

黎族民谣多是独唱、对唱,用黎特有的民乐伴奏,往往和音乐、舞蹈连在一起,歌谱曲,曲载歌,三者一体,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古风,讲究节奏韵律,易于上口传颂。

黎族的民歌是用海南方言和黎族韵调唱的,它是随着黎族社会的发展和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派生出来的新黎歌。

一般七言一句,四句为一首,称为"四句歌仔"。

较长的叙事诗即四句一节,多节续唱下去。

除了独唱、对唱之外,还有齐虽、轮唱、合唱,并有乐器伴奏。

黎族歌谣关于采用赋、比、兴的手法,想象丰富,比喻贴切,语言形象,结构严谨,意境深远,生动活泼。

情歌在黎族民歌中为数较多,是黎族民歌中精湛的珍品。

黎族人民吟唱歌谣,主要在喜庆的日子里,如建新房、举行婚礼、节日戏会、访亲会友等场合,一般是男女对唱,往往唱到天明。

尤其是每年的"三月三"这个黎族传统佳节,青年男女聚会在山间坡野,以歌为媒,交流感情,吐倾爱意,寻找情侣。

平时在生产劳动中,也因兴趣之所至引吭高歌,直抒情怀。

在一些家族性的庆典上,德高望重的长者,也常常即席吟唱包罗万象的"经典"性黎歌,这种吟唱通霄达旦。

在革命战争时期,黎族歌谣又有新的发展。

它以革命的内容和昂扬的格调,取代了原来歌谣中的落后、消极部分和如泣如诉的吟叹,成为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战斗武器。

如《五指山上五条河》,坚定乐观的情绪,欣喜深情的唱词,表达了黎族人民坚强的革命信念,听后使人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黎族歌手层出不穷,成批涌现,最知名的有符其贤和王(女不)大。

符其贤被吸收到广东民族歌舞团当专业歌唱家,曾到过全国20多个省市演唱100多首黎族民歌,还到过国外演唱,轰动世界歌坛,他的黎族民歌被中国唱片社灌制唱片,王(女不)大曾在县、省、全国民歌演唱会上屡次获奖,《叫侬唱歌侬就唱》这首黎族民歌的歌词歌曲是她自己创作的,曾在省和中央广播电台播放,受到听众热烈的赞赏。

黎族歌谣,以其内容丰富的歌词配以形式多样的曲调,有优美抒情的,也有激昂高亢的,它反映了黎族人民淳朴、乐观、耿直和刚毅的性格。

黎族的稻择海南岛五指山区的黎族同胞,解放前居住分布各深山岭峒的相当部分人,靠垦荒地种旱稻和其它作物过活,那时到黎村的人,常见村旁宅地边或园里的木架上挂有似排墙竖着的金黄稻谷,它就是黎族同胞从刀耕火种的山兰园中用手捻的山兰稻把,为便收拾管理则按自己居住的条件常用这种木架,也就俗称的稻择存放,是人们通过生产和管理的实践用的简易放粮方法,它成为这里的传统习惯。

山兰属于晚稻,每当秋收前主人对收割存放就有打算,是边割边担回家放还是在本院放,经过考虑定好后才选建稻择的地方。

稻择是用10厘米左右大,3米左右长的优质木桩,按需宽度相距2米安桩一枝,用4厘米左右大的木条或竹杆横缚在木桩上成为梯形架,宽度的横木缚多少层是根据当年的收成而定。

建稻择的场地有建林旁宅边的,也有建在本院里的,不论在哪里建都应有阳光照射,通风透风,易于去湿,所以,有些稻把用时只脱粒晒一晒就可磨米,存放稻择的稻把有长期的,也有临时存放的,这与定居或不定居有关,放上稻择的稻把有边割边放的,也有分段放的,上择时排列要整齐,稻尾向下,使雨淋或山雾也泼不进去,长期存放的稻择要在收割完毕后,在架顶上盖上茅草夹或葵叶,防止雨水内淋,临时存放的就在收割先后移放固定的稻择或入仓。

稻择是黎族的古传谷仓,有互不侵犯的传统习惯,无论建在村旁宅边,还是山兰园里的都很安全,这也与它在民间的流传有关。

传说如谁偷窃人家稻择或粮仓的谷子已被地知天见,终有一天不被雷打死就是落水死,到头来终归害了自己,就这样黎民养成谁也不侵犯谁家财物的传统风尚。

解放后,黎民不断改善了生产和管理的条件,原来存放稻谷的稻择就被各类仓库代替了。

黎族的“三月三”“三月三”是黎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人们称它为谈爱日。

关于它的来历,有个美丽的传说故事。

据说很久以前,七指岭地区遇到罕见的大旱,人们度日如年。

一天清早,一个名叫亚银的年青人告诉大家,说他梦见一只百灵鸟,要想摆脱这场灾难,必须爬上五指山的顶峰,吹起鼻箫诱捕它。

亚银自告奋勇地登上五指山山顶峰,他在山顶上吹起他心爱的鼻箫。

一直吹了三天三夜,一只百灵鸟才从幽谷中飞来,亚银赶忙追捕,他追过一座山岗,最后亚银定神一看,百灵鸟变成了一位非常漂亮的黎族姑娘。

姑娘答应跟亚银到人间解救灾难。

旱灾解除后,未想到却触怒了峒主。

他派家丁把百灵姑娘捉去,这时亚银赶来,他俩躲进一个山峒里,峒主命令家丁用火烧到山洞时忽然乌云滚滚、雷声大作、石裂山崩,把万恶的峒主和他的家丁全压死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