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导师——孔子》教学设计高品质版
孔子拜师精品教学设计

孔子拜师精品教学设计孔子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倡“中庸之道”和儒家的核心思想:“仁、义、礼、智、信”。
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乃至现代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份关于孔子拜师的精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孔子拜师的经历及其教育思想。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尊重师长、尊重传统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向往优秀师长的教育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深入了解孔子拜师的背景、经过和影响,并能理解其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并通过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教学内容】1. 孔子的生平介绍:了解孔子的出生地、家庭背景和他创立儒家学派的重要意义。
2. 孔子拜师的经历:介绍孔子学习的师傅和他们对孔子教育的影响。
3. 孔子的教育思想:详细解读孔子的教育思想,包括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强调礼制、崇尚学习及身教重于言教等。
【四、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PPT、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辅助教学,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孔子的生平和教育思想。
2. 小组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完成一些任务,如分析孔子拜师经历中的重要环节,讨论孔子的教育思想并展示给全班。
3. 讲述教学法:教师通过生动的讲述,结合历史故事和生活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问答或展示一些与孔子有关的图片来激发学生对孔子的兴趣,并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好的老师”。
2. 学习任务一:学生观看一个短视频,了解孔子的生平及他拜师的经历,随后分享学到的新知识。
3. 学习任务二: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师傅,了解他们对孔子的教育影响,并结合教材资料进行介绍和讨论。
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4. 学习任务三:教师讲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并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析孔子教育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孔子》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孔子》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孔子》教案教学设计1教案概述:本次课程将从《孔子》这本小说中,选取其中的几个片段作为教学素材,分别从人物形象、文化背景与价值观三个角度进行深入解读,并通过多种方式,如阅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进行教学,从而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孔子的思想及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1、理解孔子的思想及其影响。
2、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
3、培养学生多元思维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孔子的人物形象通过阅读小说中反映孔子人物形象的片段,比如孔子与弟子们的关系、孔子面对权贵抱持的态度等,从中了解孔子的为人处世之道。
2、孔子的文化背景探究孔子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通过对比当时和现代社会的不同,反思孔子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和影响。
3、孔子的价值观念比较孔子的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的异同,如“仁爱”、“忠诚”、“孝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分析其价值意义和实践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1、阅读分析法通过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小说中与孔子有关的片段,帮助学生了解孔子人物形象及其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2、分组探究法将学生分成小组,分别以孔子的文化背景、思想及其价值观为主题,进行探究和研讨,并向全班呈现自己的研究成果,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合作。
3、思维导图法通过学生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和整理所学内容,并与其他组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总结,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
4、小组合作设计法通过小组合作设计讨论活动,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多元思维,设计出符合孔子思想的实践方案,并向全班展示。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教师介绍《孔子》这本小说的主题及作者背景,引出本次课程的主题。
2、学习过程(1)阅读片段教师根据课程设计,为学生选择合适的小说片段,并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分析。
(2)分组探究为学生分成小组,并要求每个小组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展开探究和议论,并撰写文字报告和演示PPT。
2023最新-《孔子拜师》教学设计最新10篇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最新10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下是勤劳的小编帮家人们收集的《孔子拜师》教学设计最新10篇,仅供借鉴。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运用查字典、联系生活和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教学难点: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学无止境,为人要谦逊大度、真诚无私。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指名读,纠正字音。
指名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二、精读品悟孔子怎样拜师?出示: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1、自由读读句子,谈谈体会到一个怎样的孔子?2、能说说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板书词语: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3、出示地图:指出曲阜和洛阳的位置。
4、理解词语“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
想象:曲阜和洛阳上千里的路途中,孔子渴了喝______,饿了吃______,累了就______,天黑了,住在______,用书上的词语概括,就是——风餐露宿;孔子白天忙着赶路,为了早一点走到洛阳,有时候晚上还要______,用一个词来描述,就是——日夜兼程:孔子到了洛阳,他的脸上______,衣服上______,鞋子______,孔子这副样子,用下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就是——风尘仆仆。
引读词语:此去上千里,孔子也许从春暖花开的季节一直走到了炎炎夏日,一路上,他——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此去上千里,孔子也许从硕果累累的秋天一直走到了寒风凛冽的严冬,一路上,他——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伟大的先人第1课时至圣教师孔子教案新人教版

4. 行为习惯:在学习行为习惯方面,五年级的学生有的学习习惯较好,能够认真听讲、积极发言;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容易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从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 实验器材:本节课不涉及实验内容,因此无需准备实验器材。
4. 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如设置分组讨论区,以便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中进行讨论和交流;同时,还可以设置实验操作台,以便进行实验教学。此外,还可以将教室布置得简洁、舒适,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氛围。
5. 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多媒体播放设备等教学工具,以便教师能够顺利进行课堂教学。
3. 情感态度:学生对孔子的事迹和思想产生敬佩之情,对我国传统文化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他们能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人生观,培养良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4. 行为习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他们能够按时完成作业,认真听讲,主动与同学讨论问题,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孔子的事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新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品德与社会《杰出的智者孔子》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品德与社会《杰出的智者孔子》第一章: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孔子的时代背景。
引发学生对孔子及其思想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春秋时期的社会背景。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出现对历史的影响。
1.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春秋时期的社会场景。
引导学生讨论孔子的出现对当时社会的意义。
第二章:孔子的生平2.1 教学目标:了解孔子的家庭背景、生平事迹和重要经历。
理解孔子的人生哲学和对教育的贡献。
2.2 教学内容:介绍孔子的出生和家庭背景。
讲述孔子的重要经历和思想发展。
2.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故事形式讲述孔子的生平。
学生分组讨论孔子的人生哲学和对教育的贡献。
第三章:孔子的思想3.1 教学目标:理解孔子的核心思想,如仁、义、礼、智、信等。
分析孔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介绍孔子的思想体系,重点讲解仁、义、礼、智、信等概念。
分析孔子思想在历史中的传承和发展。
3.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孔子的思想概念,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学生分组讨论孔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第四章:孔子的教育观念4.1 教学目标:了解孔子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分析孔子教育观念对后世教育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介绍孔子的教育观念,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分析孔子教育观念在后世教育中的体现。
4.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孔子的教育观念,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学生分组讨论孔子教育观念对后世教育的影响。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总结孔子的生平、思想和教育观念。
激发学生对孔子研究的兴趣和热情。
5.2 教学内容: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孔子的生平、思想和教育观念。
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孔子的影响。
5.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回答拓展问题。
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孔子研究的拓展阅读。
第六章:孔子的言行举止6.1 教学目标:了解孔子日常的言行举止。
分析孔子言行背后的哲学思想。
6.2 教学内容:讲述孔子的日常生活和言行举止。
孔子拜师优秀教学设计

孔子拜师优秀教学设计导言: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的思想和教学理念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拜师求学的经历是他教育观念形成的关键之一。
本文将探讨孔子拜师优秀教学设计的特点和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一、背景介绍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早年聪明好学,对于古代经典文化有着深厚的理解和兴趣。
在求学的过程中,他拜师学习了诸多名师,如鲁国的老子聃、曾子、颜回等。
通过多年的学习和反思,孔子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方法。
二、优秀教学设计的特点1. 知识引导孔子的教学方法非常注重知识的引导。
他通过启发式的问答、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将知识灌输变为知识引导,使学生能够主动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孔子在《论语》中的一句名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恰恰说明了他对于学生主动学习和问问题的重视。
2. 德育教育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他认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要比学术水平更重要。
在他的教学设计中,他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他的教育方法强调学生的自律与自我约束,使他们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3. 实践教学孔子倡导实际教学,他认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高效的学习方式。
他教学的重点是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际操作和应用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他经常引导学生实地考察、实践操作,帮助他们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4. 个性化教学孔子的教育方法十分注重个性差异。
他坚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能力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
他注重发现和培养每个学生的优点和特长,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三、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孔子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孔子注重知识引导的教育方法在今天的教育中仍然非常重要。
课堂教学应该更注重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引导他们主动探索,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其次,德育教育在现代社会也十分重要。
现代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发展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人生的导师——孔子》ppt课件2全面版

五、解析重点语句: “恒惑德之未修,学之未讲”
孔子经常为自己没有修养完美的德 行,没有很好地进行讲学而感到困惑。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君子安于穷困,小人遇到穷困就会 胡作非为了。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明白大义,小人懂得私利。 ( 喻:明白,懂得。)
六、解析课文,讨论研讨精神实质。
学习、劳作(仓库出纳、牛倌)
从政(到鲁、齐做过小官,还一
度任鲁司寇)
周游讲学,完成孔子学说 卒(死)
四、回顾课文思路及段落划分。
一、(第1—2自然段):简述孔子生平。概括 孔子的主要特征——“一生求学进取境界不断 提高的历程。”
二、(第3—6自然段):孔子对我们的人生指 导。
三、(第7自然段):总结全文。“孔子这样的 人,的确有资格做万事的师表。”
以上这些语句及词语说明
了孔子为了理想“不舍恒心”, 一生进取,终身追求的精神实 质。
、写法分析
课文最后一段孔子自评的 话贯穿全文,那么最后一句话 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孔子是 一个伟大的人物,有很多内容 可写,为什么作者只写了与这 句话有关的内容?
最后一句(一段)是全文的总结,
也是孔子的精髓所在。孔子是一位伟 大的历史人物,可以介绍的材料很多, 要在有限的篇幅内介绍他,作者必须 围绕一个主旨选取材料,并有机地组 织安排材料。以集中的材料,突出人 物的主要特征,如果面面俱到,反而 给人的印象不深刻。
(一)“其为人也,学道不倦, 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是孔子对自己的评 价,你能从课文中找出与这句话相 对应的内容吗?
1、学道不倦—— 无论什么事,都做的非常之好。他特别好学,……所以博
闻多能。(第1自然段) 2、诲人不厌—— A、 孔子从自己的切身经验中 感到……诲人不倦。(3)
《孔子拜师》优秀教学设计(优秀4篇)

《孔子拜师》优秀教学设计(优秀4篇)课文《孔子拜师》的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准确地认读“兼”等7个生字,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等方式,理解“远近闻名、渊博、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学无止境””等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了解孔子的求学经过。
3、学会用抓重点词句的方法理解、感悟孔子的品行。
教学重点: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品行。
教学难点:懂得学习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教学流程:课前三分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或名人。
一、学习单元导读:师:翻开课本66页,请大家一起把第五组的单元学习目标读一遍。
想想看,它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了吗?生:齐读。
师:读完过后,你们知道了它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了吗?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了解大思想家,了解神话故事??等。
生:我们要以自豪的心情阅读课文,感受传统文化的灿烂。
师: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在生活中,这些传统文化又是怎样体现的呢?现在让我们来认识这样一位古人。
(板书:孔子)二、走近孔子,略知孔子。
1、学生交流心目中的孔子。
2、读课后资料袋,进一步感受孔子形象。
3、教师小结:一个人能称为“家”不简单,孔子却同时誉为两个“家”:思想家和教育家,而且是“伟大的”,那就更了不起了。
孔子为什么会有如此成就呢,学了今天这篇课文可能会有所启发。
板书课题:孔子拜师三、走近课文,初步感知。
1、读题。
提示:“子”在这里读第三声,古代特指有学问的人。
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把课题读一遍,你们能从课题中想到什么吗?生:齐读课题《孔子拜师》问:孔子为什么拜师?孔子是怎样拜师的?孔子拜的是谁为师?师:同学们的这些疑问提得很好,抓住了文章的主题,那么我们现在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这篇课文,相信在我们学习过这篇文章过后,你们自然就明白了这些问题了。
首先,请同学们自读一边课文,并勾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语。
2、感知课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生的导师——孔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孔子一生求学进取、追求人生之道的历程。
2.学习孔子不舍恒心的精神品质。
3.了解介绍人物时既要抓住主要特征,又要融入作者情感的写法。
【教学重点】1.了解课文中所介绍的孔子生平。
2.积累孔子的名言,学习孔子不舍恒心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1.了解介绍人物时既要抓住主要特征,又要融入作者情感的写法。
2.文章思想内容的感知。
【教学方法】1.运用评点法,通过写及时感受理解孔子的人生魅力。
2.通过讨论、总结,让学生了解介绍人物的写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当今世界,在全球范围内,中国文化正被世界各国关注。
在许多国家兴起学习汉语的热潮,兴起了解中国文化的潮流。
在国外建立了许多“孔子学院”。
为什么这些传播中国文化的学院都以孔子命名呢?孔子是怎样一个人呢?在今天的课文中我们将了解到一些知识,也许会找到答案。
让我们学习复旦大学郜元宝先生的文章《人生的导师——孔子》。
二、作者简介郜元宝,男,汉族,1966年生于安徽铜陵,1982年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本科,1992年博士毕业,留校任教至今。
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现代汉语与中国新文学的关系史、鲁迅研究、西方美学和文艺思想。
三、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一)默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句子,同学讨论互助解决疑难,在句旁写出它的大概意思,并谈谈这些话对自己的启示。
例:“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的意为“我年轻时地位卑贱,因此能够从事很多低下的劳作”。
“恒惑德之未修,学之未讲”的意思是孔子经常为自己没有修养完美的德行、没有很好地进行讲学而感到困惑。
(二)层次结构1.本文介绍了孔子的人生简历,请你为他写一个简明履历表。
时间(年龄)主要经历公元前551年生于山东省曲阜县南3岁时丧父15岁—30岁学习、劳作(做过仓库出纳、牛倌)30岁—55岁从政(先后到鲁国、齐国做过几任小官,还一度任鲁司寇)55岁以后周游讲学,完成孔子学说公元前479年离开人世2.用第一段中的一句话概括孔子一生的历程。
明确:求学进取境界不断提高。
3.说说哪些段落谈到了孔子对我们的人生指导。
明确:文章的第3~6自然段。
这一部分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第3、4自然段,点出孔子是人生的导师。
第二层次为第5、6自然段,将孔子一生不舍恒心地追求精神与“人生导师”相结合,作简要的介绍。
4.课文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明确:总结全文。
5.小结本文是一篇文字纯朴、内涵丰富的介绍人物的文章。
整篇文章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简述孔子生平,概括孔子的主要特征——“一生求学进取境界不断提高”。
第二部分(第3~6自然段)这一部分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第3、4自然段,点出孔子是人生的导师。
第二层次为第5、6自然段,将孔子一生不舍恒心地追求精神与“人生导师”相结合,作简要的介绍。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总结全文。
(三)把握课文内容1.通过对孔子的生平的了解,你认识到他具有怎样的精神?明确:好学,所以博闻多能;勤奋刻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乐观积极等。
2.这样的孔子,你认为他能做人生的导师吗?为什么?结合课文谈一谈。
明确:孔子的经历给我们启迪,孔子的言行可以做我们人生的向导。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孔子出身低贱,但是能专心做事,并积极乐观地做好,实现人生价值,成为让人尊敬的人。
孔子敏而好学,一生求学进取境界不断提高,让我们认识到终身学习的重要。
孔子把讲学和个人的修养看得同样重要,一部薄薄的《论语》,其中充满了他善良、智慧的教诲。
这些大多是对人生的指导。
不同于西方古代的圣哲,孔子主要是对具体人生做出切实指教。
“孔子不是以单纯的学问教人,而是以全副的爱心教人。
”“就像一个蔼蔼长者面对面和我们倾心而谈似的。
”“这样的人,的确有资格做万世的师表。
”四、总结课文以简练的语言,条理清晰地介绍了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他是一位伟大的人生导师。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使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更加光辉绚丽。
第二课时一、导入从课文中我们能了解孔子的生平,孔子在他的一生中,给我们留下人生宝贵的财富。
那么在这些思想的珍宝中,什么才是孔子精神的实质呢?借助课文我们一起探讨。
二、讨论研讨(一)讨论精神实质1.“其为人也,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是孔子对自己的评价,你能从课文中找出与这句话相对应的内容吗?明确:学道不倦——无论什么事,都做得非常之好。
他特别好学,……所以博闻多能。
诲人不厌——如:孔子从自己的切身经验中感到人不学无以成材,无以用世,所以他好为人师,诲人不倦。
他说他“恒惑德之未修,学之未讲”,把讲学和个人的修养看得同样重要。
周游列国讲学;一生宣扬“仁”的学说;感到“吾道穷矣”,不知道自己的理想能否实现。
即使如此,他对学生,还是讲他自己“吾道一以贯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等。
发愤忘食——如:为实现“仁”的理想,孔子周游列国,居无定所,颠沛造次,历经困厄,别人说他“累累如丧家之犬”,他也无可奈何地承认“然哉,然哉”,但艰难险阻,并没有击垮他。
乐以忘忧——如:在路上遭围困,生命都受到威胁,孔子还弦歌不绝。
不知老之将至——如:从五十五岁一直到死,他都是周游列国,聚徒讲学。
2.以上这些语句的精神实质是什么?(引导:“不倦”、“不厌”、“忘食”、“忘忧”、“不知老”这些词语说明了什么——为了理想“不舍恒心”,一生进取,终身追求的精神实质)(二)写法分析1.由此看来,课文最后一段孔子自评的话是否贯穿全文?2.最后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孔子是一个伟大的人物,有很多内容可写,为什么作者只写了与这句话有关的内容。
明确:最后一句(或一段)是全文的总结,也是孔子的精髓所在。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可以介绍的材料很多,要在有限的篇幅内介绍他,作者必须围绕一个主旨选取材料,并有机地组织安排材料。
以集中的材料,突出人物的主要特征,如果面面俱到,给人的印象反而不深刻。
三、拓展延伸1.结合课文,感受孔子对人生的教导,从文中看孔子对人生有哪些切实指教呢?⑴孔子指导人生,重点在“仁”。
⑵孔子倡导“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
⑶孔子认为个人应该尽量发挥所学,为社会做贡献。
⑷孔子认为做人要讲究志气。
⑸孔子重视人的乐观精神。
⑹孔子认为要以“义”为标准决定取舍。
2.孔子的这些“具体人生的切实指教”从何而来?时隔2000多年,于今看来,是否仍有指导人生之功用?请联系实际,展开讨论,畅所欲言,谈谈各自的看法。
例如:人的一生应该是一个不断奋斗的过程,就像我们,将来要有一份工作,只有不断进取,才会不断进步,开拓新的天地,有所创新。
面对艰难险阻要时刻积极乐观面对人生,发挥自己所学,为社会作贡献,把每一份工作做好,实现自己最大价值。
3.文中说道:“正是有了孔子这位人生的导师,中国文化才雄踞世界,历久弥新。
”请同学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查阅相关资料,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课上练习1.孔子的名言,你能写出几条?2.文中运用了比较的写法,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3.做人要讲究志气,他说“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否则就失去了做人的基本品格。
他认为,“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当困厄时不夺其志,小人可就要乱来了!他表扬最心爱的弟子颜回,说他居陋巷,饭蔬食,尤不改其乐。
他的确重视人的乐观精神,在路上遭围困,生命都受到威胁,孔子还弦歌不绝。
他还教学生要以“义”为标准决定取舍,“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时时刻刻都想着如何使他的学生成为他理想中的人。
他那些教导,总是在具体的场合下脱口而出,并不是事先想好的一篇文章,届时宣读。
孔子——以单纯的学问教人,——以全副的爱心教人。
他的话,因为都是从他切身经验中体会出来的,所以看似平凡,却无不蕴含着人生的至情至理,千载以下,仍让人感到生动、真切,就像一个蔼蔼长者面对面和我们倾心而谈似的。
(1)选文从哪三点谈到孔子对人生的指导?(2)解释“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的含义。
(3)选文横线处应填的最佳关联词是()。
A.往往……又……B.不是……却……C.不是……而是……D.不是……还……(4)划线句子里,如果把“无不”换成“都”,表达效果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参考答案:1.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君子安于穷困,小人遇到穷困,就会胡作非为了。
3.(1)做人要讲究志气;重视人的乐观精神;教学生要以“义”为标准决定取舍。
(2)君子安于穷困,小人遇到穷困,就会胡作非为了。
(3)C(4)“无不”是双重否定,语气强烈,意在强调孔子的话语来自现实生活,亲切可感。
而换成“都”,语气就平淡了,不能突出这一层意思。
五、小结本文以精练的笔墨概述孔子的生平,重点介绍孔子作为人生导师的一面,通过大量引用和比较,展现一代圣哲的风采。
让我们重温东方文化的经典,丰富我们的人生。
希望我们大家在将来的人生中从这位导师身上受益,让两千年前的文化瑰宝在当今社会、在我们的生活中保持永恒的活力。
同时,我们也应该借鉴本文在介绍过程中重点突出人物主要特点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