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 逐 客 书

谏 逐 客 书
谏 逐 客 书

谏逐客书

李斯

一、作者简介

李斯(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08年),姓李,名斯,字通古。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

李斯年轻时,起初在乡村作管理文书的小官。看到公署厕所里的老鼠在吃脏东西,每逢有人或狗走来时,就受惊逃跑。后来,李斯又看到粮仓中的老鼠,吃的是屯积的粟米,住在大屋子里,更不用担心人或狗的惊扰。斯慨然叹息道:“一个人有出息还是没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于是,李斯就去跟荀子学习帝王治理天下的学问。学业完成后,李斯估量楚王是不值得侍奉的,而六国国事都已衰弱,不能实现自己的野心。便向西来到秦国,先在丞相吕不韦手下作门客,取得吕的信任后,当了秦王的侍卫。李斯利用能经常接近秦王的机会,给秦王上了《论统一书》,劝说秦王抓住“万世之一时”的良机灭诸侯成帝业,实现天下一统。秦王政欣然接受了李斯的建议,先任命他为长史,后又拜为客卿,命其制定吞并之国统一天下的策略和部署。秦能统一天下,李斯发挥了重要作用。秦朝建立后,李斯被任用为相,继续辅佐秦始皇,在巩固秦朝政权、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方面屡建奇功。始皇死后,李斯为保住自己岌岌可危的地位,附和赵高伪造遗诏,立少子胡亥为帝。赵高篡权后,又施展阴谋诬陷李斯谋反,将其腰斩于市,并夷灭三族。

《泰山刻石》的作者秦相李斯,可称得上是我国书法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书法家。《泰山刻石》的书体是秦统一后的标准字体—小篆。其结构特点,直接继承了《石鼓文》的特征,比《石鼓文》更加简化和方整,并呈长方形,线条圆润流畅,疏密匀停,给人以端庄稳重的感受。

李斯为人品格不高,一生贪官好禄达到不择手段的地步。事秦后,因为忌妒,便曾害死过自己的老同学韩非。秦统一天下后,他为政议帝号﹑刻金石﹑歌功颂德,不遗余力。对二世阿意取容,委曲求全,仍未能免祸。虽然如此,但他作为一个政治家无疑是杰出的。他在助秦一统天下、巩固秦朝政权、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和文化发展方面建立了世人注目的丰功伟绩。这与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的远见卓识是密不可分的。而这一切,特别是他对用人问题的深刻理解,在《谏逐客书》一文中表现的尤为深入透彻。

李斯的文章,现存不多,除保留在《史记李斯列传》中的三篇实用文章(分别为《谏逐客书》《论督责书》《狱中上秦二世书》)外,就是一些刻石文章了。以司马迁看来《论

督责书》是为了免祸而“阿二世意,欲求容”才作的一片劝秦二世实行严刑酷法的拍马文章。这篇文章内容反动,语言冷峻峭刻,无文采,为后人所不齿。《狱中上秦二世书》大概不是全文。这时,李斯被赵高构陷,已被逮捕下狱,受刑不过,承认了谋反罪。上述的目的是表白自己有功而“实无反心”,“幸二世之窹而赦之”。但上书落入赵高之手,仍不免一死。其他石刻如《泰山刻石文》﹑《琅琊台刻石文》等都是“颂秦德之作”,亦无可取之处。

本文写于秦王政十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统一天下,所以此文是秦统一前的文章。

秦王政十年(前237年)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为秦王赵政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在秦王政统一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

秦统一天下后,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以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

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

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

他是秦代散文的代表作家,现存《谏逐客书》、《泰山刻石文》、《瑯玡台刻石文》等,以前者最为著名。

《谏逐客书》是李斯上给秦始皇的一篇奏议。李斯原是楚国上蔡人,后到秦国游说,劝秦王统一天下,受到秦王的重用,被拜为客卿(所谓“客卿”是当时对别国人在秦国作官者的称呼)。

在秦王政元年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韩国派了一个叫郑国的水利专家到秦国来修长达三百余里的灌溉渠,企图以此来消耗秦国国力,不东伐韩,被秦发觉,要杀掉他。

郑国说:“臣为朝廷数年之命,就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终于让他完成这件工程,然而那些因为客卿入秦而影响自己权势的秦国贵族,就利用这件事情对秦王进行挑拨,说外来客卿入秦都是别有用心的,应该把他们都赶跑。

到秦王政十年,秦王接受了他们的意见,下令驱逐所有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于是他就写了这篇《谏逐客书》,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

李斯的文章打动了秦王,使他收回了逐客的成命,恢复了李斯的官职,而《谏逐客书》也就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从秦王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反复阐明了驱逐客卿的错误,写得理足词胜,雄辩滔滔,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传诵。

秦汉散文的特点是注重文章的效用,故特别注意写作技巧。而李斯《谏逐客书》则正好是由于其成功运用了恰当的写作技巧,从而达到了令秦王废“逐客令”这一预期目的,也就是说使文章收致函很好的效果。

从《文选》、《古文辞类纂》这类通行的选本来看,本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上行公文的范本。

秦王嬴政统治37年,帝业16年,秦王朝几乎没什么文学可言。(鲁迅)

作为一篇不足千字(800多)的短文,流传2000余年,实在是一篇非常出色的说理文字。名篇美文。

关于这篇上书的价值与特点,刘勰在《文心雕龙2论说》中曾有评说:“李斯之止逐客,并顺情入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书之善说也。”作为一篇成功的上书,此文最大的特点正是“顺情入机,动言中务”。劝谏国君,必须懂得国君的心理和要求,也就是要“顺情”“中务”。当时,秦王最大的“情”、最重要的“务”就是“跨海内、制诸侯”。秦国的宗室大臣奏请秦王下逐客令,其出发点是维护自身的私利,而不是为了秦国的长远利益。李斯的这篇上书高瞻远瞩,完全抛开个人的去留问题,也不陈述自己的无辜和冤屈,而是从秦王梦寐以求的称雄大业出发,抓住秦统一六国这个战略问题剖明利害得失,以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和秦昭王四位先王“皆以客之功”的史实雄辩地说明重用客卿对秦有利,而“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是以人才资助敌国,有害于秦,“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这些为秦国竭智尽忠、出以公心的话是很能打动秦王的。虽然逐客令已下,但为了成就帝业,统一天下,秦王立即取消了有损于秦国根本利益的逐客令,并恢复了李斯的官职。李斯的上书达到了预定的目的。

二、解题

“谏……书”

谏:下对上进行劝诫的用语。

书:上书,古代臣向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奏疏:上书给天子的文章的通称。亦称奏议、奏书、奏启、奏章、上书等。在古代,臣子向皇帝进呈的文章有各种专门名称,如:奏、疏、议、章、表、上书、封事等等。

重点字词

缪mù蹇jiǎn 施 yì穰rǎng 鄢 yān 郢 yǐng

皋gāo 鼍tuó赍jī髀bì駃騠jué tí

三、文章解读:

《古文观止》所收《谏逐客书》,在李斯谏文之前,还另有一段:“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这段

文字就给我们交代了李斯《谏逐客书》产生的直接原因:秦王接受宗室大臣的建议,下令驱逐所有的非秦国籍官员。

第一部分——开门见山,提出论点,直陈逐客之非。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窃:私下。自谦之辞。

过:错误。

分析:提出中心论点,指出逐客是错误的。

文章开门见山,落笔言事,干净利落,直接点出宗旨所在,中心词是“过矣”,引起读者震动、追读:错在哪里?李斯又怎样自圆其说?

宋人李涂在《文章精义》中评:“文字起局发意最好。李斯上奏秦皇逐客书起句,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

除了以简胜繁外,最值得称道的是弹性语言的巧妙使用,观点明确,语气委婉。十分注意讽谏策略。

“臣闻”保持了与秦王的一致立场;点明是“吏议”而非“君命”,过失在“吏”,矛头避开最高统治者,措辞谦恭而有分寸,给对方留下周旋改过的余地。而且,作为上行文,忌讳颇多,但若一味吞吞吐吐,又达不到目的。所以,既然是“吏议”,就可以痛陈利害。

第二部分——具体论述

第一方面(讲述历史),强调客卿之功。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西、东:名词作状语,在西面、在东面

穆公:春秋秦君,姓嬴,名任好,在位39年。

由余:春秋晋人。流亡于戎,戎王命出使秦国,为秦穆公所用。献策攻戎,开境千里,使穆公称霸。

百里奚:春秋楚人,字井伯,为虞大夫。虞亡,被作为晋献公的女儿的陪嫁奴仆入秦,走宛,为楚人所执。秦穆公闻其名,以五羖(gǔ)公羊皮赎他,用为相。

蹇叔:春秋时人,居宋,穆公厚礼迎为大夫。

丕豹:春秋晋人,父丕郑为晋惠公所杀,因奔秦,穆公任为大将,率兵攻晋,连下八城,生俘晋君。

公孙支:秦人,游晋,后归秦,穆公收为谋臣,任大夫。荐孟明于穆公。

过去秦穆公求士,在西边从戎那里得到了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在宋国迎来

蹇叔,在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个人,并不生长在秦国,可穆公重用他们,结果吞并了二十个小国,使秦称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移、易:改变

乐用:乐于为国效力

举:攻取

治强:安定强盛

孝公:战国秦君,名渠梁。在位二十四年。商鞅:即公孙鞅,战国卫人,入秦,说孝公变法,为左庶长。定变法令,废井田,开阡陌,倡农战,使国富兵强。封于商,称商君。孝公死,为惠王所杀。获楚魏之师:商鞅率兵攻魏,虏公子卬,大破魏军。魏献河西地于秦。商鞅获楚师事不详。

孝公推行商鞅的变法之策,改变了秦国落后的风俗,人民因此殷盛,国家因此富强,百姓甘心为国效力,诸侯各国归附听命;又大败楚、魏两国的军队,攻取了千里土地,至今还巩固地统治着。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y ān)、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zòng,使之西面事秦,功施(yì)到今。

从:通“纵”,即合纵,指六国联合抗秦

施:延续

惠王:秦孝公子,名驷。用张仪为相,使司马错灭蜀,又夺取楚汉中地六百里,始称王,在位二十七年。

张仪:战国魏人,与苏秦同师鬼谷子,同为纵横家。苏秦主合纵,合六国拒秦。张仪相秦惠王,主连横,散六国合纵,使六国西向事秦。惠王卒,仪到魏为相卒。

秦惠王采用张仪的连横之计,攻占了洛阳一带的地方;往西吞并了巴、蜀,往北获取了上郡,往南夺取了汉中,并吞了九夷的土地,控制住楚地鄢、郢;往东占据险要的成皋,占领了肥沃的土地。于是瓦解了六国的合纵,使他们都向西事奉秦国,功效一直延续到今天。

昭王得范雎(jū),废穰(rǎng)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私门:贵族豪门

负:辜负,对不起

向使:当初假如

内:通“纳”

昭王:战国秦武王弟,名稷。并西周,用范雎为相。

穰侯:魏冉魏冉,秦昭王母宣太后的异父弟。昭王即位,年少,宣太后用冉执政,封为穰侯(河南邓县)。擅权三十余年。

华阳:芈(mǐ)戎,宣太后同父弟,封华阳君。华阳,在今陕西商县。

昭王得到范雎,废掉了穰侯,驱逐了华阳君,增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逐步侵吞诸侯,使秦成就帝业。这四位国君,都是由于任用客卿而获得成功的。由此看来,客卿们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假使这四位国君拒绝客卿、闭门不纳,疏远外来之士而不用,这就不会使秦得到富强,秦国也不会有强大的威名。

以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因用客卿而成就帝业的事实为论据,说明客卿的功劳。

?缪公用五子,独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举地千里,至今治疆

?惠王用张仪,散合纵,使诸侯臣服

?昭王用范雎,蚕食诸侯,以成帝业

这些论据的运用,对调节秦王政对《谏逐客书》的接受起码有三点好处:

其一,叙说秦王政祖辈事业辉煌的历史,使秦王政感受强烈的家族荣耀,产生作为帝业传人的自豪感,从而产生贴近《谏逐客书》的喜悦心情;

其二,使秦王政从对先辈业绩的研读中,体会客卿对秦国的忠心和作用,从而消除因“郑国事件”而造成的对客卿的心理成见;

其三,发挥秦王政祖先业绩的感召作用,给秦王政树立了任用客卿成就霸业的榜样,秦王政作为秦国帝业的继承人,如若不停止逐客,就既有背弃先王之嫌,又有“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的忧虑。

如果当年李斯将思考的方面局限在眼前事实上,只是辩解自己如何不同于“郑国”,大谈自己有些什么贡献,那可就只能引起秦王政的反感心理。

这一段从写作角度看也是很有特色的。

1.选材典型。在秦国历史上,任用客卿的并非只有这四位,而他们所任用的客卿也远远不止文中提到的八人,但是,穆公任用?°五子?±、孝公任用商鞅、惠王任用张仪、昭王任用范雎使得国富民强的事实,在秦国历史上却是极为典型的。最能说明论点。

2.用事高度概括。作者对所举四位国君任用客卿使秦国繁荣的史实没有进行铺张描

绘,只是作为一个论据,笔墨极为简练。

3.行文整饬而又富于变化。文章叙述思维秦君任用客卿的情形,都是按照一定顺序来行文的,即先写用客,后写用客的结果。因此文章自然形成了4个极为分明的层次。但是,具体写每一位秦君用客,重点又有所不同。写穆公重点在“求士”,8句,用士结果2句;写孝公用客,1句,结果8句。这样,文章既有整齐的美感,又有活泼的丰姿,增强了表达效果。

以上把客卿对秦国有利的道理已说得明明白白,似乎已经无话可说,可以就此打住了。或者下文应当转入正题,论证逐客的错误;可是李斯却意犹未尽,大开大阖,将笔锋由回顾历史转到眼前现实,再生出一段新议论:此段设下了许多比喻,由物及人,分为四层。

第二方面(待人与待物)

一是就秦王所悦分析:喜爱异国器物,美女、音乐(色,乐,珠,玉无例外)

二是用人方面: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留

三是小结:逐客绝非跨海内制诸侯之术

1.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tuó)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

致:获致

服:佩带

纤离:古骏马名

翠凤之旗:用翠羽编成凤鸟形状所装饰的旗帜

灵鼍:鳄鱼类,皮可制鼓,声音洪大

说:通“悦”

按:欧冶子,春秋时人,善铸剑,尝为越王铸五把名剑,曰: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钩。干将,吴国人。铸剑时,其妻莫邪断髮剪爪投于洪炉中,遂成剑二。阳曰干将,阴曰莫邪。

相传春秋时,楚王命欧冶子、干将铸造龙渊、泰阿、工布三剑。楚王持泰阿率众击破敌军。事见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宝剑。泰阿,又作“太阿”;龙渊,后因避唐高祖李渊讳,改称“龙泉”。战国策韩策一:“龙渊、太阿,皆陆断马牛,水击鹄雁。”

第一层将关注的重心由“人”转移到“物”,由理性说理过渡到感性的描述,从秦王自己对异国的奇珍异宝的爱好说起,隐伏对客卿的不同态度,设问作结:这些东西一样也不是秦国出产的,但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提出问题,不立即作答,但不答自明。

现在陛下罗致昆山的美玉,宫中有隋侯之珠,和氏之璧,衣饰上缀着光如明月的宝珠,身上佩带着太阿宝剑,乘坐的是名贵的纤离马,树立的是以翠凤羽毛为饰的旗子,陈设的是蒙着灵鼍之皮的好鼓。这些宝贵之物,没有一种是秦国产的,而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

必秦国之所生而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juétí)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玩好:指玩赏、喜好之物

駃騠:骏马名

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才许可采用,那么这种夜光宝玉,决不会成为秦廷的装饰;犀角、象牙雕成的器物,也不会成为陛下的玩好之物;郑、卫二地能歌善舞的女子,也不会填满陛下的后宫;北方的名骥良马,决不会充实到陛下的马房;江南的金锡不会为陛下所用,西蜀的丹青也不会作为彩饰。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所以:用来……的

下陈:堂下,指宫女、珍宝摆放之处

傅玑之珥:附有玑珠的耳饰。傅:通“附”

阿缟:阿:齐国东阿。缟:白色的丝绸

随俗雅化:随着时尚打扮得时髦漂亮

用以装饰后宫、广充侍妾、爽心快意、悦入耳目的所有这些都要是秦国生长、生产的然后才可用的话,那么点缀有珠宝的簪子,耳上的玉坠,丝织的衣服,锦绣的装饰,就都不会进献到陛下面前;那些闲雅变化而能随俗推移的妖冶美好的佳丽,也不会立于陛下的身旁。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bì),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扣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搏髀:拍击大腿

适观:适于观赏

那敲击瓦器,拍髀弹筝,乌乌呀呀地歌唱,能快人耳目的,确真是秦国的地道音乐了;那郑、卫桑间的歌声,《韶虞》《武象》等乐曲,可算是外国的音乐了。如今陛下却抛弃了秦国地道的敲击瓦器的音乐,而取用郑、卫等悦耳之音,不要秦筝而要《韶虞》,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不是因为外国音乐可以让心情愉快,可以满足耳目官能的需要么?

髀肉复生:刘备住荆州数年,尝于刘表坐起至厕,见髀裡肉生,慨然流涕。还坐,刘表怪问刘备,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裡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髀即大腿。后来人们用“髀肉复生”慨叹自己长期赋闲,没有成就可言。

2.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曲直:邪正

可现在陛下对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可用,不管这些人是好是坏,是正是邪,凡不是秦国的就要离开,凡是客卿都要驱逐。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而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大众。

3.小结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逐客之举,本来事出有因,但李斯却只字未提,不去就事论事,而从“跨海内、制诸侯”的战略高度去分析。因为李斯明白,如果就事论事,不但于事无补,于己无益,而且可能刺激对方,陷于不必要的麻烦。反之,站在国家利益的高度立论,将有利于自己的观点堂而皇之表达出来,高瞻远瞩、眼光远大。行文时可以言辞慷慨,至性至情,忠心可嘉。

举出大量事实,说明重物轻人决非一代英主所应为。

以上第三段,用秦王政对于异国所产宝物的喜爱来说明逐客之荒谬。李斯将思维导向秦王周围,由秦王政驱逐非秦所生之客卿反向联系到秦王政所喜用的非秦所产之物,指出这是重物轻人的做法。并用归谬法,从秦王政逐客之论推出外国所产的物、色、乐均应“不进于前”的结论,对秦王政构成了极强的逻辑诱导力和理论慑服力。

这段设喻丰富多样,写法灵活多变,运笔酣畅淋漓。为全文最精彩部分,前人对此极为称誉。

宋代李涂说:“中间论物不出于秦而秦用之,独人才不出于秦而秦不用,反复议论,痛快,深得作文之法。”

这一段的论据运用,对调节秦王政对《谏逐客书》的接受心理也有三点好处:

其一,文章所列举的珍宝、美色、音乐,秦王喜用,具有心理接近性;

其二,对于文章所列举之物,秦王常用,对其好处已有亲身感受,易于由物及人去认识客卿的作用;

其三,按逐客之理推之,秦王政当弃其已用异国之宝,这对于掠宝成性的秦王政来说是决难接受的,而弃宝之论又确从逐客之逻辑所出,这就陷秦王政于进退两难之境地,从而造成秦王不得不考虑撤销逐客令的心理态势。

这一段文字非常精彩,有两个显著特色:

1.设彩绮丽。

设彩既可以使用有颜色的字眼,也可以使用无颜色的字眼。这段文章兼而用之。

不过,有色的句子只是少数:“建翠凤之旗”、“西蜀丹青不为采”,大多数句子的设彩却不靠颜色字眼。如“昆山之玉”、“宛珠之簪”、“阿缟之衣”、“郑卫之女”等是用著名产地设彩;“随和之宝”、“太阿之剑”、“纤离之马”是用名牌来设彩;“灵鼍之鼓”、“犀象之器”是用质地来设彩。

通过这样的多方设彩,宝物显得琳琅满目、富丽珍奇,人物显得高雅尊贵。如果不用这些词藻,文字就会缺少动人力量。所以,这段文字虽然是一种夸饰,却也符合秦王所熟悉的宫廷生活,虽然绮丽夸张,却也自然恰切。

一个优秀的演讲者,他之所以能让听众听起来有一种愉快的感觉,就是因为他能够运用语言在你的面前塑造景象。这种景象,就像你呼吸的空气一样,是免费的,而只要把它们点缀到你的演讲里,你就能影响别人。而模糊不清的繁琐的无颜色的语言,只会让人打瞌睡。

那些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谚语,几乎都是具有视觉图像的语句。

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充满图画感的句子也很多。

比如说,把已经很完美的事情再加以修改是多余的——“替精炼过的黄金镀金,替百合花上油彩,把香水洒在紫罗兰上。”

林肯也善于使用有视觉效果的语言来讲话。当他对那些冗长复杂的报告感到厌烦的时候,他说:当他派一个人去买马的时候,他不想这个人告诉他这匹马的尾巴有多少根毛,他只想知道它的特点。抽象的风格是最不好的。你的句子中应该充满石头、金属、桌子、椅子、动物、男人和女人。

心理学家说:85以上的知识,是经由视觉印象被人们吸收的。

2.句子多用排比。

“致昆山之玉”以下7句,每句字数相同,结构完全一致,这组排比句,将秦王喜爱珍宝的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等6句,虽不如前一组排比来得严格,但也有很强的表达效果。排比的运用,通篇都有,但本段较为突出。

在第二段援古证今证明逐客之非、第三段通过设喻指出逐客之错的基础上,第四段再次进行正面说理。

第三方面(逐客实为强敌国)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

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让:拒绝

明:使(功德)彰明

我听说,地域广的,粮食必多;国家大的,人民必众;武器锋利的,兵士一定勇敢。所以泰山不拒绝土壤,方能成为巍巍大山;河海不遗弃溪流,方能成为深水;称王的人不抛弃民众,才能表现出他的德行。所以,地不分东西,民不论国籍,一年四季都富裕丰足,鬼神也会来降福。这正是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的原因啊!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向西,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jī)盗粮”者也。

黔首:秦时对百姓的称呼。黔:黑色。

业:使成就功业。

藉:借给

赍:给予,赠送

现在陛下却抛弃百姓以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以壮大诸侯,使天下之士退出秦国而不敢往西,站立在原地不动,不敢入秦,这正是人们所说的把粮食送给强盗,把武器借给敌人啊!

从理论上进一步阐明纳客与逐客的利害关系。

?以五帝三王为例,说明有容乃大之理。

?阐述逐客以资敌国,化忠为敌,秦将危矣。

第四段从理论上进一步阐明纳客与逐客的利害关系。

这一段中论据的运用,对于调节和引导秦王的接受心理也有三点好处:

其一,通过“粟多”、“人众”、“士勇”之理,启迪秦王政认识怎样才能“成其大”、“就其深”、“明其德”;

其二,以山、河等物和三王五帝的事迹进行对比,进而使秦王反思逐客之过;

其三,通过所讲之理,描绘“无敌于天下”的蓝图,自然也会对秦王政产生出一种理想呼唤的心理动力。

李斯《谏逐客书》由现实而及历史,由人而及物及山及水,由秦而及五帝三王,论据的巧妙之处在于这样纵横联系拓宽了思考的视野,形成相互间的比较印证,使秦王政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调节和改变心理意向,向有利于接受劝阻逐客建议的方向转变。

第三部分--总结全文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

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资:资助

损:减少

第五段,总结深化,呼应前文。

“夫物不产於秦,可宝者多”照应第三段对物的取舍标准(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夫”字打头,本段语气相对于上文一环接一环的论述,相对稍稍舒缓了些,如潺潺流水,不紧不慢渗入心田。

“士不产於秦,而愿忠者众”照应第二段对人的取舍标准(秦者去,为客者逐)。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於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归结逐客的错误,照应第四段,呼应全篇,指出逐客必然造成秦国的危亡。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语气与开头总论点“窃以为过矣”相呼应,首尾相连,前后贯通。

许多东西并不产于秦,然而可当作宝物的却很多;许多士人都不出生在秦国,可是愿意对秦尽忠心的却不少。现在驱逐客卿而帮助敌国,减少本国人口而增加仇人的实力,结果在内使自己虚弱,在外又和各国诸侯结怨,像这样做而想使国家不陷于危境,这是办不到的啊!

指出逐客必将造成秦国的危亡,总结全文,照应开头。

全文总结

这篇文章在论证秦国驱逐客卿的错误和危害时,没有在逐客这个具体问题上就事论事,也没有涉及自己个人的进退出处,而是站在“跨海内,制诸侯”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高度,来分析阐明逐客的利害得失,这反映了李斯的卓越见识,体现了他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政治主张和用人路线。文章所表现出的不分地域,任人唯贤的思想,在今天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李斯写作《谏逐客书》,采用切近秦王独特心理的手段,使之从内心产生共鸣,形成认同观点的良好心理情绪:

1.注意维护了君王尊严。

2.顺应读者的“期待视野”。秦王政作为秦国一代君王,一统天下是他的最高理想,李斯在文中以“跨海内制诸候”、“地无四方”、“民无异国”、“无敌于天下”来打动秦王政,正好顺应了秦王政的心理意向。

3.痛陈利害,增强情感共鸣。白居易曾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李斯在文中站在秦王政的角度上,反复阐述逐客对秦国的严重危害和后果,并上升到国家安危的高度,字字句句,利害悠关,震撼人心。这种设身处地为秦国利益着想,忠恳真切的情感,不能不使秦王政深受震撼而产生共鸣。

本文采用了反复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正面论述强调纳客之利,反面推理突出逐客之害。正反论证,利害并举,两相对照,是非分明,因而使文章论辩有力。

采用了极力铺陈的手法:大量列举事实作为依据,产生了事实胜于雄辩、论据无可辩驳的说服力量。

运用排比句:接踵联翩,气势连贯、文采斐然;

运用对偶句:相间迭出,增强了句式的对称之美和节奏感。

四、艺术特色

这篇奏疏在艺术上有两个显著特色。

一是善于用比喻。从而增强了议论的形象性和说服力。

最突出的例子是用秦王取物的态度为喻,来说明秦王对取人应该抱的态度,和不应该抱的态度。如文中写到:“夫击瓮叩缶……适观而矣已”这形象地说明了秦王想得意于天下,在取人方面也应该弃退秦国那些平庸之辈,而取用异国的贤能之德。

此外,用“泰山不让土壤……故能就其深”为喻来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

用“藉寇兵而赍盗粮”为喻来说明逐客是“资敌国”、“益仇”的愚蠢行为,也都很形象,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二是气势奔放,文采斐然。

这与作者多用铺陈、夸饰手法和排比、对偶句子以及多选用华美辞藻有密切关系。

如文中写秦国历史上“四君”因客功而成事的情况,手法铺张,多用排比,对偶句显得文势充畅,并有音节之美。其中写惠王用张仪之计而在军事外交上取得了成功,就用了“拨、并、收、取、包、制、据、割、散、使、施”等动词,可见辞藻的丰富。

文中写秦王为满足生活享受而取用天下了珍物一段,不仅手法铺张,句式多用排偶,文气充畅,而言调谐美,而且充满了色乐珠玉等方面的华美辞藻,极富于文采。

清李兆洛《骈体文钞》选录此篇为“骈体初祖”,指出了本篇对后世骈文写作的深远影响。

谏逐客书原文与赏析

《谏逐客书》原文与赏析 《谏逐客书》 秦李斯 原文: 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秦于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

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与,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官;而骏马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官,充下陈,娱心意,悦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追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声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致诸侯之术也。

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 教学时数:2学时 授课类型:理论课 教学目的、要求: 结合本文的写作,懂得著文为用,在生活中学习养成用文章表达自己意见的习惯。学习本文开门见山、前后贯通,围绕中心选材,突出表现个人观点的方法。学习本文运用铺陈、排比、比喻等手法增强文章感染力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文中正反对比的手法,并简要分析识别文中铺陈部分及运用排比、对偶的句子,分别说明其表达作用。 教学方法和手段:讲授、讨论结合,采用课件教学。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作家生平: 李斯(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08年),姓李,名斯,字通古。秦代政治家。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赢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为秦王嬴政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在秦王政统一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以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 二、作品背景: 此文是上给秦始皇的一篇奏议。李斯原是楚国上蔡人(今河南)后到秦国游

谏逐客书原文逐句翻译

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秦国的王族、大臣都向秦王政进言:“诸侯各国的人来投效秦国,大多不过是为了替其君主在秦 国游说离间罢了,请下令把一切外来的客卿统统驱逐出去。” 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当时,李斯也在提名被逐之列。于是他向秦王上书说:“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 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我听说官员们在商议驱逐客卿的事,臣私下认为这样做错了。过去秦穆公求士,在西边从戎那里 得到了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在宋国迎来蹇叔,在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这五个人,并不生长在秦国,可穆 公重用他们,结果吞并了二十个小国,使秦称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 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孝公推行商鞅的变法之策,改变了秦国落后的风俗,人民因此殷盛,国家因此富强,百姓甘心为国效 力,诸侯各国归附听命;又大败楚、魏两国的军队,攻取了千里土地,至今还巩固地统治着。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 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秦惠王采用张仪的 连横之计,攻占了洛阳一带的地方;往西吞并了巴、蜀,往北获取了上郡,往南夺取了汉中, 并吞了九夷的土地,控制住楚地鄢、郢;往东占据险要的虎牢,占领了肥沃的土地。于是瓦 解了六国的合纵,使他们都向西事奉秦国,功效一直延续到今天。昭王得范睢,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昭王得到雎范,废掉了穰侯,驱逐了 华阳君,增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逐步侵吞诸侯,使秦成就 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这四位国君,都是由于任用 客卿而获得成功的。由此看来,客卿们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 士丽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假使这四位国君拒绝客卿、闭门不纳,疏远外来之土而不用,这就不会使秦得到富强,秦国也不会有强大的威名。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现在陛下罗致昆山的美玉,宫中有随侯之珠,和氏之璧,衣饰上缀着光如明月的宝珠,身上佩 带着太阿宝剑,乘坐的是名贵的纤离马,树立的是以翠凤羽毛为饰的旗子,陈设的是蒙着灵 鼍之皮的好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这些宝贵之物,没有一种 是秦国产的,而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才许可采用,那么这种夜光宝玉,决不会成为秦廷的装饰;犀角、象牙雕成的器物,也不会成为陛下 的玩好之物;郑、卫二地能歌善舞的女子,也不会填满陛下的后宫;北方的名骥良马,决不 会充实到陛下的马房;江南的金锡不会为陛下所用,西蜀的丹青也不会作为彩饰。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 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用以装饰后宫、广充侍妾、爽心快意、悦入耳目的所有这些都 要是秦国生长、生产的然后才可用的话,那么点缀有珠宝的簪子,耳上的玉坠,丝织的衣服,锦绣的装饰,就都不会进献到陛下面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那些闲雅变化而能随俗推移的妖冶美好的佳丽,也不会立于陛下的身旁。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那敲击瓦器,拍髀弹筝,乌乌呀呀地歌唱,能快人耳目的,确真是秦国的地道音乐了;那郑、 卫桑间的歌声,《昭虞》《武象》等乐曲,可算是外国的音乐了。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 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如今陛下却抛弃了秦国地道的敲击瓦器的音乐,而取用郑、卫淫靡悦耳之音,不要秦筝而要《昭虞》,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不是因为外国音乐可以快意,可以满足耳目官能的需要么?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可现在陛下对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

谏逐客书原文逐句翻译

谏逐客书原文逐句翻译 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 秦国的王族、大臣都向秦王政进言:“诸侯各国的人来投效秦国,大多不过是为了替其君主在秦国游说离间罢了,请下令把一切外来的客卿统统驱逐出去。” 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 当时,李斯也在提名被逐之列。于是他向秦王上书说: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我听说官员们在商议驱逐客卿的事,臣私下认为这样做错了。过去秦穆公求士,在西边从戎那里得到了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在宋国迎来蹇叔,在晋国招来丕豹、公 孙支。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这五个人,并不生长在秦国,可穆公重用他们,结果吞并了二十个小国,使秦称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孝公推行商鞅的变法之策,改变了秦国落后的风俗,人民因此殷盛,国家因此富强,百姓甘心为国效力,诸侯各国归附听命;又大败楚、魏两国的军队,攻取了千里土地,至今还巩固地统治着。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秦惠王采用张仪的连横之计,攻占了洛阳一带的地方;往西吞并了巴、蜀,往北获取了上郡,往南夺取了汉中,并吞了九夷的土地,控制住楚地鄢、郢;往东占据险要的虎牢,占领了肥沃的土地。于是瓦解了六国的合纵,使他们都向西事奉秦国,功效一直延续到今天。 昭王得范睢,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昭王得到雎范,废掉了穰侯,驱逐了华阳君,增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逐步侵吞诸侯,使秦成就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谏逐客书试题及答案解析、全文翻译

文言文阅读(一) 谏逐客书(李斯)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土,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 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 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2.翻译句子。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 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

《谏逐客书》写作方法赏析

《谏逐客书》写作方法赏析 《谏逐客书》是李斯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的一份奏章,认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全文中心论点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当时,秦王政为统一天下,广揽人才,重用了一些客卿,这就削弱了秦国贵族的权势,引起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真正引致逐客令的导火线,是嫪毐之乱再加郑国渠事件。嬴政要大举清洗其余党,吕、嫪都是外国人,秦宗室大臣借此机会也劝秦王逐客,“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秦王接受了宗室大臣的建议,下令逐客。也罢了李斯的官,然后才有了《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始终紧扣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心理,每个层次都反复论述这样一个根本的利害关系:纳客就能统一天下,逐客就有亡国危险。全文以利劝之,以害怵之,紧紧抓住了秦王的心,深深击中其要害,使秦王顺理成章地接纳其意见,并收回逐客令,达到了上书的目的。 《谏逐客书》的说服力来自于李斯优秀的写作技巧: 一,抓住秦王所患,不想被秦宗室包围,以致权势过大。婉婉相续,左右逢源。 李斯深知秦国局势,秦宗室借这机会大叫逐客,显然是恶意排挤。这也是秦王所担心的问题。召揽衷心客卿的利益和国君利益一致。所以李斯为了让秦宗室无从反驳,也让其它客卿感谢他,李斯通篇没有明显为自己辩护,也没有批评、讽刺、开罪秦宗室,更没有谈论郑国、嫪毐之类敏感案件,这都是让自己左右逢源的技巧。李斯是从天下大事、国家利益、发展的硬道理立论,从形势、理性、感性等各个层面说服秦王,而他个人的利益,也就隐含在其中。最最重要的一点,是李斯站在秦王这一边,而秦王可以挺他,也挺了他。

二,在选材上李斯也经过深思熟虑:1、针对秦王爱好选材。秦王欲称霸,敬重英明之主,所以李斯便选了秦国四位英主及历史上的五帝三王;秦王喜欢声色宝玩,李斯便广造天下之宝入文,而将其与客这一最大宝物相比,以使秦王能明是非。2、注意选哲理性强的材料。如地广粟多,国大人众,重物轻人等三,论点始终紧扣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心理,反复对比论证利害得失鲜明文章可分为四部分:1、观点鲜明的提出客卿留秦利大于弊;2、论证客卿对秦国的贡献,证明其利大于弊;3、警戒客卿被逐的后果,证明弊大于利;4、总结客卿留秦和被驱逐的利弊,提出放弃驱逐,广纳贤才,“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该文始终。论据充分,事实胜于雄辩 “正反对比,说理透彻”也是其制胜的一大原因。在文中,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任用客卿而建立功业是正,“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的结果则是反;秦王政喜好产于异国的“色乐珠玉”是正,“非秦者去,为客者逐”则是反;假设这些“色乐珠玉”“必出于秦而后可”是正,秦王将无法享用则是反;五帝三王“地无四方,民无异国”是正,秦王“弃黔首”、“却宾客”则是反;“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是正,“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则是反。正是在这一正一反的鲜明对比中,“逐客为过”的论点得以反复论证,客卿有功于秦、逐客不利于秦的统一大业的道理得到了透彻的说明。全文条理清楚,章法谨严,言之有据,理直气壮,具有一种令人折服的逻辑力量。 四,语言铺陈排比,文章气势充沛,委婉善讽,将秦王架置于一个明君的高度从修辞手法上看,此文大量运用了铺陈、排比、对偶的手法,清丽整饬,富于文采,体现了策士文辞的“铺张扬厉,委婉善讽”的艺术特色。全文共25句,用对偶和排比的就有18句,占72%。如第二段列举四位君主任用客卿取得成功的史

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

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 李斯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j i a n)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yan)、郢(y Tn g),东据成皋(gao)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ju),废穰(rang)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翻译: 我听说大臣们在建议赶走别国到秦国做官的人,我私下认为错了!从前秦穆公访求贤士,西面从西戎得到了由余,从戎族,向东面宛地得到了百里奚,从宋国请来了蹇叔,从晋国招来了丕豹、公孙支。这五位贤士,不出生在秦国,但秦穆公却任用了他们,兼并了二十个诸侯国,结果在西戎称霸。秦孝公采用了商鞅的新法,转移风俗,改变习惯,百姓因此殷实兴盛,国家因此富足强盛,百姓乐于为王效力,诸侯都归附听命,打败了楚国魏国的军队,占领了千里土地,直到现在国家安定强盛。秦惠王采用了张仪的计策,攻取了韩国三川—带地方,向西吞并了巴、蜀,向北占领了上郡,向南夺取了楚国的汉中,囊括了楚国境内的许多少数民族,控制了鄢(原楚国国都)郢(当时楚国国都),向东占据了成皋的天险,攻取了别国的肥沃的土地,于是瓦解六国的合纵联盟,迫使他们面向西方来侍奉秦国,功绩一直延续到现在。秦昭襄王得到了范雎,废黜了穰侯,驱逐了华阳君,加强了王室的地位,遏制了贵族势力,像蚕吃桑叶那样吞食了诸侯的土地,使秦国成就了帝王的基业。这四位君王,都凭借客卿的功劳。从这些事实看来,客卿有什么地方对不起秦国呢!假使当初四位君王拒绝客卿而不接纳,疏远贤士而不任用,这就会使国家没有雄厚富庶的实力,秦国也没有强大的威名了。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tuo)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j ue ti)不实外厩(jiu),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z a n)、傅玑(j i)之珥(er)、阿缟(ga o)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y a o t i a o),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wen g)叩缶(f 6u),弹筝搏髀(bi),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翻译: 现在陛下得到了昆山的美玉,拥有随侯珠、和氏璧这些珍宝,垂挂着光如明月的宝珠,佩带太阿宝剑,乘骑纤离(名马)之类骏马,竖起用翠羽做成凤鸟形状装饰的旗帜,陈设用鼍皮蒙的鼓:这几件宝物,秦国没出产

谏逐客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谏逐客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朝代:先秦作者:李斯原文: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

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泰山一作:太山)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

谏逐客书作品赏析

《谏逐客书》是李斯给秦王的一个奏章。这件事是在秦王赢政十年。秦国宗室贵族借韩国派水工修灌溉渠,阴谋消耗秦的国力,谏秦皇下令驱逐一切客卿。秦王读了李斯这一奏章,取消了逐客令。可见本文说服力之强。 作者先谈历史,以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国君召士纳贤为例,强调重用客卿之重要。接着再谈现实,作者列举秦王的爱好,诸如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珠,以及所佩太阿剑,所乘之纤离之马等等,都是来自诸侯各国。 实效性 首先是《谏逐客书》具有明显的实效性。实效,就是要讲求实用,注重效果,这就涉及到公文的目的及功能。公文不像艺文那样,优游浸渍,潜移默化,以美感人,公文乃是“政事之先务”,它的目的是为了完成特定的公务,它的功能是可以解决实际的问题。从本质上说公文是一种实用性程式性的文书,以此区别于一般的文章或文学作品。公文所产生的客观效果是衡量公文实用性大小的一个重要尺度。所以公文撰制时必须事先预计效果,办理时讲究效率,客观上注重功效。徐望之《公牍通论》指出:“事前体察周详,令出务求实效。”这说的是下行公文。上行公文也要做到“下情不壅于上闻,谋事惟期其必达”。一篇公文,如果实用性不大,效果不显著,就很难说是上乘之作。因此,实效性显著,应是好公文的重要条件。以此看来《,谏逐客书》正是具有实效性显著的特点。这篇公文最成功之处就在于,该文一上秦王,就达到预期的目的,收到满意的效果。司马迁在《李斯列传》中曾这样叙述过李斯上书的前因后果:“秦王拜斯为客卿。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当时秦王的逐客令已下,李斯也在被逐之列,而凭此上书,竟能使秦王收回成命,由逐客变为留客、用客、重客,这就不能不承认《谏逐客书》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公文的实效性在这里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论断典范 其次,《谏逐客书》在“对事的论断”方面堪称典范。笔者以为“对事的论断”应视为公文的一个重要特征。事是公文的内容,论断是对公文内容的表达方式。“对事的论断”体现了公文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显然,公文须有事,刘勰所说“言事于主”、“指事造实”,徐望之所说“谋事惟期其必达”、“尚实事不尚虚文”,都指出公文的内容就是事,因为公文就是办实事的。但是公文在表达事时,不必对其来龙去脉进行具体的叙述,往往是高度概括,或者点到为止。公文对于事,主要是用“论断”的方法。正如《公牍通论》所述,“陈言论事”、“公文本质,重论断”。论断是个合成词,包含论和断两个方面。断,判断、决断之谓,对事的是非、得失、功过等表示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对事的实施提出一定的办法。论是论事理,要受文者承办事务,必须把事理论说明白。简言之,断就是要办什么事,论就是办这事的理由。论是断的前提,如果不把事理论清说透,断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乏说服力。在古代公文中,由于文种不同,对事论断的情况也有差别,如下行的君命文种,比较偏重于断,凡戒敕、废立、告谕、政令等,都显示独断的至高权威,而上行文种的章、奏、表、议等则较侧重于论(当然也应有断),凡谏说、劝请、陈乞、弹劾、执异等,本身就需要有充分的理由,不论说何以达其目的。况且上奏文种面对的是国君这个特殊对象,更要情至理足。《谏逐客书》在这一点上,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色。全文的断就是开头一句话:“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希望通过这一判断成立,使秦王接受,并收回成命,不要逐。为此在下文展开了有力的论说。开头这一断语的 特点是,在客卿已被逐的紧急情势下(《史记集解·新序》:“斯在逐中,道上上谏书。”),用非常警醒而委婉的言辞开宗明义,起句发意振聋发聩。本文尤具特色的更在其论的部分,对事理的论说充分深刻,令人信服。这里有必要指出两点,其一是用重笔浓墨,铺张排比,列举事例。如文中铺排了四君用客的大量事实,铺陈了秦王所喜爱的大量生活享用,由于事例充实,铺垫充足,加强了与下文的对比,因而得出的结论极其有力。而这些事例都有所依傍,且经过精心选择,因而显得可靠典型。从铺排的技巧来说,排比句接踵联翩,文意饱满,文气流畅,文势充沛,极有感染力。其二,在论证上的特点是正反并反复对比,层层深化。如在论证的首层,四君用客(实笔)与“却客不内”(虚笔)的对比,首层四君用客与次层秦王轻客的对比,次层重物与轻人的对比,处处在对比之中显示逐客之谬误。全文在逻辑关系上是步步推进,层层深化。时间上由远到近,推移有序:先言古代,次论现实,再次言及未来。在言及逐客的危害时,程度上由轻到重,步步升级:先说如果没有客卿,秦国就不会“富利”和“强大”;接着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直接落到统一天下这个关键问题,比上层更切近要害;再说弃 黔首、却宾客,是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资助了敌人削弱了自己,对秦国的不利更严重些;最后指出“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不仅不能统一天下,而且有亡国的危险,把逐客的危害引申到极点。这种由轻到重、步步推进的说理过程,避免一开始就突兀冲撞,造成相反结果,

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 1,本文的文体类型。 《谏逐课书》,书指上书,奏章。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是古代最优秀的一篇公文,也是一篇政论散文。 2,本文的中心论点。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3,本文运用的铺陈方法。 运用铺陈的部分集中在第二、三段。第二段中的秦穆公中的求士,以“西取、东得、迎”来铺陈纳客之殷勤、周到。秦惠王用张仪之计用“拔”、“西并”、“北收”、“南取”、“包”、“制”等铺陈扩土的结果。第三段更是极力的铺张秦王所爱的“珍宝、美色、音乐”。铺陈手法主要是凭借大量的运用排比句来完成,第二段中的穆公求士和惠王扩地;第三段中所列秦王所爱之、色、乐、珠、玉;第四段中地广国大、兵强和泰山、河海、王者之所成就有气势有感染力。 4,文中运用排比句、对偶句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排比句在文中: ①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③致昆仑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④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⑤宛珠之髻、傅玑之耳、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⑥地广者栗多,国大着人众,兵强则士勇。⑦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文章大量的运用了大量排比句,接踵联翩,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 对偶句:特点——上下两句句子字数相同,结构相同,两两相对而显得工整,能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在文中:①百姓乐用,诸侯亲服。②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③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④非秦者去,为客者逐。⑤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民人也。⑥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 他们或因为同义而强化,或因反意而对照,在增强气势,加重语气的同时,也造就了音调、节奏的和谐和句势均衡、对称之美,使之有质有文。 5,简析本文的论据与中心论点之间的关系,。 (一)论点鲜明。开门见山,使文章一开头就简明扼要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干净利落,毫不隐讳。 (二)论据充足。论据有历史事实,现实事例,理论佐证。

谏逐客书欣赏

谏逐客书欣赏 谏逐客书欣赏 此文是李斯上给秦始皇的一篇奏议。 全文由四段组成,第一段是以历史事实说明客卿矣秦国作出了很大贡献,为论证逐客的错误提供依据。起句说:“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一开始就提出总的论点,显得非常鲜明有力。明明是秦王下了逐客令。却把逐客的过错归之于“吏”说明作者措词委婉,十分注意讽谏策略。宋代李深说:“起句至矣,尽矣,不可以回矣”。接着文章进行具体分析。首先由回顾历史入题,从秦始皇十九代祖的穆公到五代祖以下的孝公、惠文君、昭襄王,举出四个秦国的先君重用客卿而致富变强的事例,说明重用客卿对秦国有利。紧接着,又用多种手法加以论述:先说这四个君主的成就,都靠任用客卿才取得的,这是对前面所述的小结。后讲从这样看来,客卿有什么对不志秦国的呢?这是进一步的引用和反诘。又讲当初如果四个君主拒绝客卿而不忙乱纳他们,疏远有才之士而不用,这就不可能使秦国民富国强。这是从反面假设和推论。在列举史实,层层渲染的基础上,又如此脱挪跌宕,反复论证,就把客卿对秦国的重要作用阐述得极为透彻。 在讲了客卿对秦国有利之后,照理下文应当转入正题,论证逐客的错误了;可是作者在第二段里却笔峰一转,设下了许多比喻,用来说明秦王对不是秦国产的物品的喜爱,对人却持另一种态度是不对的。此段所设比喻多种多样,意思分为四层。第一层以珠宝等物为喻设问作结:这些东西一样也

不是秦国出产的,但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这里只提出问题,不立即作答,但不答自明,显得耐人寻味。第二层以玩好美女为喻,进行推论,如果一定要秦国出产的东西才能用,那么夜间放光的壁玉、犀牛角和象牙做成的器具,郑国和卫国的美女,这样珍贵的骏马,江南的金锡、西蜀的绘画原料,秦国都不应当占有和使用了。用来装饰后宫,充当嫔妃娱乐心意,取悦耳目的,一定要出于秦国的才可以,那么,镶着珍珠的赞子,缀有珠玉的耳环,齐国东阶所产的丝娟做成的衣服,华丽丝绣所作的装饰就不能进于前,而按着流行或样打扮得很漂亮的赵国女子就不能占在旁边了。这一层同前一层不同,是从反面说并分两个小层次重叠错杂出之,把“心秦国之所生而后可”的严重危害说得很透辟,更显出非秦国所出的宝物不可或缺。第三层以音乐为喻,进行对比:敲瓦器、弹奏筝,拍打大腿,呜呜呀呀地唱歌,这是秦国的音乐;郑国、卫国的民间地方音乐,虞舜时的《韶》、《虞》、周武王时 的《武》、《象》都是别国的音乐。 现在你抛弃秦国的音乐,而用别国的音乐,这是为什么呢?不就是为了痛快于当是,看了舒服罢了。这回答近承上文,远承第一层的设问,可说是对前三层的小结,归纳了秦国对物取舍的标准,为下文转入正题作了很好的铺垫。第四层以人和物作比较,指出待诽秦之人不如待诽秦之物,这样看来,你所看重的只是声色珍宝所轻视的是人才。这绝不是用来统一天下,制服诸候的方法。这里以成就统一大业作为出发点,说明重物轻人,驱逐

12级高一语文读本之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李斯 选自《史记·李斯列传》。题目是后人加的,有的本子“书”作“疏”。李斯(公元前?—前208年),战国末期楚国人,在秦国担任官职,辅佐秦王统一天下,后任秦朝丞相。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睢,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缪公〕即秦缪公,也写作“秦穆公”,公元前659年—前621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由余〕春秋时晋国人。先在西戎任职,后来投奔秦国,帮助穆公统一了西戎各部落。〔戎〕又称西戎,指当时我国西部的少数民族。 〔百里奚〕春秋时楚国宛(yuān)地(今河南南阳)人,原为虞国大夫,晋灭虞后,把他当作陪嫁的奴隶送往秦国,秦穆公用五张黑羊皮把他赎了出来,用为大夫。 〔蹇(jiǎn)叔〕春秋时岐(今陕西岐山东北)人,曾游于宋,后由于百里奚的推荐,秦穆公聘他为上大夫。 〔来〕招来,使……来。

〔丕豹〕春秋时郑国大夫丕郑的儿子,因为父亲被晋惠公所杀,逃到了秦国,秦穆公用他为大将。 〔公孙支〕原为晋国人,被秦穆公任为大夫。 〔并国二十〕吞并了许多西戎部落建立的国家。二十,非实指。 〔孝公〕即秦孝公,公元前361年—前338年在位。 〔商鞅〕姓公孙,名鞅,卫国人,也称卫鞅。后因功被封为商君,故称商鞅。秦孝公任用他为相,执政期间,先后两次变法,打击秦国旧贵族势力,发展封建经济,奠定了秦国富强的基础。 〔以〕因此。 〔殷盛〕富足兴旺。 〔乐用〕乐于被使用,乐于效力。 〔获楚、魏之师〕获,俘获,这里是战胜的意思。公元前340年,商鞅率秦军大败魏军,同年又攻打楚国,取得胜利。 〔举〕攻占。〔治强〕政治安定,国力强盛。 〔惠王〕即秦孝公之子秦惠王,也称惠文王,公元前337年—前311年在位。 〔张仪〕魏国贵族的后代,战国时期纵横家的代表人物。秦惠王任用他为相,采用连横的策略,游说各国与秦国联合,瓦解了齐楚联盟。 〔拔〕攻取。 〔三川之地〕在今河南洛阳一带,因境内有黄河、洛水、伊水而得名。当时是韩国地盘。

《谏逐客书》注释、文言现象、翻译、选择、赏析简答题

《谏逐客书》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班级:姓名: 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选择题】【课内赏析简答题】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①选自《史记·李斯列传》(中华书局2014年版)。李斯(?一前208),楚国上蔡(今属河南)人,荀子的弟子,入秦为客卿。前237年,秦王赢政接受宗室大臣建议,下令驱逐在秦的六国客卿。李斯身在被逐之列,于是作此书劝谏,为秦王采纳。 ②【缪公】即秦稳公。 ③【西取由余于戎】由余,原为戎王的臣子,后入秦,为秦穆公重用,帮助秦国攻灭西戎众多小国,称霸西戎。戎,古代对西部各少数民族的称呼。 ④【东得百里奚于宛】百里奚,原为虞大夫,虞亡时为晋所俘,作为晋献公女陪嫁之奴入秦。后逃亡到楚国宛(今河南南阳)地,为楚人所俘,秦穆公知道他有才能,以五张羊皮将他赎回,授以国政,号“五羖大夫”。 ⑤【迎蹇叔于宋】蹇叔,百里奚的朋友,有才能。因百里奚荐举,秦穆公请他入秦,委任为上大夫。 ⑥【来丕豹、公孙支于晋】丕豹,晋国大夫丕郑之子,丕郑被晋惠公杀死后,丕豹投奔秦国,被秦穆公委任为大夫。公孙支,秦大夫。来,招致、招揽。 ⑦【并】兼并,吞并。 ⑧【孝公用商鞅之法】孝公,即秦孝公,战国时秦国国君。他任用商鞅实行变法,使秦国日益富强,奠定了日后统一天下的基础。商鞅,公孙氏,名献,卫国人,战国时政治家。因功封于商(今陕西商洛东南),号商君,故称商鞅。 ⑨【殷盛】殷实,富裕。 ⑩【乐用】乐于为用。 ?【获楚、魏之师】指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前340年,商鞅率军大败魏军,俘获魏公子魏公子卬,逼迫魏割河西之地与秦。同年又南侵楚,战况不详,据此,

《谏逐客书》原文及注释

谏逐客书 作者李斯,《谏逐客书》是古代一篇优秀公文,是应用写作法定公文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该文能比较充分地体现公文的一些本质属性,正是这些公文本质属性形成了该文鲜明的特色。 简介: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韩国派水工郑国游说秦王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倡言凿渠溉田,以实施“疲秦计划”。事被发觉,秦王政听信宗室大臣的进言,认为来秦的客卿大抵都想游间于秦,就下令驱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尽管惶恐不安,但主动上书,写下千古流传的《谏逐客书》。其立意高深,始终围绕“大一统”的目标,正反论证,利害并举,说明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1)戎,东得百里奚(2)于宛,迎蹇叔(3)于宋,来邳豹(4)、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5)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6)。孝公(7)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8)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9)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10)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11),西并巴(12)、蜀,北收上郡(13),南取汉中(14),包(15)九夷,制鄢(16)、郢,东据成皋(17)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18)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19)得范雎,废穰(20)侯,逐华阳(21),强公室,杜私门,蚕食(22)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23)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24)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25),垂明月(26)之珠,服太阿(27)之剑,乘纤离(28)之马,建翠凤(29)之旗,树灵鼍(30)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31)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32),不为玩好;郑(33)、卫之女不充后

谏逐客书李斯

课题:谏逐客书李斯 目的要求:1、结合本文的写作,懂得著文为用,在生活中学习养成用文章表达自己意见的习惯。 2、学习本文开门见山、前后贯通,围绕中心选材,突出表现个人 观点的方法。 3、学习本文运用铺陈、排比、比喻等手法增强文章感染力的方法。重点及难点:构思选材及修辞方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教具:多媒体 课时:2学时 及时间: 课后分析:

第一课时 一、作者与作品背景(包括题解)P51 参见注释[1]及课文前面的作家介绍。(P53练习一) 二、阅读、翻译全文,重要的字、词、句、段点拨(P54练习六) 【译文】 我听说官员们在商量着要驱逐宾客,我个人认为这是错误的。 当年秦穆公征招人才,从西方的戎招来了由余,从东方的宛那里找到了百里奚,从宋国接来了蹇叔,让丕豹和公孙支从晋国来到秦国。这五个人并不出生在秦国,但秦穆公任用他们,吞并了20个国家,终于在西方称霸。秦孝公采用商鞅的变法建议,移风易俗,老百姓(变得)乐于为国家服务,各诸侯国亲近并服从(秦国),俘获了楚魏两国的军队,国土面积扩大了上千里,秦国至今安定强大。秦惠王采用张仪的计策,把黄河、伊水、洛水一带的土地收归秦国,又向西吞并了巴、蜀,向北占有了上郡,向南占领了汉中,收复了南方的各少数民族地区,控制鄢和郢都,还向东占领了险要的成皋,获取了大片肥沃的土地,于是瓦解了(东方)六国的合纵联盟,使他们面向西方对秦国称臣,(张仪的)功业一直影响到现在。昭王得到了范雎,废除了穰侯的相国大权,将华阳君逐出了关外,增强了君主王室的权力,抑制了贵族豪门的势力。逐渐吞灭诸侯各国,使秦国完成了统一大业。这四位君主,都是凭借了宾客的力量。由此看来,宾客哪有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假如当初这四位国君拒不接受这些来自其他诸侯国的宾客,这将使秦国既没有富强的事实,更不会有强大的名声了。 现在陛下得到了昆仑山上的美玉,有随侯珠、和氏璧,悬挂着明月般的夜明珠,佩戴着太阿宝剑,骑着纤离骏马,立着用翠羽毛织成的凤形旗帜,架着灵鼍皮蒙的大鼓。这些宝贝,秦国一样都不出产,但是您却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一定要秦国出产的东西才可以用,那么夜间发光的美玉就不会装饰在秦国的朝廷上;犀牛角和象牙雕刻的东西就不会成为(你喜欢)玩

07《谏逐客书》-2021年高考语文必背72篇古诗文合集(原文+注释+赏析+默写)(解析版)

2021年高考必备72篇古诗文合集(原文+注释+赏析+默写)(全国通用版) 07 《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mù)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xī)于宛(yu ān),迎蹇(jiǎn)叔于宋,来丕(pī)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yāng)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yīn)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yān)、郢(yǐng),东据成皋(gāo)之险,割膏腴(yú)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yì)到今。昭王得范雎(jū),废穰(rǎng)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nà),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这件事,私下里认为是错误的。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位贤人,不生在秦国,而秦穆公重用他们,吞并国家二十多个,于是称霸西戎。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殷实,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意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秦惠王采纳张仪的计策,攻下三川地区,西进兼并巴、蜀两国,北上收得上郡,南下攻取汉中,席卷九夷各部,控制鄢、郢之地,东面占据成皋天险,割取肥田沃土,于是拆散六国的合纵同盟,使他们朝西侍奉秦国,功烈延续到今天。昭王得到范雎,废黜穰侯,驱逐华阳君,加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蚕食诸侯领土,使秦国成就帝王大业。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劳。由此看来,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倘若四位君主拒绝远客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 由余:亦作“繇余”,戎王的臣子,是晋人的后裔。穆公屡次使人设法招致他归秦,以客礼待之。入秦后,受到秦穆公重用,帮助秦国攻灭西戎众多小国,称霸西戎。戎,古代中原人多称西方少数部族为戎。此指秦国西北部的西戎,活动范围约在今陕西西南、甘肃东部、宁夏南部一带。 百里奚:原为虞国大夫。晋灭虞被俘,后作为秦穆公夫人的陪嫁臣妾之一送往秦国。逃亡到宛,被楚人所执。秦穆公用五张黑公羊皮赎出,用上大夫,故称“五羖大夫”。是辅佐秦穆公称霸的重臣。 宛:楚国邑名,在今河南南阳市。 蹇叔:百里奚的好友。 来:一说作“求”。

《谏逐客书》赏析

《谏逐客书》赏析 雪莲 秦汉散文的特点是注重文章的效用,故特别注意写作技巧。而李斯《谏逐客书》则正好是由于其成功运用了恰当的写作技巧,从而达到了令秦王废“逐客令”这一预期目的,也就是说使文章收致函很好的效果。 究竟李斯用了何种“魔法”竟能令秦王改变初衷?“攻心术”也!如果有人读过此文而没感受出李斯攻心术之精明,那么他就白读了。 全文自始至终都紧紧抓住秦王贪婪及要统一天下这两大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向秦王实施攻心术。 文章一开头,李斯便开门见山地指出秦王逐客的错误。然后用正面事实列举出秦往昔纳客而获得的种种好处:“遂霸西戎”“至今治彊”“使之西事秦,功施至今”“使秦成帝业”……也就是说:纳客能令秦获得“称霸、治国、外交成功及成帝业”的益处,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反驳了秦王“客负于秦”的论据,同时,这些好处是与秦统一天下一脉相承的,既然秦王一心想统一天下,那么,我们可以毫无疑问地看到:李斯的这番话正说到秦王的心坎上去了,已收到了动摇秦王逐客之决心的效用。而紧接着,李斯说了句:“向使四君却客不内……而秦无彊大之名也。”这是反面陈述不纳客的坏处,因此有加强语气,反衬秦纳客的好处的作用,因此进一步动摇了秦王拒客的决心。

至此,李斯的攻心术已取得了效果,但要改变秦王的逐客令并非易事,还得把攻心术用下去。李斯聪明就聪明在他不但巧妙地运用了攻心术,而且运用得彻底。 你看,紧接下来的一段,李斯如数家珍般一一数出秦王所占有、所喜爱的玉、宝、珠、剑、音乐等等,使贪婪的秦王读到此处禁不住眉开眼笑,占有感、自豪感油然而生,因而不知不觉的落入李斯攻心的“圈套”:秦王你所占有的这些宝物并非在秦国特产的啊!但你却这般喜爱它们,岂不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而且,“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这些话说得好啊!得“一箭双雕”之效:既从秦王贪婪又从其要统一秦国的心理弱点上直攻秦王心扉!这样一来,秦王的逐客决心不动摇得七七八八才怪呢! 但李斯并未就此罢手,而是“乘胜追击”,把攻心术运用到最彻底:用类比的方法指出秦只有纳客才不会有敌,否则“求国无危,不可得也。”天啊,不纳客不但得不到天下而且会危天下,这岂不是秦王的致命伤?李斯的这段话正是给了秦王思想上致命一击,令秦王的逐客思想防线彻底崩溃,不得不改变逐客的初衷。至此,李斯的攻心术令他获得了彻底的胜利。 我们不妨设想,如果李斯只是一味地向秦王求情不要逐客,相信只会令秦王把客逐得更快,更决绝。正哪一个穷光蛋丢失了仅有的一千块钱,你安慰他说:“这有什么好伤心?不就是区区一千元么?”结果可想而知:你会把他“安慰”得更伤心。因为二者都是没抓住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