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实验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应用论文

合集下载

例谈模拟实验在科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例谈模拟实验在科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例谈模拟实验在科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作者:王亚丽来源:《小学教学参考(综合)》2020年第12期[摘要]模拟实验有助于学生理解生活中常见事物的科学道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科学探究能力与实证能力。

小学科学教师要结合教材,科学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在模拟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关键词]小学科学;模拟实验;运动模拟实验;成因模拟实验;原理模拟实验[中图分類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36-0067-01模拟实验是科学实验中的一种基本类型。

小学科学中常见的模拟实验有三类,即运动模拟实验、成因模拟实验、原理模拟实验。

无论是教师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分组实验,都要遵循“了解原型,提出假设——建立模型,进行实验——解释原型,建构概念”的三段式教学模式,重点解决好“用什么模拟什么”“怎样模拟”两个问题,这是做好模拟实验的关键。

其中,“用什么模拟什么”实际上就是确立实验模型的过程。

模拟实验中的模型是学生进行实验研究的载体,从某种意义上讲,建立模型是进行模拟实验的基础。

在进行模拟实验前,教师要根据研究问题,让学生合理推测,引导学生找到代替原型的物体,即实验模型。

“怎样模拟”就是指根据事物的运动变化情况、形成原因或工作原理等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

这两个问题解决了,接下来的概念建构也就水到渠成了。

下面,笔者以具体课例来谈谈运动模拟实验、成因模拟实验、原理模拟实验的操作过程。

一、运动模拟实验——了解运动变化过程运动模拟实验,就是对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进行模拟的实验。

科学教学中,这类模拟实验主要包括模拟昼夜、四季、月相的变化规律等实验。

如《四季的形成》是科学教学中较难的内容,因为涉及的知识较深、相关因素多、过程复杂。

因此,教师要遵循事物之间共变的关系,抓住主要矛盾,以概念的逐步完善、建立为原则没计教学教程,从学生的原始认识出发,突出形成四季现象的关键因素,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对四季形成的原因进行猜想与假设。

初中科学模拟实验教学实践与反思

初中科学模拟实验教学实践与反思

观察思考新课程NEW CURRICULUM模拟实验是通过设计与原型或自然现象或过程相似的模型,并利用该模型来间接地研究原型的方法。

模拟实验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基本方法之一。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应用模拟实验可使时过境迁或稍纵即逝的自然现象或过程在实验中重现,可将科学现象简化或进行时空的缩放,可对那些既不能从外部直接观察其内部状态,又可对不能打开的系统进行研究。

科学课堂开展模拟实验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洞察力、判断力,提高处理问题能力、知识的自我建构能力,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能力。

一、初中科学模拟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1.没有开展或者应付性的“展示”模拟实验目前,科学新课程中虽然有较多有价值的模拟实验内容,但是,限于紧张的课时,许多模拟实验要么没有开展,要么是教师越俎代庖呈现实验结果,给出实验结论,留给学生的只是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没有促进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这是一种形式化的、低效的实验教学。

2.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忽视学生模拟实验技能的训练在当前情况下,许多教师往往只将模拟实验作为一种手段,其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对研究对象的认识、以揭示其本质和规律,结果导致学生只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模拟实验来探究事物,只是为了教师的要求而做实验,并没有搞清楚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即实验的目的,没有将模拟的对象与模型联系起来。

二、提高模拟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的实践(一)利用教材已有的模拟实验,形成系统的模拟实验教学步骤、策略1.初中科学模拟实验的基本类型初中科学中常见的模拟实验有四类。

(1)模拟原理:模拟温度计、模拟密度计、模拟潜水艇沉浮等。

(2)模拟成因:模拟火山喷发、模拟泥石流形成、模拟板块碰撞张裂、模拟岩石的风化等。

(3)模拟过程:模拟细胞分裂、模拟远去的船只、模拟地球运动、模拟星系运动等。

(4)模拟缩放:地球仪、人眼球模型、分子模型、模拟分子间有空隙等。

2.初中科学模拟实验教学的基本步骤和教学策略(1)建立模型,即从原型(实验的研究对象叫原型)过渡到模型(进行操作的模拟装置叫模型)。

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运用与体会

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运用与体会

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运用与体会科学实验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在初中科学教育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和观察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和实验能力。

在我作为初中科学教师的多年教学经验中,我深刻体会到科学实验对学生学习的积极影响。

本文将谈论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运用以及我个人的体会。

首先,科学实验可以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科学实验通常涉及到具体的物质、现象和过程,这使得学生们能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看到和触摸实际的材料,并亲身体验科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科书中的知识,而且能够从中发掘更多的知识和规律。

他们会愈发对科学充满好奇和兴趣,主动参与到实验中去。

实验不仅提供了学生们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空间,还能够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促使他们主动地探索和学习更多的科学知识。

其次,科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们需要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的变化、记录实验数据,并分析和总结实验结果。

通过对实验材料和结果的观察,学生们能够培养自己锐敏的感知力和准确的观察能力。

同时,通过分析和总结实验结果,学生们能够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和科学思维能力,从中发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思考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至关重要。

再次,科学实验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科学实验通常需要学生亲自进行操作,学生们需要用手去触摸、拆解和组合实验材料,这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机会。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们还常常需要与同组和其他组的同学进行紧密的合作。

只有通过相互配合和协作,才能完成实验的目标。

这既能培养学生们的团队合作精神,也能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尊重他人和倾听别人的意见。

通过实验,学生们能够从中学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并积极运用于学习和生活中。

最后,科学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验是一种真实、具体的实践活动,它能够让学生们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并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实验,发现新的科学事物和规律。

教育行业中的虚拟实验技术应用

教育行业中的虚拟实验技术应用

教育行业中的虚拟实验技术应用在教育行业中,虚拟实验技术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

虚拟实验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模拟实验场景,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实现对实验过程的再现。

这种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同时也解决了传统实验教学中资源有限、安全风险高等问题。

本文将探讨教育行业中虚拟实验技术的应用,并探讨其优势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虚拟实验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1. 实验教学场景模拟传统实验教学往往受到实验器材、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限制,无法满足全体学生同时参与实验的需求。

而虚拟实验技术通过模拟真实的实验场景,使学生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实验操作。

这种方式不仅节约了实验资源,还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实验技能。

2. 提供灵活性与实践机会虚拟实验技术能够提供丰富的实验场景和实验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不同的实验内容。

同时,虚拟实验技术还可以提供虚拟实验室,学生可以在节假日或者非实验时间进行实验操作,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实践机会。

3. 促进跨学科教学虚拟实验技术可以模拟多种学科的实验场景,使各个学科之间的知识相互联系,促进了跨学科教学的实施。

学生在参与虚拟实验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学习到实验知识,还能够理解不同学科之间的关系,提升综合素养。

二、虚拟实验技术的优势1. 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传统实验教学需要大量的实验器材和实验场地,不仅占用了大量的空间和资源,还有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

而虚拟实验技术可以在计算机上实现实验过程,无需使用大量的实验器材和场地,既节约了资源,又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

2. 安全风险低某些实验过程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特别是化学实验等。

虚拟实验技术的应用可以避免学生接触到危险物质,降低了实验中的安全风险。

这在初中、高中等学段特别重要,可以更好地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

3. 学习兴趣提升虚拟实验技术的应用使得实验过程更加生动有趣,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实验场景来进行实验操作。

虚拟实验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探索欲望。

浅谈模拟实验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模拟实验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模拟实验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作者:胡一飞来源:《读写算》2013年第19期[摘要]初中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模拟实验是初中科学新课程教材中新加入的一种实验类型,科学教师要重视实验教学,积极主动地去创造条件,开展科学实验教学工作,有必要从理论上进一步去学习模拟实验的概念、模拟实验的类型、模拟实验的特点及过程和模拟实验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模拟实验模型原型初中科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实验是初中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实验者在进行实验时,就是按照研究目的,利用一定的手段去控制和干预研究对象或研究过程中的某些因素。

但是自然界中许多现象是人们难以直接控制和干预的,如被研究的对象在时间上或空间上极为遥远。

因此必须采取模拟的方法,即通过模拟实验才能进行。

那么,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模拟实验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模拟实验的概念初中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科学实验是探索自然现象的奥秘,揭示自然规律的一种重要方法。

但是,有些科学实验由于受到一些特殊因素的制约,不能或不许直接对研究对象进行实际实验。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获得对研究对象的认识,以揭示其本质和规律,我们可以通过模拟的方法制成研究对象的模型,然后模拟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在模型上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就叫做模拟实验。

科学史上曾有过许多著名的模拟实验,如1953年,美国学者米勒等人模拟原始地球条件,在实验室内用甲烷、氨、氢、水蒸气等物质制成了氨基酸等有机物,从而证明了生命起源过程的第一阶段是完全能够发生的;又如,为了深入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美国科学家于1984年开始兴建一个完全封闭的生态实验室。

由于这个实验室是模拟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而建造的,因此叫做“生物圈2号”。

1993年1月,8位科学家进入这个实验室进行实验。

上面所举的两个例子说明,模拟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二、模拟实验的特点和一般过程同直接实验相比,模拟实验具有如下特点:(1)模拟实验直接作用于模型而非实际的研究对象(原型)。

虚拟仿真实验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应用

虚拟仿真实验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应用

虚拟仿真技术是当前科学前沿技术,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运用,可以突破实验仪器和设备不足的教学限制,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模拟各种物理实验的操作过程,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投入实验教学中来,不断提升实验教学效率。

1、创造安全实验室,给予学生拓展空间
打造安全教学环境,让学生自由探索。

物理实验中有一些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如大气压的测量实验,实验中会用到水银,水银蒸汽有毒,会影响师生健康。

虚拟仿真实验可以避免这些实验危害,保障师生安全,给予学生安全实践空间。

2、有效帮助教师演示实验教学
把实验化抽象为具体,便于教师直观教学。

如伏安法测小灯泡电阻,这个实验比较抽象,需要教师讲解实验原理,教师可以通过虚拟仿真实验来讲述,为学生演示或者让学生自己操作了解其中的原理,在学生对这个实验理解之后再进行真实实验,提升教学效果。

同时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室内光线的强弱对实验现象有影
响,虚拟仿真实验中不仅避免这个情况,还增加虚拟辅助线,帮助学生理解实验原理。

3、避免资源损耗,节约学校成本
弥补实验器材不足。

一些学校因为条件的限制,缺少很多复杂先进的实验器材,虚拟仿真实验可以有效弥补实验器材方面不足,促进课堂教学丰富性有效性。

避免实验器材的损耗。

初中实验中很多是电学实验,如操作失误接线错误,很容易导致烧坏实验器材。

虚拟仿真实验器材没有资源的损耗,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

河南德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数据智能产品、方案和技术能力的用户遍及电信、金融、能源、媒体、涉密、教育、医疗、政府和企业等多个行业,其增长速度迅速,值得大家的信赖。

模拟实验对科学研究的帮助

模拟实验对科学研究的帮助

模拟实验对科学研究的帮助科学研究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技术创新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科学研究中,模拟实验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它通过模拟现实情况来进行实验,以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理解和探索自然界的规律。

本文将探讨模拟实验对科学研究的帮助,并分析其优势和适用范围。

首先,模拟实验能够提供一个可控的实验环境。

在真实世界中,科学研究往往受到许多影响因素的干扰,如气候变化、人为干扰等。

这些因素很难被完全控制,对研究结果产生了一定的干扰。

而通过模拟实验,科学家们可以在控制条件下进行实验,有效地排除干扰因素,使实验结果更加准确可靠。

例如,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科学家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控制温度、湿度等参数,以便更好地研究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其次,模拟实验能够缩短研究周期和降低成本。

真实世界中进行实验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

而通过模拟实验,科学家们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数据和结果,加快科学研究的进程。

此外,模拟实验往往不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场地和设备建设,从而降低了研究成本。

例如,在药物研发领域,科学家们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实验,通过分子对接模拟等方法来加速新药的研发过程。

第三,模拟实验可以进行一些在真实世界中不可行的实验。

在科学研究中,有些实验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在真实世界中进行,例如高风险、高成本或伦理限制等。

而通过模拟实验,科学家们可以在安全、经济、无伦理约束的前提下,开展这些实验,从而获取有关现象和规律的重要信息。

例如,太空探索领域中的人类登月计划,科学家们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来研究登月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为真实登月任务提供重要的指导。

然而,模拟实验也有其局限性。

首先,模拟实验只是对真实情况的近似模拟,无法完全还原真实世界的复杂性。

其次,模拟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适用性受到模型的准确性和假设的限制。

因此,科学家们在进行模拟实验时需要注意结果的解释和推广。

此外,一些现象和问题可能超出了模拟实验的范围,需要借助其他研究方法来进行深入探究。

实验教学在初中科学中应用论文

实验教学在初中科学中应用论文

实验教学在初中科学中的应用【摘要】兴趣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而实验就是科学学习的催化剂。

但研究表明,我国的学生实验和动手操作能力存在着严重的不足,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新课程理念下的科学教学也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还要学会在科学探究中自主实验和动手操作,促进学横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鉴于当前实验教学所存在的普遍问题,本文提出创新的教学模式:课本启发式探究教学和学生自主探究教学。

通过对教学模式的改变来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课本启发式探究;学生自主探究;实验教学实验是科学学科的基础,科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新课标中已经把科学实验探究列为科学课程目标和内容体系中最关键、最基本的要素。

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然而,在现实的科学课程实验教学中,不少教师和学生都习惯于画实验,讲实验,听实验,背实验,忽视了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而且有的教师认为,只要让学生做了实验,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实践能力就得到了培养,但忽视了学生做实验中所存在的问题,如:实验册已为学生确定了实验器材,规定了实验步骤,学生只要按要求做好就行。

这种“照方抓药”的实验方式造成了学生缺乏实验的设计能力,缺乏对实验过程、目的的理解和思考。

当前这种实验教学状况势必会严重制约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与现行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理论对立,所以,如何改革科学实验教学,建立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新型教学模式,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重大课题。

我们应当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科特点,创建以学生探究为主的,灵活开放的教学模式,故本文提出“课本启发式探究的教学模式与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灵活多变的进行实验教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模拟实验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初中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模拟实验是初中科学新课程教材中新加入的一种实验类型,科学教师要重视实验教学,积极主动地去创造条件,开展科学实验教学工作,有必要从理论上进一步去学习模拟实验的概念、模拟实验的类型、模拟实验的特点及过程和模拟实验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模拟实验模型原型
初中科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实验是初中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实验者在进行实验时,就是按照研究目的,利用一定的手段去控制和干预研究对象或研究过程中的某些因素。

但是自然界中许多现象是人们难以直接控制和干预的,如被研究的对象在时间上或空间上极为遥远。

因此必须采取模拟的方法,即通过模拟实验才能进行。

那么,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模拟实验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模拟实验的概念
初中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科学实验是探索自然现象的奥秘,揭示自然规律的一种重要方法。

但是,有些科学实验由于受到一些特殊因素的制约,不能或不许直接对研究对象进行实际实验。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获得对研究对象的认识,以揭示其本质和规律,我们可以通过模拟的方法制成研究对象的模型,然后模拟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在模型上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就叫做模拟实验。

科学史上曾有过许多著名的模拟实验,如1953年,美国学者米
勒等人模拟原始地球条件,在实验室内用甲烷、氨、氢、水蒸气等物质制成了氨基酸等有机物,从而证明了生命起源过程的第一阶段是完全能够发生的;又如,为了深入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美国科学家于1984年开始兴建一个完全封闭的生态实验室。

由于这个实验室是模拟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而建造的,因此叫做“生物圈2号”。

1993年1月,8位科学家进入这个实验室进行实验。

上面所举的两个例子说明,模拟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二、模拟实验的特点和一般过程
同直接实验相比,模拟实验具有如下特点:(1)模拟实验直接作用于模型而非实际的研究对象(原型)。

(2)模拟实验根据的是相似性原理:模型和研究对象之间具有相似性,模型所处的实验条件与研究对象所处的实际条件也是极为相似的。

(3)要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将模拟实验的结果类推到原型上去,以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

正是由于这三个特点,决定了模拟实验的实验过程不同于一般的直接实验。

下面结合实例加以说明。

众所周知,绿色植物堪称为“自动的空气净化器”,能吸收二氧化碳和放出氧气,这是地球上所有动物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前提,因而有些园艺爱好者习惯于夜晚临睡前在自己的卧室内摆放较多的绿色盆景,以提高室内氧气的含量。

你认为这种做法是否恰当?为什么?请利用下面提供的实验材料和用具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证明你的观点。

实验材料和用具:校园内的桂花树、广口瓶、火柴、纸张。

在阅读题目时,在我们的脑海中一定会浮现这样一幅画面:
夜晚,在一间较为封闭的卧室内,摆放着很多绿色盆景,室内没有灯光,一名园艺爱好者正在睡觉。

此时室内的氧气含量是否一定比不放绿色盆景时高呢?要想回答这一问题,必须进行对比实验,测定两种情况(放绿色盆景和不放绿色盆景)下的氧气含量。

然而在真实场景下进行直接实验不易控制实验条件,得到的结果没有说服力。

因此,我们只能利用题目提供的实验材料和用具,做一个模拟实验,根据模拟实验的结果回答问题。

那么,该怎样进行这个模拟实验呢?
(一)选择和建立研究对象(原型)的模型
无论是直接实验还是模拟实验,实验之前都要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配齐实验仪器和设备等。

除此之外,模拟实验还有一个重要步骤,那就是要选择原型,然后依据原型的特点,按照相似性原理并运用类比推理法选择或建造与原型在结构上相似或功能上相似的事物作为实验模型,在此基础上再对模型进行实验。

建立科学和正确的模型,这是进行模拟实验的基础,是实验成败的关键,这也是由模拟实验的特点所决定的。

上述实验所呈现出的画面就是本实验的原型,我们要根据原型建立模型:
根据题目提供的材料用具,可以用一个封闭的广口瓶来模拟园艺爱好者的卧室;但不能用整棵桂花树来模拟园艺爱好者的盆景,因
为广口瓶太小,容不下整棵桂花树,看来要用活的桂花树的树叶来模拟画面中的盆景;题目中没有实验动物可以用来模拟园艺爱好者,只能用纸张的燃烧情况来检验氧气的含量变化。

一个封闭的广口瓶,瓶内放入一些新鲜的桂花树叶片,用燃烧的纸张来检验氧气的含量,研究对象的模型就这样建立起来了。

由于要进行对比实验,所以还要有一个相同的装置,并放入与装置一中同样多、大小相同的晒干的桂花树叶片,以便进行对照。

(二)将模型置于与原型相似的条件下进行实验
严格控制实验条件,要让模型与原型所处的实验条件尽可能相同或相似,只有这样,才能把从模型上获取的信息可靠地、有效地类推到原型上去。

例题中的原型是在黑暗的卧室中,没有灯光,因此我们要把两个装置(即模型)放在暗处大约24小时。

(三)将模拟实验的结果类推到原型上
观察实验现象,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并得出实验结论,这是科学实验的几个重要步骤。

但对于模拟实验而有,在结果处理阶段,除了要对模型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处理之外,还要将模型实验的结果类推到原型上去。

上题的实验结果是:将纸张制成可点燃的纸棒,24小时后,用火柴点燃纸棒,分别伸入两个广口瓶中,装置1中的纸棒很快熄灭,装置2中的纸棒能燃烧较长时间。

实验表明:装置1中的氧气含量低,而装置2中的氧气含量较高。

由于模型与原型具有相似性,并且模型所处的条件与原型所处的条件基本相同,因此,我们可以把模拟实验的结果类推到原型上,得出结论,即夜晚临睡前,园艺爱好者在白己的卧室内摆放较多的绿色盆景,室内氧气的含量不仅不会提高,反而会下降。

究其原因,是由于在黑暗的卧室内,绿色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氧气,但此时植物细胞仍要进行有氧呼吸消耗室内氧气,致使室内氧气含量下降。

因此,园艺爱好者的做法是不恰当的。

通过上述模拟实验,我们解决了看似复杂的实际问题。

三、模拟实验在科学教学中的作用
(一)利用模拟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及新课程标准的逐步实施,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被摆在了日益重要的位置。

如模拟“噪声污染及其控制”实验,其实是在模拟噪声污染对人类造成哪些严重危害,通过该实验既能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在学生实验中增添了模拟实验或让学生制作模型,这在以前是从来没有过的。

这些模拟实验或模拟原型建立模型的实验,对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十分有用的。

(二)利用模拟实验突破教学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难点知识,有时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模拟实验加以突破。

例如,在“水的组成”一节中,学生普遍认为“一个水分子是由
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子构成”这个概念较抽象、较难理解。

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我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模拟实验:取两个不同颜色橡皮泥,把其中一个橡皮泥做成一个较大橡皮泥球来表示氧原子,把另一个橡皮泥做成两个较小橡皮泥球来表示氢原子,然后把他们粘在一起来表示一个水分子模型,接着把他们拆开再重新组合这一过程来表示电解水的过程。

通过这个模拟实验,学生才真正理解并掌握了这个概念,难点因此而突破。

(三)通过模拟实验及模型的制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个人根据当前的知识和经验,加工、处理并有机迁移或整合,创造出新知识或新技术的能力。

创新能力分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模拟实验及构建模型的机会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如制作潜水艇浮沉模拟实验时,可就如下问题进行个性化的讨论:1、制作模型的选材还可以有哪些?
2、物体沉浮条件与哪些因素关?
3、物体沉浮条件还有哪些应用?通过上述问题可以使学生在制作潜水艇浮沉模型实验时,加深对物体沉浮条件的理解,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同时,制作的过程,也是学生根据自己所获取的知识进行创新的过程。

综上所述,无论是进行科学研究,还是进行初中科学教学,模拟实验都是一种非常有用的研究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适当运用,对突破教学难点,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实践能力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潘宝平.张富国.生物新课程与学科素质培养[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郑晓蕙.生物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社
[3]胡继飞.郑晓蕙.生物学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