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的经济性原则
c30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C30混凝土配合比设计1. 引言混凝土作为工程建设中常用的建材之一,其配合比的设计对混凝土的性能和工程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C30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原则、方法和注意事项。
2. C30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则C30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为30MPa,其配合比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满足强度要求:C30混凝土的设计目标是达到30MPa的抗压强度,因此在配合比设计过程中应确保混凝土强度满足要求。
•经济合理:在满足强度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水泥用量,以减少成本。
•可施工性良好:配合比设计应考虑混凝土的流动性、浇筑性、抗裂性等,保证混凝土的施工性能。
3. C30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C30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可以采用以下方法之一:3.1 经验法经验法是根据过去成功的配合比和验收记录,结合对原材料特性的了解,通过经验确定配合比的方法。
具体步骤如下:1.根据工程要求确定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为C30。
2.确定水胶比,根据经验可以选择0.45-0.55之间的值。
3.根据水胶比和水泥用量计算出混凝土中的骨料用量。
4.根据混凝土的流动性要求确定骨料的粒径分布。
5.根据配合比中的水泥用量和骨料用量计算混凝土中的水量和掺合料用量。
3.2 实验法实验法是通过在实验室进行试验,通过不断调整配合比,确定最佳配合比的方法。
具体步骤如下:1.根据工程要求确定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为C30。
2.制备不同配合比的混凝土试件。
3.进行抗压强度试验,通过试验结果评估不同配合比的强度。
4.根据试验结果调整配合比,继续进行试验,直到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等级。
3.3 理论法理论法是根据混凝土的物理与力学性质,结合工程要求和原材料特性,通过数学计算确定配合比的方法。
具体步骤如下:1.根据工程要求确定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为C30。
2.根据水胶比方法确定水胶比的范围。
3.根据要求的强度等级和水胶比的范围,计算出混凝土中的水泥用量。
4.根据混凝土的流动性要求和骨料的粒径分布,计算出混凝土中的骨料用量。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原则与方法一、材料选择与性能要求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为了确保混凝土在预定使用环境中具备所需的强度、耐久性和可施工性。
在进行配合比设计之前,首先需要根据工程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
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常用的材料包括水泥、骨料、矿物掺合料和混凝土外加剂等。
水泥的品种和标号应根据工程的结构和强度等级选取,骨料的种类和粒径应满足混凝土的强度要求,矿物掺合料的类型和掺量要合理选择,以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和耐久性。
此外,混凝土外加剂的选择也对混凝土性能有着重要影响,如增塑剂可提高混凝土的流动性和抗渗性。
二、配合比设计的基本原则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适度配合、经济合理和施工易操作等方面。
适度配合是指混凝土的各组分之间的配比要合理和均匀,使得混凝土在使用过程中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性能。
这要求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各材料的特性和相互作用,避免过高或过低的配合比,使混凝土既能满足强度和耐久性要求,又能满足施工的需要。
经济合理是指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在保证预定性能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成本。
在设计中,应根据不同材料的价格和性能,合理选择材料的类型和配比,避免浪费和额外的投入。
施工易操作是指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满足施工的要求,确保混凝土的浇筑、振捣和养护等施工操作顺利进行。
在设计中,应考虑混凝土的流动性、凝结时间和初凝时间等因素,合理调整配合比,以适应不同施工方法和工期。
三、配合比设计的方法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方法主要包括经验配合法、限制配合法和性能配合法等。
经验配合法是根据多年施工经验和试验总结出来的经验公式进行配合比设计。
根据工程要求和具体材料特性,选取合适的经验公式,并进行适当修正,以满足工程强度等级和耐久性要求。
限制配合法是根据混凝土所面临的条件和限制进行配合比设计的方法。
根据混凝土的最大骨料粒径、强度等级和最大水泥用量等限制条件,计算出合理的配合比。
性能配合法是根据混凝土所需的性能要求进行配合比设计的方法。
混凝土配合比计算

混凝土配合比计算.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确定混凝土中各组成材料的质量比例,以满足结构设计、施工和环境要求,并符合经济原则的过程。
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55-2000于2001年4月1日开始实施。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必须满足四项基本要求:结构设计的强度等级、混凝土施工的和易性、工程环境对混凝土耐久性的要求和经济原则。
经济原则指要节约水泥以降低混凝土成本。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参数是水灰比、单位用水量和砂率。
在满足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的基础上,确定水灰比;在满足混凝土施工要求的和易性基础上,根据粗骨料的种类和规格确定单位用水量;砂率应以砂在骨料中的数量填充石子空隙后略有富余的原则来确定。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以计算1m3混凝土中各材料用量为基准,计算时骨料以干燥状态为准。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原理有绝对体积法和重量法(假定表观密度法)。
绝对体积法假定刚浇捣完毕的混凝土拌合物的体积,等于其各组成材料的绝对体积及混凝土拌合物中所含少量空气体积之和。
重量法假设混凝土的表观密度为一定值,混凝土拌合物各组成材料的单位用量之和即为其表观密度。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步骤包括:确定混凝土强度等级和环境要求、确定水灰比、确定单位用水量、确定砂率、计算混凝土中各组成材料的用量、检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Design Basic n:1.___。
n management level。
durability requirements for concrete。
raw material varieties and their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concrete parts。
structural n ns。
___.2.Initial ___:1) ___ (fcu,0)fcu,0 = fcu,k + 1.645σcu,k___ according to the following formula (55-2000):Where fcu,0 ___ (MPa)。
浅谈水泥混凝土配合比的经济性在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

“ j分法” 施工 :用料没有把好质量 关, 排水措施没有 做好 , 压实度没有 达到要求 。 这些人为因素使 高填土引道不稳 定, 工后沉降大 , 均匀, 且不 是 造 成跳 车现 象 主 要 原 因 之 一 。 4 结 构突变 、 桥台 L台背路面在结构上存在着差异。 j 从路 面结桥组合可以看出, A 点左 右侧是 两个不 同性质路 面体系 , 左侧是铺设在 桥台背墙顶面柔 性面层与 刚性桥台组成双层路面体 系,右侧为柔性或半 刚性多层路 面 体系 , 在车辆荷载作用下 , 垫层 、 基层密实度迅速增加 , 构层压缩 , 结 而 桥台 由于 巨大建筑作用 , 上基础处理较好 , 加 一般认 为沉 降已经完成 , 相对于路基而言 , 沉降可视 为零 , 而铺装层压缩 也不大 。这样 , 点两 A 侧抗 变形能力不 同, 相对沉 降就不 可避免出现 , 使路 面结构破坏 , 造成 跳 车。 5、 计 不 周 设 在基底未作彻底处理 , 而沉 降还未稳定时 , 应周详考虑桥 台结构与 引道 衔 接 , 没 有 质量 保 证 情 况 下 , 应 该 直 接 浇 混 凝 土 板 。像 榕 华 大 在 不 桥 两侧 引 道 ,由 于榕 江两 岸 属 软 土 地 基 ,通 车 后 两 侧 引 道 沉 降 是 长 期 的, 如先设过渡性路面 , 使路堤沉 降基本完成后再改铺原设计路 面 , 情 况 会好 一 些 。 计 时 也 应 处 理 好桥 梁 与引 道 路 面 接缝 问题 , 免 接 缝 损 设 避 坏而造成跳车。 二、 桥头跳车病害防治措施探讨 1 处 理 好 台 后地 基 、 处理好台后软弱地基是控制桥头跳车重要措施。 对软弱地基处理 , 现在 国内有 换填法 、 超载预压 、 塑料排 水板 、 粉喷桩复合地基等 常用 方 法 。就 目前情况看 , 水泥粉喷桩复合地基加固软土效果明显 , 工工期 施 短 , 费用高 ; 但 超载预压一般可利 用施 工荷载作为软基预压荷载 , 施 但 工工期较长 , 剩余沉降量也大 ; 塑料排水板法加固效果好 , 工期较 短 , 施 工简单 , 经验较 为成熟 , 目前处理软基较为常用方法。我们要根据 当 是 地实际情况 , 以应用 , 加 使地基承载能力满足设计要求 。 受造价约束 , 一 般情况可设 置过渡性路面 , 加强养护补强措施 , 待沉降后再改铺 原设计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必须达到的四点要求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混凝土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其质量直接影响着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和工程结构的安全性。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必须达到以下四点要求:1. 强度与耐久性的要求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是衡量混凝土质量的关键指标。
混凝土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承受各种荷载和环境侵蚀,因此其强度和耐久性必须得到保证。
在配合比设计中,必须根据工程实际需要确定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同时考虑混凝土在长期使用中的抗压、抗拉、抗冻融、抗碱骨料反应等性能,确保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达到设计要求。
2. 经济性的要求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在满足强度和耐久性要求的前提下,应尽可能节约水泥、骨料和外加剂的使用,减少混凝土的成本。
合理的配合比设计可以有效降低混凝土的施工成本,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
3. 流动性和工作性的要求混凝土的流动性和工作性直接影响混凝土的施工质量和工程的效果。
在配合比设计中,必须根据工程的具体要求确定混凝土的流动性和工作性,保证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能够顺利浇筑、振实和成型,同时确保混凝土的坍落度和坍落度保持时间符合要求。
4. 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混凝土是建筑材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产和使用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
在配合比设计中,必须优先考虑采用替代性原材料、减少能源消耗和排放,降低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推进混凝土生产和使用的可持续发展。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必须兼顾强度、耐久性、经济性、流动性和工作性、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的要求,只有在全面考虑各种因素的基础上,才能设计出满足工程需要、质量稳定、施工方便、耐久性好的混凝土配合比方案。
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常用的主要材料之一,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工程结构的稳定和耐久性。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确保混凝土质量稳定的关键步骤,其必须达到的要求不仅仅是简单的强度和耐久性,还包括经济性、流动性和工作性、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的考量。
接下来,我们将对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这四个要求进行更详细的阐述。
1. 强度与耐久性的要求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是其最基本的性能指标,也是工程建设中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报告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报告摘要混凝土是建筑中最常用的材料之一,不仅具有承重和耐用的特点,还能满足设计师的美学需求。
本报告旨在探讨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原则和步骤,并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辅助理解配合比设计的重要性。
1. 引言混凝土配合比是指混凝土材料中水泥、骨料、粉煤灰等各种成分之间的搭配比例。
合理的配合比设计可以确保混凝土拥有良好的强度、耐久性和抗裂性能,从而提高建筑物的品质和寿命。
2. 设计原则配合比设计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2.1 经济性原则在满足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材料用量,提高成本效益。
2.2 均匀性原则混凝土中各个成分之间应该均匀分布,避免出现局部过度灌浆或骨料分集现象。
2.3 流动性原则混凝土应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以便于施工人员浇筑和振捣。
2.4 耐久性原则混凝土应具备抗碳化、抗硫酸盐侵蚀和抗氯离子渗透等耐久性能。
3. 设计步骤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3.1 确定设计强度等级根据建筑物的使用要求和结构设计要求,确定混凝土的设计强度等级。
3.2 确定掺合料类型与掺量根据设计要求和可用材料的特性,确定是否需要使用掺合料(如粉煤灰、矿渣等)以及其掺量。
3.3 选择合适的骨料粒径与砂率根据需要设计的混凝土性能(如强度、抗裂性等),选择合适的骨料粒径与砂率。
3.4 估算初步比例根据前述步骤的结果,初步估算各个成分的比例,包括水泥用量、骨料用量和水灰比等。
3.5 进行配合比试验根据初步比例结果,进行配合比试验,评估实际配合比的性能,并对初步比例进行调整。
3.6 编制配合比设计报告根据试验结果和设计要求,编制配合比设计报告,包括具体的配合比数值和施工注意事项等。
4. 案例分析以某高层住宅楼的结构柱配合比设计为例,通过试验得出了最佳化水灰比、骨料用量和掺合料掺量等具体参数,并成功应用于实际施工中。
5. 结论配合比设计是混凝土施工中的关键一步,合理的配合比设计可以确保混凝土拥有优良的性能和耐久性,提高建筑物的品质和寿命。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及原则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及原则一、概述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常用的一种材料,配合比的设计是混凝土制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是确定混凝土中水泥、砂、骨料和掺和料等各种原材料的比例,以达到设计强度和性能要求的过程。
因此,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塑性、可加工性以及施工工艺性等多方面的指标,是混凝土制作中的重要环节。
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1. 根据设计要求确定强度等级和耐久等级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首先要确定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和耐久等级。
根据设计要求,可根据混凝土的使用环境、荷载及使用期限等要素来确定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和耐久等级。
2. 确定合适的水胶比水胶比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最为重要的参数之一,决定了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水胶比的选择应考虑混凝土强度等级、施工条件、使用环境、混凝土的流动性及耐久性等因素,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3. 确定骨料配合比骨料是混凝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的种类、粒径、形状和含量对混凝土的性能影响很大。
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应根据骨料的种类、粒径、形状、含量等因素来确定骨料配合比,以确保混凝土的性能和施工要求。
4. 确定水泥和掺合料用量水泥是混凝土中的主要胶凝材料,掺合料可调整和改善混凝土的性能。
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应合理确定水泥和掺合料的用量,以确保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和施工要求。
5. 配合比计算在以上参数确定后,可进行配合比计算,得出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
三、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则1. 合理性原则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根据实际情况和使用要求,合理确定混凝土的强度等级、耐久性等级、水胶比、骨料配合比、水泥和掺合料用量等参数,以保证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和施工性能。
2. 经济性原则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根据实际情况和使用要求,尽可能地减少原材料的使用量,降低成本,但要确保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符合设计要求。
3. 可操作性原则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考虑混凝土的可操作性,即在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的流动性、坍落度、可塑性等特性,以便施工人员能够方便地施工、浇筑和加工。
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要求

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要求1. 引言混凝土是一种常用的建筑材料,广泛应用于房屋、桥梁、道路等工程中。
混凝土的性能与其配合比密切相关,因此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十分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要求及其相关内容。
2.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目标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旨在使得混凝土具备以下性能: - 强度:保证混凝土达到预定强度,满足工程需求。
- 耐久性:提高混凝土抗渗透、抗冻融和耐久性能。
- 可施工性:保证混凝土具备良好的可塑性和可浇筑性,方便施工操作。
3.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原则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 经济性原则:在满足工程质量要求前提下,尽量降低成本。
- 合理性原则:根据具体工程条件和使用环境,选择适宜的材料种类、配合比和施工工艺。
- 均匀性原则:保证混凝土的均匀性,避免出现浆体分层和骨料偏析现象。
- 可施工性原则:确保混凝土具备良好的可塑性和可浇筑性,方便施工操作。
4.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步骤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1. 确定强度等级:根据工程要求和使用环境,确定混凝土的强度等级。
2. 确定材料种类及用量:选择适宜的水泥、骨料、矿粉等材料,并确定其用量。
3. 确定水灰比:根据混凝土强度等级和耐久性要求,确定水灰比。
4. 确定骨料配合比:根据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和骨料种类,确定骨料配合比。
5. 设计试验配合比:进行试验室拌制试样,通过试验确定初步配合比。
6. 调整配合比:根据试验结果调整初步配合比,使其满足强度和耐久性要求。
7. 编制配合比表:将最终确定的配合比编制成配合比表。
5.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注意事项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 水泥品种选择:根据工程要求和使用环境,选择适宜的水泥品种。
- 骨料搭配:根据骨料种类和粒径分布,合理搭配骨料,确保混凝土的均匀性。
- 矿粉掺量:根据工程要求和使用环境,适量掺入矿粉改善混凝土性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的经济性原则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的经济性原则
(河北保定保定申成路桥071000 谭志林)
摘要:目前公路工程行业中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极少按照最佳经济性原则进行,从而造成了大量的资源和经济浪费,本文就此问题从三个方面着手,进行了总结和研究,并提出了控制的理论和方法,希望能够作为现有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理论方法的补充和参考。
关键词: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经济性、资源浪费、优化设计
正文:施工单位在前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往往都不太重视混凝土的经济性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之间的关系,或在这个过程中无法按照最优化原则进行,从而造成了不必要的资源和经济浪费。
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以及施工企业生存发展精细化管理的大前提下,我们提出了以下几项基本原则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经济最优化理论。
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经济性原则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方面需要有效控制混凝土无效强度富裕,通过控制单方混凝土水泥用量,减少不必要的资源主要是水泥的浪费;另一方面需要控制好混凝土原材料的单位成本;再一方面需要结合经济理论对混凝土配合比进行优化设计。
1、有效控制混凝土无效强度富裕。
混凝土强度富裕包括有效富裕和无效富裕两部分。
有力地控
制混凝土无效强度富裕是进行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的重要前提,也是直接控制混凝土配合比中水泥浪费的重要途径之一。
混凝土的生产,质量是根本,绝对不能以牺牲混凝土的质量为代价来苛求混凝土生产的效益。
混凝土生产和现场浇注条件不同于试验室条件,所以一定的混凝土强度富裕,是保证混凝土质量的必需。
但在公路工程行业现有施工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中,人们往往只重视混凝土强度低值检测,而对工程中的混凝土强度无效富裕问题,缺少认识,对混凝土强度形成了贪大求高的心态,从而造成了资源以及经济的巨大隐性浪费。
我们应当尽量减少这种不必要的浪费。
我们都知道,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混凝土施工水平以及混凝土养生条件是保证混凝土质量的三个关键要素,所以进行混凝土无效强度富裕控制,基本前提条件就是要求施工企业必须保证或提高混凝土的生产、浇筑水平以及养生条件,否则,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这种“实际强度高富余”反而成了另一种保证混凝土质量的必要条件。
2、混凝土基本原材料的选定原则。
2.1砂石料的基本选定原则。
2.1.1备选施工场周边地区多家砂石料场,依次抽样进行砂石料的筛分、含泥量、压碎值试验等基本试验,筛选出符合规范技术标准的砂石料供应场。
2.1.2 根据各料场提供的砂石料最低出场价p出,各料场到混凝
土拌和站的运距L,以及单方砂石料每公里运输成本p运,计算砂石料单方进场价p进:
p进=p出+p运﹒L
选用p进值最小的料场,供应砂石料。
2.2 水泥的基本筛选原则。
水泥对混凝土的质量有着更为直接的影响,在选定水泥厂商前,首先要根据工程用各强度等级混凝土确定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可能用到的水泥品种,再从圈定的这些水泥品种当中,依次对生产厂家进行筛选。
水泥生产厂家的选定,可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2.2.1 对各厂家生产的该型号水泥进行水泥品质试验,并对各厂历史上生产的各型号水泥强度富裕系数,进行估测。
筛选出合格的水泥品牌及型号。
2.2.2 对于质量合格的水泥,采用同上选用砂石料场的方法,计算水泥进场价p进,选用p进值最小的厂商,供应该型号水泥。
2.2.3 如果出现数品牌水泥p进值相差不大的情况,选用评估强度富裕系数大的水泥品牌。
2.2.4 对于具备条件的混凝土拌和站,由于散装水泥具有出厂价格及运输成本低的优势,优先选用散装水泥。
2.3 减水剂的选用经济原则。
目前市场上使用的减水剂种类繁多,主要分为木磺系、萘系、水溶性树脂类和聚羧酸类四大类。
总的说来,不管使用何种种类
的减水剂,都可以采用以下性价比指标来作为减水剂的评选参考。
参考“性价比”概念,引入减水剂的价率比概念。
备选减水剂的最佳掺量为k ad,对应减水率为βad,进场折合价为p ad元/千克,该减水剂的价率比:
e = k ad p ad/βad
例如某减水剂,最佳掺量为1.2%,折合的价格为4.200元/千克,对应减水率为10%,则e=0.504。
计算各种经过试验检测合格允许使用的备选减水剂的e值,其中e值越小,代表其经济性越好,优先选用。
由于不同品质水泥的成分含量不同,其与减水剂之间相互作用的效果也大不一样,所以减水剂出厂标定的标准掺量并非是最佳掺量,配合比设计中往往需要经过多次搅拌试验才能获得最佳掺量值。
2.4 粉煤灰、硅灰、粒化高炉矿渣粉、沸石粉等掺合料和减水剂外的其它外加剂的经济选用原则基本同上。
3、混凝土配合比经济性优化设计的方法。
3.1 有关混凝土配合比经济性优化设计的两个问题。
3.1.1 混凝土粗集料的最大的粒径的选择。
混凝土骨料的最大粒径与混凝土的强度、水泥用量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
试验研究表明,混凝土粗集料最佳的最大粒径取决于混凝土的水泥用量,由于粗集料的最大公称粒径对骨料比表面积的影响,在水泥用量
少的混凝土中(每1m3混凝土的水泥用量小于170kg),采用大粒径集料是有利的,但是,粗集料的最大粒径愈大,混凝土强度愈小,特别是对水灰比较低的中强和高强混凝土,骨料最大粒径的影响十分明显。
因而我们需要在配合比设计时找到它们之间的平衡点。
3.1.2在保证混凝土和易性的前提下,适当提高混凝土的粗细集料比,如果粗集料干燥洁净,可以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值。
主要是因为同面积干燥洁净的石料比非人造砂具有更多的开口孔隙,石料表面的毛细孔吸水后,相当于降低了混凝土的水灰比,同时水泥浆胶体,渗透进入到石料的开口孔隙中后,可以与骨料进行更加紧密的结合,从而使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得到有效提高。
3.2 理论配合比的拓展。
在确定最终试验室配比前,首先需要“发掘”出更多不同的符合设计和施工要求的混凝土试验室配合比,为采用比较法对配合比进行经济性评价提供基础。
理论配合比的拓展可以从以下等几个方面着手:
3.2.1 当不同强度等级的水泥都可以使用时,要求分别采用水泥的不同强度等级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计算。
3.2.2对流动性或强度要求较高的混凝土,分别计算添加与不添加减水剂的混凝土配合比。
3.2.3对流动性或强度要求较高的混凝土,考虑是否掺用粉煤灰、粒化高炉矿渣粉、沸石粉、超细微粒掺合料等掺合料,并
分别计算各配合比。
3.2.4 以上几个方面的组合分别计算的配合比。
3.3 模型的建立。
本模型中用到的所有材料价格都为通过前述经济原则选定材料的进场价格,本模型计算的所有配合比都为前面圈定的并且经过初步试验能够满足设计和施工技术要求的配合比。
按照每方混凝土各材料的组成情况,计算各配合比下该混凝土的单方成本:
M i=∑m ij p ij(其中i,j=1,2,3,……;j代表混凝土配合比i中的第j种组成材料)
3.4 选用方法。
计算混凝土各配合比的M i(i=1,2,3,……)值并比较它们的大小,选用M i值最小的2~3组混凝土配合比,再次进行试验,综合比较它们之间的经济性、强度值、和易性、耐久性等,从中选定一组综合性能达到最佳的配合比作为最终试验室配合比。
参考文献:
[1] JTJ 041—2000,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
[2] 孙忠义,王建华.公路工程试验工程师手册(修订版).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2.
[3] 卜春风,张显峰,王晓洁.水泥混凝土路面配合比的主要影响因素[J].黑龙江交通科技,
2003(6):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