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安全气囊新技术
汽车安全气囊的应用与发展毕业论文

汽车安全气囊的应用与发展毕业论文汽车安全气囊是一种在车辆发生碰撞时自动充气,并防止车内乘员碰撞到车辆结构或者其他硬物而造成伤害的装置。
它是车辆 passivesafety system 被动安全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护乘员安全的重要设备之一、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汽车安全气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也不断地有新技术在该领域得到应用,下面就汽车安全气囊的应用与发展进行探讨。
汽车安全气囊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但直到1973年才实现了商业化的应用。
最早的安全气囊只有驾驶员的,后来逐渐发展出了具有更完善功能的驾驶员和乘客座椅安全气囊。
如今,安全气囊广泛应用于汽车的驾驶员、乘员、侧面、头部和膝部等位置,为乘员提供更全面的保护。
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以及安全气囊技术的进步,目前的安全气囊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前安全气囊、侧安全气囊、头部安全气囊和膝部安全气囊等。
前安全气囊主要保护驾驶员和乘客在车辆前部碰撞时的安全。
侧安全气囊为乘员提供侧面碰撞时的保护。
头部安全气囊主要用于防止侧面碰撞导致的头部伤害。
膝部安全气囊则能够减轻车辆前部碰撞时膝盖受伤的风险。
除了不断完善安全气囊的类型和位置之外,安全气囊的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
传统的安全气囊是依靠碰撞感应器来检测碰撞,并触发气囊充气的。
而现在,可以通过各种传感器,如车辆速度传感器、车辆加速度传感器和碰撞传感器等,来共同判断碰撞的严重程度,从而精确地控制安全气囊的充气时间和力度,以最大程度地保护乘员的安全。
也有一些新的技术开始在安全气囊中应用,例如智能安全气囊和多功能安全气囊等。
智能安全气囊可以根据乘员的位置、体重等信息,智能地调整气囊的充气和敏感度,更为人性化地保护乘员。
多功能安全气囊则不仅可以提供保护功能,还可以通过包覆乘员来防止乘员与车辆内部结构或者其他硬物的直接接触。
当然,安全气囊的应用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安全气囊的充气过程可能会对乘员造成伤害,尤其是对儿童和垂直安装的婴儿座椅。
TRW开发最新汽车侧面碰撞安全气囊技术

薯 l 崤 ≯ 薯
标致 11 43 5 11 62 6 。2 ,9 ,1 。3
车 中 ,有 四 分 之 一 配 备 了 用 于侧 面 碰撞 保护 的安全 气 求 , ̄2 1 年 ,所 有生 产车 J0 1
T W生产的侧气囊和帘幕式 囊 。一 类是 帮 助保 护 乘 员的 辆 上 必须 安 装侧 撞安 全保 护 R U0 1 安全气囊系统。T W负责乘 身 体 和 头 部 的 侧 面 安 全 气 装置。预计 ̄2 1 年,侧面 R
1 33 1 4 ,9
2 91 8 8 ,4
铃零 0 1c e ≯ 5I ;0 7 3 I2 4 5
横特 0
戴 ・ 克
94 0。 一 。 I 2 明97 9
4 29 _ 7 ,5 2 4 86 7 8 ,1
竞赛 渤
大 众
5 8
5, 5 2 0 9
1 4 , 3 16 07 0 。 70 ,5 ,5 6 0
在扩展热塑材料的应用。公司 辉 门和杜 邦共 同拥 有并 已开 发 研发工作涵盖了材料 、产品和 成 功。该 系统可改 善整个环境
工艺 的进一步 开发。 稳 定范 围的密封性能 、优化声 研讨 会期 间 ,曼 ・ 胡默 尔 学特 性 、重 量更轻 ,而且更经 还 展 示 了 一 些 热 塑 处 理 的 实 济 。 例 。如用于 气缸头盖 的径 向密 此外 ,曼 ・ 胡默 尔在研 究
- ▲ ■ ■ - 一
巾 I c l =
美国T W汽车集团正在 全 带 设计 相结 合 , 目的是 制 囊 ,安 装在 车顶 纵 梁 中 ,可 R 在约5 毫秒 内向下展开 ,并在 致 力于汽 车侧 面碰 撞 保护 系 定 一 套一体 化 的安全 方 案 ,
如何利用汽车技术提高车辆的安全气囊效果

如何利用汽车技术提高车辆的安全气囊效果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车辆的安全性能提供了许多创新和改进的机会。
其中,安全气囊作为汽车被动安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保护乘客在碰撞事故中受伤的关键作用。
然而,如何利用汽车技术进一步提高车辆的安全气囊效果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从设计、感知和激活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利用汽车技术提高车辆的安全气囊效果。
在设计方面,优化安全气囊的结构和材料是关键的一步。
通过考虑乘客身体的生理特征和碰撞力的传递路径,可以设计出更加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安全气囊形状和尺寸。
同时,使用先进的材料,如轻质高强度材料,可以减少安全气囊自身的质量,提高其快速充气和有效减缓碰撞力的能力。
引入多功能气囊设计也是一种提高安全性能的方式,例如将侧气囊与车辆稳定控制系统相结合,可以在侧碰撞事故中更好地保护乘客。
在感知方面,利用先进的传感器技术可以提高安全气囊的触发准确性和灵敏度。
传统的安全气囊系统通常依靠碰撞传感器来检测车辆碰撞,并触发气囊充气。
然而,这种设计容易受到碰撞传感器位置和安装角度的限制,导致触发误差。
现代汽车技术已经引入了更多的传感器,如车速传感器、惯性传感器、气囊阻尼传感器等,可以全方位感知车辆状态和事故瞬间的运动变化,提供更加准确的触发信号。
在激活方面,利用智能控制系统可以进一步提高车辆安全气囊效果。
通过将车辆的各种传感器与中央控制器相连接,可以根据实时数据和算法进行复杂的判断和决策。
例如,基于车辆动力学性能的智能气囊系统可以根据车速、转向角度等参数,在碰撞前的微秒内判断乘客和碰撞对象之间的相对位置,调整气囊充气力度和时机,以最大程度地减轻碰撞对乘客的伤害。
利用先进的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可以将车辆与路边基础设施和其他车辆进行实时连接和信息交流。
这种车辆间通信系统可以提供更加准确的碰撞预警和协同防护功能,使安全气囊在事故发生前得到更早的准备和触发,大大提高安全性能。
综上所述,利用汽车技术提高车辆的安全气囊效果是一个持续的课题。
自适应安全气囊

自适应安全气囊1980年的梅赛德斯-奔驰S级汽车(W 126)是首辆配备气囊的量产汽车。
现在,气囊已在汽车的安全保护系统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气囊曾挽救过无数生命,并显著减少了事故带来的伤害。
梅赛德斯-奔驰安全专家正在开发体积可变的自适应安全气囊,以进一步提升气囊的安全保护能力。
实际上,梅赛德斯-奔驰已经拥有了带有自适应调节功能的安全气囊,多款车型的安全气囊都能够根据事故的严重性分两个阶段打开。
而未来升级版本的自适应安全气囊还将根据乘客体型等实际情况调节自身尺寸。
自适应安全气囊能够根据传感器识别出的前排座椅位置和乘员体型自动调整体积。
而身材和位置因素显然会对气囊的保护效果产生显著影响。
此外,前排乘员的体重也与其作用于气囊的冲击力息息相关。
自适应安全气囊能够保证各种体型和乘坐位置的乘客在适当的时机与气囊接触,从而令气囊的安全保护效果达到最大化。
这项技术能够使前排乘客侧面气囊的体积在90至150升之间变化。
而传统前排乘客安全气囊的体积约为120升。
该系统可利用一条用旋转卷绳机控制的系绳调节气囊形状,限制气囊体积。
在安全气囊被激活后,控制单元将根据传感器数据(乘员姿势和体重)的计算结果来控制安全气囊体积。
前排中央安全气囊前排中央安全气囊侧面碰撞是碰撞测试体系中一项重要的评估项目,它模拟的是车辆被其它车辆从侧面撞击的碰撞事故。
为了能与实际情况更贴合,有些碰撞测试机构还引入了侧面柱碰项目,以此综合评价试验车辆对于驾驶员的保护效果。
不过,从侧碰试验的过程不难看出,被试验车辆着重考虑的是司机侧车身抵御碰撞的能力,如果碰撞发生在另一侧会怎样?另外,如果副驾驶坐了一名乘客又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下面这段视频中就可以看到当侧面碰撞出现在副驾驶席侧和在碰撞发生时副驾驶席坐有一名乘客时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
此外,你还会看到,前排中央安全气囊在此类碰撞事故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侧面碰撞时,副驾驶坐有一名乘客首先,我们假定来自侧面的碰撞出现在司机侧且副驾驶坐有一名乘客。
汽车安全气囊技术提升碰撞保护能力的创新技术

汽车安全气囊技术提升碰撞保护能力的创新技术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汽车安全气囊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提升。
安全气囊作为一项重要的被动安全装置,能够在碰撞事故发生时迅速展开,并且缓解乘车人员在事故中受到的冲击。
本文将就汽车安全气囊技术的创新措施和提升碰撞保护能力的新技术进行探讨,以期提高汽车乘坐的安全性。
一、多气囊系统的创新技术为了提高汽车碰撞时对乘车人员的保护能力,多气囊系统成为了一种创新技术。
传统的安全气囊系统主要包括驾驶员安全气囊和副驾驶安全气囊,但是这种系统对乘车人员的保护能力有限。
而通过增加车辆内部的气囊数量和位置的创新设计,多气囊系统能够更全面地保护乘车人员。
在多气囊系统中,除了传统的驾驶员和副驾驶安全气囊外,还会设置侧气囊、窗帘气囊、膝部气囊等。
侧气囊和窗帘气囊可以在侧面碰撞事故发生时迅速展开,形成保护屏障,减少乘车人员头部和躯干的受伤。
膝部气囊则可以在正面碰撞事故时,减少乘车人员膝盖和腿部的受伤。
多气囊系统的创新设计,有效提升了汽车安全气囊的碰撞保护能力。
二、智能安全气囊控制技术随着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智能安全气囊控制技术也应运而生。
智能安全气囊控制技术通过感知和判断碰撞事故的严重程度和碰撞方向,合理地控制安全气囊的展开和爆炸力度,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乘车人员的伤害。
智能安全气囊控制技术首先需要通过传感器感知碰撞事故的发生,然后根据传感器的反馈信息判断碰撞的严重程度和碰撞方向。
接下来,控制系统会根据判断结果,准确地控制安全气囊的展开时间、展开力度和展开位置。
这样一来,即使发生碰撞事故,乘车人员也能够在最佳的时间和位置得到最有效的保护。
三、主动安全气囊技术的创新除了传统的被动安全气囊技术,主动安全气囊技术的创新也在不断推进。
传统的安全气囊系统主要是在事故发生后才展开,对乘车人员进行保护。
而主动安全气囊技术则可以在事故发生前,根据车辆的运行状态和预测碰撞的可能性进行预判,提前展开安全气囊,最大程度地减少事故的发生。
汽车安全气囊系统

汽车安全气囊系统汽车安全气囊系统的毕业论文[摘要]安全气囊是现代轿车上引人注U的新技术装置。
汽车安全气囊系统的包括传感器总成、充气、折叠气囊、点火器、固态氮、警告灯等。
当汽车受到前方一定角度内的高速碰撞时,装在车前端的碰撞传感器和装汽车中部的安全传感器,就可以检测到车突然减速,并将这一信号在0.01秒之内速度传递给安全气囊系统的控制电脑。
电脑在经过分析确认之后,立即引爆气囊包内的电热点火器(即电雷管),使其发生爆炸,这一过程一般只需0.05秒左右。
点火器引爆之后,固态氮粒迅速气化,大量氮气化,大量氮气立即吹涨气粪,并在强大的冲击力之下,气粪冲开方向盘上的盖而安全展开。
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有:安全气囊的作用、安全气囊的类型、两次动作的双气囊系统工作原理、系统主要部件中央传感器、安全传感器、电子控制器、安全气襄的功能、气囊在车内的标识、气囊系统的丄作原理、使用注意参项、安全气囊的维护等。
[关键词]安全气囊传感器安全[Abstract]The safe air sac is a modern car to ascend the new technique in eye-catcher equips・The safe air sac in car system includes to spread to feel the machine is total, the spirit of air , fold the air sac and order firearms, solid nitrogen, warning signa 1.・・etc・・When the car suffers the certain angle in front inside super-speed to hit, packing the collision in car head spreads to feel the machine spreads to feel with the safety that pack the car central part machine, can examine the car to deceleratesuddenly, combine this signal in 0. 01 control for inside speed delivering to safe air sac systems computer .The computer set off immediately after confirming through analysis the air sac electricity in the pack heat light the firearms ( give or get an electric shock namely thunder tube), making its occurrence exploded, the general in this processneeds 0.05 or so. After lighting the firearms set off, the solid nitrogen grain is quick to gasify, the nitrogen of large quantity gasifies, the large quantity nitrogen spirit blows to rise the air sac immediately, and in the mighty impact dint under, the air sac hurtles to open the co ver on the steer device but the safety launches・[Keywords] Safe air sac Spread to feel machine Safety目录刖言..................................................................... ....... 3 1概述..................................................................... ....... 4 1. 1安全气粪的作用........................................................... 4 1.2安全气囊的类型 (4)2两次动作的双气囊系统丄作原理.......................................... 5 3系统主要部件..................................................................... ..5 3. 1前方传感器 (5)3. 2中央传感器 ............................. (6)3. 3安全传感器 (6)3. 4电子控制器 (6)4安全气襄的功能................................................................. 8 5气粪在车内的标识 (9)5. 1气囊系统的工作原理 (9)5. 2使用注意参项.............................................................. 10 5.3安全气囊的维护........................................................... 11结论............ 12谢辞............ 13参考文献....................................................................... ..14前言安全气囊,也称辅助乘员保护系统。
汽车安全气囊论文

汽车安全气囊论文摘要安全气囊是现代轿车上引人注目的新技术装置。
汽车安全气囊系统的包括传感器总成、充气、折叠气囊、点火器、固态氮、警告灯等。
当汽车受到前方一定角度内的高速碰撞时,装在车前端的碰撞传感器和装在汽车中部的安全传感器,就可以检测到车突然减速,并将这一信号在0.01秒之内速度传递给安全气囊系统的控制电脑。
因此,确保汽车行驶的安全性,解决乘车人员的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而在汽车上装配安全气囊就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介绍安全气囊的作用、安全气囊的类型、安全气囊的发展、系统主要部件、气囊在车内的应用、气囊系统的工作原理、使用注意参项、安全气囊的维护等。
近几年来,汽车作为一种便捷的现代化交通工具,给人们带来了不少的方便,但是因为交通事故也给人们造成不少严重的损失。
因此汽车的安全问题便一直伴随在我们身边。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新型的汽车安全部件诞生了,即汽车安全囊。
安全气囊对乘员的保护效果是非常明显的,被称为驾驶员的“救命袋”,它可以保护人在汽车发生事故所引发的安全问题,同时也给汽车工业带来了繁荣,而汽车安全气囊它在当今时代又如何的去发展和应用呢?[关键词] 安全气囊;传感器;安全;发展;应用目录[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关键词] (2)一汽车安全气囊的发展 (2)1.1 国外汽车安全气囊的发展 (4)1.2 国内汽车安全气囊的发展 (4)二汽车安全气囊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6)2.1安全气囊的组成 (6)1、传感器 (6)2、中央传感器 (6)3、安全传感器 (7)4、电子控制器 (7)2.2安全气囊的工作过程及作用 (8)2.3 安全气囊的种类 (8)1、按系统的控制形式 (8)2、按系统的功用划分 (9)3、按安全气囊数量分类 (9)2.4 安全气囊的工作原理 (10)三、安全气囊系统的使用与检修 (12)3.1 安全气囊系统检修注意事项 (12)3.2 安全气囊的检修方法 (12)四、汽车安全气囊的发展趋势 (15)4.1安全气囊的智能化 (16)4.2 安全气囊的绿色环保化 (17)4.3 安全气囊的虚拟技术化 (18)4.4 安全气囊的小型、轻型化 (18)4.5 安全气囊的保护全方位化 (19)4.6正在研制的此型保护气囊还有以下5种: (19)参考文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汽车安全气囊的发展与应用

汽车安全气囊的发展与应用近年来,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汽车安全气囊的研发和应用逐渐受到重视。
汽车安全气囊作为一种被动安全装置,其发展历程和应用方式已经经历了多年的改进。
本文将针对汽车安全气囊的发展历程和目前的应用进行详细探讨,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汽车安全气囊作为汽车被动安全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进行研发和实验。
最早的安全气囊是由美国汽车公司安装在车内,用于在车辆发生碰撞时起到缓冲和保护驾驶员和乘客的作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安全气囊逐渐成为了汽车行业中必备的安全装置。
起初,安全气囊只有驾驶员座椅上的一只,主要用于保护驾驶员在碰撞事故中的上体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乘员座椅及其他汽车组成部分也开始安装安全气囊,以提供更全面的保护。
现在,汽车安全气囊已经成为了汽车内部的常见装置,包括驾驶员和乘客座椅的各个部位、汽车车门、车顶等都可以安装安全气囊。
目前,汽车安全气囊主要由气囊和充气装置两部分组成。
气囊通常由耐磨、抗撕裂的材料制成,能够抵御碰撞时的高速摩擦和挤压力。
充气装置通过车辆上的传感器检测到碰撞信号后,会迅速将气囊内充满气体,形成一个保护罩,为驾驶员和乘客提供缓冲和保护。
随着汽车安全气囊的应用越来越普及,不仅在安全性能方面得到了极大提升,而且在技术层面也有了巨大的发展。
如今,安全气囊可以根据不同碰撞力度和角度的不同,灵敏地调节气囊的大小和充气时间,以提供更精准的保护。
此外,一些先进的安全气囊还可以识别车内乘客的体重和身高,根据不同的个体特征来调节气囊的充气力度和方向,使得保护更加精准和高效。
未来,汽车安全气囊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断发展,安全气囊将会与车辆的智能系统进行更加紧密的结合。
例如,在自动驾驶模式下,安全气囊可以通过与车辆的传感器和控制系统相连接,实时监测并分析车辆周围的交通状况和碰撞风险,为驾驶人和乘客提供更加精准的保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OW SYSTEMS WIKIPEDIA)
GO(FROM
对于早期的汽车,一般设有多个触发碰撞传感器,安装 位置一般在车身的前部和中部,例如车身两侧的翼子板 内侧、前照灯支架下面以及发动机散热器支架两侧等部 位。随着碰撞传感器制造技术的发展,有些汽车将触发 碰撞传感器安装在气囊系统ECU内。防护碰撞传感器一 般都与气囊系统ECU组装在一起,多数安装在驾驶舱内 中央控制台下面。ECU是气囊系统的核心部件,大多安 装在驾驶舱内中央控制台下面。
汽车安全气囊新技术
第六组课题 作用原 理
气体反应
环保新 气体
侧边气 囊
充气二 分法
你想到什么?
安全气囊是“辅助约束系统” (Supplement Restrain System, 缩写为SRS)的一部分,主要是为了 防止汽车碰撞时车内乘员和车内部件 间发生碰撞而造成的伤害,它通常是 作为安全带的辅助安全装置出现,二 者共同作用。
气体发生器
气体发生器内存储有氮化钠或硝酸铵等物质。当汽
车在高速行驶中受到猛烈撞击时,这些物质会迅速 发生分解反应,产生大量气体(无毒无味的氮气占 70%以上),充满气囊。
气体爆炸
Older
airbag systems contained a mixture of sodium azide (NaN3), KNO3, and SiO2. A typical driver-side airbag contains approximately 50-80 g of NaN3, with the larger passenger-side airbag containing about 250 g. Within about 40 milliseconds of impact, all these components react in three separate reactions that produce nitrogen gas. The reactions, in order, are as follows. 2 NaN3 → 2 Na + 3 N2 (g) 10 Na + 2 KNO3 → K2O + 5 Na2O + N2 (g) K2O + Na2O + 2 SiO2 → K2O3Si + Na2O3Si (silicate glass)
The design is conceptually simple; a central Airbag control unit (ACU) (a specific type of ECU) monitors a number of related sensors within the vehicle, including accelerometers, impact sensors, side (door) pressure sensors , wheel speed sensors, gyroscopes, brake pressure sensors, and seat occupancy sensors. The bag itself and its inflation mechanism is concealed within the steering wheel boss (for the driver), or the dashboard (for the front passenger), behind plastic flaps or doors which are designed to "tear open" under the force of the bag inflating. Once the requisite 'threshold' has been reached or exceeded, the airbag control unit will trigger the ignition of a gas generator propellant to rapidly inflate a fabric bag. As the vehicle occupant collides with and squeezes the bag, the gas escapes in a controlled manner through small vent holes. The airbag's volume and the size of the vents in the bag are tailored to each vehicle type, to spread out the deceleration of (and thus force experienced by) the occupant over time and over the occupant's body, compared to a seat belt alone
REACTION
ACCORDING TO WIKIPEDIA
There
has been a recent effort to find alternative compounds that can be used in airbags which have less toxic byproducts. In a journal article by Akiyoshi et. Al., it was found that for the reaction of the Sr complex nitrate, (Sr(NH2NHCONHNH2)∙(NO3)2 of carbohydrazide (SrCDH) with various oxidizing agents resulted in the evolution of N2 and CO2 gases. Using KBrO3 as the oxidizing agent resulted in the most vigorous reaction as well as the lowest initial temperature of reaction. The N2 and CO2 gases evolved made up 99% of all gases evolved. Nearly all the starting materials won’t decompose until reaching temperatures of 500 °C or higher so this could be a viable option as an air bag gas generator.
汽车行驶过程中,传感器系统不断向控制装置发送速度 变化(或加速度)信息,由气囊控制模块(ECU)对这 些信息加以分析判断,如果所测的加速度、速度变化量 或其它指标超过预定值(即真正发生了碰撞),则囊控 制模块向气体发体发生器发出点火命令。
控制模块(EC大量的气体充满气 囊,产生的气体必须对人体无害,且不 能温度太高,同时要求气体发生器有很 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目前气体发生器 主要有压缩气体式、烟火式和混合式三 种型式。混合式气体发生器是压缩气体 式和烟火式相结合的发生器,也是目前 广泛应用一种气体发生器。
REACTION
ACCORDING TO WIKIPEDIA
According
to a patent, the particle size of the sodium azide, potassium nitrate, and silicon dioxide are important. The NaN3 and KNO3 must be between 10 and 20 µm, while the SiO2 must be between 5 and 10 µm.
REACTION LESS TOXIC
ACCORDING TO WIKIPEDIA
In
a patent containing another plausible alternative to NaN3 driven airbags, the gas generating materials involved the use of guanidine nitrate, 5-amino tetrazole, bitetrazole 5-氨基四氮唑 dehydrate, nitroimidazole, and basic copper nitrate. It was found that these non-azide reagents allowed for a less toxic, lower combustion temperature reaction and more easily disposable air bag inflation system.[citation needed]
(1) (2) (3)
REACTION
ACCORDING TO WIKIPEDIA
The first reaction is the decomposition of NaN3 under high temperature conditions using an electric impulse. This impulse generates to 300 °C temperatures required for the decomposition of the NaN3 which produces Na metal and N2 gas. Since Na metal is highly reactive, the KNO3 and SiO2 react and remove it, in turn producing more N2 gas. The second reaction shows just that. The reason that KNO3 is used rather than something like NaNO3 is because it is less hygroscopic. It is very important that the materials used in this reaction are not hygroscopic because absorbed moisture can de-sensitize the system and cause the reaction to fail. The final reaction is used to eliminate the K2O and Na2O produced in the previous reactions because the first-period metal oxides are highly reactive. These products react with SiO2 to produce a silicate glass which is a harmless and stable comp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