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龚贤从“白龚”到“黑龚”的艺术转变

合集下载

论龚贤的绘画艺术风格

论龚贤的绘画艺术风格

润 , 将 古 人 笔 墨 融 会 贯 通 , 成 自我 的 面 “ 形
貌, 重视 丘 壑 设计 , 实 景 与 幻境 巧妙 揉 和 。 将 奇 与 安 的 用 创积 墨 成 了其 山水 画 “ 白龚 ” “ 龚 ” 到 “ 龚 ” 重 深 入 山川 自然 的写 生传 统 。 至 灰 又 黑 画面 也 更具 有 取 得 ‘ ’ ‘ ’ 统 一 。 笔 中锋 , 墨 对 风 格 的完美 嬗 变。 真 实 感 , 符合 了龚 贤 山水 画创 作 的追 求 目 也 法 , 色 层 次 变 化 丰 富 , 擅 用 黑 白对 比 以 在残 酷 的封 建 政 治 斗 争 中以 及 封 建儒 标 。
【 关键词】 艺术风格 积墨 融 合 影响
人笔墨情趣做为他们山水画追求的终极 目 标 。 到现 当代 , 多 中青 年 山水 画家 , 标 直 很 都 龚贤, 明末 清 初 山水 画坛 上一 个成 就 卓 感 。 贤 的 山水 画 也 是 在 继 承 传 统 , 入 到 榜 以新 文人 画家 自居 。 龚 深 经 历了“ 白龚 ” “ 龚 ” 至 灰 时期 , 渐 过 逐 著 的 画家 , 当 时“ 画 ” 古之 风 甚 浓 的清 前 辈 大 师 传 统精 髓 中 , 在 王 复 同时 又 牢 记 “ 师诸 人 初 画 坛 , 创 造 出 来 艺术 风 格 , 如 一 朵 绚 他 犹 不 如 师 造化 ” 创 作 原 则 。 对 “ 王 ” 统 的 相 四 正 丽 的奇 葩 。 在他 贪 婪而 痴 迷 的吸 收 五代 、 、 画派 那 种 注重 前人 笔 墨 技巧 。 格 沿 袭和 泥 宋 严 元 历代 诸 家 优 秀 传 统 的 同 时 , 以造 化 “ 又 造 古不 化 的程 式 , 求 凡笔 墨 必 以 临古 为能 事 追 物 ” 师 , 传 统全 方 位 的融 合 改造 , 终 完 的 传统 。 贤 的 山水 画 , 承 了宋 人 那 种 注 为 对 最 龚 继 渡到“ 黑龚 ” 风格 , 终 确 立 了龚 贤 山水 画 艺 最 术 的面 貌 。 作 品用 墨 层 层渍 染 而显 浓 郁 苍 其

龚贤黑与白的艺术构思

龚贤黑与白的艺术构思

宏伟 . 山水 重 叠 , 烟雾 迷 蒙 , 在 繁 复 沉郁 的气 氛 之 中 又 透 出了萧 索冷 寂 的气 氛 。龚 贤 的 绘 画风 格 和 艺术 理论 对 当时 的金 陵 画派 的诸 多 画家 影 响 巨大 。后来 他 的学生 王 概与其 兄 王蓍 共 同编 绘 的《 芥 子 园 画谱 》 也广 为流 传 。 对 后 世 学 习 山 水 画具 有 很 好 的借 鉴 作
N o . 3 ( S u m No . 6 3 )
S e p . 2 01 6
龚贤黑 与 白的艺术构思
张 梅
( 商 洛学 院 , 陕西 商 洛 7 2 6 0 0 0 )
摘 要: 龚 贤是 明末清初 之 际遗 民派 国画大 师 , 被誉 为“ 金 陵八 家” 之 首。他 最擅 长 的绘 画技 法是 积 墨法 . 这是 在 继承传 统技 法的基 础 上 , 通过 创 新 创 造 出来 的属 于 自己的独 特 的 绘 画语 言形 式 。他 还
Go n g Xi a n ̄Ar t i s t i c Co n c e p t i o n wi t h Bl a c k a n d Wh i t e
ZH ANG Me i
( S h a n g l u o U n i v e r s i t y , S h a n g l u o 7 2 6 0 0 0 , S h a a n x i )
Ab s t r a c t : G o n g X i a n i s t h e a d h e r e n t o f p a i n t i n g ma s t e r s i n t h e l a t e Mi n g a n d e a r l y Q i n g d y n a s t i e s ,i s

龚贤:白首尚飘蓬,在黑白之间走位飘忽,终臻化境

龚贤:白首尚飘蓬,在黑白之间走位飘忽,终臻化境

龚贤:白首尚飘蓬,在黑白之间走位飘忽,终臻化境黑白之间走位飘忽的龚贤,以泥石流般恣意磅礴的才华左冲右突左右逢源,在明清画坛上书写一幕让人瞠目结舌的篇章,墨气氤氲,笔意厚重,信步黑白,激荡风云,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构图以前瞻性的姿态留下了一笔厚实的文化宝藏。

而他本人也对此极为自信满满,自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岂贤之名,半千之号,无不透露出那种舍我其谁的狂傲姿态:岂有人物贤如我,五百年来我居首。

龚贤龚贤(1618-1689),明末清初著名画家,金陵八大家之首,与清初著名诗书画家吕潜(号半隐)并称“天下二半”。

又名岂贤,字半千、半亩,号野遗,又号柴丈人、钟山野老,江苏昆山人,流寓金陵(今南京市),早年曾参加复社活动,明末战乱时外出漂泊流离,入清隐居不出。

工诗文,善行草,源自米芾,又不拘古法,自成一体。

著有《香草堂集》。

《夏山过雨图》飘零的一生:乱世之悲歌龚贤出生在明末乱世,在这样的一个世道之中,乱离人的命运早就被时代写就。

生于官宦家庭的他自小便聪颖异常,作为家中的长子,幼年时期随为官的父亲定居金陵,在启蒙教育上自然不输他人,不过这种平静的生活在他十几岁刚懂事时就因为其父亲迁官入蜀之后离奇失踪而被打破,而他的母亲也在他十岁之前便已过世,从此父母双亡的龚贤开始了他颠沛流离的一生。

《高岗茅屋图》家道中落后的龚贤与当时南京画家杨文骢因缘巧合之下,一同拜师当时画坛执牛耳者的董其昌门下,其时董其昌在任南京礼部尚书。

这对“十三岁便能画”的龚贤来说可谓是一个天赐良机,在董其昌的指点下,龚贤的画艺得到了全方位提升。

不过,在史料记载中,早期的龚贤一直是以诗成名。

他自己也曾经自称“余生皆酒力,不幸以诗名”便是明证,且早期交往的大多都是诗人名士。

风云变幻的时代,龚贤和当时大多士大夫一样,面对明王朝后期至暗时刻,他与当时南京一代的东林党和复社人士经常聚在一起谈论家国时事,并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参加了当时东林党名士范凤翼、顾梦游、薛冈等人发起的秦淮诗社,诗文唱和,激扬文字。

从“白龚”到“黑龚”——浅析龚贤《溪山隐居图》

从“白龚”到“黑龚”——浅析龚贤《溪山隐居图》
无 滞 [ ”1
出无限的 空间 , 何让本来静止平 淡的 山体 , 如 焕发 出缥 缈
之地 。
“ 独有 千古, 更在 墨… …其积墨 ……浓而不腻 , 而 灵动 、 厚 氤氲朦胧 的气韵 , 才是各类 画家逞 才斗志的用 武 这
“ 于光 绯明暗则尤 能渲染得体 , 出机 杼 , 画界 惟 独 开 之 创格 ,为艺林 时代之前驱 。【 ”2 】 者得之 ,功深也 。 ” 重, 虽有沉雄深 厚之优 , 但惜乎 秀韵不足 , 仍肯定龚半 然 千艺术风格的整体特点 。
所擅绘之典型的江南丘陵 , 但也有异于北 宋山水所表现北
龚 贤的山水画作 品历来 以 “ 黑龚 ” 为突出 , 最 画风成 方的大 山大水 , 个山体雄浑 中包 含奇巧 , 整 苍茫 中更带 灵 熟后 , 其绘 画风格以 “ ” 黑 为世人所称道 。 黑龚 ” “ 作品代 秀。
表 了龚贤毕生 对于笔法墨法 积累 、 的高度 。 创新 用墨苍润
“ 墨气不可 以岁月计 , 年愈 老墨愈厚 , 巧不可得 而拙 与大气 。 画面中部最 灵动 的是 右侧两 团似 在涌动 的烟 岚 , 当然 , 也有 人评 其画为 “ 如深 山老 炭” 谓 其黑气太 也蓦然阔大 了整幅 画面 的境 界。 ,
事实上 , 贤绘画风格并非 开始既是 “ 龚 黑龚 ” 式。 树。 样 有挺拔的松 , 虬曲的柏 , 有 各有成 ,经过 了 “ 白龚—— 灰龚——黑 以竖式点法 , 柏树 多以短横线点法 , 下小屋用细笔精 致 树 龚” 渐趋 渐变这样 一个过程 。 昆仑堂美术馆 藏有其一幅 中 勾绘 , 溪岸边 的水 草点横交叉 , 多以湿笔为主 , 带秀润 , 尤
期 作品 , 现 了其 山水 画从 “ 体 白龚 ” “ 到 黑龚 ” 转变的一 表达出了水边 、 坡岸水草近水生长的特点, 不同于远离水 些基本特征。灰龚” “ 时期的用墨、 笔法及意境, 均不同于 边的松柏树叶 的干 爽之 感。 他以往及 以后 的某些特 点, 这一承上 启下 , 继承 与发展 , 纵观全 图 , 从笔墨上看 , 半部 分画 山峦,用笔中锋 ,

从“白龚”到“黑龚”笔墨转变之路

从“白龚”到“黑龚”笔墨转变之路

美术时空ART EDUCATION RESEARCH(下转第19页)一、人生际遇对龚贤艺术生涯潜移默化的影响龚贤出生于江苏昆山县渡桥镇,龚姓是昆山的大姓,其祖父在明朝为官,官至长史。

龚贤十三岁时跟随当时名望最高的画坛耆宿董其昌学画,“白龚”风格的形成与董其昌的传道有着直接的关联。

其间,龚贤结识了复社的骨干分子杨龙友,杨龙友的绘画风格也影响了青年时期的龚贤。

龚贤后来参加了秦淮诗社,与东林党名仕范凤翼等人交往颇频,不经意间卷入党派之争。

后马士英起用阮大铖,阮大铖因为痛恨复社人员排挤,开始对复社人员进行报复,龚贤被迫离开南京,逃往扬州。

清军入关之后,龚贤从原来对明朝腐败政权和阉党的仇恨转变成为对清朝统治者的愤恨,其清雅恬淡的画风开始向浑郁深沉转变,这不仅仅是技法上的转变,更是内心世界的揭示。

清顺治九年,龚贤返回金陵暂住,后迫于生计,又回扬州定居,在此期间龚贤继续《中晚唐诗纪》的编撰工作。

与龚贤同时代的画坛高手石涛、石溪、王石谷等,文学家屈大均、孔尚任等,均与他往来频繁。

此时,龚贤的画风开始发生明显的变化,从白往灰过渡。

清朝的扬州是盐商的聚集地,有颇多的富商豪绅为了附庸风雅开始收集古玩字画,龚贤为观摩古画,开始结交富商豪绅,看到名画之后便百遍临之。

影响龚贤山水画较大的是董源、巨然、米芾,如,龚贤作有《仿巨然山水》轴。

龚贤四十多岁时再回金陵,在半山园和聚宝门(今中华门)附近暂住过一段时间,在四十九岁时以百金购得瓦屋四五间,就空闲之地建起半亩田园,卖画、卖文章,过着隐士的生活,一直到寿终。

一代宗师龚贤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命运多舛,他的人生经历为我们研究他的艺术作品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参考资料。

二、“白龚”时期的笔墨特点1.“白龚”的形成明朝,商品经济开始萌芽,社会相对稳定,商业的迅速发展也影响了艺术家艺术风格的转变。

人们对绘画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各地形成了很多画派,金陵画派就兴起于这个时期,同时期的画派还有吴门画派、松江画派等。

龚贤山水画积墨法黑白灰关系浅探

龚贤山水画积墨法黑白灰关系浅探
龚贤的积墨法为后世画家提供了新的 创作思路和技巧,使得山水画在表现 力、层次感和空间感方面有了更丰富 的变化。
在现代山水画中的运用
现代山水画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 不断创新和发展积墨法,使其更加适 应现代审美需求。
现代山水画中,积墨法的运用更加灵 活多变,既有对传统技法的继承,也 有对西方绘画技法的借鉴,形成了具 有时代特色的新风格。
龚贤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同时,他怀。这 种自然与人文的融合,使龚贤的山水画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04
龚贤山水画积墨法的传承与创 新
对后世的影响
龚贤山水画积墨法对后世画家影响深 远,尤其在明清时期的山水画中,积 墨法被广泛运用,成为一种重要的技 法。
时代性
龚贤的积墨法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风尚和文化 氛围,是时代文化的重要载体。
人文关怀
龚贤的山水画积墨法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关怀,表 达了画家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与思考。
对现代山水画的启示
创新精神
01
龚贤的积墨法启示现代山水画家要勇于突破传统,寻求个性化
的艺术语言。
笔墨精神
02
龚贤的积墨法强调笔墨的运用,启示现代山水画家要注重笔墨
龚贤的积墨法在山水画中独树一帜,其深厚的笔墨功力和创新精 神为后世所称颂。
传承性
龚贤的积墨法继承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精髓,同时又有所突破,为 传统艺术注入新的活力。
美学价值
龚贤的山水画积墨法所呈现出的黑白灰关系,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 ,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感受。
文化意义
民族性
龚贤的山水画积墨法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追求和文化底蕴。
墨色深沉
积墨法使用浓墨,使画面 呈现出深邃、厚重的视觉 效果。

探析龚贤山水画笔墨风格的形成

探析龚贤山水画笔墨风格的形成

龚贤 , 明末清初 山水画坛上一个成 就卓著 的画家 , 创作 出
别 在于润墨鲜亮有光泽 , 有生意 , 能表现大 自然 的生命感 , 使 ( ) 三 层次感明显 。 龚贤的积墨山水 画力求明暗 , 但他 和西 画的那种明暗表现是不 同的。中国画论 阴阳、 虚实 、 明暗 , 与西 画论明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中国画的阴阳解决的是局部立 远近 , 他就在层次 的表现 中给以解决 。对于树的画法 , 龚贤在
画 家 中是 十分 罕见 的。

舒展的余地 , 这些余 地 , 也就是 画面上的一种空灵感 。
( 水的灵 活运用 。龚贤的山水画中十分讲究水的灵活 四) 运用 。龚贤的山水画满纸云烟 , 了他 的善用墨外 , 除 如果不善

龚 贤 山水 画 笔墨 风 格 的特 点
龚贤山水 画笔墨风格苍 黑深沉 ,这与龚贤的用 笔用 墨手
2 1 年 9月 00
S D2 1 e .0 0
文 海 艺 苑
Ll ER A RY G A LL RY T E
探析龚贤山水画笔墨风格 的形 成
夏 万 杰
( 江苏教 育学院盐城 分院 美术 系, 苏 盐城 24 0 ) 江 2 0 1
摘 要 :龚贤是一位在 中国绘画史上具有开创精神的山水画家。他将元 画意趣和宋画理学融会贯通 , 从
是 习作阶段 , 尚无风格 ; 前期 为 3 0岁到 3 8岁 , 简笔勾勒的“ 白
龚 ”画风 已趋形成 ; , 后期为 3 岁至, 同时尝试 多遍皴擦点染的繁复画法 , 最终形成苍润 、 浑 龚 贤前期的绘 画趋 向于简笔 山水画风。《 墨笔山水 图册》
( ) 一 画面富有光感 。 龚贤的画作 中, “ 用 积墨法” 表现碎石 沦 的“ 黑龚” 画风。

浅析龚贤之“黑龚”

浅析龚贤之“黑龚”

极点是黑与白的划分。黑与白,在哲学范畴中对应的是“有”与 了传统因素的本质进行继承、发扬,而不是拘泥于某些风格特
“无”。龚贤论画曾说:“石上不生草木故白,土面非草即苔故宜 征。这是龚贤在清初画坛,非白无以判其黑。”由此可知,龚贤描绘 画中浑厚之美的基础。绘画表现画家对世界的情感,也是造化
过内心的归纳、概括而产生的笔墨语言。用笔的圆厚展示气韵 润的画法是龚贤作品最突出的特征。
的充裕,从而展示出画家为人中和、堂堂正正的心性。笔法圆厚
龚贤自信地称自己的画风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其
不只是技法,更是人的心性的表露。在中国画中,墨分五色,终 画风形成的过程中,很多大师都对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抓住
的感情。他在大自然中细微地寻找表现大自然的规律章法,如, “树一丛至十株十数株,其中无烟而有烟,无雨而有雨,此妙在虚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处、淡处,欲接不接处”。在另一方面的自身感受与自然客体的 联系上,形成主观思维的整合,如,茂密的树林有浓密且幽深的
编辑 杨 婷
15
三、“黑龚”之墨
龚贤早期画面中多出现山水片段,类似山水小品。这个时
龚贤对墨的要求不是单独的墨黑,而是墨中求润。润也并
期的画面中基本不皴擦、点染,或者仅仅略施染点,画面仅有些 非简单的湿墨,而是有光泽、有生命力的简单的鲜润之色。“黑
许充满质感的线条。“笔之所成,亦即墨之所至”,就是这些许的 龚”时期,只需要简单勾勒严谨的线条,然后用笔一层层地皴擦,
山石的前提是出于对阴阳、黑白的区分,这样的判断是观察自然 使心灵所产生的丰富的内心活动。龚贤的浑厚和温润,通过一
造化后得到的结论。有笔墨晕染处是黑,淡墨晕染处则是白。 种宁静的叙述方式,表达了对于强劲的生命之气的强烈赞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龚贤从“白龚”到“黑龚”的艺术转变
发表时间:2019-01-25T14:07:10.08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3月总第295期作者:曹晓倩[导读] 龚贤在山水画上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取证于晋唐宋人”,即继承、学习传统的理论、技法。

山东省德州市天衢东路小学253074
摘要:龚贤的作品依题材而论,大多数画的都是江南的风光,有水边景色、山里景色。

但是以有山又有水的为最多,他作品中的一些大幅山水画,其中也有一些近似北方的雄峻之山,但是并不像范宽、李成作品中的那般雄伟,夹杂着一些南方山体的秀气之美。

这应该与他生活的地域有关,虽然他在逃亡的几年去过北方,也登过泰山,但是毕竟只有几年时间,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南京和扬州度过的,所以他对江南的景色更加熟悉。

龚贤的山水画风格是非常明显的,一般把龚贤山水画的绘画艺术分为“白龚”、“灰龚”、“黑龚”三个阶段。

“白龚”是龚贤早期的绘画习惯,此时还没有真正形成自己的风格,“灰龚”是画家过渡时期的绘画面貌,“黑龚”是画家成熟时期的绘画特点,这时画家的绘画已经形成自己的风格,龚贤为大家所熟知也是因为他在这个时期的作品,龚贤这个时期的作品在美术史上也是不可或缺的。

关键词:浑厚苍润层层积染笔墨语言
龚贤在山水画上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取证于晋唐宋人”,即继承、学习传统的理论、技法。

其“取证”的做法与董其昌有着很大的不同。

董其昌认为古人“粉本”如“画中山”、“米家墨戏”是第一位的,“造物”是第二位的。

龚贤则与之恰恰相反,他认为“造物”是首要的,次之才是“粉本”。

用古人那些非常成功的笔墨证明“造物”,现实生活中的景物就放在那里,那才是根本,是依据,所有画家的笔墨都由此而来。

龚贤虽然把古人“粉本”放在第二位,但这并不能说明他不重视向古人、向传统学习。

他只不过不是把古人的作品作为自己的创作源泉,在理论和技法方面,他是非常谦虚地向古人学习的。

龚半千在扬州时,对于家里非常富有的商人,平时很讨厌去他们的家中,但是当他知道这些商人家里收藏很多名画的时候,他就为艺术让步了。

经常到他们的家里去观赏、临摹,对待艺术真可谓煞费苦心。

在学习传统方面,龚半千的态度是积极、谨慎的。

他不简简单单地模仿古人的皮相,而是遵循历年古人总结的美术创作规律。

他把古人的创作规律消化融合,然后再加以创新,最后变成自己的东西,这正是龚贤的高明之处。

龚贤的山水画吸取多家营养,以五代董源的画法为基础,宋代北方画派画法为实体,并且参照米芾、元四家、沈周等人的画法,最终形成了龚半千自己的绘画体系。

龚贤“远慕董翁”,原因固然与董源在所谓的“南宗画派”中非常崇高的地位密不可分,但从创作的实践中来看,也有其他的因素,董源的作品大多取材于长江南岸,南唐国都——南京一带的风光,并且董源的画风平淡天真,同样的绘画题材,董源已经做出了非常好的榜样,在龚贤看来,这些都是值得他学习的。

并且董源在用笔用墨方面也给了龚贤非常大的影响。

董源擅长用比较湿的水墨,他的画大多都是墨气淋漓、浑厚华滋的,把江南的氤氲气象表现得恰到好处。

董源的画中又常用水墨混点和一些好似不经意的小点,这些点既用来点树也用来画山石的皴法。

龚贤所用的皴法是“密笔短皴”,很明显是从董源这转化而来的,与董源有所不同的是龚贤更强调中锋用笔。

龚贤反复皴擦、层层积染的“积墨法”,雄浑苍厚,与北宋画家范宽非常类似,元代的山水开始向萧疏、洒脱的方向转变,像五代、宋初那种北方画派雄强、刚硬、严谨的画法,除沈周等部分画家仍然坚持画外,已经很少有人这样画了。

龚半千对五代、宋初的绘画并不是完全地照抄,而是学习他们的意,学习他们的绘画规律。

五代、宋初时的山水画大多数是画在绢上的,并且用的是实笔湿墨,线条刚劲有力;龚半千的画多数是画在生宣上的,用的是秃笔干墨,不论是线条还是皴法,都存在柔美的一面,与五代、宋初的绘画比起来,浓郁过之,但是力度稍逊。

对龚贤绘画影响很大的另一位古代画家,毫无疑问的应该是创造“米氏云山”的米氏父子,米氏父子的“米氏云山”也深受董源的影响。

董源的用笔潦草,在近处观看几乎分辨不出是什么物象,不斤斤计较细微之处,发展成米氏父子的山石树木不在乎细处的处理,像就可以了。

董其昌也曾指出,董北苑喜欢画烟景,如果把其作品中的烟云除去,就是米氏父子的画作。

由此可见,“米氏云山”的点子是从董源的点子皴演变来的。

龚贤学米氏也是先从学习董源入手,所以龚半千有深深的体会,他学米氏最关键的是学他的“积墨法”,并将米氏父子的“积墨法”加以发展并融入自己的个性,就变成了龚贤所独有的积墨法。

龚贤提出的“无笔法墨气之分”的所谓的“浑沦”境界,实际上还是米氏的“朦胧美”。

“浑沦”是从熟练达到稚拙的表现,与初学者的模糊不分、漆黑一片不可同日而语。

但是龚贤的积墨法是需要一定的功力的,偶有不慎就会积得过分或者不足,积墨时用笔需要灵活,而不是机械的重复,同时还要顾全整体风格的严谨与写实性。

在明清时期,画家多学元四家,大家的作品都非常地类似,而此时的龚贤并没有像大家那样跟风学元四家,而是结合自己的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画家进行学习,这足以证明一个可以在美术史上有一席之位的画家必定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很明显龚贤做到了,并且以一个独特的面貌出现在当时的画坛。

参考文献
[1]华德荣龚贤研究.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第67页。

[2]《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下)画禅室论画》。

[3]见《虚斋名画录》卷六。

[4]见邓实《谈艺录》(美术丛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