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乐亭记
丰乐亭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丰乐亭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创作背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八月,庆历新政失败,执政大臣杜衍、范仲淹等相继被斥逐。
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也被捏造罪名,由河北都转运按察使降知滁州,十月到任。
他在《滁州谢上表》中,犹愤愤不平地辩解:谤谗始作,大喧群口而可惊;诬阁终明,幸赖圣君之在上。
究其根源,实乃尝列谏坦,论议多及于贵权,因之若臣身不翻,则攻者不休必欲措臣少安,莫若里之闲处,使其脱波而远去,避陷阱之危机。
欧阳修三次遭贬使他对当时冷酷的社会现实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官场的倾轧,使他希图摆脱世俗纷扰,向往恬静的归隐生活。
滁州在与淮河之间,正是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的闲处,高水清,风景宜人。
这里地处偏僻,民风淳厚。
欧阳修被贬至此,倒也悠闲自在。
在这里,清山绿水涤除他心头的烦恼,大自然触发了他无拘无束的天性和丰富的感情。
他几乎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
由于他把与民同乐看成是刺史之事也,虽然是载评流徙,远离了政治斗争的中心,不能直接向朝廷指陈时弊了,其心倒也安然,作者这时的人生观比较旷达的。
《丰乐亭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
名句
作者:佚名
在这篇散文中,最有深意、最能引起时人和后人共鸣的句子就是: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也就是说,百姓必须明白,自己之所以能够在丰年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是因为天下和平安定,没有战事,因此应该倍加珍惜。
无论哪朝哪代,老百姓最盼望的就是没有战争,国家和平安定,因为这是幸福生活的根源。
所以,一定要珍惜这种生活,消除不利于和平安定的负面因素。
全文可分三段。
首段简介建亭的缘起。
【文言文】丰乐亭记文言文翻译全文

【文言文】丰乐亭记文言文翻译全文《丰乐亭记》翻译:我担任滁州太守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觉得甘甜。
于是向滁州人询问泉水的发源地,就在距离滁州城南面一百步的近处。
它的上面是丰山,高耸地矗立着;下面是深谷,幽暗地潜藏着;中间有一股清泉,水势汹涌,向上涌出。
我担任滁州太守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觉得甘甜。
于是向滁州人询问泉水的发源地,就在距离滁州城南面一百步的近处。
它的上面是丰山,高耸地矗立着;下面是深谷,幽暗地潜藏着;中间有一股清泉,水势汹涌,向上涌出。
我上下左右地看,很爱这里的风景。
因此,我就叫人疏通泉水,凿开石头,拓出空地,造了一座亭子,于是我和滁州人在这美景中往来游乐。
滁州在五代混战的时候,是个互相争夺的地区。
过去,太祖皇帝曾经率领后周兵在清流山下击溃李景的十五万军队,在滁州东门的外面活捉了他的大将皇甫晖、姚凤,就这样平定了滁州。
我曾经考察过滁州地区的山水,查核过滁州地区的图籍,登上高山来眺望清流关,想寻找皇甫晖、姚凤被捉的地方。
可是,当时的人都已经不在,大概是天下太平的时间长久了。
自从唐朝败坏了它的政局,全国四分五裂,英雄豪杰们全都起来争夺天下,到处都是敌对的政权,哪能数得清呢?到了大宋朝接受天命,圣人一出现,全国就统一了。
以前的凭靠险要的割据都被削平消灭。
在一百年之间,静静地只看到山高水清。
要想问问那时的情形,可是留下来的老年人已经不在人世了。
如今,滁州处在长江、淮河之间,是乘船坐车的商人和四面八方的旅游者不到的地方。
百姓活着不知道外面的事情,安心耕田穿衣吃饭,欢乐地过日子,一直到死。
有谁晓得这是皇帝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滋润化育到一百年的长久呢!我来到这里,喜欢这地方僻静,而政事简单,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
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之后,于是每天同滁州的士人来游玩,抬头望山,低首听泉。
春天采摘幽香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乘凉,刮风落霜结冰飞雪之时,更鲜明地显露出它的清肃秀美,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
丰乐亭记原文及翻译

丰乐亭记原文及翻译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
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
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
中有清泉,氵翁然而仰出。
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
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
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以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
向之凭恃险阻,划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
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今滁介于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
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应历丙戌六月日,右正言知制诰知滁州军州事欧阳修记。
译文:我到滁州任知州的第二年夏天,才饮到滁州一处甘甜的泉水。
向滁州人打听,在州城南百步远近的地方找到了泉源。
上有丰山高耸而突兀,下有溪谷幽静而深藏,其中一道清冽的泉水,水势盛大,向上喷涌。
我上下左右观看,非常高兴。
于是凿开岩石,疏通泉流,开辟出一片地方建筑亭子,与滁州的人们前往游乐。
滁州在五代战乱的时候,是兵家用武的地方。
当年,太祖皇帝曾率领周朝的军队在清流山下打败李璟的兵马十五万人,活捉南唐将领皇甫晖、姚凤于滁州东门之外,于是平定了滁州。
我曾经考察过当地的山川形势,研究地方志,登上高处瞭望清流关,希望能找到皇甫晖、姚凤被擒的地方。
但当年亲历战事的人都不在了,因为天下平定已经很久了。
丰乐亭记全文翻译【宋】欧阳修

修之来此,乐 其地僻而事简, 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 之间,乃日与滁 人仰而望山,俯 而听泉;掇幽芳 而荫乔木,风霜 水雪,刻露清秀, 四时之景,无不 可爱。
我来到这里,喜欢它地 方僻静而公事清简,又爱 它的民风安恬闲适。已经 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 便每天同滁州的人来游玩, 抬头望山,低头听泉。春 天采摘幽香的花草,夏天 乘荫凉于茂密的乔木间, 秋迎风霜,冬赏冰雪。秋 冬清晰的显露,春夏清幽 秀茂,四时的风光,无一 不令人喜爱。
自从唐代政治颓败,海 自唐失其政,海内 内四分五裂,天下豪杰并 分裂,豪杰并起而 起,相互争夺,到处都是 争,所在为敌国者,敌对政权,哪里数得清呢。 何可胜数?及宋受 到了宋朝接受天命,圣人 天命,圣人出而四 出世,四海统一。过去凭 海一。向之凭恃险 借山川险阻称王称霸的人, 阻,铲削消磨,百 有的被铲平,有的自行消 年之间,漠然徒见 亡,百年之间,冷清清地 山高而水清。欲问 只见山依旧高耸,流水仍 其事,而遗老尽矣。然清澈。想问当时战争情 况,经历过的人都早已去 世了。
今滁介于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 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 以乐生送死。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 百年之深也。 介于:位于两者之间 民生:百姓生下来 今: 人民的生计 外事:外地的事情,今义:外交 事务 外边的事,家庭或个人以外的事 畎 亩衣食:名作动,耕田种地,穿衣吃饭, 以:而 乐生送死:养老送终 孰:谁 上:皇上 休养生息:使动,让百姓休养生 息,涵煦:滋养抚育 深:久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 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 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 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乐:喜欢 形作动 简:清简, 俗:民风 得:找到 乃:于是 日:每天 名作状语 而:修饰连词 掇:采摘 芳:花草,荫:乘凉 风霜冰雪:秋迎风霜,冬赏冰雪。 刻露:清晰的显露,清秀:清幽秀茂 今: 美丽而不俗气 可爱:令人喜爱。
丰乐亭记古诗词鉴赏

丰乐亭记古诗词鉴赏丰乐亭记古诗词鉴赏古诗原文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
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
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
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
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辉、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
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辉、凤就擒之所。
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
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
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译文翻译我担任滁州太守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觉得甘甜。
于是向滁州人询问泉水的发源地,就在距离滁州城南面一百步的近处。
它的上面是丰山,高耸地矗立着;下面是深谷,幽暗地潜藏着;中间有一股清泉,水势汹涌,向上涌出。
我上下左右地看,很爱这里的风景。
因此,我就叫人疏通泉水,凿开石头,拓出空地,造了一座亭子,于是我和滁州人在这美景中往来游乐。
滁州在五代混战的时候,是个互相争夺的地区。
过去,太祖皇帝曾经率领后周兵在清流山下击溃李景的十五万队,在滁州东门的外面活捉了他的大将皇甫晖、姚凤,就这样平定了滁州。
我曾经考察过滁州地区的山水,查核过滁州地区的图籍,登上高山来眺望清流关,想寻找皇甫晖、姚凤被捉的地方。
古诗丰乐亭记翻译赏析

古诗丰乐亭记翻译赏析文言文《丰乐亭记》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前言】《丰乐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除记述建丰乐亭的经过及与滁人共游之乐外,还描绘了滁州从战乱到和平的变迁,从而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应予珍惜的命意和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
【原文】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
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
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
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
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
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
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海内一。
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
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而孰知上之功德,休ORg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庆历丙戌六月日,右正言知制诰、滁州军州事欧阳修记。
【注释】丰乐亭:在今安徽滁县城西丰山北,为欧阳修被贬滁州后建造的。
苏轼曾将《丰乐亭记》书刻于碑。
《舆地纪胜》:“淮南路滁州:丰乐亭,在幽谷寺。
庆历中,太守欧阳修建。
”清《一统志》:“安徽滁州丰乐亭在州西南琅玡山幽谷泉上。
欧阳修建,自为记,苏轼书,刻石。
”明年:第二年,即庆历六年。
问诸滁人:向滁人打听泉水的出处。
丰乐亭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丰乐亭记原文翻译及赏析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丰乐亭记原文翻译及赏析》的内容,具体内容:《丰乐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散文,除记述建丰乐亭的经过及与滁人共游之乐外,还描绘应予珍惜的命意和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
下面我为大家带来,供同学们学习。
丰乐亭记原文欣赏:...《丰乐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散文,除记述建丰乐亭的经过及与滁人共游之乐外,还描绘应予珍惜的命意和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
下面我为大家带来,供同学们学习。
丰乐亭记原文欣赏: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
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
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
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
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辉、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
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辉、凤就擒之所。
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
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
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丰乐亭记原文翻译:我担任滁州太守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觉得甘甜。
于是向滁州人询问泉水的发源地,就在距离滁州城南面一百步的近处。
它的上面是丰山,高耸地矗立着;下面是深谷,幽暗地潜藏着;中间有一股清泉,水势汹涌,向上涌出。
丰乐亭记文言文翻译

丰乐亭记文言文翻译《丰乐亭记》是《唐才子传》中收录的一篇文章,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
这篇文章记述了柳宗元在丰乐亭游玩的经历和感受,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悠然舒适之情。
【原文】丰乐亭上,有池。
池下石涧,激波勃湍。
杨柳映水,编成三层,层叠成岸,如明镜夜光。
清水千里,净是底色。
天光如洗,风劲层波。
当是之时,我居其上,心不惊声不嗄。
庐下,蒲醉鱼死,鸭欲飞起。
乌鹊戏于匡枝之上,鸦欲集群弄于胡魂之旁。
诸山对峙,五岳秀拨,眺暇四百里而不见木,琅琊之烟,湖海之水,悠然而涌出。
鸟语之间,时闻钟声。
有楼亭相映,曲折峥嵘。
太白来瑶池,菊花分五色。
醉眼看时,犹如我生囊中之舌。
丰乐功德庵之楼,东南望之,如浮云树影,若重阙霄汉。
素月灿洁,风采清秀;霜华冷滋,阴气真切。
疏星深映,淡波轻翻。
红楼飞雨,绿柳生烟。
庐山罗汉,千家秀出翠微。
广寒宫远,仙掖台深。
竿欲倾,张帆必扬,水至清时,无鱼不跃。
丰乐亭之美,何可胜道!其间亭榭,丹楹碧瓦,金翠交映;云水山木,熠熠生辉。
吟咏所致,语默相闻,时有流连束椽之意,忘忧释怀之情。
【翻译】柳宗元《丰乐亭记》丰乐亭有一座池塘,池塘下有一条岩溪,水浪激涌。
绿柳映着池水,编成三层锁疊,如同夜晚的明镜般光亮。
清澈的河水伸展千里之遥,自此以下全是暗底,但光著如洗的天空,呼啸的风,层层的波浪。
就在这个时候,我就居住在这里,心怡不惧,虽然大庭广众,却不会害羞或目瞪口呆。
低层的东湖水草地上,蒲草醉得死去,而那些鸭子正要飞起来。
乌鹊在高高的枝头上戏耍,而那些鸦则在胡花旁边集群嬉戏。
这里群山被安排得对峙相对,五岳名山矗立其中,你能放眼四百里之遥,但是看不见一棵树。
崂山缭绕的云和洱海的水又远又近地蜿蜒而出。
涧头时而听到鸟儿的鸣叫声,纷繁而多。
这里有好几座楼阁,形形单异,峰回路转。
玉皇大帝来到这里是在瑶池之中,菊花五色缤纷,一看这个景色,就想到了自己应有的颜色。
丰乐功德庵的楼渔具在东南方向朝向它,形状如浮云和树的影子,宏伟壮丽,仿佛是天空中云的阁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创作本文的良苦用心是什么?
明确:是“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 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丰 年之乐,固然人人企盼,但社会安定 “无事”是百姓生活安定的重要保障, 没有安定的社会局面,即使有好的收 成,怕也是没有心情来从容欣赏山水 的,那么,要使今天的太平生活得以 延续下去,加强国力,认真保卫宋朝 的边疆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丰乐亭游春 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这首诗写暮春时节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美景,写了暮春时节草 木青翠、落红满地的特征。表达了游人对此怀着喜爱和恋恋不舍的 感情 诗离不开景物的描写,诗歌的意境是通过景物来表现的。因 此,要体味一首诗的意境,可从诗中描写的景物着手。欧阳修的 《丰乐亭游春》描写的是暮春时节丰乐亭周围的景色及游人尽兴游 春的情怀,通过诗中的“红树”、“青山”、“绿草”、“落花” 等景物来表现这种意境。 此篇写惜春之情。美好的春天即将过去, 丰乐亭边落花满地。到了红日西斜时,游人们还依依不舍,在亭前 盘桓,欣赏着暮春景色。这两句看似无情却有情,同他在《戏答元 珍》中所说的“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以及他在 《啼鸟》中所说的“身闲酒美惜光景,惟恐鸟散花飘零”,写的是 同样的感情:这就是对美好春光的留恋与怜惜。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 也。遂书以名其亭焉。庆历丙戌六月日, 右正言、知制诰、知滁州军州事欧阳修 记。 而宣扬皇上的恩德,来和民众共享欢 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于是便 写了这篇文章,来给亭子起名为丰乐亭。 庆历丙戌六月日,右正言、知制诰、知 滁州军州事欧阳修记。
第五段只有两句话,第一句话 “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 事也”,是对自己的鞭策;第二句 话“遂书以名其亭焉”,则交代了 “丰乐亭”名称的来历。语言干净 利落,简洁经济。与上文详细描写 滁州风景、详细描写自己赏玩风景 时的心态举动的文字相映成趣,也 体现了欧阳修谋篇布局的匠心。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 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 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 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乐:喜欢 形作动 简:清简, 俗:民风 得:找到 乃:于是 日:每天 名作状语 而:修饰连词 掇:采摘 芳:花草,荫:乘凉 风霜冰雪:秋迎风霜,冬赏冰雪。 刻露:清晰的显露,清秀:清幽秀茂 今: 美丽而不俗气 可爱:令人喜爱。
又幸其民 乐其岁物之丰 成,而喜与予 游也,因为本 其山川,道其 风俗之美,使 民知所以安此 丰年之乐者, 幸生无事之时 也。
又幸运的是,民 众也为年年谷物的丰 收成熟而高兴,乐意 与我同游。于是为他 们推求这里的山川形 胜,叙述这里风俗的 美好,使民众知道能 够安享丰年的欢乐, 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 平无事的时代。
修之来此,乐 其地僻而事简, 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 之间,乃日与滁 人仰而望山,俯 而听泉;掇幽芳 而荫乔木,风霜 水雪,刻露清秀, 四时之景,无不 可爱。
我来到这里,喜欢它地 方僻静而公事清简,又爱 它的民风安恬闲适。已经 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 便每天同滁州的人来游玩, 抬头望山,低头听泉。春 天采摘幽香的花草,夏天 乘荫凉于茂密的乔木间, 秋迎风霜,冬赏冰雪。秋 冬清晰的显露,春夏清幽 秀茂,四时的风光,无一 不令人喜爱。
《丰乐亭记》
欧阳修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意 思。 2、理解文章居安思危,乐不忘忧的思 想感情。 3、把握文章紧扣“丰乐”两字展开, 线索清楚而又富于变化的结构。 4、鉴赏文章把叙事、描写和议论、抒 情熔为一炉,涉笔成趣的语言风格。
写作背景 :
庆历五年(1045)春,执政大臣杜衍、范仲淹、 韩琦、富弼相继罢去,他们推行的“新政”因侵 害官僚利益,遭到守旧势力阻挠破坏,一年多即 告失败。欧阳修时任河北都转运按察使,上《论 杜衍范仲淹等罢政事状》极力为四人辩诬,于是 触怒了新政的反对派,被贬知滁州。在当地作者 没有走向颓废,而是奋发有为,使当地的生产得 到了发展,老百姓安居乐业,受到他们的爱戴。 在那里,欧阳修又先后写下了流芳千古的散文名 篇《醉翁亭记》和《丰乐亭记》,含蓄地抒发了 作者心中的愤郁和不平,间接地阐述了自己的见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 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于)无事之时 也(判断句,省略句)。
幸:侥幸,幸运 乐:感到高兴 岁:每年,因为:于是为 本:推求 其:这里的 道:叙 述 所以:表原因 幸:有幸
今滁介江淮之 今天滁州位于江淮之 间,舟车商贾、 间,地方偏僻,船只车 四方宾客之所不 辆、商贾游客都很少到 至,民生不见外 此地。百姓生下来就不 事,而安于畎亩 见外地的事情,安心于 耕田种地,穿衣吃饭, 衣食,以乐生送 养老送终。谁能知道是 死。而孰知上之 皇上的功德,让百姓休 功德,休养生息,养生息,如雨露滋润、 涵煦于百年之深 阳光普照达百年之久呢! 也!
分析课文:
第1节介绍了自己在滁州勤于政 务和丰乐亭的环境。
讨论:
“明年”“始”在文章中有什 么样的作用?和我们学习过的《岳 阳楼记》的开头有什么相似之处?
明确:
作者初到滁州,就把自己的全部精 力用于公务,待到第二年,丰收在望, 才喘了一口气,句中“明年”“始”足 以显现欧阳公之勤于政务。虽然有清泉 只在“州南百步之近”,泉水是那样的 甘甜可口,他也无暇顾及享受。同时, 这句看似不经意的话里恐怕也包含了苦 尽甘来的意味。和《岳阳楼记》中的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相似。
修既治滁之明 我到滁州任知州的第二年 年夏,始饮滁水而 夏天,才饮到滁州一处甘甜 甘。问诸滁人,得 的泉水。向滁州人打听,在 于州南百步之远。 州城南百步远近的地方找到 其上则丰山,耸然 了泉源。上有丰山高耸而突 而特立;下则幽谷, 兀,下有溪谷幽静而深藏, 窈然而深藏;中有 其中一道清冽的泉水,水势 清泉,滃然而仰出。 盛大,向上喷涌。我上下左 俯仰左右,顾而乐 右观看,非常高兴。于是凿 之。于是疏泉凿石, 开岩石,于是疏通泉流,开 辟地以为亭,而与 辟出一片地方建筑亭子,与 滁人往游其间。 滁州的人们前往游乐于其间。
作者此时生活在滁州是怎样 的心态?
明确:
“乐其地僻而事简,又 爱其俗之安闲”。
作者为什么和百姓一起去亭子 那里游玩? “幸民乐其岁物之丰成”,句中 的“幸”字,则是作者的自谦之词, 从文章的第一句话可以知道,当地 百姓生活富足离不开欧阳修为官的 努力,这不是侥幸获取的结果,而 是勤于官务的必然结果。
干戈:战争,战乱 昔:当年 以:率领 破:打败 形作动 遂:于是 考:考察 其:代当地的 按:查索 图记:地理图籍, 升:登上 高:高处 形作名 求:找到 就:受(被动) 而:但 故老:当年亲历战 事的人 盖:因为
④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 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 海一。向之凭恃险阻,刬削消磨(被动句),百 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 老尽矣!
阅读第三段 ,思考:
这一节主要写什么?
明确:
介绍了滁州现今的 情况。
由于滁州处于江淮之间,地方偏僻,来此 的“舟车商贾、四方宾客”极少;当地百姓满 足于目前的生活状态,“乐生送死”。让作者 感慨的是,到如今那些经历或了解战争的“故 老皆无在者”“百年之间……而遗老尽矣”。 人们远离战火有百年之久,已经淡忘了战火的 洗劫,战乱的痛苦,“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 了。作者在简要介绍了目前状况之后,笔锋一 转,用“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百年 之深也”唤起读者思考,如今的安逸日子是怎 样获得的。作者将功劳归于最高统治者的“功 德”,显得很冠冕,实际在言语之间隐约透出 一种忧患意识。
总结课文:欧阳修的杂记类文章极具
特色。这类文章往往不是单纯记游、记 事,而是借一景一物,一人一事,抒发 其人生感慨,寄托其人生理想。他善于 把叙事、描写和议论、抒情熔为一炉, 富于变化,涉笔成趣。《丰乐亭记》全 文沉醉于山水,感今怀古,固然歌颂赵 宋王朝的功德,赞美丰衣足食、民享安 乐的太平景象,但其中也包含了欧阳修 的政治理想和追求。全文紧扣“丰乐” 两字,今昔对比,忧深而思远。
又追溯唐朝末年,天下分裂、豪杰纷争克滁州。
(2)作者在这里插入两处叙述,其目的是 为了与北宋初年天下太平的局面作对比, 衬托如今生活平静富足。结合下文来看, 这是一个伏笔,为下文的议论作好准备。
今滁介于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 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 以乐生送死。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 百年之深也。 介于:位于两者之间 民生:百姓生下来 今: 人民的生计 外事:外地的事情,今义:外交 事务 外边的事,家庭或个人以外的事 畎 亩衣食:名作动,耕田种地,穿衣吃饭, 以:而 乐生送死:养老送终 孰:谁 上:皇上 休养生息:使动,让百姓休养生 息,涵煦:滋养抚育 深:久
自从唐代政治颓败,海 自唐失其政,海内 内四分五裂,天下豪杰并 分裂,豪杰并起而 起,相互争夺,到处都是 争,所在为敌国者,敌对政权,哪里数得清呢。 何可胜数?及宋受 到了宋朝接受天命,圣人 天命,圣人出而四 出世,四海统一。过去凭 海一。向之凭恃险 借山川险阻称王称霸的人, 阻,铲削消磨,百 有的被铲平,有的自行消 年之间,漠然徒见 亡,百年之间,冷清清地 山高而水清。欲问 只见山依旧高耸,流水仍 其事,而遗老尽矣。然清澈。想问当时战争情 况,经历过的人都早已去 世了。
最后一段是“记” 的一个组成部分,交代 创作的时间以及创作者 的姓名。
本文无论是记述还是描绘,全文都是围 绕“乐”而写,请说说你的理解? 建亭取名为“乐”,是思乐;与滁 人共游为“乐”,是享乐。乐在亭中, 乐在山川,乐在和平安定的岁月。 提示:也可从以下三个角度回答,处地 之“乐”——自然与创造;处时之 “乐” ——机遇与幸运;处人之 “乐”——井然与融洽。
讨论:
丰乐亭周围的环境怎么样? 明确:
这里有山,有谷,有清 泉,环境幽美,望之令人心 旷神怡,让人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