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全集丰乐亭记
丰乐亭记-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

丰乐亭记-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1.理解《丰乐亭记》的背景和内容,了解唐代宴会文化;2.掌握散文的基本特征和修辞手法;3.培养学生对文学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图片或视频等形式,展示唐代宴会的场景和风貌,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 阅读《丰乐亭记》教师分段讲解《丰乐亭记》,重点介绍以下内容:1.宴会场合和举办背景;2.宴会的次序、菜肴和酒品;3.宴会上的音乐、舞蹈等节目;4.宴会的宗旨、意义和影响。
3. 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和修辞手法通过对《丰乐亭记》的阅读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和修辞手法:1.主题明确、篇章连贯;2.描写具体、感情真挚;3.巧妙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
4. 阅读苏轼的《赤壁赋》教师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然后指导学生阅读《赤壁赋》。
通过对比《丰乐亭记》和《赤壁赋》的异同,加深学生对散文的理解和认识。
5. 小组讨论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回答以下问题:1.《丰乐亭记》的宴会文化对现在的社会有什么启示和借鉴?2.为什么苏轼的《赤壁赋》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6. 课堂练习设置练习环节,让学生进行如下练习:1.写一篇100字的小作文,对《丰乐亭记》或《赤壁赋》的阅读体会进行总结和评论;2.模仿《丰乐亭记》,写一篇描写自己喜欢的食物或场景的散文,突出主题和修辞手法。
7. 课堂小结复习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提醒学生课后认真复习,以便更好地掌握散文的基本特征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评估1.出一道选择题,测试学生对《丰乐亭记》的理解程度;2.评价学生写的小作文和散文,查看其对散文基本特征和修辞手法的掌握情况。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学案《丰乐亭记》

丰乐亭记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丰乐亭记》的相关内容。
2.通读文本,把握文章的内涵。
【学习重难点】
作品的艺术手法和中心思想。
【学习过程】
一、新知探究
1.作品作者过关。
《丰乐亭记》的作者是_____。
《丰乐亭记》选自_____。
丰乐亭,地址在_____。
2.自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3)文中“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水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这句话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请说说你的理解。
(4)文章的写作有什么特色?请从结构、语言、立意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二、达标检测
1.这篇文章构思巧妙,行文严谨,说说全文是如何紧扣题目“丰乐亭”三个字展开的。
2.文章第二段从远处落笔写“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有什么作用?
3.耸然:_____。
4.受天命:_____。
5.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百年之深也。
释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丰乐亭记教案教学内容

《丰乐亭记》教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文章,并积累文中重要实词和虚词。
2、品味散文语言,联系作者创作的背景,说出作者写作的意图和所表现出的人生态度。
【学习时数】1课时【课文分析】《丰乐亭记》是欧阳修被贬滁州后的作品,此文除记述建丰乐亭的经过及与滁人共游之乐外,还描绘了滁州从战乱到和平的变迁,从而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应予珍惜的命意。
无论是记述还是描绘,全文都是围绕“乐”而写:建亭取名为“乐”,是思乐;与滁人共游为“乐”,是享乐。
乐在亭中,乐在山川,乐在和平安定的岁月。
一、导入新课“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名句,这位被贬官员纵情于清水秀水,“与民同乐”,其不凡的胸怀意所令人敬佩。
今天我们学习他写于同一时期的《醉翁亭记》的姊妹篇《丰乐亭记》,走过这位千年古人,感受他崇高而丰沛的精神世界。
二、通过提问,解决文中字词。
1、通假字向之凭恃险阻,刬削消磨(“刬”通“铲”,铲除)2、古今异义(1)修既治滁之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2)因为本其山川(古义:于是,就;今义:因果连词)3、一词多义(1)始①始饮滁水而甘(才)②燕赵之君,始有远虑,能守其土,义不赂秦(起初,开始)③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曾经)(2)爱①又爱其俗之安闲(喜欢)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疼爱)③齐国虽偏小,我何爱一牛(吝惜,爱惜)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欣赏,爱慕)(3)既①修既治滁之明年(已经)②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既然)③言未既(尽,完)④既而得尸于井(不就)4、词类活用①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意动用法,以之为乐)②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每天,天天名词作状语)③掇幽芳而荫乔木(名词作动词,荫庇,乘凉)④风霜冰雪(名词作动词,刮风,下霜,结冰,下雪)⑤遂书以名其亭焉。
(名词作动词,命名)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丰乐亭记

《丰乐亭记》教案马鸿燕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理解文中重点字词和句子的意思。
2、抓住“丰”“乐”二字理解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
3、发挥想象,再现美文的意境,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1、正确理解文意,反复诵读。
2、理解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
山中宰相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中曾这样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在纵情山水之余,留下了美丽的诗篇。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北宋庆历年间,由于庆历新政改革失败,包括范仲淹在内的数名官员遭贬,欧阳修上书为范仲淹辩白而获罪,被贬至滁州任知州。
来到滁州后,他在勤于政事之余,与滁州百姓一同游山玩水,留下了同学们学过的名篇《醉翁亭记》,让我们感受到了欧阳修的崇高情怀。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他写作于同时期的另一篇散文《丰乐亭记》,跟着欧阳修再来一次滁州之游。
二、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字音及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请一位同学示范朗读全文,纠正读音。
4、全班齐读。
5、疏通文意。
请学生根据文中所给注释,试译全文。
如果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可小组讨论释疑。
6、检查翻译情况。
(出示投影上的练习)解释下列句子中划横线的字:①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
②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
③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④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
⑤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⑥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
⑦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⑧遂书以名其亭焉。
7、由练习归纳阅读课外文言文的方法:①结合文中所给注释来理解句意;②运用课内文言文所学知识进行迁移;③结合上下文,大胆推测不理解的词意。
8、进一步掌握虚词“之”“而”的用法。
9、翻译文中的关键句。
①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②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③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醉翁亭记》优秀教案(精选18篇)

《醉翁亭记》优秀教案《醉翁亭记》优秀教案(精选18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醉翁亭记》优秀教案(精选1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醉翁亭记》优秀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难词难句,掌握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体会部分虚词的一词多义。
2.理清本文的段落层次,体会语句的形式特点及其与表意的关系。
3.理解本文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4.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时数:2课时三导入1.指名度阅读提示,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画书下注解①了解欧阳修。
四教学步骤第1课时(一)第一段释义讲解1.学生逐句翻译,从“环滁皆山也——醉翁亭也”,教师点拨。
2.提问:这一部分写的是什么?明确:写醉翁亭的周围环境,引入醉翁亭。
3.周围环境是怎样的?映入我们眼帘的第一个镜头的角度是什么?明确:鸟瞰镜头,从上空看到的滁州城全景——四面环山。
环滁皆山4.接着镜头还是全景吗?(否,移向局部)写什么?明确:西南诸峰尤其指出琅玡山5.接下来又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还是鸟瞰吗?为什么?明确:酿泉醉翁亭作者与亭周环境的相对位置是身在山中。
“泻” “临于泉上”角度应该是仰望。
6.这些景观中谁是主景?明确:醉翁亭7.作者怎样引出主角醉翁亭的??明确:“环滁皆山也”先写大环境,凝炼概括地写出滁州的地理特征;接着以视觉角度:俯——仰和空间角度:远——近外——内的变换层层推进通过周围环境我们得知醉翁亭建在滁州西南树木茂盛,深幽秀丽的琅琊山间酿泉边上8.学生逐句翻译后半部分,教师点拨。
9.提问:这一部分交待了什么?明确:亭的来历10.如何交待的?先?后?明确:作亭者名之者醉翁雅号的由来(命名之意)1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如何理解?此句的作用是什么?明确: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因为饮酒只是内心快乐的一种外在表现,不是因为饮酒而快乐,而是因为内心领会到山水的乐趣要通过饮酒的活动表现出来。
丰乐亭记教案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

•丰乐亭记(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阅读次数:1272] 丰乐亭记课时编号:备课时间:上课时间:...
•[阅读次数:1212]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居安思危,乐不忘忧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章紧扣标题组织材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紧扣“丰乐”两字展开,线索清楚而又富于变化的结构。
教学难点:鉴赏文章把叙事、描写和议论,抒情熔为一炉,涉笔成趣的语言风...
•丰乐亭记(苏教版高二选修)[阅读次数:662]
《丰乐亭记》教案淮海高级中学杨奇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2、理解文章居安思危,乐不忘忧的思想感情。
3、把握文章紧扣“丰乐”两字展开,线...。
欧阳修《醉翁亭记》优秀教学设计(精选7篇)

欧阳修《醉翁亭记》优秀教学设计(精选7篇)欧阳修《醉翁亭记》优秀教学设计(精选7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欧阳修《醉翁亭记》优秀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欧阳修《醉翁亭记》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结构,学习本文写景与抒情自然结合的方法,理解景物描写作用。
2、理解作者游览山水的乐趣及其与民同乐的情怀。
3、学习掌握文章中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法。
教材分析:这篇著名的游记,是欧阳修任滁州太守时所作。
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
“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
因此在课堂上要牢牢抓住“乐”这条主线,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
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这样的学习也帮助学生理解了“醉”与“乐”之间的关系这个难点。
本文采用了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要引导学生理解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感,领会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魅力。
对于作者情感的理解,可以说是学习的难点所在,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体会本文抒发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
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韵味浓郁,流畅优美,从容婉转。
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
因此诵读、背诵是教学的重点之一,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积累重点的实词、虚词及名句。
教学设想:《醉翁亭记》是一篇美文,应注重语言的品味与诵读,积累文言词句,通过示范朗诵、自读和齐读等环节,掌握“也”和“而”字的语气,了解本文语言骈散相融,节奏富于变化的写法。
本课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先读懂课文,解决文言知识的问题,再理解鉴赏文章内容,两者彼此关照,相辅相成,以诵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醉”字为切入点,理解“乐”的情怀。
丰乐亭记-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

丰乐亭记-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前言《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是一本经典的文学读物,是学习唐宋文学的重要资料之一。
本教案以《丰乐亭记》为例,介绍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以及教学流程等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丰乐亭记》的背景、文学特点和意义。
教学目标本教案旨在使学生:1.了解《丰乐亭记》的背景、作者、内容和意义;2.理解文学作品的结构、语言和风格;3.掌握文学批判的方法和手段;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丰乐亭记》的结构和主题;2.研究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现手法;3.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教学难点1.研究《丰乐亭记》的文学特色和意义;2.探讨文学批评的方法和手段;3.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理解和创作能力。
教学流程第一步:导入1.教师介绍《丰乐亭记》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2.给学生看一段视频,介绍一下唐宋文学的特点;3.学生阅读《丰乐亭记》的课文,理解文本的主体结构和语言特点。
第二步:分析文本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丰乐亭记》的主题和表现手法;2.学生在小组内合作研究文本的语言和结构,分析文本中的意象和象征;3.组织学生撰写读后感或小论文,分析文本中的文学特点和意义。
第三步:展示作品1.学生展示自己的读后感或小论文,交流个人观点和见解;2.教师针对不同的作品进行点评,指出作品的优缺点和改进之处;3.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文学鉴赏能力。
第四步:总结评价1.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本堂课的教学收获和体会;2.学生自评和互评,评估自己的阅读和写作水平;3.教师评价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表现,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总结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丰乐亭记》的背景、作者、内容和意义,还提高了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同时,学生还了解了文学批判的方法和手段,探讨了唐宋文学的特点和意义,有助于促进学生对文学的理解和创作能力的全面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丰乐亭记
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2、理解文章居安思危,乐不忘忧的思想感情。
3、把握文章紧扣“丰乐”两字展开,线索清楚而又富于变化的结构。
4、鉴赏文章把叙事、描写和议论、抒情熔为一炉,涉笔成趣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2、理解文章居安思危,乐不忘忧的思想感情。
3、把握文章紧扣“丰乐”两字展开,线索清楚而又富于变化的结构。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居安思危,乐不忘忧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个人复备
一、介绍历史背景导入课文:
庆历五年(1045)春,执政大臣杜衍、范仲淹、韩琦、富弼相继罢去,他们推行的“新政”因侵害官僚利益,遭到守旧势力阻挠破坏,一年多即告失败。
欧阳修时任河北都转运按察使,上《论杜衍范仲淹等罢政事状》极力为四人辩诬,于是触怒了新政的反对派,被贬知滁州。
在当地作者没有走向颓废,而是奋发有为,使当地的生产得到了发展,老百姓安居乐业,受到他们的爱戴。
在那里,欧阳修又先后写下了流芳千古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和《丰乐亭记》,含蓄地抒发了作者心中的愤郁和不平,间接地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一、分析课文:
1、第一节介绍了自己在滁州勤于政务和丰乐亭的环境。
讨论:“明年”“始”在文章中有什么样的作用?和我们学习过的《岳阳楼记》的开头有什么相似之处?
作者初到滁州,就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用于公务,待到第二年,丰收在望,才喘了一口气,句中“明年”“始”足以显现欧阳公之勤于政务。
虽然有清泉只在“州南百步之近”,泉水是那样的甘甜可口,他也无暇顾及享受。
同时,这句看似不经意的话里恐怕也包含了苦尽甘来的意味吧。
和《岳阳楼记》中的“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相似。
讨论:丰乐亭周围的环境怎么样?
这里有山,有谷,有清泉,环境幽美,望之令人心旷神怡,让人流连忘返。
讨论:作者疏导泉水和百姓一起去赏泉体现了什么思想?有什么作用?和他的《醉翁亭记》有相同之处吗?都体现了与民同乐的思想,也是下文生发议论的基础。
2、第二段在这一节中作者介绍了几个历史事件?他的目的是什么?介绍历史事情在文章的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1)介绍了两个时代的历史事件:先叙述了五代时期的情况,据史书记载,后周显德三年(956)二月,殿前都虞候赵匡胤袭滁州清流关,败南唐兵马15万人,攻占滁州城,在滁州东门之外擒获皇甫晖、姚凤。
紧接着,行文又追溯唐朝末年,天下分裂、豪杰纷争的
混乱局面。
史载唐广明元年(880),王仙芝、黄巢的农民起义军曾攻克滁州。
(2)作者在这里插入两处叙述,其目的是为了与北宋初年天下太平的局面作对比,衬托如今
生活平静富足。
结合下文来看,这是一个伏笔,为下文的议论作好准备。
3、第三段介绍了滁州现今的情况。
由于滁州处于江淮之间,地方偏僻,来此的“舟车商贾、四方宾客”极少;当地百姓满足于目前的生活状态,“乐生送死”。
让作者感慨的是,到如今那些经历或了解战争的“故老皆无在者”“百年之间……而遗老尽矣”。
人们远离战火有百年之久,已经淡忘了战火的洗劫,战乱的痛苦,“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了。
作者在简要介绍了目前状况之后,笔锋一转,用“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百年之深也”唤起读者思考,如今的安逸日子是怎样获得的。
作者将功劳归于最高统治者的“功德”,显得很冠冕,实际在言语之问隐约透出一种忧患意识。
4、第四段是文章的重点。
(1)文章中的动词用的很传神举例说明:
句中的“仰”“俯”,不仅交代了观赏风景的角度,而且也交代了观赏对象的远近,“望”“听”则准确地描写了观赏时的动作,这番描写透着一份悠闲;“掇”字生动地描写了对眼前绽放的鲜花的怜爱之情,“荫”字则流露了休憩之时的惬意的情趣。
这两句话用词准确传神,显现了欧阳修驾驭文字的功底。
另外,掇幽芳指春,荫乔木指夏,风霜水雪指秋冬,秋冬草枯叶落,山势蝇岩毕露,故日“刻露清秀”,作者仅用十五个字就概括了四季景色的特点,尤其让人钦佩。
(2)作者为什么和百姓一起去亭子那里游玩?
“幸民乐其岁物之丰成”,句中的“幸”字,则是作者的自谦之词,从文章的第一句话可以知道,当地百姓生活富足离不开欧阳修为官的努力,这不是侥幸获取的结果,而是勤于官务的必然结果。
(3)作者创作本文的良苦用心是什么?
是“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丰年之乐,固然人人企盼,但社会安定“无事”是百姓生活安定的重要保障,没有安定的社会局面,即使有好的收成,怕也是没有心情来从容欣赏山水的,那么,要使今天的太平生活得以延续下去,加强国力,认真保卫宋朝的边疆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5、第五段只有两句话,第一句话“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是对自己的鞭策;
第二句话“遂书以名其亭焉”,则交代了“丰乐亭”名称的来历。
语言干净利落,简洁经济。
与上文详细描写滁州风景、详细描写自己赏玩风景时的心态举动的文字相映成趣,也体现了欧阳修谋篇布局的匠心。
6、最后一段是“记”的一个组成部分,交代创作的时间以及创作者的姓名。
7、总结全文:欧阳修的杂记类文章极具特色。
这类文章往往不是单纯记游、记事,而是借一景一物,一人一事,抒发其人生感慨,寄托其人生理想。
他善于把叙事、描写和议论、抒情熔为一炉,富于变化,涉笔成趣。
《丰乐亭记》全文沉醉于山水,感今怀古,固然歌颂赵宋王朝的功德,赞美丰衣足食、民享安乐的太平景象,但其中也包含了欧阳修的政治理想和追求。
全文紧扣“丰乐”两字,今昔对比,忧深而思远。
《丰乐亭记》文约而意丰,辞微而旨大。
作者不同于一般的迁客之人,自己虽然遭遇不
幸,但仍把国家安危放在首位。
《丰乐亭记》虽然也有“与民共乐”的思想,但意蕴较《醉翁
亭记》更高一筹——文章隐隐透出“乐而不能忘忧”之苦心,不仅要与民同乐,更应该居安思危。
三、拓展与思考:
1.这篇文章构思巧妙,行文严谨,说说全文是如何紧扣题目“丰乐亭”三个字展开的。
本文第一段开门见山,劈首点题。
然而写法不同一般。
将文题“丰乐亭”三字,依次
逐一点出:滁水“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点出“丰”;“俯仰左右,顾而乐之”,点出“乐”;末句“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点出“亭”字。
第二段并不接写“丰乐亭”,而引出“昔太祖皇帝”(赵匡胤)平定滁州的往事。
与第三段“今滁介于江淮之间
……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百年之深也”等内容暗合。
第四段,直接第二、三段写今之滁州一派太平景象,突出“丰”而“乐”。
此段仍紧扣“丰乐太平”展开,呼应第一段的“丰乐”,但“丰乐”的内涵已经巧妙转换。
把“丰山美景可乐”的“丰乐”变换为太平时期“丰年之乐”和太守“与民同乐”之“丰乐”了。
文章结尾点明题旨,交代亭的得名,也是紧扣“乐”字,照应第一段“丰”出于“丰山”之名,“乐”来自本山美景可乐的伏笔。
2.文章第二段从远处落笔写“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有什么样的作用?
第二段着力叙写与之相反的“五代干戈”,正是为了衬托“丰乐太平”,同时为结尾点
明“宣上恩德”的主旨伏笔。
四布置作业
翻译全文
板书设计
丰山清泉映绕左右
古今对比干戈不再
丰乐亭记上德涵煦民生安定
幸生无事安此丰年
命名丰乐宣上恩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