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乐亭记优课教案
丰乐亭记-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

丰乐亭记-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1.理解《丰乐亭记》的背景和内容,了解唐代宴会文化;2.掌握散文的基本特征和修辞手法;3.培养学生对文学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图片或视频等形式,展示唐代宴会的场景和风貌,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 阅读《丰乐亭记》教师分段讲解《丰乐亭记》,重点介绍以下内容:1.宴会场合和举办背景;2.宴会的次序、菜肴和酒品;3.宴会上的音乐、舞蹈等节目;4.宴会的宗旨、意义和影响。
3. 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和修辞手法通过对《丰乐亭记》的阅读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和修辞手法:1.主题明确、篇章连贯;2.描写具体、感情真挚;3.巧妙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
4. 阅读苏轼的《赤壁赋》教师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然后指导学生阅读《赤壁赋》。
通过对比《丰乐亭记》和《赤壁赋》的异同,加深学生对散文的理解和认识。
5. 小组讨论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回答以下问题:1.《丰乐亭记》的宴会文化对现在的社会有什么启示和借鉴?2.为什么苏轼的《赤壁赋》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6. 课堂练习设置练习环节,让学生进行如下练习:1.写一篇100字的小作文,对《丰乐亭记》或《赤壁赋》的阅读体会进行总结和评论;2.模仿《丰乐亭记》,写一篇描写自己喜欢的食物或场景的散文,突出主题和修辞手法。
7. 课堂小结复习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提醒学生课后认真复习,以便更好地掌握散文的基本特征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评估1.出一道选择题,测试学生对《丰乐亭记》的理解程度;2.评价学生写的小作文和散文,查看其对散文基本特征和修辞手法的掌握情况。
丰乐亭记教案教学内容

《丰乐亭记》教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文章,并积累文中重要实词和虚词。
2、品味散文语言,联系作者创作的背景,说出作者写作的意图和所表现出的人生态度。
【学习时数】1课时【课文分析】《丰乐亭记》是欧阳修被贬滁州后的作品,此文除记述建丰乐亭的经过及与滁人共游之乐外,还描绘了滁州从战乱到和平的变迁,从而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应予珍惜的命意。
无论是记述还是描绘,全文都是围绕“乐”而写:建亭取名为“乐”,是思乐;与滁人共游为“乐”,是享乐。
乐在亭中,乐在山川,乐在和平安定的岁月。
一、导入新课“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名句,这位被贬官员纵情于清水秀水,“与民同乐”,其不凡的胸怀意所令人敬佩。
今天我们学习他写于同一时期的《醉翁亭记》的姊妹篇《丰乐亭记》,走过这位千年古人,感受他崇高而丰沛的精神世界。
二、通过提问,解决文中字词。
1、通假字向之凭恃险阻,刬削消磨(“刬”通“铲”,铲除)2、古今异义(1)修既治滁之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2)因为本其山川(古义:于是,就;今义:因果连词)3、一词多义(1)始①始饮滁水而甘(才)②燕赵之君,始有远虑,能守其土,义不赂秦(起初,开始)③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曾经)(2)爱①又爱其俗之安闲(喜欢)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疼爱)③齐国虽偏小,我何爱一牛(吝惜,爱惜)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欣赏,爱慕)(3)既①修既治滁之明年(已经)②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既然)③言未既(尽,完)④既而得尸于井(不就)4、词类活用①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意动用法,以之为乐)②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每天,天天名词作状语)③掇幽芳而荫乔木(名词作动词,荫庇,乘凉)④风霜冰雪(名词作动词,刮风,下霜,结冰,下雪)⑤遂书以名其亭焉。
(名词作动词,命名)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丰乐亭记

《丰乐亭记》教案马鸿燕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理解文中重点字词和句子的意思。
2、抓住“丰”“乐”二字理解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
3、发挥想象,再现美文的意境,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1、正确理解文意,反复诵读。
2、理解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
山中宰相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中曾这样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在纵情山水之余,留下了美丽的诗篇。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北宋庆历年间,由于庆历新政改革失败,包括范仲淹在内的数名官员遭贬,欧阳修上书为范仲淹辩白而获罪,被贬至滁州任知州。
来到滁州后,他在勤于政事之余,与滁州百姓一同游山玩水,留下了同学们学过的名篇《醉翁亭记》,让我们感受到了欧阳修的崇高情怀。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他写作于同时期的另一篇散文《丰乐亭记》,跟着欧阳修再来一次滁州之游。
二、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字音及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请一位同学示范朗读全文,纠正读音。
4、全班齐读。
5、疏通文意。
请学生根据文中所给注释,试译全文。
如果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可小组讨论释疑。
6、检查翻译情况。
(出示投影上的练习)解释下列句子中划横线的字:①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
②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
③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④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
⑤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⑥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
⑦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⑧遂书以名其亭焉。
7、由练习归纳阅读课外文言文的方法:①结合文中所给注释来理解句意;②运用课内文言文所学知识进行迁移;③结合上下文,大胆推测不理解的词意。
8、进一步掌握虚词“之”“而”的用法。
9、翻译文中的关键句。
①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②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③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唐宋8大家散文选读教 精品学案:专题3 第8课 丰乐亭记(自读课) Word版含答案

第2课桐叶封弟辩(自读课)(对应学生用书P4)走近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唐德宗贞元九年(793)进士,官至监察御史。
顺宗时王叔文执政,他任礼部员外郎,锐意政治改革。
不久,王叔文失败,他亦被贬为永州司马,迁柳州刺史。
卒于柳州。
他与韩愈皆倡导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并称“韩柳”。
其文章风格清峭,内容有反映人民生活疾苦的,有表现西南少数民族风情的,较多的是抒发内心的牢骚抑郁和去国离乡的悲哀。
现存有《柳河东集》。
相关背景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花费大量精力阅读古今史书,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辨其误,指其失,其中充满着对现实政治的关怀。
这篇史评,就是这样一篇短小精当而见解甚深的力作。
据《吕氏春秋·重言篇》和《说苑·君道篇》记载,周成王在一次与幼弟叔虞的嬉戏中,指着一片桐叶说要封他为诸侯。
后来成王的叔父周公便以此为据,说“天子无戏言”,要求成王兑现诺言,结果叔虞被封于唐。
对这样一件史事,前人不过读读而已,从未提出疑问,但柳宗元却从中发现一个事关重大的“王者之德”的问题。
古之传者有言, 成王以 桐 叶 与小弱 弟,古书上记载说,周成王拿着一片桐树叶子给年幼的弟弟,戏 曰:“以 封 汝。
”开玩笑说:“把这个作为封地给你。
”⎣⎡传(zhuàn )者:编写史书的人,或指吕不韦和刘向等,因为 ⎦⎤《吕氏春秋》和《说苑》都载有此故事。
小弱弟:幼弟,指武王幼子叔虞。
戏:开玩笑。
封:分封,古代帝王赐爵位和土地给臣子。
周公入 贺。
王 曰:“ 戏也。
”周公曰:“天子不可周公入宫庆贺。
成王解释说:“我是开玩笑呀。
”周公说:“天子不可戏。
”乃 封 小弱弟于唐。
以随便开玩笑。
”于是成王就把唐地封给了年幼的弟弟。
⎣⎡⎦⎤唐:西周国名,晋的前身,故地在今山西翼城县西。
吾意 不 然。
我认为这件事不可能是这样的。
⎣⎡⎦⎤意:认为。
王之 弟成王的弟弟如当封耶,周公宜 以时 言于王, 不 待其 戏果应当受封,周公就应及时地告诉成王,而不必等他开了玩笑而 贺以 成 之也; 不 当封耶,再去庆贺,趁机促成这件事;成王的弟弟如果不应当受封,周公 乃 成其不中之戏, 以周公这种做法就使一个不恰当的玩笑变成了事实,使成王把地以人 与小弱 者 为 之主, 其土地和百姓封给年幼的弟弟,让一个小孩成为一国之主,周公 得 为圣 乎?这样做能算是圣人吗?⎣⎡⎦⎤宜:应当。
丰乐亭记教案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

•丰乐亭记(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阅读次数:1272] 丰乐亭记课时编号:备课时间:上课时间:...
•[阅读次数:1212]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居安思危,乐不忘忧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章紧扣标题组织材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紧扣“丰乐”两字展开,线索清楚而又富于变化的结构。
教学难点:鉴赏文章把叙事、描写和议论,抒情熔为一炉,涉笔成趣的语言风...
•丰乐亭记(苏教版高二选修)[阅读次数:662]
《丰乐亭记》教案淮海高级中学杨奇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2、理解文章居安思危,乐不忘忧的思想感情。
3、把握文章紧扣“丰乐”两字展开,线...。
丰乐亭记-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

丰乐亭记-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前言《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是一本经典的文学读物,是学习唐宋文学的重要资料之一。
本教案以《丰乐亭记》为例,介绍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以及教学流程等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丰乐亭记》的背景、文学特点和意义。
教学目标本教案旨在使学生:1.了解《丰乐亭记》的背景、作者、内容和意义;2.理解文学作品的结构、语言和风格;3.掌握文学批判的方法和手段;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丰乐亭记》的结构和主题;2.研究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现手法;3.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教学难点1.研究《丰乐亭记》的文学特色和意义;2.探讨文学批评的方法和手段;3.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理解和创作能力。
教学流程第一步:导入1.教师介绍《丰乐亭记》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2.给学生看一段视频,介绍一下唐宋文学的特点;3.学生阅读《丰乐亭记》的课文,理解文本的主体结构和语言特点。
第二步:分析文本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丰乐亭记》的主题和表现手法;2.学生在小组内合作研究文本的语言和结构,分析文本中的意象和象征;3.组织学生撰写读后感或小论文,分析文本中的文学特点和意义。
第三步:展示作品1.学生展示自己的读后感或小论文,交流个人观点和见解;2.教师针对不同的作品进行点评,指出作品的优缺点和改进之处;3.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文学鉴赏能力。
第四步:总结评价1.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本堂课的教学收获和体会;2.学生自评和互评,评估自己的阅读和写作水平;3.教师评价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表现,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总结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丰乐亭记》的背景、作者、内容和意义,还提高了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同时,学生还了解了文学批判的方法和手段,探讨了唐宋文学的特点和意义,有助于促进学生对文学的理解和创作能力的全面提高。
丰乐亭记教案苏教版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古代散文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丰乐亭记》新课学习打下基础。源自(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丰乐亭记》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丰乐亭记》重点,强调《丰乐亭记》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8. 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古代散文在今天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答案:古代散文如《丰乐亭记》展现了古代文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热爱。这些作品在今天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在于,它们提供了对美好生活的思考和启示,同时也展现了古代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9. 请谈谈《丰乐亭记》中的美景描绘对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作用和意义。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丰乐亭记》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技能训练:
设计实践活动或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丰乐亭记》知识的应用,提高实践能力。
在《丰乐亭记》新课呈现结束后,对《丰乐亭记》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 教学方法
(1)讲授法: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2)互动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交流,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
(3)案例研究法:教师选取典型的古代散文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②课文中描绘了哪些丰乐亭的美景?这些景色有何特色?
③作者是如何通过描绘美景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④课文中的生字词有哪些?它们的意义和用法是什么?
《丰乐亭记》获奖教学设计(附教学思考)

《丰乐亭记》获奖教学设计(附教学思考)《丰乐亭记》获奖教学设计(附教学思考)一、导入新课庆历五年(1045)春,执政大臣杜衍、范仲淹、韩琦、富弼等推行的新政因侵害官僚利益,遭阻挠破坏而宣告失败,四人也相继罢官。
欧阳修上《杜衍范仲淹等罢政事状》,为之辩护,被贬滁州。
任职滁州期间,欧阳修没有消极颓废,走向沉沦,而是振作精神,励精图治,把滁州治理得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不仅如此,欧阳公还访幽揽胜,写下了流芳千古的散文名篇《丰乐亭记》,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感受欧阳公“乐民之乐,忧国之忧”的情怀。
二、通读感知,讨论解惑首先要求学生结合注释通读全文,圈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实现解惑,若组内仍有疑问,可由组长提出,由教师答疑。
如此,文字障碍就比较容易排除。
重要实词①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②顾而乐之③何可胜数④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⑤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⑥知制诰重要虚词①问诸滁人②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璟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③盖天下之平日久矣三、抓住文题,理清脉络在疏通文字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分析文题《丰乐亭记》,让他们看看文本中究竟写了哪些“乐”?学生稍作分析,就可发现写“乐”的主要集中第一节和第三节,两节分别写了“乐”的不同内容:丰山美景之乐、丰年太平之乐。
四、欣赏自然美景,体会欧公之乐请学生在第一节、第三节中找出描写丰山美景的语句,并加以想象用画面将之再现出来,体会欧阳公置身丰山美景中的心情。
1、第一节写景文字想象演绎丰山山峰高耸,耸入云天,怪石嶙峋,突兀峥嵘,岩石间石缝里生长出松树迎风摇曳;山谷幽深,林木葱茏,阵风吹来,松涛阵阵,幽暗深邃,深藏不露;汩汩清泉,择地而出,水势盛大,向上喷涌,浪花朵朵,清凉阵阵。
丰山山势高峻,深谷幽邃,泉水清冽,环境宁静优美,置身其中,欧阳公流连忘返,心旷神怡。
2、第一节写景文字想象演绎仰望高山,平息苦闷彷徨之心境,顿觉心胸开阔;俯听清泉,抚平躁动不安的情绪,顿使灵魂纯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丰乐亭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居安思危、乐不忘忧的思想感情。
2、把握文章紧扣“丰乐”二字展开,线索清楚而又富于变化的结构。
3、鉴赏文章把叙事、描写和议论、抒情熔为一炉,涉笔成趣的语言风格。
二、教学重难点:1、把握文章紧扣“丰乐”二字展开,线索清楚而又富于变化的结构。
2、鉴赏文章把叙事、描写和议论、抒情熔为一炉,涉笔成趣的语言风格。
三、教学课时: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欧阳修到滁洲后,写了《醉翁亭记》和《丰乐亭记》,这两篇记文中,《醉翁亭记》更为知名,然而,古今都有人对《丰乐亭记》做出了更高的评价:“以五代之滁与今日之滁相形凭吊,最有深情,而其旨归于宣上恩德,又何正也。
公诸记此为第一。
” ——【清】储欣“永叔文以序跋杂记为最长,杂记尤以《丰乐亭》为最完美。
” ——【清】陈衍苏轼因景仰欧阳修,曾将《醉翁亭记》和《丰乐亭记》写成了碑帖,供后世临摹。
究竟这是篇怎样的妙文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觅“乐之况”研读:文章题为“丰乐亭记”,究竟如何围绕“乐”字行文?引导:看看文本中哪几个段落提到“乐”?写“乐”的主要集中第一节和第三节。
(1)处地之乐1、作者在首段说到:“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乐的是什么呢?——“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
——译文:它的上面是丰山,高耸地矗立着;下面是深谷,幽暗地潜藏着;中间有一股清泉,水势汹涌,向上涌出。
在这里,欧阳修介绍了丰乐亭周围的环境。
这里有山,有谷,有清泉,环境幽美,令人心旷神怡。
2、除此以外,文章第3段也有一段对丰山美景的描摹:“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水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有人评价此句说:作者仅用15个字就概括了四季景色的特点,显示了欧阳修驾驭文字的功底,尤其让人钦佩。
你能谈谈对此评价的理解吗?“掇幽芳”,采摘幽香的花草,自然是指春季了;“荫”本是名词,指树阴,这里用作意动,以……为隐蔽,“荫乔木”,在大树下乘凉,自然是指夏天了;“风霜水雪”指秋冬,因秋冬季节草枯叶落,故而山上岩石清晰地显露,显得格外清爽俊秀。
不用对偶,也没有华丽的辞藻,四季美景却一气呵成,如在目前。
无独有偶,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也有一段四季景物的描写:“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两段描写异曲同工。
(2)与民同乐1、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面对着丰山美景,欧阳修是独乐还是众乐呢?哪些语句有所体现?作者不愿独享其乐,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与滁人往游其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醉翁亭记》中也有一段关于滁人与太守游山的描述: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作者在文末又写到:“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太守真正乐的又是什么呢?——与民同乐2、书上言:“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所谓“日”,即每天,欧阳修怎会有如此闲暇每日同滁人游山呢?文中哪句话给了你暗示?——“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地方偏僻、公务简单,故而有闲暇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哪一句话说明滁州地僻呢?“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今天滁州位于江、淮河之间,是船只、车辆、商人、游客都不到的地方,如此偏僻之地,欧阳修又为何会来呢?我们来看一段背景材料:背景链接:庆历五年(1045)春,执政大臣杜衍、范仲淹、韩琦、富弼相继罢去,他们推行的“新政”因侵害官僚利益,遭到守旧势力阻挠破坏,一年多即告失败。
欧阳修这时任河北都转运按察使,上书极力为四人辩诬,于是触怒了新政的反对派,被贬知滁州。
在当地,作者没有走向颓废,而是奋发有为,使当地的生产得到了发展,老百姓安居乐业,受到他们的爱戴。
在那里,欧阳修又先后写下了流芳千古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和《丰乐亭记》。
3、现在我们回过头来思考文章一、二两句:“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
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
”为什么百步之远的泉水欧阳修到第二年夏天才发现呢?——所谓“事简”,乃是他一心发展生产、治理滁州,他把全部精力用于公务,待到第二年丰收在望,才有心情寻访甘甜的泉水。
当然,这句不经意的话里恐怕也包含了苦尽甘来的意味吧。
(3)丰年之乐虽遭贬谪,但欧阳修仍勤于政务,关心民生,我们来看看,在欧阳修的治理下,百姓的生活状态如何呢?——“安闲”——具体表现:“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用两个词来形容就是“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丰年之乐正因生活富足,衣食无忧,百姓更会衷心爱戴治理滁州的欧阳公,正因如此,欧阳公才会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百姓“喜与予游”。
明代何良俊评价《丰乐亭记》:“何等感慨,何等转换”!1、3小节同写“丰乐”,其内涵却于无形之中巧妙转变,你能说说吗?第一小节中作者将“丰乐亭”三字,逐一点出:滁水“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点出“丰”;“俯仰左右,顾而乐之”,点出“乐”;“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点出“亭”。
所谓“丰乐”,实则丰山之乐,处地之乐。
此处“丰乐”,实乃“丰年之乐”,“与民同乐”,人之欢乐。
(4)处时之乐作者匠心独运,由此可见,那么第二小节也是在写“乐”吗?1、从字面来看,作者着力叙写与之相反的兵连祸结,战乱频繁,因为滁州在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
文章第二节回忆了哪两段战事呢?(1)、“宋太祖赵匡胤平定滁州”: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
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辉、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
补充资料:据《资治通鉴》记载,后周世宗显德三年,宋太祖赵匡胤官任殿前都虞侯,曾率领后周军队在清流关打败了南唐李景的十五万大军,擒获他的将军皇甫晖、姚凤,从而平定了滁州。
(2)、“唐失其政,豪杰并起而争”: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史载唐广明元年(880),王仙芝、黄巢的农民起义军曾攻克滁州。
2、那到了欧阳修所处的时代,情况又如何了呢?书本上如何描述?“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辉、凤就擒之所。
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
”“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
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
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总结:四海统一,天下太平3、同样写战乱、同样写治平,为何作者要将其分开呢?滁州为“用武之地”,不能“丰乐”:然后写“天下之平”,暂得“丰乐”;忽又写到“唐失其政”,“丰乐”亦失;最后归结“宋受天命”,得百年“丰乐”。
如此,文章由“乱”说到“治”,又回到“乱”,再次写“治”,治乱形成鲜明对比,可谓平地波澜,一波三折,反衬太平生活得来不易。
4、现在回到开头的那个问题。
第二小节着力叙写战乱,似与“丰乐”背离,还是在写“乐”吗?——是,过去的滁州战火纷飞,血流成河,今日的滁州安定祥和,写曾经的战乱是为了反衬今日的太平,处于丰乐之时,岂能不乐?最妙的是表面上撇开“丰乐”,而实际上处处为写“丰乐”二字张目。
题是“丰乐”,却从干戈用武立论,辟开新境,然后引出山高气清、休养生息以点出丰乐正面。
此谓纡徐为妍,卓荦为杰。
” ——【清】唐德宜二、探“乐之源”应该说,滁州境内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与欧阳公的勤于政事、励精图治也是密不可分的,但欧阳公并未贪功以为己有,而是把功劳指向了谁呢?1、“上之功德,修养生息,涵煦百年之深也”——能知道皇上的功德,让百姓修养生息,如雨露滋润、阳光普照达百年之久呢?(照应上文赵匡胤平定滁州)2、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这句话理解的重点是两个词,一个是“幸”,一个是“事”。
“幸”是庆幸、有幸之义,“事”乃战事、战乱之义,使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
明确:丰年之乐固然人人企盼,但社会安定无则是百姓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
由此看来,他在提醒滁州百姓饮水思源,正是北宋朝廷承受天命,统一四海,百姓方能安居乐业。
但欧阳公是否真的就感到庆幸呢?天下是否真的就太平无事了呢?事实并不尽然。
背景链接:北宋立国百年,虽然天下太平,经济繁荣,但已弊端丛生,潜滋暗长;由于尚文鄙武,国家积贫积弱,更兼辽、金虎视眈眈,西夏居心叵测,危机已然潜伏。
欧阳公对此忧心忡忡,因为他深深懂得要想长久地乐享太平,就必须保持社会的安定,而要想长久地保持社会的安定,就必须发展国家的军力,来保卫北宋的边疆,为此朝廷调整军事、外交政策就显得迫在眉睫了。
宋朝尚文鄙武,国势积弱。
与欧阳修同时代的苏洵就通过《六国论》严正地告诫当权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否则“是又在六国下矣”三、悟“乐之思”“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曾经的滁州是兵家必争之地,饱受战火的洗礼,如今的滁州虽平静富足,但这种和平又能维持多久呢?所以作者在文中含蓄地表达出了深切的忧虑之情。
现在我们回来再来看看第2小节的两段话,你能品出它的深意吗?【合作探究】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辉、凤就擒之所。
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
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
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
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提示:故老、遗老是指什么人?欲问何事?说说“故老皆无在也”“遗老尽矣”背后的深层意蕴?——人们远离战争已有百年之久,已经淡忘了战火的洗劫,淡忘了战乱的痛苦,曾经的枕戈待旦已然不见,曾经的殊死搏斗也已无存。
百姓久享太平,精神渐趋麻木,觉得战争虚无缥缈,遥不可及,殊不知,历史是惊人的相似,类似的历史悲剧会在不同的历史时间、历史空间重复上演。
欧阳公已感觉到危机正在悄然逼近,而乐享太平的人们却浑然不觉,他不能不敲响历史的警钟,以惊醒尚在太平美梦中鼾声如雷的人们,希望他们汲取惨痛的历史教训,以期发人警省,防微杜渐。
一言以蔽之,在“丰乐”背后,欧阳修是在提醒人们要居安思危,乐不忘忧。
“宋代兵革不修,酿成积弱之祸,公盖预见及此,特言之以讽当世,足见经世之略,而文情抑扬吞吐,绝不轻露,所以为高”。
——姚鼐《古文辞类纂》四、结束语: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欧阳修虽遭贬谪,却抛开一己恩怨,心系朝堂;虽处丰乐,却做到抚今思昔,洞若观火,体现了一代文人的情怀与抱负。
欧阳修自诩“六一”居士,而千年之后吾辈读《丰乐亭记》,可再许其“六一”:它着笔于一事一物,但高屋建瓴;它拘囿于一时一空,但抚昔思今;它触情于一己一感,但泽被后世。
足见其文之如澜永续,垂范百世。
五、作业布置:1、了解欧阳修其人其文。
2、诵读《醉翁亭记》、《丰乐亭记》六、板书设计:地时乐之况——乐之源——乐之思(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