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2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 作业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7.2.1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 作业

课时提升作业十八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3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1.(2018·沈阳高一检测)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种群内的个体彼此可以交配C.种群是同种个体的机械集合D.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解析】选C。
同一种群的不同个体相互联系,并通过交配保持一个共同的基因库,因此种群不是同种个体的机械集合。
2.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以山貌雄伟和生物多样性而闻名于世,为世界罕见的动物基因库,其中白鹇由80年代初的几百只增加到现在的一万多只,该保护区白鹇数量上升一定会导致( )A.种群基因库增大B.基因突变频率提高C.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D.基因产生定向突变【解析】选A。
种群数量增多,种群的基因库将增大;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其突变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和种群数量无关;种群数量增大,在外界环境条件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发生改变;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
3.下列有关种群基因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一个种群的基因库包括这个种群所含有的全部基因B.生物的个体总是要死亡的,但基因库却因种群个体的繁殖而代代相传C.种群中每个个体都含有种群基因库的全部基因D.基因突变可以改变种群基因库的组成【解析】选C。
基因库是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由于不同个体之间在基因上具有差异,所以不可能每个个体都含有种群基因库的全部基因,A正确、C错误;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所以基因库不会因个体死亡而消失,会代代相传,B正确;可遗传的变异均可能改变基因库的组成,D正确。
4.“基因突变对绝大多数个体是不利的,但却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你认为这一说法( )A.正确,基因突变虽对绝大多数个体是不利的,但它为定向的自然选择提供了材料,为物种的进化奠定了基础B.正确,基因突变虽对绝大多数个体不利,但突变的方向与生物进化的方向是一致的C.不正确,因为基因突变不利于个体繁殖,会导致物种绝灭D.不正确,因为基因突变会导致个体死亡,不利于生物进化【解析】选A。
《第7章 第2节 一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作业设计方案-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2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理解种群基因频率的概念和影响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2. 掌握如何通过实验和观察数据来分析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3. 理解生物进化的基本概念和过程,以及基因频率改变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二、作业内容:1. 阅读教材中关于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相关理论知识,并回答以下问题:(1)什么是种群基因频率?影响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有哪些?(2)自然选择对基因频率的影响是什么?(3)突变和基因重组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是什么?(4)遗传漂变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是什么?2. 结合你所知道的实例,分析种群基因频率是如何改变的。
可以选择一个具体的生物进化案例进行分析,例如:物种的形成、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等。
3. 完成教材中的相关练习题。
三、作业要求:1. 独立完成作业,禁止抄袭和复制;2. 针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回答,不要简单地回答问题本身;3. 在回答过程中,可以使用教材、网络、参考书籍等资源。
四、作业评价:1. 作业成绩将根据回答的完整程度、分析的合理性和深度以及练习题的正确率来评定;2. 鼓励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只要言之有理,都将给予认可;3. 对于在分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在课堂上向老师请教,寻求解答。
五、作业反馈:1. 学生应将作业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反馈给老师,以便老师在下次课堂上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答疑;2. 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交流学习,分享彼此的作业和思考过程,共同提高学习效果。
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将有机会深入理解和掌握种群基因频率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同时通过实例分析和练习题的完成,加强对生物进化理论的理解。
作业评价将全面考虑学生的独立完成情况、分析和回答问题的深度和完整性,以及在遇到问题时的思考和解决能力。
同时,作业反馈机制将有助于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并得到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在设计作业时,我们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鼓励他们通过多种资源进行学习和理解。
《第7章 第2节 一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作业设计方案-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2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理解种群基因频率的概念和意义;2. 掌握影响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3. 学会分析生物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的变化。
二、作业内容:1. 阅读课本相关章节,回答以下问题:(1)什么是种群基因频率?其改变对生物进化的影响是什么?(2)试列举影响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并分析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2. 完成一份案例分析:(1)选择一个具体的生物种群(如黑猩猩群体),假设其环境发生了变化(如食物来源减少,竞争加剧等),分析这种变化可能对种群基因频率产生何种影响?(2)根据所学知识,预测该种群可能在哪些基因上发生频率改变?并说明原因。
(3)结合实际观察或研究,验证你的预测是否正确。
三、作业要求:1. 仔细阅读课本和相关资料,确保理解作业内容;2. 充分分析和讨论案例,用事实和数据支持自己的观点;3. 作业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字数不少于300字。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作业内容是否完整、准确,分析是否合理,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 评价方式:结合学生作业情况和课堂讨论表现,给出综合评价分数。
五、作业反馈:1. 请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情况,对本次作业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2. 教师根据学生反馈和作业完成情况,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反思和调整,以提高教学质量。
具体作业内容及要求如下:1. 理解种群基因频率的概念和意义,掌握影响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包括自然选择、突变、遗传漂变等。
2. 针对一个具体的生物种群(如黑猩猩群体),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探究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
需要选择适当的实验材料和设备,制定实验方案,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实验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实验目的、实验假设、实验步骤、实验数据记录表、实验结果分析等。
3. 实验完成后,提交实验报告和数据分析结果。
报告应包括实验描述、数据分析、结论及建议等。
高中生物必修二课时作业29:7.2.1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C.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D.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下降而减小2.关于生物进化过程的正确表述是A.某种群中新产生的等位基因的频率一定逐渐增多B.若某种群中基因频率发生变化,则该种群一定发生进化C.生物的表现型和基因型一定随着个体的死亡而消失D.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3.由于真菌传染而使某森林所有树的颜色都变成灰白色。
多年以后,不同颜色的蛾类增长率最可能的结果是4.下列不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是A.遗传和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的选择材料B.通过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取胜,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被淘汰,所以生物进化是以个体作为基本单位的D.生物进化的过程是由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种群的基因频率的变化过程5.下列关于种群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一个种群中的个体间是相互影响的B.一个种群中存在着年龄、性别不同的各种生物个体C.对一个种群有利的环境,可能对另一个种群是不利的D.种群中的个体在不断死亡,但基因库却能保持和发展6.(2019·邯郸市期末)一个蝗虫种群的翅色有绿色(SS)、浅褐色(Ss)和褐色(ss)三种表现型。
某研究小组抽样调查该种群各表现型的比例,结果如下:绿色70%,浅褐色20%,褐色10%,则该种群中S和s的基因频率是A.70%和30%B.80%和20%C.90%和10% D.50%和50%7.下列关于进化中“选择”的叙述,正确的是A.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B.若没有自然选择,种群基因频率不可能发生改变C.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个体的基因型,进而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育种中通过人工选择使控制优良性状的基因频率逐渐扩大,从而使生物进化8.有关基因频率和生物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生物只要发生进化,基因频率一定发生了改变B.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C.某种群中新产生的等位基因的频率一定逐渐增大D.自然选择是影响基因频率的唯一因素9.下列与生物进化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进化总是由突变引起的B.如果没有可遗传的变异,生物就不可能进化C.变异个体总是适应环境的D.进化改变的是个体而不是群体10.(2019·天津卷)囊鼠的体毛深色(D)对浅色(d)为显性,若毛色与环境差异大则易被天敌捕食。
高中生物必修二课时作业26:7.2.1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

第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第1课时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题组一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1.(2018·四川成都石室中学期末)下列关于种群基因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一个种群的基因库在代代相传中得以保持和发展B.自然状态下,一个生物个体的死亡一般不会导致种群基因库的变化C.种群中每个个体含有该种群基因库的全部基因D.基因突变可改变种群基因库的组成[答案] C[解析]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所以种群基因库不会因某个个体死亡而变化,而是在代代相传中得以保持和发展,A、B正确;种群中的每个个体含有该种群基因库中的部分基因,C错误;可遗传的变异(来源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均可能改变种群基因库的组成,D正确。
2.(2019·辽宁抚顺六校联合体高一期中)关于种群基因频率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基因频率是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B.基因频率越大,突变率越高C.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会造成基因频率的改变D .自然选择会使原来同一种群的基因频率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答案] B[解析] 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叫做基因频率,故A 正确;由于存在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等因素,种群的基因频率总是在不断变化,故C 正确;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故D 正确。
3.(2019·湖南长沙第一中学高一质检)下列因素中对果蝇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影响最小的是( )A .随机交配B .自然选择C .基因突变D .染色体变异[答案] A[解析] 一个无穷大的果蝇群体在理想情况下进行随机交配,经过多代,果蝇种群的基因频率仍可保持稳定的平衡状态。
自然选择、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等都会使果蝇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明显改变。
4.在某一种群中随机抽出100个个体,测得某种性状的基因型为DD 、Dd 、dd 的个体所占比例分别为10%、85%、5%,但是由于某种环境的变化,基因型为dd 的个体被逐渐淘汰。
高中生物必修二课时作业28:7.2.1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1.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种群内的个体彼此可以交配C.种群是同种个体的机械集合D.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2.下列哪项不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A.基因突变B.基因重组C.不遗传的变异D.染色体变异3.下列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理解,正确的是()A.自然选择的直接选择对象是个体的表现型,实质是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B.基因交流是指生物个体之间相互交配C.只有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才能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D.进化时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总是由突变引起的4.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自然选择学说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C.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5.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进行了修改,下列哪项不是修改的内容()A.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不是生物个体B.自然选择是因为生物存在过度繁殖而导致生存斗争来实现的C.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将自然选择学说与遗传变异有关理论结合起来6.腕足类动物海豆芽,从4亿年前出现至今面貌基本没变,又没有灭绝,对此现象的合理解释是()A.自然选择对其不发生作用B.海豆芽在漫长的年代中基因频率发生了较大变化C.海豆芽很少变异,适应性强D.海豆芽的生活环境基本没有改变7.下列说法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A.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能反映生物进化的方向B.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产生具有抗药性的突变个体C.自然选择对种群的有利基因进行选择,且决定新基因的产生D.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种群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8.如图表示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个种群中A和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差异B.P点时两曲线相交,此时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50%C.Q点时环境发生了变化,A控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D.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9.关于基因库的相关描述,错误的是()A.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所含有的全部基因B.生物个体总是要死亡的,但基因库却因种群个体的繁殖而代代相传C.种群中每个个体含有种群基因库的全部基因D.基因突变可改变基因库的组成10.某小麦种群中TT个体占20%,Tt个体占60%,tt个体占20%,由于某种病害导致tt个体全部死亡,则病害发生前后该种群中T的基因频率分别是()A.50%、50%B.50%、62.5%C.62.5%、50%D.50%、100%11.某豌豆的基因型为Aa,让其连续自交三代(遗传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其第4代中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变化情况是()A.基因频率变化,基因型频率不变B.基因频率不变,基因型频率变化C.两者都变化D.两者都不变12.某种群中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如图1,图中斜线部分表示繁殖成功率低的个体。
高中生物必修二课时作业30:7.2.1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某生物种群由基因型为AA、Aa、aa的个体组成,aa个体20只,Aa个体50只,AA个体30只,则基因a的频率为A.30% B.35% C.40% D.45%2.研究小组对某公园的金鱼草种群进行调查及基因鉴定,得知红花(CC)金鱼草35株、粉红花(Cc)40株、白花(cc)25株。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金鱼草种群中全部C和c的总和构成其基因库B.不同花色数量的差异是由适应环境的变异造成的C.基因重组产生的粉红花为自然选择提供选择材料D.种群中C的基因频率为55%,Cc的基因型频率为40%3.在一个种群中随机抽出一定数量的个体,其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18%,aa的个体占4%,基因A和a的频率分别是A.18%,4% B.36%,64% C.57%,43% D.92%,8%4.在一个随机交配的大种群中,经调查发现控制某性状的基因型只有两种:AA基因型的频率为40%,Aa基因型的频率为60%,aa基因型(致死型)的频率为0,那么随机交配繁殖一代后,AA基因型的个体占A.2/3 B.49/91 C.11/17 D.49/1005.研究人员调查了某地区同种生物的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
甲种群:Aa个体为20%,aa 个体为30%,乙种群:AA个体为36%,aa个体为16%。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乙种群生物所处的环境变化剧烈B.甲种群生物基因突变率很高C.甲、乙两种群生物无突变,环境基本相同D.若以甲种群为原始环境,则乙种群向基因A方向进化了6.调查某校学生中关于某种性状的各种基因型及比例为:则该校学生中X B和X b的基因频率分别是A.6%、8% B.8%、92% C.78%、92% D.92%、8%7.某自由交配的种群在Ⅰ、Ⅱ、Ⅲ时间段都经历多次繁殖过程,定期随机抽取100个个体,测得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在Ⅰ、Ⅲ段内Aa的基因型频率相同B.Ⅱ段发生剧变的过程中,A和a基因频率不可能相同C.在Ⅱ段,aa个体比AA个体的适应能力强D.Ⅰ→Ⅲ段过程中,该种群发生进化8.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下列哪种变异现象不属于此类突变的范畴A.黄色×黄色→黄色、绿色B.红眼果蝇中出现了白眼C.猫叫综合征D.无子西瓜9.有翅昆虫有时会出现残翅或无翅的突变类型,这类昆虫在正常情况下很难生存下去。
高中生物必修二课时作业20:7.2.1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

第1课时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对点训练]题组一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1.下列对种群概念的叙述,正确的是()A.不同空间中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B.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C.一片水田中的所有鱼的总和D.一个生态环境中有相互关系的动植物的总和[答案] B[解析]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种群中控制某一性状的全部基因称为基因库B.某种基因在基因库中所占的比例称为基因频率C.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新物种的形成D.人类不断进化过程中,基因库中的基因是不断变化的[答案] D[解析]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叫做基因频率;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生物就会发生进化,但不一定产生新物种;人类不断进化过程中,基因库中的基因是不断变化的。
3.下列关于种群基因频率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基因频率是指某种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B.基因频率越大,突变率越高C.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会造成基因频率的改变D.自然选择会使原来同一种群的基因频率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答案] B[解析] 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的比率,叫做基因频率,故A 正确;突变率一般是不变的,故B 错误;由于存在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等因素,种群的基因频率总是在不断变化的,故C 正确;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故D 正确。
4.在某一种群中随机抽出100个个体,测得某种性状的基因型为DD 、Dd 、dd 的个体所占比例分别为10%、85%、5%,但是由于某种环境的变化,基因型为dd 的个体被逐渐淘汰。
在这个种群中,D 、d 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A .55.3%,44.7%B .52.5%,47.5%C .47.5%,52.5%D .55%,45% [答案] A[解析] 因为基因型为dd 的个体被逐渐淘汰,因此,种群中DD 、Dd 的个体所占比例变为1095、8595,因此D 的基因频率为1095+8595×12≈55.3%,d 的基因频率为8595×12≈44.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一、单选题1.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中林下(封闭)生境的蝴蝶体色显著深于开阔生境的蝴蝶。
通过“ 假蝴蝶实验”,发现封闭生境里深色翅膀蝴蝶被捕食率显著低于亮色翅膀蝴蝶。
这种现象体现了A. 种群是的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 自然选择主导着进化的方向C. 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D. 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答案】B【解析】热带植物园中林下(封闭)生境较开阔生境暗,封闭生境里的深色翅膀蝴蝶的体色与环境色彩相似,不易被天敌捕获,在生存斗争中生存的机会多,而亮色翅膀蝴蝶的体色与环境色彩反差大,易被天敌捕获,这说明自然选择主导着进化的方向,B正确,A、C、D均错误。
2.玉米的某一性状有野生型和突变型,由一对基因B和b控制,杂合子中有87.5%的个体表现为突变型。
某一个玉米群体自交,F1中出现两种表现型。
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 F1的基因频率与亲本相比不会发生改变B. 亲本可均为突变型C. F1中的杂合子自交后代突变型:野生型=11:5D. F1自由交配产生的F2中,突变型与野生型的比例不会发生改变【答案】C【解析】某一个玉米群体自交,F1中出现两种表现型,说明该群体的基因型为Bb,B的基因频率为1/2,b的基因频率为1/2,Bb自交后,F1为1/4BB、1/2Bb、1/4bb,B的基因频率为1/2,b的基因频率为1/2,两者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改变,A正确。
杂合子Bb 中有87.5%的个体表现为突变型,则亲本可均为突变型,B正确。
F1中的杂合子Bb自交后代,突变型:野生型=87.5%:12.5%=7:1,C错误。
F1(1/4BB、1/2Bb、1/4bb)自由交配,F2中BB为1/4、Bb为1/2、bb为1/4,前后代基因型频率不变,D正确。
3.下列有关生物变异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 若某小鼠发生基因突变,就说明该小鼠发生了进化B. 人类猫叫综合征与21三体综合征的机理均为染色体结构变异C. 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D. 用二倍体西瓜给四倍体西瓜授粉,则四倍体植株上结出的西瓜是无子西瓜【答案】C【解析】若某小鼠发生基因突变,不一定导致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因此不能说明该小鼠肯定发生了进化,A错误;人类猫叫综合征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而21三体综合征属于染色体数目的变异,B错误;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属于基因重组,C正确;用二倍体西瓜给四倍体西瓜授粉,则四倍体植株上结出的西瓜仍然是四倍体西瓜,而其所结的种子种下去长出来的西瓜是三倍体西瓜,D错误。
4.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A. 捕食关系会降低物种的多样性B. 盲鱼眼睛的退化是长期黑暗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C.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主要作用是使种群之间停止基因交流D. 一个种群的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会影响另一个种群的基因频率【答案】C【解析】在捕食关系中,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数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了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不会降低物种的多样性,A错误;盲鱼眼睛的退化是长期黑暗环境对有利变异进行定向选择的结果,B错误;隔离是指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可见,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主要作用是使种群之间停止基因交流,C正确;因一个种群与另一个种群存在地理隔离,因此一个种群的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不会影响另一个种群的基因频率,D错误。
5.下列因素中不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的是A. 种群内个体全部自交B. 种群间个体的迁移C. 种群内个体发生基因突变D. 不同表现型存活概率不同【答案】A【解析】种群内个体全部自交,不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A正确;种群间个体的迁移,会导致部分基因减少,因此会发生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错误;种群内个体发生基因突变,基因突变一般突变为其等位基因,因此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C错误;不同表现型存活概率不同,会导致某些基因频率降低,而其等位基因频率升高,D错误。
6.现代达尔文主义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A.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 生物个体发生基因突变C. 中性突变的随机固定D. 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答案】A【解析】生物进化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正确,D错误。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以种群为单位的,B错误。
中性突变的随机固定不是进化的实质,C错误。
点睛: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不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做题时一定要看清楚再做答。
7.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 出现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B. 种群中的个体是进化的基本单位C. 人工选择是进化最重要的动力和机制D.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与环境发生协同进化【答案】A【解析】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出现生殖隔离,A正确;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B错误;自然选择是进化最重要的动力和机制,C错误;在自然选择过程中,生物与环境发生协同进化,D错误。
8.第4次大熊猫调査结果显示:全国野生大熊猫1864只,圈养375只,栖息地258-349万公顷,栖息地保护区67个,大熊猫在国内得到很好的保护。
若将圈养的大熊猫放归至栖息地保护区,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放归圈养的大熊猫会使栖息地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B. 栖息地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会因大熊猫的放归而受到影响C. 将圈养的大熊猫放归栖息地是通过增加迁入率来提高其种群密度的D. 放归大熊猫后,栖息地的大熊猫种群基因库和基因频率都可能增大【答案】A【解析】大熊猫本来就属于栖息地具有的物种,所以放归圈养的大熊猫不会使栖息地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增加,A项错误;大熊猫的放归会导致栖息地内被大熊猫捕食的生物、天敌生物等的数量、分布发生改变,进而导致栖息地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B项正确;将圈养的大熊猫放归栖息地是通过增加迁入率来提高其种群密度的,C项正确;放归的大熊猫中可能具有与栖息地大熊猫不同的基因和基因型,所以放归大熊猫后,栖息地的大熊猫种群基因库和基因频率都可能增大,D项正确。
9.2017年7月,“太空灵芝”落地福州仙芝楼,填补了我国医用真菌空间育种的空白。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在菌株培育和选择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B. 太空环境作用下,“太空灵芝”成为一种新的物种C. 太空环境定向诱导后,可筛选出人们需要的性状D. 太空环境作用下,灵芝菌株只可能发生基因突变【答案】A【解析】太空育种也称空间诱变育种,就是将农作物种子或试管种苗送到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的、地面无法模拟的环境(高真空,宇宙高能离子辐射,宇宙磁场、高洁净)的诱变作用,使种子产生变异,再返回地面选育新种子、新材料,培育新品种的作物育种新技术。
“太空灵芝”就是空间诱变育种培育的新品种,在培育过程中灵芝会产生不同的变异(包含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人们对其中适合人类需要的变异选择下来的过程会使得灵芝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A项正确;“太空灵芝”与地球上的普通灵芝仍然属于同一物种,B项错误;太空环境引起的变异是随机的和不定向的,C项错误;太空环境作用下,灵芝菌株可发生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D项错误。
【点睛】诱变育种和其他育种知识的考查,通常结合具体事例,同时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知识。
熟记并理解各种育种的方法、过程、原理、优缺点,以及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要点是正确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
10.下列有关自然选择的叙述,正确的是A. 自然选择作用有利于提高种群内各种基因的频率B. 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C. 发挥自然选择作用的因素是天敌的种类和数量D. 自然选择使同种生物向同一方向进化【答案】B【解析】自然选择作用的结果是种群内部分基因频率增加,也有部分基因频率降低,A 错误;通过自然选择,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被保留,从而使基因频率发生改变,B正确;发挥自然选择作用的因素是种群所处的自然环境,C错误;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不同的环境会导致同一种生物的种群向不同的方向进化,D错误。
11.基因库是指A. 细胞中全部等位基因的总和B. 个体中全部等位基因的总和C. 种群中全部等位基因的总和D. 群落中全部等位基因的总和【答案】C【解析】一个生物种群中所有个体所含有的全部等位基因总和称为基因库,所以A、B 错误,C正确;基因库是针对种群而言,不针对群落范畴,D错误。
12.小麦的高秆(H)对矮秆(h)为显性。
现有若干H基因频率不同的小麦群体,在群体足够大且没有其他因素干扰时,每个群体内随机交配一代后获得F1,各F1中基因型频率与H基因频率(p)的关系如图。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 0﹤p﹤1时,亲代群体都可能只含有纯合体,没有杂合体B. p=b时,F1随机交配一代,子代中纯合体比例为1/2C. p=a时,F1显性性状中杂合体所占的比例为3/5D. p=c时,F1自交一代,子代中杂合体比例为2/9【答案】C【解析】当p=0时,种群只有hh,当=1时,种群只有HH,当0<p<1时,种群可以是只含有纯合体,也可能纯合体杂合体都有,A正确;当p=b时,HH与hh均为1/4,Hh为1/2,即H的基因频率为1/2,h的基因频率为1/2,F1随机交配一代,HH与hh均为1/4,Hh为1/2,则子代中纯合体比例为1/2,B正确;p=a时,H为1/3,h为2/3,HH为1/9,Hh为4/9,hh为4/9,F1显性性状中杂合体所占的比例为4/5,C错误。
p=c时,H为2/3,h为1/3,HH为4/9,Hh为4/9,hh为1/9,F1自交一代,子代中杂合体比例为4/9×1/2=2/9,D正确。
13.下列有关一些生物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在相同环境中若基因型相同,则表现型一定相同;那么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也一定相同B.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导致新的物种形成,但是生物的进化一定发生了基因频率的改变C. 有叶绿体的生物是自养型生物;自养型生物也一定有叶绿体D. 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一定能够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答案】B【解析】表现型由基因型与环境共同决定,在相同环境中若基因型相同,则表现型一定相同。
那么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比如豌豆的高茎,其基因型可以为DD或Dd,A错误。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表示生物进化,但不一定形成新的物种。
生物的进化一定发生了基因频率的改变,B正确。
有叶绿体的生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为自养型生物。
自养型生物不一定有叶绿体,如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也属于自养型生物,但其无叶绿体,C错误。
神经递质有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能够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