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B4730-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精编版
4730-2005探伤标准

刻度的 80%范围内呈线性显示。探伤仪应具有 80dB 以上的连续可调衰减器,步进级每档不大于 2dB,
其精度为任意相邻 12dB 的误差在±1dB 以内,最大累计误差不超过 1dB。水平线性误差不大于 1%,
垂直线性误差不大于 5%。其余指标应符合 JB/T 10061 的规定。
3.2.2.2 探头
b) 根据合同、技术协议书或图样的要求,也可采用其他形式的扫查。
4.1.6 缺陷的测定与记录
4.1.6.1 在检测过程中,发现下列三种情况之一即作为缺陷: a) 缺陷第一次反射波(E)波高大于或等于满刻度的 50%,即 F1>50%。 b) 当底面第一次反射波(B1)波高未达到满刻度,此时,缺陷第一次反射波(E)波高与底面第一
校准、复核和对仪器进行线性检测时,任何影响仪器线性的控制器(如抑制或滤波开关等)都应 放在“关”的位置或处于最低水平上。 3.5 试块 3.5.1 标准试块 3.5.1.1 标准试块是指本部分规定的用于仪器探头系统性能校准和检测校准的试块,本部分采用的 标准试块有:
a) 钢板用标准试块:CBⅠ、CBⅡ; b) 锻件用标准试块:CSⅠ、CSⅡ、CSⅢ; c) 焊接接头用标准试块:CSK-ⅠA、CSK-ⅡA、CSK-ⅢA、CSK-ⅣA。 3.5.1.2 标准试块应采用与被检工件声学性能相同或近似的材料制成,该材料用直探头检测时,不 得有大于或等于φ2mm 平底孔当量直径的缺陷。 3.5.1.3 标准试块尺寸精度应符合本部分的要求,并应经计量部门检定合格。 3.5.1.4 标准试块的其他制造要求应符合 JB/T 10063 和 JB/T 7913 的规定。 3.5.2 对比试块 3.5.2.1 对比试块是指用于检测校准的试块。 3.5.2.2 对比试块的外形尺寸应能代表被检工件的特征,试块厚度应与被检工件的厚度相对应。如 果涉及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厚度部件焊接接头的检测,试块的厚度应由其最大厚度来确定。 3.5.2.3 对比试块反射体的形状、尺寸和数量应符合本部分的规定。
孟传亨JB4730-2005标准简介

JB/T4730.1~.2-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通用要求及射线检测部分)简介讲课稿孟传亨JB/T4730-2005标准共有6个标准组成:JB/T 4730.1-2005是5种常规检测方法的通用要求,JB/T 4730.2-2005是对射线检测的规定,以下顺次为UT、MT、PT和ET。
JB/T 4730标准是机械行业的标准,经主管部门批准后,适用于涉及承压设备的所有行业。
JB/T 4730标准将“压力容器”改为“承压设备”扩大了范围。
承压设备应包括锅炉、压力容器和承压管道。
§1 JB/T4730.1—2005中有关射线检测的规定1.1 JB/T4730.1-2005标准的适用范围本标准第1节“范围”规定了JB/T4730标准所涉及的内容,即5种常规检测方法的一般要求和使用原则。
本节明确了JB/T4730标准的适用范围,即凡金属材料的在制和在用的承压设备的无损检测均适用。
每种检测方法都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即检测方法和缺陷等级评定。
1.2规范性引用文件第2节中规定:“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JB/T4730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
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涉及射线检测规的范性引用文件有如下几个:GB/T 12604.2无损检测术语射线检测GB 17925—1999气瓶对接焊缝X射线实时成像检测JB/T 4730.2—200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2部分:射线检测GB/T 19293—2003 对接焊缝X射线实时成像检测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质锅检字[2003]248号文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与监督管理规则1.3术语和定义第3节中规定:除引用国标GB/T12604.1~12604.6的术语适用于本标准外,对下列术语重新作了明确的定义。
JBT4730.2-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2部分:射线检测1 范围JB/T4730的本部分规定了承压设备金属材料板和管的熔化焊对接接头的X射线和γ射线检测技术和质量分级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承压设备的制造、安装、在用检测中对接焊接接头的射线检测。
用于制作焊接接头的金属材料包括碳素钢、低合金钢、不锈钢、铜及铜合金、铝及铝合金和钛及钛合金、镍及镍合金。
本部分规定的射线检测技术分为三级:A级——低灵敏度技术;AB级——中灵敏度技术;B 级——高灵敏度技术。
承压设备的有关支承件和结构件的对接焊接接头的射线检测,也可参照使用。
1、理解:(1)适用对象包括承压设备的制造、安装、在用(2)检测的金属材料包括;碳素钢、低合金钢、不锈钢、铜及铜合金、铝及铝合金和钛及钛合金、镍及镍合金(3)A级AB级B级系指检测技术分级,不是底片质量分级。
2 、应用:(1)对不同的金属材料透照的厚度不同例如碳素钢、低合金钢、不锈钢、铜及铜合金、镍及镍合金透照厚度2-400mm(5.1.1)铝及铝合金透照厚度2-80mm(5.2.1)钛合金2-50mm(5.3.1)(2)不适用范围;锻件、管材、棒材。
T型焊缝、角焊缝、堆焊层一般也不宜采用。
(使用原则4.2.2)3 、注意:如承压设备的支承件或结构件也采用该标准时应在检测报告中注明《参照》同时应有委托方的确认。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JB/T 4730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
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 11533—1989 标准对数视力表GB 16357—1996 工业X射线探伤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 18465—2001 工业γ射线探伤放射卫生防护要求GB 18871—2002 电离辐射防护及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T 19348.1—2003 无损检测工业射线照相胶片第1部分:工业射线胶片系统的分类GB/T 19348.2—2003 无损检测工业射线照相胶片第2部分:用参考值方法控制胶片处理HB 7684—2000 射线照相用线型像质计JB 4730.1—200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1部分:通用要求JB/T 7902—1999 线型像质计JB/T 7903—1999 工业射线照相底片观片灯(共计10个)1、理解:(1)JB/T4730直接引用了文件中的某些条款(2)在工作中要执行这些标准中的有关规定。
JB4730-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封面作者:Pan Hongliang仅供个人学习JB4730-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标准修订情况介绍(磁粉检测部分)湖南省特种设备检测中心周志伟前言JB4730-94《压力容器无损检测》标准是《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及有关的产品标准和GB150《钢制压力容器》等的配套标准,由全国压力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全国压力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造分会归口,原机械部、化工部、劳动部和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联合发布的强制性行业标准。
该标准94年1月29日正式发布,94年5月1日实施。
1995年2月原劳动部下达1995年第65号文“关于贯彻执行JB4730-94《压力容器无损检测》标准的通知”,要求压力容器行业的设计、选材、制造、安装、使用、检验和修理等一律执行JB4730-94标准。
JB4730-94标准贯彻执行近10年来,对规范压力容器的管理,保障压力容器产品质量,提高压力容器行业设计、选材、制造、使用、检验水平,减少爆炸事故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在贯彻执行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如有些《容规》中包括的有色金属材料制压力容器的检测方法在标准中尚没有反映;压力管道的检测内容缺口比较大;与锅炉行业的关系不够明确;射线检测部分尚有一些条款不尽完善,此外在用锅炉、压力容器及压力管道的无损检测内容尚无标准规范可循等等。
上述问题有的通过标准修改单和标准宣贯进行了修改和说明,有的则尚未解决。
2000年全国质量技术监督总局锅炉局及全国锅容标委决定对JB4730-94标准进行修订,现将磁粉检测部分的主要修订内容给大家作一个汇报。
第一章范围1.检测范围JB4730-94标准(磁粉篇)检测范围仅限于铁磁性材料制成的压力容器及其零件。
JB4730-2005标准将检测范围扩大到锅炉、压力容器及压力管道等承压设备。
与承压设备有关的支承件和结构件,如有要求也可参照本标准进行磁粉检测。
2.标准编制依据在60年代,国内不少单位对压力容器进行磁粉检测是采用苏联50年代的操作规范,有的是按1964年机械部无损探伤技术条件要求进行检测。
JBT 4730-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及其技术应用

无损检测概况
无损检测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应用技术学科,近半 个多世纪来,在国外工业发达国家发展得十分迅速。 它是控制产品质量、保障设备安全运行的重要手段。 在我国机械、冶金、航空、航天、核能、国防、交 通、电力、化工等工业部门目前也都得到广泛的应 用,并愈来愈受到各方面的重视。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为了满足承压设备工程设 计的强度要求,保证承压设备的安全使用,对承压 设备设备(不管其采用什么材料、什么结构和用途) 的内、外部缺陷所进行的各种检测。而这些检测不 会使容器设备本身受伤、分离或损坏。 常用的承压设备无损检测方法主要有射线检测、 超声检测、磁粉检测、渗透检测和涡流检测等五种。
2
承压设备管理、监察规程
1、法律:《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法》(第一层次) 2、法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 (第二层次) 3、规章(管理规定、办法):《特种设备事故处理规定》、《进出口特 种设备监督管理办法》、《特种设备质量监督与安全监察规定》、《特种 设备检验检测机构管理规定 》、《特种设备行政许可实施办法》、《特 种设备注册登记与使用管理规则 》等。 (第三层次) 4、技术法规(第四层次) 安全监察规程类:《蒸汽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热水锅炉安全 技术监察规程》、《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超高压容器安全监 察规程》、《气瓶安全监察规程》、《液化气体汽车罐车安全监察规程》、 《压力管道安全管理与监察规定 》、《医用氧舱安全管理规定 》、《有 机热载体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等. 培训考核规则类:《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与监督管理规则 》、 《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及特种设备检验人员资格考核规则》等。 技术检验规则类:《压力容器定期检验规则》、《锅炉定期检验规 则》、《在用工业管道定期检验规程》等。
JB/T4730-2005 《承压设备无损检 测》及其技术应用
JBT4730编制说明

JB/T 4730—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编 制 说 明一、概况JB 4730—1994《压力容器无损检测》是《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以下简称容规)及有关的产品标准和GB 150《钢制压力容器》等的配套标准,由全国压力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全国压力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造分会归口,原机械部、化工部、劳动部和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联合发布的强制性行业标准。
该标准于1994年1月29日正式发布,1994年5月1日实施。
1995年2月原劳动部下达1995年第65号文“关于贯彻执行JB 4730—1994《压力容器无损检测》标准的通知”,要求压力容器行业的设计、选材、制造、安装、使用、检验和修理等一律执行JB 4730。
JB 4730贯彻执行近10年来,对规范压力容器的管理,保障压力容器产品质量,提高压力容器行业设计、选材、制造、使用、检验水平以及减少爆炸事故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在贯彻执行中也发现不少问题,如:有些《容规》中包括的有色金属材料制压力容器的检测方法在该标准中尚没有反映;压力管道的检测内容缺口比较大;与锅炉行业的关系不够明确;射线检测部分尚有一些条款不尽完善;此外,在用承压设备的无损检测内容尚无标准规范可循等等。
上述问题有的通过标准修改单和标准宣贯进行了修改和说明,有的则尚未解决。
二、编制经过为了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将承压设备无损检测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适应向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转变的要求,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锅炉局以及全国压力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全国锅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决定对JB 4730进行修订。
标准修订由合肥通用机械研究所负责,并成立了标准修订工作组。
标准修订工作组自2000年1月开始,召开了多次会议,研究并制定了本标准的编制大纲和修订内容,确定了标准的修订原则和方案,在此基础上于2000年2月完成了JB 4730《压力容器无损检测》(标准修订征求意见稿)。
JBT 4730-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JBT 4730-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1 范围JB/T 4730的本部分规定了射线检测、超声检测、磁粉检测、渗透检测和涡流检测五种无损检测方法的一般要求和使用原则。
本部分适用于在制和在用金属材料制承压设备的无损检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JB/T 4730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T 12604.1 无损检测术语超声检测GB/T 12604.2 无损检测术语射线检测GB/T 1 2604.3 无损检测术语渗透检测GB/T 12604.4 无损检测术语声发射检测GB/T 12604.5 无损检测术语磁粉检测GB/T 12604.6 无损检测术语涡流检测GB 17925—1999 气瓶对接焊缝x射线实时成像检测GB/T 18182—2000 金属压力容器声发射检测及结果评价方法GB/T 19293—2003 对接焊缝x射线实时成像检测法JB/T 4730.2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2部分:射线检测JB/T 4730.3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3部分:超声检测JB/T 4730.4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4部分:磁粉检测JB/T 4730.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5部分:渗透检测JB/T 4730.6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6部分:涡流检测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质锅检字[2003]248号文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与监督管理规则。
3术语和定义GB/T 12604.1~12604.6规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JB/T 4730的本部分。
3.1公称厚度T nominal thickness受检工件名义厚度,不考虑材料制造偏差和加工减薄。
3.2透照厚度W penetrated thickness射线照射方向上材料的公称厚度。
JB4730.5-2005渗透检测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5部分:渗透检测JB/T 4730.5—2005代替JB 4730—1994部分前言JB/T 4730.1~4730.6—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分为六个部分:——第1部分:通用要求;——第2部分:射线检测;——第3部分:超声检测;——第4部分:磁粉检测;——第5部分:渗透检测;——第6部分:涡流检测。
本部分为JB/T 4730.1~4730.6—2005的第5部分:渗透检测。
本部分主要参照ASME《锅炉压力容器规范》第V卷SE-165《液体渗透检测的标准推荐操作方法》的有关要求并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制定。
本部分与JB 4730—1994相比主要变化如下:1. 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
2. 增加了灵敏度等级分类。
3. 增加了质量控制内容。
4. 增加了在用承压设备的渗透检测;增加了高强钢以及裂纹敏感材料的荧光渗透检测。
5. 增加了渗透基本程序、渗透检测时机等章节。
本部分的附录A和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
本部分由全国锅炉压力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62)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锅炉压力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62)归口。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范宇、邢兆辉、孙殿寿、陈用坚。
1 范围JB/T 4730的本部分规定了承压设备的液体渗透检测方法以及质量分级。
本部分适用于非多孔性金属材料或非金属材料制承压设备在制造、安装及使用中产生的表面开口缺陷的检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JBfr 4730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T 5097 黑光源的间接评定方法GB/T 5616 常规无损探伤应用导则GB 11533—1989 标准对数视力表GB/T 12604.3 无损检测术语渗透检测GB/T 16673 无损检测用黑光源(UV-A)辐射的测量JB/T 4730.1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1部分:通用要求JB/T 6064—1992 渗透探伤用镀铬试块技术条件JB/T 9213—1999 无损检测渗透检查A型对比试块JB/T 9216 控制渗透探伤材料质量的方法3 一般要求渗透检测的一般要求除应符合JB/T4730.1的有关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B4730-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标准修订情况介绍(磁粉检测部分)湖南省特种设备检测中心周志伟前言JB4730-94《压力容器无损检测》标准是《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及有关的产品标准和GB150《钢制压力容器》等的配套标准,由全国压力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全国压力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造分会归口,原机械部、化工部、劳动部和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联合发布的强制性行业标准。
该标准94年1月29日正式发布,94年5月1日实施。
1995年2月原劳动部下达1995年第65号文“关于贯彻执行JB4730-94《压力容器无损检测》标准的通知”,要求压力容器行业的设计、选材、制造、安装、使用、检验和修理等一律执行JB4730-94标准。
JB4730-94标准贯彻执行近10年来,对规范压力容器的管理,保障压力容器产品质量,提高压力容器行业设计、选材、制造、使用、检验水平,减少爆炸事故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在贯彻执行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如有些《容规》中包括的有色金属材料制压力容器的检测方法在标准中尚没有反映;压力管道的检测内容缺口比较大;与锅炉行业的关系不够明确;射线检测部分尚有一些条款不尽完善,此外在用锅炉、压力容器及压力管道的无损检测内容尚无标准规范可循等等。
上述问题有的通过标准修改单和标准宣贯进行了修改和说明,有的则尚未解决。
2000年全国质量技术监督总局锅炉局及全国锅容标委决定对JB4730-94标准进行修订,现将磁粉检测部分的主要修订内容给大家作一个汇报。
第一章范围1.检测范围JB4730-94标准(磁粉篇)检测范围仅限于铁磁性材料制成的压力容器及其零件。
JB4730-2005标准将检测范围扩大到锅炉、压力容器及压力管道等承压设备。
与承压设备有关的支承件和结构件,如有要求也可参照本标准进行磁粉检测。
2.标准编制依据在60年代,国内不少单位对压力容器进行磁粉检测是采用苏联50年代的操作规范,有的是按1964年机械部无损探伤技术条件要求进行检测。
到80年代,执行JB741-80《钢制焊接压力容器技术条件》的附录4(焊缝磁粉检测)和附录6(螺栓件磁粉检测)。
JB3965-85《钢制压力容器磁粉探伤》(参照ASME SE-709磁粉检验推荐操作方法)和JB4248-86《压力容器锻件磁粉探伤》(参照ASME SE-275锻钢件磁粉检验方法)制订完成后,国内锅炉、压力容器行业的磁粉检测工作,基本上按照这两个标准执行。
JB4730-94《压力容器无损检测》是参照ASME SE-709和JIS G0565、JB3965-85、JB4248-86等标准起草的,在压力容器行业普遍使用。
JB4730-2005标准磁粉检测部分主要参考了下列内容起草:(A) ASME SE-709(2001版)(等同于ASTM E709-95)磁粉检测标准。
(B) JIS G0565钢铁材料的磁粉探伤检验方法及缺陷磁痕的等级分类。
(C) ASME第8篇(2001年版)。
(D) 欧洲标准EN1290:1998(等同于英国标准)焊缝无损检测—焊缝磁粉检测。
(E) JB4730-94标准(F) 本标准中规范性引用文件。
(G) 行业上的一些建议。
第二章规范性引用文件由于GB/T16673无损检测引用黑光源(UV-A)辐射的测量标准已发布,因此不再用过去GB5097黑光源的间接评定方法。
增加了国内最新相关标准,如JB/T6065-2004《无损检测磁粉检测用试片》、JB/T6066-2004《无损检测磁粉检测用环形试块》、JB/T8290-1998《磁粉探伤机》。
GB/T-国家标准,JB/T-机械行业标准,“T”表示推荐性标准。
在我国,影响较大的国外无损检测标准主要是:美国材料试验学会标准(ASTM)、美国机械工程师标准(ASME)美国军用标准(MIL)、欧洲标准(EN)英国标准(BS)日本工业标准(JIS)国际标准化组织标准(ISO)德国标准(DIN)第三章一般要求1.对磁粉检测人员的要求磁粉检测人员应符合本标准第一部分中“通用要求”中的要求,但要强调的是:磁粉检测人员未经矫正或经矫正的近(距)视力和远(距)视力应不低于5.0(小数记录值为1.0),测试方法应符合GB11533《标准对数视力》的规定。
并一年检查一次,不得有色盲,这是因为有相当一部分探伤人员未能做到这一点。
医学上对色盲和色弱是这样定义的:色盲是指全部或部分失去对颜色的分辨能力;色弱是指对颜色能正确认出,但表现出识别困难或辨认的时间较长。
由于磁粉有多种颜色,并且荧光磁粉检测时,在紫外线的照射下,荧光磁粉的磁痕显黄绿色荧光,所以要求从事磁粉检测工作的人员,不能是色盲,由于色弱者具备对简单的颜色辨认能力,因此本标准不再象JB4730-94那样强调“不得有色弱”。
2.磁粉检测设备必须符合JB/T8290《磁粉探伤机》的规定。
①JB4730-94标准规定的磁轭提升力指标反映了磁化规范的要求,规定磁感应强度峰值B m必须达到一定的大小,对于恒稳直流电或工频交流电通常可用磁轭平均吸力表达,其原理为:对于一定的设备与工件,磁轭平均吸力与铁素体钢板的磁导率、磁极间距、磁极间隙及运动状态等有关,当上述因素不变时,磁感应强度峰值B m与磁轭平均吸力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但如磁极间距变化,将使磁感应强度B、磁场强度H和相对磁导率μ变化,因此,提升力指标中应注明磁极间距在2004年8月的最终统稿中对磁粉检测设备的提升力作出如下要求,“当电磁轭极间距为200mm时,交流电磁轭至少应有44N的提升力,交叉磁轭至少有118N的提升力(间隙为0.5mm)。
直流电磁轭间距小于100mm 时至少有135N提升力,间距大于100mm,小于等于150mm时,至少有225N提升力”。
本标准关于提升力的要求与JB4730-94中的规定出入较大,其中对直流电磁轭的要求是参照ASME SE-709(2001版)(见表1)。
交叉磁轭的提升力在国内某些标准或文献中为88N,理由是交叉磁轭是由两个交流电磁轭组成,但两个交流电磁轭提升力的合力是矢量和,而不是向量和,为此,2003年8月磁粉标准修改组做了交叉磁轭提升力试验,在间隙为0.5~1mm 且不考虑行走速度的情况下,要达到A1-7/50探伤灵敏度交叉磁轭至少应有118N的提升力(注意此处间隙大小和磁轭行走速度对提升力的影响至关重要)。
表1磁轭的最小提升力2005年3月在JB4730标准定稿会上,专家们指出以上对直流电磁轭提升力的要求是参照了ASME SE-709(2001版)的B分篇,这只是一个推荐性操作方法,而A分篇(强制性)中对提升力的要求是:当使用磁轭最大间距时,每个交流电磁轭至少应有101b(4.5kgf)的提升力;每个直流或永久磁铁磁轭至少应有401b(18.1kgf)的提升力。
所以标准最终稿对提升力作出如下定义:当使用磁轭最大间距时,交流电磁轭至少应有45N的提升力,直流电磁轭至少应有177N的提升力,交叉磁轭至少应有118N的提升力(磁极与试件表面间隙为0.5mn)。
②ASME SE-709(2001版)要求的紫外线波长为330~390nm,但目前国内生产的紫外线灯波长范围为320~400nm。
经协商JB4730-2005标准中对荧光法检测选用UV-A(波长320~400nm)的紫外线。
③JB4730-94标准中规定“工件退磁后表面磁场强度小于160A/m”这个要求太高了,ASME SE-709规定“在退磁后,试片任何一点处的剩磁不超过3G(240Am-1)(绝对值)”,GB/T15822-1995标准也作出同样规定,所以标准最终定为剩磁不超过240A/m(0.3mT),与ASME规范一致。
3.磁粉、载液及磁悬液JB4730-94标准仅规定湿法采用煤油或水作为分散媒介,没有将其它多种低粘度油基载液考虑进来,因此本标准规定采用水或低粘度油基载液作为分散媒介。
①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油的粘度小,在重力作用下,磁悬液流动性好,探伤灵敏度高,所以国内、外标准都是用运动粘度。
国内有关标准对粘度及其计算公式作了如下定义:GB4016-83《石油产品术语》2-115 粘度液体流动时内摩擦力的量度。
粘度值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2-116 动力粘度表示液体在一定剪切应力下流动时内摩擦力的量度,其值为所加于流动液体的剪切应力和剪切速度率之比,在国际单位制(SI)中以帕·秒(pa·s)表示。
习惯用厘帕(cpa)为单位。
1厘帕=10-3帕·秒=1毫帕·秒。
2-117 运动粘度表示液体在重力作用下流动时摩擦力的量度,其值为相同温度下液体的动力粘度与其密度之比,在国际单位制中以米2/秒表示。
习惯用厘斯(cSt)为单位。
1厘斯=10-6米2/秒=1毫米2/秒(mm2/s)。
GB265-88《石油产品运动粘度测定法和动力粘度计算法》在温度t时,试样的运动粘度V t(mm2/s)按V t=C·τt公式计算。
式中:C—粘度计常数,mm2/S2τt—试样的平均流动时间,S在温度t时,试样的动力粘度ηt(mPa·s)按ηt= V t·ρt公式计算。
式中:V t—在温度t时,试样的运动粘度,mm2/Sρt—在温度t时,试样的密度,g/cm3。
ASME SE-709规定,“为了不妨碍磁粉的流动性,油应有低的粘度,在100°F(38℃)温度下,粘度≯3.0cst(3.0mm2/s,3厘斯),在最低可能使用温度,不大于5.0cst(5.0 mm2/s,5厘斯);为了减少着火的危险,油应具有最低不低于200°F(98℃)的闪点;无嗅、不为使用者所厌恶;若使用荧光磁粉的显示,油载液应有低的固有荧光性,不应明显干扰荧光磁粉的显示;无活性,亦即不应使悬浮磁粉变质。
”以上内容的大部分为本标准最终稿所采用,此处粘度为运动粘度,GB/T15822亦采用运动粘度方式表示。
JB4730-94标准中粘度控制在5000~20000Pa.S(25℃)为动力粘度单位,概念有不妥之处,本次修订时,根据行内意见,将其改为运度粘度单位。
现在,国外标准中对油基载液性能指标的要求不断提高,要求使用低粘度、高闪点、无荧光、无臭味的油基载液。
对粘度指标主要是考虑在较低温度下载液应有较好的流动性,以保证探伤灵敏度。
高闪点指标主要是考虑安全性问题,无荧光是为了保证荧光磁粉探伤时不致干扰正常显示。
②磁悬液法浓度对显示缺陷的灵敏度影响很大,浓度不同,检测灵敏度也不同。
浓度太低,影响漏磁场对磁粉的吸附量,磁痕不清晰会使缺陷漏检;浓度太高,会在工件表面滞留很多磁粉,形成过度背景,甚至会掩盖相关显示,所以国内外标准都对磁悬液浓度进行控制(见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