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部及下游关键区大气边界层高度的观测分析

青藏高原东部及下游关键区大气边界层高度的观测分析
青藏高原东部及下游关键区大气边界层高度的观测分析

边界层理论

1.边界层理论概述 (1) 1.1 边界层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 1.1.1 边界层理论的提出 (1) 1.1边界层理论存在的问题 (2) 1.2 边界层理论的发展 (2) 2边界层理论的引入 (3) 3 边界层基础理论 (4) 3.1 边界层理论的概念 (4) 3.2 边界层的主要特征 (6) 3.3边界层分离 (7) 3.4 层流边界层和紊流边界层 (9) 3.5 边界层厚度 (10) 3.5.1 排挤厚度 (11) 3.5.2 动量损失厚度 (11) 3.5.2 能量损失厚度 (12) 4 边界层理论的应用 (14) 4.1 边界层理论在低比转速离心泵叶片设计中的应用 (14) 4.2 边界层理论在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热工程算法中的应用 (14) 4.3 基于边界层理论的叶轮的仿真 (15) 参考文献 (17)

1.边界层理论概述 1.1 边界层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1.1 边界层理论的提出 经典的流体力学是在水利建设、造船、外弹道等技术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它的中心问题是要阐明物体在流体中运动时所受的阻力。虽然很早人们就知道,当粘性小的流体(像水、空气等)在运动,特别是速度较高时,粘性直接对阻力的贡献是不大的。但是,以无粘性假设为基础的经典流体力学,在阐述这个问题时,却得出了与事实不符的“D'Alembert之谜”。在19世纪末叶,从不连续的运动出发,Kirchhoff,Helmholtz,Rayleigh等人的尝试也都失败了。 经典流体力学在阻力问题上失败的原因,在于忽视了流体的粘性这一重要因素。诚然,在速度较高、粘性小的情况下,对一般物体来说,粘性阻力仅占一小部分;然而阻力存在的根源却是粘性。一般,根据来源的不同,阻力可分为两类:粘性阻力和压差阻力。粘性阻力是由于作用在表面切向的应力而形成的,它的大小取决于粘性系数和表面积;压差阻力是由于物体前后的压差而引起的,它的大小则取决于物体的截面积和压力的损耗。当理想流体流过物体时,它能沿物体表面滑过(物体是平滑的);这样,压力从前缘驻点的极大值,沿物体表面连续变化,到了尾部驻点便又恢复到原来的数值。这时压力就没有损失,物体自然也就不受阻力。如果流体是有粘性的,哪怕很小,在物体表面的一层内,流体的动能在流体运动过程中便不断地在消耗;因此,它就不能像理想流体一直沿表面流动,而是中途便与固体表面脱离。由于流体在固体表面上的分离,在尾部便出现了大型涡旋;涡旋演变的结果,就形成了一种新的运动“尾流”。这全部过程是一个动能损耗的过程,也是阻力产生的过程。 由于数学上的困难,粘性流体力学的全面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是,在粘性系数小的情况下,粘性对运动的影响主要是在固体表面附近的区域内。 从这个概念出发,普朗特(Prandtl)在1904年提出了简化粘性运动方程的理论——边界层理论。即当流体的粘度很小或雷诺数较大的流动中,流

什么是边界层

什么是边界层?广义讲:在流体介质中,受边界相对运动以及热量和物质交换影响最明显的那一层流体。具体到大气边界层,是指受地球表面摩擦以及热过程和蒸发显著影响的大气层。大气边界层厚度,一般白天约为1.0km,夜间大约在0.2km左右,地表提供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消耗和扩散在大气边界层内。大气边界层是地球-大气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桥梁。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以及地表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均是通过大气边界层过程来实现的。 什么是湍流?英文湍流为“turbulence”,日文为“乱流”,湍流简单定义:流体微团进行的有别于一般宏观运动的不规则的随机运动,从宏观上看,它没有稳定的运动方向,但它能够象分子运动一样通过其随机运动过程有规律地传递物质和能量。从1915年由Taylor[1]提出大气中的湍流现象到1959年Priestley[2]提出自由对流大气湍流理论,可以说,到20世纪50年代以前经典的湍流理论基本上已经形成。以后,湍流理论基本上再没有出现大的突破。1905年Ekman[3]从地球流体力学角度提出了著称于世的Ekman螺线,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行星边界层的概念,他的基本观点仍沿用至今。1961年,Blackadar[4]引入混合长假定,用数值模式成功地得到了中性时大气边界层具体的风矢端的螺旋图象。行星边界层的提出使人们认识到了大气边界层在大气中的特殊性和一些奇妙的规律。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由于农业、航空、大气污染和军事科学的需要,掀起了大气边界层研究的高潮。1954年, Monin和Obukhov[5]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Monin—Obukhov相似性理论,建立了近地层湍流统计量和平均量之间的联系。1982年,Dyer[6]等利用1976年澳大利亚国际湍流对比实验ITCE对其进行完善使得该理论有了极大的应用价值。1971年Wyngaard[7]提出了局地自由对流近似,补充了近地面层相似理论在局地自由对流时的空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大气探测技术和研究方法的发展,特别是雷达技术,飞机机载观测, 系留气球和小球探空观测以及卫星遥感和数值模拟等手段的出现,大气边界层的研究开始从近地层向整个边界层发展。简洁地概括,对大气边界层物理结构研究贡献最突出的是两大野外实验和一个数值实验,即澳大利亚实验的Wanggara和美国的Min-nesota实验以及Deardorff的大涡模拟实验。相似性理论是大气边界层气象学中最主要的分析和研究手段之一,在建立了比较成熟的用于描述大气近地面层的Monin—Obukhov相似性理论以后,人们开始寻求类似的全边界层的相似性理论。国际上,除Neuwstadt[8]、Shao[9]等做了大量工作外,我国胡隐樵等以野外实验验证了局地相似性 理论,并建立了各种局地相似性理论之间的关系。张强等还对局地相似性理论在非均匀下垫面近地面层的适应性做了一些研究。自1895年雷诺平均方程建立以来,该方程组的湍流闭合问题是至今未解决的一个跨两个世纪的科学难题。人们发展湍流闭合理论,以达到能够数值求解大气运动方程,实现对大气的数值模拟。闭合理论有一阶局地闭合理论即K闭合。1990年HoIt-sIag[12]在1972年理论框架的基础上,用大涡模拟资料对K理论做了负梯度输送的重大修正。为更精确地求解大气运动方程,也为了满足中小尺度模式,特别是大气边界层模式刻画边界层湍流通量和其它高阶矩量的目的,高阶湍流闭合技术也开始被模式要求。由于大气边界层研究是以野外探测实验为基础的实验性很强的科学,我国以往由于经济落后,无法得到第一手的实验资料,研究相对落后,与国外相比,总体上差距在20a左右,但我国学者在大气边界层的研究中也有其特殊贡献:1940年周培源先生[13]提出的湍流应力方程模式理论,被认为是湍流模式理论开始的标志,这一工作奠定了他在国际湍流研究领域的崇高地位。苏从先等在上世纪50年代给出的近地面层通量廓线与当时国外同类研究同步,被国外学者称为“苏氏定律”,在上世纪80年代苏从先等首次发现了干旱区边界层的绿洲“冷岛效应”结构。上世纪70年代周秀骥[16]提出的湍流分子动力学理论也很有独特的见解。1981年周 明煜[17]提出的大气边界层湍流场团块结构是对湍流结构的新认识。上世纪80~90年代赵鸣[18]对边界层顶抽吸作用的研究是对Charney—Eiassen公式的很好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的“黑河实验”中,胡隐樵等和张强[19]首次发现了邻近绿洲的荒漠大气逆湿,并总结提出了绿洲与荒漠相互作用下热力内边界层的特征等等。国内外有关大气边界层和大气湍流的专著

第五章 大气污染扩散

第五章大气污染扩散 第一节大气结构与气象 有效地防止大气污染的途径,除了采用除尘及废气净化装置等各种工程技术手段外,还需充分利用大气的湍流混合作用对污染物的扩散稀释能力,即大气的自净能力。污染物从污染源排放到大气中的扩散过程及其危害程度,主要决定于气象因素,此外还与污染物的特征和排放特性,以及排放区的地形地貌状况有关。下面简要介绍大气结构以及气象条件的一些基本概念。 一、大气的结构 气象学中的大气是指地球引力作用下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其最外层的界限难以确定。通常把自地面至1200 km左右范围内的空气层称做大气圈或大气层,而空气总质量的98.2%集中在距离地球表面30 km以下。超过1200 km的范围,由于空气极其稀薄,一般视为宇宙空间。 自然状态的大气由多种气体的混合物、水蒸气和悬浮微粒组成。其中,纯净干空气中的氧气、氮气和氩气三种主要成分的总和占空气体积的99.97%,它们之间的比例从地面直到90km高空基本不变,为大气的恒定的组分;二氧化碳由于燃料燃烧和动物的呼吸,陆地的含量比海上多,臭氧主要集中在55~60km高空,水蒸气含量在4%以下,在极地或沙漠区的体积分数接近于零,这些为大气的可变的组分;而来源于人类社会生产和火山爆发、森林火灾、海啸、地震等暂时性的灾害排放的煤烟、粉尘、氯化氢、硫化氢、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为大气的不定的组分。 大气的结构是指垂直(即竖直)方向上大气的密 度、温度及其组成的分布状况。根据大气温度在垂直 方向上的分布规律,可将大气划分为四层:对流层、 平流层、中间层和暖层,如图5-1所示。 1. 对流层 对流层是大气圈最靠近地面的一层,集中了大气 质量的75%和几乎全部的水蒸气、微尘杂质。受太阳 辐射与大气环流的影响,对流层中空气的湍流运动和 垂直方向混合比较强烈,主要的天气现象云雨风雪等 都发生在这一层,有可能形成污染物易于扩散的气象 条件,也可能生成对环境产生有危害的逆温气象条件。 因此,该层对大气污染物的扩散、输送和转化影响最大。 大气对流层的厚度不恒定,随地球纬度增高而降低,且与季节的变化有关,赤道附近约为15km,中纬度地区约为10~12 km,两极地区约为8km;同一地区,夏季比冬季厚。一般情况下,对流层中的气温沿垂直高度自下而上递减,约每升高100m平均降低0.65℃。 从地面向上至1~1.5 km高度范围内的对流层称为大气边界层,该层空气流动受地表影响

大气探测学复习思考题版

大气探测学复习思考题(2011版)一、写出下列云状的国际简写或由国际简写写出云状学名 浓积云Cu cong 碎积云Fc 淡积云Cu hum 秃积雨云Cb calv 鬃积雨云Cb cap 荚状层积云Sc lent 堡状层积云Sc cast 透光层积云Sc tra 积云性层积云Sc cug 蔽光层积云Sc op 层云St 碎层云Fs 雨层云Ns 碎雨云Fn

透光高层云As tra 蔽光高层云As op 透光高积云Ac tra 蔽光高积云Ac op 堡状高积云Ac cast 荚状高积云Ac lent 积云性高积云Ac cug 絮状高积云Ac flo 毛卷云Ci fil 密卷云Ci dens 伪卷云Ci not 钩卷云Ci unc 匀卷层云Cs nebu 毛卷层云Cs fil 卷积云Cc 二、解释名词 大气科学、大气探测、气象资料的代表性、气象资料的准确性、气象资料的比

较性、云、、云量、天气现象、气象能见度、气象光学距离、气温、摄氏温标、华氏温标、热电现象、热滞系数、百叶箱、湿度、露点温度、盖﹒吕萨克尺度、气压、本站气压订正、海平面气压订正、风、阵风、降水量、蒸发量、积雪、太阳常数、直接辐射、雾、环日辐射、散射辐射、全辐射、净辐射、日照时数、高空测风、单经纬仪定点测风、双经纬仪基线测风、一次雷达、二次雷达、测风雷达的测角原理、等信号强度法、自动气象站、遥感、主动式大气遥感探测、被动式大气遥感探测、激光雷达、声雷达、可见光探测、红外辐射探测、微波探测、大气边界层探测、气象塔、对比视感阈 三、简述或论述下列各题 1.为什么要提出气象观测资料的“三性”? 2.什么是观测资料的测站代表性和区域代表性? 3.怎样来衡量观测资料的代表性和准确性?它们之间有何关系?怎样保证比较性? 4.淡积云、浓积云、秃积雨云、鬃积雨云,它们之间的区别界限是什么? 5.碎积云、碎层云、碎雨云,它们之间在外形及成因上有何不同? 6.卷层云和高层云、高层云和雨层云、雨层云和层云,各有何异同之处? 7.卷积云和高积云、高积云和层积云,各有何异同之处?

大气探测Word版

第一章 1.什么是大气探测?可以划分为哪几部分? 2.简述大气探测的目的是什么? 3.地面气象观测场的要求有哪些? 4.简述大气探测有哪几种方法? 5.大气探测仪器的性能包括哪几个? 6.如何保证大气探测资料的代表性和可比性? 7.气象探测环境? *大气探测 ....,是指利用科技手段对大气层和近地层的各种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等进行系统的观察和测量。是对表征大气状况的气象要素、天气现象及其变化过程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和测定。大气探测资料精确性直接影响到气象预报、气候预测和气候变化研究等的准确性。大气探测可划分为地面气象观测,高空探测,特种探测,遥感探测 *.大气探测的科技手段 .........:机械方法:风向标等。光学方法:经纬仪光谱仪等。热学方法:蒸发器等。电磁方法:雷达卫星信息传输等 * 大气探测的空间范围, ..........从海平面往上到几百公里甚至一千多公里 范围不断扩大! * 大气边界层, ......大气与地面之间充分湍流化的气层,厚度约为1km,大气要素变化剧烈并随时间和地表条件变化,是地面气象观测和大气边界层探测的主要大气层,该层对局地天气、气候产生重要影响。

近地面层(常通量层,表面层),直接与地表接触、受地面强烈影响, 地面气象观测在此高度内。 *影响大气边界层探测的物理过程,...............辐射传输过程:短波辐射,长波 辐射。热力传输过程:显热,潜热。动力作用:平流,垂直运动,局 地环流。湍流运动:无规则,分类(机械、热力),特征,尺度谱, 串级传递能量过程,湍流输送过程。 *.大气探测学研究目的 .........,.1.大气探测是从事大气科学教学、科研的基 础。为天气、气候诊断分析、预报及环境保护部门、国家及全球气象 资料网络系统等提供大气观测资料。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气探 测的要素量和空间范围越来越大。大气探测分为近地面层大气探测、 高空大气层探测和专业性大气探测。3.. 是推动大气科学进步的重要 力量大气科学重大理论的提出和完善得益于大气探测(虽然数值模拟 在其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新的探测原理和观测平台促进大气科学 的前进(如GPS水汽探测、卫星平台) *大气探测 ...,业务需求,社会需求,科研需求。....同时满足 ....3.种需求 *地面气象观测场, ........观测场四周空旷平坦,所取得的资料应具有较好 的代表性;经纬度(精确到分)和海拔高度(精确到0.1m)刻在石 碑上,埋设在场内;观测场为25mX25m的平整场地,保持均匀草坪, 草高不超过20cm,不准种植作物;设 1.2m高稀疏围栏,内设 0.3m-0.5m宽小路,且只准在小路上行走,小路下建线缆沟或埋设 线缆管。 *气象探测环境 ......,是指为避开各种干扰保护气象探测设施准确获得气

8第八章-边界层理论基础和绕流运动

第八章 边界层理论基础和绕流运动 8—1 设有一静止光滑平板宽b =1m ,长L =1m ,顺流放置在均匀流u =1m/s 的水流中,如图所示,平板长边与水流方向一致,水温t =20℃。试按层流边界层求边界层厚度的最大值δmax 和平板两侧所受的总摩擦阻力F f 。 解:20℃水的运动粘度ν=1.003?10-6 m 2/s 密度3 998.2/kg m ρ= 6 11 9970091.00310ν-?= = =?L uL Re 因为 56 310997009310?<=

边界层复习资料

第一章大气边界层基本的概念 1、大气边界层定义,特征 2、大气边界层的垂直分层结构,通常可分为粘性副层、近地面层、混合层 3、边界层发展的日变化,陆上高压区大气边界层通常由三部分组成,对流混合层,残余层,稳定边界层 4、大气边界层按稳定度分类:稳定边界层,不稳定边界层及中性边界层 5、风与气流的流动形式:平均风速、波动、湍流 6、自然界中的流体运动存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运动状态:层流、湍流 7、莫宁-奥布霍夫(Monin-Obukhov)相似理论以及π理论是边界层湍流研究的理论基础, 8、大气湍流的能量来源于机械运动作功和浮力作功两方面。 9、名词解释:泰勒假说 第二章湍流基础 1、湍流的基本特征:随机性、非线性、扩散性、涡旋性、耗散性 按照能量学的观点,大气湍流的存在和维持有三大类型:风切变产生的湍流、对流湍流、波产生湍流 2、湍流的定量描述(重点掌握):平均量和平均法则、雷诺分解、统计量、湍流尺度 大气湍流中,雷诺平均通常有三种平均方式,分别是时间平均,空间平均,系统平均。 第三章大气边界层控制方程(要知道出发方程都是什么,推导方法,拿出来一个方程能够识别出是什么方程,各项对应的物理意义是什么,这章会有个推导题,题目见课件) 1、基本控制方程(状态方程、一个质量守恒方程(连续方程)、三个动量守恒方程(Navier-Stokes方程)、一个热力学能量方程)水汽及污染物的守恒方程形式与热量守恒形式一致 通过Boussinesq 近似得到简化方程,克罗内克符号,交变张量, 2、平均量方程出发方程:Boussinesq 近似方程组 采用雷诺平均的方法,将任意一个物理量表示成平均量和脉动量之和,代入方程组,然后再取平均————大气边界层平均量控制方程,重要:在动量、热量和水汽平均方程组均出现了湍流通量散度项,表现出湍流通量对平均场动量、热量和水汽含量增减的贡献。 P.S 定常、水平均匀,忽略下沉,取平均风速为x轴方向几种假设的含义 3、湍流脉动量方程将出发方程展开为平均量和脉动量相加的形式,与平均量方程相减,即可得到湍流脉动量控制方程。 理论上,用这些脉动量的预报方程可以求解湍流的运动,但是脉动量运动的时间尺度在30分钟以下,并且空间尺度相对精细,这种尺度的求解在实际的气象应用中持续时间太短,难以直接应用~~~~湍流脉动量方程作为寻求湍流方差预报方程、湍能方程以及协方差(通量)预报方程的中间步骤 4、湍流方差预报方程从湍流脉动量方程出发,乘以2u’,2q’,2θ’,2C’,再利用乘

大气边界层复习材料

边界层气象学复习材料 第一章绪论 1.大气边界层的定义; 第二章大气湍流 1.流体运动的两种形式:层流和湍流 2.湍流发生的两种机制:1.热力作用;2.动力作用。 3.泰勒假设;泰勒假设的基本思想:将空间序列问题转换为时间序 列问题。泰勒假设成立的基本条件:冰冻湍流理论,即在湍涡发展时间尺度大于其平移过传感器时间的特定情况下,当湍流平移过传感器时,可以把它看做是凝固的。 4.雷诺平均的核心思想; 5.定常湍流、均匀湍流和各向同性湍流的物理含义; 6.傅里叶变换的核心思想; 7.湍流能谱谱区分布及特征; 8.由大气运动方程组推导雷诺平均方程组;包辛涅斯克近似的含义; 9.通量的物理意义:通量是指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的流体的某属性量 的输送。湍流通量与属性量廓线的关系。 10.湍流动能方程各项的物理意义; 11.K理论; 12.通量里查逊数,梯度理查逊数,整体理查逊数; 第三章大气边界层 1.稳定、不稳定、中性边界层通常多出现在什么天气条件;

2.位温廓线的日变化规律;给定一条典型的位温廓线,要求知道对 应什么时间段。 3.中性层结下风速廓线关系的推导; 4.中性边界层的三力平衡; 5.对流边界层形成的主要能量来源; 6.对流热泡贯穿机制和卷夹层的形成过程; 7.低空急流的形成原因:夜间湍流强度迅速减弱,湍流摩擦力迅速 减小到很低的量级(摩擦力撤除效应),最终导致科氏力引发惯性振荡。 第四章大气扩散 1.影响大气扩散的主要两个气象因子:风、大气稳定度。 2.有界扩散需要考虑地面对污染物的反射作用,相当于同时考虑“实 源”和“虚源”的贡献。 3.影响大气扩散的两种运动:1.平流(输送);2.湍流(扩散)。 4.五种常见的烟流扩散与大气稳定度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通量观测

第五章、大气环境保护概述

第五章?大气环境保护概述5.1大气环境基础知识5.1.1大气污染 1、大气的成分?地球表面附近的大气是包括颗粒尘埃在内的混合气体,其组成包括恒定的和不定的 两种。 在近地层大气中有氮、氧、氩、氖、氪、氙、氢等成分,其中氮、氧、氩占大气总量的99.96%,这三种成分的含量几乎不变。大气中的不定成份主要是自然过程和人为活动的排入大气污染物质,如物质燃烧的灰份,火山爆发的尘埃,风起的灰尘以及工业、交通排出的废气等。 2、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也称空气污染,是指大气中的污染物质,当其数量、浓度、毒性以及大气中持续时间等因素的综合作用结果,可能会使某些地区的生物体的生命和人类的健康、或生产活动受到影响。 (1)大气污染源 通常把能产生大气污染物的场所、设备、装置等称为大气污染源。大气污染源总的来说有两类:一类是自然污染,如大风刮起的地面沙尘,森林火灾产生的CO2、NO2等。另一类是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如工矿企业、交通运输排出的废气、毒气、烟尘和放射性元素;燃料燃烧排出的碳氢化合物、CO、SO2和烟尘;另外还有散播的农药、核武器和化学武器的试验残余物等。 (2)大气污染物?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和成份十分复杂。从污染物的物理性质来看,大气污染物可分为颗粒物质和气体污染物。烟尘、粉尘是固体颗粒物质,这些颗粒物质悬浮于大气中常称为气溶胶。直径大于10微米的颗粒物质叫“降尘”,它可以在离污染源较短的距离之内落到地面。直径小于10微米的叫“飘尘”,它们可以在大气中停留数小时甚至几年。 上述污染物是由污染源直接排出的,称为一次污染物。有的一次污染物不稳定,在大气中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新的污染物,称为二次污染物。 3、大气污染对人类的危害和影响?大气污染物危害人体主要通过表面接触、呼吸、食入等途径。 其对健康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引起呼吸道疾病。在突然的高浓度污染物作用下可造成急性中毒。这里针对几种主要交通污染物对健康等方面的影响作简单介绍。 (1)粉尘 道路施工时会产生粉尘也叫尘埃,尘埃中粒径大于10微米的颗粒物,大多可被鼻腔和咽喉所捕集,不会进入肺泡。但粒径小于10微米的飘尘,即PM10长时间在空中飘浮,易被吸入呼吸系统。其中较小的微粒侵入到没有粘液层和纤毛层的肺的深部组织中并沉积下来。这些物质如果被溶解,就会直接侵入血液,可能造成中毒。未被溶解的物质可能被吞噬细胞所吸收,它们如果是有毒的,就会杀死该细胞,造成细胞破坏。未被 (2)氮氧化物(NO 吞噬细胞吸收的物质,则侵入肺组织或淋巴结,有可能造成尘肺和其它感染。? x)和光化学烟雾 一氧化氮(NO)无色、无刺激,化学性质不活泼。二氧化氮(NO2)为刺激性?气体。空气中两者可以互相氧化还原,对呼吸系统都有毒性,但NO2的毒性比NO大5倍。NO能与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液的输氧功能下降,它还会使中枢神经受损,使人痉挛或麻痹。NO急性中毒会导致肺水肿或窒息而死亡。NO2对眼、鼻有强烈刺激。污染环境中肺功能明显受损,经常接触可形成慢性肺气肿或肺纤维化,NO2对心脏、肝脏、造血器官等脏器也有损害作用。?空气中的NO,在阳光的作用下,还能与CO、CnHm等作用,生成光化学烟雾。这种烟雾对眼睛的刺激作用特别强,浓度大于0.1ppm时,短时间接触就能使泪流不止,甚至头痛、呼吸障碍:浓度增加到50ppm,人有死亡的危险。 (3)一氧化碳(CO)?CO是无色、无臭的气体。浓度为900ppm接触1小时,能使人头痛、眼睛呆滞;浓度在1200ppm以上作用1小时,可使神经麻痹,发生生命危险。 (4)碳氢化合物(CnHm)?CnHm种类很多。如由于燃料燃烧不完全或石油裂解过程中产生的挥发性烃;又如沥青烟气中含有强致癌物质的苯并芘。这些污染物对眼、鼻和呼吸道有强烈的刺激作用,

边界层理论1

边界层(Boundary Layer)是高雷诺数绕流中紧贴物面的粘性力不可忽略的流动薄层,又称流动边界层、附面层。这个概念由近代流体力学的奠基人,德国人Ludwig Prandtl(普朗特)于1904年首先提出。从那时起,边界层研究就成为流体力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和领域。在边界层内,紧贴物面的流体由于分子引力的作用,完全粘附于物面上,与物体的相对速度为零。 边界层又称附面层,它是指流体流经固体表面时,靠近表面总会形成那么一个薄层,在此薄层中紧贴表面的流体流速为零,但在垂直固体表面的方向(法向)上速度增加的很快,即具有很大的速度梯度,甚至对粘性很小的流体,也不能忽略它表现出来的粘性力。而在此边界层外,流体的速度梯度很小,甚至对粘度很大的流体而言,其粘性力的影响也可以忽略,流体的流速与绕流固体表面前的流速V0一样。这样就可把边界层外流动的流体运动视为理想流体运动,不考虑粘性力的影响。边界层内、外区域间没有明显的分界面,而把边界层边缘上的流体流速V x视为V x=0.99 V0,因此从固体表面至V x=0.99 V0处的垂直距离视为边界层的厚度δ。这样大雷诺数下绕过固体的流动便简化为研究边界层中的流动问题。 边界层内的流动可以是层流,也可以是带有层流底层的紊流,还可以是层流、紊流混合的过渡流。 图1 边界层结构 综上所述,边界层的特征可归结为: (1)与固体长度相比,边界层厚度很小; (2)边界层内沿边界层厚度方向上的速度梯度很大; (3)边界层沿流动方向逐渐增厚; (4)由于边界层很薄,故可近似地认为,边界层截面上的压力等于同一截面上边界层外边界上的压力; (5)边界层内粘性力和惯性力士同一数量级的; (6)如在整个长度上边界层内都是层流,称层流边界层;仅在起始长度上的是层流,而在其他部分为紊流的称混合边界层。 以上定义的边界层为速度边界层,另外在其他学科领域中对于边界层的应用还是十分广泛的,主要有温度边界层和浓度边界层。 1.温度边界层 流体在平壁上流过时,流体和壁面间将进行换热,引起壁面法向方向上温度分布的变化,

基于小波变换的风廓线雷达大气边界层高度探测

基于小波变换的风廓线雷达大气边界层高度探测 戈书睿1)艾未华1)魏浩1)徐芬2) (1 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海洋学院,南京,211101) (2江苏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南京,211101) 大气边界层是地表与大气相互接触的一层大气,响应地面作用的时间尺度为一小时或者更短,大气边界层的厚度虽然只有几公里,但它是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大气层。大气边界层的高度是污染物扩散模式、气候模式、大气模式的一个重要输入参数,边界层高度的变化对数值预报中的物理过程,天气预报的诊断分析,城市污染物的监控也有相当重要的作用。然而,边界层高度的连续监测缺乏有力的手段。风廓线雷达凭借其高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加上其能够连续探测等优点,可以成为连续监测边界层高度的有效工具。利用协方差小波变换对风廓线雷达距离订正后信噪比数据进行分析,来确定边界层的高度,并与无线探空仪确定的边界层高度进行比较。采用不同的小波基函数对典型的风廓线雷达距离订正后的信噪比数据廓线进行变换,比较不同变化尺度下几种常用小波基函数变换的稳定性,得到最优的反演边界层高度的小波基函数,为实际应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协方差小波变换法与探空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关键词:协方差小波变换;风廓线雷达;边界层高度;探测 参考文献: 1 Stull R B. An introduction to boundary layer meteorology[M]. Springer, 1988. 2 Ottersten H. Atmospheric structure and radar backscattering in clear air[J]. Radio Science, 1969, 4(12): 1179-1193. 3 Cohn S A, Angevine W M. Boundary layer height and entrainment zone thickness measured by lidars and wind-profiling radars[J]. Journal of Applied Meteorology, 2000, 39(8): 1233-1247. 4 Lippmann M. Health effects of tropospheric ozone[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1991, 25(12): 1954-1962. 5 Bell M L, McDermott A, Zeger S L, et al. Ozone and short-term mortality in 95 US urban communities, 1987-2000[J]. Jama, 2004, 292(19): 2372-2378. 6 Kane E S, Valentine D W, Schuur E A G, et al. Soil carbon stabilization along climate and stand productivity gradients in black spruce forests of interior Alaska[J]. Canadi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 2005, 35(9): 2118-2129. 7 Cha J S, Choi J C, Ko J H, et al. The low-temperature SCR of NO over rice straw and sewage sludge derived char[J].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0, 156(2): 321-327. 8 Angevine W M, White A B, Avery S K. Boundary-layer depth and entrainment zone characterization with a boundary-layer profiler[J]. Boundary-Layer Meteorology, 1994, 68(4): 375-385. 9 A. B. White, C. J. Senff, and R. M. Banta, 1999: A Comparison of Mixing Depths Observed by Ground-Based Wind Profilers and an Airborne Lidar.J. Atmos. Oceanic Technol.,16, 584–590. 10 Heo B, Jacoby-Koaly S, Kim K, et al. Use of the Doppler Spectral Width to Improve the Estimation of the Convective Boundary Layer Height from UHF Wind Profiler Observations[J]. Journal of Atmospheric & Oceanic Technology, 2003, 20(3):408-424. 11 Bianco L, Wilczak J M. Convective Boundary Layer Depth: Improved Measurement by Doppler Radar Wind Profiler Using Fuzzy Logic Methods[J]. Journal of Atmospheric & Oceanic Technology, 2002, 19(11):1745-1758.

#第五章、大气环境保护概述

第五章 大气环境保护概述5.1大气环境基础知识5.1.1大气污染 1、大气的成分 地球表面附近的大气是包括颗粒尘埃在内的混合气体,其组成包括恒定的和不定的两种。 在近地层大气中有氮、氧、氩、氖、氪、氙、氢等成分,其中氮、氧、氩占大气总量的99.96%,这三种成分的含量几乎不变。大气中的不定成份主要是自然过程和人为活动的排入大气污染物质,如物质燃烧的灰份,火山爆发的尘埃,风起的灰尘以及工业、交通排出的废气等。 2、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也称空气污染,是指大气中的污染物质,当其数量、浓度、毒性以及大气中持续时间等因素的综合作用结果,可能会使某些地区的生物体的生命和人类的健康、或生产活动受到影响。 (1)大气污染源 通常把能产生大气污染物的场所、设备、装置等称为大气污染源。大气污染源总的来说有两类:一类是自然污染,如大风刮起的地面沙尘,森林火灾产生的CO2、NO2等。另一类是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如工矿企业、交通运输排出的废气、毒气、烟尘和放射性元素;燃料燃烧排出的碳氢化合物、CO、SO2和烟尘;另外还有散播的农药、核武器和化学武器的试验残余物等。 (2)大气污染物 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和成份十分复杂。从污染物的物理性质来看,大气污染物可分为颗粒物质和气体污染物。烟尘、粉尘是固体颗粒物质,这些颗粒物质悬浮于大气中常称为气溶胶。直径大于10微米的颗粒物质叫“降尘”,它可以在离污染源较短的距离之内落到地面。直径小于10微米的叫“飘尘”,它们可以在大气中停留数小时甚至几年。 上述污染物是由污染源直接排出的,称为一次污染物。有的一次污染物不稳定,在大气中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新的污染物,称为二次污染物。 3、大气污染对人类的危害和影响 大气污染物危害人体主要通过表面接触、呼吸、食入等途径。其对健康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引起呼吸道疾病。在突然的高浓度污染物作用下可造成急性中毒。这里针对几种主要交通污染物对健康等方面的影响作简单介绍。 (1)粉尘 道路施工时会产生粉尘也叫尘埃,尘埃中粒径大于10微米的颗粒物,大多可被鼻腔和咽喉所捕集,不会进入肺泡。但粒径小于10微米的飘尘,即PM10长时间在空中飘浮,易被吸入呼吸系统。其中较小的微粒侵入到没有粘液层和纤毛层的肺的深部组织中并沉积下来。这些物质如果被溶解,就会直接侵入血液,可能造成中毒。未被溶解的物质可能被吞噬细胞所吸收,它们如果是有毒的,就会杀死该细胞,造成细胞破坏。未被吞噬细胞吸收的物质,则侵入肺组织或淋巴结,有可能造成尘肺和其它感染。 (2)氮氧化物(NOx)和光化学烟雾 一氧化氮(NO)无色、无刺激,化学性质不活泼。二氧化氮(NO2)为刺激性 气体。空气中两者可以互相氧化还原,对呼吸系统都有毒性,但NO2的毒性比NO大5倍。NO能与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液的输氧功能下降,它还会使中枢神经受损,使人痉挛或麻痹。NO急性中毒会导致肺水肿或窒息而死亡。NO2对眼、鼻有强烈刺激。污染环境中肺功能明显受损,经常接触可形成慢性肺气肿或肺纤维化,NO2对心脏、肝脏、造血器官等脏器也有损害作用。 空气中的NO,在阳光的作用下,还能与CO、CnHm等作用,生成光化学烟雾。这种烟雾对眼睛的刺激作用特别强,浓度大于0.1ppm时,短时间接触就能使泪流不止,甚至头痛、呼吸障碍:浓度增加到50ppm,人有死亡的危险。

北京城区大气边界层的激光雷达观测_杨辉

第31卷第2期2005年3月光学技术 OPT ICAL T ECHN IQU E Vol.31No.2 M ar.2005 文章编号:1002-1582(2005)02-0221-03 北京城区大气边界层的激光雷达观测X 杨辉1,刘文清1,陆亦怀1,谢品华1,徐亮1,赵雪松1,虞统2,于建华2 (1.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31; 2.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北京100044) 摘要:激光雷达是边界层大气气溶胶和云的一个高效探测工具。利用M P L激光雷达测量出的数据反演出了测站地域上空大气边界层气溶胶消光系数的垂直分布,利用气溶胶消光系数的垂直分布可决定测站上空的大气边界层高度。测量数据表明:大气边界层内气溶胶的含量较为稳定,有明显的气溶胶多层结构。 关键词:激光雷达;气溶胶;大气边界层;边界层高度 中图分类号:T N958.98;X513文献标识码:A PBL observations by lidar at Peking YAN G Hui1,LIU Wen-qin g1,LU Y-i huai1,XIE Ping-hua1,XU Lian g1 ZH AO Xue-shong1,YU Tong2,YU Jian-hua2 (1.Anhui Institute of Optics and Fine M echanics,Chinese A cademy of Sciences,Hefei230031,China) (2.Beijing M unicipal Env ironmental M onitor ing Center,Beijing100044,China) Abstract:T he ver tical di stribution of PBL aerosol extinction coefficients over the obser vation site is show n,and t he heights of PBL are discussed.T he data indicates that the aeroso l o ver t he measurement site is trapped in PBL and is r at her stable,and the mult-i layer str ucture of the aerosol distribution is obvious. Key words:lidar;aerosol;PBL(planetary boundary layer);PBL height 1引言 大气边界层(PBL,planetary boundary layer)通常是指大气的最低部分受地面的直接影响,并与地面有直接作用的气层,是地球表面与自由大气间进行物质、能量、热量和水汽交换必经的气层。它主要是通过摩擦阻力、蒸发和蒸腾、热量输送、污染物排放以及影响气流变化的地形等与地面的作用。大气边界层是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一层,是由人类活动和各项生态环境构成的主要气层。由于热力作用导致的强烈的日变化是大气边界层的一个重要特征。边界层高度随地表特征、季节和天气背景的不同而不同,每天可在几十米至几千米内变化[5,6]。 气溶胶是大气边界层的垂直结构和时空变化观测的天然载体。气溶胶是指液态或固态微粒均匀地散布在气体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悬浮体系,它在地气系统的收支平衡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气溶胶对全球环境的影响也日趋严重,如气相物质经过光化学反应后急剧向固态微粒转化产生光化学烟雾,并进而生成城市气溶胶。这些光化学过程大大加剧了大气污染的程度,会直接损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影响正常的生产和工作秩序,会破坏大自然的固有生态平衡[1,7]。大气边界层内的气溶胶对地面气候、大气温度和气压场、风场和垂直运动场等都有明显的影响[8]。 激光雷达已逐渐成为大气边界层探测的主要工具。如拉曼(Ram an)激光雷达可探测边界层中水汽含量的时空分布;差分吸收(DIAL)激光雷达可探测大气边界层中污染气体,如NO2,SO2,O3等含量的时空分布;多普勒激光雷达可探测大气边界层内风场的时空分布;Mie散射激光雷达可连续地探测大气边界层中气溶胶粒子的光学特性以及气溶胶粒子和大气边界层高度的时空分布。 北京奥运会即将在2008年举行,利用激光雷达对其城区大气边界层中的气溶胶粒子进行监测是一项具有极高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的工作。本文给出了影响北京市大气质量的主要因素以及在大气环境容量研究中的激光雷达对大气边界层的观测结果。 2实验中的激光雷达系统 221 X收稿日期:2004-06-07E-mail:hyang@https://www.360docs.net/doc/632183132.html, 作者简介:杨辉(1974-),男,四川省德阳市人,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激光雷达大气探测、光电子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大气边界层

第三章对流启动的影响因子分析 强对流等中小尺度天气的分析和预报历来是气象业务的难点,各种动力和热力不稳定的存在是对流发展的前提,位势和层结不稳定是强对流活动最重要的基本条件,对流能量的大小决定了对流发展的程度。因此,分析大气位势和层结不稳定、计算对流能量成为分析和预报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十分重要的问题。本章着重研究了几个与强对流有关的参数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1.1边界层厚度BLD(BoundaryLayerDepth) 大气边界层是指靠近地球表面、受地面摩擦阻力影响的大气层区域。大气流过地面时,地面上的各种粗糙元都会使大气流动受阻,这种摩擦阻力由于大气中的湍流而向上传递,并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弱,达到某一高度后便可忽略。此高度称为大气边界层厚度,它随气象条件、地形以及地面粗糙度等变化,大致为300-1000m。 3.1.2自由对流高度LFC(Level ofFreeConvection) 某一高度以下气层稳定,气块只能在外力作用下才能强迫抬升,当上升到这一高度后,气块温度高于环境温度,气块能从环境大气中获取不稳定能量自由上升,这个高度即为自由对流高度。在"T-logP 图上,用地面温度、气压和露点作状态曲线,它与层结曲线相交点所在的高度即为自由对流高度。 3.13对流有效位能CAPE(ConvectiveAvailablePotential Energy) 对流有效位能CAPE是从自由对流高度(气块温度超过其环境温度,气块相对于其环境是不稳定的高度)到平衡高度(环境温度超过气块的

温度,气块相对其周围环境是稳定的高度)自由对流层内累积浮力能垂直积分的指数。是判断大气是否发生对流最常用的参数。根据这种考虑,引入对流有效位能CAPE 的概念: dz Tve Tve Tv g CAPE ze zc ?-= 式中,zc 为自由对流高度,Ze 为平衡高度,Tv 为气块的虚温,Tve 为环境大气的虚温.CAPE 为在自由对流高度之上,气块可从正浮力作功获得的能量。表示大气浮力不稳定能 的大小。 3.1.4对流抑制能量CIN(Convective Inhibition) 对流抑制能量是判据边界层气块在上升过程中从稳定层到自由对流高度所傲的功,其公式为: dz T T T g CIN Zc b ?-=0' 其中Tb 是指气层的判据温度,Zc 是指自由对流高度,T 为空气温度,T ’为气块温度,该指数的物理意义是:处于大气底部的气块要能到达自由对流高度LFC(Levelof FreeConvection)至少需从其他途径获得的能量下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