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颈部肿瘤颈部淋巴结分区及其靶区的勾画

合集下载

颈淋巴结分区和靶区勾画-完整版课件.ppt

颈淋巴结分区和靶区勾画-完整版课件.ppt
注:a 影像学阳性率
RPN
6 12 21 9 4 -不ຫໍສະໝຸດ 原发部位肿瘤 对侧或双侧淋巴结转移情况
舌 口底 舌根 扁桃体 咽侧壁 梨状窝 声门上 声门
对侧+ 双侧 12% 27% 37% 16% 50% 49% 39% ——
对侧+ 只有对侧+
—— —— —— 2% —— 6% 2% ——
对侧- 病理+ 双侧 33% 21% 55% —— 37% 59% 26% 15%
Ⅲ Ⅳ
ⅤA ⅤB

上界
C1横突下缘 C1横突下缘
环状软骨下缘 舌骨上缘
环状软骨下缘 甲状软骨下缘
下界
环状软骨 下缘
胸锁关节 下2cm
环状软骨 下缘
颈横肌 胸骨柄
前界
颌下腺后 缘
胸锁乳突 肌前缘
胸锁乳突 肌前内缘 胸锁乳突
肌后缘 胸锁乳突
肌后缘
后界
颌下腺后缘 颈内静脉后
缘 颈内静脉后
缘 胸锁乳突肌
后缘 胸锁乳突肌
注:a 影像学阳性率
RPN
6 12 21 9 4 -
靶区范围
根治性IMRT CTV1: 大体肿瘤+周围组织/阳性淋巴结区域 CTV2: 选择性淋巴结区域
术后IMRT CTV1 高危组: 软组织受侵的手术床或包膜外受侵的淋巴结区域 中危组: 无软组织受侵的手术床或无包膜外受侵的 淋巴结区域 CTV2: 选择性淋巴结区域
不同原发部位CN0,PN+的发生率和分布
原发部位
舌 口底 齿龈/RMT 舌根 扁桃体 咽后壁 梨状窝 声门上喉 声带
淋巴结病理阳性率%
I II III IV V
14 19 16

淋巴结靶区勾画图

淋巴结靶区勾画图
行分析和评估。
05
淋巴结靶区勾画图的发 展趋势
人工智能辅助淋巴结靶区勾画
人工智能技术
利用深度学习、机器学习等技术,对淋巴结影像进行自动识别和 勾画,提高勾画的准确性和效率。
训练数据
需要大量的标注淋巴结影像数据,用于训练和优化人工智能模型。
专家审核
人工智能辅助勾画的结果仍需经过放射科医生或专业医师的审核和 修正,以确保勾画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及时处理
一旦发现淋巴结靶区有异常变化, 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多模态影像学检查
结合超声、CT、MRI等多种影像 学检查结果,对淋巴结靶区进行
综合分析。
病理学检查
对于可疑的淋巴结靶区,可进行 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临床资料
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如病史、 症状、体征等,对淋巴结靶区进
治疗效果评估与预后分析
疗效评估
在治疗过程中,通过比较治疗前后的淋巴结靶区勾画图,可以评估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预后分析
淋巴结靶区勾画图可用于预后分析,预测患者的生存率和复发风险,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建议。
04
淋巴结靶区勾画图的注 意事项
保证勾画图的准确性
确定标准
使用统一的标准和术语进 行淋巴结靶区的勾画,确 保勾画图的准确性。
淋巴结靶区勾画图为医生提供了详细 的淋巴结位置和大小信息,有助于医 生制定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02
淋巴结靶区勾画图的绘 制步骤
确定淋巴结靶区范围
确定淋巴结靶区的位置和大小
根据医学影像和相关资料,确定需要勾画的淋巴结靶区的位置和大小,为后续 的绘制工作提供依据。
确定淋巴结靶区的特征

头颈部淋巴结分区图谱及靶区勾画

头颈部淋巴结分区图谱及靶区勾画
头颈部淋巴结分区 CT 图谱
张雁山 甘肃省武威肿瘤医院 甘肃省重离子医院
2018年7月20日
参照绿皮杂志及RTOG等头颈部淋巴结分区勾画图谱倾 情奉献,Delineation of the neck node levels for head and neck tumors: a 2013 update. RTOG consensus guidelines.Radiother Oncol. 2014 Jan;110(1):172-81
V颈后三角淋巴组:Va 上颈后 三角淋巴组;Vb 下颈后三角 淋巴组;Vc 锁骨上外侧组; VI 颈前淋巴组;VIa 颈前淋巴 结;VIb 喉前、气管前和气管 旁淋巴结;
VII 椎前淋巴组;VIIa 咽后淋巴 结;VIIb 茎突后淋巴结; VIII 腮腺淋巴组; IX 面颊淋巴组; X 颅底后组:Xa 耳后、耳下淋 巴结;Xb 枕淋巴结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VII 椎前淋巴组;VIIa 咽后淋巴 结;VIIb 茎突后淋巴结; VIII 腮腺淋巴组; IX 面颊淋巴组; X 颅底后组:Xa 耳后、耳下淋 巴结;Xb 枕淋巴结
Ia 颏下淋巴组;Ib 颌下淋巴组; IIa 上颈淋巴组;IIb 上颈淋巴 组;
III 中颈淋巴组; IVa 下颈淋巴组;IVb 锁骨上 内侧组;
VII 椎前淋巴组;VIIa 咽后淋巴 结;VIIb 茎突后淋巴结; VIII 腮腺淋巴组; IX 面颊淋巴组; X 颅底后组:Xa 耳后、耳下淋 巴结;Xb 枕淋巴结
Ia 颏下淋巴组;Ib 颌下淋巴组; IIa 上颈淋巴组;IIb 上颈淋巴 组;
III 中颈淋巴组; IVa 下颈淋巴组;IVb 锁骨上 内侧组;
参考文献 1.Grégoire V, Ang K, Budach W, Grau C, Hamoir M, Langendijk JA, Lee A, Le QT, Maingon P, Nutting C, O'Sullivan B. Delineation of the neck node levels for head and neck tumors: a 2013 update. 2. DAHANCA, EORTC, HKNPCSG, NCIC CTG, NCRI, RTOG, RTOG consensus guidelines.Radiother Oncol. 2014 Jan;110(1):172-81.

头颈部肿瘤tnm分类分期[最新]

头颈部肿瘤tnm分类分期[最新]

头颈部肿瘤TNM分类分期(2008-08-28 21:35:22)转载头颈部肿瘤TNM分类分期(UICC 与AJCC-2002)原发肿瘤(T)TX 原发灶无法评估TO 未发现原发肿瘤Tis 原位癌区域淋巴结(N)为颈部淋巴结。

颈部淋巴结分级,除特别标明外,其它解剖部位相同。

NX 区域淋巴结无法评估NO 无区域淋巴结转移N1 同侧、单个转移淋巴结,最大直径3cm.或3cm以下N2 同侧、单个转移淋巴结,最大直径大于3cm,小于6cm;同侧、多个转移淋巴结,最大直径小于6cm;双侧或对侧淋巴结转移最大直径小于6cmN2a: 同侧、单个转移淋巴结,最大直径大于3cm.,小于6cmN2b: 同侧、多个转移淋巴结,最大直径小于6cmN2c:双侧或对侧淋巴结转移最大直径小于6cmN3: 转移淋巴结,最大直径大于6cm远处转移(M)MX:远处转移无法评估MO:无远处转移M1: 有远处转移唇和口腔T分级——————————————————————————————————————T2 肿瘤最大直径大于2cm,但不超过4cmT3 肿瘤最大直径大于4cmT4a (唇)肿瘤浸透骨皮质,侵及下牙槽神经、口底、面部皮肤(颏或鼻)T4a (口腔)肿瘤浸透骨皮质、侵及非固有舌肌深层(颏舌肌,舌骨舌肌、腭舌肌、茎突舌骨肌)、上颌窦或面部皮肤T4b 肿瘤侵及咀嚼肌间隙、翼板、或颅底和(或)颈内动脉分期(唇和口腔、咽、下咽、喉、鼻腔、鼻窦、涎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0 Tis N0 M0ⅠT1ⅡT2Ⅲ T3 N0T1-3 N1ⅣA T1-3 N2T4a N0-2ⅣB 任何T N3T4B 任何NⅣC 任何T 任何N M1鼻咽癌T分级T1 肿瘤局限鼻咽部T2 肿瘤侵及周围软组织T2a 肿瘤侵及口咽或鼻腔,无咽旁侵犯(注:咽旁侵犯指肿瘤向后侵犯超出咽颅底筋膜)T2b 肿瘤侵及咽旁T3 肿瘤侵及骨和(或)鼻窦T4 肿瘤侵及颅内和(或)颅神经受累、侵及颞下窝、下咽、眶或咀嚼间隙———————————————————————————————————————鼻咽癌N分级———————————————————————————————————————Nx 不能评估有无区域性淋巴结转移N0 无区域性淋巴结转移N1 单侧淋巴结转移,直径≤6cm,在锁骨上窝以上N2 双侧淋巴结转移,直径≤6cm,在锁骨上窝以上N3 淋巴结转移:N3a 最大直径>6cmN3b 锁骨上窝有转移注:中线淋巴结即为同侧淋巴结鼻咽癌分期———————————————————————————————————————0 期 Tis N0 M0Ⅰ期 T1 N0 MOⅡA期 T2a N0 MOⅡB 期 T2b N0 MOT1-2b N1 MOⅢ期 T3 N0-2 MOT1-3 N2 MOⅣA期 T4 N0-2 MOⅣB 期任何T N3 MOⅣC 期任何T 任何N M1口咽癌T分级T1 肿瘤最大直径≤2cmT2 肿瘤最大直径>2cm,≤4cmT3 肿瘤直径>4cmT4 肿瘤侵及邻近组织,如翼肌、下颌骨、硬腭、舌肌深部,喉。

常见肿瘤靶区勾画[仅供参考]

常见肿瘤靶区勾画[仅供参考]

常见肿瘤靶区勾画指引2011 版(仅供参考)脑胶质瘤1、体位固定:仰卧位,三框面罩固定。

2、CT 扫描范围:头顶到 C2 下缘,层厚 3mm。

3、靶区勾画3.1CTV1 定义为 GTV 及其周围潜在的浸润组织或亚临床病灶。

在 MRI 图像上,CTV1 应完全包括肿瘤周围的水肿区(T2 或 FLAIR 异常高信号),通常在 GTV 外加 1~ 2cm(对低分级)或 2~3cm(对高分级)边缘。

原发性淋巴瘤、生殖细胞瘤(局限型)、颅内转移瘤,其 CTV 为全脑;髓母细胞瘤、松果体母细胞瘤、生殖细胞瘤(播散型)、间变型室管膜瘤以及白血病,其 CTV 为全脑全脊髓。

遇解剖屏障时做适当调整。

3.2CTV2 当CTV1体积较大或包含敏感器官时,可于45~50Gy后另设CTV2 予以缩野照射, CTV2 定义为 GTV+1cm 。

4、剂量 GTV 54~60Gy;低分级: CTV总剂量 45~54Gy;CTV 总剂量 54~60Gy;全中枢照射 36Gy;脊髓播散灶 45Gy。

鼻咽癌1、体位固定:仰卧位,三框 /头颈肩面罩固定。

2、CT 扫描范围:头顶至锁骨下 3cm,层厚 3mm。

3、靶区勾画3.1 CTV1 :(1)包括全部鼻咽粘膜及粘膜下 0.5mm;(2)上下均在 GTVnx 外两层;(3)咽旁侵犯需包括舟状窝、卵圆孔;(4)颈动脉鞘区无直接侵犯或淋巴结转移,视咽颅底筋膜有无侵犯而定,如有侵犯,则需包括颈动脉鞘区;(5)仅有同侧咽后淋巴结转移,包括同侧颈内静脉后缘,对侧颈内动脉后缘;(6)咽后淋巴结转移并咽颅底筋膜受侵,则咽旁、翼内肌、舟状窝、颈动脉鞘区应完整包括;(7)需包括双侧破裂孔软组织、蝶骨基底部;(8)仅鼻咽粘膜侵犯,勿需斜坡皮质及髓腔;(9)头长肌侵犯而无斜坡侵犯,仅需包括斜坡皮质。

3.2CTV2 :(1)仅鼻咽粘膜侵犯,包斜坡骨皮质,侵犯头长肌明显,包斜坡髓腔;(2)常规需包括蝶窦下 1/3~1/2、后组筛窦、颅底诸孔、翼腭窝、鼻腔后份、上颌窦后壁;(3)乳突尖出现平面,二腹肌出现,二区淋巴结出现,双侧均向后伸展包括胸锁乳突肌下间隙;(4)在舌骨水平,咽后淋巴结消失平面,左右分开而且后界后延至斜方肌前缘包括Ⅴ a 区淋巴结;(5)常规包括双侧Ⅳ、Ⅲ、Ⅴ a 区淋巴结,若Ⅱ、Ⅲ、Ⅴ a 区淋巴结其中一区阳性,则扩大至同侧Ⅳ、Ⅴ b 区淋巴结;(6)不常规包Ⅰ a、Ⅰb 和Ⅳ区淋巴结,若Ⅱ a 区淋巴结巨大,侵犯颌下腺或全颈淋巴结转移,需包Ⅰ b 区淋巴结;(7)一般包括胸锁乳突肌厚度 1/3~1/2,如有明确浸润则需包括其厚度1/2~全部。

头颈部肿瘤正常组织勾画参考

头颈部肿瘤正常组织勾画参考

头颈部肿瘤正常组织勾画1 脑干(Brainstem)范围:上界:第三脑室出现下一层面(脚间池最上层面)下界:齿状突上缘(第一颈椎上缘,小脑扁桃体消失层面)剂量限制:Dmax≤54 Gy or 1% PRV <60 Gy窗宽窗位:80,35(200,70)说明:PRV=脑干+3mm2 颞叶(Temporal Lobes)范围:上界:外侧裂消失层面或侧脑室后角消失下界:颅骨(中颅窝底)后界:顶枕沟(颅脑后1/4)前界:颅骨和外侧裂内界:从下往上由颅骨向外侧移行,包括海马,但不包括基底核外界:颅骨剂量限制:Dmax≤60Gy窗宽窗位:80,35(200,70)说明:融合MRI T2加权勾画颞叶3脊髓(spinal cord)范围:上界:延髓下界:CTV下2cm剂量限制: Dmax≤45Gy or 1% PRV <50 Gy窗宽窗位:80,35(200,70)说明:PRV = cord + 5 mm,与椎管有一定的间隙4 视神经(Optic nerve)范围:从球后到视神经管(注意与上/下直肌的区分)剂量限制: Dmax≤50Gy or 1% PRV <54 Gy窗宽窗位:80,35(200,70)说明:PRV = 视神经 + 2mm5 视交叉(Chiasm)范围:位于鞍上池,延续于视神经,内侧为大脑前动脉剂量限制: Dmax≤50Gy or 1% PRV <54 Gy窗宽窗位:80,35(200,70)说明:PRV = 视交叉 + 3mm,勾画2层即可6 垂体(Pituitary gland)范围:位于垂体窝内(蝶窦上缘)剂量限制:Dmax≤54Gy窗宽窗位:80,35(200,70)说明:正常垂体大小约1*1.5cm,勾画2层即可7 晶体(Lens)剂量限制:Dmax≤25Gy ;剂量尽可能低,最好小于9Gy窗宽窗位:80,35(200,70)说明:避免射野直接照射8 眼球(Eyes)剂量限制: Dmean≤35Gy or Dmax≤50Gy窗宽窗位:80,35(200,70)9 内耳(Inner ear/Cochlea)范围:包括鼓室和邻近的部分咽鼓管,不包括乳突剂量限制:Dmean≤45Gy窗宽窗位:骨窗说明:勾画颞骨中软组织10 中耳(Middle ear)范围: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剂量限制:Dmean≤45Gy窗宽窗位:骨窗11 腮腺(Parotid gland)范围:上界:外耳道, 乳突,颧弓下界:颌下间隙后侧前界:咬肌,下颌骨后缘,翼内肌内外侧后界:胸锁乳突肌前腹,二腹肌后腹外侧内界:二腹肌后腹,茎突,咽旁间隙(包括腮腺深叶)外界:皮下脂肪,颈阔肌剂量限制:至少一侧腮腺Dmean<26Gy,或至少一侧腮腺D50<30Gy,或两侧腮腺D20cc<20Gy 窗宽窗位:250,50说明:若腮腺受侵,则勾画GTV外的腮腺组织12 颌下腺(Submandibular gland)范围:上界:翼内肌,下颌舌骨肌下界:脂肪组织前界:下颌颌舌骨肌侧面,舌骨舌肌后界:咽旁间隙,胸锁乳突肌内界:下颌舌骨肌侧面,舌骨舌肌,上、中咽缩肌,二腹肌前腹外界:翼内肌内侧面,下颌骨内侧面,颈阔肌剂量限制:至少一侧颌下腺Dmean< 35 Gy说明:剂量尽可能低13 口腔(Oral cavity)范围:前1/2到2/3舌、口底、颊粘膜、软腭;口腔癌患者仅勾画PTV外口腔上界:硬腭下界:舌骨后界:口咽空腔前界:下颌骨、牙槽内侧缘外界:下颌骨内侧缘剂量限制:Dmean<30Gy;Dmax<60Gy说明:口腔癌患者仅勾画PTV外余下的部分口腔,Dmean<50Gy14 上唇内侧面(Inner surface upper lip)范围:上界:硬腭或前鼻棘下界:上唇下缘前界:口轮匝肌,皮下组织/皮肤脂肪后界:牙齿,上颌骨,硬腭,舌外界:口角降肌,颊肌,提口角肌,笑肌内界:剂量限制:Dmean <20Gy ,Dmax<30Gy;对口腔癌,Dmax<50Gy 说明:剂量尽可能低15 下唇内侧面(Inner surface lower lip)范围:上界:上唇下缘下界:牙窝下缘,下颌骨体上缘前界:口轮匝肌,皮下组织/皮肤脂肪后界:牙齿,上颌骨,硬腭,舌外界:口角降肌,颊肌,提口角肌,笑肌剂量限制:Dmean <20Gy ,Dmax<30Gy;对口腔癌,Dmax<50Gy 说明:剂量尽可能低16 颊粘膜(Inner surface cheeks)范围:上界:上颌窦下缘下界:下颌骨牙槽突前界:口轮匝肌后界:下颌骨后缘,上颌骨后缘外界:颊肌,脂肪组织内界:下颌骨体,牙齿,舌剂量限制:Dmean <20Gy ,Dmax<30Gy;对口腔癌,Dmax<50Gy 说明:剂量尽可能低17 OARpharynx范围:未受累的咽后壁和相邻的咽缩肌上界:翼板下缘下界:环状软骨水平剂量限制:D 33% < 50Gy; Dmean < 45 Gy; D15 < 60 Gy.说明:18 颈段食道(Cervical Esophagus)范围:OARpharynx 向下延伸到胸腔入口上界:环状软骨(OARpharynx下界)下界:胸骨切迹(胸廓入口)剂量限制:口腔癌和口咽癌 D33% < 45Gy ;Dmean< 35 Gy ; D15% < 54Gy 。

头颈部肿瘤调强放射治疗危及器官的勾画要点

头颈部肿瘤调强放射治疗危及器官的勾画要点

颞叶
• 枕前切迹:大脑背外侧面下缘(即背外侧 面与底面交界处),枕极前方约4cm处有一 稍微向上凹进的部位称为枕前切迹。
• 动态图片中的红色部位就是枕前切迹。
颞叶
外侧裂上缘 (黄色区域为
颞叶)
颞叶
颞叶
颞叶
颞叶
颞叶
颞叶
颞叶
颞叶
• 颞叶最大耐受剂量≤60Gy。如果颞叶放疗受 量不超过60Gy,发生颞叶坏死概率不超过 3%。颞叶耐受剂量超过70Gy,则颞叶发生 坏死的概率上升至5%。
关于本课件
• 本课件是本人多年放疗的临床经验总结,汇集多 本书籍及文献的精髓,是放疗科医师靶区勾画的 重要参考课件,具有重要价值;
• 本课件引用的观点或图片参见文后参考文献,读 者在引用本文图片时,请注意标注出处。
• 危及器官勾画同样涉及各种各样的解剖学标志, 本课件对各个危及器官的解剖学标志进行标注, 并使用多种图示表示,部分危及器官采用彩色图 谱,边界清晰,标志明显。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 理解性。
➢精确的靶区和正常组织勾画是IMRT成功的 前提。
概述
• 笔者通过系统阅读多本书籍或文献中关于 正常组织的解剖学边界,结合目前头颈部 正常组织勾画现状,推荐一种适用于接受 适形调强放疗(IMRT)的头颈部肿瘤正常 组织的勾画方法,能减少主观理解和客观 实践原因对正常组织勾画的差异,更精确 实施头颈部肿瘤IMRT治疗。
概述
头颈部正常组织包括:
– 脑干、脊髓、视神经、视交叉、颞叶 – 垂体、下颌骨、颞颌关节、晶体、眼球、臂丛 – 腮腺、颌下腺、口腔、中耳、内耳、喉、咽缩
肌、食管、气管和甲状腺等。
脑干
• 脑干在CT 上的勾画范围:上界为视束(往 上一层为四叠体池出现的层面),大脑后 动脉消失;下界为枕骨大孔,前界为桥前 池或基底动脉后缘;后界为中脑水管或第 四脑室前缘;外侧界为大脑后动脉(上) ,小脑前下动脉(下),小脑脚。

头颈部肿瘤颈部淋巴结分区及其靶区的勾画

头颈部肿瘤颈部淋巴结分区及其靶区的勾画

·综述·头颈部肿瘤颈部淋巴结分区及其靶区的勾画冉飞武 李建彬 梁超前作者单位:250117济南,山东省肿瘤医院放疗科通讯作者:李建彬 大量的手术与病理资料证实,头颈部肿瘤的颈部淋巴结转移是有规律的,即从一个区域向邻近区域转移,就特定肿瘤而言,还存在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区域。

基于这种规律性转移,外科手术已由根治性颈清扫术发展到依据肿瘤部位和病理类型进行选择性颈清扫术。

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及选择性颈清扫的治疗效果为头颈部肿瘤进行选择性颈淋巴结照射(E NI )提供了依据。

有研究显示E NI 可使关键危及器官的受照剂量明显下降,而对局部控制率没有明显影响[1],颈部淋巴结阴性(N0)时局部控制率在90%以上[2]。

在实际工作中,颈部临床靶区(CT V )的确定需要依据肿瘤的淋巴结转移、复发规律及其病理特征等一系列临床及生物学资料。

对大多数肿瘤而言,CT V 可能包括一个或多个原发病灶附近的淋巴结区域。

颈部淋巴结的分区经历了从解剖学图谱、外科学分区、影像学分区,到现在欧美主要肿瘤合作组织一致公认的颈部淋巴结分区,每一种分区对颈部淋巴结的放疗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欧美主要肿瘤合作组织一致公认的颈部淋巴结分区则为放疗医生进行E NI 时颈部靶区的勾画提供了一个通用的标准。

一、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1.临床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及其分布:头颈部肿瘤的淋巴结转移在未曾手术或放疗的颈部是有规律可循的,发生率及其分布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原发肿瘤部位。

一般而言,鼻咽癌和下咽癌发生淋巴结转移较常见,分别占80%、70%[3]。

口腔癌淋巴结转移主要发生Ⅰ、Ⅱ、Ⅲ区,而口咽癌、下咽癌和喉癌主要发生Ⅱ、Ⅲ区。

Levendag 等[4]总结了相关文献并对临床N0、N +期颈部不同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及其分布规律予以归纳(表1、2)。

除中线位置肿瘤或具有双侧淋巴引流如软腭、舌根和咽壁等部位的肿瘤外,对侧淋巴结转移发生较少见,如临床N +期的舌根癌,73%转移淋巴结位于同侧Ⅱ区,仅有31%位于对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述·头颈部肿瘤颈部淋巴结分区及其靶区的勾画冉飞武 李建彬 梁超前作者单位:250117济南,山东省肿瘤医院放疗科通讯作者:李建彬 大量的手术与病理资料证实,头颈部肿瘤的颈部淋巴结转移是有规律的,即从一个区域向邻近区域转移,就特定肿瘤而言,还存在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区域。

基于这种规律性转移,外科手术已由根治性颈清扫术发展到依据肿瘤部位和病理类型进行选择性颈清扫术。

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及选择性颈清扫的治疗效果为头颈部肿瘤进行选择性颈淋巴结照射(E NI )提供了依据。

有研究显示E NI 可使关键危及器官的受照剂量明显下降,而对局部控制率没有明显影响[1],颈部淋巴结阴性(N0)时局部控制率在90%以上[2]。

在实际工作中,颈部临床靶区(CT V )的确定需要依据肿瘤的淋巴结转移、复发规律及其病理特征等一系列临床及生物学资料。

对大多数肿瘤而言,CT V 可能包括一个或多个原发病灶附近的淋巴结区域。

颈部淋巴结的分区经历了从解剖学图谱、外科学分区、影像学分区,到现在欧美主要肿瘤合作组织一致公认的颈部淋巴结分区,每一种分区对颈部淋巴结的放疗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欧美主要肿瘤合作组织一致公认的颈部淋巴结分区则为放疗医生进行E NI 时颈部靶区的勾画提供了一个通用的标准。

一、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1.临床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及其分布:头颈部肿瘤的淋巴结转移在未曾手术或放疗的颈部是有规律可循的,发生率及其分布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原发肿瘤部位。

一般而言,鼻咽癌和下咽癌发生淋巴结转移较常见,分别占80%、70%[3]。

口腔癌淋巴结转移主要发生Ⅰ、Ⅱ、Ⅲ区,而口咽癌、下咽癌和喉癌主要发生Ⅱ、Ⅲ区。

Levendag 等[4]总结了相关文献并对临床N0、N +期颈部不同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及其分布规律予以归纳(表1、2)。

除中线位置肿瘤或具有双侧淋巴引流如软腭、舌根和咽壁等部位的肿瘤外,对侧淋巴结转移发生较少见,如临床N +期的舌根癌,73%转移淋巴结位于同侧Ⅱ区,仅有31%位于对侧。

另外,对侧转移淋巴结的分布与患侧是相似的,但淋巴结位置比患侧低,有报道95%距离颅底在2cm 以上[5]。

颈部淋巴结转移也与原发肿瘤的大小有关,T 分期越晚发生率越高,但其分布与T 分期无关。

2.病理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及其分布:现代影像技术如CT 、MRI 、PET 和超声等广泛应用于临床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明显提高,但对临床或影像学检查颈部阴性的微转移灶淋巴结,只有通过手术才能获得病理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及其分布的资料。

纽约纪念癌症医院的资料表明,预防性颈清扫术中33%存在淋巴结转移,治疗性颈清扫术中82%存在淋巴结转移[3]。

与临床淋巴结转移相似,病理淋巴结转移的分布也与原发肿瘤的部位有关,临床N0期发生病理淋巴结转移多见于口腔癌的Ⅰ~Ⅲ区和口咽癌、下咽癌、喉癌的Ⅱ~Ⅳ区。

临床N +期病理淋巴结转移的分布与N0期相似,但有其特殊性,如口腔癌发生Ⅳ区转移,口咽癌、下咽癌及部分喉癌发生Ⅰ和Ⅴ区转移。

通常肩胛舌骨肌上颈清扫(Ⅰ~Ⅲ区)或侧颈清扫(Ⅱ~Ⅳ区)术后,未清扫的淋巴结区域的失败率很低(10%以下),且多位于患侧。

如Carvalho 等[6]报道154例行肩胛舌骨肌上颈清扫术后仅3例(3.4%)发生未清扫淋巴结区域复发。

跳跃转移的发生率也较低,MSK CC 报道343例临床N0期中仅8例(2.5%)发生跳跃转移。

对侧颈部病理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及其分布与临床淋巴结转移相似,双颈具有相似的转移分布规律,但对侧的发生率较低。

表1 临床N0颈部淋巴结区域转移的发生率及其分布肿瘤部位 不同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 Ⅰ区 Ⅱ区 Ⅲ区 Ⅳ区 Ⅴ区口腔2017930.5口咽2251982下咽0131300喉5192092.5表2 临床N +期颈部淋巴结区域转移的发生率及其分布肿瘤部位 不同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 Ⅰ区 Ⅱ区 Ⅲ区 Ⅳ区 Ⅴ区口腔483931154口咽157142279下咽1075724511喉66154306鼻咽1395602144 3.咽后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临床通常不易发现咽后淋巴结转移,颈清扫术也不清扫咽后淋巴结,因此其发生率与CT 或MRI 等影像诊断技术密切相关。

一般而言,当CT 或MRI 上咽后淋巴结>1cm 或中央有坏死时可认为是咽后淋巴结转移。

G reg oire 等[3]总结了咽后淋巴结转移(表3),从表3中可以看出,N0期的咽壁和鼻咽癌患者咽后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在16%以上,而N +期的鼻咽癌患者发生率高达46.5%。

有关咽后淋巴结清扫术的报道甚少,G ross 等[7]报道一组51例病期较晚的头颈部鳞癌(鼻咽癌除外),病理证实咽后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为27.5%[7]。

表3 头颈部肿瘤咽后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肿瘤部位 咽后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 N0颈部 N+颈部 合计口咽 咽壁16 21 19 软腭51913 扁桃体窝4129 舌根064下咽(梨状窝或环后区)095声门上喉042鼻咽174725 二、颈部淋巴结分区 1.外科学分区:1938年解剖学家R ouviere采用临床上可触摸到的解剖结构将颈部淋巴结分为若干组[8],后被UICC T NM分期采用并归纳为12组,即:⑴颏下淋巴结;⑵下颌下淋巴结;⑶颈静脉上组淋巴结;⑷颈静脉中组淋巴结;⑸颈静脉下组淋巴结;⑹颈后淋巴结;⑺锁骨上淋巴结;⑻喉前和气管旁淋巴结;⑼咽后淋巴结;⑽腮腺区淋巴结;⑾颊部淋巴结;⑿耳后与枕部淋巴结。

该淋巴结分组法一直沿用到1990年,MSK CC从根治性颈清扫术的角度将颈部淋巴结分为5个区[9]:Ⅰ区包括颏下和颌下三角淋巴结;Ⅱ区包括颈上1/3的深静脉淋巴结;Ⅲ区包括颈中1/3的深静脉淋巴结;Ⅳ区包括颈下1/3的深静脉淋巴结;Ⅴ区包括颈后三角的淋巴结。

在CT进入临床以前,放疗医生多采用这一分区来确定颈部淋巴结照射的范围。

1991年美国头颈外科协会根据纽约纪念癌症医院建议,进一步将颈部淋巴结划分为6个区,每一区以外科可见的骨、肌肉、血管和神经为界定义,即R ob2 bins分区[10]:Ⅰ区包括二腹肌后腹、下颌骨和舌骨体围成的颏下和颌下三角内的淋巴结;Ⅱ区包括上颈淋巴结,位于颅底至舌骨或颈动脉分叉之间,胸锁乳突肌后缘之前,茎突舌骨肌侧缘之后;Ⅲ区包括中颈淋巴结,位于舌骨或颈动脉分叉到环甲膜水平,或肩胛舌骨肌与颈内静脉交点水平,胸锁乳突肌后缘之前,茎突舌骨肌侧缘之后;Ⅳ区包括下颈淋巴结,位于肩胛舌骨肌与颈内静脉交点水平到锁骨之间,胸锁乳突肌后缘之前,胸骨舌骨肌外缘之后;Ⅴ区包括颈后三角淋巴结,位于胸锁乳突肌后缘、斜方肌前缘与锁骨之间;Ⅵ区包括舌骨至胸骨切迹水平,左右颈动脉鞘之间的淋巴结。

1997年A JCC提出将颈部淋巴结划分为Ⅰ~Ⅶ区和锁骨上区,其中Ⅰ~Ⅵ区与R obbins分区的Ⅰ~Ⅵ区相同,Ⅶ区包括的是胸骨切迹水平以下的上纵隔淋巴结。

锁骨上区指的是H o氏三角水平的淋巴结,H o氏三角由锁骨胸骨端上缘、肩峰端上缘、后颈与肩膀交点围成。

1998年美国头颈外科协会重新修正了R obbins分区,以副神经为界将Ⅱ区分为Ⅱa和Ⅱb区,以肩胛舌骨肌后腹为界将Ⅴ区分为Ⅴa和Ⅴb区,称为改良R obbins分区[11]。

1999年和2002年美国头颈外科协会又两次对R obbins分区进行进一步修正,采用影像学标志来定义一些边界[12,13]。

修正后的R obbins分区为目前颈部淋巴结分区的金标准,以后基于CT或MRI的影像学分区都是以此为标准定义的[14,15]。

2.影像学分区:1999年S om等[16]回顾分析了大量相关文献,在总结颈部淋巴结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将患者头颈部固定于中立体位,进行平行耳眦线层厚3mm的CT扫描,然后依据所得的图像提出一种新的颈部淋巴结分区法,即1999影像学分区。

这一分区将以往的外科学分区采用影像学标志加以界定,并对一些较难统一的外科分区标志,如Ⅱ区的下界、Ⅲ区和Ⅳ区的分界等采用在CT上能清楚显示且重复性好的影像学标志加以界定。

但是,因为进行颈部淋巴结照射时患者的体位大多是头部后仰位,以充分暴露咽后和颌下淋巴结,所以在2000年S om等[17]进一步对头过伸位(硬腭与床面垂直,两肩尽量放低)患者进行薄层扫描,并根据所得图像规定了与1999影像学分区相似的分区标志。

3.指导放疗的颈部淋巴结分区:1999年N owak等[18]完全从放疗角度规定了颈部淋巴结分区标志,他们先将尸体模拟放疗的体位进行层厚3mmCT扫描,然后把尸体放在280°C 条件下冷冻后切成层厚5mm切片,运用数码相机对每一层切片进行拍照,依据所得相片与CT图像进行对比,重新规定了R obbins分区标志,即鹿特丹分区。

同一年Wijers等[2]提出了这一分区的简化分区法,他们在CT图像上选择上、中、下颈具有代表性的10个层面,采用内插法对颈部靶区进行勾画然后重建。

结果证实此法可有效节省时间,肿瘤和唾液腺的剂量体积直方图与原来的鹿特丹分区相比无明显差异。

2000年G reg oire等[3]分析总结了头颈部肿瘤的淋巴结转移规律,建议不同头颈部肿瘤进行E NI时应包括不同的淋巴结区域,并从三维治疗计划的角度提出一种比鹿特丹分区更为紧凑的分区(图1),即布鲁塞尔分区。

图1 鹿特丹分区与布鲁塞尔分区的比较(左侧为鹿特丹分区,右侧为布鲁塞尔分区) 意大利放射肿瘤协会伦巴底地区头颈工作组于1998年启动了一项多中心研究,旨在确定CT图像上颈部淋巴结的靶区及其勾画。

这项研究由经验丰富的外科和放射科医师共同讨论,结果采用与R obbins分区相似的分区边界,并增加了Ⅶ区,即咽后淋巴结区。

经过伦巴底地区所有放疗中心的实践证明是可行的,于是在2002年公开发表了这一分区[14]。

这一分区对放疗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它以标准的CT轴面图像定义了每一淋巴结区域的上下、前后及内外侧界,与现行的放射治疗术语“感兴趣区”相一致。

在2003年以前实际用于放疗靶区勾画的颈部淋巴结分区主要有两种,即布鲁塞尔分区和鹿特丹分区。

通过对这两种分区进行详细的比较可以发现它们之间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如在定义Ⅱ区的上界、Ⅱ2Ⅴ区的后界、Ⅴ区的上界和Ⅵ区的下界上存在差别。

这样一来不利于放疗医生对颈部淋巴结靶区的勾画,导致患者之间及不同治疗中心之间治疗的差异,因而迫切需要一个大家公认的颈部淋巴结分区。

2003年底欧洲和北美主要肿瘤合作组织共同发表了一致公认的颈部淋巴结分区(表4)[15]。

这一分区尽可能地避免定义以往外科学分区和影像学分区所定义的模棱两可或是有争议的边界,尽可能准确地将外科学分区转化为CT轴面图像上的影像学分区,因此它代表了目前对N0期颈部靶区的较为合理的勾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