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勤奋学习的故事
诸葛亮故事

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德操赏识,连司马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都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
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
时间就不好掌握了。
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
诸葛亮天资聪颖,司马先生讲的东西,他一听便会,不解求知饥渴。
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他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呜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
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空城计一天,十余万魏军直奔西城而来,诸葛亮不慌不忙,虽然他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两千多文官,和一些老弱残的军人。
他命令打开城门,让一些老兵去扫地,魏军见状,司马懿就说:“诸葛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
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
”然后他下令大家赶快撤退。
相传,诸葛亮在临死前对后代说:“我死后,你们中的一个将来会遇到杀身大祸。
那时,你们把房拆了,在墙里面有一个纸包,自有补救的办法。
”说完,就离开了人世。
诸葛亮死后,司马懿打下天下当了皇帝。
他得知,朝廷中的一员将军是诸葛亮之后,想起过去曾屡次败在诸葛亮的手下,仍然羞怒难禁,便想找个机会治治这个将军。
有一天,司马懿找了个借口,把这个将军定了死罪。
在金殿上司马懿问这个将军说:“你祖父临死前说了些什么?”这个将军就一五一十地把诸葛亮的话说给他听。
司马懿听后,便命令士兵把房子拆了,取出红包。
只见纸包里面有封信,上面写着“遇皇而开”。
士兵把信递给皇帝,皇帝打开信,只见里边写道:“请向后退三步。
”皇帝立即站起身退后三步。
他刚站稳,只听“咔嚓嚓”一声响,皇帝龙案上面正对的屋顶上,一根玉檩掉了下来,把桌椅砸得粉碎。
皇帝吓得出了身冷汗。
反过来再看信后写道:“我救你一命,请你留我后代一命。
”皇帝看完这封信,暗暗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后来,他把那个将军官复原职。
诸葛亮的事迹8则(优秀版)

《诸葛亮的事迹》诸葛亮的事迹(一):三顾茅庐刘备屯住新野时,自知蹉跎半生之缘由是身边虽有关羽,张飞等猛将,而无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之谋士,便礼仪贤下士,寻求良辅。
在司马徽和徐庶的荐举下,刘备与关羽,张飞便来到襄阳隆中,拜访诸葛亮。
第一次来到茅庐时,亮已外出,三人返途中遇见亮好友崔州平;数日后,刘、关、张顶风冒雪,二顾茅庐。
途中,遇亮好友石广元,孟公威。
到达茅庐,只见亮弟诸葛均,方知亮已出游,备留下一笺,表达倾慕之意。
回到时,在隆中山下小桥边遇见亮岳父黄承彦;过了一段时间,刘备与关羽、张飞三顾茅庐,适逢亮在家,但昼寝未醒。
刘备吩咐关、张在门外等候,自己徐步而入,拱手立于阶下,直到亮醒后,方才相见。
[三顾堂:建于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是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作《隆中对》的纪念堂。
]诸葛亮的事迹(二):诸葛亮的鹅毛扇诸葛亮的鹅毛扇代表着智慧和才干,所以在有关诸葛亮的戏曲中,孔明总是手拿鹅毛扇。
关于鹅毛扇,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黄承彦的千金小姐黄月英并非丑陋,而是一个十分聪明美丽、才华出众的姑娘。
黄承彦怕有为的青年有眼不识荆山玉,故称千金为阿丑。
阿丑黄月英不仅仅笔下滔滔,而且武艺超群,她曾就学于名师。
艺成下山时,师傅赠送她鹅毛扇一把,上书明、亮二字。
二字中还密密麻麻地藏着攻城略地、治国安邦的计策。
并嘱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
之后黄承彦的乘龙快婿,就是吟啸待时、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名字中有明、亮二字的未来蜀国丞相诸葛亮。
结婚时,黄月英便将鹅毛扇作为礼物赠给诸葛亮。
孔明对鹅毛扇爱如掌上明珠,形影不离。
他这样作不仅仅表达了他们夫妻间真挚不渝的感情,更主要的是熟练并运用扇上的谋略。
所以不管春夏秋冬,总是手不离扇。
诸葛亮的事迹(三):诸葛亮的八卦衣在戏剧和图面中,诸葛亮都是身披八卦衣,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姿态。
据民间传说诸葛亮的八卦衣是他勤奋好学,师母所赏赐。
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德操赏识,连司马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都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
诸葛亮的故事有哪些

诸葛亮的故事有哪些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蜀汉丞相,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被誉为“卧龙先生”。
他是三国时期蜀汉的重要人物,也是中国历史上备受尊敬的伟大人物之一。
诸葛亮的故事充满着智慧、勇气和谋略,深受后人的敬仰和喜爱。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诸葛亮的故事吧。
诸葛亮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聪颖过人,深受父母的宠爱。
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精通兵法、政治、农业等各个领域的知识。
在刘备建立蜀汉后,诸葛亮受到了刘备的重用,成为了蜀汉的丞相,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诸葛亮的故事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他的北伐计划。
在蜀汉初建时,北方曹魏势力强大,蜀汉势单力薄,但诸葛亮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提出了“先取川西,再取川东,最后北伐”的作战计划,最终成功地实现了对北方的多次进攻。
他善于用兵,善于谋略,深得士兵和百姓的爱戴。
除了军事上的才能,诸葛亮在政治上也有着卓越的表现。
他提倡“以民为本,以德为先”,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百姓的政策,改善了蜀汉的政治、经济状况,使蜀汉国力大增,百姓安居乐业。
诸葛亮的故事中还有一些感人至深的情节。
比如他与刘备的深厚友谊,他对黄忠、赵云等将领的信任和器重,以及他与姜维、魏延等将领的相互扶持。
他的忠诚、智慧和仁德,深深地感染着后人,成为了一代代中国人心中的楷模。
诸葛亮的故事中还有一些轶事,比如他借东风、草船借箭、空城计等等,这些故事都展现了他的智慧和谋略。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他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他的故事也将被传颂千古。
诸葛亮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智慧,一种品格。
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位伟大的卧龙先生,让他的故事激励我们在今天的生活中,充满智慧、勇气和谋略,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关于名人勤奋好学的故事精选

关于名人勤奋好学的故事精选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徽赏识,连司马徽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
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
时间就不好掌握了。
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
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诸葛亮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鸣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
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过了一些时候,司马先生感到奇怪,为什么鸡不按时叫了呢?经过细心观察,发现诸葛亮在鸡快叫时给鸡喂食。
先生开始很恼怒,但不久还是被诸葛亮的好学精神所感动,对他更关心,更器重,对他的教育也就更毫无保留了。
而诸葛亮也就更勤奋了。
通过诸葛亮自己的努力,他终于成为了一个上知天文,下识地理的一带饱学之人。
牛顿十六岁时数学知识还很肤浅,对高深的数学知识甚至可以说是不懂。
“知识于积累,聪明来自学习”。
牛顿下决心靠自己的努力攀上数学的高峰。
在基础差的不利条件下,牛顿能正确认识自己,知难而进。
他从基础知识、基本公式重新学起,扎扎实实、步步推进,直到掌握要领、融会贯通。
遂之发明了代数二项式定理。
传说中牛顿“大暴风中算风力”的佳话,可为牛顿身体力学的佐证。
有一天,天刮着————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大风暴。
风撒野地呼号着,尘土飞扬,迷迷漫漫,使人难以睁眼。
牛顿认为这是个准确地研究和计算风力的好机会。
于是,便拿着用具,独自在暴风中来回奔走。
他踉踉跄跄、吃力地测量着。
几次沙尘迷了眼睛,几次风吹走了算纸,几次风使他不得不暂停工作,但都没有动摇他求知的欲望。
他一遍又一遍,终于求得了正确的数据。
他快乐极了,急忙跑回家去,继续进行研究。
有志者事竟成。
经过勤奋学习,牛顿为自己的科学高塔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不久,牛顿的数学高塔就建成了,二十二岁时发明了微分学,二十三岁时发明了积分学,为人类科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历史人物故事诸葛亮7篇

历史人物故事诸葛亮7篇历史人物故事诸葛亮篇1新官上任三把火诸葛亮随刘备到新野后不久,曹操就派了夏侯敦领兵十万,到达博望城,逼近新野。
刘备叫来关张二人商议迎敌,张飞原本对刘备说的「得了孔明如鱼得水」很不服气,便赌气地说:「哥哥何不就派『水』去迎敌」刘备说:「智谋靠孔明,勇武须二弟,怎麽能够推诿呢」刘备叫孔明指挥作战,孔明怕关张等人不听从号令,便要了刘备的宝剑和印章,显示他正掌握兵权,违令者斩。
孔明派兵遣将,在博望坡火攻曹兵,大败夏侯敦。
这场漂亮的胜仗,使关张开始佩服诸葛亮,从此诚心诚意地听从他的调遣。
《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有首评议诗赞扬诸葛亮:「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
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成语「初出茅庐」原说诸葛亮出山后初掌兵权就打胜仗,之后则用以比喻刚刚进人社会工作,缺乏实际经验。
例如:别看他「初出茅庐」,却有一股冲劲,又肯虚心学习,很快就熟悉了业务,作出了成绩。
历史人物故事诸葛亮篇2三囯时期,群雄纷争,刘丶孙丶曹三人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形势。
我们都知道,刘备以前昊个卖草鞋的,那是谁辅助他成就了这番大业的呢?对了,少不了的大功臣就是自称“卧龙”的伟大军师诸葛亮了!诸葛亮是中国史上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
在我们心中诸葛亮就是一位手拿羽扇,身穿长袍,戴一顶酷似“波浪岩”(澳大利亚署名景观)的帽子,脑子十分聪明,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通古晓未的伟大人物。
他初出茅庐,就让关羽丶张飞两员虎将心服口服。
刘备去世后,蜀国境内“刑法虽峻而无怨者”就是诸葛亮一生“抚百姓,示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
蜀国国事无论巨细,事必身弓亲。
他五次亲率大军,北伐曹魏与曹魏兵锋相见。
空城计里更体现出他镇静自若,聪明机智。
他知道司马懿生性多疑,便大开城门,自己弹琴,这种不畏强大的精神着实让人敬畏。
诸葛亮病危时要求把他的遗体安葬在汉中的定军山上,丧葬力求简朴,依山造坟,墓穴切不可求大,只要能纳下一口棺木即可,只着便服,不放任何陪葬品,其高风亮节实为可歌可泣。
诸葛亮的性格特点和他的典型事例作文

诸葛亮的性格特点和他的典型事例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标题:诸葛亮的性格特点和他的典型事例诸葛亮是三国时期非常有名的军事家和谋臣,他也被后人称为"武侯"和"伐谋先生"。
诸葛亮不但聪明绝顶,而且有很多了不起的地方,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性格特点和一些代表事例吧!首先,诸葛亮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
从小时候开始,他就喜欢读书识字,而且学习特别努力。
后来当他长大一点时,就痴迷于研究兵法、历史、天文地理等各种学问,从不嫌麻烦。
就连在军营里打仗的时候,诸葛亮也要抽空看书学习,因为他深知"学无止境"的道理。
正是由于勤奋好学,诸葛亮的知识才那么渊博,才能成为军事家和谋臣呢!其次,诸葛亮是一个非常机智聪明的人。
在很多关键时刻,他都能运用自己的智慧想出妙计,扭转了局面。
比如在孔明借箭的故事中,诸葛亮就巧妙地骗过了敌人,保住了小小的蜀国军队。
再比如在赤壁之战中,他利用计策让曹操的大军遭到重创。
可见诸葛亮真是个机智过人的谋士啊!再者,诸葛亮也是一个坚韧不拔的勇者。
尽管他出身寒门,但从小就怀揣着复兴汉室的雄心壮志。
即使在最困难的环境下,他也从不气馁,始终坚持理想和信念。
就连濒死的时候,诸葛亮也挥泪斩马谏嘱后主,可见他对事业的执著精神啊!最后,诸葛亮也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
他虽然功绩卓著,却从不计较名利,而是全心全意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工作。
就算刘备三顾茅庐时,他也坚守本心,直到看到了刘备的抱负和为民著想的决心,才服膺出仕效力。
诸葛亮淡泊名利、一身正气的品德,使他在后人心目中成为忠臣佳话的代表人物。
通过上面的描述,大家一定对诸葛亮这位伟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吧!勤奋好学、聪明智慧、坚韧勇敢、淡泊名利,这就是诸葛亮性格中最闪耀的几个特点。
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可贵品质,也给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让我们像诸葛亮那样,勤奋学习、发扬智慧,坚持理想,为国家和人民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吧!篇2大家好,我是小明。
诸葛亮励志学习故事

诸葛亮励志学习故事、字孔明,号卧龙、是所有看过三国演义小说中最出名的人物了。
诸葛亮在未成名时的求学时光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诸葛亮学习故事,欢迎大家参阅。
诸葛读书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德操赏识,连司马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都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
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
时间就不好掌握了。
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
诸葛亮天资聪颖,司马先生讲的东西,他一听便会,不解求知饥渴。
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他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呜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
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过了一些时候,司马先生感到奇怪,为什么鸡不按时叫了呢?经过细心观察,发现诸葛亮在鸡快叫时给鸡喂食。
司马先生在上课时,就问学生,鸡为什么不按时叫鸣?其他学生都摸不着头脑。
诸葛亮心里明白,可他是个诚实的人,就如实地把鸡快叫的时候喂食来延长老师授课时间的事如实报告了司马先生。
司马先生很生气,当场就把他的书烧了,不让他继续读书了。
诸葛亮求学心切,不能读书怎么得了,可又不能硬来,便去求司马夫人。
司马夫听了请葛亮喂鸡求学遭罚之事深表同情,就向司马先生说情。
司马先生说:“小小年纪.不在功课上用功夫,倒使心术欺蒙老师。
这是心术不正,此人不可大就。
”司马夫人反复替诸葛亮说情,说他小小年纪,虽使了点心眼,但总是为了多学点东西,并没有他图。
司马先生听后觉得有理,便同意诸葛亮继续读书。
司马先生盛怒之下烧了诸葛亮的书,后经夫人劝解,又同意诸葛亮来继续读书。
可没有书怎么读呢?夫人对司马先生说:“你有一千年神龟背壳,传说披在身上,能使人上知千年往事,下晓五百年未来.不妨让诸葛亮一试.如果灵验,要书作甚?”司马先生想到把书已烧了,也只好按夫人说的办。
关于诸葛亮的传奇故事

关于诸葛亮的传奇故事千百年来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
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关于诸葛亮的传奇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诸葛亮的传奇故事篇一传说当年诸葛亮在襄阳隆中隐居时,天天都在用功,平时很少出门。
一晃已经二十多岁了,还没找到一个称心如意的媳妇。
离隆中十多里的黄家湾,有个名士叫黄承彦。
黄承彦有个独生女儿月英,也将二十岁了,还没有找到婆家。
黄承彦看中诸葛亮的人才,有心把女儿许给他,就托诸葛亮的好友崔州平去探探诸葛亮的口风。
诸葛亮听旁人说,黄家小姐长得丑,就支支吾吾没有答应。
黄承彦心里清楚诸葛亮的想法。
有一次,诸葛亮同崔州平、徐元直、石广元一同去拜访黄承彦。
他们来到黄家门口,刚要进去,突然从屋里窜出一只大黄狗,直往他们身上扑。
他们正急着左右躲闪,忽然又从门后跳出一只老虎,诸葛亮吓得转身就跑,被崔州平一把拦住。
回头一看,那老虎没来咬他们,却把那只狗撵回门旮旯里去了。
诸葛亮等人小心翼翼地进去,再一看,原来狗和老虎都是木头做的。
这时,黄承彦出来把他们让进了屋。
待宾主坐定,黄承彦伸手把桌子角一按,从门后走出两个端茶人,把茶递给了他们。
诸葛亮正要道谢,抬头仔细一看,端茶人也是木头做的。
他惊奇地说:“黄先生能做出如此奇巧的机关,实在令人敬佩。
”黄承彦听后,哈哈大笑,说:“这哪里是我做的,都是小女阿丑捣鼓出来的小玩意儿。
”关于诸葛亮的传奇故事篇二诸葛亮小的时候,跟着隐居在襄阳城南的水镜先生兵法。
水镜先生养了一只公鸡,公鸡一到晌午啼叫三声,水镜先生就下课了。
诸葛亮听课听得很不过瘾。
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在裤子上缝了一个口袋,每天上学的时候就抓几把小米放在口袋里。
当晌午快到时,他悄悄地朝窗外撒一把小米。
公鸡见有黄灿灿的小米,顾不上啼叫,就啄食起来。
刚刚啄完,诸葛亮又撒一把,直到把口袋里面的小米撒完。
等公鸡吃完口袋里的小米再叫时,水镜先生多讲了一个时辰的课,可把师娘饿坏了,长了不免抱怨几句:“怎么搞到这么晚,晌午过了,也不知道饿!”“你没听见鸡才叫吗?”水镜先生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诸葛亮勤奋学习的故事
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徽赏识,连司马徽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
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
时间就不好掌握了。
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
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诸葛亮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鸣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
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过了一些时候,司马先生感到奇怪,为什么鸡不按时叫了呢?经过细心观察,发现诸葛亮在鸡快叫时给鸡喂食。
先生开始很恼怒,但不久还是被诸葛亮的好学精神所感动,对他更关心,更器重,对他的教育也就更毫无保留了。
而诸葛亮也就更勤奋了。
通过诸葛亮自己的努力,他终于成为了一个上知天文,下识地理的一带饱学之人。
映雪夜读—孙康
孙康,晋代京兆(今河南洛阳)人,官至御史大夫。
孙康幼时酷爱学习,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
他想夜以继日攻读,可家中贫穷,没钱购买灯油。
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
特别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
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睡在床上默诵。
一天夜里,他一觉醒来,忽然发现从窗外透进几丝白光。
开门一看,原来下了一场大雪。
屋顶白了,地上白了,树上也白了。
整个大地披上一层银装,闪闪发光,使他眼花缭乱。
他站在院子里欣赏银装素裹的雪后美景,忽然心中一动:映着雪光,可否读书呢?他急急忙忙跑回到屋里,拿出书来对着雪地的反光一看,果然字迹清楚,比一盏昏黄的小油灯要亮堂得多呢!
从此孙康不再为没有灯油而发愁。
整个冬天,他夜以继日地读书,不怕寒冷,也不感到疲倦,常常一直读到鸡叫。
即使是北风呼号,滴水成冰,他也从来没中断学习。
功夫不负有心人,孙康砥砺求进,学有大成,终于成为一位很有名望的学者。
匡衡凿壁偷光
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
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
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
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
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
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
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
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
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
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报酬。
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
”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顾炎武自督读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个家喻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最先提出的。
顾炎武自幼勤学。
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
11岁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
”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它。
顾炎武勤奋治学,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
他读完《资治通鉴》后,一部书就变成了两部书;再次,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
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后来汇成了著名的《日知录》一书;最后,他在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籍,边默诵,边请人朗读,发现差异,立刻查对。
他规定每天这样温课200页,温习不完,决不休息。
毛泽东怎样读书?
一、养成爱读书的习惯:
几十年来,毛泽东一直很忙,可他总是挤出时间,哪怕是分分秒秒,也要用来看书学习。
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卧室的书架上,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一个人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
为了读书,毛泽东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
在游泳下水之前活动身体的几分钟里,有时还要看上几句名人的诗词。
游泳上来后,顾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了书本。
连上厕所的几分钟时间,他也从不白白地浪费掉。
一部重刻宋代淳熙本《昭明文选》和其他一些书刊,就是利用这时间,今天看一点,明天看一点,断断续续看完的。
毛泽东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一带向箱子书。
途中列车震荡颠簸,他全然不顾,总是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按着书页,阅读不辍。
到了外地,同在北京一样,床上、办公桌上、茶几上、饭桌上都摆放着书,一有空闲就看起来。
毛泽东晚年虽重病在身,仍不废阅读。
他重读了解放前出版的从延安带到北京的一套精装《鲁迅全集》及其他许多书刊。
有一次,毛泽东发烧到39度多,医生不准他看书。
他难过地说,我一辈子爱读书,现在你们不让我看书,叫我躺在这里,整天就是吃饭、睡觉,你们知道我是多么地难受啊!工作人员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书又放在他身边,他这才高兴地笑了。
二、认真地学,反复地读:
毛泽东从来反对那种只图书、只图快、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
他在读韩昌黎诗文全集时,除少数篇章外,都一篇篇仔细琢磨,认真钻研,从词汇、句读、章节到全文意义,哪一方面也不放过。
通过反复诵读和吟咏,韩集的大部分诗文他都能流利地背诵。
《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他从小
学的时候就看过,到了六十年代又重新看过。
他看过的《红楼梦》的不同版本差不多有十种以上。
一部《昭明文选》,他上学时讯,五真正十代读,六十年代读,到了七十年代还读过好几次。
他批注的版本,现存的就有三种。
一些马列、哲学方面的书籍,他反复读的遍数就更多了。
《联共党史》及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他各读了十遍。
《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列宁选集》等等,他都反复研读过。
许多章节和段落还作了批注和勾划。
三、不动笔墨不看书:
几十年来,毛泽东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
有的是整本书上几乎没有一点儿空白,全写满了他的体会及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