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诸葛亮的成语故事

合集下载

有关诸葛亮的成语故事

有关诸葛亮的成语故事

有关诸葛亮的成语故事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被誉为“千古奇才”。

他的一生中留下了无数的故事,其中不乏与成语相关的故事。

本文就为大家介绍与诸葛亮相关的成语故事。

一、卧薪尝胆——破釜沉舟的故事卧薪尝胆,是一种用心竭力的意志表达,这出处于《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的故事。

当时,诸葛亮为了完成刘备的大业,率领百万大军南征北战,不断的败北,元气大伤,不得不放弃原本的计划。

面对崩溃的军队和垂危的大业,诸葛亮知道这个时候只有逆境才能激发人的胆识,于是他决定采用破釜沉舟的策略。

他在蹲下时,故意挤压自己的肠子,让自己呕吐腹泻,然后睡在一级梯旁边,不断地啃食野草,露天过夜,让士兵领导们都惊讶和心疼的行为,让他们感受到了诸葛亮为了抵挡敌人的军队而继续战斗的痛苦。

在最后的争战中,刘备成功地夺取了益州。

二、空城计——愚弄敌人的计策空城计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成语,其故事来源于现再著名的电影《赤壁》。

不过这个故事最初还是在《三国演义》中出现的,指的是诸葛亮在汉中而放空成城的一个计策。

当时,诸葛亮在汉中,面对前来进攻的敌人,他决定采用空城计,也就是让城中的官兵伪装成平民,关门闭户,不与敌军交战,表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样子。

这样一来敌人就会认为城中有伏兵,从而放弃进攻。

最后,敌人果然不攻而退,空城计也成就了诸葛亮的神计。

三、三顾茅庐——感化大贤的故事三顾茅庐是指诸葛亮三次拜访全真教主黄庭坚,表示请他出山辅佐自己的故事。

黄庭坚是当时的一位文学大家,才华横溢,但他得意忘形,一心追求文学,不肯躺下尘事。

诸葛亮了解了黄庭坚的背景后,向他请教政治军事,以期感化纵滑的黄庭坚。

但每到黄庭坚处,他都是三顾茅庐,最终获得了黄庭坚破门而出,追随他的意愿,助他辅佐刘备成为威震华夏的英雄。

四、隔岸观火——居安思危的故事隔岸观火的成语来源于《资治通鉴》和《三国演义》,出自诸葛亮在下邳战役中的故事。

在战役中,对于袁绍与曹操的军队隔岸观火,诸葛亮发现其中有许多人弓箭过肩,显然是准备要一举大搏的。

诸葛亮成语故事

诸葛亮成语故事

诸葛亮成语故事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蜀汉丞相,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智勇双全,被后人誉为“卧龙先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诸葛亮不仅在政治军事上有卓越的成就,他的智慧和谋略也深深地影响了后世。

许多成语故事中都有着诸葛亮的身影,下面就让我们来听一听这些充满智慧和哲理的诸葛亮成语故事吧。

成语一,空城计。

相传,在蜀汉丞相诸葛亮领导下,蜀汉军队与曹魏大军对峙。

曹魏大军攻打成都,诸葛亮派人告诉城内百姓,让他们在城墙上挂起灯笼,然后关上城门,不要出城。

接着,诸葛亮亲自站在城楼上,头戴红巾,手持羽扇,面带微笑地坐在城楼上。

曹魏大将曹操见成都城内空无一人,却挂满了灯笼,怀疑其中有诡计,不敢轻举妄动,最终放弃了攻城。

这就是著名的“空城计”。

成语二,三顾茅庐。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入川辅佐,这个故事也被后人传颂为“三顾茅庐”。

刘备三次到诸葛亮的家中拜访,希望他能够出山辅佐自己。

诸葛亮最终答应了刘备的请求,成为了蜀汉的丞相。

这个故事表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推崇和诸葛亮的谦逊,也成为后人赞美诸葛亮忠于国家的典范。

成语三,一鸣惊人。

诸葛亮年轻时曾在竹林中与刘备、关羽、张飞等人一起研习兵法,后来他离开竹林,隐居在隆中,在那里,他以一曲《将进酒》一鸣惊人,展示了自己博大精深的才华。

这个故事成为后人形容一个人一举成名,引起轰动的典范。

成语四,草船借箭。

在抵御曹魏大军进攻时,诸葛亮派赵云率领一支小部队,借着草船的名义向曹魏索取箭矢。

曹魏大将曹操见状,认为蜀汉已经箭矢用尽,于是将箭矢送至对岸。

赵云趁机将箭矢尽数带回,成功为蜀汉军队解决了箭矢不足的问题。

这个故事被后人用来形容善于利用对手的疏忽大意,以小博大的策略。

成语五,出师表。

《出师表》是诸葛亮写给刘备的一封信,信中表达了他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对刘备的忠诚,以及自己的政治理念和抱负。

这封信以其雄浑的文笔和深刻的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也被后人用来形容表达忠诚和抱负的文学作品。

关于诸葛亮的成语故事

关于诸葛亮的成语故事

关于诸葛亮的成语故事
一、三顾茅庐
故事简介:刘备被曹操打败之后,得知诸葛亮的才能,于是与关羽、张飞前去拜访诸葛亮,却得知诸葛亮外出游玩没有归来,于是过了几日再次拜访,不巧诸葛亮被朋友邀走,第三次拜访时刘备恳求诸葛亮出山相助,后来有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这就是三顾茅庐的故事。

二、如鱼得水
故事简介:三国时期,曹操的实力很强大,刘备在还没有做皇帝之前,被迫依附于亲戚刘表的军队阵容,并且驻守新野这地方。

可是刘备是个胸怀大志的人,他并不想长久寄人篱下,只做别人的军师。

正好这个时候徐庶向他推荐诸葛亮是个难得的好人才,徐庶劝刘备一定要网罗诸葛亮。

为了请诸葛亮协助自己获得天下,刘备曾经三次亲自到他住的茅庐拜访他,诸葛亮看到刘备非常诚恳,最后才同意与刘备见面。

刘备向他请教许多治理国家的方法,诸葛亮仔细分析了当时的情势,建议刘备先占据荆州,这样才能有机会和曹操、孙权鼎足而立,互相抗衡。

刘备很欣赏诸葛亮的见解,而且和诸葛亮的感情逐渐加深,高兴的刘备甚至对结拜兄弟关羽及张飞两人说:我得到孔明的辅助,就好象鱼得了水一样非常快。

三、草船借箭
故事简介:三国时,曹操攻打东吴,孙权和刘备结盟,周瑜因嫉妒诸葛亮便让他在十天内制造出十万弓箭,诸葛亮让鲁肃准备了20只船,在第三天四更去
曹军行船去曹军水寨,曹操命令弓箭手射箭,于是诸葛亮便收获20条船上的弓箭,满载而归。

诸葛亮成语故事

诸葛亮成语故事

诸葛亮成语故事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也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

他深谋远虑,智勇双全,被后人尊称为“睿智的谋士、忠诚的臣子”。

诸葛亮以其卓越的才华和高尚的品德,成为了历史上的传奇人物,他的一生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

“诸葛亮成语”是指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这些成语多与智谋、机智、谋略等方面有关,深受人们喜爱。

下面就让我们来听一听诸葛亮成语的故事吧。

第一个成语是“一鸣惊人”。

相传诸葛亮年轻时曾在家乡隐居读书,有一天他在竹林中读书,见到一只鸟停在树上,长鸣不止。

诸葛亮想到这只鸟,能够发出如此清脆的鸣声,一定有非凡的本领,于是他下定决心,要做出一番惊人的成就。

后来,他果然成为了一代谋士,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智慧,成为了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

因此,人们就用“一鸣惊人”来形容一个人一举成名,惊动众人的事迹。

第二个成语是“空城计”。

据说,曹操攻打蜀汉,诸葛亮在成都留下一道命令,要求百姓在城头上张灯结彩,开门放响,但城中却空无一人。

曹操见成都城中烛火通明,却不见一人,以为是伏兵已经埋伏,便退兵而去。

这就是后人所称的“空城计”,用来形容用智谋来化解危机,以虚张声势来吓退敌人。

第三个成语是“草船借箭”。

据说,诸葛亮攻打曹操的军队,箭矢用尽,便派人去对岸向曹操借箭。

曹操见对岸只有一些简陋的草船,以为蜀汉军队箭矢用尽,便借箭给了他们。

诸葛亮却在夜间下令用草人装扮成蜀汉军队的样子,乘着草船过河,成功地借到了大量箭矢。

这个故事用来形容善于巧取豪夺的手段。

诸葛亮成语故事数不胜数,每一个成语都蕴含着深刻的智慧和谋略。

他的故事不仅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

诸葛亮的成语故事,让我们不仅能够了解中国古代的智慧,更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诸葛亮成语故事

诸葛亮成语故事

诸葛亮成语故事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蜀汉丞相,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和发明家,被誉为“睿才星君”。

他不仅在政治军事上有卓越的成就,还在文学艺术方面有很高造诣。

他的一生经历和智慧言行,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成语典故,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下面,我们就来讲述一些与诸葛亮相关的成语故事。

首先,我们来讲述“一鸣惊人”这个成语故事。

相传诸葛亮年轻时曾在竹林中读书,一天,他听到一声清脆的鸣叫,顿时灵感大发,写下了一篇名篇。

后来,这篇文章传播开来,引起了轰动,从此“一鸣惊人”成为了用来形容一次出色的表现的成语。

其次,我们来讲述“空城计”这个成语故事。

在三国时期,曹操率军攻打蜀汉,来到了诸葛亮的治下。

诸葛亮派出魏延在城外巡逻,自己则在城楼上弹琴。

曹操见城内空无一人,疑心诸葛亮有伏兵,不敢轻举妄动,最终放弃攻城而去。

这个故事成为了后人用来形容以虚张声势来制敌的“空城计”。

再者,我们来讲述“一张一弛”这个成语故事。

相传诸葛亮在临终前,交代儿子诸葛瞻说,“治理国家要像拉弓一样,拉得过紧会断,拉得过松又不灵。

要时刻保持一种张力,既不能放松,也不能太紧,这就是‘一张一弛’。

”这个典故成为了后人用来形容做事要有度,既不能过于松懈,也不能过于紧张的“一张一弛”。

最后,我们来讲述“草船借箭”这个成语故事。

在蜀汉与曹魏作战的时候,诸葛亮用计谋向曹魏借箭。

他派人打扮成渔民,乘小船到曹魏营地下游,故意被曹魏射箭,然后借箭说要还箭。

曹魏大军见状,纷纷射箭,诸葛亮趁机收集箭矢,用来备战。

这个故事成为了后人用来形容善于变被动为主动的“草船借箭”。

通过以上几个成语故事,我们不仅可以了解诸葛亮的智慧和胆识,也能体会到这些成语在中国文化中的深远影响。

诸葛亮作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留下的成语故事,不仅是文化遗产,更是对后人的智慧启示。

这些成语故事,不仅在语言交流中起到了表达和比喻的作用,更是激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灵活运用智慧,化被动为主动,取得成功。

诸葛亮的成语故事

诸葛亮的成语故事

诸葛亮的成语故事
1. 三顾茅庐:想当年,刘备那可是真心诚意啊,为了请诸葛亮出山相助,竟然三次亲自到诸葛亮住的茅庐去拜访,这是何等的执着!就好像你特别想得到一个宝贝,不惜一次又一次地去争取一样。

你说,刘备要是没有这份毅力,能有后来的大业吗?
2. 草船借箭:哇塞,诸葛亮可真是太聪明啦!他居然能想到利用大雾天气,让曹操误以为是敌军来袭,疯狂射箭,然后轻松地就把箭给“借”来了。

这就好比你在游戏中巧妙地利用规则,不费吹灰之力就获得了超多好处,是不是超级厉害?
3. 舌战群儒:诸葛亮一个人面对着那么多能言善辩的儒生,不仅不害怕,还条条有理地把他们说得哑口无言。

这就像你一个人面对一群七嘴八舌的人,却能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口才把他们都镇住,厉害吧!这种场面,想想都让人热血沸腾啊。

4. 借东风:哎呀呀,诸葛亮简直神了!他竟然能算出什么时候会起东风,然后借此机会帮助周瑜打败曹操。

这就好像你掌握了一个超级秘密武器,在关键时刻拿出来,一下子就扭转了局面,是不是很牛掰呢?
5. 七擒孟获:诸葛亮真的是有耐心又有智慧啊!为了收服孟获,竟然七擒七纵,一次次地放他回去。

就像你和朋友闹别扭了,你不仅原谅他一次,还一次次地原谅,直到他真正服你为止,这是多么宽广的胸怀呀。

6. 鞠躬尽瘁:诸葛亮为了蜀汉,那真的是耗尽了全力,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为国家操心。

这就如同你为了自己热爱的事情,拼尽了一切,毫无保留。

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永远敬仰吗?
诸葛亮真的是足智多谋、忠心耿耿,他的这些故事和品质,让后人们对他敬佩不已啊!。

诸葛亮成语有关的成语故事

诸葛亮成语有关的成语故事

有关于诸葛亮的成语故事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的重要政治家,他的智慧和谋略被人们广为传颂,以下是一些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故事:
1. 三顾茅庐: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打天下,曾经三次到诸葛亮的茅庐拜访。

这个成语现在用来形容真心诚意地一再邀请或拜访有才能的人。

2. 草船借箭: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命令他在十天内制造十万支箭。

诸葛亮却利用自己的智慧,从曹操那里“借”来了十万支箭,这个成语现在用来形容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3. 赤壁之战:这是三国时期的一场著名战役,孙权和刘备联合对抗曹操的军队。

诸葛亮在这个战役中,提出了很多计策,例如“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个成语现在用来形容一切都已准备就绪,只差最后一个重要因素。

4. 神机妙算: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的机智和巧妙,像神一样有智慧和巧妙的心计。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经常使用这个成语来形容他的谋略和决策。

5. 七擒孟获:这是诸葛亮为了平定南蛮地区而采取的一项重要策略。

他先后七次抓捕了南蛮的首领孟获,但每次都释放了他,最终使得孟获心服口服。

这个成语现在用来形容运用智谋和策略来降服敌人或罪犯。

6. 死而后已:这是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的一句话,表达了他为了国家和人民的事业不惜付出一切的决心和信念。

这个成语现在用来形容一个人为了事业或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和态度。

以上是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故事,这些成语故事不仅反映了诸葛亮的智慧和谋略,也传承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和精神价值。

出自三国诸葛亮的成语故事

出自三国诸葛亮的成语故事

出自三国诸葛亮的成语故事先生为千古名臣呈两表拼六出殚精竭虑创汉室辉煌伟业,兰溪乃一方宝地通七省汇三江延祀承宗育诸葛大好儿孙。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出自三国诸葛亮的成语故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成语故事《三顾茅庐》出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献帝建安六年(公元101年),刘备攻打曹操失败,投奔荆州刘表,为了日后成就大业,他留心访求人才,荆州名士司马徽向他推荐诸葛亮,刘备和关羽、张飞三次到隆中去拜访诸葛亮。

顾:拜访;茅庐:草屋。

“三顾茅庐”,就是三次到草屋中来访问,比喻诚心诚意去邀请或拜访。

旧时文臣常用以表示对帝王的知遇之感。

成语故事《不知所云》出自《文选·诸葛亮<前出师表>》,刘备死后,诸葛亮对外与东吴恢复了联盟关系,对内奖励农桑,发展生产,整顿吏治,训练军队,为日后南征北伐创造条件。

几年之后,诸葛亮的政策大见成效,蜀国恢复了元气,兵强马壮,粮食充足。

公元225年夏,诸葛亮不避盛暑,亲率大军渡过泸水(即金沙江),南征孟获获得成功,决定出师伐魏。

临行前,他给刘禅上了一道表章(前出师表),“不知所云”是奏章中的一句话。

云:说。

不知所云,意即不知道说些什么。

原是诸葛亮的自谦之词。

现在泛指言语紊乱、空泛。

成语故事《集思广益》出自《诸葛丞相集·教与年师长史参军掾属》:葛亮在《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掾属》文告中写道:“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就是说丞相府里所以要任用僚佐共同参与讨论国家大事,是为了集中大家的智慧,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有益建议,得出比较正确的意见,把事情办得更好。

思:思想,意见;广:增广;益;好处。

集思广益,指集中众人的意见和智慧,可以收到更大更好的效果。

成语故事《锦囊妙计》出自《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三国时期,按诸葛亮的锦囊妙计,挫败了周瑜的“美人计”,使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

锦囊:封藏机密文件或诗稿的织锦口袋。

“锦囊妙计”,指封在锦囊中的奇妙计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诸葛亮的成语故事
三顾茅庐
官渡大战后,曹操打败了刘备。

刘备只得投靠刘表。

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慌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
刻去许都。

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隆中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
到他的协助,就能够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去拜访诸葛亮。

谁知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书童也说不准什么时候回来。

刘备只好回
去了。

过了几天,刘备和关羽。

张飞冒着大雪又来到诸葛亮的家。

刘备
看见一个青年正在读书,急忙过去行礼。

可那个青年是诸葛亮的弟弟。

他告诉刘备,哥哥被朋友邀走了。

刘备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
说渴望得到诸葛亮的协助,平定天下。

转眼过了新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有一次来到隆中。

这次,诸
葛亮正好在睡觉。

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
地站着。

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刘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办法。

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说:“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
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业,和曹、孙成三足鼎立
之势。

”刘备一听,非常佩服,请求他相助。

诸葛亮答应了。

那年诸
葛亮才27岁。

草船借箭
周瑜提出让诸葛亮在10日之内赶制10万枝箭的要求,诸葛亮却
出人意外地说:“操军即日将至,若候10日,必误大事。

”他表示:“只须3天的时间,就能够办完复命。

周瑜一听大喜,当即与诸葛亮
立下了军令状。

在周瑜看来,诸葛亮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3天之内造
出10万枝箭,所以,诸葛亮必死无疑。

表明:周瑜并不相信诸葛亮在
三天内会造出10万枝箭。

诸葛亮告辞以后,周瑜就让鲁肃到诸葛亮处查看动静,打探虚实。

诸葛亮一见鲁肃就说:“3日之内如何能造出10万枝箭?还望子敬救
我!”忠厚善良的鲁肃回答说:“你自取其祸,叫我如何救你?” 诸葛
亮说:“只望你借给我20只船,每船配置30名军卒,船只全用青布
为幔,各束草把千余个,分别竖在船的两舷。

这个切,我自有妙用,
到第三日包管会有10万枝箭。

但有一条,你千万不能让周瑜知道。

如果他知道了,必定从中作梗,我的计划就很难实现了。

”鲁肃虽然
答应了诸葛亮的请求,但并不明白诸葛亮的意思。

他见到周瑜后,不
谈借船之事,只说诸葛亮并不准备造箭用的竹、翎毛、胶漆等物品。

周瑜听罢也大惑不解。

诸葛亮向鲁肃借得船只、兵卒以后,按计划准备停当。

不过一连
两天诸葛亮却毫无动静,直到第三天夜里四更时分,他才秘密地将鲁
肃请到船上,并告诉鲁肃要去取箭。

鲁肃不解地问:“到何处去取?”诸葛亮回答道:“子敬不用问,前去便知。

”鲁肃被弄得莫名其妙,
只得陪伴着诸葛亮去看个究竟。

凌晨,浩浩江面雾气霏霏,漆黑一片。

诸葛亮遂命用长索将20只
船连在一起,起锚向北岸曹军大营进发。

时至五更,船队已接近曹操
的水寨。

这时,诸葛亮又教士卒将船只头西尾东一字摆开,横于曹军
寨前。

然后,他又命令士卒擂鼓呐喊,故意制造了一种击鼓进兵的声势。

鲁肃见状,大惊失色,诸葛亮却心底坦然地告诉他说:“我料定,在这浓雾低垂的夜里,曹操决不敢毅然出战。

你我尽可放心地饮酒取乐,等到大雾散尽,我们便回。


曹操闻报后,果然担心重雾迷江,遭到埋伏,不肯轻易出战。


急调旱寨的弓弩手6000人赶到江边,会同水军射手,共约1万多人,
一齐向江中乱射,企图以此阻止击鼓叫阵的“孙刘联军”。

一时间,
箭如飞蝗,纷纷射在江心船上的草把和布幔之上。

过了一段时间后,
诸葛亮又从容地命令船队调转方向,头东尾西,靠近水寨受箭,并让
士卒加劲地擂鼓呐喊。

等到日出雾散之时,船上的全部草把密密麻麻
地排满了箭枝。

此时,诸葛亮才下令船队调头返回。

他还命令所有士
卒一齐高声大喊:“谢谢曹丞相赐箭!”当曹操得知实情时,诸葛亮的
取箭船队已经离去20余里,曹军追之不及,曹操为此懊悔不已。

船队返营后,共得箭10余万枝,为时不过3天。

鲁肃目睹其事,极称诸葛亮为“神人”。

诸葛亮对鲁肃讲:自己
不但通天文,识地利,而且也知奇门,晓阴阳。

更擅长行军作战中的
布阵和兵势,在3天之前已料定必有大雾能够利用。

他最后说:“我
的性命系之于天,周公瑾岂能害我!”当周瑜得知这个切以后,大惊
失色,自叹不如。

七擒孟获
蜀汉先主刘备在永安病势越来越重。

他把诸葛亮从成都召到永安,嘱咐后事。

他对诸葛亮说:“您的才能比曹丕高出十倍,一定能够把
国家治理好。

我的孩子阿斗(太子刘禅的小名),您认为能够辅助,就
辅助他;如果不行,您就自己来做一国之主吧。


诸葛亮流着眼泪,哽咽着说:“我怎敢不尽心竭力,报答陛下,
一直到死!”
刘备把小儿子刘永叫到身边,叮嘱他说:“我死之后,你们兄弟
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尊敬丞相。


刘备死后,诸葛亮回到成都,扶助刘禅即了帝位,历称为蜀汉后主。

刘禅即位后,朝廷上的事不论大小,都由诸葛亮来决定。

诸葛亮
兢兢业业,治理国家,想使蜀汉兴盛起来。

没料到南中地区(今四川省
大渡河以南和云雨、贵州一带)几个郡倒先闹起来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