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糖平与和胰岛素联合用药--
拜糖平与胰岛素联合应用治疗糖尿病56例

拜糖平与胰岛素联合应用治疗糖尿病56例
徐爱平
【期刊名称】《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年(卷),期】2006(006)004
【摘要】单独应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血糖控制有时不理想,尤其是餐后血糖高是临床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我院于2002年11月-2005年11月对用胰岛素治疗而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人56例合用拜糖平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总页数】1页(P58-58)
【作者】徐爱平
【作者单位】山东省鱼台县人民医院,鱼台,272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87.2
【相关文献】
1.拜糖平与胰岛素联合治疗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临床观察 [J], 张腊梅;顾洁初
2.拜糖平联合门冬胰岛素30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J], 舒立极
3.拜糖平联合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治疗2型糖尿病的r临床疗效 [J], 胡宝辉;鲁晓龙
4.拜糖平联合门冬胰岛素30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J], 王铁霖
5.重组甘精胰岛素联合拜糖平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 [J], 谢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二甲双胍和拜糖平应该怎样吃?

二甲双胍和拜糖平应该怎样吃?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拜耳公司生产的商品名为拜糖平)是2型糖尿病常用的两种降糖药,二者不是通过刺激胰岛素分泌降低血糖(二甲双胍的主要药理作用是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阿卡波糖的主要药理作用为延缓碳水化合物在肠道内的消化吸收),因此,单用很少出现低血糖。
并且两药应用不会增加患者体重。
二甲双胍主要降低基础血糖,也能降低餐后血糖,而阿卡波糖主要降低餐后血糖。
但二者在临床应用中需要注意一些问题,否则很可能疗效不佳或者无效。
二甲双胍1餐前服用还是餐后服用目前,国内外主要有单一成分的二甲双胍普通片、二甲双胍缓释片或胶囊、二甲双胍肠溶片或胶囊。
(1)普通片剂在胃内的溶出速度较快,胃肠道不良反应较多。
一般一天给药2~3次,:最好餐时或餐后服用,减少胃肠道不适。
(2)肠溶片优点是较普通片上消化道的刺激作用小,不仅可以减少胃肠道,尤其是上消化道的不良反应,还可减少上消化道对药物的损耗和酶解,增加其生物利用度。
与普通片一样,二甲双胍肠溶片的给药方法也为每日3次,不同的是肠溶片可在餐前0.5h给药。
(3)缓释片/胶囊相对于普通片剂而言,释放速度慢,可减少给药后的胃肠道反应.晚餐时或餐后立即服用,一天一次给药,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特别适合上班族和记忆力减退的老年患者。
2服用多大剂量二甲双胍起效的最小推荐剂量为500mg/天,最佳有效剂量为2000mg/天。
缓释剂型推荐最大用量为2000mg/天,普通片推荐成人可用的最大剂量为2550mg/天。
阿卡波糖市场上阿卡波糖有胶囊和片剂,两者在应用上有所差别。
1阿卡波糖胶囊用餐前即刻整粒吞服,剂量需个体化。
一般投荐剂量为:起始剂量为每次50mg,每日3次,以后逐渐增加至每次0.1g,每日3次。
个别情况下,可增加至每次0.2g,每日3次。
2阿卡波糖片(1)用餐前即刻整片吞服,服用剂量和频次同阿卡波糖胶囊。
(2)与前几口食物一起咀嚼服用,服用剂量和频次同阿卡波糖胶囊。
拜糖平联合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

·药物与临床·糖尿病新世界2017年11月糖尿病新世界DIABETES NEW WORLD2型糖尿病,又叫作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发于35岁以上的中年群体,且数量较多,占到了整个糖尿病类型的90%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产生能力并没有完全丧失,但是体内胰岛素的作用能力会比较差,需要通过口服降糖药或皮下注射胰岛素的方式来促进并改善胰岛素的分泌状态,该文2016年1—7月针对胰岛素类药物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展开讨论,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该次研究选用该院内分泌科收治的32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60人,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86例,女性74例,年龄在31~72岁,平均年龄为(38.9±7.4)岁,发病病程为1到7年,平均病程时间为(2.8±2.6)年。
在实验组中,男性患者88人,女性72人,年龄在32~70岁,平均年龄为(39.2±7.0)岁,发病病程为1~8年,平均发病病程时间为(2.9±2.7)年。
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一般患病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可以进行比较。
实验研究中患者的纳入标准,需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患者对该次实验有知情同意权,愿意主动参与实验,没有其他严重型的重大疾病[1]。
1.2方法在该次临床试验中,对照组将采取皮下注射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国药准字S2*******)进行治疗,0.3U/(kg ·d),2次/d,在早餐和晚餐前注射[2]。
实验组则是在对照组皮下注射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的基础上,在早餐和晚餐前口服咀嚼拜糖平(国药准字H19990205)进行联合治疗,初始剂量是50mg/次,可以随病情变化逐渐增加到0.1g/次,3次/d [3]。
在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还要对患者进行专业的饮食指导和运动康复训练治疗,每周定期测量1次空腹状态下的血糖FPG 值以及用餐后2h 的血糖2hPG 值,依照血糖值来调整胰岛素的摄入量,保证空腹血糖值可以在7mmol/L 以下,2hPG 血糖值在10mmol/L 以下[4]。
口服降糖药有四种

口服降糖药有四种:促进胰岛素分泌剂,双胍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
现又有新药已研究出来,但临床应用不广,主要是高血糖素样肽(GLP-1)类似物,DPP-Ⅳ抑制剂。
这里主要介绍前四种。
一、促进胰岛素分泌剂,只适用于无急性并发症的T2DM(一)磺脲类(sulfonylureas,SUs) 使钾通道关闭,B细胞膜去极化,刺激胰岛素的分泌。
其作用不依赖血糖浓度,其降血糖作用有赖于机体尚保存有相当数量有功能的胰岛B细胞组织。
此外,还可加强胰岛素与受体结合,解除受体后胰岛素抵抗的作用,使胰岛素作用加强。
常用的药物有: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本脲,格列喹酮,格列美脲等。
磺脲类药物临床应用广泛,目前在各类降糖药物中占重要地位,特别适用于消瘦的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胰岛B细胞功能较差的患者。
除单独应用外,还可与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噻唑脘二酮联合应用。
肾功能不全者首选糖适平和胰岛素治疗。
对于老年患者,应尽可能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在应用过程中应注意监测肝肾功能、血糖等的变化。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磺脲类药物之间不宜同时应用。
磺脲类药物不适合于以下情况:1.1型糖尿病。
2.妊娠及哺乳期。
3.严重肝、肾功能不全。
轻度肾功能不全只能使用糖适平、诺和龙,不能使用其他磺脲类降糖药。
4.糖尿病病人发生严重感染、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创伤及手术期间。
5.糖尿病发生急性代谢紊乱,如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性昏迷期间。
6.已出现严重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及肾脏病变,或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及肾脏病变进展迅速时应采用胰岛素治疗,严格控制血糖。
肥胖的2型糖尿病病人服用磺脲类降糖药物,可能使体重进一步增加,一般首选双胍类降糖药或糖苷酶抑制剂。
1. 格列吡嗪(美吡达、瑞易宁、迪沙、依吡达):第二代磺酰脲类药,起效快,药效持续6-8小时,对降低餐后高血糖特别有效;由于代谢物无活性,且排泄较快,因此比格列本脲较少引起低血糖反应;作用持续24小时。
胰岛素联合拜糖平治疗2型糖尿病66例疗效分析

本 目 , 可使 患者的慢性 并发症 明显 减少 。然而 有研究结 标 其
段; 但单纯应用胰 岛素常 不能控 制某 些患 者 的血糖 , 其是 尤
餐后 血糖 , 究其原 因 , 主要是 因为所 用 的胰 岛素虽 为短 效或
作者单位 :l00辽宁省辽阳市 中心医院 l 10 通讯作者 : 孙岩
果显示
, 2型糖尿 病患 者在 确诊 时其 胰 岛 B细 胞功 能减
目前 , 2型糖尿病 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 已成 为威胁人类健 康 的重要疾病 … 。有效 控制血 糖是 临床上 治疗 糖尿病 的基
退 已达 5 % , 0 随着患者年 龄 的增 长及病 程 的延长 , 岛素补 胰 充或替代 治疗 是使患 者血糖 达标及 延缓 疾病 发展 的必 要手
13 统计学处理 .
采用 S S 7 0软件包进行 统计学分析 , P S1.
所测数据 以均数 ± 标准差 ( s 表示 , ± ) 采用配对 t 检验 , P< 00 . 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2 结 果
11 一般资料 .
20 09年 1 0月 一2 1 0 1年 1 0月笔 者所在 医院
变化情况 , 观察与药物有关 的不 良反应。
胰 岛素治疗时血糖控制常不理想 , 尤其餐后 血糖增高 是临床
经常遇到 的问题 。近年来 笔者所 在 医院对单 纯应 用胰 岛素
控制血糖不佳 的6 6例 2型糖尿病患者联合应用拜糖平治疗 , 取得 了满意 的疗效 , 现报 告如下。
1 资 料 与 方 法
收治 的 2型糖 尿病 患者 6 例 , 中男 3 例 , 3 例 , 龄 6 其 6 女 0 年
4 7 , 9~ 2岁 平均 5 , 符合 19 9岁 均 99年 WH O制定 的 2型糖尿 病诊断标准 ; 患者在采用 饮食疗法 和运 动疗 法 的基 础上 本组
83例2型糖尿病患者予拜糖平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探讨

83例2型糖尿病患者予拜糖平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探讨【摘要】目的:探讨对2型糖尿病患者予以拜糖平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a组81例2型糖尿病患者予以甘精胰岛素治疗,b组83例2型糖尿病患者予以拜糖平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
结果:治疗后b组fbg、2 h bg、hba1c下降幅度明显大于a组(p0.05)。
1.2 纳入标准(1)参照《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中的标准[4],确诊为t2dm;(2)全部患者均无脏器病变、急性并发症及胰岛素禁忌证;(3)经基础治疗与口服降糖药后血糖仍不能控制者,fpg≥7.0 mmol/l,2 h pbg≥11.1 mmol/l,hba1c≥8%。
1.3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予以糖尿病健康宣教,并严格控制运动及饮食量。
a 组:停用原口服降糖药,每天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注射液,最小剂量为8 iu,最大剂量为40 iu。
b组:在运用甘精胰岛素的基础上加用50 mg拜糖平,3次/d,嚼服。
每隔2~3 d监测血糖(fbg、2 h bg),根据血糖控制情况调整药物剂量,以fbg≤6.1 mmol/l、2 h bg≤8.0 mmol/l为血糖控制满意,血糖控制稳定后,药物减量维持治疗3个月。
1.4 统计学方法全部数据运用spss 10.0软件包统计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两组治疗前后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变化情况的比较a、b两组治疗后fbg、2 h bg、hba1c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b组fbg、2 h bg、hba1c下降幅度明显大于a组(p<0.05),见表1。
2.2 不良反应a组6例发生低血糖,4例出现胃肠道症状(腹胀、腹泻、恶心、呕吐);b组2例发生低血糖,3例出现胃肠道症状。
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02%)明显低于a组(1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拜糖平的作用与功效

拜糖平的作用与功效拜糖平,化学名为格列美脲,是一种口服降糖药物,属于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
拜糖平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具有显著的降血糖效果,并能减轻胰岛素的分泌负担,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
本文将详细介绍拜糖平的作用机制、药理特点、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等内容。
一、拜糖平的作用机制1. DPP-4的生理功能DPP-4是一种酶,广泛存在于机体的多种组织和细胞中,包括小肠黏膜、脂肪组织、肝脏、肺脏和淋巴组织等。
DPP-4主要的生理功能是通过降解胃抑素样多肽-1(GLP-1)和胃抑素样多肽-2(GLP-2)来调节血糖水平。
2. 拜糖平的作用机制拜糖平属于DPP-4抑制剂,可抑制DPP-4的酶活性,阻止其对GLP-1和GLP-2的降解,从而使GLP-1和GLP-2的在体内活性时间得以延长。
GLP-1是一种胃抑素激素,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来降低血糖。
GLP-2则具有维持肠道黏膜屏障完整性、促进肠道生长和愈伤作用。
二、拜糖平的药理特点1. 药代动力学特点拜糖平的给药剂量无论单次还是多次给药,在空腹或餐后都能迅速吸收,峰值时间约为1小时。
它主要通过肝脏代谢,产生主要的代谢产物为M18。
拜糖平在机体内的半衰期约为12个小时,稳态浓度一般需要3天左右才能达到。
2. 药效学特点拜糖平可显著降低患者空腹和餐后的血糖水平,可抑制餐后高血糖的发生。
拜糖平减轻胰岛素的分泌负担,有助于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
此外,拜糖平还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改善胰岛素抵抗等附加作用。
三、拜糖平的临床应用1. 单药治疗拜糖平可单独使用,一般适用于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其疗效优于磺脲类药物,且不良反应较少。
在临床上,拜糖平可根据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调整剂量。
2. 联合治疗拜糖平可与磺脲类药物、胰岛素等其他降糖药物联合使用。
联合治疗可以提高血糖的控制效果,减少药物的剂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
3. 拜糖平的应用注意事项(1)拜糖平在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的应用尚无充分的临床数据支持,因此在这些人群中应慎用或避免使用。
甘精胰岛素联合拜糖苹治疗老年性2型糖尿病

甘精胰岛素联合拜糖苹治疗老年性2型糖尿病摘要:64例口服降糖药控制不理想的2型糖尿病患者按随即分为甘精胰岛素治疗组和诺和灵N组.。
结果,治疗后甘精胰岛素组在血糖达标时间、空腹血糖、日内血糖漂移、血糖发生率方面均低于中效胰岛素组(P<0.05)。
结论,应用甘精胰岛素联合拜糖苹降糖效果显著并能减少夜间低血糖发生。
关键词:2型糖尿病甘精胰岛素拜糖苹甘精胰岛素是一种新的长效制剂,其作用时间可持续长达24h,没有明显的峰值[1,2]。
我科于2006年12月~2008年6月采用国外甘精胰岛素治疗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理想的2型糖尿病患者。
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样2型糖尿病患者64例,分为A组32例,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73.2±4.8)岁,病程(11.2±4.8)年,BMI(25.6±3.6)kg/m2,空腹血糖(12.4±4.3)mmol/L;B组32例,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72.3±4.6),病程(10.4±5.6)年,BMI(24.8±3.7)kg/m2,空腹血糖(13.1±3.6)mmol/L。
有严重心、肺、肝、肾疾患及胰腺炎患者均不入选。
二组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二组饮食,运动相同,均采用三餐时口服拜糖苹50mg,A组,甘精胰岛素从10U/d开始,B组,诺和灵N从0.15U/kg.d,然后每三天增加2U,直至FBG≤6.7mmol/L,采用强生稳毫血糖仪自测FBG,血糖﹤3.9mmol/L定义为低血糖。
空腹血糖5.0~7.2mmol/L,餐后血糖﹤10mmol/L为达标。
观察血糖达标的时间、治疗后空腹血糖、HbA1c、日内血糖漂移、胰岛素总用量、低血糖发生情况。
1.3 统计方法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组内前后差异,两组治疗前后的变化采用方差分析进行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照组 (N=14)
糖尿病组 (N= 16)
100
0 0600
= 进餐. 正常和2型糖尿病患者24小时血糖持续监测
1000
1400
1800 2200 一日内时间
0200
0600
Adapted from Polonsky et al. N Engl J Med 1988;318:1233.
持续性血糖监测:拜唐苹 3 x 50 mg/日治疗7周前后比较
2.1 1.7
进餐量 (占全天热卡的%)
Data from Service J. Diabetologia. 1983;25:316.
HbA1c 接近目标时: 餐后高血糖起主要作用
80%
餐后
贡献率 (%) 60% 40% 20% 0
空腹
<7.3
7.3-8.4
8.5-9.2
HbA1c 五分值
9.3-10.2
高血糖与血管并发症
定量(具体) 定性(平均)
高血糖
餐后血糖漂移 (频率\幅度\持续时间)
餐后高血糖
HbA1c
空腹高血糖
?
糖尿病并发症,尤其是大血管并发症
HbA1c反映平均血糖水平, 而不能完全反映血糖波动情况
血糖 HbA1c 7.5%
HbA1c 7.5%
血糖
时间
Del Prato S. 1999
血 糖 水 平
11 mmol/l 7,4 mmol/l
治疗前
( mg/dl)
拜唐苹
时间
Zick, Acarbose Fibel 2001
提
血糖强调全面控制
要
血糖的强化控制与心血管事件发病危险 拜唐苹与胰岛素联合在强化血糖控制中作用
DCCT 和 UKPDS: 强化降糖并不存在阈值(生理范围内)
• HbA1C 水平和并发症危险之间存在连续性关系 • HbA1C 水平越低,并发症发病危险越低 • 在患者能够耐受的前提下, HbA1C 水平越低就越好
强化治疗降低初次发生的 非致死性心肌梗塞,中风 或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风险 57% (p=0.02)
DCCT/EDIC Study Research Group. NEJM 2005; 353: 2643-53
基础/餐时胰岛素 – 口服药+胰岛素
A
14 餐后2小时 12 血糖 (mg/dL) 10
8
P=0.052 P=0.009
DCCT (1型糖尿病)
16 12 8
Incidence/100 Patient Years
Rate/100 Patient Years
UKPDS (2型糖尿病)
8 6 4 2 0 5 6 7 8 9 10 11
视网膜病变
微血管病变
4 0
5 6 7 8 9 10 11 12
A1C (%)
DCCT Research Group. Diabetes 1996; 45:1289-1298 Adapted from Stratton IM, et al. Br Med J 2000; 321:405-412
血糖的强化治疗与联合用药
提
血糖强调全面控制
要
血糖的强化控制与心血管事件发病危险 拜唐苹与胰岛素联合在强化血糖控制中作用
空腹、餐后和HbA1c的全面控制
HbA1c 反映长期血糖平均控制情况
FPG
反映空腹血糖水平
PPG 反映峰值血糖水平
UKPDS(随机临床研究) 血糖与心肌梗死的关系未达到统计学意义
8
10
年
DCCT/EDIC Research Group. New Engl J Med 2000; 342:381-389 Steffes M, et al. Diabetes 2001; 50 (suppl 2):A63 UK Prospective Diabetes Study Group (UKPDS) 33 Lancet 1998; 352:837-853
DCCT和UKPDS: 强化血糖治疗有效,但是以低血糖为代价
DCCT (1型糖尿病)
100 强化组 常规组
发生1次或1次以上严重低血糖的患者比例(%) 1 or More Major Episodes
UKPDS (2型糖尿病)
强化组 常规组
5
次/100 病人年
80 60 40 20 0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Lispro Metformin NPH
9 8.5 8 7.5 7
Lispro Metformin NPH
注: 所有病人都应用格列本脲.
Bastyr. Diabetes Care 2000;23:1236-41.
糖尿病患者 血糖波动幅度和持续时间显著增加
400
300
平均血糖水平
(mg/dL)
200
0 –10
任一心血管事件
心肌梗死
发病危险 (%)
–20 –30
- 35% - 64% P=0.012
–40
–50 –60 –70
P=0.0061
STOP-NIDDM研究IGT人群中观察到的拜唐苹心血管收益,在2型糖尿病中同样存在
Hanefeld M et al. Eur Heart J. 2004 Jan;25(1):10-6.
B
4 餐后2小 3 时葡萄糖 2 高峰 (mg/dL) 1 0
P=0.001 P=0.001
Lispro Metformin NPH
P=0.001 P=0.108
Lispro Metformin NPH
P=0.003 P=0.025
C
空腹血 糖 (mg/dL) 11 10 9 8 7 6
D
HbA1c (%)
>10.2
Monnier et al. Diabetes Care. 2003;26:881-885.
即便在HbA1c <7%时餐后血糖也 通常是升高的
• 371例门诊患者,平均HbA1c 6.6%, 平均餐后2小时的血糖182 mg/dL • 在这些患者中, 65%的患者HbA1c <7%, 68%的患者餐后2小时血糖>160 mg/dL
• 不能应用HbA1c来保证餐后血糖在“安全”的 范 围内
Bonora E et al. Diabetes Care. 2001;24:2023-2029.
2型糖尿病的血糖曲线: 纠正基础vs餐后高血糖的作用
300
血浆葡萄糖 (mg/dL)
治疗前: A1C 9%
200
仅纠正基础血糖: A1C 7%
影响餐后状态持续时间的因素
5 4
进餐时间
4.7 4.1 4.1
8:00 AM 1:00 PM 6:00 PM 2.4 2.4
血糖恢复至餐 前水平所需要 的时间 (小时)
3 2 1.3 1 0
Small meal (12.5%) Medium meal (25%) Large meal (50%)
1.9
0
5
6
7
8
9
10
11
更新的平均HbA1c 浓度(%)
Adjusted for age, sex, and ethnic group
Adapted from Stratton IM et al. BMJ 2000;321:405-412.
餐后血糖和冠心病(CHD)
血糖水平 40–114 mg/dl 115–133 mg/dl 134–156 mg/dl 157–189 mg/dl 40 30 190–532 mg/dl
拜唐苹降低 IGT 人群心血管事件发病危险
STOP NIDDM
高血压
心肌梗死 任一心血管事件
34% p=0.0059 91% p=0.0226
49%
p=0.0326
Chiasson JL et al. JAMA. 2003 ,290:486-94.
27
拜唐苹显著降低 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病危险
HbA1c = FPG + PPG
HbA1c 反映长期血糖平均控制情况
FPG
反映空腹血糖水平
PPG 反映峰值血糖水平
UKPDS(观察性研究) 血糖与心肌梗死的关系具有阶段性
80
Incidence per 1000 patient-years
60
40
心肌梗死
20
0
0 5
6
7 8 9 10 平均 HbA1c (%)
提
血糖强调全面控制
要
血糖的强化控制与心血管事件发病危险 拜唐苹与胰岛素联合在强化血糖控制中作用
DCCT: HbA1c、低血糖与并发症的关系
并发症 低血糖
5.5
6.0 6.5
7.0
7.5
8.0 8.5
9.0
9.5 10.0 10.5
HbA1c (%)
DCCT Research Group. N.Eng.J.Med. 1993;329:977–986.
100
基础+PPG: A1C 6% 正常—A1C 5%
0800
PPG=postprandial glucose
1200
1800
0800
Time of Day
Data from Monnier L et al. Diabetes Care. 2003;26:881-885.
HbA1c对血管系统有何影响?
每1,000例患者发生CHD的危险性
60 50
20
10 0 致死性CHD 总CHD
Donahue RP et al. Diabetes 1987;36:6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