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给药系统知识点梳理.
经皮给药系统名词解释

经皮给药系统名词解释
经皮给药系统是指将药物通过皮肤直接递送到体内以达到治疗或预防疾病的目的的药物输送系统。
经皮给药系统可以是贴剂、凝胶、乳霜、喷雾剂、液体、脂质体等形式。
经皮给药系统的主要特点是药物在经皮递送过程中避免了肠道和肝脏的首过代谢,药物可以连续缓慢地释放到体内,减少了剂量波动,同时也减少了肠道和胃肠道的副作用。
经皮给药系统的应用范围广泛,可以用于治疗慢性病、疼痛管理、替代疗法等方面。
经皮给药系统的吸收取决于药物分子的大小、脂溶性、溶解度等因素,以及皮肤的屏障功能。
为了增强经皮递送效果,一些经皮给药系统会使用促透剂、渗透增强剂等辅助剂来提高药物的渗透性。
虽然经皮给药系统具有许多优点,如方便、易用、可避免注射等,但也存在一些限制,比如只适用于一些小分子药物、需要克服皮肤屏障以及对患者的皮肤敏感等问题。
因此,在使用经皮给药系统之前,需要对药物的合适性、适应症、适应症外等进行评估和调整。
药剂学:第十三章 皮肤递药制剂

• 1、化学方法
➢经皮吸收促进剂 是指能可逆地改变皮肤角质层
的屏障结构,又不损伤任何活性细胞的物质。
➢特性
• 具有化学惰性、稳定性、无药理活性; • 可可逆地改变皮肤特性,起效快; • 与药物和基质无配伍禁忌; • 无毒、无刺激性,无变态反应性; • 无色、无味、无嗅、价廉; • 在皮肤上易于铺展,无不适感,与皮肤有良好相
– 三乙醇胺20.0g 甘油50.0ml 羟苯乙酯1.0g
– 蒸馏水 加至1000.0g
• W/O型处方:
– 硬脂酸12.5g
蜂蜡5.0g
单硬脂酸甘油酯17.0g
– 地蜡75.0g
白凡士林67.0g 双硬脂酸铝10.0g
– 液状石蜡410.0ml 氢氧化钙1.0g 羟苯乙酯1.0g
– 蒸馏水 加至1000g
– 应用实例 – 寡核苷酸:与离子导入合用,比单用离子导入
强100倍 – 裸质DNA:比常规方法表达提高2800倍
• 无针粉末注射
– 利用高速气体喷射将药物递送到皮内、皮下或黏膜内的 新型释药技术。
– 原理:利用高压气体克服角质层障碍,将药物高速压入 皮肤内
– 特点 • 无疼痛感,使用方便,顺应性好
优点
• 直接作用于靶部位发挥药效; • 避免胃肠道干扰和肝脏首过作用; • 避免药物对胃肠道的副作用; • 长时间维持平稳血药浓度,作用持久; • 药物透过皮肤吸收,是血管外给药的一种较好的替代
途径; • 减少给药次数,延长用药间隔,提高依从性; • 用法简便,用药安全,中止治疗方便。
缺点
• 不适合剂量大或对皮肤刺激性的药物; • 起效慢, 不适合速效的药物; • 药物吸收的个体差异较大,给药部位的差异较大。
应用实例
经皮给药系统详述 PPT课件

经皮给药系统市场前景
➢ 经皮给药系统已成为第三代制剂研究重点之一, 美国2002年TDDS销售收入380亿美元,预计2010 年可达800—1000亿美元.
➢ 根据世界医药市场专家的估测,该剂型药品将会 有较高的发展速度,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7.8%。 到2005年,40%以上的美国制药企业将生产透皮 吸收制剂.
小分子透皮吸收促进剂
1 .1透皮吸收促进剂(Penetration enhancer) ➢月桂氮草酮及其同系物 ➢有机酸有机溶剂类 ➢表面活性剂 ➢萜烯类 ➢联合应用:桉油+丙二醇
薄荷油+氮酮
大分子促渗剂
1.2新型脂质体----(传递体, transfersomes) ➢变形能力比普通脂质体大5个数量级 ➢可穿过自身大小1/5的小孔 ➢高度亲水,可顺水化梯度穿透皮肤 ➢可转运各种极性及分子量的药物透过皮肤 ➢制备脂质体材料及脂质体本身的a公司开发的信用卡大小的经皮贴 片E-TRANS包括电极、一个电子调控器和 一组电池。其中一个电极上有一个药物储 库,另一个电极上的一个含有盐水的储库 被用来恢复电化学平衡。其开发的芬太尼E -TRANS已在美国获得认证。这套装置使用 非常方便,患者在按下按钮几分钟内即可 感到疼痛减轻
子结构的改造,使其成为亲脂性的有很好透皮性 的生物转化型前体药物。透过皮肤后经组织内各 种酶的代谢后转变成活性母体药物。 ➢维生素C维生素C棕榈酸酯 ➢酮洛芬酮洛芬异丙酯
化学促渗剂
➢传统促渗剂分子量小,在发挥促渗作用的同 时,自身也易渗透进入皮肤, 引起皮肤的刺 激和炎症反应,
➢因此研发一种无药理活性、无毒、无刺激、 无过敏的大分子促渗剂显得尤为重要。
离子导入技术(Electrophoresis ) ➢利用直流电流(通常小于500mA/ cm2)将离子型
人卫版药剂学第七版 第二十一章 经皮吸收制剂

(3)避免药物对胃肠道的副作用。
(4)长时间维持恒定的血药浓度,避免口服给药引 起的血药浓度峰谷现象,降低药物毒副作用。
(5)减少给药次数,而且患者可以自主用用药,特 别适合婴儿、老人及不宜口服给药的患者,提高用 药依从性。 (6)发现副作用,可随时中断给药。
四、缺点 (1)不适合剂量大或对皮肤产生刺激性的药物。 (2)不适合要求起效快的药物。 (3)药物吸收的个体差异大。
三、经皮贴剂的辅助材料
压敏胶 系统组件材料 背衬材料、控释膜、骨架和储库材料、防黏层材料
涂膜复合工艺
四、制备工艺
第四节 经皮给药贴剂的质量控制
一、体外经皮渗透评价 1.实验装置Leabharlann 立式扩散池水平式扩散池
2.皮肤模型 (1)皮肤的选择: 聚合物薄膜 动物皮肤: 常用动物(家兔、大鼠和豚鼠)的皮肤渗透性比人 皮肤为大,小猪和猴的皮肤一般近似于人的皮肤 猪或乳猪是良好的动物模型,体内、外结果具有更 好的一致性。 (2)皮肤的处理 (3)皮肤的保存
3.接收液的选择 生理盐水、(pH7.2-7.4)磷酸盐缓冲液 、40%PEG400。 4.温度的控制 渗透扩散池夹层水浴的温度应使皮肤表面温度接近生 理温度32℃。
5.体外经皮渗透实验 方法: 将装配好的扩散池装置进行体外经皮渗透实验,在 不同的时间间隔取样,同时补充等量的空白接受介 质。 样品用0.45μm的微孔滤膜过滤后用适当的分析方法 测定药物浓度,计算药物累积经皮渗透量、稳态经 皮渗透速率及渗透系数。
经皮给药系统( Transdermal DDS):是指药物以 一定的速率透过皮肤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从 而产生药效的一类制剂。 经皮给药系统一般指透皮贴剂(dermal patch)。 同样经皮肤给药而仅在皮肤或皮下局部组织发挥作 用的外用制剂在处方设计、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等 方面与 TDDS 有较大的区别。如软膏剂、硬膏剂、 涂剂和气雾剂等。
人体穴位经皮给药技术详解

人体穴位经皮给药技术详解人体穴位经皮给药技术详解一、人体穴位经皮给药技术的概念经皮给药技术又称为经皮治疗系统,也叫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TTS)是通过皮肤表面给药,药物以相对恒定速度透过皮肤、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产生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一种给药系统。
人体穴位经皮给药技术也可称为人体穴位透皮给药技术,即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传统中医理论为基础,以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为原则,以经络腧穴学说作为指导,结合西方最新的现代透皮给药技术,通过特殊手段把药物嫁接到特制载体并贴敷在人体相应的穴位上,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为目的的一种“内病外治”及“外病外治”的绿色疗法。
二、人体穴位经皮给药技术的渊源和发展中医没有“透皮(经皮)”的说法,“透皮(经皮)”的概念来自1974年美国首先提出的透皮给药系统,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完善,透皮给药系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透皮给药系统相比其他给药方法有其独特的优点,我国虽然无“透皮”之名,但中医外治法中的敷贴疗法与“透皮”疗法异曲同工,且使用历史更为悠久。
纵观中医敷贴疗法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4个阶段。
1.萌芽阶段:(远古——春秋战国)早在1300年前的甲骨文中,就有大量关于中医外治体会的文字记载。
在《周礼·天官》中就记载了治疗疮疡常用的外敷药物法、药物腐蚀法等,如“疡医掌肿痛,溃疡、拆疡、金疡、祝药刮杀之齐,凡疗疡以五毒攻之……”,其中“祝药”即敷药,在我国现存最早的临床医学文献《五十二病方》中,记载有“傅”、“涂”、“封安”等疮口外敷之法,记载了用白芥子泥贴敷于百会穴治疗毒蛇咬伤的方法,并且其中所记载的以酒剂外涂止痛和消毒的资料为酒剂外用的最早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在《黄帝内经》,还有用白酒和桂心涂治风中血脉等记载,被后世誉为膏药之始,开创广现代膏药之先河。
这一时期,贴敷疗法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具体方法还比较幼稚,虽然可以看到很多后期成熟外治方法的雏形,但无完整体系和专著出现。
经皮给药系统.解析

五、药物在皮肤内的扩散动力学
Fick定律
第四节 影响经皮吸收的因素
一、药物性质
1. 药物分子大小 Stokes-Einstein定律 KBT D = ───── 6πηr
2. 熔点 3. 溶解度与分配系数 4. 分子形式
二、生理因素
种族与个体差异 皮肤渗透性的部位差异(阴囊>耳后>腋
脂肪酸及 其酯
渗入角质层脂质,影响其有 油酸,肉豆蔻 序排列;降低角质层脂质双 水杨酸,雌二醇, 酸异丙酯,丙 分子层的相转变温度;引进 芬太尼,硝酸甘油, 角质层脂质固-液相分离和晶 二醇二壬酸酯, 肝素,吲哚美辛 癸二酸二乙酯 型转变;增加药物在角质层 的分配 月桂醇硫酸钠, 氟灭酸,水杨酸 泊洛沙姆 使角质层脂质排列无序化; 乳化皮肤表面脂质,改善药 物在角质层分配 作为溶剂增加药物在角质层 的溶解度;脱去角质层脂质; 渗入角质层脂质,影响其排 列的有序性 使角蛋白溶剂化,占据蛋白 质的氢键结合部位,减少药 物-组织间结合;增加并用的 其他渗透促进剂在角质层的 分配
胺类
尿素,十二烷 基-N,N-二甲 氨基乙酯
5-氟尿嘧啶
促进角质层水化,在角质层 形成亲水性孔道;破坏角质 层脂质结构
酰胺类
二甲基甲酰胺, 咖啡因,正辛醇, 二甲基乙酰胺 氢化可的松
低浓度时分配进入角蛋白区, 高浓度时影响角质层脂质的 流动性 将药物形成包合物,提高溶 解度,并可把药物分子传递 到皮肤表面
铝箔及 纸复合 膜
硝酸甘 油 硝酸异 Frandol 山梨醇 Co. 可乐定 Catapres TTS 芬太尼 Duragesi c
胶粘剂分 聚氯乙 塑化聚氟乙烯 散 烯 胶粘剂分 聚酯 散 膜控 聚酯 含药压敏胶
丙烯酸酯 硅纸 压敏胶 微孔聚丙 烯膜 聚乙烯醋 酸乙烯共 聚物 聚异丁烯 硅纸 压敏胶 硅酮压敏 胶
第十五章 经皮给药

2014-2-5
3.皮肤附属器:
皮肤附属器包括毛囊、汗腺、皮脂腺,为 透皮吸收的主要途径。
4.皮下组织:
皮下组织是一种脂肪组织,主要成分为 6种 脂肪酸:肉豆蔻酸、油酸、硬脂酸、亚麻 二烯酸和十六碳烯酸。皮下组织可作为脂 溶性药物的贮库。
2014-2-5
四、药物经皮吸收过程
药物在皮肤内的扩散过程有两条途径:
2014-2-5
作用机理
破坏高度有序排列的角质层结构,增加角质 细胞间脂质的流动性。 与角质层细胞内蛋白质发生作用。
2014-2-5
常用吸收促进剂
1、有机溶剂 (1)醇类:
乙醇、异丙醇、丙二醇等低级醇。 乙醇的作用: ①作为溶剂增加药物在角质层的溶解度 ②脱去角质层脂质 ③渗入角质层脂质,影响其排列的有序性
物材料做骨架,骨架中还含有一些润湿 剂如水、丙二醇、聚乙二醇等。
含药的骨架粘贴在背衬材料上,在骨架
周围涂上压敏胶,加保护膜即成。
2014-2-5
2014-2-5
胶粘剂分散型经皮制剂
胶粘剂分散型经皮制剂是指将药物分散在
胶粘剂中,铺于背衬膜中,加保护膜而成。 常用胶粘剂有:聚丙烯酸酯类、聚硅氧烷 类和聚异丁烯类压敏胶。 特点:剂型薄,生产方便、简单。
2014-2-5
经皮吸收制剂的分类
复合膜型 膜控释型 经皮吸收制剂 充填封闭型 聚合物骨架型 骨架控释型 胶粘剂骨架型
2014-2-5
复合膜型经皮制剂
由背衬膜、药物贮存膜、控释膜、胶粘层
和保护膜组成。 背衬膜:常为铝塑膜。 药物贮存膜: 药物分散在压敏胶或聚合物膜中,加入液 体石蜡作增稠剂,形成药库膜。
第十五章 药物制剂新技术 (经皮给药系统)
经皮给药系统详述

进入组织或体液循环的方法 • 有显著的促透作用 • 药物量消耗大、导入机体的药量相对较小 • 不能精确计算导入量,需要有专门仪器
离子导入贴片
• 离子导入贴片
离子导入是用利用电场的驱动作用,增加药物的经皮渗透速 率的一种方法。在离子导入系统中,一对很接近的电极被置于皮肤 上,在皮肤和下面的毛细血管间建立了一个电极电位。离子导入法 可有效地扩大能经皮转运的化合物的范围,包括蛋白质类和肽类。 因为电流可以被开、关和改变,所以离子导入能被快速发动和取消, 使药物的转运被很好地控制和调整。
• 今后10 — 15年内,有1/3的现用药将采用透皮吸收制剂.
二.经皮给药促渗技术研究进展
皮肤的基本生理结构
经皮渗透吸收途径
完整表皮 药物
角质层、真皮
毛细血管 体循环
皮夫附属器 药物
毛囊、皮脂腺、 汗腺
体循环
化学方法
• 前体药物(Pro - drug) : 主要通过适当的衍生化改变药物的溶解特性等 理化性质,使药物易于渗透进入皮肤;待前体药物进入人体后,再经相 应酶的代谢产生活性成分,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经皮给药应用
• 经皮给药在ERT中的应用 • ERT(estrogen replacement therapy)雌激素替代疗法 已有60年的历
史。大量研究表明,ERT对妇女更年期综合症,骨质疏松症,老年 性痴呆症,心血管疾病都有防治作用。
经皮给药应用
• 临床实践证明ERT能使冠心病的死亡风险降低50℅,骨折,骨疏松危险降低60℅。 • 然而ERT相关的癌变发生率增加一直是影响起普及的重要因素,从长期临床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章经皮给药系统
★一、定义:
经皮给药系统或经皮治疗系统:系指经皮肤敷贴方式用药,药物透过皮肤由毛细血管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并转移至各组织或病变部位,起治疗或预防疾病的作用。
常用剂型:贴剂(Patch)。
广义包括:软膏剂、硬膏剂、涂剂、气雾剂等。
★二、TDDS的优点:
1、维持恒定的最佳血药浓度或生理效应,增强了治疗效果,减少了胃肠给药的副作用;
2、避免了口服给药可能产生的肝首过效应及胃肠灭活,提高了治疗效果;
3、延长有效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
4、通过改变给药面积调节给药剂量,减少个体间差异;
5、患者可自主用药,也可随时停止用药。
★三、TDDS的局限性:
1、皮肤屏障性质:适用于透皮速率相对大而治疗剂量相对小、有效血浓低、具一定理化性质的药物;
2、不适合对皮肤有刺激性和过敏性的药物;
3、制备工艺难度大,价格贵。
★四、经皮给药系统的分类:膜控释型、粘胶分散型、骨架扩散型、微贮库型。
★五、影响药物透皮吸收的因素:
1、生理因素:皮肤的水合作用、角质层的厚度(部位)、皮肤条件、皮肤的结合作用与代谢作用;
2、剂型因素与药物性质:药物剂量(保证给药面积小,一般小于1250px2)、分子量大小及脂溶性、pH与pKa、TDDS中药物的浓度、熔点与热力学活度。
★六、TDDS中常用的透皮吸收促进剂:
透皮吸收促进剂(penetration enhancers):指能够降低药物通过皮肤的阻力,降低皮肤屏障性能,加速药物穿透皮肤的物质。
表面活性剂(月桂醇硫酸钠、磷脂)、二甲基亚砜及其类似物(DMSO、DCMS(癸基甲基亚砜)经FDA批准)、氮酮类化合物、醇类化合物(乙醇、丙二醇)、其他促进剂(挥发油如薄荷油、桉叶油)。
氮酮类化合物:月桂氮卓酮(laurocapam),也称Azone。
作用特点:
(1)促透机理:作用于角质层细胞间脂质双分子层,对亲水性药物作用强于亲脂性药物;
(2)国内药典收载,FDA尚未批准;
(3)有效浓度1%~6%;具浓度依赖性;
(4)吸收少、起效慢、维持时间长;
(5)与其它促进剂(丙二醇、油酸)合用具有协同作用,效果更佳。
★七、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新技术:离子导入(Iontophoresis)、微针(Microneedles)、无针喷射(Needle-free injection)。
▲八、透皮给药制剂常用高分子材料:
1、膜聚合物和骨架聚合物(EVA、PP);
2、压敏胶(PSA):轻压即可粘贴且剥离无残留的一类粘性聚合物。
可作粘胶层、药库、控释;
3、硅酮压敏胶。
背衬材料:铝箔、PET、高密度PE
防粘材料:保护粘胶层,表面能应低于压敏胶
表面处理:硅油、聚四氟乙烯
药库材料:卡波沫、HPMC、HPC、PVA等配制的软膏、水凝胶、溶液等,以及压敏胶和骨架材料
九、质量控制:释放度、黏附力(初粘力有拇指试验和滚球试验、持粘力、剥离强度)、重量差异、面积差异、含量均匀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