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的五次经济危机
从历史经济看近50年全球性金融危机

从历史经济看近50年全球性金融危机摘要:本文从历史经济角度出发,从宏观层面介绍了一种逻辑模型,以西方主导石油-美元体系货币霸权为脉络,介绍了西方资本在虚拟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下,通过对虚拟资产的炒作可以实现货币资本“账面价值”的增值,而不需要与物质生产相关联就又回到货币资本的特点,以及资本本身的逐利性,必然会导致资源错配形成泡沫的事实,西方资本为了解决周期性的累积会造成危机这一角度出发,分析1970年以来的五次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
关键词:经济危机、石油一美元体系、货币霸权、虚拟经济一、五次金融危机过程概述(一)1973年经济危机1973年12月,一场二战后规模最大、程度最深的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触发这场危机的是石油涨价。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石油售价从每桶2.48美元上涨至11.65美元。
在一个需求螺旋萎缩的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暴涨使需求萎缩突然加剧,生产过剩的危机爆发了。
在美国,危机从1973年12月持续到1975年5月,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几乎同时在1973年12月爆发经济危机,又在1975年春或夏走出危机。
(二)1980年经济危机1979年下半年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油价从每桶13.77美元涨到37.29美元。
油价上涨使成本上升,市场需求萎缩,从而触发了经济危机。
在美国,危机历时三年左右,几经起伏,工业生产指数呈现下降-回升-下降的w型曲线。
英国于1979年7月陷入危机,于1981年5月达到最低点。
企业大量破产,失业人数猛增。
1980年8月失业率达8.3%,失业人数突破200万大关,仅次于30年代的大萧条。
物价上涨率达两位数。
由于之前西德马克不断升值,其危机最严重。
从1980年3月到1982年12月,西德的危机持续了34个月,时间之长远在其他各国之上。
为了应对危机,三年里政府的财政赤字分别达到574亿、761 亿和700亿马克,并出现巨额国际收支赤字,1980年时逆差高达286 亿马克。
经济危机的新特点

论战后经济危机的新特点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
从根本上说,它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造成的。
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统治地位以后,经济危机总是有规律地、周期地发生,使资本主义生产处于“恶性循环”之中,成为资本主义制度不可医治的病疾。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世界经济和政治发展新的不平衡,由于资本主义科技革命的发展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统治的加强,使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的条件发生了某些较为明显的变化,造成爆发危机和干扰危机进程的各种因素并存的局面,因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了一些新的特点。
总的概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危机的次数参差不等,世界性危机的周期性也不象战前那样明显,形成了同期性危机和非同期性危机交错发生的局面。
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经济危机表现为同期性的重演,危机的爆发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大体上趋于同步,爆发时间和周期长短无明显差别。
从1857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之后,差不多每隔10年左右就要发生一次,直到二战以前,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的周期变化不大,次数也大体相同,表现为同期性的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二战以后,由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条件相差很大,发展很不平衡,于是出现了同期性危机和非同期性危机交错发生的情况。
例如: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已发生五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第一次是1948一1952年,第二次是1957一1958年,第三次是1964一1969年,第四次是1973一1975年,第五次就是1979—1982年。
此外,美国、日本和英国还发生过两次个别危机。
美国另两次是1953一1954年和1960一1961年危机,日本另两次是1954年和1962年的危机,英国的另两次危机是1961一1962年和1971一1972年的危机。
其他国家,如意大利、联邦德国、法国等也出现明显的非同期性。
可以看出,其中除表现明显的同期性世界经济危机外,其余都是属于非同期性的或部分国家同期性的危机。
二战——经济危机

1933.1.希特勒出任 德国总理(兴登堡任 命仪式)
3.内外政策:
法西斯独裁统治 (1) 对内: (2) 对外: A.冲破凡尔赛体系束缚 B.扩军备战
讽刺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
对 内 恐 怖 独 裁
迫 害 犹 太 人
为躲避迫害,上海虹口提篮桥地区曾一度住过两万 名犹太人,60多年前被誉为犹太人的“诺亚方舟”
希特勒演讲
群众听希特勒演讲
处于声望颠峰时期的希特勒
二、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
⒈建立原因
⑴历史原因: ①缺乏民主传统 ②《凡尔赛和约》对德制裁激发了德意志民族复仇 情绪 ⑵现实原因: ①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 ②垄断资本家的选择;纳粹党的兴风作浪
2、建立过程
1)1932,纳粹党成为德国第一大党
2)1933年,希特勒出任国家总理,掌握国家政权,建 立法西斯专政。(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对外扩军备战
1. 1935年实行 普遍义务兵役制, 公开撕毁《凡尔 赛和约》。
2.1936年出兵占 领莱茵非军事区。
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
三、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
1、建立原因
⑴历史原因: ①缺乏民主传统 ②华盛顿体系压制 ⑵现实原因: ①经济危机的打击,经济基础弱, 国内市场狭小 三头怪兽 ②军部法西斯势力的推动 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2、标志: 1936年广田弘毅上台组阁 3、统治政策 ①政治:禁止罢工,限制人民自由 ②军事:加紧扩军备战 ③对外:积极准备扩大侵略战争
[问题探究]
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有何异同?
⒈都是利用了经济危机这一有利时机
同
⒉都是受到本国军事、封建主义历史传统的影响 ⒊国际关系中不利地位的影响(对凡-华体系极度不满, 都极力想打破) ⒋统治阶级的支持
世界历史上的几次经济危机

自1825年英国第一次发生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以来,随后发生危机的年份是1836年、1847年、1857年、1866年、1873 年、1882年、1890年和1900年。
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以及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时期,差不多每隔十年左右就要发生一次这样的经济危机进入20世纪,在1900年危机之后,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又发生了1907 年、1914 年、1921 年、1929〜1933 年、1937〜1938 年的经济危机,差不多每隔七八年就发生一次危机。
战后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最突出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是1973〜1975年的危机和1980〜1982年的危机,这两次危机都是在“停滞膨胀”的背景下发生的。
80年代初的危机更具有新的特色,这是一次同期性的经济危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爆发危机的时间非常接近。
1979年7月英国首先爆发危机,加拿大于同年10月工业生产出现下降,美国于1980年2月陷入危机,其他国家在1980年爆发危机的有比利时(2月)、日本(3月)、联邦德国(4月)、荷兰(4月)、法国(5月)、意大利(5月)、爱尔兰(6月)。
1929年美国金融危机1922年至1929年,美国经济空前的繁荣和巨额回报让不少人进入到毕尔街头狂热的投机活动中。
1929年10 月24日,纽约股票交易所的股票价格突然从高峰暴跌。
从1929年10月到1932年8月,纽约股市道指从380。
33跌到42。
84点,累计跌幅近90%。
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下降了30%,进出口贸易锐减77。
word范文6%,企业利润下降90%,银行业破产49%,失业率高达25%。
这次大危机不仅对世界经济造成巨大损害,而且带来了极惨重的政治后果一一法西斯主义兴起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1987年黑色星期一1987年10月19日(星期一),美国道。
琼斯工业股票突然下跌了508点,跌幅为22。
6%。
10月20日,伦敦、巴黎、东京股票市场大幅下挫。
历史上重大经济危机的表现和发展

经济危机的表现和历史一、历史(一)萌芽阶段这一阶段中资本主义的发展尚且处于萌芽阶段,尚不成熟,因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并未爆发。
同时,在这一阶段中资本主义处于上升阶段,持续处于发展之中,基本的矛盾还未完全表现在人民面前。
因而这一阶段真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尚未表现,处于萌芽阶段。
◆1637年郁金香的疯狂对于17世纪的荷兰人来说,花的力量是一件恐怖的事情。
1637年的头几个月里,当郁金香尚未成熟时,在荷兰被视为地位象征的郁金香价格大幅上涨。
在那个疯狂的时期,郁金香最高价曾炒至4200荷兰盾,20倍于一位熟练技工的年收入。
现在的经济学家一直在探讨当时的疯狂是如何蔓延开来的。
在经济学家看来,这也是现代金融史上第一次投机泡沫。
同时,在市场已经失控的情况下,政府如何在监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的话题,也引起了一场政治争论。
◆1720年的南海泡沫1720年英国南海公司倒闭,给伦敦金融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1701—1714年,英、法等欧洲国家为争夺西班牙及其殖民地和海上霸权而进行了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战争期间,南海公司同意承担战争造成的巨额国家债务,以牟取在南美地区贸易中的垄断地位。
但是,尽管英国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西班牙仍然维持着其在南美殖民地的贸易特权,南海公司继续增加承担更多的债务。
1720年,为了刺激股票发行,南海公司接受投资者分期付款购买新股的方式。
投资十分踊跃,股票供不应求导致了价格狂飚到1000英镑以上。
公司的真实业绩严重与人们预期背离。
?后来因为国会通过了《反金融诈骗和投机法》,内幕人士与政府官员大举抛售,南海公司股价一落千丈,南海泡沫破灭。
(二)发展阶段19世纪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伴随而来的基本矛盾也在快速发展。
世界商品市场的扩张,加速了各种商品交易数量的增长,加大了商品资本循环断裂的可能性;同样,更为复杂的原料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加大了货币和生产资本循环发生混乱的可能性。
随着国际货币资本市场、多样化金融手段和机构的发展,在货币和商品循环中的危机潜在可能性也增大了;同时,城镇化加大了“社会密度”和商品与货币交换的复杂性,也增加了危机风险。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②经济危机的打击是根本原因
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比较晚,原有的经济基础比较 薄弱。其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过渡,也主要是政府大力推动 的结果。同时,日本发展经济有着先天缺陷:国内市场狭 小,资源极度贫乏,因而严重依赖海外的原材料市场和商 品市场,进出口贸易是其生命线。因此,当危机爆发后, 世界各国纷纷提高关税,使货币贬值,大打贸易战,对日 本的打击就比任何一个国家都要严重。经济危机沉重打击 了日本经济。资本家为转嫁危机 ,大量裁减工人,并降低 在业工人工资,这又使阶级矛盾日趋尖锐,进而引发政治 危机 。统治阶级惶恐不安,亟需建立强权政治。
2.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魏玛政府 无力解决
1929--1933 危机
统治阶级 要建立独裁政府
民族主义 社会主义
勾结
讨好军队
欺骗
人民
国会第一大党 1933.1.上台组阁
3.德国法西斯政权的内外政策
欧
政治 国会纵火案
种族灭绝政策
国民经济军事化 法西斯说教
经济 文化
洲 战
一党专政
争
德国
策
法西斯专政
源 地
②经济危机的打击是根本原因
德国在一战中战败,经济几乎完全崩溃。只是依靠美英 对它的贷款和援助,才使经济在20年代得到逐步的恢复和发 展。正因为接受了美国的大量贷款,从美国爆发的经济危机 几乎立刻就波及到了德国。危机使社会矛盾激化,工农运动 此起彼伏,垄断资产阶级感到利用旧的资产阶级议会政治已 经无力继续维持自己的统治,于是逐渐倾向于建立一个独裁 的强权政府,这就为纳粹党人夺取政权创造了条件。
工农运动 1929-1933
矛盾激化
危机
军部 法西斯
2.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经济危机介绍

(1)背景
战前
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资本主义经济得到空 前发展。如新的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的出现,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提供 了先进的物质条件。
其次垄断组织的出现,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这种局部调整了生产关系 适应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要求,从而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最终相对生产 力相对过剩。
(4)特点
战前
1.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经济危机在各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里趋向于
同时爆发,具有比较明显的同期性。
自 1847 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以后,1857 年、1866 年、1873 年、 1882 年、1890 年、1900 年、1907 年、1920 年、1929 年、 1937 年爆发的经济 危机,欧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一齐卷入,都是世界同期性的经济危机
3. 1980~1982
1979 年 7 月英国首先爆发危机,加拿大于同年 10 月工业生产出现下降,美国于 1980 年 2 月陷入危机,其他国家在 1980 年爆发危机的有比利时(2 月)、日本 (3 月)、联邦德国(4 月)、荷兰(4 月)、法国(5 月)、意大利(5 月)、爱尔 兰(6 月)。各国于 1982 年底开始走出危机,危机持续 3 年左右,是战后时间最 长的一次经济危机。
2. 局部战争,即 50 年代初的美国侵朝战争和 60 年代中期至 70 年代初的美国 侵越战争,对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周期的进程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3. 由于技术的迅速进步,固定资本更新的周期大为缩短。 4. 固定资本投资幅度下降不大。 5. 个人消费需求下降幅度较小。 6. 以通货紧缩、银根吃紧、银行挤兑和大批倒闭为主要形式的货币信用危机
2.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经济危机期间,工业生产力下降幅度较大,
历次美国经济危机-美国经济危机演进

10 1857~1858
1857 年的繁荣是靠金融投机支 造技术进步,降低成本,推动美
德、俄
撑的。
国铁路业;英国造船业);货币
因素(美国科罗拉多金矿和内布
拉斯银矿发现);
繁荣导致投机、投资过度,生铁 新市场(南北战争结束,美国铁
英、美、法、过剩,消费能力小于生产能力。 路需求增加);货币因素(英国
11 1867~1868
德、俄
以金融危机为先导。
给美国铁路融资支撑英国产品的
需求);
繁荣导致投机、投资过度,重工 新市场(美国贸易保护,使得国
业严重过剩,消费能力小于生产 内市场相对增大;铁路); 能力;以金融危机为先导,由维
也纳交易所危机引爆;卡特尔、
英、美、法、
12 1873~1879
托拉斯、辛迪加等垄断组织形式
德、俄
1825 年,资本主义世界第一次经济危机在英国爆发,史蒂芬孙制造的第一台蒸汽机车试行
美国自 1783 年取得了对英国独立战争胜利后,先后分别於(42)1825 年、(12)1837 年、 (10)1847 年、(10)1857 年、(9)1866 年、(7)1873 年、(9)1882 年、(8)1890 年、(10) 1900 年、(7)1907 年、(13)1920-21 年、(9)1929-33 年、(8)1937-38 年、(11)1948-49 年、(9)1957-58 年、(12)1969-70 年、(5)1974-75 年、(6)1980-82 年、(10)1990-91 年、(10)2000-01 年、(8)2008-09 年,多次发生过经济危机。
19 世纪最后 30 年和 20 世纪初,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生产的高涨,被称为近代历史上的 第二次工业革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战后的五次经济危机
在自由竞争阶段,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大体上是十年左右爆发一次;20世纪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后,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经济危机每隔七八年爆发一次;战后差不多四五年就爆发一次。
二战后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957-1958)
从1955年到1957年,美国的投资增长率超过10%,被认为是战后美国经济最繁荣的时期。
但是,由于美国的工资和汇率较高,国际竞争力相对下降,美国的投资最容易出现过剩。
1957年3月起至1958年4月,美国经济落入危机,商品滞销,库存增长,工业生产下降13.5%,失业率上升到7.3%,是危机前的1倍。
与战前危机不同的是,这次危机并未导致物价下跌,相反,危机期间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上涨了4.2%,生产者价格指数上涨了2.2%。
因此,危机并没有增强美国的出口竞争力,相反,出口竞争力进一步削弱。
1958年美国出口总值下降了14.3%,贸易顺差从1957年的65.1亿美元减少到35.7亿美元。
与此同时,美国资本输出和海外军事开支不断增加,国际收支第一次出现33.5亿美元的逆差。
这样,美国的危机持续时间延长了。
危机迅速波及加拿大、日本及西欧各国。
由于日本对美出口依赖程度高,日本的危机深度和持续时间仅次于美国。
日本危机持续13个月,工业生产下降10.4%。
英国(忽略加拿大,因加拿大不是一个独立的工业强国)紧随其后,危机持续13个月,工业生产下降3.7%。
而西德的危机持续时间却只有4个月,工业生产下降仅为1.4%。
由此可见,虽然美国仍然是世界经济的龙头,也是世界经济危机的震中和首发地,但是美国经济地位已经明显下降,不足以向外转嫁危机,因此不能最先摆脱危机。
相反,西德经济却具备了向外转嫁危机的能力,成为摆脱危机的领头羊。
二战后第二次世界经济危机(1973-1975)
1973年12月,一场二战后规模最大、程度最深的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了。
触发这场危机的是石油涨价。
美国的危机从1973年12月持续到1975年5月,GNP下降了5.7%,工业生产下降了5.1%,其中建筑、汽车、钢铁三大支柱产业受打击尤为严重。
固定资本投资共缩减23.6%,企业的设备投资1975年比1973年下降48%。
企业和银行倒闭均创下战后的空前纪录。
失业率高达9.1%,失业人数达825万。
道·琼斯指数从1973年1月到1974年12月下跌达41.9%。
而与危机相伴的,则是更加严重的通货膨胀。
1974年美国消费物价上涨11.4%,1975年上涨11%。
日本受危机的打击更严重,生产指数下降了20.6%,超过其他主要工业国。
纺织、造船、汽车、钢铁、建筑等主要工业部门生产均大幅下降。
1974年,日本企业倒闭数创战后最高纪录,达11738家,倒闭企业的负债总额比1973年高88%。
1975年倒闭企业超过1.3万家,刷新了记录。
这一规模较大的企业也在这一轮倒闭风潮中倒下,如阪本纺织公司、东京钟表公司、“兴人”公司等。
其中仅“兴人”公司一家即负债2100亿日元。
官方公布的完全失业人数高达112万,也创战后最高记录。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几乎同时在1973年12月爆发经济危机,又在1975年春或夏走出危机。
二战后第三次世界经济危机(1980-1982)
1979年下半年起,各主要工业国再次陷入危机。
在美国,危机历时3年左右,几经起伏;英国于1979年7月陷入危机,于1981年5月达到最低点;由于西德马克不断升值,工资成本提高迅速,国际竞争力下降较快,西德的危机更严重;日本受危机的影响最轻,由于日本企业将上一次危机变成了技术更新的强大动力,重新赢得了国际竞争优势,1985年起,日本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二战后第四次世界经济危机《1990-1991)
1980-1982年的危机中,面对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的双重困境,里根和撒切尔夫人分别在美英两国发动了一场反凯恩斯主义革命,把控制通货膨胀作为首要目标,而置失业和生产下降于一旁,结果危机迁延反复,变得更加深重。
里根政府的对策是借失业削减福利,削减工人工资,强硬打击罢工,同时削减税收,给企业以客利:税收优惠,刺激企业投资。
更为重要的是,里根政府在理论上批判凯恩斯主义的同时,实践上大规模增加军费,增加国内需求。
这两手相配合,终于使美国经济于1982年底摆脱危机,进入自70年代以来少有的持续高涨阶段。
1983年到1989年,工业生产增长速度年均达3.2%。
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失业率降到5.3%,通货膨胀率降到3.5%~4.0%之间。
到80年代末期,跨国公司的海外生产能力投资过度,新一轮世界经济危机又降临了。
除美国以外,日本、德国及西欧主要国家事实上并没有彻底摆脱战后第四次世界经济危机,而是陷入了长期萧条。
二战后第五次世界经济危机(2000-)
从1994年到2000年,美国经济年均增长率高达4.3%,失业率降至5%以下,通货膨胀率被控制在3%以下,财政赤字也逐年减少,1993年到1997年财政赤字分别为2903亿美元、2594亿美元、2030亿美元、1638亿美元、1073亿美元、226亿美元,至克林顿任期末甚至出现结余。
美国这一轮经济高涨可谓声势夺人,同时实现了“高增长、低通胀和低失业”三大目标,被称为“新经济”。
这种良好的局面出现在国际经济萧条的大背景下,的确是一种“奇迹”。
奇迹的背后另外一组数字,一是各类债务增长,截止到2001年第一季度为止,美国政府、企业和居民负债总额已高达31.6万亿美元,是国民生产总值的3倍,其中政府债务7.08万亿,企业债务15.18万亿,居民债务7.23万亿。
二是贸易逆差大幅度增长,1999年高达3389亿美元,2001年更高达约4500亿美元。
三是股票市值高速膨胀,吸引大量境外游资、国内居民存款和各类基金进入股市,造成收入虚增,消费支出猛涨。
随着2000年4月美国纳斯达克股票市场的崩溃,美国经济逐渐陷入了危机,并带累世界各主要工业国和第三世界各国经济的衰退。
(摘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案例解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