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简答题

生态学简答题
生态学简答题

四、问答题(每题10分)

1.比较三类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利弊。

答: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分为野外的(田间的)、实验的与理论的三大类。

野外的研究方法就是首先的,并且就是第一性的。采集数据时误差较大,而且野外条件下影响因子很多我们关注的未必就就是关键性的因子,从而得出不正确结论。

实验研究就是分析因果关系的一种有用的补充手段,实验研究的优点就是条件控制严格,对结果分析比较可靠,重复性强,但实验室条件不可能完全模拟野外自然状态,因此这些数据的规律在野外条件下可能不成立。

利用数学模型进行模拟研究就是理论研究最常用的方法。模型研究的预测,必须通过现实来检验其预测结果就是否正确,同时,也可以通过修改参数再进行模拟,使模型研究逐步逼近现实。同样的原因,模型关注的通常也就是一些因子而不就是全部,结论只就是近似而达不到准确。

2.最小因子定律、限制因子定律与耐受性定律的区别就是什么?

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就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与分布的根本因素。

限制因子定律:因子处于最小量时,可以成为生物的限制因子,同样因子过量时,也可以成为生物的限制因子。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不仅估计了环境因素,还估计了生物本身的耐受限度。)

答:光照有日周期与年周期的变化,日照长短对生物起了信号作用,导致生物出现日节律性的与年周期性的适应性变化其中有:

1)、生物的昼夜节律;

2)、生物的光周期现象:1)、植物的光周期现象:a、长日照植物 b、短日照植物c、中日照植

物 d、日中性植物

2)、动物的光周期现象:a、繁殖的光周

期现象b、昆虫滞育的光周期现象c、

换毛与换羽的光周期现象d、动物迁

徙的光周期现象

5.简述陆地上水的分布及规律?

答:陆地上的水分布不均匀,潮湿冷空气遇冷形成降雨,降雨就是陆地上重要的降水,占绝大部分,而在高纬度地区,降雪就是主要的水分来源之一。

陆地上的降雨量随着纬度发生很大变化,在赤道南北两侧20°范围内,降雨量最大,向南北扩展,纬度为20°~40°地带降雨量丰富,南北半球40°~60°地带为中纬度湿润带,极地地区成为干燥地带。此外,陆地上降雨量多少还受到海陆位置、地形及季节的影响。

6.土壤的化学性质对生物有哪些作用?

答:土壤的化学性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土壤酸度 a、土壤酸度影响矿质盐分的溶解度,从而影响植物养分的有效性;

b、在酸性土壤中易产生P、K、Ca、Mg的缺乏;

c、土壤酸度还会通过影响微生物的活动而影响养分的有效性的植物的生长;

d、土壤酸度影响了土壤动物区系及其分布。

2)、土壤有机质 a、土壤有机质对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保水、供水、通气、稳温有重要作用;

b、腐殖质为植物生长提供所需的各种矿物养料,并且提供植物生长激素,

促使种子发芽,根系生长增强代谢;

c、土壤腐殖质还就是异养微生物的重要养料与能源,能活化土壤微生物。

3)、土壤矿质元素 a、在土壤中,除碳氢氧之外,植物所需的全部元素均来自土壤矿物质

与有机质的矿物分解,根据不同植物需要的各种矿质元素的量就

是不同的,可以通过合理施肥改善土壤的营养状况,以达到植物增

产的目的;

b、土壤无机元素对动物的生长与动物的数量也有影响。

7.土壤的物理性质对生物有哪些作用?

答: 土壤就是由于固体、空气、水分组成的三相复合系统,它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影响生物:

①质地与结构,这关系到通气性、蓄水性合保肥性,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土壤动物生

存以及土壤微生物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②水分,可直接被植物根系吸收利用,同时影响土壤动物的生存与分布;

③空气呈现高二氧化碳低氧气,影响土壤微生物种类、数量与活动,进而影响植物营养状况;

④温度对植物生长发育密切相关,导致土壤动物产生行为适应变化。

8.大气中氧气与二氧化碳浓度与生物的关系。

答:大气中的氧气与二氧化碳关系到生物生存,二氧化碳就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不同植物利用二氧化碳的效率不同。氧气就是动物生存的必需条件(厌氧动物除外),动物能量代谢要消耗氧。大气压氧分压随着海拔升高而下降,高海拔低氧就是内温动物生存的限制因子,内温动物对高海拔低氧的适应表现在加大了呼吸深度,增加了肺泡气体弥散能力,增加了组织肌红蛋白数量,增加了红细胞数量及血红蛋白浓度,提高携氧能力。

种群部分

9.什么就是集合种群,与通常所说的种群有何区别?

答:集合中群所描述的就是生境斑块中局域种群的集合,这些局域种群在空间上存在隔离,彼此间通过个体扩散而相互联系。因此,也有人将集合种群称为一个种群的种群,即集合种群就是种群的概念在一个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

10.为什么说种群就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答:种群内个体可相互交配,共有一个基因库。其基因按照一定规律,从上一代传递给下一代。种群内每一个体的基因组合称为基因型。遗传基因的表达与环境共同决定个体的表型。在世代传递过程中,亲代并不能把每一个体的基因型传递给子代,传给子代的只就是不同频率的基因。基因频率会受到突变、选择、漂变、迁移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物种的进化过程,及表现为基因频率从一个世代到另一个世代的连续变化过程。新物种形成就是进化过程中的决定性阶段。种群就是遗传单位,也就是进化单位。

11.经历过遗传瓶颈的种群有哪些特点?

答:经历过瓶颈后,如果种群一直很小,则由于漂变作用,其遗传变异会迅速降低,最后可能使种群灭绝。另一方面,种群数量在经过瓶颈后也可能逐渐恢复。总的结果就就是会伴随基因频率的变化与总遗传变异的下降。

12.什么就是生活史对策?K-对策与R-对策有哪些特点?

答:生活史对策就就是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的生存对策,称为生活史对策。

K-选择种类具有使种群竞争能力最大化的特征:快速发育,大型成体,数量少但体型大的后代,低繁殖能量分配与长的世代周期。

R-选择种类具有使所有种群增长率最大化的特征:快速发育,小型成体,数量多而个体小的后代,高的繁殖能量分配与短的时代周期。

13.密度效应有哪些普遍规律?

答:密度效应有两个基本规律,分别就是最后产量恒值法则与自疏法则。

最后产量恒值法则指的就是:不管初始播种密度如何,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植物的最后产量差不多总就是一样的,表示为i K

d w Y =?=。

-3/2自疏法则指的就是:随着播种密度的提升,种内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生长发育的速度,也影响到植株的存活率。同样在年龄相等的固着性动物群体中,竞争个体不能逃避,竞争结果典型的就是使较少量的较大的个体存活下来的现象。

14. 生物的有性繁殖有哪些好处?

答:有性繁殖要在进化选择上处于有利地位,必须使之获得利益超过所偿付的减数分裂价、基因重组价与交配价。一般认为,有性繁殖就是对生存在多变的易遭不测环境下的一种适应性。因为有性繁殖混合或重组了双亲的基因组,导致产生遗传上易边的配子,并转而产生遗传上异变的后代。遗传新物质的产生,就是受自然选择作用的种群的遗传变异保持高水平,使种群在不良环境下至少能保证少数个体生存下来,并获得繁殖后代的机会。

15. 什么就是生态位,画图比较说明两物种种内竞争、种间竞争的强弱与生态位分化的关系。

答:生态位就是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与角色,就是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群落部分

16. Raunkiaer 频度定律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Raunkiaer 频度定律说明:在一个种类分布比较均匀的群落中,属于A 级频度的种类占大多数,B 、C 的D 级频度的种类较少,E 级频度的植物就是群落中的优势种与建群种,其数目也较多,所以占有的比例也较高。这个规律符合群落中低频度种的数目较高频度种的数目多的事实。

17. 何谓生活型,如何编制一地区的生活型谱?

答:生活型就是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同一生活型的生物,不但体态相似,而且在适应特点上也就是相似的。

制定生活型谱的方法,首先就是弄清整个地区(或群落)的全部植物种类,列出植物名录,确定每种植物的生活型,然后把同一生活型的种类归在一起,按下列公式求算: 某一生活型的百分率=该地区该生活型的植物种树/该地区全部植物的种树×100%

18. 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有哪些?

答:1、生物因素; a:竞争对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b:捕食对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2、干扰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3、空间异质性与群落结构;

4、岛屿与群落结构。

19. 层次与层片有何异同?

答:层片就是指由相同生活型或相似生态要求组成的机能群落。

层次就是指群落中根据植物同化器官高度来划分的垂直结构。

20. 说明水生演替系列与旱生演替系列的过程。

答:水生演替系列包括六个过程,为:自由漂浮植物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阶段,直立水生阶段,湿生草本植物阶段与木本植物阶段。

旱生演替系列包括五个过程,分别为:地衣植物群落阶段,苔藓植物群落植物阶段,草本植物群落阶段,灌木群落阶段,乔木群落阶段。

生态学部分

21. 说明同化效率、生长效率、消费效率与林德曼效率的关系。

答:同化效率就是指植物吸收日光能中被光合作用所固定的能量比例,或被动物摄食的能量中被同化了的能量的比例。

生长效率就是指形成新生物量的生产能量占同化能量的百分比。

消费效率就是指n+1营养级消费(即摄食)的能量占n 营养级净生产能量的比例。

所谓林德曼效率,就是指n+1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占n 营养级获得能量之比,它相当于同化效率,生产效率与消费效率的乘积。

22. 试述用于测定初级生产量的黑白瓶法的原理。

答:多用于水生生态系统,即黑白瓶法。用3个玻璃瓶,其中一个用黑胶布包上,再包以铅箔。从待测的水体深度取水,保留一瓶(初始瓶IB)以测定水中原来溶氧量。将另一对黑白瓶沉入取水样深度,经过24h 或其她适宜时间,取出进行溶氧测定。根据初始瓶(IB)、黑瓶(DB)、白瓶(LB)溶氧量,即可求得

净初级生产量=LB-IB 呼吸量=IB-DB 总初级生产量=LB-DB PS:亲们根据上述理解自行叙述原理吧!

23. 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有哪些?

答:在陆地生态系统中,限制因素有:光、CO2、水与营养物质就是初级生产量的基本资源,温度就是影响光与效率的主要因素,而食草动物的捕食会减少光合作用生物量。

在水域生态系统中,光就是影响水体初级生产力的最重要因子。海洋浮游植物的限制因素主要取决与太阳的总辐射量,水中的叶绿素含量与光强度随水深而减弱的衰变系数;淡水生态系统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主要就是营养物质、光与食草动物的捕食。 24. 什么就是负反馈调节,对维护生态平衡有什么意义?

答:负反馈调节:使生态系统达到或保持平衡或稳态,结果就是抑制与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变化。

它对维护生态平衡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①对已退化的生态系统,经人为修复使其负反馈系统恢复正常,生态系统就能得到修复。②在生态系统的利用中,不能超过其生态阈值,否则负反馈作用下降,生态系统将遭到破坏。③生物多样性愈高,结构愈复杂,负反馈功能就愈强,生态平衡就愈稳定。因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在维护生态平衡方面很重要。

25. 自养生态系统与异养生态系统的区别有哪些?

答:自养生态系统:直接依靠太阳能的输入来维持其功能,具有靠绿色植物固定太阳能的特点的生态系统。

异养生态系统:可以不依靠或基本上不依靠太阳能的输入而主要依靠其她生态系统所生产的有机物输入来维持自身的生存的生态系统。

26. 全球碳循环与全球气候变化有什么联系?

答:全球碳循环:指碳素在地球各个圈层之(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岩石圈)间的迁移转化与循环周转的过程。就能量来说,全球碳循环中最重要的二氧化碳的循环,甲烷与一氧化碳就是次要的循环。

它的主要过程就是:1、生物的同化过程与异化过程,主要就是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2、大气与海洋之间的二氧化碳;3、碳酸盐的沉定作用;

碳循环途径:1、在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之间的细胞水平上的循环;2、大气二氧化碳与植物之间的个体水平上的循环;3、大气二氧化碳——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的食物链水平上的循环;4、此外,碳以动植物有机体形式深埋地下,在还原条件下,形成化石燃料,于就是碳便进入了地质大循环。

碳循环的意义:1、碳就是构成生物有机体的最重要元素,因此,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成了系统能量流动的核心问题;2、人类活动通过化石燃料大规模使用,从而造成了对于碳循环的重大影响,可能就是当代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

全球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就是指在全球范围内,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1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就是自然的内部进程,或就是外部强迫,或者就是人为地持续对大气组成成分与土地利用的改变。 温室气体:就是指大气中对那些太阳光几乎就是透明的,但却强烈吸收地表辐射的红外热辐射、对地表有遮挡作用的气体,例如二氧化碳、甲烷。

温室效应:由于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很少,易于让大量的太阳辐射透过而到达地面,同时大气又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地面辐射不易逸出大气,大气又以辐射返回地面一部分能量,从而减少地面的失热,大气对地面的这种保温作用,称为“大气保温效应”,习惯上称之为温室效应、

全球变暖的事实:1)平均地表温度升高,2)大气层温度升高,3)冰雪面积减少,4)平均海平面升高,5)气候系统的某些要素发生了重要变化。为了防止全球气候变暖,1997年12月,149个国家与地区的代表在日本京都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气候变暖的《京都议定书》

碳循环与能流紧密联系着。碳以二氧化碳形式进入有机化合物,通过食物链,最后在呼吸过程中返回大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有日夜与季节变化。生物的同化与异化过程、大气与海洋的二氧化碳交换与碳酸盐的沉淀就是全球碳循环的主要过程。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在工业革命以后迅速而持续上升。当前人类活动通过化石燃料与植被破坏每年大约向大气释放二氧化碳6.9×1019gC,除了被海洋吸收何时大气二氧化碳提及分数上升以外,尚还有百分之二十五不知其汇在何处,即所谓著名的失汇现象。目前国际社会所讨论的气候变化问题,主要就是指温室气体增加产生的气候变暖问题。所以全球碳循环可以直接影响全球气候的变化,全球气候变化也间接的影响碳循环。

27.全球碳循环包括哪些重要的生物与非生物的过程?

答:碳循环包括的主要过程就是:1、生物的同化过程与异化作用,主要就是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2、大气与海洋之间的二氧化碳交换;3、碳酸盐的沉淀作用。

28.比较气体型与沉积型循环的特点。

答: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分为三大类型,即水循环、气体型循环与沉淀性循环。在气体型循环中,大气与海洋就是主要储存库,有气体形式的分子参与循环过程,如氧、二氧化碳、氮等循环。而参与沉淀型循环的物质,其分子与化合物没有气体形态,并主要通过岩石风化与沉淀物分解成为生态系统可利用的营养物质,如磷、钙、钠、镁等。气体型循环与沉淀型循环都受太阳能所驱动,并都依托水循环。

29.氮循环的复杂性在哪里?对人工固氮的后果做一个评价。

答:氮循环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有许多种类的微生物参加。其中还包括四个作用:固氮作用,就是个需要能量的过程;氮化作用,就是个蛋白质通过水解降解为氨基酸,然后氨基酸中的碳被氧化而释放出氨的过程;硝化作用,就是氨的氧化过程;反硝化作用;

人工固氮对于养活世界上不断增加的人口做了重大贡献,同时,它也通过全球氮循环带来了不少不良后果,其中有些就是威胁人类在地球上持续生存的生态问题。大量有活性的含氮化合物进入土壤与各种水体以后对于环境产生的影响,其范围可能从局域卫生到全球变化,深至地下水,高达同温层。

1、试论述生物种概念的发展。

2、植物以及岛屿的物种分化有何特点?

3、请比较基因型、生活型、生态型的差异。

三、解释下列术语(每题5分,共35分)

1.尺度:尺度就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与时间上所涉及的范围与发生的频率。

2.生物圈:生物圈就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与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

的上层,全部水层与大气圈的下层。

3.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称为

生境。

4.小环境:小环境就是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小范围的特定栖息地。

5.生态因子:生态因子就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

二氧化碳,食物与其她生物等。

6.密度制约因子:对生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种群数量的

生物因子,比如食物,天敌等。

7.非密度制约因子:对种群的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变化而变化的生物因子,比如温度,

降水等气候因子。

8.太阳常数:地球在日地平均距离处与太阳光垂直的大气上界单位面积上在单位时间内

所接收的所有波长太阳辐射的总能量。

9.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

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10.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有个生态上的最低点与

最高点。在最低点与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下限与上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11.广温性:生物耐受性下限、上限与最适度相距均较远的现象

12.狭温性:生物耐受性下限、上限与最适度相距很低的现象。

13.驯化:内温动物经过低温的锻炼后,其代谢产物水平比在温暖环境中高。这些变化过程

就是由实验诱导的,称为驯化。

14.太阳辐射光谱:太阳辐射光谱主要由短波(紫外线,波长小于380nm)、可见光(波长

380-760nm之间)、与红外线(波长大于760nm)组成,三者分别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9%,45%,46%,大约辐射能的一半就是在可见光谱范围内。

15.太阳高度角:以平行光速射向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与地面的交角,称为太阳高度角。

16.光合有效辐射:光合作用系统只能够利用太阳光谱的一个有限带,即380nm—710nm波

长的辐射能,称为光与有效辐射。

17.黄化现象: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合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的现

象称为黄化现象。

18.似昼夜节律:生物体内自运的,接近24小时周期性的节律。

19.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与换毛换羽等,

就是对日照长短变化的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

20.长日照植物:日照超过某一数值或黑夜小于某一数值就是才能开花的植物,如菠菜、萝

卜、小麦、凤仙花等。

21.短日照植物:日照小于某一数值或黑夜长于某一数值就是才能开花的植物,如玉米、高

粱、水稻等。

22.中日照植物:昼夜长度接近相等时才开花的植物,如甘蔗。

23.日中性植物:开花不受日照长度影响的植物,如蒲公英、四季豆、黄瓜、番茄及番薯等。

24.长日照动物:在温与高纬度地区的许多鸟兽,随着春季到来,白昼逐渐延长,其生殖腺迅

速发育到最大时,繁殖开始。这些动物为长日照动物。

25.短日照动物:有些动物在白昼逐渐缩短的的秋季,生殖腺发育到最大,动物开始交配,这

为短日照动物。

26.日较差:一日内,气温、气压、湿度等气候要素观测记录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

差。亦称气温日振幅。

27.年较差:气象要素在一年中月平均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

28.冻害:在温度低于-1°时,一些物种细胞内冰晶形成的损伤效应,就是原生质膜发生破

裂,蛋白质失活或变性,这种损伤称冻害。

29.冷害:通过降低了生物的生理活动及破坏生理平衡,从而造成喜温生物在零度以上的温

度下受害或死亡的现象,称为冷害。

30.生物学零度:生物的生长发育就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上才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不

发育,这个温度称为发育阈温度,也称生物学零度。

31.总积温或有效积温:外温动物与植物的发育不仅需要一定的时间,还需要时间与温度的

结合,即需要一定的总热量,称总积温或有效积温。

32.春化:由低温诱导的开花,称为春化。

33.贝格曼规律:来自寒冷气候的内温动物,往往比来自温暖气候的内温动物个体更大,导

致相对体表面积变小,使单位体重的热散减少,有利于抗寒,这种现象称为贝格曼规律。

34.阿伦规律:冷地区的内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与外耳却有变小变短的趋

势,这就是阿伦规律。

35.热中性区:恒温动物只通过控制可感觉的热量散失而进行体温调节的温度范围。在此范

围内代谢产热或蒸发散热没有产生调节性变化。

36.空间异温性:

37.时间异温性:

38.日麻痹:

39.季节性麻痹:

40.大气湿度:所谓大气湿度就就是指空气中的潮湿程度,它表示当时大气中水汽含量距离

大气饱与的程度,一般用相对湿度百分比来表示大气湿度的程度。

41.田间持水量:对于陆地植物,水主要来自土壤,土壤孔隙抗重力所蓄积的水称为土壤的

田间持水量。

42.湿生植物:在潮湿环境中生长,不能忍受较长时间水分亏缺的植物。

43.中生植物:适宜在中等湿度与温度条件下生长的植物。

44.旱生植物:适宜在干旱生境下生长,可耐受较长期或较严重干旱的植物。

45.温室效应:大气中的温室气体通过对长波辐射的吸收而阻止地表热能耗散,从而导致地

表温度增高的现象。

46.腐殖质:腐殖质就是指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质时,重新合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多聚体

化合物,主要就是胡敏酸与富里酸。

47.种群:在一定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48.种群动态:种群大小或数量、遗传结构或年龄结构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变动。

49.生物量: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某些特定组分在单位面积上所产生物质的总量。

50.样方法:样方法就是在所研究种群区域范围内随机取若干大小一定的样方,计数样方中

全部个体然后将其平均数推广到整个种群来估计种群整体数量的方法。

51.标记重捕法:在调查样地上,随机捕获一部分个体进行标记后释放,经一定期限后重捕

的方法称为标记重捕法。

52.内分布型: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成为种群的内分布型。

53.初级种群参数:包括出生率、死亡率、迁入与迁出的参数。

54.次级种群参数:包括性比、年龄结构与种群增长率等。

55.年龄椎体:年龄椎体就是以不同宽度的横柱从下到上配置而成的图,横柱从下至上的位

置表示从幼年到老年的不同年龄组,宽度表示各年龄组的个体数或各年龄组在种群中所占数量的百分比。

56.性比:性比就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比例。

57.同生群分析:

58.静态生命表:有一类生命比就是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做一年龄结构的的调查资料

而编制的,称为静态生命表。

59.净增值率:

60.K-因子分析:根据观察连续几年的生命表系列,我们就能瞧出在那一时期,死亡率对种

群大小的影响最大,从而可判断哪一个关键因子对死亡率Ktotal的影响最大,这一技术称为K-因子分析。

61.存活曲线:描述同期出生的生物种群个体存活过程与其年龄关系的曲线。

62.世代时间:它就是指种群中子代从母体出生到子代再产子的平均时间。

63.内禀增长率:在特定条件下,具有稳定年龄组配的生物种群不受其她因子限制时的最大

瞬时增长速率。

64.种群的无限增长:一个以内禀增长率增长的种群,其种群数目将以指数方式增加。只有

在种群不受资源限制的情况下,这种现象才会发生。尽管种群数量增长很快,但种群增长率不变,不受种群自身密度变化的影响。这类指数生长成为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或种群的无限增长。

65.环境容量:在不产生不良效应前提下,某一生态系统单元或环境介质对污染物的最大容

纳量。

66.逻辑斯蒂方程:dN/dt=rN(1-N/K)

67.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与繁衍的地区,其种

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成为生态入侵。

68.集合种群:集合种群指的就是局域种群通过某种程度的个体迁移而连接在一起的区域

种群。

69.局域种群:局域种群就是指同一个种的,并且以很高的概率相互作用的个体的集合。

70.斑块:斑块指的就是局域种群所占据的空间区域。

71.物种:基本的分类单元。能相互繁殖、享有一个共同基因库的一群个体,并与其她种生

殖隔离。

72.基因型:种群内的每一个体的基因组合称为基因型。

73.基因频率:在种群中不同基因所占的比例即为基因频率。

74.哈代-温伯格定律:哈代-温伯格定律就是指在一个巨大的、个体交配完全随机、没有其

她因素的干扰(如突变、选择、迁移、漂变等)的种群中,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将世代保持稳定不变。

75.变异:亲代与子代间或群体内不同个体间基因型或表型的差异。

76.多态现象:在种群中许多等位基因的存在导致一种群中一种以上的表型,这种现象叫做

多态现象。

77.渐变群:如果环境选择压力在地理空间上连续变化,则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或表型的渐

变,表性特征或等位基因频率逐渐改变的种群叫做渐变群。

78.自然选择:环境条件对于生物的变异进行选择而导致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

79.适合度:在某种环境条件下,某已知基因型的个体将其基因传递到其后代基因库中的相

对能力,就是衡量个体存活与生殖机会的尺度。适合度越大,存活与生殖机会越高。

80.遗传漂变:就是指基因频率的随机变化,仅偶然出现,在小种群中跟明显。

81.遗传瓶颈:如果一个种群在某一时期由于环境灾难或过捕等原因数量急剧下降,就撑起

经历了瓶颈。

82.建立者效应:由于取样误差,新隔离的移殖种群的基因库不久便会与母种群相分歧,而

且由于两者所处地域不同,各有不同的选择压力,使建立者种群与母种群的差异越来越大。此种现象称为建立者效应。

83.基因流:基因流描述的就是基因在种群内通过相互杂交、扩散与迁移进行的活动。

84.机遇对策:

85.最小可存活种群:种群以一定概率存活一定时间的最小种群的大小。

86.基因库:种群内所有个体基因的总与构成种群的基因库。

87.适应辐射:像这种由一个共同的祖先起源,在进化过程中分化成许多类型,适应于各种

生活方式的现象,叫做适应辐射。

88.生活史对策:生活史对策可以理解为生活史的各种成分或整体,在进化过程中

形成的适应性响应。

89.达尔文魔鬼:生物在出生后短期内达到大型成体大小,生产许多大个体后代并长寿的现

象。

90.权衡 trade-off:

91.r - 选择:在进化过程中,某些动物的生育能力低,但就是亲体有良好的育幼行为的进

化对策。

92.k - 选择:在进化过程中,某些动物的生育能力高,但就是没有亲体有关怀的行为的进

化对策。

93.滞育:昆虫生长与发育过程中的暂时性停滞状态。

94.休眠:有机体在不利环境条件下所处的一种不活动状态。如冬眠、蛰伏、滞育等。

95.迁徙:生物在空间上移到更适宜的地点来躲避当地恶劣的环境,有方向性的运动。

96.最后产量恒值法则:不管初始密度如何,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植物的最后产量

差不多总就是一样的。

97.自疏:在年龄相等的的固着性动物群体中,竞争个体不能逃避,竞争结果典型的也使就

是较少量的较大的个体存活。

98.稀少有利型:母体倾向于生产性别较少的后代,母体的适应度就比较高的现象。

99.局域交配竞争:在同胞兄弟间存在交配的情况下,母体如果产量同数量雄仔与雌仔就会

形成浪费,因而性比偏于雌。

100.性选择:由于配偶竞争中生殖成效区别所引起的。

101.让步赛理论:较强的选手给自己设置不利条件的现象。

102.领域:指由个体,家庭或其她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她成员侵入的空间。

103.社会等级:指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

104.领域行为:动物保护领域的方式。

105.它感作用:指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她植物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106.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

生态学试题与答案(最后)

生态学单选 1.生态学按其性质一般分为(D) A.理论生态学 B.草原生态学 C.环境生态学 D.理论生态学与应用于生态学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B) A.特种结构、时空结构 B.特种结构环境结构 C.特种结构、时空结构、营养结构 D.营养结构、生物结构 3.种群波动的密度调节主要为(A) A.种间调节、食物调节 B.种内调节、食物调节 C.种间调节、种内调节 D.环境调节、食物调节 4.群落演替换主要原因是:(B) A.原生演替、次生演替 B.外因演替、内因演替 C.外因演替、原生演替 D.内因演替、次生演替 5.就植物来说,其生态型包括(A) A.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B.养分生态型、温度生态型 C.植物生态型、生物生态型、微生物生态型 D.环境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6.从整个生物圈的观点出发,生物化学循环可分为:(D) A.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 B.生物小循环、沉积型循环 C.气象型循环、地质大循环 D.沉积型循环、气象型循环 7.根据污染的环境,可分为的类型是:(D) A.化学污染、物理污染、生物污染 B.大气污染、水域污染、重金属污染 C.重金属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 D.大气污染、水域污染、土壤污染 8.根据物质循环的范围不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可分为(B) A.生物小循环和气相型循环 B.微生物小循环和地质大循环 C.气相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 D.气相型循环和地质大循环 9.下列关于生活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B) A.是种以上的分类 B.是生理生态特征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C.长期生活在不同自然条件下 D.郑重从形态外貌上进行区分 10.生物各个生长发育期或某一阶段内,高于生物学最低温度值以上的昼夜温度总和,称为某生物或某发育阶段的(A) A.活动积温 B.有效积温 C.积温 D.热量 11.在全日照下生长,但也能忍受适度的荫蔽,这种植物称为(C) A.阴性植物 B.阳性植物 C.耐阴植物 D.中日照植物 12.自然环境中,对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称为(B) A.生态因子 B.生存因子 C.资源因子 D.气候因子 13.根据起始基质的性质演替可分为(A) A.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B.发生演替、内因发生演替和外因生态演替 C.快速演替、长期演替和世纪演替 D.自养性演替和异养型演替 14.生物生态适应对策中,r-对策者(C) A.生活期长 B.个体大 C.通常占据临时性生境 D.生殖耗费少 15.生物种所具有的繁殖后代、延续种族的能力称为(B) A.遗传力 B.繁殖力 C.配合力 D.增长力 16.种群在实际条件下,出生率随种群大小、组成和生存条件不同而变化,称为(B) A.生理出生率 B.生态出生率 C.最大出生率 D.绝对出生率 17.人工栽培生物种群在空间分布多属于(C)

城市生态学试题

一、选择题(20×2分) 1、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为标志,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共同追求的实际目标 A、《执行计划》 B、《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承诺》 C、《我们的共同未来》 D、《21世纪议程》 2、我国城市工业职能分类,采取()的方法。 A.多变量分析B.统计分析C.多变量分析和统计分析相结合D.统计描述 3、城市时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一个时代的()和生态环境发展与变化的焦点和结晶体。A政治B经济C科学D文化 4、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变为另一种能源后称为二次能源,下列不属于二次能源的是() A、电力 B、石油 C、煤气 D、柴油 5、属于城市给水工程系统分区规划内容深度的是()。 A.平衡供需水量,选择水源,确定取水方式 B.确定水源地卫生防护措施 C.估算分区用水量 D.进一步确定供水设施规模,确定主要设施位置和用地范围 E.布置给水设施和给水管网 6、水环境主要由地表水环境和()两部分组成。 A湖水B地下水C降水 D 江水 7、普通环境按环境性质的不同分为三类,下面不属于的一类是() A、人文环境 B、半自然环境 C、社会环境 D、自然环境 8、按照起源,可将斑块分为:() A干扰斑块B残余斑块C环境资源斑块D陆地斑块 9、城市热岛效应会表现出一定的时空分布特点,一般会在人口密集、建筑密度大、工商业最集中的地区,下面热岛效应最不明显的是() A、北京 B、上海 C、广州 D、五指山 10、城市消防站与医院建筑应保持()m以上的距离。 A.120 B.100 C.80 D.50 11、在我国东部地区,丘陵区和农田区一般占总土地() A、10~50% B、25~30% C、10~30% D、50~60% 12、衡量中心地重要性,确定其等级的指标是()。 A.职能单位B.门槛人口C.中心度D.K值 13、( )是指人类在开发利用、干预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构造出来的有别于原有自然环境的新环境,或称次生环境。 A自然环境B原生环境 C 再生环境D人工环境 14、城市土地总供给是()。 A.完全弹性的B.非弹性的C.弹性的D.不完全弹性的 15、()的发展状况可以作为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A城市B乡村 C 群落 D 物种 16、关于城市生态学的论述,下列()项不妥。 A.城市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和它们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B.城市生态学可分成城市自然生态学、城市经济生态学、城市社会生态学三个分支

最新生态学简答题

1 第一章 2 1【简答题】简述生态学的定义类型,并给出你对不同定义的评价。 3 1.Haeckel: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评价:赋予生态学的定义4 过于广泛。 5 2.Elton:在最早的一本《动物生态学杂志》,把生态学定义为“科学的自然史”。评价:该6 定义较为广泛。 3.克什卡洛夫:生态学研究“生物的形态、生理、行为的适应性”,即达尔文的生存斗争中7 8 所指的各种适应性。评价:定义广泛,与生物学这个概念不易区分。 9 4.C.krebs: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的分布和多度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评价:强调的只是 种群生态学。 10 11 5.Warming:生态学研究“影响植物生活的外在因子及其对植物的影响;地球上所出现的植12 物群落及其决定因子。”评价:此定义强调的是群落生态学。 13 6.E.Odum: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评价:该系统侧重生态系统方面,14 比较抽象。 15 7.马世骏: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评价:将两系统结合了起16 来,研究更加的全面。 17 18 2【简答题】简述现代生态学的基本特点。 19 现代生态学的研究对象进一步向微观与宏观两个方向发展,例如分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20 和全球生态学;现代生态学十分重视研究的尺度。(生态学中一般认为尺度有三种:空间尺度、21 时间尺度和组织尺度。) 22

3【简答题】根据你对生态学学科的总体认识,谈谈生态学学科的特殊性。 23 24 按研究对象组织层次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全球25 生态学);按研究对象的生物分类划分有动物生态学、昆虫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26 学,此外还有独立的人类生态学;按栖息地划分如淡水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湿地生态学和27 陆地生态学;按交叉的学科划分为数学生态学、物理生态学、地理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等等。 28 生态学研究的特殊性应该体现在研究对象和研究单位的特殊性。上世纪40-50年代,动物生态学研究单位主要是种群,而植物生态学的研究单位是群落;60年代以后,生态学的研究 29 30 单位是生态系统。 31 4【简答题】按照生态学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划分,生态学应包括哪几个分支学科? 32 33 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全球生态学) 34 5【简答题】如何理解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 35 36 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是指生物的生存会使环境改变,环境的改变又会影响生物的进37 化方向,而进化了的生物又继续使环境改变,最终形成一个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共生关系。 38 39 40 6【简答题】论述生态学的发展过程,并简述各个阶段的特点。 41 生态学的发展过程可分为:生态学的萌发时期,建立时期、巩固时期和现代生态学四个时42 期。 43 ①萌发时期时间为公元16世纪以前,特点为在长期的农牧渔猫生产中积累了朴素的生态学 知识; 44 45 ②建立时期时间为17世纪到19世纪,植物生态学产生;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农学专业《农业生态学》末考备考复习参考资料各位同学:揣摩考点、识破亮点、巧抓重点、攻克难点,是末考备考复习过程中的四大秘诀,也是我们巩固知识、加深理解、强化记忆的得力技巧。希望广大同学能够勤奋备考,诚信应考,亮出真才实学,考出优异成绩。建议大家在复习的过程中结合课本及课堂笔记,并根据自身实际就本资料中出现的相关失误与漏洞请自行补充完整,由此带来的不便还望你见谅。在此祝大家新年快乐! ---军军 第一部分:生态农业与持续农业 一、生态农业及其产生的原因 1、生态农业:运用生态系统中生物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吸收现代科学成就,合理地组织农、林、牧、渔、加等产业,以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协同发展的农业生产系统。 2、产生的原因:现代农业有许多负效应,推动了生态农业的产生,主要表现在能源过度消耗、水资源需求量大,供需矛盾突出、成本增加、污染加剧、人口压力不断增大、其他问题如种植结构的单一化,水土流失等。 二、生态农业的基本原理 1、整体效应原理; 2、生态位原理; 3、食物链原理; 4、物质循环与再生原理; 5、生物的相生相克原理; 6、生物与环境的协同进化原理。 三、生态农业技术体系 1、多维集约用地技术(多熟种植、立体种养)。 2、物质的多层次利用技术A.动物粪便的多层次利用(作为腐生生物的食物源、肥料化、基质化、能源化);B.秸秆的多层次利用(直接还田为肥、堆肥还田、作为动物的饲料、基质化、能源化); 3、物质的良性循环技术(种养结合、立体种植、水土保持技术); 4、生物防除病虫草害技术(利用轮作、间混套作技术来控制病虫草害;通过收获和播种时间的调整来减少病虫草害;利用生物天敌来控制病虫草害); 5、生物能源及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沼气的开发利用技术、地热能的开发利用技术)。 第二部分:农业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一、农业资源分类 1、按可更新的能力可以分为可更新的自然资源和不可更新的自然资源。 2、按贮藏性可分为可贮藏性资源和流逝性资源。

生态学问答题(答案)整理

生态学 四、问答题 1、什么是生态学简述其研究对象和范围。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由于生物是呈等级组织存在的,因此,从生物大分子、基因、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直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2、简述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根据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分类:分子生态学、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与全球生态学等;根据生物类群分类: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等;根据生境类型分类:陆地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森林生态学、草原生态学、沙漠生态学等;根据交叉学科分类:数学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物理生态学等;根据应用领域分类:农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等。 3、生态学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分为4个时期: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生态学的建立时期(公元17世纪至19世纪末),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现在)。 4、简述生态学研究的方法。 生态学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研究、实验室研究以及系统分析和模型三种类型。 野外调查研究是指在自然界原生境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考察研究,包括野外考察、定位观测和原地实验等方法。实验室研究是在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受控生态实验系统中研窆单项或多项因子相互作用,及其对种群或群落影响的方法技术。系统分析和模型是指对野外调查研究或受控生态实验的大量资料和数据进行综合归纳分析,表达各种变量之间存在的种种相互关系,反映客观生态规律性,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方法技术。 5、种群具有哪些不同于个体的基本特征 种群具有个体所不具备的各种群体特征,大体分3类: (1)种群密度和空间格局。 (2)初级种群参数,包括出生率(natality)、死亡率(mortality)、迁入和迁出率。出生和迁入是使种群增加的因素,死亡和迁出是使种群减少的因素。 (3)次级种群参数,包括性比、年龄分布和种群增长率等。 6、常用生命表的主要有哪些类型及各自的特点。 常用生命表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简单的生命表只是根据各年龄组的存活或死亡数据编制的。 (2)综合生命表与简单生命表不同之处在于增加了描述了各年龄的出生率。 (3)称动态生命表根据对同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存活数动态监察资料编制而成。这类生命表或称为同生群生命表。动态生命表中个体经历了同样的环境条件。 (4)静态生命表,是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一年龄结构调查资料编制的。静态生命表中个体出生于不同年(或其他时间单位),经历了不同的环境条件。因此,编制静态生命表等于假定种群所经历的环境是没有变化的,有的学者对静态生命表持怀疑态度,但在难以获得动态生命表数据时,如果将静态生命表应用得法,还是有价值的。 7、写出逻辑斯谛方程,并指出各参数的含义。 d N/d t:rN(1-N/K)=rN(K-N/K) 式中:N表示种群大小;t表示时间;d N/d t表示种群变化率;r表示瞬时增长率;K表示环境容量。 或写该方程的积分式:Nt=K/l+e a-rt” 式中:e表示自然对数的底;a表示曲线对原点的相对位置 8、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包括哪些类型 (1)季节消长(2)不规则波动(3)周期性波动(4)种群爆发或大发生 (5)种群平衡(6)种群的衰落与灭亡(7)生态入侵 9、动物的领域性及决定领域面积的规律。

城市生态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生态位——指物种在群落中在时间、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所占的地位。 2、城市生态位——指城市满足人类生存发展所提供的各种条件的完备程度。 3、城市辐射逆温——城市在晴朗平静的夜晚,地面因辐射而失去热量,近地气层冷却强烈, 较高气层冷却较慢,形成从地面开始向上气温递增,称为城市辐射逆温 4、城市生态系统——城市居民以自然环境系统和人工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统一体,属人工生态系统. 5、城市“热岛效应”——指城市气温高于郊区气温的现象 6、环境——指围绕着某一事物(通常称其为主体)并对该事物会产生某些影响的所有外界事物(通 常称其为客体) 7、环境承载力——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危害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的限值。 8、拮抗作用——指各个因子在一起联合作用时,一种因子能抑制或影响另一种因子起作用 9、酸雨——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 10、城市灾害——指发生在城市范围内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的各种灾害 11、生态城市——指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技术、文化与景观充分融合,人与自然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居民身心健康,生态持续和谐的集约型人类聚居地。 12、大气污染——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 和发展的条件,对人和物造成危害的现象 13、城市植被——指城市范围内全部植被,包括一切自然生长的和人工栽培的各种植被类型 14、地震前兆——地震前自然界发生的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 15、可持续发展——在不危及后代人需要的前提下,寻求满足我们当代人需要的发展途径。 16、PM2.5——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 17、伦敦型烟雾——指燃煤所产生的烟尘、二氧化碳与自然雾混合在一起积聚而形成的烟雾, 最早发生在伦敦而得名。 18、洛杉矶型烟雾——指排入大气的氮氧化物和碳氢化物受太阳紫外线作用所产生的一种具有 刺激性的浅蓝色烟雾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题全资料

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2、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体(在一定空间的全部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 最小因子定律:德国化学家比希提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那一种营养物质” ,即最小因子定律。 种群调节:指种群数量的控制。是物种的一种适应性反应。种群的数量是由出生与死亡、迁入与迁出两方面决定的,所有影响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的环境因子、生物因子都对种群的数量起调节作用。 4 、种群:在一定时间占据特定空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总和,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形式(空间分布:随机的、均匀的、和成从的或聚集的。其增长型:在无环境限制下成指数式增长;在环境制约下成逻辑斯蒂增长。)。 5 、优势种:在群落中地位和作用比较突出,具有主要控制权或统治权的种类或类群,其中优势层中的优势种,称为建群种。 6、群落:同一时间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群落。群落的水平结构特点:常形成相当高密度集团的 片状或斑块状镶嵌。垂直结构的特点:成层性(乔木层、灌木层、草木层、地被层)。 7、边缘效应:由于生态环境的过渡性,不同斑块间能量、物质和

信息交换频繁,生物种类繁多,生产力较高(是指斑块边缘部分由于受相邻斑块或周围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出与斑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或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过渡区域称为边缘效应)。8、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群落组成及其环境想一定方向产生有顺序的发展变化。 9、顶级群落: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通过复杂的发展演替,达到最后成熟阶段的群落与周围物理环境取得相对平衡的稳定群落。顶级群落: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演替发展到最后出现的稳定的成熟群落称为顶级群落。 10 、生态位: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 11 、十分之一定律: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不同利用者之间存在的这种必然的定量关系。在自然条件下,每年从任何一个营养级上能收获到的生产量,按能量计只不过是它前一个营养级生产量的十分之一左右。林德曼把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不同利用者之间存在的这种必然的定量关系,叫做“十分之一定律”。 12、生态金字塔:由于能量每经过一个营养级时被净同化的部分都要大大少于前一营养级,当营养级由低到高,其个体数目、生物量、所含能量一般呈现出下大上小类似埃及金字塔的塔形分布,称为生态金字。其类型有数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 13、生物放大作用:生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不易分解

最新景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精选

景观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 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2.斑块:是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地表区域。 3.斑块化:是指斑块空间格局及其变异,通常表现在斑块大小,内容,密度,多样性,排 列状况,结构,和边界特征等方面。 4.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可以看作是线状或带状的斑块。 5.基质:景观中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如广阔的草原、沙漠等 6.景观异质性:景观要素及其属性在空间上的变异性,或者说景观异质性是景观要素及其 属性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 7.景观空间格局:一般指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景观斑块在空间上的配置 8.景观多样性: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和功能方面的 多样性和变异性,反映的是景观的复杂程度。 9.内缘比; 斑块内部与外侧边缘带的面积之比 10..网络:网络通常由结点和连接廊道构成分布在基质上 11.干扰:系统中一个偶然发生的不可预知的事件,是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发生的现象(不 用背) 12.景观破碎化: 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干扰所导致的景观由简单趋于复杂的过程,即 景观由单一、均质和连续的整体趋向于复杂、异质和不连续的斑块镶嵌体的过程 13.景观连接度:是描述景观中廊道或基质在空间上如何连接和延续的一种测定指标。 14.生态流:景观中物质、能量和物种在景观要素之间的流动 15.meta种群:同种的局域种群在不同斑块上分布的总和 16.景观生态分类:根据生态系统内部水热状况的分异物质能与能量交换形式的差异以及反 映到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的差异,按照一定的原则、依据、指标,把一系列相互区别、各具特色的景观生态类型进行个体划分和类型归并,揭示景观的内部格局、分布规律、演替方向。(未知) 17.景观生态规划:指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一区域景观生态系统整体优化为目标,在景观 生态分析、综合和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生态系统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模式。 18.最佳的景观结构:含有细粒区域的粗粒景观最有利于获得大型斑块带来的生态效应,也 有利于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生境物种生存,并能提供比较全面的环境资源和条件,具备了粗粒和细粒的有点 二.填空 19.景观要素的三种类型:斑块、廊道、基质 20.斑块的分类:干扰斑块、残存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引进斑块 21.廊道的类型:A)按起源可分为:环境资源廊道、干扰廊道、残存廊道、引进廊道 B)按宽度分:线状廊道、带状廊道 C)按构成分:绿道、蓝道、灰道、暗道、明道、(必考) 22.廊道的功能:生境、通道、过滤、源和汇 23.基质的判断依据(标准):相对面积、连接度、动态控制 24.基质的特征: 连接度、狭窄地带、孔隙度 25.景观异质性形成原因:环境资源的异质性、干扰、生态演替 26.Forman景观格局的分类:均匀分配格局、聚集型分布格局、线状分布格局、 平行格局、特定组合或空间联结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城市生态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 城市化: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域,以及随之引起的相关人员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转变的过程。 2. 城市生态系统: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为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 3. 城市人口容量:特定的时期内,在城市这一特定空间区域能相对持续容纳的具有一定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水平及具有一定活动强度的城市人口数量。 6.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谋求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功能为目标,以各种模拟、规划方法为手段,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地域规划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方案、对策及建议。 7. 城市生态评价:在老城市改造与新城市建设中,根据气象、地理、水文和生态等条件,对工业区、居民区、公用设施、绿化地带做出的环境影响评价。 8. 城市生态建设:按照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应用工程性的和非工程性的措施建立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促进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合理流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在城市空间的利用方式、程度等方面与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相适应。 9. 生态城市:从城市生态系统着手,实现上台系统良好运行的城市。 11. 网络治理:以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通过有效的协调与及时的信息沟通,推动政府、非营利组织、私营部门和公众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城市管理模式。 12. 整体性公理: 13. 生态足迹:1: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以及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是对一定区域内人类活动的自然生态影响的一种测度。2:指生产区域或资源消费单元所消费的资源和接纳其产生的废弃物所占用的生物生产性空间。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 解决城市生态问题。 2.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形态,其主要功能是生产、工作、休息和生 活。 3.人类既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消费者,还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管理者。 4.根据人口过渡理论,正处于加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为高出生率- 死亡率- 高增长率类型。

中科院生态学试题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生态学甲 20XX年 一、名词解释并区分以下6组概念(每组8分,共48分) 1.表型适应与进化适应 2.单体生物与构件生物 3.生境与生态位 4.捕食食物链与腐尸食物链 5.上行控制效应与下行控制效应 二、问答题(从以下6题中任选5题,每题15分,共计75分) 1、简述水对植物的生态作用,并分别说明植物是如何适应水体和沙漠两种不同生境的。 2、简述种群逻辑斯蒂增长dN/dt=rN((K-N)/K)模型中的假说、参数r,k的生物学意义及r,k对策者的主要特征。 3、简述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及其特征,并论述群落演替理论对退化群落自然恢复的指导意义。 4、何谓生态系统的分解作用?简述分解作用的三个过程及影响陆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质分解作用的主要生态因子。 5.什么是生物多样性?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阐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二种主要途径? 6、简述全球变化的主要类型,阐述温室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对森林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 三、综合分析题(27分) 1、何谓外来入侵种(invasive species)?(3分) 2、简述生物入侵的一般过程(5分)。 3、目前在我国发现了一些外来入侵的植物(如紫茎泽兰)、外来入侵的植食性动物(如美国白蛾)暴发危害。试应用你所学的知识,以某种外来入侵的植物(如紫茎泽兰)或者外来入侵的植食性动物(如美国白蛾)为例(任选其中的一种),简明扼要回答以下问题: 1)可以通过那些方法调查得出该外来种种群发生的绝对密度?(2分) 2)假设该外来种与当地另一近缘种存在着竞争关系,试建立该外来种种群(N)与当地另一近缘种种群1(N)竞争的作用关系模型,并分析它们之间竞争作用的可能结果?(5分)23)从该外来种自身遗传特性及侵入地自然、生物环境的角度,探讨该外来种暴发的可能机制?(8分) 4)根据该外来种种群暴发的可能机制,从生态系统管理角度,提出对该外来种控制的对策(4分)。 20XX年

最新农业生态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复习题(作业)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 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2. 农业生态学(agricultural ecology, agroecology):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它是生态学在农业领域的分支。 3. 系统: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定义) 4. 生态系统(ecosystem):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简言之,是在一定空间内的全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 5. 生产者(producers):是指自养生物,主要指绿色植物,也包括一些化能合成细菌。 6. 大型消费者(macroconsumers):是指以初级生产的产品为最初十五来源的大型异养生物,主要是指动物。 7. 小型消费者(microconsumers):又称分解者,是指利用动植物残体及其他有机物为食的小型异养生物,主要是指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 8. 农业生态系统(agroecosystem):是指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统。 二、问答题 1 生态学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事件有哪些? 答:生态学100多年的发展经历了5个阶段: (1)生态学知识累积阶段(1866年前); 主要事件有:在中国长期的农业社会中就累积了像二十四节气这种实质反映气候与生物关系的知识,而且广为流传,成为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依据。 (2)个体生态学与群落生态学阶段(1866--1935); 主要事件有:1866年,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定义了生态学,这就标志着生态学的产生。生态学产生以后便分化出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等学科分支。 (3)生态系统生态学阶段(1935—1962); 主要事件有:1935年,植物生态学的英美学派代表人物,英国植物生态学家坦斯列第一次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他把生物与其环境看成是一个动态整体。1941年,美国科学家林德曼,发表了《一个老年湖泊内的食物链动态》的论文。她用确切的研究数据揭示了在食物链顺序转移中生物的数量关系。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了遗弃农田的次生演替及生态系统的能流与物流。1952年,他出版了《生态学基础》一书,确立了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地位。 (4)生态学向调控与工程方向发展阶段(1962--); 主要事件有: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逊写的《寂静的春天》,她的书是人类生态环境意识觉醒的标志。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于1964年开展以生态系统定量研究为重点的“国际生物学研究计划”之后,又于1971年组织了“人与生物圈”长期研究计划。中国于1972年加入这个研究。1992年的环境与发展大会制定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气候变化公约》、《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21世纪行动议程》、《里约热内卢宣言》。 (5)农业生态学发展的生态学基础;

环境生态学导论考试简答题&答案

简述生态监测的基本要求 (1)生命与环境的统一性和协同作进化是生态监测的基础; (2)生物适应的相对性决定生态监测的可能性; (3)生物富集是污染生态监测的依据; (4)生态结果的可比性。 城市热岛效应 由于城市下垫面特殊性质;空气中由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等较多;加上人为的热源等因子,城市气温明显高于郊区,这种情况称为“城市热岛效应”。合理的城市规划、宽阔的水域和良好的城市绿化对消减城市热岛效应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光的生态作用 光因子是一个能量因子,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质中。 光照强度能促进植物组织和器官的分化,控制着生长发育速度,保持身体比例。 光的穿透性制约着水生生物的层次分布。 光周期现象是由于分布在地球各地的动物、植物长期生活在具有一定昼夜变化格局的环境中,借助于自然选择和进化而形成了各类生物特有的对日照长度变化的反应方式。 光对动物的生殖、体色、迁徒、羽毛更换、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等都有重要影响。还促进生殖腺机能活跃。 干扰类型及应用 按干扰动因划分为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按干扰来源划分为内源干扰和外源干扰;按干扰性质划分为破坏性和增益性干扰。 干扰有利于促进系统的演化;干扰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和稳定的因子;干扰能调节生态关系。 可持续发展定义与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要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公平性原则、合理需求性原则、和谐性原则、持续性原则。 生态工程的定义与作用 生态工程的定义是在复合的系统中,通过各个系统中的循环关系,包括复杂的物质能量代谢系统及地质化学循环系统,及时有效地将人类和动物的废物返回到土壤,把工业废物加以分解或再生,称之为生态系统工程。 生态工程的作用是在促进自然界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步发展。 生态工程的原理和要求 生态工程的原理是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系统学与工程学原理。 要求是一、生态工程的建设有应用生态系统和自然界的自我设计和组织能力;二、生态工程是进行基础生态学研究的工具;三、生态工程的建设特别强调将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考虑,而不是其中的若干物种或成分,需要综合一系列的生物学、生态学、系统科学、物理、化学等相关学科原理,使用建模、边际分析等方法来理解并处理设计生态系统中所遇到的问题;四、生态系统是以太阳能为支持的一个自我发展的系统;五、生态工程选择能满足人类的生态系统,以及那些适应于现存的生态系统的人类需要,来设计新的生态系统。 气候对人类和自然影响有哪些 气候对自然的影响: (1)对地形的影响是会形成各种地形,如风蚀、风积地形、沟壑纵横、山地性高原或喀斯特地形等。

生态学试题及答案知识分享

题型 名词解释:5*2 填空:20*0.5 选择:10*1(单项);5*2(多项) 简答:5题,分值不等 论述:1题,15分 个体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填空及部分选择) 监测植物是指利用对环境中的有害气体特别敏感的植物的受害症状来检测有害气体的浓度和种类,并指示环境被污染的程度,该类植物称为监测植物。 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的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大气及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破坏了生物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生物和环境造成危害的现象。 滞尘效应园林植物对空气中的颗粒有吸收、阻滞、过滤等作用,使空气中的灰尘含量下降,从而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二、填空、选择、简答 1、城市用水面临两个严峻的问题是什么? 水源缺乏、水污染严重 2、壤质土类是大多数植物生长良好的土壤;团粒结构是较好一种土壤结构 3、根据植物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范围和要求分为酸性土植物、中性土植物和碱性土植物。 4、根据盐土植物对过量盐类的适应特点,可分为聚盐性植物、泌盐性植物、不透盐性植物。 5、园林植物对大气污染的监测作用的优点? (1)植物监测方法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廉,适合大面积推广。 (2)反映大气污染类型和各污染物的复合效应. (3)植物监测具有长期、连续监测的特点。 (4)可记录该地区的污染历史和污染造成的累积受害等情况。 6、园林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净化作用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1)维持碳氧平衡 (2)吸收有害气体 (3)滞尘作用 (4)减菌效应 (5)减噪效应 (6)增加负离子效应 (7)对室内空气污染的净化作用 7、减噪效应的原理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噪声遇到重叠的叶片,改变直射方向,形成乱反射,仅使一部分透过枝叶的空隙达到减弱噪声;噪声作为一种波在遇到植物的叶片、枝条等时,会引起振荡而消耗一部分能量,从而减弱噪声。 8、常见的防风林结构有3种:紧密(不透风)结构。稀疏(疏透)结构。透风(通风)结构 9、根据大气污染物的性质划分:还原型大气污染和氧化型大气污染;根据燃料性质和大气污染物的组成划分:煤烟型污染、石油型污染、混合型污染和特殊型污染。 10、园林植物大气污染抗性确定方法:污染区调查;定点栽培对比法;人工熏气法 11、简答滞尘效应原理。 ①减少出现和移动; ②通过降低风速,使大颗粒灰尘下降到地面或叶片上;

生态学部分简答题

1.How do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ism differ? In what way does environmentalism depend on the science of ecology? 生态学指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甚至于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生态学的研究取向,在于探讨未受人为干扰或已遭人为破坏的环境当中生命的综合关联,并进而细究不同生境与其生物群落之间的互为关系,甚至于阐析各种生生不息的生态循环方式。 环境保护则概指凡为维护自然状态之环境或为消弭已经出现的环境危害所做出有利于人类生活福祉的种种措施。 生态学与环境保护区别:环境保护的内容,涵盖了所有环境确保措施的总和。生态学则涵盖了所有环境因果关联性的总和。两者意义的差别在于,一个强谓「措施」,另一则是强调「关联性」。在构思一项环境整治方案当中,若仅考虑措施的单一性质,而忽略其生态学上的多种关联性质,其结果往往有可能引发出新的环境危机。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可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生物防治. 第二,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持水土. 第三,净化环境 第四,使已被破坏的环境恢复 第五,利用生态学原理合理种植人工林 2.Define the term Population, community, ecosystem, landscape ,biome, and biosphere. Population种群概念:是栖息在某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组成的群体。community,生物群落:是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各种生物种群的有规律的组合。ecosystem生态系统:是同一地域中的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landscape景观:是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组成的地理空间单元。是生态系统之上的层次。 biome生物群系:根据地带性植被所划分的生态系统类型。 biosphere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 的上层、水圈的全部和大气圈的下层。 3.How do you understand natural selection, genetic drift, adaptation, evolu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m? 自然选择,是对表型的选择,就是通过对具有不同表型(因它们具有不同的基因型)个体的筛选从而影响基因频率。 遗传漂变,就是由小群体引起的基因频率增减甚至丢失的现象。 进化,是有方向性的改变,尤其是遗传上的改变或不同基因频率的改变。 适应,是指生物体及它所具有的器官在功能和形态上与环境协调一致,有利于它的生存和繁殖。 自然选择是进化的主要机制和动力,但不是进化的唯一因素。突变、基因流动、近亲繁殖等因素也可以对种群中的基因或基因型频率的改变起作用。在此之外,还有一偶然因素——遗传漂变对进化也有一定的作用,在极端情况下,它的作用还不可小视。而适应是针对生物对自然淘汰机制所作出的反应而言的,进化的结果和方向就是适应。 4.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r-selceted and K-selected organisms?Which strategy

《生态学》简答题

《生态学》简答题 1、目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有哪些方面。 2、请写出生物种间相互关系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 3、K-对策者生物与r-对策者生物的主要区别 4、种群的年龄结构通常用年龄锥体图表示,包括哪三种类型,各个类型各代表什么含义? 5、请简述生态系统的特点? 6、简述温室气体浓度升高的后果 7、简述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区别。 8、简述生态失调的概念及标志。 9、简述生态平衡的概念与标志。 10、简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途径。 11、简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概况。 12、生物群落的演替有哪些类型? 13、简述生物群落的发生过程。 14、层片具有哪些特征? 15、群落交错区有哪些特征? 16、影响演替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7、简述节律性变温的生态作用。 18、简述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19、简述水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20、简述极端高温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的适应。 21、简述极端低温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的适应。 22、简述物候节律及其意义。 23、简述植物温周期现象。 1、目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有哪些方面。 答:1)全球变化:由于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造成的,出现在全球范围内的,异乎寻常的人类生态环境的变化,就是当今科学界,全国政府及公众关注的全球环境变化或简称全球变化。 2)生物多样性: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 3)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4)景观生态学:起源于中欧,是80年代后期较年轻的交叉学科。近年来,日益成为生态学一个新兴研究热点。 2、请写出生物种间相互关系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 生物种间关系十分复杂,概括起来有原始合作\共栖\共生\寄生\捕食\竞争等主要形式。一、原始合作有些学者也把它称为互生关系。 指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对双方都有一定程度的利益,但彼此分开后,各自又都能够独立生活。这是一种比较松懈的种间合作关系。如寄居蟹和海葵。共居时,腔肠动物借助蟹类提供栖所、携带残余食物;而蟹类则依靠腔肠动物获得安全庇护,双方互利,但又并非绝对需要相互依赖,分离后各自仍能独自生活。 二、共栖 指两种共居,一方受益,另一方也无害或无大害。前者称共栖者,后者称宿主。彼此分离后,有的共栖者往往不能独立生活。这是一种比较密切的种间合作关系。例如海镜和小蟹间的关

《园林生态学》复习题

《园林生态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 1、生态系统是由两大部分组成的,即有生命类与无生命类,其中有生命类又包括以下三个组成部分,即、、。 2、大气水分种类分为、、三类。 3、由于人类有意或无意将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该生物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 4、温室气体主要指、、、其中对增温起着重要的作用,增温的潜力最大。 5、现代环境问题可分为三大类:、、。 6、光对生物的生态作用主要由、、三方面构成。 7、北方在引种时,可利用处理来促使树木提前休眠,准备御寒,增强越冬能力。通常可促进植物营养生长。 8、种群数量的变化是种群动态的重要标志,取决于种群的与, 和这两组对立的过程。 9、城市绿地的功能是综合的,具有生态环境效应、和效应。 10、相对湿度受到环境温度的调节:温度增加,相对湿度;温度降低,相对湿度。 11、反馈分为和。可使系统保持稳定,使系统偏离加剧。 12、由于人类有意或无意将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该生物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 13、A、B两种植物生长在一起时,A植物生长受到抑制,B植物不受影响的现象叫作;A植物和B植物的生长发育都得到促进,称为。 14、生态学研究对象很广,但生态学家对其中4个组织层次特别感兴趣,即、 、、。 15、城市绿地的生态环境功能是多方面的,其中,城市绿地净化环境的效应表现在能和、。 16、在热带雨林中,有很多柱状的茎和板状根的常绿木本植物分属不同的科,还有热带荒漠环境中的许多肉质植物,它们的亲缘关系都很远,这些现象说明了不同种类植物对相同环境的现象。 17、景观和景观要素的关系是相对的。景观强调的是,景观要素强调的是。 18、两个和多个群落之间(生态地带)的过渡区域,称为。

城市生态学简答题

简答: 1简述系统的特征 1 整体性或称集合性 2 关联性 3 目的性 4 环境适应性 5 反馈机制 2 系统研究思路一般可分为哪几种? 1)系统研究思路一般可分为黑箱,白箱和灰箱三种 2)黑箱研究思路是完全忽略系统内部结构,只通过输入和输出的信息来研究系统的转化特性和反应特性 3)白箱研究思路是建立在对系统的组分构成及其相互联系有透彻了解的基础上,通过揭示系统内部的结构和功能来认识包括输入和输出在内的整体特性 4)灰箱研究思路是建立在对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只有部分已知,而其余部分未知的基础上来认识分析系统 3 何谓还原者?其基本功能是什么? 1)还原者属于异养生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和腐食性动物 2)还原者是把杂交的动植物有机残体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最终分解为无机物,归还到环境中,被生产者再次利用,所以还原者的功能是分解,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4 简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生态系统的成分可分为生命的和无生命的两类 2)生命类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三种 3)无生命类可分为太阳辐射能,无机物质,有机物质三种 5 简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类型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根据循环的属性可分成水循环,气态循环,沉积循环三种类型2)水循环:水是自然的驱使者,没有水的循环就没有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3)气态循环:主要蓄库是大气和海洋,具有明显的全球性循环性质 4)沉积循环:主要蓄库是岩石圈和土壤圈,具有循环缓慢,非全球性,不显著的特点6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何联系和区别? 答:1)生命的存在依赖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二者密切不可分割地构成一个统一的生态系统功能单位 2)能量流经生态系统,沿食物链营养级向顶部方向流动,能量都以自由能的最大消耗和熵值的增加,以热的形式而损耗,因此能量流动是单方向的,生态系统必须不断地由外界获得能量 3)物质流动是循环的,各种有机物最终经过还原者分解成可被生产者吸收的形式重返环境,进行再循环 7 简述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答:1)综合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4)因子作用的阶级性5)生态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8 如何理解生态因子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答:1)环境中各种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不尽相同,但都各具有其重要性,尤其是作为主导作用的因子,如果缺少便会影响生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甚至疾病残疾,所以说总体上生态因子是不可代替的,但在局部能补偿 2)在一定条件下的多个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过程中,由于某一因子在量上的不足,可以由其他生态因子来补偿,同样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 3)但生态因子的补偿作用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做部分补偿,而不能以一个因子代替另一个因子,且因子间的补偿作用也不是经常存在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