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 —— 一个外国人的研究

合集下载

论日本人的交往方式-应用日语-毕设论文

论日本人的交往方式-应用日语-毕设论文

中国某某信息学校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论日本人的交往方式姓名:00000班级、学号0000班00号系(部):经济管理系专业:应用日语指导教师:00000开题时间:2009-6-4完成时间:2009-11-122009年11月12日毕业设计任务书 (1)毕业设计成绩评定表 (2)答辩申请书 ................................................ 3-4正文 ..................................................... 5-13答辩委员会表决意见 .. (14)答辩过程记录表 (15)课题一、课题(论文)提纲0.引言1. 日本人的间人主意1.1间人主意的由来1.2间人主意的特点1.3间人主意的形成原因2. 日本人的恭维与客气3. 日本人的暧昧3.1日本人暧昧的表现3.2日本人暧昧的原因4. 总结二、内容摘要三、参考文献[1] 刘桂敏•日本人交往方式的变迁•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03期[2] 足立香里.论“间”及其对日本审美与设计的影响艺术百家.2007年06期1[3] 金爱月.日本人的语言表达特征和文化背景.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年07期论日本人的交往方式000内容摘要:日本人的交往向来是以含混不清而闻名于世,这也得益于日本人长期以来的日本式默契。

日本人特有的交往方式可以分为间人主意、恭维与客气、暧昧等。

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交往方式也是日本民族性格的缩影。

本文介绍了日本人的几种交往方式,及其表现形式和形成原因。

关键字:日本人;交往方式0.引言日本是一个非常注重人际交往的民族。

日本人的交际与日本文化的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日本近代社会的开放带来了交际的解放。

日本人的交际空间、交际手段等,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影响。

随着日本现代化的发展,现代人的交际也随之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而日本人之间长期以来形成的日本式的默契、模棱两可和暧昧和不可言传的隐晦,只有日本人在日语中才能心领神会,在外国人看来简直是不可理解,更是无法适应。

日本社会的秩序现象研究

日本社会的秩序现象研究

日本社会的秩序现象研究日本社会是一个非常有秩序的社会,这是众所周知的,而这一点也常常令外国人感到惊讶。

人们往往惊叹于日本社会的秩序井然,尤其是在灾害面前,日本人的淡定和从容更让人感到疑惑不解。

其实,日本社会的秩序之所以那么好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原因的。

本文将对日本社会的良好秩序的原因作一个简单的探析。

标签:日本社会;秩序;集团意识;身份制度;耻文化一、前言秩序的原意是指有条理、不混乱的情况,是“无序”的相对面。

按照《辞海》的解释,秩,常也;秩序,常度也,指人或事物所在的位置,含有整齐守规则之意。

本文所言日本社会的秩序,主要是指日本普通民众作为一个社会个体在日常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表现的各种秩序现象。

日本社会的良好的秩序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一个长期的形成的过程,这与日本的历史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正是日本这种特殊的历史和文化的长期熏陶使得日本社会的秩序性举世闻名,下面将对这一原因展开论述。

二、日本人的集团意识的影响日本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由于古代极不发达的航海技术,日本自古以来与外国的联系是中断的状态,所以这就使日本人内心有着深深的不安和孤独感。

尤其日本处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是地震多发地带,日本又多火山,时常有活火山喷发,再加上海上的飓风时常光顾,更加重了日本人的恐惧感。

为了应对多发的自然灾害日本人只能选择和周围的人团结起来共同应对,所以日本人是非常团结的一个民族。

而古代人们从事农耕时需要兴修水利,这这一浩大的工程绝不是一两个人能完成的,所以为了大家都有饭吃只能团结起来共同劳动,这样才能灌溉庄稼,获得丰收。

这样年长日久日本人逐渐形成了集团主义,为了集团的利益甘愿牺牲个人的利益,如同思想家加藤周一所说,在日本,“超越集体的价值决不会占统治地位”。

在日本人的价值观中,尤其强调的是要服从和维护集体利益,“不给别人添麻烦”是人们的共同行事原则。

即使在2011年的3·11日本特大地震发生后,日本的社会也没有陷入一片混乱,人们在灾害面前显得很冷静,依然在排队领食物和衣物。

漫谈日本人情谊与人情

漫谈日本人情谊与人情

情谊与人情日本人待人处事之中首先考虑的是不能缺少情义。

一些初到日本的外国人很难理解日本人的所谓情义。

这是因为情义这种生活规范并不是人类共有的普遍准则。

战后,美国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被翻成日文。

她对情分的分析给日本学者、知识分子以很大的冲击。

露丝-本尼迪克特认为,在日本人经常提到的话题中,没有比情分更使人吃不消的了。

如同人必须尽义务一样,人情必须偿还。

美国人认为,情义与义务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尽管如此,情义仍可称得上人类学家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文化中众多范畴中十分少见,但十分珍贵的东西。

他是日本特有的。

如果不充分认识日本独特的“人情”概念,就很难理解日本人的行动方针。

本尼迪克特将日本人情分为几类。

一、对的人情。

包括对主君的义务,对近亲的义务,对他人的义务,对远亲的义务。

二、对名誉的人情。

包括受到别人侮辱、诽谤时,洗刷污名的义务。

不承认自己失败的义务,履行日本人的礼节的义务。

日本式人情的具体表现为冠婚葬祭的时候家与家之间的互助关系。

改建、新建住房遇到困难以及遇到灾害疾病时的互助关系。

年初给尊长、上级送礼,亲戚知己间互赠礼物的惯例都是日本情义关系的具体表现。

在这里情义意味着规定日本社会关系的一定的生活规范。

正因如此,在日本父子关系、主从关系、师徒关系、上下级关系中上者对下者的关系不仅仅表现为权威式压迫。

无论个人对关系、上下级关系、对等的关系、个人的关系、家庭的关系、集体的关系的立场、意志、感情都作为情义的表现,或者顺从,或者对立。

日本的道德正是产生在这个基础上。

可以说情义意味着公,人情意味着私。

在现代的企业组织中,在现代官僚制度中,情义都根深蒂固地存在。

这种形式在某种特殊制度的概念一家的问题上则表现为:家长起着代表家的作用。

他的个性行为受到限制。

同时,家庭的所有成员都把将个人的私(人情)奉献给家的公(情义)看作最高的道德。

由于家长代表家,所以以家长为中心的家族关系是家的次序的基础。

为家长服务就是为公,家庭成员个人的事为私。

了解日本必读书籍推荐

了解日本必读书籍推荐

了解日本必读书籍推荐了解日本必读的书籍有哪些呢?面是店铺精心为您整理的了解日本必读书籍推荐,希望您喜欢!了解日本必读书籍推荐1.新渡户稻造《武士道》《武士道》一书是作者于1899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养病时,有感于外国人对日本的传统武士道知之甚少,为了向国外介绍而用英文写成的。

由于作者本人是一个在幼年时亲自接受过武士道传统教育的日本人,因此,正如作者所说,他在介绍时,与别的外国的日本研究者至多只不过是个“辩护律师”不同,“可以采取被告人的态度”。

的确,我们在读到他所系统介绍的武士道的种种方。

面时,颇有入木三分之感。

同时,由于作者是为了向国外作介绍而写的,行文中大量引用了西方的历史和文学典故进行比较,所以就更便于外国读者阅读和理解。

正因为如此,本书一出版就引起了外国读者的极大兴趣。

据作者自序说,当时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不仅自己亲自读了此书,还以此书分赠其友人。

光是本书的日本版从1900年到1905年的6年之间就重版了10次,本书还被译成了多种文字,在世界的日本研究书目中占有重要位置。

2.本尼迪克特《菊与刀》《菊与刀》的前身是一份研究报告——作者受美国战时情报局委托写的有关日本的研究报告。

后来在原报告基础上加上前后两章,即成此书。

此书于1946年发表后反响巨大,亦成为日本最畅销的图书之一,因其学术价值和借鉴意义,60多年后依然长销不衰,成为文化人类学的典范之作,是了解日本民族的绕不过的经典读本。

《菊与刀》从日本人森严的等级制度讲起,分别从行为习惯、文化观念、道德世界、人情态度、自我修养和儿童教育等等各个方面对日本人的民族性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从中可以解读出日本民族历久形成的种种文化模式,包括负恩与报恩的压力、义理与自由的抉择,享乐的人情观与自虐的修养法,还有别样的儿童教育传统。

这些充满矛盾的外部行为模式及内在文化价值体系,使我们逐渐窥见了严格的家族制度和等级制度下日本“耻感文化”的渊薮。

3.小泉八云《日本魅影》《日本魅影》是小泉八云的代表作。

菊与刀研究的特点及其现代意义

菊与刀研究的特点及其现代意义

科技信息一、鲁思·本尼迪克特鲁思·本尼迪克特是美国的文化人类学家,于1887年6月5日出生于纽约,1948年9月17日去世。

她在大学时期主修英国文学,1919年开始在哥伦比亚大学院学习,从师于博厄斯,并取得了博士学位,在1923年成为该校的教师。

她在1934年著有《文化的类型》(Patterns of Culture)一书,在1940年著有《种族:科学与政治》(Race:Science and Politics)一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她对德国、泰国等国家的民族性进行了研究。

其中,最有名的是研究日本文化的《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Patterns of Japanese Culture)一书。

她既是人道主义者又是和平主义者。

她始终相信人类学的研究是开启民族交流大门的钥匙,是构筑国际间和平的基础。

二、《菊与刀》的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该书的创作背景是1944年作者受美国战时情报局的委托对日本进行研究。

主要是研究两个问题:一是要不要进攻日本本土,日本会不会投降;二是应不应该保留日本的天皇制。

因为各种条件的制约,作者尽管不能进行实地考察,但是通过日本的书籍,日本人制作的影视,在美日本人的交谈等材料进行了研究。

通过从对象社会抽出文化类型的方法,对日本文化的基调进行了研究。

作者把难懂的敌人日本人的思想比作“菊”与“刀”,对日本人的矛盾心理进行了阐述。

通过作者的研究表明,美国政府理应采取的政策是保留日本的天皇制,日本国民应该负有再建国家的责任。

在这本书中,强调了欧美人难以理解的日本人的行为模式和生活习惯是日本人固有的东西。

作者于细微之处着手,对日本国民的生活方式进行了研究。

《菊与刀》一共由十三章组成,通过明治维新前后的历史、阶级制度、耻感文化、报恩、义理和人情、儿童教育等方面来跟欧美文化进行比较,研究日本的人格。

在此,对书中作者的主要观点进行简单的介绍。

品书知日本征文优秀范文

品书知日本征文优秀范文

三一文库()〔品书知日本征文优秀范文〕我们在了解日本的时候,往往是在一本书开始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品书知日本征文,欢迎阅读。

第一篇:品书知日本《日本人》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和外交家赖肖尔(EdwinO.Reischauer,1910.10.15–1990.09.01)于1977年出版的大作。

赖肖尔不仅出生在日本,后来还娶了一个日本女人为妻,是美国公认的日本问题专家。

他的著作有《日本的过去和现在》、《需要一个亚洲政策》、《美国和日本》,还和费正清合著了《东亚:伟大的传统》。

在60年代初,因修改日美安保条约而导致日美两国关系紧张,他在这种情况下出任美国驻日大使(1961—1966年),他利用对日本社会的深刻了解、通过自己的日本友人和自己的学者身份与日本的各界人士进行接触,以便于美国推行更灵活的对日政策。

1966年他执意辞职回到哈佛,继续他的学者生活,直到去世。

日本与美国在近代的交集甚多,发生过战争、被美国占领过,以及战后紧密的经贸合作,但与此同时美国人却常常对日本人感到迷惑不解,所以《日本人》这本书写作的目的就是帮助美国人和世界其他民族了解日本人。

此书和日本《列国志》一样,语言朴实,但却饱含深情。

从自然环境、历史背景、社会情况、政治制度和外部环境来分别介绍日本的概况。

但这并不是简单的文字性说明,而是加上作者对日本深刻了解的基础上写出来的。

日本所处的相对孤立的地理位置,使其在大部分历史时期里都与世隔绝。

[1]这也就造就了日本人孤立、孤独而独特的性格。

本书通过对日本孤立状态的描述,突出了日本人在文化上的独具一格,孤立状态驱使其创造出可能比世界上任何一个类似民族还要多的、并更具有自己显著特征的文化,日本在如文字、语言、饮食和天皇的存在等方面都与众不同。

虽说在如今,日本的独立状态早已不存在了,已与世界连为一体,但日本的特殊性仍一直存在。

日本人孤立、孤独而独特的性格,使得日本人特别强调集体的重要性。

大多数日本人在穿着、举止、生活方式,甚至思想上都符合集体的准则,“面子”在日本人心中占有很大的份量,但他们最关心的则是自己在本团体其他成员面前的“面子”。

读蒋百里国防论有感

读蒋百里国防论有感

读蒋百里《国防论》有感读蒋百里《国防论》有感一段时间以来,东海汪洋中的钓鱼岛波翻浪涌。

由于日本极右势力及军国主义分子作祟,中日领土矛盾严重激化。

国有难,思良将,于是,民国将军蒋百里的形象,突然浮现眼前。

他在上世纪就曾留学日本,在认真考察了日本的环境、国事、政略与战略后,指出中国周边国家中,日本最具侵略野心,不可不防。

回国后的一二十年代,他又根据当时国内外形势,预测未来中、日不免一战。

一旦日军进攻,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领土,恐将不保,天津、上海、广州,甚至是南京、北京,都可能失守。

因此,他提出建设以西部“三阳”——河南洛阳、湖北襄阳、湖南衡阳为战略核心轴线的国防计划,准备以空间换时间,坚持长期抗战,拖垮、埋葬凶狠的侵略者。

这些预言经过历史的检验,无不一一实现。

天才的军事家,主要不在搴旗斩将之勇,也不在一时一地战场得失,而在于眼观全球、兼顾全局的战略构想。

蒋百里之所以成为近现代中国军学泰斗者以此。

蒋百里(公元1882-1938),名方震,号澹宁,以字行,浙江海宁县硖石镇人。

早年留学日、德学习军事,以才华享誉东西洋。

民初掌保定军校,推行军校现代化改革受阻,自杀未遂,一时舆论哗然,指责当局。

因非北洋嫡系,言不中听,长期受到冷待,国民党时代亦然。

他非黄埔嫡派,蒋介石对其猜忌有加,甚至曾把他投入牢狱达20个月之久。

出狱后,努力为抗战奔走呼告,有抗战军学“祭酒”之美名,蒋介石对他想用而又不敢用,只给予顾问、高参之类虚衔。

直到1938年9月,才正式任命他为陆军大学代校长。

可惜到任未二月,即因积劳成疾,发心脏病猝死于广西宜山。

将星陨落,但薪尽火传,百里先生的有关抗战的学术著作和军事理论及思想,早已传播人口,深入民心。

但遗憾的是,他未能看到胜利欢呼的那一天。

《国防论》中的军事思想蒋百里主要军事著述大多收入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蒋百里先生全集》中。

另有黄萍荪、张禾草编《蒋百里抗战论集》(新阵地图书社民国二十八年版)、国防学会辑印白崇禧校阅《蒋百里先生文选》可参阅。

试论蒋百里的抗日持久思想

试论蒋百里的抗日持久思想

试论蒋百里的抗日持久思想[摘要]蒋百里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和军事教育家。

他很早就认为日本必将侵华。

基于这一认识,他通过对中日两国的具体国情的分析,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就提出了对日持久作战的观点。

随着全面抗战的爆发,他又进一步提出了坚持持久战的战术思想,包括速决战与持久战、运动战及游击战等。

所有这些都进一步完善了持久战思想,为中国的抗战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蒋百里;抗日持久战略;运动战;游击战蒋百里(1882~1938),名方震,晚年号詹宁,浙江海宁人,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和军事教育家。

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以军事理论研究和军事教育的卓越成就而闻名于世,被誉之为“天生兵学家”、“中国现代兵学开山祖”。

因毕生处于民族危亡的忧患时代,强烈的爱国心和忧患意识使其终身以建设强大国防为职志。

他的军事思想博大精深,富于民族性和时代性。

他很早就认为日本必将侵略我国,所以较早地注意要在军事战略方面对其防范,并著书立说阐述他的对日战略,以期唤起国民,有利于中国的抗日御侮。

基于此,本文将专门论述蒋百里的抗日持久战略。

一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及清王朝的惨败,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震动。

《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从而使中华民族面临更为严峻的民族危机。

就在这时,蒋百里开始阅读报刊,接触外面的世界。

他从报纸上“闻中日之战,刺激甚深,其一生国防思想及弃文学武之动机肇于是”[1]。

从此,他开始萌发救国救民的志向。

诚如其言:“就是甲午战争,从此刺激了我的新知识,我学会了看报”,“从此,平壤、牙山、大东沟、九连城、威海卫、刘公岛等地名就时常挂在嘴边。

”[2]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使居于浙江海宁县的一个偏僻村庄的蒋百里也已朦胧地感受到它的冲击。

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感促使蒋百里更加关心国事,“把注意力转向政治经济、军事科学以及有关中国自强的问题”[3]。

1901年蒋百里东渡扶桑,学习军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蒋百里:日本人——一个外国人的研究
[红字部分是原文加了着重号的,蓝字部分认为有误或者应该补充的(原文保留)]
目次
绪言…………………………………………………………………………………………………………………………………一
第一章几个自然条件……………………………………………………………………………………………………………三
第二章几段历史事迹……………………………………………………………………………………………………………七
第三章明治大帝………………………………………………………………………………………………………………一〇
第四章欧战……………………………………………………………………………………………………………………一三
第五章固有的裂痕……………………………………………………………………………………………………………一七
第六章军人思想的变迁………………………………………………………………………………………………………二〇
第七章政治……………………………………………………………………………………………………………………二五
第八章财政经济………………………………………………………………………………………………………………二八
第九章外交……………………………………………………………………………………………………………………三一
第十章精神上的弱点…………………………………………………………………………………………………………三五
第十一章黄金时代过去了……………………………………………………………………………………………………三八第十二章结论物与人………………………………………………………………………………………………………四一
这本书的故事……………………………………………………………………………………………………………………四四
绪言
世界上没有像我那样同情于日本人的!
一群伟大的戏角,正在那里表演一场比Hamlet 更悲的悲剧;在旁观者那得不替这悲剧的主人翁,下一点同情之泪呢。

古代的悲剧,是不可知的运命所注定的,现代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反映。

是自造的,而目前这个大悲剧,却是两者兼而有之。

日本陆军的强,是世界少有的。

海军的强,也是世界少有的。

但是两个强,加在一起,却等于弱;这可以说是不可知的公式;也可以说是性格的反映。

孔子作易终于“未济”,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种中国文化,日本人根本不懂,他却要自称东方主人翁?
如今我像哥德批评Hamlet 一般,来考察目前这个悲剧的来源。

第一章几个自然条件
1.情热的人种
从日本人的习惯,诸如洗澡、衣服、饮食、居住来看,日本人种无疑地是从南方移去的。

其间当然也有一部份从北方——中国山东与高丽的移民,但这并不是主流。

所以北方的风格,在日本是看不见的。

事实上,北方苦寒的生活,非日本人所能接受。

北海道(Hokaido)为日本国国土,经过五十年的开拓。

中国

5.整个的民族动摇了
在历史上看来无论那一个民族那一个时代,从没有像日本在欧战时代的激急变迁。

一个原来缺少内省能力缺少临时应用能力的急性的民族。

一方遭遇了社会的莫大的矛盾(不安与烦闷),一方当着千载难逢的机会。

(诱惑与希望)这一只渔船,遇到了台风,一高高到天上,可以征服亚洲,即可以征服世界——西方自杀的文明没落了——一低又低到了地狱。

贫富不均,生活困难,革命共产。

虚无主义,暗杀手段。

不仅把舵的失却了罗盘针,全民族也就导入了一种疯狂状态。

战争!革命!
第五章固有的裂痕
1.叙言
在烦闷与诱惑的大浪中我们要研究他政治的固有形态。

假如自己组织坚实,指导者自能渡过难关,渐渐得到风平浪静;但日本原来的政治组织已有两个裂痕。

2.第一是政治家与军事家在政治上的对立
日本自组织责任内阁以来,陆海军人出面组织内阁者有十人。

而政治家也只有十人。

且其中政治家有标记的两人,还是代理。

试将这二十人的系统开列如下:
政治家
- 政友会组阁者伊藤——西园寺——原*(高桥)——田中(军人与政党合流)——犬养
- 民党组阁者大隈——加藤——若(木+规)——滨口——宇垣(军人与政党合流)未成
- 超然派组阁者广田——近卫
军人
- 陆军组阁者山县——桂——寺内——田中——林
- 海军组阁者山本——加藤友三郎——斋藤——冈田
在内阁组织法制定的时候,确定了陆海军大臣必须从现役将官中任命的原则。

在当时原是消极的防止民权论自由主义侵入军队中间,以致军人的思想不健全。

但是这个条例,后来竟使军人得以操纵内阁。

因为陆军大臣倘因意见辞职,内阁总理就没法找第二个军人代理他,军人操纵政治,成了日本政治的传统习惯。

欧战以前只是几个最高级的军人留心政治,欧战以后就影响到了下级军官。

3.第二是海军与陆军在财政上的对立
各部争取预算,本是普遍习惯,但世界上无论何国,无论何时代,国防上或海或陆终有些偏重。

但是试查日本五十年来的预算,假如陆军预算一万万,海军预算决不会在九千万以下。

当华盛顿海军会议时代,俄国革命,中国内乱,就日本国防上说陆军预算大可缩减。

但因为海军要造补助舰队,陆军也需同一比例增进。

民政党财阀内阁时代的陆军大臣宇垣,曾经一度缩减陆军人数的定额。

而将剩余款项添补新兵器(预算不因而减少)结果招了陆军切齿的怨恨。

所以海军既想学英美从第三位要到第一位,不仅封锁亚洲海岸还要超过太平洋。

陆军又要做德法保持他世界唯一的荣誉,实行他的大陆政策。

滨海省中国印度菲列宾都是他的目标。

假如两者有一些偏袒,就被对方指为卖国贼!
2007-5-30 21:42:23



志士造成的啊!
第十二章结论物与人
许多大政治家,大军人,脑筋里装着无数物质的数字,油多少?煤多少?铁多少?乃至船多少吨炮多少门而却忘记了一件根本大事!
纵使文明病为现代一般国家所共有,但是日本没有经过像德国那样的饥饿,法国那样的女人避孕,而日本“人”的健在状态,却如左表:
年度壮丁兵役不及格的百分比
一九二五百分之二十五
一九三一百分之三十五
一九三五百分之四十
一九三八百分之四十八
注:一九三六年已将兵役之身长限制减低。

夸称日本文明者当然说他教育制度如何完备,国民学校如何发达;可是这教育势力下所养成的学生其兵役不及格的程度,占各职业中之最高度。

一九三五年全国受验壮丁六三二、八八六人中,不合格的百分率占百分之五十以上。

而且不论乡村都会工业区与农业区,一律的不行。

列表如下:
东京五七、四
大阪五九、六
北海道五六、〇
东北五三、〇
北陆五二、一
四国五二、九
九州四九、七
更显著者,学生体格之不良,随着教育程度而递增。

不及格者大学生最多,其次为高等学校专门学校毕业者,再次则中小学,但国民小学毕业者比高等小学者其不及格之比率更大。

一九二五年来此种现象更为显著。

缺乏内省能力的日本国民呵!身长是加增了,体重是仍旧,这是一件怎样严重的象征!向外发展超越了自然的限度,必定要栽一大筋斗!
白种人中一两个穷小子受银行老班的气,不得已跟着这位挥霍无度,内在空虚的大阔少,想出风头,一定会上当会倒霉!
这本书的故事
在去年十一月十一日那天下午,我在柏林近郊“绿林”中散步,心里胡思乱想。

又是旧习惯不适于新环境,——看手表不过五点,但忘记了柏林冬天的早黑——结果迷失了道路,走了两点多钟,找不到回家的路,不免有点心慌。

但是远远的望见了一个灯,好好向着那灯光走,找人家问路,那知道灯光却在小湖对面,又沿湖绕了一大圈,才到目的地。

黑夜敲门(实在不过八点半),居然出来了一位老者,他的头发如银之白,他的两颊如婴之红,简直像仙人一般。

他告诉我怎样走,那样转弯,我那时仍旧弄不清楚。

忽然心机一转,问他有电话没有,他说:“有”。

我说那费心打电话叫一部车子来罢,他说那么请客厅坐一坐等车,一进客厅就看见他许多中国日本的陈设,我同他就谈起东方事情来。

那知道这位红颜白发的仙人他的东方知识比我更来得高明,凡我所知道的,他没有不知道。

他所知道的我却不能像他那样深刻。

比方说“日本人不知道中国文化”等类,他还有《日本古事记》研究一稿,我看了竟是茫无头绪。

我十二分佩服他,从此就订了极深的交情。

这本书是我从他的笔记中间片段片段的摘出来而稍加以整理的。

现在不敢自私,把他公表,不久德文原本也快将出来。

我临走的时候,他送我行,而且郑重的告诉我:
“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同他讲和”!
(完)
民国二十八年八月谷旦蒋方震于汉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