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知识概要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第一节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1 、中国文化中的上古是指发明并使用文字以前的历史阶段,此时正是中国文化发端的初始阶段。
2 、有人就有了历史和文化;中国文化的起源与中国人的起源实质上是联系在一起的,中国文化产生于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其间产生出来的工具(火)不仅是人类物质文化的开端,而且直接标志着文化的起源。
3 、中国先民的原始观念文化的主要表现形态是原始宗教和原始艺术,其中原始宗教是主流。
4 、中国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分为三大类:一是自然崇拜;二是生殖- 祖先崇拜;三是图腾崇拜。
5 、中国原始社会组织经历了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
其中母系氏族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贯穿整个新石器时代。
父系氏族社会铜石并用,也就是传说中的五帝时期。
五帝是指黄帝、颛顼(zhuan xu)、帝喾(ku)、唐尧、虞舜。
6 、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文化集团;经过征战和磨合,最终成为中华文化。
第二节商周:从神本走向人本1 、至商周,中国文化的特殊面貌才开始形成。
2 、商代由掌理卜筮和记事的"贞人"书写与保存的典册,便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文献。
3 、商人尊神重巫,体现了强烈的神本文化的特色。
这种神本文化是人类思维水平尚处于蒙昧阶段的产物。
4 、神本文化也就是尊神,率民以事神。
5 、以神为本的文化逐渐开始向以人为本的文化过渡,其契机便是商周之际的社会大变动。
6 、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来说,周人入主中原,具有决定文化模式转换的重要意义。
7 、周人维新,首先表现在宗法制度的建立。
这种兼具政治权力统治和血亲道德制约双重功能的宗法制,影响深入中国社会机体。
8 、周人的另一个文化创新,就是确立把上下尊卑等级关系固定下来的礼制和与之相配合的情感艺术系统,即"制礼作乐"。
9 、周代的礼制是周代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既是典章制度的总汇,又是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的各种行为规范的准则。
中国文化概论第二讲PPT课件

2
中华远古文化虽然有广泛的地域分布特点,但经过华夏集 团、东夷集团、苗蛮集团的连续征战,各文化之间也相互作 用、相互影响,最终华夏集团取得胜利,从而确立了华夏文 化在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为以后中国传统文化 大系统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在长达500多年的时间里,经过几百次 的兼并战争,以华夏为主体的中原民族与周边各族不断融合, 在语言文字、生活方式、政治制度、礼仪文化等方面,其他 区域的文化与华夏文化趋与一致。就文化区域分布来看,春 秋战国时期已经不存在上古时期的东夷、苗蛮文化区域,华 夏文化集团在中华大地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这些都为秦 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变历程,历来有不同的说法。 有的从远古谈起,有的则从殷周说起;对几千年文化的分 期,既有四分法,又有五分法,甚至有分为九个时期的。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认识不同,对文化 内涵的理解有很大差异所致,也与分期的疏细程度有关。 我们结合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中国文化演进的显着 特征,既考量社会意识形态方面的变化,又紧密联系与之 相应的文化的变迁,将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分为五个时期, 并分别作鸟瞰叙述。
2
♂理论概要:
【文化渊源】中国人种及文化独立起源。大量考古发现有 力驳斥了中国人种西来、南来、东来诸说这类论断。我国 境内分布广泛、数量众多的考古遗址表明,从旧石器时代 到新石器时代的居民间,体质上存在明显的承续、发展的 人种学序列,基本上是在一个大的人种(蒙古人种)主干 下发生和发展的,还未发现西方人种的参入,中国人种西 来说和中国文明西源论缺乏人类学依据。也就是说,中国 石器时代文化是在相对单一的人种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对以后中国文化持续稳定的独立发展,起着重大作用。
第二讲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PPT课件

2020年9月28日
15
尧
尧,中国古代传说的圣 王,姓尹祁,号放勋。因 封于唐,故称“唐尧”, 《尚书》和《史记》都说 他名叫放勋。后代又传说 他号陶唐,姓伊祁氏,故 亦称为唐尧。尧到年老时, 由四岳十二牧推举部落联 盟军事首长继承人,大家 一致推荐了舜。尧帝把自 己两个女儿嫁给了舜,又 对他进行了长期的考察, 最后才放心的禅让。
2020年9月28日
19
汤
汤,据说是帝喾后代 契的子孙,为商部落首领。 商族兴起在黄河下游,相 当于现在的河南、山东一 带。商部落的历史可以追 溯到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这个部落的始祖叫契。传 说契的母亲简狄洗澡,忽 然发现燕子下了个蛋,吃 了以后便怀孕生契。所以 古代有“天命玄鸟,降而 生商”的传说。
2020年9月28日
16
禹
禹,通常尊称为大 禹,与尧舜并为传说中 的古圣王,又相传为夏 王朝的开国君主。《史 记》说他名文命,《帝 王世纪》说字密。“帝 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 氏”,但一般称作夏禹, 是先秦时期以国为氏的 习惯。
2020年9月28日
17
大禹是古代一位具 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 他治水是与治国养民 结合进行的。在治水 害的同时,还指导人 们恢复和发展农业生 产,大兴水上运输, 重建家园 .
2020年9月28日
3
2020年9月28日
4
1、盘古开天辟地
2020年9月28日
5
三皇:伏羲、女娲、神农
燧人、伏羲、神农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三王:夏禹、商汤、周文武
2020年9月28日
6
燧人氏
燧人氏是新石器初期河套附近一个母系氏族, 他们以打猎为生,当击打野兽的石块与山石相撞时 产生火花。燧人氏受到启法,于是发明了钻木取火。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概述(PPT 64页)

八、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 耕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一、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冲突的双重效应 忧患意识渗透于宋文化的各个层面。游牧民
族从汉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 岳飞《满江红》“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
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
翁。”
辽朝,《史记》《汉书》被译成契丹文字,广 泛流传。孔子受到朝野上下的尊崇,唐宋诗词 受到辽人的喜爱。贾岛的诗成为儿童学习的启 蒙读物。
三藏法师传
七、两宋:文化强势时期
• 中国封建王朝的顶峰是宋朝而不是唐朝。 • 宋代的GDP占全球的50%。国家的综合实力无论是
质量还是数量宋朝都是当时世界的第一大国。
张择端(北宋)《清明上河图》(中局部)
右 局 部︽
清
明
上
河
图 左︾ 局 部
两宋:文化强势时期
1、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繁荣、科技最发达、文 化最昌盛、艺术最高深、人民生活水平最富裕的朝 代。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纸币、垂线纺织,瓷 器工艺的重要改革;航海、造船、医药、工艺、农 技等都达到了古代前所未有、后难比及的高度。
墨家
墨家创立者是鲁国墨翟,信 徒多是下层群众。墨家强调 尚力,节用,兼爱国与文化一统
• 宏阔的文化精神 • 文化统一与思想统一 • 儒学独尊与经学兴起
秦汉帝国
• 秦始皇创立的秦帝国与古罗马、古印度并立三个 世界性大国。
• 汉高祖刘邦建立的汉帝国的版图与事功更在秦之 上,与其同时并立的世界性大国唯有罗马帝国
(一)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汉族士人文化被游牧民族践踏的支 离破碎。科举制度的中断使元代文人仕 进堵塞。他们投身于杂剧的创作,使元 代杂剧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分期

2021/4/9
2
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分期
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人 文始祖。炎黄二帝伟大历史功绩,早在《逸周书》、 〈〈国语〉〉、〈〈周易·系辞〉〉等先秦文献中就 有记载。相传炎黄神农氏率领其部落作耒耜,教种 五谷、遍尝百草、发明医药,日中为市,首倡交易, 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创始者。据晋皇甫谧《帝王世 家》》和南宋王象之《舆地记胜》载:炎帝为民采 药治病,来到南方,因误尝“断肠草”“崩葬长沙 茶乡之尾,”“炎帝墓在茶陵县南一百里康乐乡白 鹿原。”即今湖南省株州市炎陵县的鹿原坡。
2021/4/9
12
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分期
《周易》是中国文化的“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也是一部以占噬为源头活水和外在形式的特殊的文化 典籍和哲学巨著。其价值在“学”,不在“术”。 “学”是将周易经传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解 释和阐发其中的哲理,“术”则视周易为算命方术, 为人占卜吉凶祸福,因此,我们在学习和研究周易的 时候,也要明确这一点,切不可把两者混为一谈。否 则就会迷失方向。
2021/4/9
7
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分期
当然,黄帝时代的仓颉造字也是功不可没。传 说仓颉是黄帝的史官,他的出生地是今陕西白水县 史官村。文字的发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有了 文字,中国历代的文明创造才能通过文字载体而世 代相传。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2021/4/9
8
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分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分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以炎帝与黄帝为代表的两古族 融合发展,沿向四方,后经夏、商、周及其后的发展, 使中国境内的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等各有特长的 氏族部落融合为一个以中原族体为主体,包括四方民 族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几千年来,炎黄二 帝作为中华民族始兴和统一的象征,对于海内外中华 儿女的民族认同和增强凝力、向心力,发挥了巨大的 作用。而以炎黄子孙为荣,以同源同祖为荣,已成为 维护民族大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感情纽带和精神力量。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二讲 原始文化—中国文化的开端、夏商文化

• (三)制度文化:主要反映在婚姻形式和社会组 织结构。
• 血缘杂交→血缘群婚→族外群婚→对偶婚→ 一夫一妻。社会组织结构形式也相应地由原始 群团→血缘家族→氏族制度→氏族部落、部落 联盟。
• 族外婚 (禁止组内群婚,本族的人必须同别人的氏族公社实行族 外群婚。在母系氏族社会,是一群外族男子嫁到另外的氏族姐妹 的家中,在父系氏族社会,是一群外族姐妹嫁到本族的男子家中)
39
• 其三、西周出现惩贪法。
• 周穆王时期,吕候制《吕刑》,内 有“五刑”,“五罚”,“五过”, “五疵”。“五疵”里就有两条有 关贪污的,一是“唯货”,二是 “唯赇”
40
• 其四、春秋时贪污泛滥。
41
其五、封建社会反贪。
• 汉文帝规定“官吏以饮食免” • 汉元帝时规定:坐赃者,皆禁锢
不得为吏。 • 到了东汉时,规定更严酷:赃官
54
(二)精神 • 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进入了成熟阶段。文字的发明和应用,
极大地便利了商人文化的发展,标志着古代中国已跨入文明社会的门槛。 • 观念形态尚处于神本文化的氛围之中,其突出特点是尊神重巫。“
55
(三)制度
• 1、与神权相结合的王权。 • 2、内外服的行政体制 • 3、商朝的军事制度
27
夏商文化
• 一、夏文化 • 二、商文化
28
•
中国真正进入青铜时代大约是公元前21世纪,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
中叶,包括古代文献上记载的夏商、西周、春秋几个历史时期是中国的青铜时代。
• 夏朝是中国青铜文化的起始阶段,商和西周前期青铜文化发展到高峰,是中国
青铜文化的繁荣期;从西周后期到春秋,中国青铜文化渐趋衰落并走向终结
第二讲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ppt课件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魏源
主要主张
师夷长技以制夷
主要著作
《海国图志》
——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 最详实的专著,开阔人们的 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 势。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治主义、民本主义、忧 患意识乃至“天人合一”的致思趋向,皆肇 始于此。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三、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 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 • 百家兴起及其学派特征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
•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士的崛起
• 激烈的兼并战争——文化重组的机会
• 竞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形成一统的观 念形态。——为道术“天下裂”提供了前 提条件。
六、隋唐:文化隆盛的时代
• 文化背景 • “有容乃大”的 文化气魄
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 昧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 坚守并蓄而好探求的。
——《世界简史》威尔斯 • 风采辉煌的艺术成就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中国传统文化之发展历程剖析

一、原始文化
(一)原始观念文化 1、自然崇拜 2、生殖—祖先崇拜 3.图腾崇拜(totemism ) (二)上古文化分布 华夏集团:发源于黄土高原,散布在中国中部和北部
部分地区。内部又分黄帝、炎帝两支。 东夷集团:大致分布在今山东、河南东南和安徽中部
一带。 苗蛮集团:分布在今湖北、湖南、江西一带。
Regions )·佛教(Buddhism ) (2)第二次:明万历至——西方科技
3.走向世界
(二)民族文化交融的几个明显时期 1、汉代 2、北朝 3、唐朝
(三)中西文化交汇 1、中西文化差异: (1)天人合一(the harmony of man with
nature )与征服自然 (2)家本位与人本位 (3)亲仁善邻和惟我独尊
2、中外文化的两次大交汇 (1)第一次:汉唐——西域(Western
早大的一部百科全书。
︽ 永 乐 大 典 ︾
2.《康熙字 典》:世界 上最早的字 数最多的字 典。
《康熙字典》
3.《四 库全书》: 迄今为止 世界上页 数最多的 丛书。
《四库全书》
十、文化交融(the fusions of cultures)
(一)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融 1、战争 2、贸易 3、迁移 4.通婚
——张载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二)士大夫文化(the scholar-bureaucrats
culture):雅(highbrow )
张择端(北宋)《清明上河图》(中局部)
右 局 部︽
清
明
上
河
图 左︾ 局 部
八、当农耕文化(The plowing culture ) 遭遇游牧文化(the nomadic cultur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魏晋南北朝至唐代中叶时期
这是胡汉、中印文化的融会期。历史上的 “五胡乱华”,促成了我国农耕文化与游 牧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南亚次大陆的 佛教文化,中国本土的儒家文化,道家文
化的相互影响,使得中原文化向东南推进。
5、唐中叶至明代中叶,是我国近古文化定型期。
在此期间过去的领主庄园经济已经渐趋破产,地 主—自耕农经济逐渐定型。唐末宋初,“实物经 济”式微,货币(纸币)大量流通,城市已由单 纯的政治、军事中心演变为经济和文化的集散地。 随着工商业的繁荣、市民阶层兴起,市井文化趋 于活跃,反映市民生活及情趣的小说、戏曲,在 内容及形式上都别具一格。此一阶段的宋明理学, 在一定意义上是儒家人文理性的复归。
(五)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玄学崛起 道教创制与佛教传播 儒、玄、道、佛相与激荡
(五)隋唐:隆盛时代 文化背景: 巨大社会结构变动中登上中国文化舞台的庶族寒士是 正在上升的世俗地主阶级的精英分子,有为的时代, 使他们对自己的前途与未来充满自信和一泻千里的热 情,唐代文化因而具有明朗、高亢、奔放、热烈的时 代气质。
(六)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 理学建构(宋代文化最重要的标志) 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 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 命的文体性格。
精致细腻的士大夫文化 宋词、宋画
市民文化之勃兴 在市井生活以及瓦舍勾栏中成长起来的野俗而生动的 市民文化。 《清明上河图》
文化统一与思想统一:
统一文字“书同文” 统一车辆形制“车同轨” 统一度量衡“度同制” 以法为教“行同伦” “地同域”
儒学独尊与经学兴起: 汉代文化思潮的主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化政 策的推行,使儒学取得了“定于一尊”的显赫地位。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七经”:到了东汉又增加《孝经》、《论语》 “以经取士”的选官制度,汉代至清代的官方哲学—— “经学”
原始社会组织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上古时代主要有男 女通婚关系,以及由此关系制约的氏族关系。 组织形式包括原始群、家族、氏族、部落、部 落联盟等。 社会组织形式上,经过母系氏族、父系氏族阶 段。
上古文化的分布 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 文化集团。
华夏集团取得连续 胜利,从而确立了 在中华民族及其文 化多元发生中的主 流地们,对所世文 化发展的格局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西学东渐及其中断
2、文明奠基时期(夏、商、周及春秋战国)
这一时期中国首先出现了甲骨文,文字的出现使人们可 以记录下大事及多种思维的结果,无疑是人类的巨大进 步。 由于有了文字,在这一阶段出现了影响万代后世的 中华元典:《诗》、《书》、《礼》、《易》、《春 秋》、《论语》、《墨子》、《孟子》、《老子》、 《庄子》等。这些元典系统地展现了中华文化的中坚概 念、人文精神、忧患意识、天道自然的宇宙生成论,以 及阴阳、道器、有无、理气等范畴,并且在诸子辩难、 百家争鸣的时代已张扬展开,在这一时期象形会意的文 字、诸子思想、宗法伦理已臻完善,并对后代开始产生 其深远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中华大地上已开始使用青铜器。与西方 文明不同的是,青铜器被优先应用于生产工具。作为祖 先崇拜的天、地、人三大祭祀活动,在此时已经成立了 定势,它形成了慎终追远、重史立言的一种宗法制。
诸子“百家争鸣”应运而生。
百家兴起及学派: 西汉司马谈将诸子概括为:阴阳、儒、墨、名 法、道德六家。 西汉刘歆将诸子归为:儒、墨、道、名、法、 阴阳、农、纵横、杂、小说十家。
华夏族的最终形成:
春秋战国的特殊文化环境,不仅为“文化轴心 时代”的确立提供了契机,而且有力地推动了 华夏族的最终形成。
(四)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 宏阔的文化精神:
马 坝 人
大 荔 人
中国人属蒙古人种, 颧骨高突、铲形门 齿、印加骨、额在 缝。
原始物质文化
从猿到人的转化过程中产生 出来的工具,不仅是人类物 质文化的开端,而且标志着 文化的起源。
原始观念文化
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便是其主要存在的形态。
中华先民原始崇拜的 对象非常广泛,大致 可分为自然崇拜、生 殖——祖先崇拜和图 腾崇拜三大类。
元杂剧及其文化意义 元曲四大家
规模盛大的中外文化交流 中国文化与 外域文化的 融合,以宏 大的气势展开。
(八)明清:沉暮与开新 空前严厉的文化专制 突出表现是文字狱盛行,另一手则崇正宗,灭 异端。
早期启蒙思潮 与资本主义萌芽相适应,出现了市民反叛意识 的早期启蒙思潮。
古典文化的大总结 图书典籍方面:《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 成》、《康熙字典》、《四库全书》 古典科技方面:《本草纲目》、《河防一览》 《农政全书》、《天工开物》、《徐霞客游记》 学术文化方面,对中国古代文献展开了空前规模 的整理与考据。
6、明末至五四运动是中西文化交汇及现代转型期。
明朝中叶以后,商品经济渐趋活跃,出现了“资本
主义萌芽”。到了清代,由于国家内部压力和外力 的冲击,渐使清末的社会向着现代化社会转型,东 南沿海成了中西文化碰撞的前沿。而中华民族在空 前危机与共同奋斗中形成了新的凝聚力,在新崛起 的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基础上,开始向现代民族转 变,国家形态终于结束了持续两千年的君主制体制, 开始向现代化国家体制转变。由于新型工业文明的 诞生和成长,传统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面临着千 年未有的巨变,但是,所有的这些转变无论在时间 范围内还是空间范围内仍在进行中,而距离转变的 完成还将有很长的距离。
教育和科技成就: 官学系统两大特色: 一是在学校教育制度上等级差别不断缩小。 二是重视发展地方学校。 “学校之设遍天下”《宋史》
古代科技在宋代发展至极盛 指南针、印刷术、火药重大发明。 天文学、地理学、地质学、医药 学、治金术、造船术、纺织术、制瓷术等方面都有令 人目眩的成就。
(七)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汇 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冲突的双重效应 一方面,北宋人因被动挨打而生的忧患,南宋人因国 破家亡而生的忧患,渗透于宋文化的各个层面。 另一方面,游牧民中国文化的特殊面貌才开始形成。
殷商的神本文化:以尊神重鬼为特色,是人类 思维水平尚处于蒙昧阶段的产物。
周人的文化维新 周人入主中原,具有决定文化模式转换的重要 意义。 宗法制、分封制、礼制
(三)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
——士的崛起,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 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 ——激烈的兼并战争打破了孤立、静态的生活格局,文化传播 的规模日盛,多因素的冲突、交织与渗透,提供了文化重组的 机会。 ——竞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建立一统的观念形成。学术环 境宽松活泼,使文化人有可能进行独立的、富于创造性的劳动。 ——随着周天子“共主”地位的丧失,世守专职的宫廷文化官员 纷纷走向下层或转移到列国,直接推动私学集团兴起。
3、秦汉时期(公元前220—公元220年) 这是一统帝国文化的探索定格期。秦 始皇完成了中国的统一,从而使这一时段 成为古代帝国的完成期。在这一时期里, 中国文化的很多基本层面都已固定,如度 量衡的统一,文字的厘定;教育模式、户 籍控制、官吏的铨叙都有一定规范;经学 和史学体系有了一定范式;集权制已经形 成,儒家文化已被经学化、官学化;各王 朝的家天下制度已经肇始。
“有容乃大“的文化气派 唐政治实行“开明专制”,文艺创作上积极鼓励创作道 路的多样性,在意识形态上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博大的胸襟广为吸收外域文化。
风采辉煌的艺术成就: 诗歌与书法的黄金时代,也是绘画的极盛时期。 散文也有丰硕成果。
中国文 化发展 至唐, 显示出 一种阶 段性的 集大成 的灿烂 风采。
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 发展历程
五、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中国人的起源 (距今170万年的猿人化石,元谋人)中国
境内最早的人类活动的历史确证。
从古猿转变到人类,这 是两大物质形态之间的 转变,是生命物质所实 现的质的习跃,而文化 就产生于从猿到人的转 变中。
元 谋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