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和社会环境PPT课件
合集下载
第二讲: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成背景

• 一、血缘宗法家族制度的演变 • 人们之间的三种关系:血缘、地缘、业 缘。 • 中国人为什么特别重视血缘关系?主要 由于农业经济的长期存在,人们聚族而 居,流动少造成。随着现代工业社会的 到来,血缘关系必然被打破。但历史上 形成的传统不会马上消失。
血缘宗法家族制度的演变:
• 第一、西周时期,宗法制度确立 • 主要内容包括:嫡长子继承王位制;分封制与 世卿世禄制;严格的宗庙祭祀制度;丧服制 度——五服制度。斩衰、齐衰、大功、小功、 缌麻(核心思想:家国同构、尊尊亲亲、亲疏 分明、长尊幼卑、男尊女卑、家族情谊温情脉 脉)见教材316页。 • 第二、秦汉小家族制度(商鞅变法、家国分开 • 第三、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和门阀制度—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 第四,宋以后的封建家族制度
北方出军人,南方出文人骚客、商人;
东北虎,西北狼,南方大绵羊;解放战争朝鲜战争 四野,是一支经历了长期战火考验的虎狼之师) “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
一、慷慨悲歌的燕赵文化
地理区划是是今黄河为它的南界,以太行山和燕山为西界、北界, 包括河北全境及山西、山东、河南、辽宁、内蒙的部分地区 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混合体 燕赵地势开阔,地处平原,沃野千里,兼有三面天然屏障 自古以来就是人文荟萃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第二节 中国传统的经济基础及其影响
• • • • • 一、以农为主的经济模式 二、农业型文化 1、重农抑商的观念; 2、天人和谐的思想; 3、安土重迁、浓重的乡土观念——古人说人 生有四大幸事: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久 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叶落归根,思乡诗发 达 • 4、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 ——东方专 制主义和发达的民本思想。
唐开成、会昌年间 6000万 后周显德五年(958年) 3000万 北宋崇宁、大观年间 12600万 辽乾统年间 900万 西夏贞观年间 300万 南宋初 5650万 金初 2830万 南宋嘉定年间 8060万 金泰和年间 5600万 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 7500万 元至顺元年(1330年) 8500万 明洪武三年(1370年) 6000万 明崇祯年间 20000万 清康熙年间 16000万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 31150万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 38310万 清咸丰元年(1851年) 43610万 清光绪六年(1880年) 36450万 清宣统二年(1910年) 43600万
血缘宗法家族制度的演变:
• 第一、西周时期,宗法制度确立 • 主要内容包括:嫡长子继承王位制;分封制与 世卿世禄制;严格的宗庙祭祀制度;丧服制 度——五服制度。斩衰、齐衰、大功、小功、 缌麻(核心思想:家国同构、尊尊亲亲、亲疏 分明、长尊幼卑、男尊女卑、家族情谊温情脉 脉)见教材316页。 • 第二、秦汉小家族制度(商鞅变法、家国分开 • 第三、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和门阀制度—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 第四,宋以后的封建家族制度
北方出军人,南方出文人骚客、商人;
东北虎,西北狼,南方大绵羊;解放战争朝鲜战争 四野,是一支经历了长期战火考验的虎狼之师) “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
一、慷慨悲歌的燕赵文化
地理区划是是今黄河为它的南界,以太行山和燕山为西界、北界, 包括河北全境及山西、山东、河南、辽宁、内蒙的部分地区 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混合体 燕赵地势开阔,地处平原,沃野千里,兼有三面天然屏障 自古以来就是人文荟萃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第二节 中国传统的经济基础及其影响
• • • • • 一、以农为主的经济模式 二、农业型文化 1、重农抑商的观念; 2、天人和谐的思想; 3、安土重迁、浓重的乡土观念——古人说人 生有四大幸事: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久 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叶落归根,思乡诗发 达 • 4、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 ——东方专 制主义和发达的民本思想。
唐开成、会昌年间 6000万 后周显德五年(958年) 3000万 北宋崇宁、大观年间 12600万 辽乾统年间 900万 西夏贞观年间 300万 南宋初 5650万 金初 2830万 南宋嘉定年间 8060万 金泰和年间 5600万 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 7500万 元至顺元年(1330年) 8500万 明洪武三年(1370年) 6000万 明崇祯年间 20000万 清康熙年间 16000万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 31150万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 38310万 清咸丰元年(1851年) 43610万 清光绪六年(1880年) 36450万 清宣统二年(1910年) 43600万
中国文化概论第二讲PPT课件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2
中华远古文化虽然有广泛的地域分布特点,但经过华夏集 团、东夷集团、苗蛮集团的连续征战,各文化之间也相互作 用、相互影响,最终华夏集团取得胜利,从而确立了华夏文 化在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为以后中国传统文化 大系统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在长达500多年的时间里,经过几百次 的兼并战争,以华夏为主体的中原民族与周边各族不断融合, 在语言文字、生活方式、政治制度、礼仪文化等方面,其他 区域的文化与华夏文化趋与一致。就文化区域分布来看,春 秋战国时期已经不存在上古时期的东夷、苗蛮文化区域,华 夏文化集团在中华大地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这些都为秦 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变历程,历来有不同的说法。 有的从远古谈起,有的则从殷周说起;对几千年文化的分 期,既有四分法,又有五分法,甚至有分为九个时期的。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认识不同,对文化 内涵的理解有很大差异所致,也与分期的疏细程度有关。 我们结合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中国文化演进的显着 特征,既考量社会意识形态方面的变化,又紧密联系与之 相应的文化的变迁,将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分为五个时期, 并分别作鸟瞰叙述。
2
♂理论概要:
【文化渊源】中国人种及文化独立起源。大量考古发现有 力驳斥了中国人种西来、南来、东来诸说这类论断。我国 境内分布广泛、数量众多的考古遗址表明,从旧石器时代 到新石器时代的居民间,体质上存在明显的承续、发展的 人种学序列,基本上是在一个大的人种(蒙古人种)主干 下发生和发展的,还未发现西方人种的参入,中国人种西 来说和中国文明西源论缺乏人类学依据。也就是说,中国 石器时代文化是在相对单一的人种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对以后中国文化持续稳定的独立发展,起着重大作用。
2
中华远古文化虽然有广泛的地域分布特点,但经过华夏集 团、东夷集团、苗蛮集团的连续征战,各文化之间也相互作 用、相互影响,最终华夏集团取得胜利,从而确立了华夏文 化在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为以后中国传统文化 大系统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在长达500多年的时间里,经过几百次 的兼并战争,以华夏为主体的中原民族与周边各族不断融合, 在语言文字、生活方式、政治制度、礼仪文化等方面,其他 区域的文化与华夏文化趋与一致。就文化区域分布来看,春 秋战国时期已经不存在上古时期的东夷、苗蛮文化区域,华 夏文化集团在中华大地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这些都为秦 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变历程,历来有不同的说法。 有的从远古谈起,有的则从殷周说起;对几千年文化的分 期,既有四分法,又有五分法,甚至有分为九个时期的。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认识不同,对文化 内涵的理解有很大差异所致,也与分期的疏细程度有关。 我们结合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中国文化演进的显着 特征,既考量社会意识形态方面的变化,又紧密联系与之 相应的文化的变迁,将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分为五个时期, 并分别作鸟瞰叙述。
2
♂理论概要:
【文化渊源】中国人种及文化独立起源。大量考古发现有 力驳斥了中国人种西来、南来、东来诸说这类论断。我国 境内分布广泛、数量众多的考古遗址表明,从旧石器时代 到新石器时代的居民间,体质上存在明显的承续、发展的 人种学序列,基本上是在一个大的人种(蒙古人种)主干 下发生和发展的,还未发现西方人种的参入,中国人种西 来说和中国文明西源论缺乏人类学依据。也就是说,中国 石器时代文化是在相对单一的人种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对以后中国文化持续稳定的独立发展,起着重大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成背景-PPT模板

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多,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特点表现明显。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成背景
二、经济基础
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中国内地的自然 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从古至今的农耕经济。
中国农耕社会的多元化结构造成了中国社会经济既早熟又不 成熟的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成背景
一、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是指生物特别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 可以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对文化的延续 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非常大的影响。
地理环境促进了文化的延续。中国地理位置优越,为农业 发展提供了适宜条件。农业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和辽阔的地域。 自然条件的稳定,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 础。其他地方的文化影响了一些中国传统文化,对却无法动摇 中国传统文化的统治地位,这就促进了文化发展的延续性。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成背景
三、社会结构
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离不开它所依存的社会结构。社会结构通 常用来表示社会组织形式。社会结构是某一社会中由政治结构、经 济结构、文化结构互相耦合而成的形态稳定的组织系统。
社会结构的停滞性和大一统王朝的周期性更替是中国封建社会 的最基本特点。原因在于中国古代社会的超稳定系统。这种社会结 构一方面具有巨大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则表现出周期性震荡。正是 这种超稳定系统,保持了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延续,使社会结 构呈现出巨大的稳定性,其浓厚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 的伦理型范式,其典型的专制型特征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型 范式。宗法一体化则表现为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
中国农耕经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首先是 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传统文化的持续性。其次农耕经济的多 元结构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格。再次农耕经济 的早熟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早熟性。再其次农耕经济弱化了理 论逻辑推理和实验性研究。最后农耕经济对古代中国人的哲学观 念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成背景
二、经济基础
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中国内地的自然 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从古至今的农耕经济。
中国农耕社会的多元化结构造成了中国社会经济既早熟又不 成熟的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成背景
一、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是指生物特别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 可以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对文化的延续 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非常大的影响。
地理环境促进了文化的延续。中国地理位置优越,为农业 发展提供了适宜条件。农业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和辽阔的地域。 自然条件的稳定,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 础。其他地方的文化影响了一些中国传统文化,对却无法动摇 中国传统文化的统治地位,这就促进了文化发展的延续性。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成背景
三、社会结构
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离不开它所依存的社会结构。社会结构通 常用来表示社会组织形式。社会结构是某一社会中由政治结构、经 济结构、文化结构互相耦合而成的形态稳定的组织系统。
社会结构的停滞性和大一统王朝的周期性更替是中国封建社会 的最基本特点。原因在于中国古代社会的超稳定系统。这种社会结 构一方面具有巨大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则表现出周期性震荡。正是 这种超稳定系统,保持了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延续,使社会结 构呈现出巨大的稳定性,其浓厚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 的伦理型范式,其典型的专制型特征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型 范式。宗法一体化则表现为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
中国农耕经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首先是 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传统文化的持续性。其次农耕经济的多 元结构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格。再次农耕经济 的早熟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早熟性。再其次农耕经济弱化了理 论逻辑推理和实验性研究。最后农耕经济对古代中国人的哲学观 念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ppt-PPT(精)

中华文明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正是以开放的胸襟不断吐故纳新,中华文明才得以五千 年绵延不绝。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四个内涵:以人为本、以义为上、家国情怀、天人合一。
近年来,传统文化持续升温。中国人面向世界拥有了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越来越多人、 特别是年轻人不仅爱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投身其中,为传统技艺的传承发扬注入源 头活水。他们以年轻人的理解和表达为传统文化增添时代新意,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推陈 出新,并广泛借助新媒体力量,不断扩大海内外传播力影响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 力“圈粉”。
总论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古老而伟大的民族,创造了绵延5000多年的灿烂文明。在长期实 践中,中华民族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道德规范,如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 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国古代大量鸿篇巨制记载了古人丰富的道德 理念、道德规范和懿德美行,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值得我们深入 挖掘、大力阐扬,推动全社会积善成德、明德惟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凝聚强 大精神力量、提供坚强道德支撑。
中国传统文化ppt-PPT (精)
演讲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华文化,亦称华夏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区别于汉文化,是指以中原文化为基础 不断演化、发展而成的中国特有文化。源于三皇五帝、夏朝、殷商、西周,流行于 东亚,历经千年以上的时间历史演变,中国各大古代文明长期相互影响融合。如今, 一个拥有灿烂文化的中国,带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屹立在世界东方。
从诗词歌赋到笔墨纸砚,从梨园春色到丝竹弦乐,越来越多人爱 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正以全新的打开方式融入时代生活,带给大众丰厚的精神滋 养。
谢谢
中国文化概论—PPT课件

中国文化形成的自然与社会条件 一、中国文化形成与存在的基础 1、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形成
•复杂的地理条件与中国文化的多样化
•优越封闭的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完整与独立
2、人种因素
3、经济与生产方式
•农耕与游牧两种经济类型 •以农业自然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
二、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专制制度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 之中
第三讲: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天人合一与以人为本 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产生和中国历史的演进是同步的。中 国文化的“人文”精神萌芽很早。 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特征:尊重人的价值。 尊重生命的价值、尊重头脑的价值(科学)、尊重灵魄(宗教 )的价值。德、智、体全面发展。 1.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谐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最高境 界。重视自然的和谐、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做人做事和为贵,恰到好处,为人坚持原则 以能团结和谐。 2.以人为本:以民为本、重人伦远鬼神。民为重、社稷次之、 君为轻。 3、肯定个体与心性向善、完美人格的培养:以德性修养为安 身立命之本,重视道德自觉和人格的完美、强调道德在社会、 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第四讲
伏羲、炎黄时代与中国文化的开端
一、中国人文的始祖——伏羲炎黄三皇 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炎帝和黄帝是传说时代的人物 。传说史料讲述的哪个时代称为古史的传说时代,相当于民 族于民族社会后期或相当于新后器时代晚期。按照世系推断 ,伏羲生活的时代距今在6000年前,炎帝生活的时代在距今 5500年前,而黄帝生活的时代在距今5000年前。 伏羲也叫太昊氏,据唐司马贞的《史记索引》记载有四点 贡献:八卦、文字、婚姻制度、捕鱼用的罟和打猎用的网。 炎帝的最大功绩是发展了原始农业,所以叫神农氏、另一个 功绩是发展了医药。黄帝又叫轩辕氏,部落的发明很多,几 乎遍及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文字、 衣冠和若干社会制度的发明。这些发明使得中国文化从物质 文明延伸到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巨 大的促进作用。
中国古代史绪论及中国古代的自然与社会环境PPT共116页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中国古代史绪论及中国古代 的自然与社会环境
31、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 穿。(名 言网) 32、我不想听失意者的哭泣,抱怨者 的牢骚 ,这是 羊群中 的瘟疫 ,我不 能被它 传染。 我要尽 量避免 绝望, 辛勤耕 耘,忍 受苦楚 。我一 试再试 ,争取 每天的 成功,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 就永远 只能是 死水一 潭。 34、当你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 ,睁大 眼睛, 千万别 眨眼!你会看到 世界由 清晰变 模糊的 全过程 ,心会 在你泪 水落下 的那一 刻变得 清澈明 晰。盐 。注定 要融化 的,也 许是用 眼泪的 方式。
35、不要以为自己成功一次就可以了 ,也不 要以为 过去的 光荣可 以被永 远肯定 。
《中国传统文化》ppt课件完整版

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习俗
REPORTING
春节与元宵节
春节的起源和历史
介绍春节的起源、发展历程及 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
位。
春节的传统习俗
包括贴春联、放鞭炮、舞龙舞 狮、吃年夜饭、压岁钱等。
元宵节的起源和历史
介绍元宵节的起源、发展历程 及其与春节的关联。
元宵节的传统习俗
包括吃元宵、猜灯谜、放天灯 等。
中秋节的传统习俗
包括赏月、吃月饼、燃灯等。
重阳节的起源和历史
介绍重阳节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其与 菊花的关联。
重阳节的传统习俗
包括登高、插茱萸、吃重阳糕等。
其他传统节日与习俗
01
02
03
04
七夕节
介绍七夕节的起源、传说和传 统习俗,如穿针乞巧、拜织女
等。
中元节
介绍中元节的起源、传说和传 统习俗,如放河灯、祭祖等。
冬至节
介绍冬至节的起源、传统习俗 和食俗,如吃饺子、汤圆等。
腊八节
介绍腊八节的起源、传统习俗 和食俗,如喝腊八粥等。
PART 05
中国传统文化的科技成就
REPORTING
四大发明及其影响
造纸术
印刷术
发明于东汉时期,改进于唐朝,大大促进 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唐代的雕版印刷和宋代的活字印刷,推动 了书籍的广泛传播和知识普及。
古代园林注重自然与人文的融合,追求意境和美感,如山水园林、江南园林等 。
PART 06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 与发展
REPORTING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体现
1 2
道德伦理
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伦理,如儒家思想中的“仁爱 ”、“礼义廉耻”等观念,对现代社会仍具有指 导意义。
REPORTING
春节与元宵节
春节的起源和历史
介绍春节的起源、发展历程及 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
位。
春节的传统习俗
包括贴春联、放鞭炮、舞龙舞 狮、吃年夜饭、压岁钱等。
元宵节的起源和历史
介绍元宵节的起源、发展历程 及其与春节的关联。
元宵节的传统习俗
包括吃元宵、猜灯谜、放天灯 等。
中秋节的传统习俗
包括赏月、吃月饼、燃灯等。
重阳节的起源和历史
介绍重阳节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其与 菊花的关联。
重阳节的传统习俗
包括登高、插茱萸、吃重阳糕等。
其他传统节日与习俗
01
02
03
04
七夕节
介绍七夕节的起源、传说和传 统习俗,如穿针乞巧、拜织女
等。
中元节
介绍中元节的起源、传说和传 统习俗,如放河灯、祭祖等。
冬至节
介绍冬至节的起源、传统习俗 和食俗,如吃饺子、汤圆等。
腊八节
介绍腊八节的起源、传统习俗 和食俗,如喝腊八粥等。
PART 05
中国传统文化的科技成就
REPORTING
四大发明及其影响
造纸术
印刷术
发明于东汉时期,改进于唐朝,大大促进 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唐代的雕版印刷和宋代的活字印刷,推动 了书籍的广泛传播和知识普及。
古代园林注重自然与人文的融合,追求意境和美感,如山水园林、江南园林等 。
PART 06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 与发展
REPORTING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体现
1 2
道德伦理
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伦理,如儒家思想中的“仁爱 ”、“礼义廉耻”等观念,对现代社会仍具有指 导意义。
第二讲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和社会环境PPT课件

高的水平,无论是农耕技术,还是农作物 的单产量,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 到了19世纪中叶,中国的农耕经济水平还 基本上维持了汉代的发展状况,没有显著 的提高。
29
• 其基本原因是:周期性并且频繁不已的战 乱、动乱对现实生产力的巨大破坏;统治 阶级“重农”是“务虚政策”(或者说只 是重视农业税收),长期以来对农业的发 展和更新没有任何投入,致使农业生产只 能在“原有水平”上维持简单再生产;统 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残酷剥削造成了农业 生产的基础脆弱。
3
•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口大国,早在公 元2年,在当时的西汉的政区范围内,就有 6000万人口,约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33% (当时世界人口约1.7亿);到12世纪初, 北宋境内的人口已经接近1亿,加上辽、西 夏和金的人口,就超过了1亿,仍然占世界 总人口的33%(当时世界总人口约3.2亿); 1850年,中国人口已经超过了4.3亿,所占 世界人口的比例仍然没有减少(当时世界 人口约12亿)。
10
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 的影响
• 中国文化以农耕文化为主体,在中国的政 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有着鲜明的体现。
• 例如: 1)中国古代习惯上以“社稷”作为 国家的代称,用“春秋”来代表时间和历 史发展,就是其典型表现之一。(节气与 农事)
• 2)中国历代王朝都把兴修水利、刊行农书、 推广农业新技术作为国家行政管理中的大 事。
17
2、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 和融合
• 当黄河流域及其以南的农耕文明在日益发 展的同时,我国广大的西北和北方地区, 正繁衍、生存着剽悍善战的游牧民族,他 们世代逐水草而居,以游牧、狩猎为生。
• 当中原地区的汉族政权出现衰落、混乱时, 这些少数民族还曾经一度入主中原,建立 政权。
29
• 其基本原因是:周期性并且频繁不已的战 乱、动乱对现实生产力的巨大破坏;统治 阶级“重农”是“务虚政策”(或者说只 是重视农业税收),长期以来对农业的发 展和更新没有任何投入,致使农业生产只 能在“原有水平”上维持简单再生产;统 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残酷剥削造成了农业 生产的基础脆弱。
3
•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口大国,早在公 元2年,在当时的西汉的政区范围内,就有 6000万人口,约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33% (当时世界人口约1.7亿);到12世纪初, 北宋境内的人口已经接近1亿,加上辽、西 夏和金的人口,就超过了1亿,仍然占世界 总人口的33%(当时世界总人口约3.2亿); 1850年,中国人口已经超过了4.3亿,所占 世界人口的比例仍然没有减少(当时世界 人口约12亿)。
10
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 的影响
• 中国文化以农耕文化为主体,在中国的政 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有着鲜明的体现。
• 例如: 1)中国古代习惯上以“社稷”作为 国家的代称,用“春秋”来代表时间和历 史发展,就是其典型表现之一。(节气与 农事)
• 2)中国历代王朝都把兴修水利、刊行农书、 推广农业新技术作为国家行政管理中的大 事。
17
2、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 和融合
• 当黄河流域及其以南的农耕文明在日益发 展的同时,我国广大的西北和北方地区, 正繁衍、生存着剽悍善战的游牧民族,他 们世代逐水草而居,以游牧、狩猎为生。
• 当中原地区的汉族政权出现衰落、混乱时, 这些少数民族还曾经一度入主中原,建立 政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二、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 1、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 体
• 在夏、商、西周时期,农耕文明已经成为了黄河流域和长 江流域的主要文明形式,并奠定了古代中国立国的经济基 础(即以农立国)。
• 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和文化重心最先在黄河流域,但是随 着战乱以及狂垦滥伐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从魏晋时期的 “三国”开始,中国的经终完成,“东南 财赋”与“西北甲兵”,政治重心与经济重心的相对分离, 共同构建了隋唐以后历代社会政治经济稳定的基本格局。
15
• 中国在长期的古代社会中,确实缺乏对外开放的 动力,可以肯定地说,其根本原因不是地理障碍 的阻隔,而是中国人长期在优越的农耕环境中养 成的一种“惰性”。中国“五大流域”的农耕文 明,只要无“水旱之灾”,就可以家给人足。即 使遭受了“水旱之灾”,也可以通过迁徙、救济、 互助等方式以免于死亡。只要国家安定,政治清 明,广大农民的生存压力不是很大的。这就是中 国古代农民长期安于家乡、安于现状的一个根本 原因。
•
兵部:掌管全国武官的选用,兵籍及士兵的操练,军械
的制造、保管,军令的发布等事务。其职能相当于现在的国
防部。
•
刑部:掌管全国的司法事务,其职能相当于现在的司法
部。
•
工部:掌管全国的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事
务。其职能相当于现在的水利部、交通部等。
12
• 3)中国古代圣贤提倡的“君子务实”,都 和农民注重实际、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心 理倾向和价值倾向有着很大的关联。
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和 社会环境
1
标题添加
点击此处输入相 关文本内容
标题添加
点击此处输入相 关文本内容
总体概述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2
一、传统文化根植和自然地理环境
• 民族和人口
•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 民族统一国家。就是汉族,也是一个融合 许多部族的民族共同体。在汉族和国内少 数民族的关系上,尽管也存在着民族矛盾 和民族冲突,但民族融合始终是主流。
9
• 由于中国境内的主要地理环境是“五大流 域”(辽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 ),
而“五大流域”又具有适宜于农业生产的 优越条件,因而中国境内的主体民族是农 耕民族,因而中国社会长期都是一个农耕 文化为主体的农耕社会,因而中国的家庭、 社会组织、公共权力机构、社会意识形态, 都带上了深深的农耕文化的饹印。 (“耕读传 家”、“士、农、工、商”)
4
自然地理环境
• 自然地理环境主要指的是一个民族或国家 所生活地域的地理位置以及这一地域内的 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水文、地表动 植物、矿产分布等自然因素的总和。
5
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是:
• 1)中国幅员辽阔,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 2)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形成了“三级台
阶”: • 3)中国境内多山(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
• 4)中国古代基于实用的农学、医学、天文 学等比较发达,而主张抽象思维的纯科学 却往往受到冷遇。
• 5)家国同构的政治模式,其最深层的经济 和社会基础就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小农 经济。
13
•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的主体人口是农业人 口,中国的经济基础是以农业为主体的自 然经济,加之五大流域自然环境优越,幅 员辽阔,不仅使得自然灾害的危害只能危 及其中一部分,而且使得遭受灾害的中国 民众可以通过迁徙来减少损失并免于死亡, 这就为中国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提供了较 为稳定的物质基础,也为以农耕文化为主 体的中国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提供了较为稳 定的物资基础。
11
• 吏部:掌管全国文官的挑选、考察、任免、升降、调动、 封勋等事务,其职能相当于现在的中央组织部门。
• 户部:掌管全国的土地、户籍、货币、各种赋税、财政 收支、官员俸禄等事务,其职能相当于现在的农业部、财政
部。
•
礼部:掌管朝廷的重要礼节、主持科举考试、负责接待
外宾等,其职能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外交部。
10
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 的影响
• 中国文化以农耕文化为主体,在中国的政 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有着鲜明的体现。
• 例如: 1)中国古代习惯上以“社稷”作为 国家的代称,用“春秋”来代表时间和历 史发展,就是其典型表现之一。(节气与 农事)
• 2)中国历代王朝都把兴修水利、刊行农书、 推广农业新技术作为国家行政管理中的大 事。
全国土地面积的65%),因此耕地面积相 对狭小。 • 4)气候复杂多样,呈现出热带、亚热带、 暖湿带、中温带、寒温带的渐次递变。
6
7
8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 1、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 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民众,都离不开自然地理 环境所提供的生存条件、活动舞台和发展基础。
• 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和气候,都复杂多变, 因此,滋生出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既有剽悍 的游牧民族,也有务实的农耕民族,还有半农半 牧的民族;既有驾船捕鱼为生的人们,也有赶山 狩猎为生的人们,……从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进 程来看,中华民族从发韧期就呈现出多元、共生、 共存的特征,就决定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 个多民族融合而成的共同体。
14
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 横亘在中国西部的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 大大地加大了中国内地同中亚、西亚、南 亚联系的难度,东濒的大洋更是阻隔了古 代中国的对外交往。这样的地形和交通态 势,使得中国这块广袤大陆在古代只能处 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繁衍、生息。外 来的经济和文化,只能通过狭窄漫长的 “丝绸之路”,与中国文化进行缓慢的交 流和交融。因此,古代的中国在吸收外来 的文化信息上,只能是及其有限的。
3
•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口大国,早在公 元2年,在当时的西汉的政区范围内,就有 6000万人口,约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33% (当时世界人口约1.7亿);到12世纪初, 北宋境内的人口已经接近1亿,加上辽、西 夏和金的人口,就超过了1亿,仍然占世界 总人口的33%(当时世界总人口约3.2亿); 1850年,中国人口已经超过了4.3亿,所占 世界人口的比例仍然没有减少(当时世界 人口约12亿)。
二、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 1、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 体
• 在夏、商、西周时期,农耕文明已经成为了黄河流域和长 江流域的主要文明形式,并奠定了古代中国立国的经济基 础(即以农立国)。
• 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和文化重心最先在黄河流域,但是随 着战乱以及狂垦滥伐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从魏晋时期的 “三国”开始,中国的经终完成,“东南 财赋”与“西北甲兵”,政治重心与经济重心的相对分离, 共同构建了隋唐以后历代社会政治经济稳定的基本格局。
15
• 中国在长期的古代社会中,确实缺乏对外开放的 动力,可以肯定地说,其根本原因不是地理障碍 的阻隔,而是中国人长期在优越的农耕环境中养 成的一种“惰性”。中国“五大流域”的农耕文 明,只要无“水旱之灾”,就可以家给人足。即 使遭受了“水旱之灾”,也可以通过迁徙、救济、 互助等方式以免于死亡。只要国家安定,政治清 明,广大农民的生存压力不是很大的。这就是中 国古代农民长期安于家乡、安于现状的一个根本 原因。
•
兵部:掌管全国武官的选用,兵籍及士兵的操练,军械
的制造、保管,军令的发布等事务。其职能相当于现在的国
防部。
•
刑部:掌管全国的司法事务,其职能相当于现在的司法
部。
•
工部:掌管全国的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事
务。其职能相当于现在的水利部、交通部等。
12
• 3)中国古代圣贤提倡的“君子务实”,都 和农民注重实际、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心 理倾向和价值倾向有着很大的关联。
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和 社会环境
1
标题添加
点击此处输入相 关文本内容
标题添加
点击此处输入相 关文本内容
总体概述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2
一、传统文化根植和自然地理环境
• 民族和人口
•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 民族统一国家。就是汉族,也是一个融合 许多部族的民族共同体。在汉族和国内少 数民族的关系上,尽管也存在着民族矛盾 和民族冲突,但民族融合始终是主流。
9
• 由于中国境内的主要地理环境是“五大流 域”(辽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 ),
而“五大流域”又具有适宜于农业生产的 优越条件,因而中国境内的主体民族是农 耕民族,因而中国社会长期都是一个农耕 文化为主体的农耕社会,因而中国的家庭、 社会组织、公共权力机构、社会意识形态, 都带上了深深的农耕文化的饹印。 (“耕读传 家”、“士、农、工、商”)
4
自然地理环境
• 自然地理环境主要指的是一个民族或国家 所生活地域的地理位置以及这一地域内的 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水文、地表动 植物、矿产分布等自然因素的总和。
5
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是:
• 1)中国幅员辽阔,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 2)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形成了“三级台
阶”: • 3)中国境内多山(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
• 4)中国古代基于实用的农学、医学、天文 学等比较发达,而主张抽象思维的纯科学 却往往受到冷遇。
• 5)家国同构的政治模式,其最深层的经济 和社会基础就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小农 经济。
13
•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的主体人口是农业人 口,中国的经济基础是以农业为主体的自 然经济,加之五大流域自然环境优越,幅 员辽阔,不仅使得自然灾害的危害只能危 及其中一部分,而且使得遭受灾害的中国 民众可以通过迁徙来减少损失并免于死亡, 这就为中国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提供了较 为稳定的物质基础,也为以农耕文化为主 体的中国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提供了较为稳 定的物资基础。
11
• 吏部:掌管全国文官的挑选、考察、任免、升降、调动、 封勋等事务,其职能相当于现在的中央组织部门。
• 户部:掌管全国的土地、户籍、货币、各种赋税、财政 收支、官员俸禄等事务,其职能相当于现在的农业部、财政
部。
•
礼部:掌管朝廷的重要礼节、主持科举考试、负责接待
外宾等,其职能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外交部。
10
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 的影响
• 中国文化以农耕文化为主体,在中国的政 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有着鲜明的体现。
• 例如: 1)中国古代习惯上以“社稷”作为 国家的代称,用“春秋”来代表时间和历 史发展,就是其典型表现之一。(节气与 农事)
• 2)中国历代王朝都把兴修水利、刊行农书、 推广农业新技术作为国家行政管理中的大 事。
全国土地面积的65%),因此耕地面积相 对狭小。 • 4)气候复杂多样,呈现出热带、亚热带、 暖湿带、中温带、寒温带的渐次递变。
6
7
8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 1、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 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民众,都离不开自然地理 环境所提供的生存条件、活动舞台和发展基础。
• 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和气候,都复杂多变, 因此,滋生出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既有剽悍 的游牧民族,也有务实的农耕民族,还有半农半 牧的民族;既有驾船捕鱼为生的人们,也有赶山 狩猎为生的人们,……从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进 程来看,中华民族从发韧期就呈现出多元、共生、 共存的特征,就决定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 个多民族融合而成的共同体。
14
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 横亘在中国西部的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 大大地加大了中国内地同中亚、西亚、南 亚联系的难度,东濒的大洋更是阻隔了古 代中国的对外交往。这样的地形和交通态 势,使得中国这块广袤大陆在古代只能处 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繁衍、生息。外 来的经济和文化,只能通过狭窄漫长的 “丝绸之路”,与中国文化进行缓慢的交 流和交融。因此,古代的中国在吸收外来 的文化信息上,只能是及其有限的。
3
•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口大国,早在公 元2年,在当时的西汉的政区范围内,就有 6000万人口,约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33% (当时世界人口约1.7亿);到12世纪初, 北宋境内的人口已经接近1亿,加上辽、西 夏和金的人口,就超过了1亿,仍然占世界 总人口的33%(当时世界总人口约3.2亿); 1850年,中国人口已经超过了4.3亿,所占 世界人口的比例仍然没有减少(当时世界 人口约12亿)。